七佛通诫偈:佛门四句教
1. 七佛:又称“过去七佛”或“原始七佛”,指的就是“过去庄严劫”1000尊佛中的最后3尊佛与“现在贤劫”1000尊佛中的最先4尊佛,也就是释迦摩尼佛以及祂之前的6尊佛,按照出现的顺序是:
1.1 毗婆尸佛(Vipassi):是“过去庄严劫”1000尊佛中的第998尊佛,也是“七佛”中的第1尊佛。“毗婆尸佛”之名号所表功德,如天上月圆,智慧圆满,故称“遍见”;又如涤除尘垢,过尽惑亡,故称“净观”;既圆且净,故称“胜观”、“胜见”,可谓“月圆智满胜观胜见佛”。
1.2 尸弃佛(Sikhin):是“过去庄严劫”1000尊佛中的第999尊佛,也是“七佛”中的第2尊佛。“尸弃佛”名号所表功德:“尸弃-顶髻”表“无分别智最为尊上”,“无分别智”即“般若无知根本智”是一切智慧的根本;可谓“根本智最为尊上佛”。
1.3 毗舍浮佛(Visvabhu): 是“过去庄严劫”1000尊佛中的第1000尊佛,也是“七佛”中的第3尊佛。“毗舍浮佛”名号所表功德:“毗舍浮-遍一切自在”表“烦恼断尽,于一切处无不自在”,可谓“遍一切自在佛”,无入而不自得。
1.4 拘留孙佛(Krakucchanda):是“现在贤劫”1000尊佛中的第1尊佛,也是“七佛”中的第4尊佛。“拘留孙佛”名号所表功德:“拘留孙-所应断”表“断一切烦恼,永尽无余”之荡涤力量,可谓“断尽烦恼佛”。
1.5 拘那含牟尼佛(Kanakamuni):是“现在贤劫”1000尊佛中的第2尊佛,也是“七佛”中的第5尊佛。“拘那含牟尼佛”名号所表功德:“拘那含-金色”表“明现”,“牟尼-寂默”表“无碍”,合表“明现无碍”之感化力量,可谓“金色明现无碍佛”。
1.6 迦叶佛(Kasyapa):是“现在贤劫”1000尊佛中的第3尊佛,也是“七佛”中的第6尊佛。“迦叶佛”名号所表功德:“迦叶-饮光”表“身光赫奕,掩蔽一切光明”;亦名“持光”,皆表殊胜智慧也;可谓“身光赫奕饮光持光佛”。
1.7 释迦摩尼佛(Shakyamuni):是“现在贤劫”1000尊佛中的第4尊佛,也是“七佛”中的第7尊佛。“释迦摩尼佛”名号所表功德:“释迦-能仁”表慈悲,“牟尼-寂默”表智慧,合表“悲智双运”;可谓“能仁寂默悲智双运佛”。
2. 七佛通诫偈:
2.1 诸恶莫作——“断恶”、“永不堕三恶道”是佛门修行的第一门功课。佛门的最低成就以阿罗汉“出离六道轮回”为代表,因为一日不出“六道轮回”,一日就不能保证自己的学佛历程符合“后后胜于前前”的标准和要求。【崃按:说到底,“诸恶莫作”这一条是佛弟子需要牢记的,不到学佛历程的终点——“究竟成佛”,是无法做到百分之百的,阿罗汉只是达到了最低标准。】
2.2 众善奉行——“修善”、“普度一切众生”是佛门修行的第二门功课。这门功课的及格标准以法身大士“超越十法界”为代表,因为一日不超越“十法界”,一日就不能保证自己的学佛历程符合“真实功德”的标准和要求。因为“十法界”都是“妄心”变现出来的,唯有到达“一真法界”,才能够触及真心,才能够彰显“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的真实功德。【崃按:说到底,“众善奉行”就是“诸恶莫作”的加强版,紧接着阿罗汉破除“见思惑”之后,法身大士又破除了“尘沙惑”,并开始了破“42品无明惑”的历程】
2.3 自净其意——“净心”、“回归自性佛”是佛门修行的第三门功课,这也是最后一门功课。佛门的毕业标准是以“等觉菩萨”破除“最后一品无明惑”之后“超越一真法界”为代表的,因为一日不超越一真法界,一日就不能标准自己的学佛历程符合“成佛”的标准和要求。毕竟,学佛就是为了成佛,如果不成佛,那就是半途辍学,前边的功夫通通白费了。【崃按:说到底,“自净其意”是“诸恶莫作”的终极版,只有到了“成佛”,我们才可以百分之百地说自己做到了“诸恶莫作”。】
2.4 是诸佛教——“诸佛”、“佛佛道同,主伴圆融”是佛门修行的课程设计原理和思路。虽然说十方三世佛,无量无边,譬如说过去庄严劫、现在贤劫和未来星宿劫都各有1000尊佛,乃至于尽虚空遍法界无量无数的三千大千世界都各有无数无量的佛在教化众生,可是不管是哪一尊佛,祂的教育内容都没有超出上述的三个句子的12个字。最后的最后,我们知道“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也就是十方三世佛,都没有离开“法身佛-毗卢遮那佛”。最重要最重要的是,我们还知道佛法是内学,是不允许“心外求法”的,否则就是“外道”,所以“法身佛-毗卢遮那佛”不是别的,而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具足的“自性佛”。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知道,要成佛真的是“何易亦何难”(多么容易,却又是多么困难)的一件事,说难真的很难,因为烦恼习气太重,到死都不肯回头;说容易实在容易,回头就是了啊!说破了,还是那一句话:当下一念与自性佛相应(念佛的真实义:今心为念)就走在成佛的大道上了啊!【崃按:不可错解为“当下一念与自性佛相应”就是“成佛”,不是的!而是“当下一念与自性佛相应”就是“开悟”里的“开”,就打开了一道门,就开始了“悟后起修”的学佛历程。这才是学佛历程的起点,之前的通通不算。学佛历程,依据圣严法师的说法:需要大悟几十次,小悟无数次,才能够成就的。浅学之人,有了一次小悟的体验,或起了傲慢心,停步不前;或起了狂喜心,无法自持;或起了狐疑心,彷徨失措。佛弟子当知,佛经语深,佛道广大,学佛历程须是一步一个脚印,稳步向前。】
3. 为什么这七尊佛常常被放在一起来说呢?有两个原因。第一、是净居天天人的寿命很长,他们亲自经历过这七尊佛。第二、这七尊佛也是释迦牟尼佛成佛之后,要用一百小劫来修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的时间。释迦佛修相好庄严的时候,就是从毗婆尸佛开始的。所以大家就常常将这尊七佛放在一起来表达。——大安法师如是说。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