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释道之会通(下):人生修养的“二门”【格物、致知】
1. 致知门:这是“心宗”(以《大学》为代表)显教的法门,属于“因地修行”的法门,其修行方法就是“反求诸己”,这是“忠道”,所谓“尽己之谓忠”(注:这里的“忠”是“忠于自己”的意思,也就是“不自欺”),所以这里的“己”就是“真我”,这里接通是佛家所谓的“空性智慧”,也就是西方批判思考学派所谓的“超越自我中心的思考能力”。这个修行历程就是老子所谓的“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已完成佛家所谓的“自度”,用最新十分流行的英语词语来表达就是self-care, self-compassion的智慧。这种智慧的获得,需要通过“深度阅读”和“正念禅修”的结合,也就是刘宗周所谓的“致其所性之知,读书以体验之”(注:“所性之知”,就是与“性善”相应的“良知”,“读书”指的是“深度阅读智慧传承的经典书籍”,“体验”就是“正念禅修),里面就包含了“宋代孔子”朱熹所建议的“半日静坐,半日读书”的“慎独”法门。
2. 格物门:这是“性宗”(以《中庸》为代表)密教的法门,属于“果地修行”的法门,其修行方法就是“推己及人”,这是“恕道”,所谓“推己之谓恕”(注:这里的“恕”就是“将心比心”的意思,也包含“换位思考”的同理心),所以这里的“人”就是包含了“家人、国人、天下人”所有“五伦”(传统儒家的五伦代表的五种人际关系是:亲子、长幼、夫妻、司属、朋友;我们应该把它理解为“一切人际关系”)里面的一切人际关系,这里接通的是佛家所谓的“无相慈悲”,也就是西方批判思考学派所谓的“超越社会中心的思考能力”,用新加坡信约里的话来表达就是“不分种族、言语、宗教”,“种族、言语、宗教”的“相”不应该阻碍我们真诚的慈悲心发挥作用。这种无条件的大爱,需要通过“反身而诚”和“生活实践”来落实的,也就是刘宗周所谓的“格其反身之物,言行以践履之”(注:“反身之物”的“反身”二字,来自孟子“反身而诚,乐莫大焉”,这是开悟境界的描述语,而不是知识层面可以触及的;“言行践履”说的便是“悟后起修”的无止尽的真实生命的历程),里面就包含了“儒门第一孝子”曾子所谓的“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大同世界”的弘愿。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