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2-19

四念住的“不净、苦、无常、无我”怎么转化提升为“常、乐、我、净”?

四念住的“不净、苦、无常、无我”怎么转化提升为“常、乐、我、净”?

  1. “不净”转化提升为“净”:“不净”与“净”,乃落实于“身”上说的。六道轮回的众生,其“身”带有“不净”之业,故有“不净”之现象;乃若出离六道轮回的阿罗汉,其“身”(已经脱去“执着”的外衣)较之众生之“身”(穿着“妄想”、“分别”与“执着”三层脏衣),自然清净许多;乃若大乘菩萨之“身”(已经脱去“执着”与“分别”两层脏衣)较之阿罗汉之“身”,自然更加清净;乃若佛陀之“身”(已经完全脱去“执着”、“分别”与“妄想”三层脏衣),自然无比清净(百分之百的清净)。由此可见,“不净”之转化提升为“净”,全凭修持佛法,断烦恼,学法门,成佛道,而这个成佛的历程之源源不断的动力,则在于度众生这一大誓愿。
  2. “苦”转化提升为“乐”:“苦”为世间因果的果,“乐”为出世间因果的果。“苦集灭道”包含了世间因果(苦为果、集为因)与出世间因果(灭为果、道为因)的双重因果,不可不知。此间之“乐”,乃“寂灭”(涅槃)之乐。【注:“涅槃”不是“永恒的死亡”,而是“永恒的生命”,而是“不生不死的真实本性”,修持佛法的觉者契入“涅槃”,即可享受生命舒展畅通之无穷的“乐”】
  3. “无常”转化提升为“常”:“无常”属于“现象”的范畴,“常”属于“本体”的范畴。其转化提升之道在于“依智不依识”。
  4. “无我”转化提升为“我”:“无我”包含两个意思,一个是否定义、消极义(针对的是“自我中心”的烦恼习气);一个是肯定义、积极义(指称的是“空性智慧”的菩提真心)。这里的“无我”属于前者,其传化提升之道则离不开后者。“空性智慧”所见的“我”,是“真我”。

瑜伽八步行法【开创性思维】(未完待续)

帕坦伽利(Patanjali,300BC)在《瑜伽经》中记载的八支行法【瑜伽修持的八个次第】

1) 外律(Yamas:是指外在控制,宇宙的道德戒律。【持戒;诸恶莫作--不贪婪、不淫欲、不偷窃、不暴力、不说谎;严格遵守世间的法律与伦理教条,尽可能不与之发生抵触而产生纠缠,以便专注于内在的修持】【当时时仰望苍穹,培养内心对宇宙的敬畏感】

2) 内律(Niyamas):是指内在控制,通过自律进行自我净化。【精进;众善奉行--守时、洁净、规律生活、阅读好书、定时运动;决心过上一个像样的日子】【当时时省察内心,培养自律能力】

3) 调身(Asanas):是指瑜伽姿势,也称体位。【时时处处,都要保持良好的姿势;行住坐卧四威仪;静坐冥想时的瑜伽姿势,都是为了帮助瑜伽士更快、更好地进入下一个行法】【身心相依,身体姿势可以影响我们的心理感受】

4) 调息(Pranayama):是指有节律呼吸的,控制呼气。【调节呼吸;人命就在呼吸之间;一呼一吸,对于人的思想、情绪、健康都会有深远的影响;一个呼吸,就可以把心带回这个身体,使到身心合一;要找到一种最有利于健康的呼吸方法,并持之以恒地加以实践】【呼吸是一个桥梁,通过呼吸的调节,我们可以调节我们的思想和情绪】

5) 制感(Pratyahara):精神从感觉和外部事物的奴役中解脱出来,是指感觉消失,控制内心,也称调心。【调心;摄心;自我终于摆脱了外界事物的纠缠,而回归到了内在的世界】【“把心带回家”的历程中,自我的心终于踏上了“回家”的旅程】

6) 凝神(Dharana):意识专注于一物。【凝念;内心的杂念一个个消除之后,只剩下了一个念头;“功夫成片”的念佛境界】【“把心带回家”的历程中,自我的心终于回返到了老家的门口】

7) 入神(Dhyana):意识持续流入目标,也称移神。【禅那;禅定;“事一心不乱”的念佛境界】【“把心带回家”的历程中,自我的心终于踏进了家门,自我开始消融】【从“历史维度空间”跨越到“终极维度空间”的阶段】

8) 合神(Samadhi):意识完全融入目标,自身似无。【三摩地;总持;“理一心不乱”的念佛境界】【“把心带回家”的历程中,自我的心终于登堂入室,自我完全消融】【完全进入了“终极维度空间”】

凝神、入神、合神三步统称“全神合一(Samyama)”,掌握此法,终极智慧出现。


【持戒、精进、调身、调息、摄心、凝神、入定、三摩地】,是瑜伽的八支。
  1. 【外律第一】非暴力、不说谎、不偷盗、不纵欲、不贪图。无论何时、何地、在甚么情况,属于甚么阶级,这都是不可打破的誓言。【只要确定非暴力,敌意便会消除。不说谎,便能得享工作的果报。不偷盗,便能得享财富。不纵欲,便能得享灵性上的强健。不贪图,便能得到生命的知识。】
  2. 【内律第二】内外洁净、满足、对身体及感官的控制,学习经典、对神顺服,都是精进。【身体上的洁净为自己带来保护,不会因与他人肌肤接触而被感染;精神上的洁净,帮助自己产生觉醒,提高对感官的控制能力。满足产生最大的快乐。身体以及感官的完美,因持戒而消灭那些不洁而来。】
  3. 【调身第三】姿势必须稳固舒适。控制不安,对无限作冥想,便能做到。这样,便不会受二元性骚扰。
  4. 【调息第四】掌握了姿势以后,便要控制呼吸。控制吸气和呼气便是调息。在外(呼气)、在内(吸气),以至于静止不动(屏息),都因应时间、地点和数目而调节,呼吸又细又长。第四样是呼吸既不在外,也不在内。于是对光之遮蔽便除去。这样精神便适合作冥想。
  5. 【摄心第五】如果精神脱离了知觉,而知觉亦不与感官混合起来,注意力便与自己合一。于是达至对感官的最高控制。
  6. 【凝念第六】杂念渐渐减少,最后只剩下一个念头。
  7. 【禅定第七】进入了“无念”的状态,自我逐渐消融。
  8. 【三摩地第八】加入了“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


2019-12-16

儒家不说“开悟”,只说“慎独”和“格物”

儒家不说“开悟”,只说“慎独”和“格物”

  1. 刘宗周说“圣学吃紧三关”:(1)人己关【“内学”乃为己之学,当“往内求”】;(2)敬肆关【儒学首重“礼”;“礼之心”,即是“敬”;“敬”字乃入圣人之门的秘诀】;(3)迷悟关【按照“内学”为己的求学问历程,“敬而诚,诚而天”,慎独功夫成熟,“独体”现前,即是“物格而后知致”】。
  2. 儒家学问与佛家、道家学问同样属于“内学”,必须在心灵修养下功夫,至心灵现前,学问才算扎根,佛家所谓“信根”方能扎下、“信力”方能发用。
  3. “慎独”功夫成熟,“独体”现前之后,并非一了百了,而是来日方长。因为“慎独”功夫成熟、“独体”现前,只是对应于“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致”这两句,后面还有“知致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六句的道德实践功夫,等着我们去做呢。
  4. 不可不知,最后一句“国治而后天下平”描述的是“大同世界”的愿景啊!那是必须依靠我们善于理解、善于传承,而且要与时并进,知难而进,在21世纪“地球村”时代,把儒家智慧与全人类的智慧传承【譬如:印度教智慧传承、基督教智慧传承、伊斯兰教智慧传承、西方哲学智慧传承】融会贯通,才有可能实现的啊!

“慈悲喜舍”四无量心

“慈悲喜舍”四无量心
  1. 慈无量心:无缘大慈慈无量
  2. 悲无量心:同体大悲悲无量
  3. 喜无量心:禅定法喜喜无量
  4. 舍无量心:无相布施舍无量

“为教育,为人生”六字宗旨

“为教育,为人生”的六字宗旨
  1. “为教育”:【为教】为教人以智慧;【为育】为育人以慈悲 => 智慧、慈悲互为体用,是密不可分的一个太极
  2. “为人生”:【为人】为全人的四个维度(形而下的身体维度、上下求索的思想维度、内外激荡的情感维度、形而上的灵性维度】;【为生】为生命终极意义的求索(心灵的开悟;道的证得)=>“人”的四个维度回归于“生”的终极维度、“生”的终极维度下贯至“人”的四个维度。

2019-12-15

邵雍:因探月窟方知物,未蹑天根岂识人?

邵雍:因探月窟方知物,未蹑天根岂识人?

  1. 【因探月窟方知物】:“月窟”是人体的“海底轮”(会阴穴)这个能量中心;“知物”是“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致”的意思。“因”是启动了这个能量中心,“果”是“知物”。“探”是描述启动能量中心的过程。
  2. 【未蹑天根岂识人】:“天根”是人体的“顶轮”(百会穴)这个能量中心;“识人”是“认识人的生命能量的真相”的意思。“未”是功夫尚未成熟,“已”才是功夫成熟。“蹑”是形容一步一个脚印的神圣的修炼过程。

上知天文 下知地理:人文、人理懂不懂?

上知天文 下知地理:人文、人理懂不懂?

  1. 一般认为,天文、地理属于自然科学范畴,人文、人理属于人文科学范畴。
  2. 科学当然离不开理性思维活动。然而,根据德国哲学家康德批判哲学,理性思维活动可分为纯粹理性(pure reason)与实践理性(practical reason)两种思维活动。
  3. 天文学的认知对象固然属于纯粹理性的认知范畴,地理则可分为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前者与天文同属纯粹理性的认知范畴,后者不免涉及实践理性的认知范畴。
  4. 人文、人理所涉及的认知对象,主要并不是单纯的自然界的物质运动【虽然物质运动是生命存在的基础是不容否认的】,而是更加复杂的人文界的意识活动。
  5. 人类认知的方式共有两种:(1)对待自然界的“主客对立”的认知方式,成就的是科学知识;(2)对待人文界的“主客融合”的认知方式,成就的是玄学智慧。
  6. 然而,科学知识与玄学智慧并不是对立的,而是可以融会贯通的。不可不知。

2019-12-09

独体:“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真人与大人

独体:“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真人与大人

  1. 慎独功夫成熟,独体自然现前。——所谓“即功夫即本体”,“本体”就在“功夫”之中,不是在“功夫”之外另找一个“本体”。
  2. 《庄子》所谓“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不遣是非,以与世俗处”,我们可以作如是理解:(1)“独”指的是“独体自然现前”;(2)“与天地精神往来”指的是“真人”的境界;(3)“不敖倪于万物,不遣是非,以与世俗处”指的是“大人”的境界。
  3. 何谓“真人”?“真人”就是《大学》所谓“诚意而意诚“的“真我”彰显于人与人的关系之中。【“真我”属于“内圣”范畴,“真人”属于“外王”范畴】
  4. “何谓“大人”?“大人”就是《大学》所谓“正心而心正”的“大我”彰显于人与人的关系之中。【“大我”属于“内圣”范畴,“大人”属于“外王”范畴】

2019-12-07

【佛光菜根谭】“普贤十愿”的实践


【佛光菜根谭】“普贤十愿”的实践

  1. 一者礼敬诸佛,就是实践人格的尊重   
  2. 二者称赞如来,就是实践语言的赞美   
  3. 三者广修供养,就是实践心意的布施   
  4. 四者忏悔业障,就是实践行为的改进   
  5. 五者随喜功德,就是实践善事的资助 
  6. 六者请转法轮,就是实践佛法的弘传   
  7. 七者请佛住世,就是实践圣贤的护持   
  8. 八者常随佛学,就是实践真理的追随   
  9. 九者恒顺众生,就是实践民意的重视   
  10. 十者普皆回向,就是实践圆满的功德 。


【佛光菜根谭】之【教育】:如何降伏贪嗔痴慢疑染乱妄八心?

【佛光菜根谭】之【教育】:如何降伏贪嗔痴慢疑染乱妄八心?


  1. 贪心要用舍心来对治;
  2. 瞋心要用慈心来驾御;
  3. 痴心要用智心来领导;
  4. 慢心要用虚心来管理;
  5. 疑心要用信心来感化;
  6. 染心要用净心来去除;
  7. 乱心要用定心来影响;
  8. 妄心要用真心来掌控。


雪庐夫子劝江逸子

【人生难得,英才难成,君子行健自强,千秋一时,汝当慎独也!】—-此乃金玉良言也,愿与天下有心继承儒道者共勉之!

喜怒哀乐:人心四气(4种能量)

喜怒哀乐:人心四气(4种能量)
  1. 喜气:春天(3AM--9AM)之生气也。春生也,喜气洋洋。仁德也。
  2. 怒气:秋天(3PM--9PM)之杀气也。秋收也,杀气腾腾。义德也。【崃按:杀,佛家所谓“杀贼”也,断烦恼也,诸恶莫作也,改过自新也】
  3. 哀气:冬天(9PM--3AM)之藏气也。冬藏也,深藏不露。智德也。
  4. 乐气:夏天(9AM--3PM)之长气也。夏长也,热情洋溢。礼德也。

什么是【六根清净】?(Youtube 听“法性讲堂”法忍法师说法有感而作)

什么是【六根清净】?曰:共有四种。
  1. 感官愉悦—身体智能PQ—无作的普贤十愿十如是【普贤菩萨的行持】
  2. 脱离贪嗔痴—情感智能EQ—无相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观音菩萨的慈悲】
  3. 没有执着—理性智能IQ—无我的空性智慧【文殊菩萨的智慧】
  4. 与佛性相应—灵性智能SQ—空、无相、无作三解脱门【地藏菩萨的弘愿】

【一天也有四季】(转载并改写)

  1. 一年有四季,一天也有四季:【凌晨3点到早上9点(3AM--9AM)是春天】,【早上9点到下午3点(9AM--3PM)是夏天】,【下午3点到晚上9点(3PM--9PM)是秋天】,【晚上9点到凌晨3点(9PM--3AM)是冬天】。
  2. 为什么一定要强调晚上9点--10点钟要睡觉呢?因为9点钟已经是初冬了,11点是寒冬腊月,【如果半夜11、12点不睡觉就相当于穿了很单薄的衣服,在冰天雪地里站着一样。】
  3. 21世纪的时代和社会里,生活在城市的人们,用手机、电脑,看电视剧,【很多人都搞到半夜12点或凌晨1点才上床睡觉。这样的生活方式大大影响了人们的健康。】
  4. 日积月累,身体已经受了寒气而不知道,导致日后的健康隐患。什么叫寒气?【天天到半夜三更才睡觉,天天都在耗损着人体内的阳气,当体内阳气被耗损的时候,寒气就进来。】
  5. 所以我们的生活起居,都应该顺应天时与人体自然规律。切记,【当我们离自然远了,病离我们就近了】。

2019-12-05

人身四个宝:双手、大脑、情感和心灵

人身两个宝:双手和大脑

  1. 人身是“宇宙的礼物”,是“造物的杰作”,是“天工智能”。
  2. 打开“人身”这个“礼物”,里面藏着四样宝物:双手、大脑、情感和心灵。
  3. 双手:人类的双手,能够制造工具、使用工具、改进工具,从远古的石器、铁器、铜器、木器、农业工具,到500年前的“科学革命”以来的机器、电器、汽车、火车、飞机、电脑、飞船、人工智能,没有一样不是人类制造、使用与不断改进的工具。正是人类的双手,使到人类远远超过了地球上的其他的动物。
  4. 大脑:然而,双手之所以这么厉害,是因为人类拥有一切动物都比不上的超强大脑。人类的大脑,使到人类能够创造语言、文字、宗教、哲学、艺术、科学。大脑使到人类具有理性思考和推理的能力,使到人类能够通过正确认识这个世界来破除各种迷信,使到人类能够掌握强大的科技力量来改造自然。
  5. 情感:人类具有丰富而多样的情感。在情感的大海中,最然海底的世界(人与人之间真诚的友好关系)无比美丽,海面上(人与人之间狂暴的情绪宣泄)却往往波涛汹涌,导致了各种人际纠纷与冲突。所以,不论是儒家的“仁爱”,还是佛家的“慈悲”,或是基督家的“博爱”,无不提示着人类在情感海洋的深处藏着一样宝物:爱。
  6. 心灵:德国哲学家康德说,世界上有两样东西让他无比敬畏,一样是头顶的星空,一样是内心的道德律。正是心灵的神奇力量,让人类在仰望星空的时候,能够超越“有限存在”,而体验到“无限存在”;让人类在进行内心的深刻反省的时候,能够克服内在的“自我中心”,而体验到人性中具有主宰力量的“自然法则”。心灵,具有“超越而内在,内在而超越”的神奇力量。

2019-12-04

佛光山18字诀

佛光山18字诀
  1. 虚:学问使人谦虚,无知使人骄傲;虚心使人高贵,自负使人肤浅
  2. 力:【以忍为力】忍是内心的智能、忍是道德的勇气、忍是宽容的慈悲、忍是见性的菩提
  3. 看:看得破的人处处都是生机,看不破的人处处都是困境。
  4. 说:不愿说理是固执,不会说理是愚者;不敢说理是奴隶,不肯说理是无知
  5. 依:依法不依人、依智不依识、依义不依语、依了义不依不了义
  6. 买:金钱可以买得到高楼,但买不到自在;金钱可以买得到美服,但买不到气质;金钱可以买得到书籍,但买不到智慧;金钱可以买得到床铺,但买不到睡眠。
  7. 尽:
  8. 耕:【勤耕心田】耕敬田、耕恩田、耕悲田、耕福田
  9. 吃:养生之道要【吃得淡、吃得粗、吃得少】;处世之道要【吃得苦、吃得亏、吃得重】
  10. 日:
  11. 乐:乐莫大于无忧,苦莫大于多欲
  12. 读:求学读书,要读做一个人,读明一点理,读悟一点缘,读懂一颗心
  13. 富:富莫大于知足,贫莫大于贪婪
  14. 德:
  15. 空:毫厘不算小,虚空不算大;一点不算少,万亿不算多
  16. 给:给人信心,给人欢喜;给人希望,给人方便
  17. 多:目中有人助缘多,口中有德福报多;耳中清净和谐多,心中有佛欢喜多。
  18. 理:
附录:
  • 惜:昼行要惜阴,日用要惜物,遇言要惜口,逢亊要惜情。

【五德(心)】对【五道(行)】

【五德(心)】对【五道(行)】

  1. 【五德(心)】: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不虚妄、不染污、不分别、不迷邪、不恼害
  2. 【五道(行)】: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看得破、放得下、得自在、能随缘、会念佛

从“文化中产”谈起

从“文化中产”谈起

  1. 昨天阅读早报,读到郑永年《文化中产与中国经济的未来》一文,对其“文化中产”之创造性见解,甚为欣赏。在这里,借“文化中产”一词,发挥“天马行空”的想象力,食古而化【注:食古不化者,对于儒家智慧的大豪宅不得其门而入】,阐明儒家思想在21世纪的时代与社会的意义。
  2. 第一、儒家的追求的理想人格,我们可以用“心灵富裕”与“文化贵族”来比喻。
  3. 第二、根据一个人“心灵富裕”的程度,儒家把它分成三个级别:(1)第一个“心灵富裕”的级别,儒家把它称为“君子”,也就是上述的“文化中产”;(2)第二个“心灵富裕”的级别,儒家把它称为“贤人”,我们可以(创造性地)把它称为“文化富豪”;(3)第三个“心灵富裕”的级别,儒家把它称为“圣人”,我们可以(创造性地)把它称为“文化首富”。
  4. 第三、根据“心灵富裕”的三个级别,儒家进一步描述了三个生活的维度空间:(1)“文化中产”(君子)生活的维度空间,儒家把它称为“家”(君子--齐家);(2)“文化富豪”(贤人)生活的维度空间,儒家把它称为“国”(贤人--治国);(3)“文化首富”生活的维度空间,儒家把它称为“天下”(圣人--平天下)。
  5. 第四、根据《大学》的终极理想,儒家要实现的是一个没有级别之分的理想世界。儒家对于人性抱着崇高而坚定的信念,认为只要通过健全、良好的“全人教育”,人人都可以开发出自己内心深处的光明德性的巨大潜能,都能够达到最高级别的“心灵富裕”,都能够当上“文化首富”,都能够生活在最大的生活维度空间:“天下”。
  6. 第五、当每一个人都能够达到最高级别的“心灵富裕”,并当上“文化首富”,而称为“天下人”的时候,人类的文明发展也就达到了“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儒家把这个文明发展的最高境界,称为“大同世界”。

2019-12-03

《孔子年谱》(根据江逸子《孔子圣迹图》)(未完待续)

《孔子年谱》(根据江逸子《孔子圣迹图》)

  1. 552BC (孔子出生前1年):孔子父母到尼丘山祈祷求子。第二年孔子出世,因为前额比较突出,好像“尼丘”,所以取名“丘”,子“仲尼”。
  2. 549BC (孔子3岁):父亲去世,母亲带他迁居到山东曲阜,时常用先人的伟大事迹来勉励他。所以,孔子从小就立下大志。6岁的时候,就时常与小朋友一起陈设供品,演习祭祀的礼仪。
  3. 533BC (孔子19岁):孔子娶了妻子。第二年生了孩子,国君(鲁昭公)赐予两条鲤鱼,因此将孩子命名为“鲤”,以示不忘君恩。
  4. 532BC (孔子20岁):孔子第一次出任公职,担任鲁国“委吏”一职,负责仓库米、财物的进出账目与田粮征收的工作,表现出色。
  5. 531BC (孔子21岁):孔子改任为“乘田吏”,负责牧场管理与牛羊繁殖的工作,一样尽心尽力,表现出色。
  6. 523BC (孔子29岁):孔子到晋国去向师襄子学琴。他十日不更换新曲,在不断演练中细心体味,推求乐曲的节度志趣、以及作曲者的形象为人,终于悟出“非文王谁能为此也”。其认真学习的态度与聪明智慧的彰显,令师襄子大为惊叹说:这首曲子真的是《文王操》!【崃按:孔子“三十而立”,30岁就开始招收弟子,开创了中国教育史上“平民教育”的新传统,当上了“中国的第一位教师”。孔子以“有教无类”的教育原则,打破了自古以来官家与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这可说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壮举啊!】
  7. 517BC (孔子35岁):孔子与南宫敬叔到洛邑(今洛阳)会见老子(老聃),向他问礼。老子曾担任周朝“守藏室史”一职,掌管周朝的典章制度、典籍收藏,因此“知礼”。孔子特此向他请教。【崃按:据说,孔子去向老子请教学问,回到鲁国后,向人形容说老子像是“神龙见首不见尾”,来比喻对方学问高深莫测】
  8. 517BC (孔子35岁):孔子在周朝首都洛邑,除了向老子问礼,也拜访了著名乐师苌弘。苌弘赞扬孔子的仪表和学问,仿佛就是一个圣人。
  9. 517BC (孔子35岁):孔子到齐国,与齐国太师谈论音乐。孔子在齐国的时候,听到了古乐《韶》,深感其至善至美。孔子因此专心一志,学习《韶》乐,长达三个月之久。学习期间,孔子由于一心沉潜于《韶》乐的美妙境界之中,以至于连饮食的美味也不知道了。【崃按:对照上述第6则孔子29岁时跟师襄子学琴的故事,我们就能够稍微体会孔子的学习精神了。所谓“仲尼之心至今在”,我们要能够领会“仲尼之心”,不是别的,就是“学习精神”】
  10. 516BC (孔子36岁):孔子居住在齐国。国君(齐景公)再次向孔子问为政之道,对孔子的回答很满意,原本想要封赠田地给孔子,但是却被国相晏婴劝阻了。孔子于是离开齐国,回到鲁国。
  11. 504BC (孔子48岁):鲁国季氏大夫当权,不守职分,让家臣主持国政。所以孔子不愿意出仕当官,退居在家,修订《诗》、《书》、《礼》、《乐》。从四方来拜师,向孔子学习的人很多。
  12. 500BC (孔子52岁):孔子担任鲁国“中都”地方长官一年期间,制定并有效推行了一套社会管理的制度,使到行人往来路不拾遗,商贾交易货真价实,社会秩序有条不紊,各国诸侯都来仿效。后来,孔子由“中都宰”,改任“司空”,再升职为“大司寇”,并“代行相职”,诛杀了乱政的少正卯。为政三个月,鲁国大治。
  13. 499BC (孔子53岁):孔子担任“大司寇”。这年春天,齐国和鲁国在“夹谷”会盟。国君(鲁定公)以孔子“知礼”,使他担任会盟的“相礼”。孔子秉持刚正的精神,斥责了齐国“四方之乐”的“粗蛮”、“宫中之乐”的“荧惑”,使到对方国君(齐景公)深感挫折与惭愧,不得不归还了所侵占的鲁国土地,以示谢过。【崃按:“夹谷会盟”事件,充分体现出孔子的智勇双全。】
  14. 497BC (孔子55岁):孔子向国君(鲁定公)进言,孟孙、叔孙、季孙三家的都城太高,违反了周朝制度的规定,请下令去毁坏他们的都城,以便消减他们的权势,强化公室(国君)的地位。国君允许所请。后来,这件事执行了一半,因为遭遇到反抗,而功败垂成。
  15. 496BC (孔子56岁):孔子在鲁国为政数年,政治改革大有成就,引起了邻国齐国的不安,恐怕鲁国强大起来,会不利于自己。于是,齐国君臣,定下计谋,挑选了美女、骏马,送到鲁国去。鲁国国君(鲁定公)竟然中计,接受了美女、骏马,从此天天享乐,疏忽政事。孔子感到失望之余,国君又没有按照礼节,分发当年郊祭的祭肉给孔子,孔子便毅然离开鲁国,远游他邦了。【崃按:孔子“周游列国”的著名事件,发生在他56岁到68岁期间】
  16. 495BC (孔子57岁):孔子在这一年,先到卫国,然后在离开卫国,前往陈国的途中,经过“匡地”的时候,匡人误认孔子为阳货(鲁国季氏的家臣,曾虐待匡地百姓),把孔子一行人围困了五日。孔子完全不为所动,弦歌不辍,并且自信地表示自己秉承了天意,继承了文王的道统,匡人不能把自己怎么样。后来,匡人果然弄明白了真相,自动解围而去。【崃按:孔子的自信,证明了他是个开悟的人。他自述“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受匡人围困的时候是57岁,所以能够如此镇定自若。】
  17. 494BC (孔子58岁):这一年,孔子离开卫国,到曹国去却不被接纳,于是到宋国去,与弟子们在一棵大树下习礼。宋国司马桓魋有杀孔子之心,就派人去砍倒那棵大树。弟子们催促孔子赶快离开来躲避灾祸的时候,孔子又一次表示说上天既然赋予自己推行人间秩序的使命,桓魋又能够把自己怎么样呢?【崃按:孔子一心不乱,履行上天赋予自己在人间的使命,所以丝毫不因外在环境的困顿而动摇。】
  18. 494BC (孔子58岁):这一年,孔子从外地又一次回到卫国。国君(卫灵公)与夫人南子出游,却让孔子在后面陪从。孔子感觉受到羞辱,所以感叹说:我不曾见过爱好道德有如爱好美色那样真切热诚的人啊!于是孔子又一次离开卫国。
  19. 494BC (孔子58岁):这一年,孔子离开宋国,前往郑国,却与弟子们失散了。孔子独自一人,在东郭门等待。有一个郑国人告诉子贡说,东郭门有一个人长相奇特如古代圣人,但是样子疲累得有如“丧家之犬”。后来,子贡把这番话转告孔子,孔子笑着说:长相奇特如古代圣人不见得真实,倒是“丧家之犬”有几分相像呢。【崃按:这里看出了孔子的幽默感。不过,有趣的是孔子出生于“庚戌年”,按照“十二生肖”,也正好是“属狗”。——当然,在孔子的时代“十二生肖”的习俗还没有出现,这个说法只是在孔子的幽默感之上增加一点趣味性罢了。】
  20. 494BC (孔子58岁):这一年,孔子从卫国到陈国去,住在司城贞子家。年尾的时候,有一群鹰飞到陈国宫廷来,却都被楛矢(用楛木制作的箭)射穿了身体,掉落地上。国君(陈闵公)问孔子,孔子回答说:这群鹰从远方飞来这里。它们身上的箭出产自“肃慎”这个地方。从前,周武王消灭了商朝,“肃慎”人进贡了楛矢和石砮。周王子曾把“肃慎”箭分赐给陈国。您派人去府库找找看,应该还存放着的。国君派人去查找,果然正如孔子所说的一样。【崃按:这一个事件,证明了孔子是一个“博闻强记”的人。孔子当时正是以“好学不倦”和“知识渊博”闻名的。】
  21. 493BC(孔子59岁):这一年,赵国大夫赵简子(赵鞅)派人来礼聘孔子。孔子从卫国出发,前往赵国,走到黄河边,却听到了晋国两位贤大夫被赵简子杀死的消息。孔子当下对着黄河叹息说:如此美丽而盛大的河水啊!我不能够渡河西行,这是天命啊!于是,孔子放弃了渡河的计划,坐上马车,回卫国去。【崃按:孔子遵守“时中”的原则来做事,他处事待人从来都不是一成不变的。他本来对赵简子寄予实现自己政治理想的希望,但是后来看到赵简子的无情与残忍,也就改变了对他的评价了。孔子对着黄河的一番兴叹,实在是表达了自己心中澎湃的情感啊!实现理想的机会又一次破灭了,怎么能够不感慨呢?】
  22. 493BC (孔子59岁):这一年孔子居住在卫国的时候,有一天孔子和弟子们正在敲着磬玩赏,有一个挑着草器的人经过门外,听了就叹息说:“这个敲磬的人,很有救世的心啊!”稍停,他又说:这个敲磬的人,性情是多么固执啊!不知道自己独善其身就好了。”孔子听到了这些话,不由得也感叹说:“果能如您所说的,不可为就不为,那就没有什么困难了!”【崃按:这一章含义深远,可以表达出儒家与道家的不同人生志向。门外的这个人应该就是个隐士形态的高人,他具有“明哲保身”{这里用的是文化修养层面的本义(褒义),不是语文技能层面的引申义(贬义)}的智慧,却没有孔子“兼爱天下”的大爱之心。要知道,孔子的生命是刚强不屈的,面对丑恶不堪的现实世界,他还是抱着“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态度,不肯放弃自己“淑世”(钱穆语;意思是“使到世界变得更加美好”)的人生使命】
  23. 492BC (孔子60岁):孔子居住在卫国。国君(卫灵公)问孔子军队如何布阵。孔子回答说:“关于带兵打仗,我没有学习过。”第二天,国君又跟孔子谈话,但是一面谈话,一面却抬头看着天上飞着的大雁,眼神没有放在孔子身上。孔子见到国君礼敬不足,于是便离开卫国,到陈国去。【崃按:按照孔子的好学精神与聪明程度,难道学习带兵打仗,会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吗?当然不会。只不过孔子的人生志向不在这里。孔子思想核心在于一个“仁”字,我们可以说,孔子把自己的人生使命定位在“为教育,为人生”。孔子把自己全副的生命能量都贯注在让人们生活得更好,又怎么肯浪费宝贵的生命时光去研究带兵打仗呢?】
  24. 489BC (孔子63岁):这一年,孔子从叶国回返蔡国的途中,忘记了过河的渡口,看见了长沮、桀溺二人在耕田,于是让子路去探听渡口所在。二人不告诉子路渡口在哪里,却评论说:“目前的天下就像是滔滔洪水,到处一片混乱,谁能改变这种局面呢?你与其跟从“择人而事”的人,还不如跟从避世隐居的人好咧!”说话话,就只顾跟他的田,而不再理睬子路了。【崃按:“择人而事”是孔子实现人生理想的准则】
  25. 488BC (孔子64岁):这一年,孔子经过宋国,来到了陈国,却遇到了他人生中又一次的生死关头。原来,在前一年楚国派人来礼聘孔子,孔子答应了,所以如今路过陈国。陈国与蔡国的大夫知道了这件事,就商量者说:“如裹孔子被楚国聘用,我们陈、蔡两国可就危险了!”于是,就共同派人把孔子和弟子们围困起来,而且断绝了他们的粮食。挨饿了好几天,有些弟子饿坏了,连站起来走动的力气都没有;只有孔子,依旧讲诵《诗》、《书》,弹琴唱歌,没有一点悲伤恐惧的样子。后来,孔子派子贡去楚国通报,楚王派兵来解围,孔子与弟子们才得以脱险。【崃按:读者当细细观察孔子身处生死关头的那份镇静自若,以深深体会“仲尼之心”】
  26. 488BC (孔子64岁):度过了“在陈绝粮”的生死关头之后,孔子终于来到了楚国。国君(楚昭王)很欣赏孔子,原本想要封赠孔子700里的土地,却被子西(楚国令尹)劝阻说:“孔子的弟子杰出者很多,好比子贡的口才、颜回的相才、子路的勇武、宰予的能干,孔子如果得了土地,加上这些贤能的弟子辅佐他,这恐怕不是楚国之福啊!”于是,国君就打消了封地的念头,孔子也就只好从楚国回返卫国去了。
  27. 488BC (孔子64岁):这一年,孔子前往楚国的途中,遇到一个装疯的隐士“接舆”,故意唱着歌走过孔子的马车前:“凤啊凤,为什么你的德行这样衰败?过去的事已不能挽回,未来的事还可以把握啊!算了吧,目前从事政治是很危险的啊!”用意是劝告孔子:天下时局混乱,难以恢复太平,不如及早抽身归隐,还来得及。孔子听了,就下车来,想要跟他谈一谈,他却急忙走开,使孔子无法与他沟通交流。【崃按:这一则故事说明当时的隐士,表面上远离俗世,实际上对于世事还是清楚明白的。隐士门内心还是十分关心与同情孔子的。】
  28. 483BC (孔子69岁):这一年,鲁国的执政大夫季康子派人带着礼品迎请孔子,从卫国回返鲁国。孔子自56岁离开鲁国,“周游列国”至今69岁,前后共14年。在回返鲁国途中,孔子登高望远,放声吟诵了一首《丘陵之歌》:“仁道在迩,求之若远,遂迷不复”,来抒发内心浩渺的情怀。【崃按:孔子在鲁国不能推行仁政,而远游他邦14年,最终也是处处碰壁,壮志未酬,怎么能够不感慨万千呢?】
  29. 483BC (孔子69岁):孔子从卫国返回鲁国后,并没有获得鲁国执政者的任用。孔子也没有出来当官的意思,于是便把全副的生命能量贯注到整理、创作传统文化典籍《六经》【《书》、《礼》、《诗》、《乐》、《易》、《春秋》】与《孝经》。孔子一生教学,弟子3000人,通达“六艺”者72人。
  30. 480BC (孔子72岁):这一年春天,国君(鲁哀公)到西边狩猎,抓到了一只奇怪的野兽,感觉不太吉祥,便请孔子前来看看。孔子看了,流着泪说:“这是麒麟啊!麒麟本是象征仁德的动物,出现了,却又死了。我仁道行不通了啊!”孔子原本进行着根据鲁国历史来创作《春秋》的工作,发生了这件事之后,他就停止写下去了。《春秋》就以这一年作为最后一年。
  31. 479BC (孔子73岁):这一年夏历4月孔子去世。去世之前,孔子曾梦见自己坐在两根柱子之间接受祭奠,就知道是自己快要去世的预兆。第二天,孔子特别早起身,一手放在背后,一手拄着拐杖,在门外逍遥地一面散步,一面唱歌:“泰山啊,快要倒下了吗?横梁啊,快要坏掉了吗?哲人啊,快要死去了吗?”唱完了,就走进屋里,正对着门口坐下来。不久,子贡来了,孔子便告诉他自己前一天作的带有死亡预兆的梦。后来,孔子便卧病在床7天,直到去世。
  32. 479BC (孔子73岁):这一年夏历6月,孔子下葬于鲁国城北泗水的岸边。众弟子都“服心丧”,为孔子守墓3年,然后哭奠尽哀,相别而去。唯独子贡,守墓6年才回去。后来,弟子们与一些鲁国人由于感念孔子的恩德,纷纷移居孔子墓旁的,有一百多户人家。于是,便把这个地方改称为“孔里”。

“真我”是“良能”【生命本源的能量】--开创性思维(未完待续)

“真我”是“良能”【生命本源的能量】

  1. 良心的知能,就是“良知”与“良能”。
  2. 良知,所谓“不虑而知”,意思是:不需要经过理性推理,就能够知道。这个对应的是《大学》“八条目”的“致知”(致良知)这一个条目。
  3. 良能,所谓“不学而能”,意思是:不需要经过后天学习,就能够做到。这个对应的是《大学》“八条目”的“格物”(格本物)这一个条目。
  4. “致知(良知)在格物(本物)”:“不虑而知”的“良知”要想能够扩充出去,关键在于“不学而能”的“良能”要能够接通进来。【崃按:格物的“格”字,就是“来”的意思】
  5. “物(本物)格而后知(良知)致”:“良能”之“物(本物)”就是生命本源的能量,只要能够接通进来,“良知”之心(本心)”马上就能够扩充出去。
  6. 要知道:“良能”(格物)就是“真我之慈悲能量”,“良知”(致知)就是“真我之智慧能量”;合而言之,“良心”(诚意)就是“真我之悲智双运”。

2019-12-02

【迷悟的区别】化敌为友VS化友为敌

【迷悟的区别】化敌为友VS化友为敌

  1. 迷的人化友为敌。[Fools make enemies out of friends.]
  2. 悟的人化敌为友。[Wise people make friends out of enemies.]

2019-12-01

【四摄法】(转载网上《百度百科》信息)

【四摄法】

一者、布施摄
【布施摄】
谓菩萨以财、法二种布施摄众生也。若众生乐财,即以财施摄之;若众生乐法,即以法施摄之。众生既蒙二施利益,因是生亲爱心,依附受道,得住真理,故名布施摄。

二者、爱语摄
【爱语摄】
谓菩萨随顺众生根性,善言抚慰,则一切众生乐闻善言,因是生亲爱心,依附受道,得住真理,故名爱语摄。

三者、利行摄
【利行摄】
谓菩萨起身、口、意善行,利益一切众生,因是众人生亲爱心,依附受道,得住真理,故名利行摄。

四者、同事摄
【同事摄】
谓菩萨以法眼明见众生根性,随其所乐,即分形示现,同其所作,使其各沾利益,因是生亲爱心,依附受道,得住真理,故名同事摄。

为什么又说六道轮回就是【真相】?

为什么又说六道轮回就是【真相】?
  1. 一问:你才刚刚说“六道轮回不是【真相】”,为什么现在又说“六道轮回就是【真相】”?
  2. 一答:刚刚是为了证得“救度自己”的“智慧”,现在是为了证得”救度众生“的”慈悲“。
  3. 二问:那么,六道轮回到底是有还是没有?
  4. 二答:阿罗汉说【没有】,大乘菩萨说【有】,佛陀说【也有、也没有】。
  5. 三问:愿闻其详。
  6. 三答:【阿罗汉破除了“见思惑”,证得“空谛”智慧,超越六道轮回,而居住在“四圣法界”中的“声闻法界”,所以说“没有”;】【大乘菩萨不仅破除“见思惑”,还进一步破除了“尘沙惑”与第一品“无明惑”,秉持慈悲心,重新回到六道来救度众生,所以说“有”;】【佛陀证得圆满菩提,而具有“三身”,其“法身”固然居于“终极维度”的“涅槃”境界而不可说“有没有”、其“报身”居于“一真法界”而说“也没有”、其“化身”居于包括“六道”的“九法界”而说“也有”。】
  7. 四问:哇!佛法境界深广,不可思议啊!可是,您还是没有说清楚:为什么六道轮回就是【真相】?
  8. 四答:你啊你,怎么对佛菩萨的救度这么没有信心?想想看,佛菩萨的救度,其实就是依据“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的自然规律与法则,引导众生自救自度。当知当信:一切众生,本来是佛,未来也必将脱离六道轮回,而证得无上菩提。只要明白了这一点,我们还能够执着于“六道轮回不是【真相】”的说法吗?

人生修养三关

人生修养三关
  1. 人己关(修身关):“身心合一”关。修身为本;由“本”起“用”。“知行合一”历程之初阶:《孝经》所谓“始于事亲”。【崃按:儒学是“为己之学”。不可不知】
  2. 敬肆关(诚意关):“人我合一”关。诚意为本之本;由“本之本”,起“用之用”。“知行合一”历程之中阶:《孝经》所谓“中于事君”。【崃按:儒学核心内容是“五伦”的社会实践。不可不知】
  3. 迷悟关(慎独关):“天人合一”关。慎独为本之本又本;由“本之本又本”,起“用之用又用”。“知行合一”历程之高阶:《孝经》所谓“终于立身”。【崃按:儒学终极关怀在于“生命价值的最大化”(做圣贤人)。不可不知】

破我执以证真我,破法执以证真爱

破我执以证真我,破法执以证真爱

  1. 破我执以证真我:“我执”就是“自我中心”(egocentric),把自己困在一个狭小的维度空间,只要能够真正做到“反求诸己”【内圣面的慎独功夫】,便能够破除“我执”,而契入“无我”的空性智慧。“无我”智慧,强为之名,字曰“真我”。此“真我”,不可思、不可议,须是证得。
  2. 破法执以证真爱:“法执”就是“社会中心”(sociocentric),把自己迷失在一个世俗的维度空间,只要能够真正做到“推己及人”【外王面的慎独功夫】,便能够破除“法执”,而契入“无相”的第一义谛大悲心。“无相”慈悲,强为之名,字曰“真爱”。此“真爱”实相,无相、无不相,亦须证得。
  3. 不二法门证真人:“我执”与“法执”皆是二法,破除二执,即可契入“空空如也”之“不二法门”。以“三谛圆融”观之:破我执为“空谛”,破法执为“假谛”,破二执为“中谛”。以“三解脱门”观之:破我执为“空解脱门”,破法执为“无相解脱门”,破二执为“无愿解脱门”。“无愿”正行,强为之名,字曰“真人”。此“真人”大愿,无愿、无不愿,须是实证。

2019-11-30

【普贤十愿十如是】

【普贤十愿十如是】

  1. 一者、【礼敬诸佛】【如是相】--一切诸佛没有一定的形相,皆依照救度众生的需要而“随类现身”,所以众生有多少形相,诸佛就有多少形相。佛弟子当知当学,真诚恭敬对待一切形相,不可生分别心,而耽误自己的修行。【佛光菜根谭:实践人格的尊重】
  2. 二者、【称赞如来】【如是性】--一切诸佛与一切众生,虽然形相有别,其佛性、法性、觉性却是无二无别。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当“称”其佛性而“赞”叹之。自赞赞他,自他愿满。【佛光菜根谭:实践语言的赞美】
  3. 三者、【广修供养】【如是体】--“如是体”:意思就是:“如是相”与“如是性”是一个“整体”(生命的整体;整体的生命)。儒家所谓“修身为本”,讲的就是这个意思。佛家所谓“人身难得今已得”,讲的也是这个意思。佛弟子当知当学:(1)身体是“每一个人的终身伴侣”,要理解它、珍惜它、善待它;(2)身体是“宇宙的礼物”,要用一颗虔诚、感恩的心来接受它,并小心翼翼地“打开礼物”,去发现宇宙的奥秘;(3)身体是“灵性的圣殿”,我们每一个人只要心存正念,就能够一辈子住在这个专门为自己“量身定做”的“圣殿”之中。佛弟子当善自思维,以上三个意思,都没有离不开“广修供养”的原则。【佛光菜根谭:实践心意的布施】
  4. 四者、【忏悔业障】【如是力】--明白了【广修供养】的真实义的佛弟子,自自然然就会生起大忏悔的巨大能量,而得以脱离六道轮回乃至于十法界的“妄心造作”的境界。【佛光菜根谭:实践行为的改进】
  5. 五者、【随喜功德】【如是作】--摆脱了六道轮回乃至于十法界的“妄心造作”的境界之后,生命就获得自由了,自自然然就会生起欢喜心,自自然然就生活在欢喜的世界之中,自自然然【只看好样子,不看坏样子】,自自然然到处受人欢迎。【佛光菜根谭:实践善事的资助】
  6. 六者、【请转法轮】【如是因】--禅宗六祖惠能大师说:“弟子心中,常生智慧”。佛弟子当知当学,既然已经恭请“自性弥陀”住世(“世”:妄心造作的十法界),那么时时处处都是“稀有难逢的殊胜因缘”,都要真诚恭敬地“请转法轮”。佛弟子当知,自心自悟,觉悟不在玄妙深广之处,而在于“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时时处处都保持“慎独”的功夫,一觉察自己的错误,当下就要改正,切莫自欺欺人,切莫埋怨他人。“朝闻道,夕死可矣”,“闻道”之深意在于“改过迁善”,在于德日进、过日少。切莫离开“普贤十愿”的第四个原则“忏悔业障”。【佛光菜根谭:实践佛法的弘传】
  7. 七者、【请佛住世】【如是缘】--请佛,请那尊佛呢?当然十方三世佛,通通都可以请!但是,千万不要忘记请【自性弥陀】佛。这是【出世间因果】的殊胜难逢的真实缘。不可不知。佛弟子当知当学,阿弥陀佛乃是【光中极尊,佛中之王】,西方教主与自性弥陀,无二无别。【佛光菜根谭:实践圣贤的护持】
  8. 八者、【常随佛学】【如是果】--佛弟子能够“常随佛学”,这的的确确是让人羡慕不已的殊胜果行啊!《周易》说“君子以果行育德”。这是“智慧果”、“慈悲果”、“菩提果”、“涅槃果”啊!所谓“今心念佛念念觉,即觉即行心佛一”,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佛光菜根谭:实践真理的追随】
  9. 九者、【恒顺众生】【如是报】--这是佛弟子与一切众生最美好的互动关系啊!佛弟子以【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之心,唤起一切众生的【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之心,时时处处都与一切众生的佛性相应,【帮助一切众生顺应自己的佛性来生活】,这是真正做到了【报众生恩】啊!【佛光菜根谭:实践民意的尊重】
  10. 十者、【普皆回向】【如是本末究竟】--这是对前面的“九个原则”的总结。【礼敬诸佛、如是相】是“本”,【恒顺众生、如是报】是“末”,到了“第十个原则”就是“究竟处”,也是“终极处”,也就是“一切众生愿满成佛”之真实意。佛弟子当知当学,“十方三世佛”就包括了“一切众生”在内,并不是“十方三世佛”之外还有“一切众生”;所以,“共同一法身”就是“一切众生”的究竟归宿。“法身”是一个觉性的大海,每一个生命都只是离开这个大海的一滴水,最终都要回归到这个大海。佛弟子当知:一滴水回归到大海,整个大海就是自己。这个就是“无我”的真实义。所谓【回向一切众生】,也就是回向这个觉性的大海、回向自己而已。不可不知。【佛光菜根谭:实践圆满的功德】

为什么说六道轮回不是【真相】?

为什么说六道轮回不是【真相】?

  1. 一问:你说六道轮回不是【真相】,难道不是犯了【拨无因果】的极大过失吗?
  2. 一答:我承认六道轮回是【事实】,怎么会是【拨无因果】呢?
  3. 二问:那你说六道轮回不是【真相】,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4. 二答:六道轮回源自“妄心造作”,怎么会是【真相】呢?
  5. 三问:那什么是【真相】?
  6. 三答:“无我”才是【真相】。

什么是“事实真相”?【你我问答】

什么是“事实真相”?【你我问答】

  1. 一问:六道轮回是【事实真相】吗?
  2. 一答:六道轮回是【事实】,但不是【真相】。
  3. 二问:什么是【真相】?
  4. 二问:【修行证果】是【真相】。
  5. 三问:怎样才能【修行证果】?
  6. 三答:【今心念佛念念觉,即觉即行十如是】。

心君VS天君

心君VS天君

  1. 心君:心君到底是明君,还是昏君?那要看心君的选择。心本来就是“真妄和合”,心君选择“真相”就成为“明君”;选择“妄相”就成为“昏君”。“六道轮回”的妄相,就是心君的错误选择;“修行证果”的真相,就是心君的正确选择。
  2. 天君:天君与心君到底是什么关系?《中庸》说“天命之谓性”,天君规定了人类与万物的本性。
  3. 《三字经》说“人之初,性本善”,说的就是【人类本性善良】。这就是天君的规定。心君的选择如果符合天君的规定,人类就会【自由自在】;心君的选择如果违反天君的规定,人类就是【受苦受难】。

命运:命VS运

  1. 没有所谓的命运,只有不同的选择。【崃按:一般人把“六道轮回”的世间因果当成自己的“命运”,佛弟子却能够“做出不同选择”,根据“念佛是因,成佛是果”的出世间因果来“创造命运”】
  2. 凭借自由意志,改造自己的命运。【崃按:“自由意志”来源于“无我”的空性智慧。没有智慧,就没有自由可言】

ran away from negative energy!


  1. Ran away from negative energy! 【逃离负能量!】
  2. Negative energy is a black hole which eats up everything! 【负能量是一个吞噬一切的黑洞!】
  3. Transform the negative energy to positive energy by switching the source of energy from "Wang Root" to "Yi Root" (as suggested by Liu zongzhou, 1578--1645). 【只要把能量的源头从“妄根”切换到“意根”,我们就能够把负能量转化为正能量】——【崃注:《大学》“修身为本”之后,刘宗周加了一句”诚意为本之本“;我们不妨在“诚意为本之本”之后,再加上一句“慎独为本之本又本”。“慎独”就是“格物”的实践功夫。“慎独”功夫成熟,“独体”自然现前。“慎独”就是切换能量源头的“不二法门”】

Be a source of positive energy!


  1. Be a source of positive energy! 【让自己成为正能量的源头】
  2. Never sound negative. 【决不让别人从自己身上感受到负能量】
  3. Stay positive in our hearts, our minds, our words and our deeds by connecting to our spirituality. 【与自己内心深处的灵性源头取得联系,以便自己在情感中、思想中、语言中与行为中获得源源不断的正能量】

2019-11-27

为什么:不信地狱者会堕入地狱,不信佛国者不能往生佛国

为什么:不信地狱者会堕入地狱,不信佛国者不能往生佛国

  1. 不信地狱者真的会堕入地狱吗?当然不是。是要看他的行为,他嘴巴说不信,但是行为却没有偏差,行为完全符合伦理道德,又怎么会堕入地狱呢?【他的行为符合“十善业道”,他还是能够生活在人天善道的】
  2. 不信佛国者真的不能往生佛国吗?如是如是。一者、口说不信,心里不信,行为又有偏差,当然只有去三恶道的份,去不了佛国;二者、口说不信,内心却一直进行正念思维,可惜既然不信佛国,没有发愿往生,就只能生活在人天善道,去不了佛国。当知:往生佛国者,如是信,如是愿,如是念佛,如是往生,如是本末究竟【圆满具足“十如是”】。

寻找人生的第一知己,做自己的终身伴侣

  1. 寻找人生的第一知己,做自己的终身伴侣
  2. 谁是自己的“人生第一知己”?当然是自己,然后是别人。自己如果没有“自知之明”【明心见性】,做不了自己的“人生第一知己”,又怎么能够奢望别人来当自己的“人生第一知己”呢?
  3. 谁是自己的“终身伴侣”?身体就是自己的“终身伴侣”。连身体都不愿、不肯、不能去照顾好,还谈得上去照顾婚姻关系中的“终身伴侣”吗?

2019-11-26

杜鹃啼血:“不如归去”VS 大荒山悲泣:“我真没用”

杜鹃啼血:“不如归去”VS 大荒山悲泣:“我真没用”
  1. 民间传说“杜鹃啼血”,充满浓厚的感情色彩。实在是因为人间的苦难过于深重,故人们见到杜鹃满口红色,即产生移情作用。不明此理的人,偏偏要从事实层面去分辨说,杜鹃不是“啼血”,实在是不明白:人们说的“杜鹃啼血”,讲的其实不是鸟,而是人。
  2. 借用“杜鹃啼血”这个“旧瓶”,我们也可以装进“新酒”:杜鹃啼血,呼唤着“不如归去”,正是我们每一个人心灵的呼唤,呼唤着我们“把心带回家”。
  3. 《红楼梦》大石头的悲泣,悲泣着自己的“没用”,也是一种人生的提示,提示着我们“要做一个有用的人”。

直面妄心的撒旦:回归天性的大爱

直面妄心的撒旦:回归天性的大爱

  1. 基督家所谓“撒旦”,佛家谓之“妄心”。基督家所谓“撒旦本是天使长”,佛家谓之“真妄和合”。既然如此,“妄心的撒旦”其实有其“可爱的一面”,即:“真心的天使长”的一面。
  2. 只要平心静气地面对“妄心的撒旦”,与它进行深度沟通,其“真心的天使长”一面会自然出现。
  3. 佛家所谓“心正,邪法亦正”,不是没有道理的。

内圣之学完成“身心合一“,外王之道始于夫妇关系

内圣之学完成“身心合一“,外王之道始于夫妇关系

  1. 内圣之学【即《大学》八条目之“知的历程”:从“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开始,反求诸己,一直到“致知在格物”,已经退了六步,退无可退了】两大原则:(1)修身为本【“修身”为“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本】;(2)诚意为本之本【“诚意”为“正心、修身”之本,也就是“身心合一”之本】。落实这两大原则在生活之中,就能够契入“身心合一”的“真我”【也是“全我”】的境界之中。
  2. 外王之道【即《大学》八条目之“行的历程”:从“物格而后知致”开始,推己及人,一直到“国治而后天下平”,总共进了七步,进无可进了】落实于21世纪的时代与社会,第一个需要我们用心经营的,就是夫妇关系。【台湾儒家学者曾昭旭创立了“儒家爱情学”值得我们参考。曾教授认为,夫妇彼此应该是对方的“人生第一知己”。夫妇要成为对方的“人生第一知己”,就要首先“反求诸己证真我”,然后凭着自己的“真我”,跟对方沟通,帮助对方找到他/她的“真我”。两个“真我”之间的关系,就是“真爱”的关系。具有“真爱”关系的夫妇,才能够称得上彼此是对方的“人生第一知己”】
  3. 可以说,内圣之学就是“真我之学”,外王之道就是“真人之道”;“真我”与“真人”的共同基础,就是“真爱”。把“真爱”落实在家庭中,帮助家人找到“真我”(明明德),那就是“齐家”;把“真我”落实在国中,帮助国人找到“真我”(明明德),那就是“治国”;把“真爱”落实在天下,帮助天下人找到“真我”(明明德),那就是“平天下”。

Religions help us to find God, but God has no religion.


  1. Religions help us to find God, 【一切宗教,不外乎帮助人们寻找上帝】
  2. but God has no religion. 【然而,上帝不属于任何宗教】

科学破除迷信,人们却迷信科学

科学破除迷信,人们却迷信科学

  1. 500年前,人类文明的发展来到了一个转折点:科学革命(Scientific Revolution)。从此,人类逐渐掌握了科技力量,来征服自然、改造自然。
  2. 由于掌握了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力量,人类的本领突然变得不可思议起来。
  3. 人类不可思议的本领,包括:对外太空的探索,人类实现了飞上月球的梦想,而且人类还持续地发射航天器到外太空去。人类把理性力量发挥得淋漓尽致,观测推算到半径为465万万光年的宇宙【在可观测宇宙里,包含:20万光年的银河系、1光年的太阳引力范围、100万米的地球大气层】。
  4. 然而,科学的力量犹如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给人类的物质文明带来了飞跃性的发展【人类享有了在文明发展史上空前的繁荣的物质文明】,一方面却给人们的精神文明的发展带来了危机。
  5. 原因是:科学破除迷信,却有相当一部分人开始迷信科学。他们认为,科学可以解决人类生活的一切问题。
  6. 人类精神文明发展的危机,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学习科学,却受困于科学】,另一方面是【学习宗教,却受困于宗教】。科学与宗教互相对立,而不能融会贯通,这是人类精神文明发展的危机所在。
  7. 追根究底,人类精神文明发展的危机,可以用两个字形容:就是佛家所谓“执着”。
  8. 学习科学的人,执着于科学;学习宗教的人,执着于宗教。要化解人类精神文明发展的危机,就要破除人们心中的“执着”。就这么简单,就这么复杂。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复杂。
  9. 空说没用,需要我辈有心人共同努力,克服人类精神文明发展的危机,以实现儒家智慧传承对于“大同世界”的千年期盼。

2019-11-24

“百界千如”中做个“十如是的人中人”【人中人:人法界中的人法界】

  1. 如是相:诸佛菩萨没有一定的相貌,皆是为慈悲救度的需要,而随类现身,故有多少相貌的众生,即有多少相貌的诸佛菩萨。约人而观之,即此人身是。
  2. 如是性:诸佛菩萨都是契入“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的觉性、佛性、法性大海之中,无二无别。一切众生亦皆具足佛性,亦皆当契入此觉性、佛性、法性大海之中,无二无别。约人而观之,即此人之心性是。
  3. 如是体:如是相与如是性,合而观之,即是如是体,即“性相不二”之体。约儒家而观之,即“身心合一”之体。
  4. 如是力:约儒家而观之,即“身心合一”之“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力也。
  5. 如是作:约儒家而观之,即人类理想中之政治、教育事业也。
  6. 如是因:约儒家而观之,即“欲明明德于天下”之大抱负也。
  7. 如是缘:约儒家教化而观之,吾人 生当21世纪之时代与社会,机缘已成熟,须当把握。
  8. 如是果:约儒家经典《大学》以观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因缘既已成熟,自当结出“身修、家齐、国治、天下平”之国。
  9. 如是报:约儒家经典《大学》以言之,既然结出“身修、家齐、国治、天下平”之果,则报在“我本身、我家人、我国人、我天下人”也。
  10. 如是本末究竟:约儒家经典《大学》以综述之,“如是相”即是“修身为本”之根本原则(此为“本”),“如是报”即是“明明德于天下”之终极果报(此为“末”)。由“修身为本”之本,一以贯之,直达“明明德于天下”之末,此乃儒家“圣人”之“究竟”处也。
  11. 如是本末究竟:

站在世界之巅,渴望永久的和平

站在世界之巅,渴望永久的和平

  1. 站在世界之巅:地球上最高的地点在珠穆朗玛峰之巅(8840米--8850米,一般认为是8848米)。学以《弟子规》为代表的儒学智慧传承,应当有“站立在世界之巅”的大抱负,所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是也。
  2. 渴望永久的和平:这个就是《大学》所谓“欲明明德于天下”是也。这可是“千年的期盼”啊!从孔子至今已经2500年,而这个“千年的期盼”是在孔子之前2500年就已经出现在古中国的文化经典之中。这是5000年的期盼啊,期盼着“永久的和平”。

如是as it is

如是as it is

  1. 学习佛法,最最宝贵的两个字,就是“如是”。
  2. “如是”的意思:就是“完全符合本来的样子”,没有增添一丝一毫,也没有减少一丝一毫。英语就是as it is。

普世三愿

普世三愿

  1. 愿世人皆得温饱。Be all be fed.
  2. 愿世人皆得康复。Be all be healed.
  3. 愿世人皆得爱护。Be all be loved.

三谛圆融是念佛

三谛圆融是念佛

  1. 【阿】——“空假中”三谛之【“空”谛】。其意为【“无”】,乃【“出世间”】之不可思议境界。【大势至菩萨】
  2. 【弥陀】——“空假中”三谛之【“假”谛】。其意为【“量”】,乃【“入世间”】之无尽时空。【观世音菩萨】
  3. 【佛】——“空假中”三谛之【“中”谛】。其意为【“觉”】,乃【“世出世间”】之终极维度dimension of ultimate。

“四人一马”:九九八十一难的人生旅途

“四人一马”:九九八十一难的人生旅途

  1. 人生妙理,妙不可言;不可言而言,不可执着。横说竖说,长说短说,总归一理。自当反求诸己,细细思维,静静体会,其味无穷。
  2. 今以《西游记》“四人一马”言之。
  3. 先说“四人”。一者、唐三藏也,即指“本人”也【崃按:用白话来说,就是“整体的人”,也就是英语所谓whole person】。此“本人”具足“三宝藏”。
  4. 二者、孙悟空也,即指“本心”也【崃按:孙悟空,修行人悟得“无我”之“空性智慧”者也】。——孙悟空头上的“金箍帽”与“紧箍咒”相应,乃是唐三藏“本人”对于“真妄和合之心”之“自律”也。一旦修养功夫成熟,契入“纯净纯善”境界,“金箍帽”自然消失。又,孙悟空之“孙”字,表“如是性”之义,其意无穷。
  5. 三者、猪八戒也,即指“本身”也【崃按:猪八戒,修行人对于财色名食睡自当持戒,因戒得定,此身潜能方得起用,是名“猪悟能”】——猪八戒之“猪”相,表“如是相”之义,引人深思。诸佛菩萨没有一定相貌,猪八戒哪里是永远一个“猪”相?
  6. 四者、沙和尚,即指“本体”也【崃按:沙和尚,以和为上,深明“和为贵”之理,故能调解“本身”与“本心”之矛盾冲突。】——沙悟净,纯净纯善也。唯有纯净纯善,身心方能合一。
  7. 再说“一马”。孙悟空,号曰“心猿”;白龙马,号曰“意马”。意马者,表法也,表“自由意志 free will”之法。盖吾人之真实生命之中,唯“自由意志”最为可贵。若无“自由意志”,人生一切皆是宿命,皆是“命中注定”,人与机器有何区别?人生价值何在?“自由意志”好比千里马,载送吾人前往理想之乐土。试想,唐三藏若无白龙马,何以到达西方?同理,吾人若无“自由意志”,此生之任何理想皆无从实现。
  8. 总之,“四人一马”乃一完美之人生团队,合则“大同世界”在望,离则“六道轮回”现前。

一门深入VS一行浅出

一门深入VS一行浅出

  1. 一门深入:所谓“反求诸己证真我”,这个需要“一门深入”。【“真我”就是契入“空性智慧”的“无我”之“我”】
  2. 一行浅出:“所谓“推己及人证真人”,这个需要“一行浅出”。【“真人”就是彰显“诸法实相”的“无相”之“人”】
  3. 深入浅出:所谓“人我合一证真理”,这个需要“深入浅出”。【“真理”就是自然“法尔如是”的“无作”之“理”】

2019-11-23

“古调虽自爱 今人多不弹”的真实义

“古调虽自爱 今人多不弹”的真实义

  1. 这两句话出自唐朝诗人刘长卿的《弹琴》一诗。我们在此用唐朝这两句话的“旧瓶”,来装进我们21世纪社会与时代的“新酒”。
  2. “古调虽自爱”:古中国的儒释道智慧传承、古印度的印度教智慧传承、古希腊哲学的智慧传承、古阿拉伯的伊斯兰智慧传承,都是全人类的“传统文化”的智慧传承,都是“古调”,都是值得我们珍惜与学习的,因为它们都能够帮助我们的真实生命获得成长。
  3. “今人多不弹”:自从500年前的“科学革命”(以“哥白尼日心说”和“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这“二哥事件”为代表)以来,科学的纯粹理性占了上风,人类的宗教意识日渐薄弱,以致发生了“上帝死了”(尼采超人哲学)、“人死了”(人文主义哲学)、“我死了”(学术界片面强调客观性,取消了主体性、主观性的地位)的骨牌效应。人类的文化世界普遍丢失了宗教智慧传承的文化传统,相当多的人以为,只要依靠科学,就可以解决人生的一切问题。这个当然是错误的见解。
  4. 所以,学习传统文化,当然不是一件赶潮流的事情,但是也绝对不是开历史倒车!
  5. 学习传统文化,需要有见识、有抱负、有勇气。
  6. 学习传统文化,需要“知难而进”(虽千万人,吾往矣),还需要“食古而化”(学了古代智慧,要善巧运用来解决21世纪时代与社会的问题)。

慎独功夫:独体现前

慎独功夫:独体现前

  1. 《大学》教人“慎独”,《中庸》也教人“慎独”。“慎独”可以说是儒家最重要的修养功夫。不懂得“慎独”,就只是个儒家学问的“门外汉”。
  2. “慎独”不外乎“忠道”与“恕道”。“忠道”就是“反求诸己证真我”之道,也就是“内圣之道”;“恕道”就是“推己及人证真人”之道,也就是“外王之道”。
  3. 《大学》所谓“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致”,讲的就是“慎独功夫成熟,独体现前”的境界。【“独体”就是“本物”;格物,格的就是“独体”这个“本物”。“格物”指的是“慎独”功夫;“物格”指的是“独体”现前】
  4. 然而,不可不知,独体未现前之前、已现前之后,慎独功夫都是一样重要的,都是“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5. 【崃按:儒家“慎独”功夫,就是佛家净土法门的“念佛”功夫。不可不知。】

“合掌恭敬,作礼而去”的真实义

“合掌恭敬,作礼而去”的真实义

  1. 合掌恭敬:见人善,合掌恭敬(称赞如来);见人恶,合掌恭敬(礼敬诸佛);闻人善,合掌恭敬(称赞如来);闻人恶,合掌恭敬(礼敬诸佛)。
  2. 作礼而去:见闻人之善,即思齐,作礼而去,去修养自己(迁善--众善奉行);见闻人之恶,即内省,作礼而去,去修养自己(改过--诸恶莫作)。总之,作礼而去,去“自净其意”。

儒佛不二:“百界千如”之“人道中的十法界”

儒佛不二:“百界千如”之“人道中的十法界”

  1. 十法界中都各自包含着十法界,所以“人法界”中也包含着“十法界”。【崃按:十法界中各有十法界,所以总共有“一百个法界”,每一个法界中又各有“十如是”,所以总共有“一千个如是”。“一百个法界”与“一千个如是”,合称“百界千如”——“十如是”的解释,参考本博文的转载(第5点)】
  2. 儒家思想完全针对“人法界”而展开。“人法界”中的“佛”就是“圣人”、“菩萨”就是“贤人”、“阿罗汉”就是“君子”、“众生”就是“小人”。
  3. 佛家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转换成儒家语言,可以说是“一切小人,皆可以成为圣人”。
  4. 是佛,还是众生?是小人,还是圣人?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区别只是在于有没有受教育与肯不肯修养自己而已。
  5. 【转载】“十如是”,语出《法华经方便品》: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所谓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等。所以,「十如是」就是指【诸法实相存在的十种必要条件】,即【宇宙一切万有,森罗万象的十种必然真理、轨则】。

儒佛不二:人生大道的开启与圆成

儒佛不二:人生大道的开启与圆成

  1. 【佛家】出世间的大智慧【开启】人生大道
  2. 【儒家】入世间的大愿景【圆成】人生大道

五毒:五德之贼【儒佛不二】

五毒:五德之贼
  1. 贪毒:贪得无厌,欲壑难填,义德之贼也。
  2. 嗔毒:怒火中烧,火烧功德林,仁德之贼也。
  3. 痴毒:执迷不悟,痴心妄想,智德之贼也。
  4. 慢毒:自以为是,傲慢无礼,礼德之贼也。
  5. 疑毒:疑人疑己,信心全无,信德之贼也。
  6. 【崃按:当知真实生命之中,“五德本有”、“五毒本无”,当努力修学,以便尽快“去五毒”、“复五德”,享受健康的生命,活出“人样”来】

人生路滑,一步一摔跤

人生路滑,一步一摔跤
  1. 一步一摔跤,那是寸步难行啊!那是恶道凡夫境界。
  2. 三步一摔跤,那是善道凡夫的境界。
  3. 千步一摔跤,那是二乘人的境界。
  4. 稳步不摔跤,那是大乘菩萨的境界。
  5. 一步一莲华,那是佛陀境界。

【转录】印度旁遮普朋友萨提世先生的分享

Oh man. Mind it that we have Mind. It is like a blank sheet of paper, our mind.  It is infinite like space. We are eager to write something on this blank sheet and we write anything and everything. And then we make our mind conditioned by whatever we have written. Remember the rules of CPU in computer. Garbage in Gabage out. Mind also follows this rule. We keep virus protection in the computer. But what about the mind. Do we keep cleaning it. Blessed are those who keep their mind unconditioned. Keep the mind like an ocean not as a sheet of paper. Let the waves come and go. Waves look like formation on the surface of ocean but soon they dissolve into the ocean. Let the waves come and go. Don't freeze them. The ocean carries on itself in it's majesty.

Satish Kalra
20:11:2019
iamsatishkalra@gmail.com

黄维仁博士“亲密之旅”(转载网上资料)


  1. 我想人最可贵的是有一颗谦卑的愿意学习的心。
  2. 在亲密关系中,我们迟早会受伤,但这些人生的伤痕却会带给我们深度。
  3. 从我的角度来看,只有一个受过伤的人,才能够体恤到别人受伤的感觉。
  4. 而一颗受了伤,还愿意不断去学习、不断去爱、不断去寻求医治的心,是一颗最美的心。

【我希望大家都学习在我们自己受伤的时候,不要马上去论断别人,而是能够开始自省,用一颗宽容理解的心,去帮助自己和别人都成长。】
——注:本篇博文,完全是转载网上资料,没有博主自己的看法。博主凭自己心灵的体验,随喜赞叹上述文字中所包含的真知灼见。

一意孤行VS随波逐流

一意孤行VS随波逐流

  1. 我们来把这两个成语的“旧瓶”,装上我们的“新酒”吧。
  2. 一意孤行:佛陀出世的时候,走了七步,步步莲花,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开口说道【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这是【佛性显露的称性极谈】,这是【物格而后知致】。依照《大学》八条目“行的历程”,我们知道,这之后紧接着就是【知致而后意诚】的【一意孤行】。(崃按:一意孤行的结果——结出最美的果实,一心孤圆,一行度众,最终达到“天下一人”的圣人境界)
  3. 随波逐流:大乘菩萨“现身说法”(随类现身,应机说法),就是“随波逐流”。儒家《大学》三纲领中的“亲民”与八条目中的“齐家、治国、平天下”,也都要求儒家君子“兼善天下”,也都要求学习大乘菩萨“现身说法”的本领。否则,人人只顾自己“独善其身”,“大同世界”的理想怎么可能实现呢?

生命险境的撤退与厮杀

生命险境的撤退与厮杀

  1. 生命险境指的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与自己亲密的家人、朋友,在思想和言语上发生矛盾、冲突的时候和情境。】
  2. 那个时候,我们心中应当明确知道【摆在我们面前,有两条路:撤退,还是厮杀?】
  3. 在那样的生命险境中,如果我们有上述明确的认知,【我们就能够在“刺激-反应”之间,把握住“自由选择的空间”。】
  4. 能够把握住“自由选择的空间”,也就是说:【我们的自由意志在当下“掌握了生命的主动权”。】
  5. 只要是自由意志“掌握了生命的主动权”,那么【不管是撤退,还是厮杀,我们都能够帮助自己与对方“脱离险境”。】
  6. 否则,我们就会【陷入欲望、情绪与杂念的纠缠之中,而做出生物惯性的“条件反射”的“回应”,最终导致“两败俱伤”的悲惨下场。】

“伤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的真实义

“伤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的真实义

  1. 这两句话出自现代诗人闻一多的《红烛》一诗。
  2. “伤心流泪你的果”:这个“果”,讲的是“世间因果”,也就是“六道轮回”的“业因果报”的“果”。属于四谛法“苦集灭道”中的“苦集”二谛的范畴。
  3. “创造光明你的因”:这个“因”,讲的是“出世间因果”,也就是“成佛之道”的“纯净纯善”的“因”。属于四谛法“苦集灭道”中的“灭道”二谛的范畴。

2019-11-22

四样生命的礼物:感谢上天

四样生命的礼物:谢天谢地

  1. 第一样生命礼物:蕴藏宇宙奥秘的身体。我们的身体是“宇宙的礼物”(释一行)与“终身的伴侣”(印度瑜伽师 Sri Sri Ravishankar),具有神圣性与亲密性,要以敬畏心与珍爱心来与它相处。【应当如是存念:谢上天赐予我们无比神圣的身体】
  2. 第二样生命礼物:自由意志的选择权力。在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刺激(他人的语言与行动),必须善用“刺激-反应”之间的空间来选择“最恰当的回应”,而不能落入生物惯性的“条件反射”。【应当如是存念:谢上天赐予我们自由选择回应的权力】
  3. 第三样生命礼物:生命的自然规律与法则。在人性中,存在着“善良”、“关爱”、“恭敬”、“智慧”、“正义”等道德法则,它们都不是任何人规定的,而是与生俱来的“永恒原则”(timeless principles)。【应当如是存念:谢上天赐予我们生命的自然规律与法则】
  4. 第四样生命礼物:生命的四种智能。人的生命中与生俱来具有四种智能:身体智能、感性智能、理性智能与灵性智能,等待着我们去开发与善用。【应当如是存念:谢上天赐予我们生命的四种智能】
  5. 注:上述中的第一种生命礼物综合了释一行禅师与印度瑜伽师拉维善卡的洞见;第二种到第四种则是史蒂芬·科维的真知。

生命旅程四阶段:疗愈、统一、同伴、共创

生命旅程四阶段:疗愈、统一、同伴、共创

  1. 生命旅程的第一个阶段——疗愈阶段:佛家所谓“三毒”(贪嗔痴)、“五毒”(贪嗔痴慢疑)都明明白白地告诉我们,众生的生命“中毒”了。我们只有靠努力修学“戒定慧”、“五分法身香”来为生命“消毒”,以便让生命恢复健康。【儒家所谓“小人”,也同样是“心灵的病人”,需要接受圣贤教育来“疗愈”生命】【“内圣”面:“格物物格”(见性:本物)与“致知知致”(明心:良心)的“疗愈”功能】
  2. 生命旅程的第二个阶段——统一阶段:生命的苦痛来自于“身心分离”、“人我对立”与“天人隔绝”,分别是个人层次、社会层次与自然层次的“碎片化”。我们只有与自己、与别人、与上天和解,才能够获得人生幸福。【儒家强调“内圣外王”,强调“五伦关系”,强调“和为贵”,都是突显出生命的“统一性”的重要】【“内圣”面:“诚意意诚”与“正心心正”的“统一”功能】
  3. 生命旅程的第三个阶段——同伴阶段:“家人”、“国人”、“天下人”都是生命旅程——人生的亲密之旅的同伴。【“明明德”与“亲民”原则的落实】
  4. 生命旅程的第四个阶段——共创阶段:与“家人”共创“家园”、与“国人”共创“乐国”、与世人共创“大同世界”。【“明明德于天下”与“止于至善”大愿的实现】

期限:身体有使用期限,生命没有期限

期限:身体有使用期限,生命没有期限

  1. 人因为身体有使用期限,就误以为生命也有使用期限。
  2. 身体只是生命的载体,与生命本身是两回事。
  3. 生命要远远大于这个身体,不可不知,不可不思考与学习生命的学问。

2019-11-21

活着是“梦里明明”,死时是“觉后空空”,冤枉啊!


  1. 活着是“梦里明明”,死时是“觉后空空”,冤枉啊!
  2. 佛陀真正的教导是“觉今是而昨非”:“今是”就是“觉后空空无大千”【今生今世就要觉悟了,要跳出六道轮回了,不要再搞下去了】,“昨非”就是“梦里明明有六趣”【六道轮回已经搞了无量劫了,够了】
  3. 当下即是,此时不觉悟,更待何时?此时不觉悟,多生多世之后恐怕还是再搞轮回,又有什么意思呢?学个什么佛呢?扪心自问,对得起佛陀吗?

人生修养四个境界:A.梦梦 B. 梦觉 C. 觉梦 D. 觉觉

人生修养四个境界:A.梦梦 B. 梦觉 C. 觉梦 D. 觉觉

  1. A. 梦梦境界:小人的“没有修养”的境界【六道轮回的众生境界;不断重蹈覆辙的小人境界】
  2. B. 梦觉境界:君子的“修养自己/独善其身”的境界【超越轮回的二乘人境界;改过迁善的君子境界】
  3. C. 觉梦境界:贤人的“教化他人/兼善天下”的境界【慈悲救度的大乘菩萨境界;出任国家政治要职的治国贤才境界】
  4. D. 觉觉境界:圣人的“言为人师,行为师范”的境界【究竟圆满的佛陀境界;在全世界推行“王道”政治、落实“大同世界”理念的圣人】
  5. 梦梦—梦中梦【十法界是梦,六道轮回是梦中梦】
  6. 梦觉—梦中觉【十法界是梦,四圣法界是梦中觉】【阿罗汉处于“四圣法界”中的“声闻法界“】
  7. 觉梦—觉中梦【一真法界是觉,大乘菩萨“乘愿再来”回归十法界乃至于六道,是觉中梦】
  8. 觉觉—觉中觉【一真法界是觉,大涅槃境界是觉中觉】

2019-11-20

夫妇之爱,通乎天地(开创性思考;未完待续)

夫妇之爱,通乎天地
  1. 《周易·下经》前二卦:《咸》与《恒》讲的是恋爱与婚姻。《周易·上经》前二卦:《乾》与《坤》讲的是宇宙与地球。【乾、坤是上经天道之首,咸、恒是下经人道之首】
  2. 《咸》卦讲的是男女恋爱的感应之道,通乎天地万物的感应之道。
  3. 《恒》卦讲的是夫妇婚姻的恒常之道,通乎人性中的自然规律与法则。
  4. 不论是《咸》还是《恒》【也就是说:不论是恋爱中的男女,还是婚姻中的夫妇】,其实都离不开一个“爱”字。
  5. 世俗人误以为“婚姻是爱情的坟墓”,其实一对男女如果结了婚就失去了“爱”,只能证明他们之前的“爱”,不是真的,而是“虚情假意”,而是“有条件的爱”。
  6. 真正的夫妇之爱,是“无条件的爱”,是超越时空的“真爱”,那是来自天上的“浪漫之爱”。

持戒于身,得定于心,开慧乎佛性

持戒于身,得定于心,开慧乎佛性
  1. 持戒:身体需要持戒,不得随顺欲望而流动,必须逆流而上。【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不贪】
  2. 禅定:心灵需要禅定,不得随顺情绪而波动,必须从生命外部“撤回”。【外不着相,内不动心】【不嗔】
  3. 智慧:本源需要智慧,不得随顺念头而转动,必须从“历史维度”触及“终极维度”。【放下身心世界,回归涅槃故乡】【不痴】

格物天人一、致知人我一、诚意身心一

格物天人一、致知人我一、诚意身心一

  1. 格物、物格:天人合一的境界,打通“天人隔绝”的生命源头。【“大身子”的宇宙意识;从“我执”中解脱的本物】
  2. 致知、知致:人我合一的境界,打通“人我对立”的生命流动。【“大心”的社会意识;从“法执”中解脱的良知】
  3. 诚意、意诚:身心合一的境界,打通“身心分离”的生命主体。【“全我”的道德意识;“空空如也”的独体——心之太极】

有量的无量 VS 无量的无量

有量的无量 VS  无量的无量

  1. 有量的无量:西方极乐世界(一真法界)的“无量”,属于“有量的无量”。
  2. 无量的无量:涅槃境界(终极维度)的“无量”,属于“无量的无量”。

儒释道修学要领:千言万语,都是对自己讲

儒释道修学要领:千言万语,都是对自己讲
  1. 儒释道智慧传承的核心在于:心性之学。
  2. 心性之学的具体内涵,包括两个方面:1. 心学;2. 性学。
  3. 心性之学的第一个方面:心学【注:此“心学”乃是广义的“心学”,不是宋明理学的狭义的“心学”】,用白话精确地表达,就是“真心的学问”。儒释道都是建立在“真心”的基础上的。离开了“真心”,也就没有儒释道可言。
  4. 心性之学的第二个方面:性学【注:此“性学“乃是广义的“性学”,不是人体科学的狭义的“性学”】,用白话精确地表达,就是“人性的实践”。儒释道都是重视“实践”的。没有“实践”,儒释道就失去了现实意义与时代精神。
  5. 不论是“心学”还是“性学”,儒释道的千言万语,都是对我们自己讲的,没有一句话是讲给别人听的。即是老师在教学,也是秉持这样的原则与精神。老师教学所讲的,通通都是讲给自己听的。

儒家智慧传承:科学与宗教的沟通桥梁

儒家的智慧传承:科学与宗教的沟通桥梁
  1. 儒家一方面注重心性之学(“内圣之学”),具备宗教信仰的本质【信仰“人性本善”】,所以可以跟各种宗教沟通交流;
  2. 儒家另一方面注重“外王之道”的政治与社会实践,具备强烈的人文意识,所以可以跟科学沟通交流。

东方佛学智慧传承与西方神学智慧传承的融会贯通

东方佛学智慧传承与西方神学智慧传承的融会贯通
  1. 古印度与古中国两种智慧传承的互映交融,成就了今日流传世间的佛学智慧传承。【注:佛学智慧传承,包括:南传佛教、汉传佛教与藏传佛教三大支】
  2. 古希腊、古希伯来两种智慧传承,互映交融,成就了今日流传世间的神学智慧传承。【注:神学智慧传承,包括:天主教、基督教与东正教三大支】

正负两种心态与文化

正负两种心态与文化
  1. 负面心态与风气:妄心主导的【受迫害心态】与【指责、怪罪的习气】
  2. 正面心态与风气:慈悲心主导的【感恩心态】与【赞扬、肯定的习气】

2019-11-18

立志:儒家之志与佛家之志

立志:儒家之志与佛家之志
  1. 儒家之志:《大学》“明明德于天下”【通过教育,让全世界每一个人都能够发挥自己与生俱来的光明的德性】
  2. 佛家之志:地藏菩萨“众生度尽,方证菩提”【通过教化,让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都能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

西方极乐世界是怎样建成的?

西方极乐世界是怎样建成的?
  1. 【西方极乐世界的地基】“世饶王”所立的的儒家之志,即:帮助人民免除一切痛苦,过上好日子。
  2. 【西方极乐世界的宏伟建筑】“法藏比丘”所立的佛家之志,即:帮助一切众生,免除痛苦,究竟成佛。
  3. 【西方极乐世界的终极目的】“十方三世佛”所立之志,即:开发“自性弥陀”的秘密宝藏,帮助自己成为“光中极尊,佛中之王”。

孔子就是今生今世的阿弥陀佛

孔子就是今生今世的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是生生世世的孔子。

阿弥陀佛是最负责任的政治领袖

阿弥陀佛是最负责任的政治领袖
  1. 阿弥陀佛未成佛之前,是一个最负责任的政治领袖。他的名字叫“世饶王”,他提供了富裕的物质生活给人民之后,观察人民还是生活在生老病死的痛苦之中。他把解除人民的痛苦当作自己的责任,便开始寻找解除之道。
  2. 于是,“世饶王”便拜“世间自在王佛”为师,出家成为“法藏比丘”。由于解除人民痛苦的心愿十分强烈,他勇猛精进,把老师所教的都学到最好。但是,他内心还是保持着真诚的谦卑。他知道,要彻底解除人民的痛苦,需要更高的智慧、更深的慈悲。
  3. 最后,“法藏比丘”在“世间自在王佛”的帮助下,遍游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国土,集合了一切佛土的优点,而建立了西方极乐世界。
  4. 西方极乐世界不是虚幻的梦境,而是一个最负责任的政治领袖所建立起来的教育场所。在那里,不做别的,只是帮助一切人民解除生老病死的痛苦而已。
  5. 懂得这个道理,我们就知道,西方极乐世界主要是为活人而建立的!死人当然灵性不死,去西方极乐世界也可以获得解救,可惜他们已经丧失了身体,没有办法“乘愿再来”啊!
  6. 迷惑颠倒的世人,什么时候才能彻底体会阿弥陀佛的大慈大悲啊?

2019-11-17

遇到矛盾冲突的两种态度:撤退与前进【听卓老师分享有感】

遇到矛盾冲突的两种态度:撤退与前进


  1. 遇到矛盾冲突的第一种态度:撤退!反求诸己证真我。——独善其身的态度。
  2. 遇到矛盾冲突的第二种态度:先撤退,后前进!先撤退:“反求诸己证真我”,一方面避免激化矛盾冲突,带来破坏与伤害;一方面向内寻求心灵的突破【破除“我执”】。后前进:“推己及人证真人”。要知难而进,要帮助对方“反求诸己证真我”。【然而,切记:一旦失败,就要再度撤退,再度“反求诸己证真我”】【“真我”就是突破“我执”,而契入“无我”的空性智慧】——兼善天下的态度。

三不:不纠缠、不试探、不玩弄【对待生命的三不主义】

三不:不纠缠、不试探、不玩弄【对待生命的三不主义】


  1. 不纠缠:纠缠起于“我执”的情绪,剪不断理还乱。应当以智慧宝剑,快刀斩乱麻。实践:用“深呼吸”的方法来控制情绪,以便被绑架的大脑可以脱身,恢复理性。
  2. 不试探:试探起于疑心、玩弄心、无聊心、自以为是心。实践:当“反求诸己”,不要去试探别人的真假,回过头来先试探自己的真假。一真一切真,一假一切假。
  3. 不玩弄:这是最要不得的心态。实践:当知玩弄别人,最终的结果就是被自己玩弄,糟蹋了自己宝贵的人生。

《孔子眼中的“尽善尽美”》【转载】

1、《韶》传说是舜帝时代的音乐,孔子认为舜帝以至诚孝心感化天下,乃是“仁政”、“德治”的最高典范,所以他评论代表舜帝政治教化的《韶》乐:表现的不但是音乐上的圆满美感(尽美),而且包含了道德人格上的圆满内涵(尽善)。
2、《武》传说是周武王时代的音乐,孔子认为周武王虽然师出有名,推翻商纣王的暴政,救民于倒悬,但是毕竟动用了武力,造成人命的伤亡。从人道(即仁道)的立场来说,是不够圆满的。所以他评论代表武王政治教化的《武》乐:虽然在音乐的美感方面可以说是圆满的(尽美矣),但是从道德人格方面来看却没有到达圆满的境界(未尽善也)。
3、由此可见,孔子理想中的政治是“非暴力”的。就这一点看,孔子的观点是超越时代的,是放诸四海而皆准的。

《儒家:帝制霸道的代罪羔羊》

《儒家:帝制霸道的代罪羔羊》

  1. 一般人受到五四新文化传统影响,不明就里,把“古中国”帝制霸道的罪恶,通通归咎到儒家头上。
  2. 儒家自从汉武帝时代开始,就被注定了要做帝制霸道的代罪羔羊。
  3. “古中国”(文化传统)从1840–1919 (近代)逐渐转变成“今中国”(政治传统)。“今中国”为了追求生存与发展,对“古中国”的文化传统,在不同历史阶段都各取所需,都在于“为政治服务”,何曾真正尊重自己的文化传统?
  4. 儒家作为“古中国”最重要的文化遗产,已经是全球人类的共同文化遗产了,而不是中国人、华人所能独占或私有化。
  5. 然而,又不能忘记,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古中国”文化遗产,是全球华人的共同祖先留给后人的遗产。身为华人,继承这份文化遗产,以便把自己的生命价值最大化,却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一件大事。

生命的回归:回归心灵与回归社会

生命的回归:回归心灵与回归社会

1. 生命的回归有两个相反相成的方向:先回归心灵,后回归社会。

2. 回归心灵:一切宗教的信仰教育,不外乎“回归心灵”四个字而已。这也是“大学之道”的“知的历程”。

3. 回归社会:这是一些杰出的宗教信仰者所做到的。这也是“大学之道”的“行的历程”。

4. 回归生命:原始反终的哲学,生活与死亡的艺术,丧葬仪式的宗教内涵,21世纪的时代与社会的人需要有自己的思考与选择,要知难而进、食古而化,不要再让各种迷信、禁忌绑架自己的自由心灵了!

自由与权力

自由与权力

1. 我们每一个人都拥有选择的自由与权力,只是我们还没有学会怎么去享受这个自由与动用这个权力。

2. 史蒂芬·科维说:在刺激与反应之间,有一个自由选择的空间。

3. 我们越是使用这个空间,这个空间就越是开阔。

4. 善于使用这个空间的人,将能够“扭转乾坤”,不但可以改变个人命运,也能够为所服务的机构开创新路。

先放下,再提起:大学之道

先放下,再提起:大学之道

1. 《大学》叙述八条目的经文里面,从“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到“致知在格物”,共有六个“先”字,表示“退六步”。这是“先放下”。顺序放下:天下、国、家、身、心、意。

2. 从“物格而后知致”,到“国治而后天下平”,共有七个“后”字,表示“进七步”。这是“后提起”。顺序提起:知、意、心、身、家、国、天下。

3. 大学之道,就是“先退后进”之道,先放下、后提起的内圣外王之道。

是谁剥夺了我们与生俱来的“选择的权利与自由”?

是谁剥夺了我们与生俱来的“选择的权利与自由”?
  1. 在“刺激与反应之间”,有一个自由选择的空间。这是史蒂夫·科维告诉我们的。
  2. 可是,这个在“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自由选择的空间,不是任何人都可以动用选择的权力的,虽然人人天生都具有这个权力。
  3. 只有突破欲望、情绪与杂念纠缠的人,才有资格动用选择的权力。
  4. 我们的欲望、情绪与杂念,就是剥夺我们选择的自由与权力的“三个大坏蛋”。

一切成功与快乐的生命背景:生老病死

一切成功与快乐的生命背景:生老病死

1. 人生的一切成功、一切快乐,能够经得起生老病死的考验吗?

2. 世俗所追求的成功与快乐,是经不起生老病死的考验的。

3. 儒家所追求的成功与快乐,是经得起生老病死的考验的。

4. 儒家学问不是世俗的学问,很多人不知道。

只恐夜深花睡去:唤醒生命

只恐夜深花睡去:唤醒生命
1. “只恐夜深花睡去”,这是苏东坡的诗句。原意我们暂时不管它,只管旧瓶装新酒。

2. 恐:慎独功夫;夜:人生的漫漫长夜;花:生命;睡:陷入贪嗔痴状态。

3. 人生教育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唤醒生命”。

言语忍:“多说一句,少说一句”大不同

言语忍:“多说一句,少说一句”大不同
  1. 人与人之间发生激烈争吵,只是因为嗔恚心绑架了理性。
  2. 理性一旦被嗔恚心绑架,嘴巴就再也控制不住了。一句句具有杀伤力的语言,就会像一支支利箭,射向对方的心。
  3. 中箭的人,如果能够保持清醒,在“刺激与反应之间”,找到选择的空间,他就能够善巧回应,避免自己的理性也被嗔恚心绑架,而以牙还牙 以眼还眼,也对准对方的心射出语言的利箭。
  4. 要能够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动用选择的权利,享受选择的自由,那是需要反复锻炼,才能做得到的。

《是爱不是碍,是伴不是绊》

《是爱不是碍,是伴不是绊》随想:
  1. 今天去芽笼做义工,经过静思书轩,看到橱窗里摆着的一本书的书名,触动我内心。
  2. 是爱,不是碍:我们时常说“爱你变成害你”,那是“溺爱”。那么,“爱你变成碍你”,又是怎样的一种爱呢?爱一个人应该是帮助他成就,现在却变成妨碍他成就。原因何在?不外乎贪嗔痴三毒俱在,碍人碍己。需要修持戒定慧三学,智慧现前,才会懂得怎么去爱,才能够真正帮助对方取得成就。
  3. 是伴不是绊:夫妻、亲子都是人生道路上的同伴,应该互相爱护、互相扶持。可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却看到相反的景象:越是亲密的人生伙伴,越是容易互相羁绊。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执着的缘故啊!我执、法执俱在,烦恼障、所知障具足,自绊绊人啊!必须自己先修证慈悲心,先自度,而后度人,才行啊!

人体是“天工智能”

人体是“天工智能”
  1. 21世纪人类科技文明的一个突破就是“人工智能”技术的成熟。
  2. “人工智能”的时代,我们需要怎样的一种教育,才能够让人类的生命与生活享有尊严与自由呢?
  3. 我们应作如是观:人体这个“天工智能”的开发与利用,是在呼唤着一个改弦易辙的教育革命。

隐私权:保护的是人格权、个人生命空间权

隐私权:保护的是人格权、个人生命空间权

  1. 隐私权,表面上是隐瞒权与自私权,似乎可有可无,甚至是没有必要的。因为一个光明磊落的人,事无不可对人言,而且做人也不应该自私,为什么需要立法去保护自私呢?
  2. 然而,深一层去思考,我们会获得不同的认知。
  3. 如果我们不允许别人隐瞒与自私,那么每一个人将会丧失宝贵的个人空间,独立的人格也无从建立。
  4. 所以,隐私权为我们的“自然人”生命层面的独立人格与个人空间,提供法律保护。
  5. 那么,隐瞒权与自私权跟我们的关系是什么呢?隐瞒权就是我们有权不做光明磊落的事情,自私权就是我们有权不做大公无私的人。总之,我们有权放弃光明磊落的个人空间与独立人格所享有的大公无私的生命境界。
  6. 做光明磊落的人,享受大公无私的生命境界,不属于法律范畴,那是伦理道德的范畴。
  7. 这就是孔子所谓“免而无耻”(法治)与“有耻且格”(礼治)的区别。
  8. 伦理道德的建立,需要自觉与意志。基于自由意志的选择,是独立人格与神圣的个人空间的魔棒。【史蒂芬·科维如是说:在“刺激与选择之间”做出选择的权力,是极其宝贵的“生命的礼物”,其重要性仅次于生命本身

2019-11-14

《关于学习与思考的提醒》

《关于学习与思考的提醒》
  • 学习而不受困于学习(Learning but not trapped by learning)
  • 思考而不受困于思考(Thinking but not trapped by thinking)

《知足常乐与知不足常精进:三破》【旧作】

要做到“知足常乐”,可以分成以下三个重点——“三破” 来探讨并落实:
1、破贪——所谓“知足”,就是 对于物质生活的追求要有一个限度:即使不能达到“过最低水平的物质生活”的高标准,至少要能够对物质追求的欲望有所节制,这样才能够把自己生命的有限时间、精力节省下来,用来追求精神生活的提升。这个就是《老子》里边所提到的“清心寡欲”的人生启示。要知道,欲望是一个无底洞,一旦掉进去了,就是掉进了无底的痛苦的深渊,谈何快乐呢?
2、破嗔——所谓“常乐”,就是对于自己内心的负面情绪能够加以管理,并转化为正面情绪。佛家说的“三毒”、“五毒”里边,就有一个是“嗔”毒;说的就是负面情绪对于健康生命的伤害。尤其是在现代“忙、盲、茫”的城市生活中,人人充满压力和负面情绪,如果没有妥善地加以处理,那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就会充满冲突与不快,又谈何快乐呢?一个人要保持正面的情绪与思想,除了学习并运用西方的那一套“情绪管理技巧”之外,其实以下第三点所要提到的内容,可能是一样重要,或者是更重要的。
3、破痴——一个人一方面要“知足常乐”,另一方面要“知不足,常精进”:这个相反相成的命题,把“知足常乐”提升到了心灵生活的层面。原本“知足”指的是物质生活要有一个限度,这里的“知足”指的是精神生活带给人深度的满足感与幸福感;原本的“常乐”是有一个时间限度的,这里的“常乐”是没有时间限度的。因为一个人把自己生命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用在了精神生活的提升、心灵境界的开创,这是一个自强不息、永无止境的生命历程。到了这个地步,才是真正做到了“知足常乐”。一个人能够“知足”,又能够“知不足”,这就是圆满的智慧,这就是愚痴的破除。

《弟子规·信篇》讲的是什么内容?【旧作】

《弟子规》中的“信”,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1、说话要谨慎——以诚信的心来说话,不可欺诈,不可说谎,不可多言,不可花言巧语,不讲粗俗话,没弄明白的道理不要说,未经证实的流言不要传播,不要轻易许诺,不要说人是非。说话要讲求沉稳而缓慢一些。

2、德行要提升——以诚信的心来学习,观摩借鉴,以提升自身德行。看到好人好事,就要努力看齐,假以时日,务必赶上;看到坏人坏事,就要努力反省,有则改之,无则加警。要确立德行修养的目标,注重精神生活方面的提升,不在物质生活方面与人攀比。

3、态度要端正——以诚信的心来端正自己自处与待人的态度,才能正确对待他人的毁誉。无心之非是犯错,有心之非就是造恶,不可不严于律己。犯了过失,只要真心改过,就能消除负面影响,无碍于自己做个圣贤人的人生终极目标;犯了过失,不但不认错,反而刻意掩饰,那就是错上加错,罪加一等,离开人生的大道远之又远了。不可不知,不可不慎。

《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

《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

  1. 博学:学习而不受困于学习【转益多师是吾师】(Learning but not trapped by learning (to learn from multiple sources);
  2. 审问:苏格拉底“产婆术”【不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是通过一层层的提问,引导学生去思考而自己发现答案】(Socratic Questioning ...... to question with purpose and standards); 
  3. 慎思:思考而不受困于思考【突破“自我中心”和“社会中心”的批判思考】Thinking but not trapped by thinking  (critical thinking by breaking through egocentrism and sociocentrism); 
  4. 明辨:慎独功夫成熟,独体现前,物格而后知致,知致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Discerning ......(spiritual experiences); 
  5. 笃行: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D(史蒂芬·科维说:21世纪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继“采集打猎时代”、“农业时代”、“工业时代”、“只是时代”的“第五个时代——智慧时代”【崃按:史蒂芬所谓“智慧时代”,与释一行所谓“觉人物种(Homo Conscius)”,具有异曲同工之妙】Doing ...... (stephen r covey: principle-based leadership; fifth age of humankind civilization - age of wisdom)

人物品评:风流、风骨、风采、风度

人物品评:风流、风骨、风采、风度

  1. 人物品评:魏晋玄学时代一门品评人物境界高下的学问
  2. 风流:所谓“名士风流”或“魏晋风流”,指的是一个人品格高洁而率真,言谈举止,自然活泼,如风之吹,如水之流。
  3. 风骨:形容一个人具有刚强的气概、品格
  4. 风采:形容一个人美好的仪表、举止【神采、精气神】
  5. 风度:指一个人美好的仪容、姿态、谈吐、举止【气度、大方】

感应道交

【感应道交】
  1. (术语)众生之感与如来之应之道互相交通也。
  2. 法华文句六下曰:‘始于今日,感应道交,故云忽于此间,会遇见之。’
  3. 【崃按】现代印度教圣人斯瓦米·维韦卡南达说:真正的信仰建立在感应道交的基础上。

2019-11-13

《弟子规的传承:远古的呼唤,千年的期盼》

《弟子规的传承:远古的呼唤,千年的期盼》

  1. 《弟子规》是源自孔子的“远古的呼唤”。
  2. 《弟子规》是对于“大同世界”的“千年的期盼”。
  3. 《弟子规》是一首“心灵修养”的“无言的歌”。

《情感生命的死穴》

《情感生命的死穴》

  1. 生活中,我们往往被别人(通常是家人、朋友)的指责与怪罪,点中我们“情感生命的死穴”。
  2. 一旦“情感生命的死穴”被点中,我们的正能量就丧失了。
  3. 由于情感是“生命的主人”(曽昭旭语),情感死了,负能量就充满我们的内心,我们的思想也被负面能量所支配。
  4. 我们必须要充分自觉,要尽快展开自救的行动。
  5. 自救行动1:我们尽快要跟点中我们“情感生命的死穴”的人进行沟通。——这个行动很难,但是我们要“知难而进”。只要沟通成功,情感世界的负能量就会马上转变为正能量。
  6. 自救行动2:我们要赶快去运动,尽快恢复身体生命的正能量。——情感的负能量会“俘虏”我们的身体,运动可以帮助我们“赎回”身体。
  7. 自救行动3:我们要赶快做深呼吸,尽快恢复心灵的清明。——一呼一吸之间,就能够把心带回身体,就能够让我们感受到身心合一的正能量。

耶亚华说“对语文有了情感,就丢不掉了”

耶亚华说“对语文有了情感,就丢不掉了”

  • 语文教育不能够沦为应试教育的技能训练。
  • 语文教育的确应该蕴含着情感教育。
  • 尤其是母语教育,应该蕴含着母族文化的熏陶与欣赏。
  • 母族文化的熏陶与欣赏,能够培养一个人的文化情怀,有助于回归“心灵故乡”

年龄

  1. 宇宙年龄:138亿岁
  2. 银河系年龄:135.1亿岁以上
  3. 太阳年龄:46.03亿岁
  4. 地球年龄:45.43亿岁

《伍子胥的故事》

《伍子胥的故事》

  1. 伍子胥(559BC?--484BC)的故事1:【伍子胥本是楚国人,祖辈、父辈都在出国做官,后来楚平王听信谗言,杀害了他的父亲和兄长,伍子胥逃到吴国去。在这个过程中,他“一夜愁白了头”。】【点评(崃按):伍子胥不甘愿向命运屈服——当楚平王下令要伍子胥的父亲把两个儿子召唤回来,以便把父子三人一起杀掉的时候,父亲就向楚王预言:大儿子一向听话会回来,但是二儿子(伍子胥)性格坚强不会回来。果然,命令下达到两兄弟这里的时候,哥哥就决定要回到父亲身边,弟弟伍子胥劝阻无效。哥哥对弟弟说:我回去父亲身边陪父亲受死,你为我们报仇吧!兄弟俩在生命最艰难的时刻做出了艰难的决定,我们难道可以轻易去下判断,说谁的行为更加符合仁义吗?】
  2. 伍子胥的故事2:【后来,凭着自己的智慧和勇敢,伍子胥在吴国大有作为,成为吴王阖闾的重臣。公元506年,伍子胥与孙武(545BC--470BC;史称“兵圣”)一起率兵攻入楚国国都,据说伍子胥挖了楚平王的坟墓,鞭尸三百,以报父兄之仇。】【点评(崃按):伍子胥复仇心覆盖了仁爱心:根据《史记》记载,伍子胥为父兄复仇的心过于强烈,以至于把死去的楚平王掘坟鞭尸。这有失于仁爱之心的“倒行逆施”(与“仁道”背道而行),伍子胥明知故犯(“倒行逆施”是伍子胥回应申包胥的话),其实损害了自己灵性的健康】
  3. 伍子胥故事3:【吴王阖闾死后,儿子夫差继位为吴王,伍子胥先后劝夫差杀勾践、灭吴国,夫差皆不听,反而听信谗言,伍子胥被赐宝剑自杀后沉尸钱塘江。伍子胥死后9年,吴国被越国偷袭而灭亡。】【点评(崃按):伍子胥不得善终——伍子胥后来的下场竟然与父兄一样死于谗言。临死前,他准确预言了吴国的灭亡。以伍子胥的旷世奇才,竟然不容于世间,竟然落得一个悲惨的下场。这是一个天大的生命的悲剧。希望这样的生命悲剧,永远不要在人间重演!】

慎独意识:天天都要祭祀祖先与上天

慎独意识:天天都要祭祀祖先与上天

  1. 慎独意识:《大学》讲“慎独”,《中庸》也讲“慎独”,许多学者对于“慎独”二字议论纷纷,给出了许多互相补充与互相矛盾的解释,让许多人越看越糊涂。
  2. 我们千万不要成为“许多”糊涂人中的一个,我们要坚持“用心体会”和“身体力行”的两大原则,最终“在没有路的地方,走出一条路来”【知的历程】。
  3. 要想“在没有路的地方,走出一条路来”,就要牢记“知难而进”与“食古而化”两大原则【行的历程】。
  4. 不论是“知的历程”,还是“行的历程”,都离不开“慎独意识”。
  5. 举儒家最重视的“祭祀”中的“祭祖”和“祭天”为例子来说明吧。
  6. 先谈“祭祖”【根据“古中国”传统文化的定义:“鬼者,归也”。其实,“祖”就是已经回归“生命的故乡”的先人】。我们每一个人的身体都是“宇宙的礼物”,但是这个“宇宙的礼物”,却需要通过“无数父母”【父母也是父母生的,父母的父母也是父母生的,由此上推到“无穷”(其实“有穷”,全人类历史290万年,“智人”历史40--25万年),每一个人都拥有“无数父母”】的身体来“传递”的,我们只要静下心来体会一下,感恩之心就会油然而生!这,就是“祭祖情怀”,就是“慎独意识”。我们天天都要保持“祭祖情怀”的“慎独意识”,天天生活在感恩的世界里。
  7. 再谈“祭天”【根据“古中国”传统文化的定义:“神者,伸也”。其实,“天”就是有待于我们去发现,并以之为依据来伸展自己生命能量的“天地万物的本体”】。我们每一个人的身体,虽然都是“宇宙的礼物”,但是这个“宇宙的礼物”并不能说明人与其他生物有什么不同。因为依据佛学的智慧传承,“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身体是“宇宙的礼物”,对一切生物乃至于非生物都是对的。所以,从身体来看,人类与其他生物“没有根本的不同”,人只是“万物之一”。然而,人之所以为人,在于人类拥有心灵,人不只拥有身体的生命,人类还拥有心灵的生命。正因为拥有心灵,一切生物之中,唯有人类有能力去打开并善用“宇宙的礼物”。依据心灵,我们才说“人是万物之灵”。人是“上天”的长子,应该而且必须做“上天的孝子”,去爱护天地万物,去爱护全人类同胞,去爱护一切动物、植物乃至于非生物,因为它们都是人类“生命的同伴”。我们只要静下心来体会一下,“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天地之心就会油然而生!这,就是“祭天情怀”,就是“慎独意识”。我们天天都要保持“祭天情怀”的“慎独意识”,天天生活在神圣的世界里。

《老子与老师商容的一段对话:一唱三叹的生命赞歌》

《老子与老师商容的一段对话:一唱三叹的生命赞歌》


《高士传》卷上《商容》记载:

  1. 商容,不知何许人也,有疾。
  2. 老子曰:先生无遗教以告弟子乎?’’
  3. 容曰:将语子。过故乡而下车,知之乎?
  4. 老子曰:非谓不忘故耶?’【第一轮对话:“过故乡而下车,不忘故也”(崃按:“古中国”文化传统是华人的“文化家乡”,扪心自问,我们“下车”了吗?)】
  5. 容曰:过乔木而趋,知之乎?
  6. 老子曰:非谓其敬老耶?’【第二轮对话:“过乔木而趋,敬老也”(崃按:“古中国”文化传统是“文化乔木”,扪心自问,我们“趋”了吗?)】
  7. 容张口曰:吾舌存乎?
  8. 曰:存。
  9. 曰:吾齿存乎?
  10. 曰:亡。
  11. 知之乎?
  12. 老子曰:非谓其刚亡而弱存乎?’【第三轮对话:“舌存而齿亡,刚亡而弱存也”(崃按:“古中国”文化传统的源头是“至柔的灵性”,所谓“文化乔木”与“文化故乡”,必须从“至柔的灵性”的“源头活水”去体验,才能获得真实义】
  13. 容曰:嘻!天下事尽矣。’”【一唱三叹的生命赞歌】

译文是:
  1. 商容,不知道他是什么人。商容生病了,老子去看望他,
  2. 问道:先生没有什么遗教告诉弟子我吗?
  3. 商容说:正准备对你说呢。过故乡而下车,你知道吗?
  4. 老子说:不就是说不要忘记故人故乡吗?”【第一轮对话:不要忘本(文化故乡)】
  5. 商容说:过乔木而小步跑,你知道吗?
  6. 老子说:不就是说要尊敬老者吗?”【第二轮对话:尊敬古老传统(文化乔木)】
  7. 商容张开口,说:我的舌头还在吗?
  8. 还在。
  9. 我的牙齿还在吗?
  10. 没有了。
  11. 你明白其中的道理吗?
  12. 老子说:不是说刚强的容易消亡,而柔弱的容易生存吗?”【第三轮对话:至柔的灵性(源头活水)】
  13. 商容说:哈哈,天下的道理都在这里了!”【生命赞歌】
附录:

  1. 《吕氏春秋·不二》里记载老聃贵柔贵柔思想是老子从商容那里学来的,
  2. 所以《淮南子·缪称训》记载:老子学商容,见舌而知守柔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