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9-30

“我思故我在”(笛卡儿)的智慧传承

“我思故我在”(笛卡儿)的智慧传承
  1. “我思故我在”是一种老老实实的求知态度,与孔子所谓“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可以相通。
  2. 笛卡儿承认自己无知,承认自己没有办法把任何事物归到“知之为知之”这一个篮子里,而只能把一切事物都丢进“不知为不知”的另一个篮子里去。
  3. 结果,笛卡儿发现:“不知之为不知之”的篮子是满的,而“知之为知之”的篮子是空的。
  4. 然而,再仔细一看,“知之为知之”的篮子里其实装着一样“实在”者:质疑者自己!
  5. 人对一切事物都只能抱着质疑的态度,唯独可以肯定的只有质疑者本身而已。
  6. 笛卡儿进一步发现:质疑者自身这个主体性虽不完美,但是这个主体性心灵中,却存在一个圆满完美的概念。从这个圆满完美的概念,笛卡儿上推出而证明“上帝存在”。
  7. “上帝”(全知、全能、全善的完满存在)创造万物,既创造物质世界,也创造心灵世界。
  8. 物质世界与心灵世界的关系,笛卡儿早期提出“心物二元论”,认为互不相干,晚期提出“心物交感论”,认为互相感应。

“请自由发言,没有对或错”的智慧传承

“请自由发言,没有对或错”的智慧传承
  1. 鼓励独立思考:不能盲目接受别人的对或错,勇敢讲出自己的对或错
  2. 鼓励开放性的多角度思考:别人也可以根据他们的独立思考而有自己的对或错,大家彼此之间要真心而且耐心交流,以培养多元角度的思考能力
  3. 鼓励追求真理过程中的不断完善自己的态度: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涅槃”的真实义

“涅槃”的真实义
  1. “涅槃”是每一个佛弟子的精神家园。
  2. 可惜,很多佛弟子错解“涅槃”的真实义。他们以为“涅槃”就是“永恒的死亡”,因此心中十分忌讳。
  3. 佛弟子当知:“涅槃”是不生不死的真实本性”、是“生命”,而不是“死亡”。
  4. 所以,“涅槃”不只是给死人讲的,更加是给活人讲的。
  5. 没有在这一生修行中,亲证“涅槃”境界的人,都是不及格的佛弟子。
  6. 佛弟子都应当努力在今生今世亲证“涅槃”境界,然后在人间实践菩萨道,建设“人间净土”。
  7. 为解除疑惑故,净土法门行者当知:“涅槃”与“一真法界”不二,“自性弥陀”与“极乐教主”是一。不可由于无明而妄加分别、执着。

“学”与“习”

“学”与“习”
  1. 学:用心体会;把心带回家;学者,觉也;由文字般若,恍然大悟,触及实相般若。
  2. 习:身体力行;内心之觉,彰显为生活的实践;由禅定瑜伽触及实相后,把心带回身体,落实普贤行。

全面教育的四个层面:灵性、理智、情感、生活

全面教育的四个层面:灵性、理智、情感、生活
  1. 灵性教育:禅定瑜伽
  2. 理智教育:智慧瑜伽
  3. 情感教育:虔信瑜伽
  4. 生活教育:服务瑜伽
4 dimensions of total education:
  1. spiritual education: Raja yoga
  2. intellectual education: Jnana yoga
  3. emotional education: Bharti yoga
  4. living education: Karma yoga

《突破“三生有幸”(生存、生活、生命)的旧框架”而触及“四生教育”(生存、生活、生命、生灵)的新思路》

《突破“三生有幸”(生存、生活、生命)的旧框架”而触及“四生教育”(生存、生活、生命、生灵)的新思路》
  1. 生存教育:身体层面的互助互爱的服务瑜伽 (注:也有人翻译为“行动瑜伽”或“业力瑜伽”——崃按:三种翻译都好,可以启发不同根器的人)(Karma Yoga)
  2. 生活教育:情感层面的慈悲心的虔信瑜伽(崃按:也可以翻译为“慈悲瑜伽”或“信仰瑜伽”)(Bhakti Yoga)
  3. 生命教育:理智层面的智慧心的智慧瑜伽(崃按:也可以翻译为“般若瑜伽”或“灵感瑜伽”)(Jnana Yoga)
  4. 生灵教育:灵性层面的至善本体的胜王瑜伽(也翻译为“禅定瑜伽”)(Raja Yoga)

2019-09-28

親:三最之至

親:三最之至

  1. 親:至(至极;最)【崃按:根据文字学的智慧传承,親(简体字“亲”,减去“见”,非常不明智)含蕴了“至情”的审美内涵,启示了人类生命中“极致”(超越世俗)的“性情之美”】
  2. 親:三最--关系最近、相见最多、情意最深。【崃按:文字学的智慧传承,清清楚楚地指出了“至情”的“三最”要素】
  3. 親:父母【崃按:文字学的智慧传承,按照古人的情感世界,指出了人间“至情”的第一个对象是“父母”,也就是“双亲”。现代人的情感世界与古人的感情世界未必一样,未必同意“父母”就是自己“至情”的对象。然而,“至情”是生命的感性追求,它总有一个投注的对象,那个对象也就是“亲”了。不过,如果投注到错误对象,就会造成“以仇为亲”的悲剧下场。可悲啊!】
  4. 親:親,仁也。包含本体与作用二义——(4.1)从作用层面看:包含了生活教育(服务瑜伽)与情感教育(虔信瑜伽)两个层面【崃按:“至情”的感性投射不能够单向投射,必须互相投射,才能够给彼此带来生命的喜悦与人间的快乐。这是《大学》“物格而后知致”到“而后天下平”的“外王”的实践历程;行者之仁】
  5. (4.2)【亲亲,仁也】从本体层面看:包含了理智教育(智慧瑜伽)与灵性瑜伽(胜王瑜伽)两个层面【崃按:“至情”之感性中包含了“至理”与“至圣”。通过“把心带回家”的实践过程,“心”触及了“涅槃”(家),人终于实现了自己,终于救赎了自己的“灵魂”。这是《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到“致知在格物”的“内圣”的实践历程;智者之仁】

西方哲学的两大精神家园:希腊 (哲学理性)VS 耶路撒冷 (宗教信仰)

西方哲学的两大精神家园:希腊 (哲学理性)VS 耶路撒冷 (宗教信仰)

  1. 黑格尔说:“有教养的欧洲人,特别是我们德国人,只要一提起希腊,就会有一种家园的感觉。”是的,希腊是西方哲学理性主义的智慧传承的家园。
  2. 然而,借用黑格尔这句话,我们似乎也可以说:“心存终极关怀的人,尤其是犹太--基督--伊斯兰的信徒,一提起耶路撒冷,就会有一种家园的感觉。”不是吗?耶路撒冷正是西方哲学宗教信仰的智慧传承的家园。
  3. 希腊与耶路撒冷并不是两个精神家园,而是一个。理性主义与宗教信仰也并不是两个智慧传承,而是一个。理性主义者超越了,也就够到了宗教信仰的“神”的“终极维度”(dimension of ultimate)的“第一精神世界”【非唯心、非唯物的灵性的形而上世界(开创性思考;有待完善)】;反之,“与神同在”的宗教信仰者顺着“神的视角”,也就是“博爱的视角”来看待世人,也就能够回归到理性主义的世界【心灵的世界--“第二精神世界”(开创性思考;有待完善)】来,与世人交流沟通,并且通过光辉的身教榜样【身体的世界--“第三精神世界”(开创性思考;有待完善)】,启迪世人感悟“神”的“博爱”精神。

《四种瑜伽:意业、身业、慈悲、智慧》

《四种瑜伽:意业、身业、慈悲、智慧》
  1. 胜王瑜伽(Raja Yogo):人生以专注为享受。禅定是智慧的源泉。主一无适。意业的净化。驯服心猿意马的修养功夫。“唯心净土”的境界。
  2. 业力瑜伽(Karma Yoga):人生以服务为目的。助人为快乐之本。互助互爱是人类进化法则。身业的净化。有诸中而形外,“自内而外”(inside-out)的具有源源不断的动力的善行。把“唯心净土”具体落实为“人间净土”。也就是儒家建设“大同世界”的实践。
  3. 虔信瑜伽(Bharti Yoga):人生以信仰为动力。普天三无:无不爱、无不信任、无不原谅。慈悲包容一切。“同体大悲,无缘大慈”的观世音菩萨的加持力,消融(笑容)人世间的一切矛盾、冲突、苦难、悲痛。“由密开显”的“仁”,不断地“把心带回身”所触及的“历史维度”的“生死”境界。儒家所谓“为天地立心”,佛家所谓“乘愿再来”,在在指称的就是“救度”二字。
  4. 智慧瑜伽(Jnana Yoga):人生以至善为归宿。超越历史维度,触及终极维度。灵性的回归与感通。万物一体。天人合一。通过“弃绝”的修养功夫,向“本体的家园”回归。《西藏生死书》所谓“把心带回家”的过程。“自性弥陀”的境界。“归藏于密”的“智”所触及的“终极维度”的“涅槃”境界。

《人类学习与成长的三个世界》

《人类学习与成长的三个世界》
  1. 教书的世界(第三世界:应考的世界;需要明白“良心事业”):Habit 4-6; Body: To Live
  2. 育人的世界(第二世界:品格的世界;需要“真我旅程”): Habit 1-3; Mind-Heart: To Learn - To Love
  3. 自强的世界(第一世界:真理的世界;需要“信仰至善”):Habit 7; Conscience/ Soul: To Leave a Leagacy

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三大争论点

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三大争论点

  1. 共性是客观存在的实体,还是仅仅是人脑中的语词的概念?
  2. 共性如果是实体,它是有形,还是无形的?
  3. 共性如果是无形的,那它与具体事物是分离的,还是它就存在于具体事物之中?

A 6 old yeas ask his mother 3 questions one day

  1. Are we in a picture?
  2. Who draws the picture?
  3. Why are we in the same picture?

“反私为公”与“无妄谓诚”的修养境界与实践功夫

“反私为公”与“无妄谓诚”的修养境界与实践功夫

  1. 反私为公(外王的社会人生命层面)(化愚:化愚昧为聪明):所谓“大公无私”,并非如世俗人所说、所想的:一个人应该怎么做,才能符合“大公”(光明)的标准与要求?这是完全错误的“急功近利”的思考方向,带来的将是虚假与伪装的东西。因为大智慧的人思考的方向与世俗人恰恰相反。大智慧人所说、所想的是:一个人应该怎么去消除心中根深蒂固的“私”(黑暗)?答案就是”反私“。”反私“包含深浅两个意思:表层的意思就是“与世俗人思考的方向相反”;深层的意思就是“与”私“的负面能量的趋势相反(逆流而上、知难而进)”。大智慧人知道:“公”的光明(“无我”的空性智慧)是人性本有的,“私”的蒙蔽(“法执”的“社群自我中心”的思考盲区)是人心本无的。只要努力去除人心的蒙蔽,人性的智慧光明(大公)就会自然流露。去除人心的蒙蔽的方法,就是《大学》所谓“修身为本”的“反私”的修养功夫体系。
  2. 无妄谓诚(内圣的自然人生命层面)(化顽:化冥顽为灵动):所谓”无妄谓诚“,并非如世俗人所理解、所宣扬的:一个人应该怎么努力去达到”真诚“(灵感流通)的境界?这也是完全错误的“装神弄鬼“的信仰方向,带来的将是陈旧与迂腐的东西。因为大慈悲人遵循的是“无妄”(妄执有我)的信仰方向。“无妄”包含深浅两个意思:表层的意思是“摆脱了自我中心“我执”的虚妄而达到的境界“;深层的意思是“契入了天地万物相互依存的灵性流通的自然状态”(“无相”的法身慈悲)。大慈悲人明白:“诚”的灵感流通状态是自然、健康的状态,“妄”的冥顽不灵状态是反自然的、扭曲的状态。只要用“慎独”(与自己保持一个安全距离,静静观察自己所做的、所说的、所想的、所感受的一切)的修养功夫,就能够消除自然人“反自然”的“扭曲”状态,而在心灵上康复。“慎独”的修养功夫体系,宋明理学家的殿军人物刘宗周(1578-1645)把它总结为一句话:“诚意为本之本”。意思是:“修身为本”没有错,但是“修身为本”的修养功夫体系,要建立在“慎独”/“诚意”的修通功夫体系的坚实基础上。

2019-09-26

文化是根,语文是翅膀

文化是根,语文是翅膀

  1. 根有多深,翅膀就有多大。
  2. 文化的根比喻多元文化的智慧。因为根深柢固的大树的根绝不是单一的,而是一个庞大的体系,所以一个具有渊博智慧的人,他通达的文化不会是单元的,而是多元的。
  3. 语文的翅膀比喻多种语文的学习。因为一谈到翅膀就不会是单只的,而是两只【崃按:在巧妙的比喻也是跛脚的。所以,不得不补充说明:这里的“两”代表“多”的意思】。所以一个爱好学习的人,他不会只是学习一种语文,他一定会学习两种、三种,以至于多种。

“光阴似箭”证明时间是一种幻觉

“光阴似箭”证明时间是一种幻觉

  1. 这是一个在“内心世界”的实验。
  2. “光阴似箭”是一种内心的体验,因为同样的时间长度,不同的人会有不同体验。
  3. 基本上,快乐的人会体验到时间过得比较快,痛苦的人会体验到时间过得比较满。
  4. 不管快慢,其实都是幻觉,因为真正的时间是不动的。
  5. 设想:如果时间会流动,那么就有一个流动的时间量,例如:1秒。
  6. 可是,我们可以把任何设想到的时间量,作无限次的分割。
  7. 既然可以作无限次的分割,也就是说这支“光阴之箭”其实是完全无法流动的。
  8. “光阴之箭”既然完全无法流动,那么时间就是完全静止的。
  9. 完全静止的时间,就是“整体的时间”。
  10. “整体的时间”并不存在于“历史维度”之中,而是“终极维度”里面的“时间自身”(“物自身”)。
  11. “时间自身”非唯物,因为它不存在于物质世界。
  12. “时间自身”非唯心,因为它也不存在于心灵世界。
  13. “时间自身”存身于形而上的“本体世界”之中。
  14. “时间自身”与“上帝的形象”(form)、“本来面目”、“天理”同在。
  15. “时间自身”存身的“本体世界”就是一切宗教的“罗马”。
  16. “时间自身”存身的“本体世界”也就是科学家有待发现的宇宙真相。
  17. 然而,科学家不能够以“心物对立”(主客对立)的方式发现“时间自身”。
  18. 科学家只能够以“心物交融”(主客合一)的方式发现“时间自身”。

印度七轮穴与中国阴阳五行【开创性思考】(未完待续)


  1. 底轮:沉稳(艮卦之“高山”之沉坠与稳定))如大地的能量中心,八卦之坤卦(“大地”之包容与养育)(大地之土;红色)之象征,属于“太阴”之极,乃“阴极生阳”转化的源头。
  2. 脐下轮:主性欲与创意的能量中心,属于五行之“水”(坎卦之“河流”之趋势与源头)(橙色)。
  3. 脐上轮:主自尊与意志的能量中心,属于五行之“火”(离卦之“太阳”之光与热)(黄色)。
  4. 心轮:主慈悲、意业的能量中心,属于五行之“风”(巽卦之深入人心、如春风之吹拂万物)(绿色)(索甲仁波切《西藏生死书》)
  5. 喉轮:主语言、口业(兑卦之“喜悦”之语言美)的能量中心(索甲仁波切《西藏生死书》)
  6. 眼轮:主智慧、身业(震卦之“雷厉”之行动善)的能量中心(索甲仁波切《西藏生死书》)
  7. 顶轮:广阔无边如虚空,八卦之乾卦(“宇宙”之终极维度与回环反复)之象征,属于“太阳”之极,乃“阳极生阴”转化之枢纽。

黑格尔讲过的令人深深感动的一句话


  1. 黑格尔说过令人深深感动并觉得温馨的一句话:【只要是有修养的欧洲人,特别是德国人,只要提起希腊,就会有一种家园的感觉】(中国人民大学张志伟《西方哲学十五讲》)
  2. 试问:身为华人,有哪一个对象,能够让我们有一种家园的感觉呢?

至善:无上正等正觉

至善:无上正等正觉

  1. 儒家“止于至善”:“至善”的范畴,超越“历史维度”,进入“终极维度”。
  2. 佛家“无上正等正觉”:“无上正等正觉”的范畴,与儒家“至善”的范畴,是同一个范畴。
  3. 儒佛不二:不论学儒,还是学佛,表面上走的路不一定,但是条条大路通罗马,到了罗马,就会发现原来儒、佛学的路虽然不一样,目的地却是一样的!

西方人在不同历史时期对自然的三种态度

西方人在不同历史时期对“自然”的不同态度:

  1. 希腊哲学:人与自然同质同构(天人合一),对自然(活的;泛灵论)抱着神圣、崇拜的心态
  2. 基督教神学:自然是上帝赐予人享用的东西(不是活的;一神论),对自然失去神圣、崇拜的心态
  3. 科学:把自然当成是改造的对象,积极加以利用,发展到今日的极端状况,已经“透支”自然,给人类的生存带来阴影。

顺应自然(天)与改善自然(人)

顺应自然(天)与改善自然(人):

  1. 顺应自然(天):此“自然”乃是“终极维度”的宇宙的真实本性,顺应自然,就是顺应宋明理学智慧传承所谓“天理”、基督教神学智慧传承所谓“上帝的形象”、印度佛学智慧传承所谓“本来面目”或”本来无一物“。
  2. 改善自然(人):此”自然“乃是”历史维度”的人生的扭曲习性,改造自然,就是改造儒家智慧传承所谓“气质之性”、基督教神学智慧传承所谓“原罪”、印度佛学智慧传承所谓“无明”。

西方哲学史上的两部《忏悔录》:卢梭面对世人、奥古斯丁面对上帝

西方哲学史上的两部《忏悔录》:

  1. 卢梭面对世人:针对自己做错的事情,从理性出发,为自己找理由
  2. 奥古斯丁面对上帝:针对自己做错的事情,从信仰出发,不为自己找理由

2019-09-25

“狂喜”体验:晚期希腊哲学新柏拉图主义

“狂喜”体验:晚期希腊哲学新柏拉图主义
  1. 普罗提诺,又译柏罗丁[1]希腊语Πλωτίνος,英语:Plotinus ;204年-270年),新柏拉图学派最著名的哲学家,更被认为是新柏拉图主义之父。他多次获得与“太一”融合为一的“顶峰体验”。

《西方哲学史分期》

《西方哲学史分期》
  1. 公元前六世纪到公元六世纪:希腊哲学时期(摆脱希腊神话的影响?)【黑格尔:希腊是有教养的欧洲人的精神家园】【雅典:理性主义的力量】
  2. 公元二世纪到公元十六世纪:中世纪哲学(教父哲学、黑暗时代、经院哲学、文艺复兴、宗教革命)【希伯来基督教智慧传承】【耶路撒冷:信仰主义的力量】

身体圣殿:供奉着灵性佛、慈悲菩萨与智慧菩萨

  1. 身体是圣殿:供奉着灵性佛、慈悲菩萨与智慧菩萨

灵性、慈悲、智慧

分享今天早上灵感:
  1. 【身体圣殿:供奉着灵性佛、慈悲菩萨与智慧菩萨】
  2. 【阿弥陀佛的一切名号,都是为我们指称灵性的广大无边的不生不死的本体】
  3. 【灵性的广大无边的不生不死的本体,就是大涅槃,就是超越一切时空的终极维度的空间】
  4. 【此境界空间不可思议,只能“强为之名,字曰道”。老子如是说】
  5. 【“悲智双运”是“弃绝世俗”而回归灵性的唯一途径,“行愿交资”是“乘愿再来”以实践灵性的康庄大道。】

2019-09-24

《自我实现:是其所是,我成其我》

《自我实现:是其所是,我成其我》
  1. 善:是其所是。本性的舒展就是善。
  2. 至善:本性的完全舒展。
  3. 实践理性:不同于认知的纯粹理性(理论理性),实践理性是有选择的。
  4. 善良意志:道德的实践理性是以善良意志为依据的。
  5. 《大学》八条目的“根本三条目”:格物是格“善”的本物;致知是致“纯粹理性”的良知;诚意是诚“实践理性”的意根。
  6. 至于《大学》八条目的“花果三条目”:齐家是“仁政/仁道”的第一境界;治国是“仁政/仁道”的第二境界;平天下是“仁政/仁道”的第三境界,也就是“大同世界”的完成,也就是希腊哲学所谓“圆善”(“善的形式”(form of goodness)完全彰显于人间)的境界。

《哲学意涵的“形式”:“天理”》

《哲学意涵的“形式”:“天理”》
  1. 宋明理学家所谓“存天理,灭人欲”,被世人误解多时。
  2. 依照希腊哲学的思路,就可以轻松、准确地把握“存天理,灭人欲”的哲学内涵。
  3. 所谓“天理”,就是哲学意涵的“形式”,指的是“善的形式”,就是王阳明所谓“无善无恶”的本体,也是刘宗周所谓“至善无恶”的法则。
  4. 所谓“人欲”就是蒙蔽“天理”的“多余物”,必须清理干净,“天理”才能够彰显出来。

Form是什么?

Form(“佛母”;觉海;“上帝的样子”)
  1. 希腊哲学所谓“form”,指的是“可感的世界”之外的“理念世界”的“善”,是一种“纯粹的存在”。晚期希腊哲学进一步提出“太一”的表述。
  2. 佛教智慧的“form”,就是“涅槃”,就是“本来面目”,就是“本来无一物”,就是“赤裸裸一丝不挂”。
  3. 基督教神学的“form”,就是“上帝的样子”。
  4. 宋明理学的“form”,就是“天理”。
  5. 老子的“form”,就是“道”。

“I lose the Form!” (我忘记上帝长什么样子了!)--寓言故事【双语双文化思考;开创性思考】(未完待续)

“I lose the Form!” (我忘记上帝长什么样子了!)--寓言

  1. I: Oh, die! I lose my form! 【我:惨,死了!我把form弄丢了!】
  2. U: Chill chill! What form is it? 【你:别急别急!到底是什么form?】
  3. I: It's a registration form. 【我:是一个申请的form。】
  4. U: Registration form for what? 【你:申请什么的form?】
  5. I: Form for entering into the heaven! 【我:申请进入天堂的form。】
  6. 崃按:正如孟子所谓“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放心”就是“失去的form”。
  7. “良心”就是“本心的form”。
  8. 西方哲学史所谓"form"(形式)的本义:“本质”(形式因)、“动力”(动力因)、“目的”(目的因)。
  9. 宋明理学所谓“天理”,就是“善的形式”,就是“本性的form”。
  10. 基督教神学:Form就是“上帝的样子”。

晚期希腊哲学怀疑主义代表人物皮浪与猪:不动心

晚期希腊哲学怀疑主义代表人物皮浪与猪:不动心
  1. 渡海遇大风浪,众人皆惊慌失措,唯有皮浪安之若素。旁有一猪因无感于一切,进食如故。
  2. 风浪过后,众人问皮浪何以致此,皮浪指彼猪曰:不动心。
  3. 反思:人之生活状态,何以反不如一只猪?
  4. 崃按:皮浪之“不动心”,因懂得“安其心”;猪之“不动心”,因为畜生类“没有心”(没有“反思”的能力)。
  5. 西方哲学史上之“怀疑主义”有其人生之深刻含义,非后世浅薄之辈所知。
  6. “怀疑主义”:怀疑(理性)“外在求法”之意义,故转而向内“安其心”。

2019-09-23

形而上学:forms的英文解释【中文翻译】

形而上学:forms的英文解释【中文翻译】


  1. A Form is aspatial (transcendent to space) and atemporal (transcendent to time). 【形式是“超越时空”的】
  2. Atemporal means that it does not exist within any time period, rather it provides the formal basis for time. 【“超越时间”指的是“形式”不存在于任何时间段内,反而是为时间的存在提供形式基础。】
  3. It therefore formally grounds beginning, persisting and ending. 【因此,“形式”为开始、持续、结束的存在奠基。】
  4. It is neither eternal in the sense of existing forever, nor mortal, of limited duration. It exists transcendent to time altogether. 【“形式”既不是历史维度里的永恒存在者,也不是在有限时间内的存在者,而是完全超越时间的实在者。】
  5. Forms are aspatial in that they have no spatial dimensions, and thus no orientation in space, nor do they even (like the point) have a location. 【“形式”是“超越空间”者,因为它完全没有空间维度,所以完全没有空间的定位,甚至于完全没有(像零度空间的点一样)地点可说。】
  6. They are non-physical, but they are not in the mind. Forms are extra-mental (i.e. real in the strictest sense of the word). 【“形式”是“非物质”的(非唯物),但它们也并不存在于心灵中(非唯心)。“形式”是“超越心灵”的(即:存在于最严格意义的世界里的真实)】

《梦中佛事,水月道场》【探索性思考】(未完待续)

《梦中佛事,水月道场》
  1. “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此乃大智慧者通达宇宙人生真相之彻悟语。
  2. 大智慧者触及了“觉后空空无大千”的终极维度空间的“涅槃”之后,悲悯众生依旧沉迷在“梦里明明有六趣”的境界,乘愿再来,重新“入梦”。
  3. 大智慧者虽然“入梦”,心里却是保持清醒的。所以,明明知道是“梦中”、是“水中月”,还是满腔真诚、一片慈悲地“做佛事”、“建道场”。
  4. 所以,大智慧者虽然认真地“做佛事”、“建道场”,他的内心却一点也不执着,因为他知道这是“梦中”、“是水中月”。

《“形而上学是孤立、静止、片面看问题的思考方式”,真的是这样吗?》【开创性思考】(未完待续)

《“形而上学是孤立、静止、片面看问题的思考方式”,真的是这样吗?》【开创性思考】(未完待续)
  1. 形而上学就是西方哲学的一个重要学科或概念:Meta-physics。
  2. 目前一般人根据汉语词典的解释,只是把“形而上学”理解为“一种孤立、静止、片面看问题的思考方式”,显然是带有贬义的。这个难道就是“形而上学”的真正面目吗?当然不是!
  3. 西方“形而上学”这个学科的源头要追溯到亚里士多德的时代,这是一个有别于“物理学”的科目,英文名称是Meta-physics,直译就是“物理学之后的学科”,这个直译的名称表达的是历史事实:当年亚里士多德受到雅典城邦的迫害,匆忙逃亡之际,把大量记录研究和思考的手稿都弄丢了。多年后,人们从地窖中发现他的手稿,便加以整理。先是整理“物理学”,后来整理“形而上学”,所以这是一个“在物理学之后(整理)”的学科。
  4. 撇开历史事实层面所指称的“在物理学之后”的含义,其实这个名字有其更加深远的意义。因为“形而上学”探讨的对象是万物的本源,所以“在物理学的后面”,也可以理解为“物理学的基础”、“物理学的根据”或“物理学的前提”。那么,“形而上学”实际上是“在物理学之前”,而不是“之后”了。
  5. 其实,当西方哲学中的Meta-physics一词最初传到中国的时候,人们曾经根据《周易》所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极为神似地把它翻译为“道”。在中古哲学史上,跟它最接近的应该就是“宋明理学”了。
  6. 如果明白了“形而上学”是探讨“道”的问题,那么把它当成是“孤立、静止、片面地看问题的思考方式”,就是一个天大的误解了。
  7. “形而上学”既然是探讨“道”的学问,那就涉及“实践”,而不只是“思考方式”了。
  8. 只有通过“实践”,突破“历史维度空间”的限制,触及了“终极维度空间”,明心见性,那才能够传承与弘扬“形而上学”。否则,人云亦云,哪里可以算是学问呢?不是真实的学问,又有什么传承与弘扬的价值可言呢?

《两个生命的维度空间:变与不变》

《两个生命的维度空间:变与不变》

  1. 身体:我们每一个人都处身于一个“变动不居”的现象世界里。
  2. 心灵: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灵都可以通过实践“心性之学”,而触及一个“本来无一物”的本体世界。这是佛学智慧所谓的“真心”或“明心”;“心”触及“本体世界”就是“见性”。
  3. 心不灵:没有触及“本体世界”的心,其实都“不灵”,都随着身体的感知,而在“变动不居”的世界里“忐忑不安”,那也就是佛学智慧所谓的“妄心”。
  4. 身有体:“心”触及“本体世界”的“终极维度”之后,再转向回归“历史维度”的“现象世界”,把心带回身体。这就是“身心合一”的“与本体相应的身”,虽依然是现象,但却是一个蕴含着本体的现象。换句话说,“本体就在现象之中”,不需要在“现象”之外再说一个“本体”。【崃按:“已修之身”当然是“本体就在现象之中”,然而“未修之身”却不是这个样子,“未修之神”只是现象而已,并没有本体在其中。】

2019-09-22

《善:是其所是》

《善:是其所是》

  1. 根据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对于“善”的规定,“善”并不是世间的教条与规矩,而是“是其所是”,也就是“成为它自己”,也就是“顺其本性的发展”。
  2. 根据宋明理学对于“天理”的规定,“天理”并不是属于“历史维度”范畴的“人类文化”的产物,而是属于“终极维度”范畴的“宇宙真理”的本体。
  3. 苏格拉底的“善”,也同样的不是属于“历史维度”的人类文化的东西,而是属于“终极维度”的“理念世界”(柏拉图)的“物自身”。
  4. 可以说,苏格拉底所谓的“善”,就是宋明理学家所谓的“天理”,也就是孔子所谓的“仁”【孔子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这句话说明一般人总以为“仁”离开自己很远,也说明“仁”是需要真心追求才能在个体生命中彰显的】。
  5. 正是因为苏格拉底的学说与孔子的学说是血脉相通的,所以人们才会说“苏格拉底是西方的孔子”。

念佛:普天三无与阿弥陀佛

佛弟子啊,当以阿弥陀佛“光中极尊,佛中之王”之心,来契入“普天三无”【普天之下没有我不爱的人;普天之下没有我不信任的人;普天之下没有我不原谅的人】的境界。

试问:无量光寿、无量觉的境界中,有什么人是不可爱、不可信任与不可原谅的呢?没有啊!

如是观照,如是念佛,如是成就!

《现实:“质料因”依照“形式因”实现自己的过程》【开创性思考】(未完待续)

《现实:“质料因”依照“形式因”实现自己的过程》【现实:理想实现的过程】

  1. 身体:人的生命的“质料因”;
  2. 心灵:人的生命的“形式因”,也就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
  3. 人的身体这个“质料因”,可以是“臭皮囊”,也可以是“道器”,关键在于有没有心灵这个“形式因”的存在。
  4. 心灵这个“形式因”是总说,可以进一步细分为“三因”:(1)“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2)人的生命的“动力因”,也就是“推动生命运动的力量”的源头;(3)人的生命的“目的因”,也就是“人生的终极关怀”的安顿处;
  5. 所以,心灵涵盖三个层面:(1)在理性(智慧)的层面认知心灵的本质;(2)在性(慈悲)的层面体验心灵的能量;(3)在灵性(佛性)的层面证得心灵的本体。
  6. 当知,人的身体这个“现实”不是固定不变的静态之物,而是心灵不断“实现”自己的动态之物。当心灵“完全实现”自己,身体也就成为“最高圆满的现实”。佛家净土法门“光中极尊,佛中之王”的阿弥陀佛,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崃按:当然,人也有可能选择“恶”的方向去“实现”,最终达到“最高圆满的现实”,而变成“大魔王”。可悲!】
  7. 人的身体是这样,人类的社会也同样是这样。社会的“现实”并不是固定不变的静态之物,而是人们的理想不断“实现”而改变着的动态之物。当人们的理想“完全实现”,社会也就达到“最高圆满的现实”。儒家“大同世界”的理念,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崃按:同样的,人们也有可能选择错误,把社会变成一个“人间地狱”。可怕!】

《母语:地球母亲的语言》【开创性思考】(未完待续)

《母语:地球母亲的语言》【开创性思考】(未完待续)

  1. 生于21世纪的人类,应该打开心眼,拥抱“地球母亲”的理念,彻悟人类都是“地球母亲”的孩子,“母语”指的就是“地球母亲的语言”。
  2. 从理想层面来说,“地球母亲的语言”,也就是地球上所有的语言,就是人类儿女所应该热爱与学习的。
  3. 然而,从现实层面来说,只能够从跟自己身旁的语言开始学习。虽然只能够学习身旁的语言,内心依然抱着开放的态度,只要时间和精力允许,就会去学习多一种语言和文化。
  4. 当知:双语,就是一双翅膀,任你高飞;单语,只有一只翅膀,你怎么飞?
  5. 当知:双语、三语,乃至于多语,多用就可以。
  6. 当知:学习语文之难,并非难在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而是难在心态的开放。
  7. 要让下一代对学习语文抱持开放的心态,那就要整个社会的鼓励与支持。

《unlearn, relearn与undo, redo的中文翻译》

《unlearn, relearn与undo, redo的中文翻译》

  1. unlearn:解构
  2. relearn:再构
  3. undo:放下
  4. redo:提起

《柏拉图如是说》

《柏拉图如是说》
  1. 人活在两个世界里。一个是感受的世界,一个是理念的世界。【对比巴门尼德“意见的世界”与“真理的世界”】
  2. 感受世界存在具体的事物,理念世界存在“物自身”。
  3. 感受世界的具体事物“分有”或“模仿”理念世界“物自身”的理念而存在。
  4. 譬如:画家画的桌子是具体桌子的影像,具体桌子也是“物自身”的影像。
  5. 具体事物总是不完美的,所以总是以追求具有普遍性与必然性的“物自身”为目标。
  6. 身体居于经验的感受世界,灵魂居于先验的理念世界。
  7. 学习就是“回忆”理念世界的先验知识。。
  8. 早期“先验知识说”,后期“灵魂转向说”(先验认识能力)。
  9. 理念世界面对现实世界的挑战:为什么会有恶的产生?理念世界纯善无恶、没有恶的容身之处啊!
  10. 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分歧:柏拉图认为具体事物与事物的理念是分离的;后者认为是融合的。

《格物致知:格本物 致良知》

《格物致知:格本物  致良知》
  1. 格物:《大学》说:“致知在格物”。可见“格物”是最根本的功夫,也就是“证得本体”的功夫。格“本物”(《大学》说“物有本末”),格的就是“本来无一物”的“物自身”,那是“慎独”功夫成熟,“独体”(“独体”就是“本物”)横空出世,所触及的“终极维度”(Dimension of Ultimate)(释一行语)。结合“格物即是断烦恼”(印光大师语)的说法,我们可以这么看:“断烦恼”就是“格物”的过程(修德),“证得独体”则是“格物”的目的(性德)。
  2. 致知:致良知。大学说“物格而后知致”,“独体”之证得与“良知”之发现,虽有“逻辑先后”之次第,然则不碍“能所不二”之圆融。【“良知”与“独体”并非能所对立的关系,盖“独体”乃是蕴含于“良知”之中】
  3. 诚意:刘宗周说:“意也者,至善栖真之地,知在此,物亦在此”,指出了“致良知”与“格本物”并不在“诚意”之外,而是蕴含于其中的。所以,刘宗周才在《大学》“修身为本”这一断语之后接了一句:“诚意为本之本”。刘宗周对“诚意”的体验是“意根最微,诚体本天”,前一句指向“独体”(道心唯微),后一句指向“良知”(先验主体)。

《我心窒息》

《我心窒息》
  1. 我说:你不要那么急嘛!
  2. 你说:我哪里有急?每次讲到你,都这么说!
  3. 我说:我的心都快要窒息了。你还说没有急?
  4. 【真实故事联想:一位名校校长夫人,本身也是高级教师,曾经给想要推行“教师阅读计划”的邻里学校校长讲了自己本身的故事,说自己一向来都有喝牛奶的习惯,直到最近,由于家庭医生郑重劝告自己一定要喝牛奶补充钙质,令自己心生反感,就不再喝牛奶了。崃按:这名家庭医生“好心做坏事”,也是犯了“太急”的毛病,理直气壮地劝告对方,而不懂得沟通之道】
  5. 崃按:人与人沟通一定不要急,越是急事越是需要镇定下来才能有效沟通。不要强迫对方,要给对方思考与选择的自由与空间。即使对方选择不接受帮助,也要尊重对方选择,但仍要给予深深的祝福。
  6. 心理学原理:当一个人没有思考与选择的自由与空间的时候,他的心就像是一个人被恶人紧紧地掩住口鼻非要他窒息而死一样,他必然全力反抗。世俗人就轻蔑地指责他“叛逆”。
  7. 所以,那些占据道德高地,随意挥舞大棒的“卫道之士”们,不但不能够帮助一个社会建立良好的道德风气,反而是“社会道德的败坏者”!因为他们只能够把许多人“逼上梁山”,当了“反贼”。
  8. 是的,“不自由 毋宁死“,不给人思考与选择的自由与空间,就等于犯了“谋杀心灵”的罪行。

怀特海:西方哲学史只不过是柏拉图的注脚

怀特海:西方哲学史只不过是柏拉图的注脚》
  1. 柏拉图是苏格拉底的学生,他的思想与苏格拉底的思想几乎融合在一起。他通过“对话体”记载了苏格拉底与自己的思想。他指出人除了存身的感知世界,还有一个感知世界之外的理念世界。他极为关注理念世界。
  2. 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学生,他跟着老师学习了二十年,形成了有别于老师的思想体系。他不认为在人存身的这个感知世界之外存有理念的世界,认为理念或形式就存在于具体事物之中。他也不同意苏格拉底所谓“德性不可教”,而是强调人可以通过理性去启发德性。
  3. 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拉斐尔做什么一幅壁画:柏拉图手指向上👆,心思在天;亚里士多德手掌朝地,扎根世间。
  4. 西方哲学史不外乎在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之间进行异同、心物、虚实的思考与争论。

2019-09-21

《所见与所想》

《所见与所想》

你说:我不同意你所讲的。

我说:为什么呢?

你说:你所讲的,跟我所知道的,不一样!

我说:你所知道的,是你看到的吗?

你说:你是什么意思?

我说:你所知道的,是你听来的、阅读来的东西,还是你已经实践了的东西?

你说:......

我说:你所想的,要经过实践,如果是真的,就会变成你所见的,然后你就会调整你所想的东西。


至善:灵性的体验

至善:灵性的体验

  1. 善就是本性(即灵性)得以彰显。【崃按:佛法所谓“性德”】
  2. 行善就是彰显本性(灵性)的行为,其本身即是喜悦的。【崃按:佛法中的“普贤菩萨”的“大行”境界】
  3. 向善就是心与本性(灵性)相应,其心就是正直、真诚的。【崃按:佛法中的“佛心“(般若智慧)与“佛性”(涅槃境界)相应】
  4. 至善就是对于灵性体验的描述,其本身就是“无以名状,强为之名”的。【崃按:佛法所谓“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的“终极维度”(dimension of ultimate)的涅槃境界】

Quotes of Sri Ramakrishna (1836-1886) {source: internet)

When the flower blooms, the bees come uninvited.
God is in all men, but all men are not in God; that is why we suffer.
The winds of grace are always blowing, but you have to raise the sail.
If you must be mad, be it not for the things of the world. Be mad with the love of God.
Many good sayings are to be found in holy books, but merely reading them will not make one religious.
It is easy to talk on religion, but difficult to practice it.
When the divine vision is attained, all appear equal; and there remains no distinction of good and bad, or of high and low.
Pray to God that your attachment to such transitory things as wealth, name, and creature comforts may become less and less every day.
One must be very particular about telling the truth. Through truth one can realize God.
Work, apart from devotion or love of God, is helpless and cannot stand alone.

《什么是佛法?》

《什么是佛法?》

  1. 遮:佛法非宗教、非哲学,而为今时所必需
  2. 开:佛法是慈悲的宗教、是智慧的哲学,而且是人类永远所必需
  3. 证据:佛说“一切法皆是佛法”。
  4. 一切宗教不外乎:慈悲的修炼、智慧的追求,以达到回归灵性的终极目的。
  5. 灵性回归的次第:先是内在的智慧回归(自己“把心带回家”),然后是全在的慈悲回归(帮助别人“把心带回家”)。

快闪:工业革命【摘录与翻译整理网络信息】

第一次工业革命是指18世纪从英国发起的技术革命,那是人类科技发展史上的一次巨大革命, 它开创了以机器代替手工工具的时代。人类由此进入“蒸汽时代”。瓦特是其代表人物。

第二次工业革命是指19世纪中期,欧洲国家和美国、日本的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的完成,促进了电力供应系统与电器发明的蓬勃发展。 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爱迪生是其代表人物之一。


第三次工业革命(信息革命)是指20世纪50年代以美国为首带动的一场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科技革命。人类由机器、电气科技提升到数据科技时代,其特征是电脑与互联网的普及。电脑的发明与美国国防科技有关,互联网的发明与普及也似乎主要跟美国人有关。

第四次工业革命以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在21世纪的运用与普及有关,各国政府纷纷提出“智慧城市/智慧国”的发展愿景。这是一场全球的大竞赛,究竟会把人类社会带向何方,尚未能确定。因为人工智能的飞跃发展,其结果对人类是祸是福,存在争议。【崃按:哈拉瑞《智人:人类简史》与《神人:人类明日简史》中提出的警告,值得关注】



2019-09-20

室利·罗摩克里希那(1836–1886)【辩喜(斯瓦米·维韦卡南达)的上师】

室利·罗摩克里希那(1836–1886)
  1. 室利·罗摩克里希那(1836–1886)来自孟加拉偏僻的农村,没有受过教育 ,只是通过自己坚定的决心,认识了真理并把它传播给别人。
  2. 当辨喜(Swami Vivekananda)问他是否见过上帝,室利·罗摩克里希那给予肯定的回答,表达了自己发自内心深处的领悟。
  3. 室利·罗摩克里希那(1836–1886)去世后,以辨喜为首的12名杰出弟子,便把上师的名字和真理传播到全世界。
  4. 室利·罗摩克里希那说:每个人之中存在灵性。灵性越是发展,人就越有力量行善。
  5. 室利·罗摩克里希那说:以你的生活去表明宗教并不是言辞、名称、教派,而是指灵性、觉悟。
  6. 室利·罗摩克里希那说:只有那些已经发到灵性境界的人,才能将真理传达给他人。
  7. 室利·罗摩克里希那说:一个国家这样的人(指达到灵性境界的人)培养得越多,这个国家会提升得越快。
  8. 室利·罗摩克里希那给人类的信息是:“富有灵性,觉悟真理,为了你自己。”
  9. 室利·罗摩克里希那说:“有多少宗教,就有多少通往神的道路。”

西方哲学史上划时代的人物:苏格拉底

西方哲学史上划时代的人物:苏格拉底


  1. 苏格拉底说:没有经过审视的生活,不值得过。
  2. 苏格拉底说:德性就是知识。【苏格拉底也说:知识不可教。苏格拉底以“无知”的心态和立场,利用“助产术”,“为灵魂接生”】
  3. 苏格拉底说:善就是顺应本性。【崃按:恶就是扭曲本性】

中国历史上划时代的人物:孔子

中国历史上划时代的人物:孔子


  1. 孔子说:“学习就是享受生命的喜悦。”
  2. 孔子说:“朋友之间的真心交流,就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3. 孔子说:“世界上的人都不欣赏自己,也不会感到郁闷,这就是君子的高洁品格。”

儒家三宝:智仁勇(仲尼之心的具体内涵)

儒家三宝:智仁勇(仲尼之心的具体内涵)


  1. 智德:孔子“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终身学习的精神,充分说明孔子是一个“智慧的追求者”。孔子终其一生,都没有说自己是个有智慧的人,反而强调“我无知焉”。这与苏格拉底“承认无知”的精神,完全是一样的。人们说苏格拉底是“西方的孔子”,我们也可以反过来说“孔子是东方的苏格拉底”。
  2. 仁德: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这个“道”,就是“仁道”,就是通往“大同世界”之道,具体落实在个体生命的道德实践之中,就是《大学》所谓“欲明明德于天下”的教育愿景与曾子“仁以为己任”的弘毅之志。这是“仲尼之心”所包涵的追求理想的精神。
  3. 勇德:孔子周游列国,曾经面对各种凶险的处境,却能够处变不惊,而且誓死都不放弃自己对理想的追求。这就是“仲尼之心”所包含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积极进取的精神。




化愚化顽:启发智慧与灵性的教育

化愚化顽:启发智慧与灵性的教育



  1. 人生活中的两大问题,不外乎愚昧无知与冥顽不灵。
  2. 所以,人生最重要的两种教育,不外乎启发智慧的教育与启发灵性的教育。
  3. 然而,智慧不可教,灵性不可学。
  4. 所谓的“不可”,指的是“不可用执着的心态”。因为智慧与灵性,都是超越世俗的执着心态的。
  5. 超越世俗的执着心态,获得智慧与灵性的启发之后,再回归世俗,以智慧与灵性的力量,移风易俗,就是教育工作者的人生使命。

2019-09-19

《“宇宙即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真的是这样吗?》【开创性思考】(未完待续)

《“宇宙即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真的是这样吗?》【开创性思考】(未完待续)


  1. 陆九渊的顿悟,石破天惊,让他惊叹:“宇宙即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2. 这是陆九渊“心学”最激动人心的地方。
  3. 但是,我们后人没有吗办法获得跟陆九渊一样的顿悟体验呢?
  4. 答案是肯定的,而且是有具体方法可以遵循的。

《今生今世就是永生永世,不是吗?》【开创性思考】(未完待续)

《今生今世就是永生永世,不是吗?》【开创性思考】(未完待续)


  1. 今生今世就存在于“当下”。离开了“当下”,也就没有所谓“今生今世”。【没有活在当下,那就虚度岁月了,算不得真正地活着】
  2. 契入“当下”的每一个瞬间,都是拥有“今生今世”的宝贵体验。【问题在于不能保持】
  3. 只要能够在日常生活中不间断地保持“当下”的每一个刹那,实际上也就拥有了“永生永世”。【孔子“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境界,与这个体验是一样的吗?】

Logos

Logos
1. A principle originating in classical Greek thought which refers to a universal divine reason, immanent in nature, yet transcending all oppositions and imperfections in the cosmos and humanity. 

2. An eternal and unchanging truth present from the time of creation, available to every individual who seeks it.

3. [Theology]the Word of God, or principle of divine reason and creative order, identified in the Gospel of John with the second person of the Trinity incarnate in Jesus Christ.

4. [Jungian Psychology荣格心理学]the principle of reason and judgement, associated with animus.

希腊哲学家巴门尼德:时间和空间都是幻觉

希腊哲学家巴门尼德(515BC—450BC):

1. 时间和空间都是幻觉。

2. 能言说和能思考的东西必定存在,因为不存在既无法言说,也无法思考。【注:这里的”存在”Being 是哲学概念,并不指涉如何存在物,而只是存在物之所以能够存在的必备条件】

《“人类与地球并不居于宇宙的中心”,真的是这样吗?》【开创性思考】(未完待续)

《“人类与地球并不居于宇宙的中心”,真的是这样吗?》【开创性思考】(未完待续)


  1. 500年前的“科学革命”推翻了“地心说”,建立了“日心说”,是人类发展史上的具有分水岭意义的大事。
  2. “日心说”的出现,以及随后科学的探索与发现,让人们越来越相信“人类与地球并不居于宇宙的中心”。
  3. 真的是这样吗?
  4. 这要看是从什么视角来说。从科学研究与物质宇宙的视角来说,当然是这样的。
  5. 然而,从古希腊哲学家的洞见--“人是万物的尺度”【本义;这里的“人”不是观念世界里“大写的人”,而是日常生活中“小写的人”】的视角,每个人其实都是“活在(自己)宇宙的中心”

“人是万物的尺度”的本义(指个体的主观感受)

“人是万物的尺度”的本义(指个体的主观感受)


  1. 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感受主体。
  2. 一阵风吹来,每一个人的感受是不一样的。【类似: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3. 每一个人都生活在自己的“宇宙”之中。

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希腊德尔菲神庙碑铭)


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希腊德尔菲神庙碑铭)【苏格拉底是西方政治哲学与道德哲学的奠基人】


  1. 苏格拉底的过人之处:承认自己的无知,自觉追求智慧与真理。【“承认无知”也是500年前“科学革命”的原动力】
  2. 苏格拉底的教学方法:苏格拉底在与人讨论神与正义之类的问题时,用问题(提问)来回答对方的问题,推动对话对象一层层地去思考。在这个过程中,对话对象通过思考可以发现自己在逻辑上与认识上的错误。
  3. 苏格拉底认为每一个人都生活在“实在”中,但人们因为没有发现自己逻辑上的错误,所以有各种错误的想法。
  4. 苏格拉底认为做坏事是无知的结果,所以做坏事的人必然没有比其他人聪明。
  5. 苏格拉底明白:要追求智慧,就必须先热爱智慧。
  6. 苏格拉底认为最好的生活方式是专注于发展自己的本能,而不是去追求物质的富裕。
  7. 苏格拉底鼓励人们重视友谊,并参与社会的共同体,以共同成长。
  8. 苏格拉底确认“至善”的美德,并认为人们不能够依照自己的“意见”行动,而必须去了解不变的“至善”本身。【人的行动必须以“至善”为依据】
  9. “理想”存在于一个只有“智者”才能了解的世界。
  10. 苏格拉底听从自己内心的“征兆”来决定自己是否犯了错误。

人性本善包含四个层面的学习与修养【开创性思考】(未完待续)

人性本善包含四个层面的学习与修养:

1. 人性:本善的形而上层面的体验,这是一种基于形而下的突破而达到的修养境界,而且是可以将之贯彻回来形而下层面的行动中的【注:人的“本性”虽然是“善”的(而“善”在哲学上的定义也恰恰是“充分彰显本性”的意思),但是正如《三字经》所言“性相近,习相远”。本性的善使人感觉彼此相去不远,习性的恶却使人感觉彼此之间存在十万亿光年的距离】

2. 人心:向善的主观能动性,人心不甘受困于形而下的不堪境况中而终于获得突破,触及了形而上的“终极维度”,并将“终极维度”带回到“形而下”的”历史维度”之中。【注:与“本性”相应的人心,就是存有“良知”的心(良心);与“习性”相应的人心,就是“良心被蒙蔽”的坏心眼】

3. 人身:承接上述所言,向善的心突破“历史维度”而触及“终极维度”之后,心性合一(向善的人心与本善的人性,能所不二),向善的心也就转化为本善的心。向善的心转化为本善的心的过程,也就是“正心”的过程。“心正而后身修”。修身的过程,也就是“修证人身”的过程。【注:小人与君子的区别就在于“修身”。君子“欲修其身”,小人不觉得有这个必要。】

4. 人行:以上三个环节,通通局限于个体生命而言,然而,儒家之所以为儒家,其出发点与“终极关怀”的对象是这个世界。儒家念兹在兹的,没有别的,就只有“淑世”(使世界变得更加美好)二字而已。所以,“修身”并不是隔绝于自己生活的时代与社会的个体生命的修炼,而是与“齐家、治国、平天下”息息相关的。换句话说,个体生命的修炼与人类整体生命的提升不是两回事,而是一回事。【注:这就是儒家与一般宗教的区别。儒家与大乘佛教“乘愿再来”的教导完全相通。只要我们可以明白并接受“儒是今生今世的佛,佛是生生世世的儒”,那么我们就会发现大乘佛法与儒家的精神完全是一致的】

2019-09-18

《希腊哲学家所谓“罗各斯”也许是宋明理学家所谓“天理”》【融会贯通的智慧】(未完,待续)

《希腊哲学家所谓“罗各斯”也许是宋明理学家所谓“天理”》

希腊哲学家所谓“逻各斯”,英语是logos,属于“多义不翻”,所以直接采用音译的方法。

同样的,宋明理学家的“天理”二字,也是属于“强谓之名”的形而上境界的指称,如果要翻译成英语,最好也是直接用音译的方法。譬如:中文12生肖的“龙”本来就应该采用音译的方法,却被错误地翻译为dragon,引起了西方人很大的误解,以为华人是“魔鬼的子孙”。

《12生肖就是12条人生原则》【开创性思考】(未完,待续)

《12生肖就是12条人生原则》【开创性思考】


  1.  一鼠:“鼠”在传统中“偷盗”的负面形象可以提示我们不要贪心、要“见得思义”。然而,“鼠”也象征着“机智”、“反应快”、“善于躲避危险”,却是我们应该学习与效仿的。
  2. 二牛:除了传统中“吃苦耐劳”的象征意义,“牛”还可以从反面提醒我们:。在人生中,我们的心灵与行动不能够“被别人牵着鼻子走”(用牛象征“消极被动”、“没有经过审视”的生命)。我们的心灵不能够沦为“他人观念的跑马场”,我们的行动不能够是“别人牵线的傀儡”。我们要追求独立自主的自由心灵,并做一个“行动中的觉悟者”。
  3. 三虎:“虎”一方面是传统中“百兽之王”的象征意义,可以提示我们不要自甘平庸、要做一个“顶天立地”的“大写的人”(“王”字本义就是通达“天地人”三才的“圣王”);一方面是世俗中“凶恶”的负面联想,可以从反面提示我们不要做一个让人望而生畏的恶人、要做一个心地善良让人愿意亲近的正人君子。
  4. 四兔:“兔”一方面让人联想到“隐逸”的“逸”字,那是“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精神,为的是保全自己心灵的高洁本质【《葬花词》:“质本洁来还洁去”】;一方面让人联想到“冤枉”的“冤”字,那是本心本性被“愚痴”与“执着”纠缠所造成的生命状态,需要“启发智慧”与“启发灵性”的教育才能够获得化解与提升。
  5. 五龙:“博采众长”的学习精神;“龙”比喻the best teacher in the universe(宇宙上师)的the inner teacher(心灵导师)。没有最好,只有更好(journey of self-betterment)。学无止境。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6. 六蛇:“蛇”让人联想到《白蛇传》里的“白素贞”,千年修行,为的是追求坚贞的真爱,提示我们需要认真实践“神就是爱”的真理。
  7. 七马:除了传统中“千里马”的象征意义,我们还可以从“战马”的历史符号获得人生启示:我们要骑上“生命旅程的战马”,勇敢地与自己人生中的最大敌人“愚痴”与“执着”决一死战!
  8. 八羊:汉字是表意文字,“美”与“善”都与“羊”有关。“羊”的形象提升我们要追求“尽善尽美”的人生。
  9. 九猴:“猴”就是“心猿”,就是“孙悟空”,一方面提示我们心灵有开悟的力量,一方面提示我们心灵自律的必要。
  10. 十鸡:“鸡司晨”;“闻鸡起舞”;“鸡”比喻勤奋好学的上进心 【劝善 (yes yes yes, go go go)
  11. 十一狗:“狗守夜”;“狗”比喻警惕之心,警惕自己的生命不要被恶习伤害【止恶(no no no, stop stop stop)
  12. 十二猪:“猪”是“猪八戒”,又是“猪悟能”,一方面提示我们不要放纵身体的欲望,一方面提示我们身体是“道器”。

【崃按:按照这种“开创性思考”的方式,我们就能够按照这个时代与社会发展的需要,赋予“十二生肖”崭新的时代意义与社会意义,干干净净地洗掉一切陈腐与恶心的味道与气息!是为后记。愿与世界上 有志于复兴华族文化的有心人 共勉之】

《人无法踏进一条河流之中》

《人无法踏进一条河流之中》

没有踏进的是一条完整的河流【形而上境界的不可思议】
踏进去就破坏了河流的完整性【形而下现象的可思可议】
所以人无法踏进一条河流之中【崃按:那是西方哲学的难题。东方禅宗所谓“一口吸尽西江水”,便解决了这个难题。关键在于修炼“自性法门”,以获得“顿悟”】

《人无法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人无法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河流随着时间不断流动
第一次与第二次踏进河流的时间点不同
所以踏进去的并不是同一条河流

《身体与心灵的关系》

《身体与心灵的关系》

身体与心灵,孰轻孰重?孰为主,孰为仆?孰为真,孰为假?

思路一:身体是宇宙的礼物【释一行《生活的艺术》】。打开礼物,就发现心灵【崃按】。身体与心灵,为主为奴相终始【冰心语】。

思路二:灵肉交战【西方宗教】。凯撒与上帝各有统治的领域。身体与心灵始终互相隔离。

思路三:身体属于今生今世,心灵属于生生世世。身体是今生今世的心灵,心灵是生生世世的身体。身体与心灵的契合点在于“当下即是”。【开创性思考:在没有路的地方,走出一条路来】

2019-09-17

I love you 应该翻译为“今晚的月色好美”(夏目漱石),真的是这样吗?

“今晚的月色好美”是夏目漱石的I love you。

东方人传统上比较含蓄,比较不会直白地表达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所以夏目漱石当年说英语的“I love you”,应该翻译为“今晚的月色好美”,认为这样才符合东方人(特指日本人)的含蓄性格。夏目漱石(1867--1916)似乎没有错。

然而,到了21世纪的今天,随着西方文化与思想的普及,东方人也不再那么像夏目漱石时代那么含蓄了。我们是否还需要坚持说“I love you”要翻译为“今晚的月色好美”之类间接表白的语句,而不能够直译为“我爱你”,才是对的呢?

而且,再回头想想夏目漱石当年说“I love you”不能够直接翻译为“我爱你”,给的理由是日本人性格含蓄,不能够这样直白地表达情感。然而,如果是翻译西方人写的爱情小说呢?也不能够直译为“我爱你”吗?如果非翻译为“今晚的月色好美”,岂不是硬把日本人的含蓄加给西方人吗?所以,在这种情境下,夏目漱石似乎不一定是对的。

当然,夏目漱石当时跟学生们对话,有特殊的语境,提醒学生日本人的含蓄,不可盲目学习西方人,那是一种师生之间具有文化情怀的深度对话。在这样的语境中,夏目漱石肯定是对的。值得我们钦佩与学习。

反观今天,不少东方人盲目学习西方文化与思想,而丢弃了东方传统文化的优点与长处,令人叹息啊!

恶的问题:约伯的考验

《恶的问题:约伯的考验》

一个人行善,是因为能够获得外在的物质利益,才这么做的吗?

人与神的关系是交易的关系吗?【神保佑我,我才敬拜神吗?我敬拜神,是出自功利的心吗?】

即使是世俗的道德,如果是出自功利的心,还算是道德吗?

行善本身,难道不能够体验到“孔颜乐处”吗?哪里还需要斤斤计较“善有善报”?善行本身就是“善报”了啊!

古人对待宗教与哲学的三种态度

古人对待宗教与哲学的三种态度

1. 希腊人自觉地把新哲学与旧宗教区分开来。【所以,西方的哲学与宗教分道扬镳,理性与信仰时不时发生矛盾冲突】

2. 犹太人自觉地把哲学和宗教结合起来。【犹太人的哲学与宗教相辅相成,理性与信仰和谐共存】

3. 孔子的处理十分微妙,既把二者区分开来,又保留了结合的可能。【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观念本来就是“和为贵”、“相反相成”,哲学与宗教、理性与信仰,不一不异】

哲学史上的三大争论

哲学史上的三大争论

1. 唯物 VS 唯心 的争论【即:形而上学有没有意义的争论。例如:1923年中国发生了“科学与玄学大论战”】

2. 理性 VS 情感 的争论【即:非理性有没有价值的争论。例如:西方哲学主流强调理性,非理性被边缘化。西方宗教以非理性的信仰为核心,理性居于边缘地位】

3. 身体 VS 灵魂 的争论【即:有没有独立于身体之外的灵魂。例如:无神论者认为“人死如灯灭”,不承认有独立于身体的灵魂存在;世界上的大多数宗教都认为人死后有独立存在的灵魂,根据生前所为之善恶,或升天堂,或堕地狱】

所谓“来生”、“来世”其实不离“今生”、“今世”

若想要在今生今世获得快乐与意义,就要明白【所谓“来生”、“来世”其实不离“今生”、“今世”】。

意思是:【只要在今生今世获得“重生似的觉悟”,你就已经生活在“来生来世”了。】

2019-09-16

哲学的关键词语

1. 爱【既是爱其所爱,又是爱其所不爱,是为真爱】--这是“慈悲”的真义。

2. 智慧【既是是其所是,又是是其所不是,是名大智慧】--这个与“般若”相通。

3. 自由心灵【既是有限,又是无限,是为自在的自由】--这无异于大乘菩萨的救度精神。

4. 精神家园【既是刹那,又是永恒,是名无常的永恒】--这个“精神家园”不只是存在于美丽的心灵之中,更可以通过一代代的实践,而在地球上实现。那就是孔子所谓的“大同世界”!

我的誓言:终其一生,与陈旧、迂腐、虚假、伪装、幻觉为敌!

我的誓言:终其一生,与陈旧、迂腐、虚假、伪装、幻觉为敌!

我要“化敌为友”:【化陈旧为崭新、化迂腐为活泼、化虚假为真实、化伪装为实在、化幻觉为开悟】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 — 《弟子规》教育的人文抱负与文化愿景(2015-10-18)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 —《弟子规》教育的人文抱负与文化愿景   黄添

一、          引言:文化孤儿的文化乡愁
        我国已故戏剧家郭宝崑先生(1939—2002) 在大约20年前曾经感慨地把国人比喻为文化 孤儿,一针见血地指出国人内心深处的一种失 离感、一种追索自我的焦虑与一种边缘人的意 识。笔者身为我国末代华校生”【注1】,对于郭先 文化孤儿的洞见,可说是于我心有戚戚 焉。 1600年前,陶渊明在千古名篇《归去来 兮》【注2】 文中发出了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 的慨叹,所指的田园不仅是外在的自 然风光的山水田园,更是内在的人文修养 心灵田园。在此,我们不妨把它进一步引 申为文化孤儿所上下求索的文化家园 笔者之所以从事《弟子规》教育,正是因为内心 涌动着一股浓浓的文化乡愁。

二、 在狮城新加坡推广《弟子规》教育 今正其时
纵观我国学校教育发展的历史,自1959年成 为自治邦,踏上建国之路以来,共经历了四个不 主导的阶段:

 (1) 1959年至1978年属于生存主导 段,华校逐渐式微,乃至于退出历史 舞台,其中当以南洋大学与新加坡大 学的合并为最显著的例子。

 (2) 1979年至1996年属于效益主导阶段,我国一方面在全国范围落实 英文为主,母语为辅的双语教育政策,一方面也从1979年开始在特 定范围推行双语并重特别辅 助计划,至今我国共有“11所特选 中学”【注3】 “15所特选小学”【注4】 

 (3) 1997年至2011年属于能力主导 段,我国教育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 展,除了上个发展阶段出现的特选 学校”(始于1979)自主学校” (始于1994),这个阶段推出了 通车学校”(始于2004)

 (4) 2012年至今属于价值观主导”【注5】  阶段,过去三年多来,品格教育 经成为我国学校教育的最强音。
总的来说,生存效益能力前三个发展阶段都免不了偏重于有形生命物质文明的层面,唯独第四个阶段 值观触及了无形生命精神文明 层面。从这个角度观察,我们可以说,在我国 推动《弟子规》教育,今正其时。

 三、在华族传统文化发展脉络中看《弟 子规》教育
        华族拥有5000年传统文化的精神资产,以 孔子为中心。孔子之前2500年的文化资源流传 至今,就是《周易》、《诗经》、《尚书》、《礼 记》和《左传》这五部经典,合称《五经》。 《五经》是华族传统文化的总源头,值得我们 高度的尊重、重视与学习。

        孔子之后2500年的传统文化发展,主要是儒 家、道家和佛家三大流派。分述如下。
(1)    儒家:可以通过三个时期 个人物来概括。

第一个时期是春秋 战国时代的原始儒家时期,以孔 (公元前551—479)和孟子( 公元前372—289)为代表。

二个时期是从宋朝到明朝的宋明理 时期,以朱熹(1130—1200 )和王阳明(1472—1529) 代表。

第三个时期是从民国初年至今 现代新儒家【注 6】 ”时期。


(2)    道家:可以通过两个时期 个人物来概括。
第一个时期是春秋 战国时代的原始道家时期,以老 (约公元前581—470)和庄子 (约公元前369—286)为代表。

第二个时期是魏晋玄学 【注7 】”时期。 近年来一些学者提倡、呼唤当代新 道家,亦是值得关注的发展趋势。


(3)    佛家:可以用三个时期来概括。
第一个时期是东汉、魏晋、南北朝 扎根发展时期 【注8】 ”

第二个时期 是隋唐、宋元明清的盛极而衰时 期【注 9】 ”

第三个时期是民国初年以来 革新与复兴时期

        《弟子规》教育应该秉持文化传统中儒释 道合一的大方向、大原则,打破门户之见, 抛弃意气之争,带领华族子弟回返人文先哲为 我们创建的文化家园,结束文化孤儿的流 浪生涯。


四、我国华族民间社团应该推动《弟子 规》教育
        《弟子规》教育在近年来,在蔡礼旭等人 【注10】 的努力耕耘下,已经在国际上的华人圈子里形了一种文化自觉运动,并且成为华族文化(中国 传统文化)复兴的契机。 在新加坡,自从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也有 民间社团积极举办与推动《弟子规》教育。虽然 不乏质疑与误解的声音,但是《弟子规》教育正 在引起更多人的共鸣与认同,也是不争的事实。 最明显的例子,就是今年6月初旬在南洋小学举 办的《弟子规》公众讲座,吸引了高达1000 的公众人士前往听讲。

 在新加坡中小学,也有一些学校把《弟子 规》教育融入正式课程,成为价值观主导 育体系之中有机的一环。这自然是最理想的一种 做法。但是,对于无法在正规的学校教育中接触 到《弟子规》的众多华族子弟,华族民间社团便 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华族民间社团推动《弟子规》教育,实实在 在也就是社团对于我国文化发展的实质贡献。因 为只有社团成员以及华族社群,对于以《弟子 规》为代表的文化传统,能够认识、理解、欣 赏、认同与回归,我国华族家庭用语英语化的 趋势,才能够扭转,建国总理李光耀先生希望 我国华族家长在家里多跟孩子讲华语的遗愿, 才能够实现。

再者,华族民间社团推动《弟子规》教育, 实实在在也就是社团自身的自强运动。因为只 有社团成员与华族社群恢复了文化自觉、文化 自信,主动积极地负起自己身为新加坡人的文 化使命【注 11】 ,社团才能够焕发出更大的生命力, 发挥更大的社会功能,更好地完成社团本身的 时代使命。


五、《弟子规》教育的纲领与层次

《弟子规》教育的纲领有二个:

(1)“身教为 ”—所谓身教,指的是教儿教女,先 教自己,强调家长必须通过《弟子规》先进行 自我教育,然后以身作则,才能有效开展家庭教 育来教育子女。《大学》所谓欲齐其家者,修其身身修而后家齐,就是这个意思。 这是《弟子规》教育的根本。

(2)“心学为本之 ”【注12】 —所谓心学”【注13】 ,就是心性之学,也是佛家所谓内学。具体内容就是《大 学》八条目的前半段:格物、致知、诚意、 正心。因为这是修身身教的根本, 所以把它叫做《弟子规》教育的本之本”( 本的根本)

《弟子规》教育的三个层次:纲领是针对有 志于从事《弟子规》教育的学校教师、社团义工 而言,至于《弟子规》教育的层次,可以用 层宝塔来比喻。

(1)宝塔第一层是读诵关 从牙牙学语的幼儿到头发花白的中老年人,一开 始接触《弟子规》这部经典,都应该老老实实地 从第1句到第360句分段【注 14】 “反复熟读,最好是 能够坚持下去,直到熟读成诵,能够不假 思索地把整部经文背诵出来。这是基本功,是 《弟子规》教育扎根生长的阶段。

(2)宝塔第二层 讲解关:学生熟读经文之后,教师便可以 讲解经文的意思。讲解经文时,可以多讲故事, 或古代德育故事,或生活所见所闻,或教师本身 成长经历,都可以是很好的教材。学生从听教师 或同学讲解,到自己能够自信地为人讲解,才算 过关。这是《弟子规》教育开枝散叶的阶段。

(3) 宝塔第三层实践关:说得再好,却做不到, 一切等于零。能够把《弟子规》的教导一一落实 在生活之中,在家孝顺父母,在校恭敬师长,处 处为人着想,时时保持一颗诚敬谦和的心,让他 人、让自己真正受益,才算是真本事。这是《弟 子规》教育开花结果的阶段。


六、《弟子规》教育的常见问题与思想 误区:

 (1)《弟子规》是不是一种宗教信仰?《弟子规》属于儒家思想,它不受任 何宗教仪式的束缚,可是它的核心信 却是跟一切宗教的 教义相通的,任何宗教信徒都可以习《弟子规》,并且能够因此而成为 一名更加优秀的宗教徒。

 (2) 《弟子规》是童蒙教材,为什么大人 也要学习?《弟子规》虽然是童 蒙教材,但是其中包含着做人的大道 理。大人如果在小时候没有学过,现 在就应该赶快补课,就算是学 过,也应该认真复习,所谓温故知 ,也是很有必要的。

 (3) 《弟子规》是不是过时、落伍的东 西?《弟子规》不只是属于过去 时态的传统文化,更是属于现 在时态与未来时态文化传统”【注 15】  《弟子规》所传授的人生道理、做人 原则,永远也不会过时,永远也不会 落伍。过时与落伍的是人们心中对于 传统文化的偏见与文化自卑症。


七、《弟子规》是一条回归文化家园的 道路
        从陶渊明发出田园将芜,胡不归的千古 慨叹那个时间点,再往前穿越一千年,我们听到 2600年以前的《诗经》【注16】 所发出的更为深沉、 更为焦虑的呼唤:式微式微,胡不归?” 【注17】  的,天黑了,是回家的时候了。回家的路在哪 里?就在《弟子规》教育。这不只是母族文化的 回归,更是个人生命的回归。回归了,才能重新 出发,走得更远,走得更潇洒。

值得国人深思的 是:我们回得去吗? 许多珍爱母族语文,并通过《弟子规》教育 用心学习母族传统文化的国人,都会听到自己内 心深处清晰的回响:回得去,我们当然回得去! 这就是《弟子规》教育的人文抱负与文化愿景。 今年适逢我国独立50周年,我国已经从第 三世界国家跃升第一世界国家,正当在文化建设 方面力争上游,大力提升国民的人文素养,以期 在独立100周年时可以培养出世界级的思想家作家与教育家。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 索。谨此此文衷心祝贺新加坡独立50周年,海南 陈氏公会成立80周年

【注】:

1. 1983年笔者重考高中会考,那是我国教育历史上 最后一批学校高中考生以华文为第一语文、英文 为第二语文;1984年开始,所有学校高中考生都 必须以英文为第一语文。

 2. “归去来兮中的来兮二字,是语气助词, 无义;这句话翻译成白话就是:回去吧!

3. 11所特选中学是:(1979)圣公会中学、公教中 学、华侨中学、中正中学(总校)、德明政府中 学、海星中学、南洋女中、立化中学、圣尼格拉 女中;(2000)南华中学;(2012)南侨中学。

 4. 15所特选小学是:(1990)爱同学校、公教小学、 圣尼各拉小学、菩提学校、海星小学、南华小 学、南洋小学、公立培群学校、卍慈学校、道南 学校;(1992)圣婴小学、宏文学校、光华学校、 培华长老会小学、培青学校。

5. “ “Student-Centric, Values-Driven Education”

6. “现代新儒家可分为三代,第一代是1921年至 1949年,代表哲学家为熊十力、梁漱溟、马一 浮、张君劢、冯友兰、钱穆;1950年至1979 为第二代,代表哲学家为方东美、唐君毅、牟宗 三、徐复观;第三代是1980年至今,代表哲学家 有成中英、刘述先、杜维明、余英时等。(互联网 〈百度百科〉资料)

7. 魏晋时人注重《老子》、《庄子》和《周易》,称之 三玄,而《老子》、《庄子》则被视为 。魏晋玄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阮 籍、嵇康、向秀、郭象等。

8. 这个时期包括:东汉200年的扎根阶段,安世高等 人最早翻译的佛经,史称古译;魏晋200年的 发展阶段,鸠摩罗什等人翻译的佛经,史称 ;南北朝169年的繁荣阶段,以译经大师真 谛为代表。 9. 这个时期包括:隋唐300年的鼎盛阶段,玄奘大师 所译佛经,史称新译;由宋至清900年盛极而 衰的阶段,对内逐渐走向禅净密合一、对外走向儒 释道合一的道路

10. 关于蔡礼旭的介绍,互联网上介绍资料甚多,读 者可自行上网阅读。兹不赘述。

11. 笔者认为,根据建国总理李光耀先生的构想,我 国子民固然要学好英语,因为英语对内是行政语 言与全民共用语,对外则是国际上使用最广泛的 商业与科技用语,英语涉及我国生存与发展,自 然不容忽视,但是我们也要学好自己的母语,要 保存自己的文化传统与价值观。笔者大胆再引申 一点:每个国人都应该立志成为双语双文化人才,虽然大家所能达到的水平高低不同,但是 大方向却是一样的。只有这样,我国才能发展出 独具一格的新加坡文化,才能保持国际大都会的 活力与魅力。这就是国人的文化使命:自我期许 成为双语双文化人才,以便为新加坡文化的 发展作出独特的贡献。

12. 明末大儒刘宗周(1578—1645)著名论述为修身 为本,诚意为本之本,笔者受其影响甚深,故 在此借用其论述形式,阐明《弟子规》教育的纲 领。

13. “心学在儒家思想体系中指的是(九渊) (阳明)心学。笔者在此借用来指称心性之学,与身教相提并论。读者察之。

14. 《弟子规》共360句,每4句是一个完整的意义 段,全文可以分为90段来读诵。

15. “文化传统好比是一条大河,我们每个人都只是 这条河的一滴水,只有融入大河,并流向大海,才 能感受宇宙生命庄严与恢弘的境界。脱离文化传 的个人,就好比脱离大河的小水滴,生命很快 就会干枯、消逝。

16. 《诗经》为华族传统文化经典五经之一, 共收录305首诗,分为十五国风二雅三颂三个部分。此处所引诗句出自第36 《式微》,属于十五国风中的《邶风》名篇。

17. “式微二字,有两种解释:(1)本义指天黑;(2) 引申义为衰落。此处用本义,可将这两句诗直译 为: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呢?

2015-10-18

补记:本文受陈经源校长的邀请撰写,发表于《海南陈氏公会80周年纪念特刊》。特此声明,并鸣谢海南陈氏公会给予笔者发表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