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6-13

儒门四大誓愿【张载“四为”大愿:立心愿、立命愿、绝学愿、太平愿】

 1. 为天地立心:与佛门“众生无边誓愿度”虽不同,但可接通。儒门此条大愿,清楚表明了儒家的生命方向,与道家的生命方向是不一样的。道家强调的是“无心”,那是接通自然的大道;儒家重视的是“有心”,这是接通人文的大道。道家强调自然,儒家重视人文,这就是两个相辅相成的生命方向。所以,虽然孔子问道于老子,明白老子说的“天地本无心”的自然之玄义,孔子开创儒家学说,还是择善固执,知其不可而为之,千年之后的张载生长于宋朝,却与孔子心心相印,而喊出“为天地立心”一语,充分彰显了了儒家“仁道”的人道主义精神。【崃按1:张载这第一大愿,便是《大学》所谓的“大学之道”,“大学”是“大人之学”,而“大人”是“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所以,“大学之道”说到底是“大觉之道”,不是“大觉”之人,又怎么“为天地立心”呢?——孔子说“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意思与这第一大愿没有不同——这个大愿,也就是《大学》在“八条目”一开头所谓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的“欲”字,这是一个“教育世人,为天下带来太平”的教育弘愿啊!】【崃按2:儒门这个第一大愿,表明了儒家的生命方向,跟大乘佛法(以大愿地藏菩萨为代表)的生命方向,是无二无别的。——佛教自从汉代传到中国,到了隋唐时代,就发展出了独具特色的“汉传佛教”,中国文化就其主流而言,从此也就被称为“儒释道文化”。到底是中国本土的儒道文化改变了外来的佛教文化,还是佛教文化改变了儒道文化?答案是:一阴一阳之谓道,本土与外来文化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儒家的生命方向与大乘佛法接近,道家的生命方向却与小乘佛法相似。前者的生命方向在“度他”、“兼善天下”,后者的生命方向在“自度”、“独善其身”,这两者又何尝不是“一阴一阳之谓道”,又何尝不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呢?】

2. 为生民立命:与佛门“烦恼无尽誓愿断”虽不同,但可接通。这一条大愿,可以用范仲淹《岳阳楼记》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来说明。也就是说,儒家弟子是念念不忘“天下苍生”的,所谓“以天下苍生为念”是也。【崃按1:张载这第二大愿,便是《大学》所列“大学之道的三纲领”中的“亲民”。儒家对于人类智慧最大的贡献,在于教育。国学大师钱穆盛赞孔子开创了“平民教育”的时代,孔子秉持“有教无类”的理念,第一次把受教育的权利赋予平民,在孔子之前,贵族垄断了受教育的权利。只有受了良好教育的人,才谈得上确立生命的方向(立命)。然而,儒家所谓的“教育”并不像现代教育只局限于知识的传授,而是强调做人,所谓“即便不识一字,也要堂堂正正做人”是也,这是一种与内在的道德心灵相应的生命教育,而不只是一般人以为的外在的社会规范的伦理而已。社会伦理教化就是“礼教”,那是周公的旧传统,是孔子“承前”处;道德心灵启发就是“仁学”,这才是孔子的新传统,是孔子“启后”处。——孔子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说的是“仁”是道德心灵,人们需要自觉追求,道德心灵才能够现前。道德心灵没有现前,又怎么说得上“立命”呢?】【崃按2:张载这第二大愿,也与佛门大悲观音菩萨的法门相应。人类生活在地球上,除了外在的天灾人祸,内在的欲望、情绪和杂念,更是给自己带来无尽的烦恼啊!时至今日,科技高度发达,物质文明空前繁荣,可是人们却也给高度的生活压力压得喘不过气来,忧郁症也是空前猖獗,这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吗?这难道不足以引发我们内心对自己、对世人的悲悯之心吗?此所以这个大愿与佛门大悲观音菩萨的修行法门是息息相关的。】

3. 为往圣继绝学:与佛门“法门无量誓愿学”虽不同,但可接通。儒家提倡的是“圣贤教育”,这是一种关于人类心灵的智慧传承,所谓“苟非其人,其道不传”,这种道统的传承,从古到今,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之所以称为“绝学”,是因为道统很容易失传。【崃按1:这张载的第三大愿,便是《大学》所列“大学之道的三纲领”中的“明明德”。要成为以往历代圣人的传人,也就是自己需要“立志做圣人”,否则又凭什么去“继绝学”呢?“明明德”的第一个“明”是动词,指的是“修德之明”,强调的是学习“社会伦理规范”,属于“礼”的范畴;第二个“明”是形容词,指的是“性德之明”,强调的是启发“道德心灵潜能”,属于“仁”的范畴。内仁外礼,就是圣人之绝学的全部内涵】【崃按2:不言而喻,这条大愿与佛门大智文殊菩萨的修行法门息息相关。】

4. 为万世开太平:与佛门“佛道无上誓愿成”虽不同,但可接通。儒家对人类社会的大愿景是“大同世界”,孙中山当年推翻满清王朝,便是从“大同世界”的儒家愿景获得了精神力量。生活在21世纪的人类,虽然战争减少了,但是并没有消失,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到底应该怎么平等对待、和睦相处,这还是人类没有完成的考卷。儒家“大同世界”的愿景,还是值得我们珍惜和追求的。【崃按1:张载的这第四大愿,便是《大学》所列“大学之道的三纲领”中的“止于至善“。儒家弟子信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所谓“至善”,指的就是个体生命和群体生命都能够充分发挥其潜能和功用。也就是全人类的每一个成员都能够“明明德”,都能够堂堂正正做一个人,都能够充分享有人的权利。——“大同世界”的愿景,需要依靠有心人来实现,这也就是曾子所谓的“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人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看来这是需要依靠全人类中的“有心人”,一代代地交棒接力,以愚公移山的精神,才能够完成的神圣事业了】【崃按2:这条大愿与佛门大行普贤菩萨的修行法门完全相应,普贤菩萨的“十大行愿”,真的把“止于至善”的精神发挥得淋漓尽致。——读者如果没有读过,只要谷歌一下“普贤菩萨十大行愿”,就可以享受一个心灵的盛宴了。】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