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4-29

修习内观(Mindfulness)的五大利益

修习内观(Mindfulness)的五大利益:

  1. 更有耐心(沙漏
    妙喻):在高度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什么都要快,快如闪电,我们每一个人都容易分心走神。修习内观,可以培养我们的耐心耐性,这将帮助我们在生活中取得突破。
  2. 更加专注及更快更好地完成工作(放大镜
    妙喻):我们每一个人都很容易受困于社交媒体、无谓干扰与无用的念头想法。修习内观,帮助我们认清干扰性的想法或冲动,及早规避,而不沉溺其中。
  3. 更有爱心与包容(心连心
    妙喻):修习内观,帮助我们开创“非判断”的心理空间,把专注力重新放在当下的情境,因而扩大对我们自身与他人的爱心与包容。
  4. 提高对身体的意识(灯泡
    妙喻):当我们过于放松或受干扰的时候,我们往往失去对身体感受的意识。修习内观,我们才能聆听我们身体(的话),从而做出更健康、更具目的性的回应。
  5. 减低压力与焦虑(静坐者
    妙喻):通过学习并掌握对于什么时候思考什么的选择权,我们能够改变我们大脑的线路,从而减少压力与焦虑。

2019-04-28

五德之心 与 五伦之身

1. 五德称五常德,五伦称五常伦。

2. 常有真常与正常二意。

3. 五德是真常的原则,五伦是正常的关系。

4. 五德之心是格物、致知、诚意;五伦之身是齐家、治国、平天下。【心具.五德内涵,身处五伦关系】

5. 五德是内圣之德,五伦是外王之道。

6 以个体生命的“五德”而言:格物是“天人合一”的仁德;致知是“人我合一”的智德;诚意是“身心合一”的信德;正心是“心即是道;义路”的义德;修身是“身为道器;礼门”的礼德。

7 以群体生命的“五伦”而言:齐家是“夫妇有别”、“父子有亲”、“长幼有序”;治国是“君臣有义”;平天下是“朋友有信”。

佛性之行与佛心之知

格物:格其佛性之行也。物者,与佛性相应之行也,不与佛性相应即所谓“不诚无物”者也。

致知:致其佛心之知也。知者,与佛心相契之知也,不与佛心相契即所谓“闻见之知”者也。

诚意:诚其心性之一也。意者,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栖真之地,佛心在此,佛性亦在此。

2019-04-27

孔家店与吾儒之道

1、孔家店:挂儒家的羊头,买自家的狗肉。

2、吾儒之道:我们儒家的大路。

3、孔孟之道是一条人生的大路,而不是做生意的商店。

4、在我们儒家的大路旁,开着许许多多孔家店,一些人进入孔家店买了假货、劣货,从此对儒家深恶痛绝。更多人是因为听闻了孔家店的恶名,就对儒家很反感,甚至一听到儒家二字,就犹如孙悟空听到紧箍咒一样剧烈头疼起来。

5、其实,儒家除了是一条大路,更加是一面镜子,让我们照见真实的自己。

6、丑小鸭只要拿起儒家这面镜子一照,就能够看见镜子里的美丽的天鹅。

7、然而,儒学与学儒是相辅相成的,一个是知,一个是行,必须是知行合一。否则,丑小鸭长大成丑大鸭,甚至变成丑老鸭了,美丽的天鹅还只是一个高洁的理念而已,也许有助于净化人心,却在改善社会方面,不能够发挥较大的作用。毕竟,学儒者内心的自我期许是:当补天的顽石,当补自己生活的时代与社会的破铜的天空。

三智

【三智
(术语)智度论所说:
  1. 一、一切智,声闻缘觉之智也。知一切法之总相者。总相即空相也。
  2. 二、道种智,菩萨之智也。知一切种种差别之道法者。(崃按:知一切法之别相者。别相即假相也。)
  3. 三、一切种智,佛智也。佛智圆明,通达总相别相化道断惑一切种之法者。
  4. 天台以之配于空假中三谛之观智。(崃按:一心三观,一切智心观空谛之理--正觉之境界,道种智心观假谛之理--正等正觉之境界,一切种智心观中谛之理--无上正等正觉之境界)
  5. 然三智就人(二乘人、菩萨、佛陀)分别,虽如上各别,而就法之胜劣分别之,则以上兼下,于一切种智中容馀二智,犹如五眼中之佛眼容馀四眼也。
  6. 智度论二十七曰:“一切智是声闻辟支佛事,道智是菩萨事,一切种智是佛事。”
  7. 止观三曰:“佛智照空如二乘所见,名一切智。佛智照假如菩萨所见,名道种智。佛智照空假中皆见实相,名一切种智。故言三智一心中得。”(崃按:空如--破见思惑,假如--破尘沙惑,如来--破无明惑)
  8. 四教仪集注下曰:“三智圆明,五眼洞照。”
  9. 又,一、世间智。是凡夫外道之智也。于一切法分别种种,执著有无,不能出离世间,故名。二、出世间智,是声闻缘觉二乘之智也。发无漏智,照偏真之四谛,能出离世间,故名。三、出世间上上智,是佛菩萨之智也。观察一切诸法之实相,能得妙觉,超出二乘之智,故名。说见楞伽经三。(崃按:执着的凡夫--偏真的二乘--实相的佛菩萨)

2019-04-21

感应道交【百度百科】

1. “感应道交”是净土法门的重要特质。
2. 感,是从凡夫众生的层面来看,净业行人信愿持名为能感之机;应,是从佛的角度来看,阿弥陀佛的悲愿威神为所应之法。
3. 能感与所应通过生佛平等的心性来传导、互动、交融。
4. 通过同体的通道,就能召唤弥陀名号的德能,全摄佛功德为自功德。
5. 把握感应道交的原理,便能体认净土法门的本质理念,信根、信力也能顺利建立起来。
6. 得生与否,全凭能否感应。
7. 阿弥陀佛对我等众生所应的救度力量十劫以前已成就,这种悲愿威力也在吾人的念头中。
8. 既然念头具足,故能念之心与所应的佛力即时感通。
9. 阿弥陀佛整日伴随着吾人,须臾不离。如同洪钟待叩,亦如寂而不动之易体,感而遂通。阿弥陀佛愿力亦复如是。
10. 是故净业行人宜以至诚心念佛,便可望契入感应之道,成办往生大事,万修万人去,斯语真实不虚。

地球🌍自转与时间

1. 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它除了绕太阳公转外,每天还自转一周。
2. 因此,地球被太阳光照射的半个球面形成白昼,而背着太阳光的另外半个球面便是黑夜,它们之间的过渡带是清晨和黄昏。
3. 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转着,地球上的清晨、白昼、黄昏、黑夜也不断地从东向西移动,循环往复地在各地出现。
4. 地球自转是固体的地球绕着自己的轴转动,方向是由西向东。 从天球的北极点鸟瞰,地球自转是逆时针旋转;从南极点上空看是顺时针旋转。

开示悟入

1. 开,开发之意;即破除众生之无明,开如来藏,见实相之理。 
2. 示,显示之意;惑障既除则知见体显,法界万德显示分明
3. 悟,证悟之意;障除体显后,则事(现象)、理(本体)融通而有所悟
4. 入,证入之意;谓事理既已融通,则可自在无碍,证入智慧海
5. 依法华经卷一方便品载,诸佛为一大事因缘而出现世间,即为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而出现于世间
6. 关于‘开示悟入’之解释,法华文句卷四上,以四位、四智、四门、观心等四种不同立场,阐释开示悟入之理,并一一配列之:(一)就四位而言,四位系指菩萨修行过程中之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四大阶段。(1)以‘开’配当十住位;谓于此阶位之初,能破除无明,开显如来藏,而见实相之理。(2)以‘示’配当十行位;谓于此阶位,惑障既除,知见之体亦自彰显,此‘体’圆备万德,故举凡法界之众德,无不一一显示分明。(3)以‘悟’配当十回向位;谓于此阶位,既已除障显体,明了法界众德,则必事理融通。(4)以‘入’配当十地位;于此阶位,事理既融,故自在无碍,任运自如,而入萨婆若(一切智)海。
http://www.nanputuo.com/nptcz/html/201203/0809022273499.html

信解行证

信解行证,修学佛法之进程。
1. 信,谓对三宝具有正信—“信得即心即佛及,只是空信,须要行证。若无行证,徒信无益。”【憨山大师】
2. 解,谓对佛法义理获得正解—其解有解悟之解,知解之解。若以闻信入,乃知解边事。若灵云睹桃华,香岩闻击竹,顿了自心。此解悟之解,一解便彻自心,即将解字吐却。”【憨山大师】
3. 行,谓依法修行—“解为见地,有三种不同——有学解、有信解、有悟解。若从教上,或祖师公案上解得佛祖究竟处,不落枝岐。此虽是名见地,谓依地作解。其有未亲言教,但只决定信自心,了无一物,是为信解。若参究,一旦明本有,是为悟解。此三皆名见地。但依他解,多落知见障。信解如此,亦要操修以臻实证。其悟解虽一念顿悟,尚有无始微细惑障,亦要净除。是三种见地虽贵,若不行履,终难究竟。今古人所贵见地者,但就根器为本,非全不行履。古人一期之语,不可作实法会也。”【憨山大师】;

4. 证,谓由修行而证果—“以圣教为明镜,照见自心。不是将经中玄妙言句,回为己解也。”【憨山大师】

2019-04-16

日月与内外


  1. 日:天
  2. 月:心
  3. 属于“天”范畴的“日”(性德)不可得而见,必须通过属于“心”范畴的“月”(修得)方得显现。
  4. “格物”属于“天”范畴,重点在于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表现“日”之理;“致知”属于“心”范畴,重点在于反求诸己的点点滴滴之中体验“月”之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