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6-30

依止善知识的九种心

1、孝子心:随顺善知识的教导;

2、金刚心:对善知识具有坚固的信心;

3、大地心:承载善知识的一切教导,由此生起下列六种心;

4、轮围山心:永远围绕;

5、世间仆使心:下心做事;

6、除秽人心:谦卑低下的心态;

7、车乘心:可承担并完成重任;

8、犬心:忠实地追随不舍;

9、船心:反复来回不知厌倦的心。

2017-06-27

具器的弟子

1、非覆器:为人简单老实肯听话,具正直心。不怀疑。正住。

2、非染器:居心善良清净好好色,能知香臭。不夹杂。具慧。

3、非漏器:忆持力行精进日日新,行地无疆。不间断。希求。

转载【百度百科】一乘义(印顺法师)

印顺法师对一乘的解释
1.        从适应众生来说,佛法是「随机」方便,有「五」乘──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的不同;
2.        或著重出世法,佛说有「三」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的别「异」。
3.        根机不同,法门当然也有不同了。
4.        然从如来出世本怀来说,一切法门无非成佛之道,「归」宗究「极」,「唯」有「一」乘,或「大」乘。
5.        这不是说,一切众生都要成佛,归根结底,有一乘法就得了。
6.        这是说,从佛法归於究极的立场说,一切(上中下)佛法,都是成佛的一乘──大乘法。
7.        例如声闻乘(中士)的修出离行,得涅槃果,而佛在法华会上,认为这是方便说,其实就是大乘法,所以说:「汝等所行,是菩萨道。」
8.        《智度论》也说:「二乘智断,即是菩萨无生(法)忍。」
9.        又如《法华经》说:「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等。
10.      一香一华的供养,一举手一低头的敬礼,一称佛名,这些人天善法(下),在同归大乘的立场,都是成佛的一乘法。

转载【佛学网站】五乘佛教

「乘」,梵語yana;指道、船、車,有運載的意思。佛陀為教化眾生,依眾生根基不同,將佛法分為五種佛法,依此五種法門,可以運載眾生從生死此岸度至涅槃彼岸。所謂五乘佛法,是指人乘、天乘、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 
   
  1.人乘:人以三皈五戒為乘,得以出離三途四趣而生人道。三皈,是指歸投依靠佛(導師)、法(真理)、僧(親教師)等三寶,藉著三寶功德威力的加持、攝護,能超越無邊的生死苦輪,遠離一切的怖畏,解脫一切的憂悲苦惱。五戒是指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 
   
  2.天乘:以上品十善及四禪八定為乘,運載眾生越過四洲而達天界。十善是指身業修持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口業修持不妄語、不兩舌、不綺語、不惡口;意業修持不貪、不瞋、不邪見等三業,合稱十善業道。同時修持禪定學,即色界天的四種禪定和無色界天的四無色定,合稱為四禪八定。 
   
  3.聲聞乘:以四諦法門為乘,運載眾生越於三界,至有餘涅槃而成阿羅漢。四聖諦指苦、集、滅、道。諦,是真理的意思。四諦是四種宇宙人生真實不虛的實相,只有聖者才能深切體悟而決定無疑。 
   
  4.緣覺乘:以十二因緣法門為乘,運載眾生越於三界,至無餘涅槃而成辟支佛。世間一切法皆為緣起,緣起的定義是:「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這是說明一切法的存在,有彼此相依相待的關係,都是從因緣而起的。有情眾生生死流轉皆不出此緣起法。 
   
  5.菩薩乘:以悲智六度法門為乘,運載眾生,總超三界三乘之境至無上菩提大涅槃彼岸。六度為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為最上乘佛法。 
   
  人天乘的佛教,重於積集世間福行的增上心,以現世樂後世亦樂為滿足,是佛教的共世間法;聲聞、緣覺乘的佛教,重於出世解脫的出離心,以涅槃解脫樂為最終的目的;菩薩乘的佛教,重於利他濟世的菩提心,以悲智究竟樂為修行的極至,而六度萬行乃為利他濟世的具體實踐。

2017-06-26

转载【百度百科】:宗喀巴《菩提道次第论》

菩提道次第论
佛教论书,又称《菩提道次第广论》。宗喀巴于明建文四年(1402)著于西藏热振寺。共24卷。《广论》是与作者所著《菩提道次第略论》相区别而言。全论主要阐明三乘渐次修行之道,分为下士、中士、上士三类,并论述止观的修持方法。
简介
【菩提道次第论】
该论依据阿底峡的《菩提道灯论》,按三士道次第进行组织。谓在入道之前,应以亲近善知识,思维人身难得作为基础,然后循序渐进,入三士道的修行法门。下士道指脱离三恶趣、升入天善趣的法门。分为四大段:一思维人身无常,二思维三恶趣苦,三皈依三宝,四深信因果。中士道指解脱三有轮回、断烦恼证涅盘的法门。亦分四大段:一思维苦谛(三有生死过患),二思维集谛(烦恼及业流转次第),三思维十二有支(流转还灭道理),四思维解脱生死正道(戒定慧三学)。上士道指发菩提心、修菩萨行、证大菩提果的法门。此分二大段:一发大菩提心,二修菩萨行。在上士道之后,凡发大菩提心者如对密咒信仰爱好,也可以进修密乘。此论的止观修持方法,有三种要道:①出离心。厌离三有希求涅盘的心,也名求解脱心;②菩提心。总观三界一切有情,沉溺生死苦海,无有出期,为欲度一切有情出生死苦,志求证得无上菩提;③清净见。也称离增益损减二边的中道正见,即既不执诸法实有自性,也不拨无(否认它的存在)所生所立的诸法,如实了知诸法仗因缘而有,就有不乱的因果,不堕断边常边
宗喀巴作此论后,为使广为流传,又于永乐十三年(1415)于格登寺概括要义,撰成《菩提道次第略论》,将道次第以赞颂功德的形式,摄为四十五颂。后有很多人为此论作了摄颂(纲要性的颂文)。注疏主要有跋梭天王法幢的《朱注》,阿旺饶敦的《墨注》,妙音笑的《黄注》,扎底格什宝义成的《毗钵舍那注》。此四家注曾被汇集成上下两函合刊。但此论引有噶当派诸师语录,多系方言或古语,在四家注中多未详解,后有阿嘉永赞特录出解释,对学者帮助很大。另有阿旺多桑智幢、法贤、护教、扎迦等,依据论中所指示的六加行法编成仪轨修法,便于初学。
此论在藏盛极一时。但汉地很少流传。直至1931年,法尊在拉萨从安东格什学《菩提道次第广论》,后用三年时间在拉萨、仰光及重庆汉藏教理院陆续译成汉语。1935年冬初版刊行,又重新印行。(苏渊雷)
菩提道次第论是宗喀巴大师总摄三藏十二部经的要义,循着龙树、无著二大论师的轨道,按三士道由浅入深的进程而编成的。三士道是任何一种根基的人,从初发心乃至证得无上菩提,中间修学佛法所必须经历的过程。此论内容就是对这些过程的次第、体性和思维修学的方法加以如理阐述。
亲近善知识是修学一切佛法的基础,要亲近善知识才能趣入佛法,所以最先说。趣入佛法之后,就要思维有暇圆满的人身难得,才能策励自己,起大精进,修学佛法,所修学的,就是三士道。
修下士道
若不能脱离恶趣,就没有修学佛法的机会,更不能出离生死,成大菩提。若对于现世五欲尘(色声香味触的享受)贪求还不能止息,三恶趣的苦还不知怖畏,就更不能厌三界苦,勤求出离,所以最迫切的,也是浅易的,应当先修下士道。修下士道中,若贪著现世五欲,于后世的安乐就不能起猛利希求,于三恶趣苦也就不能生真实怖畏,所以先应思维人身无常,才能怖畏恶趣,由怖畏恶趣,才能至诚地皈依三宝,深信佛说因果道理,止恶扬善,由此才能远离恶趣。
修中士道
仅修下士道,虽能生人天善趣,终不能脱三界生死轮回,因此,应进修中士道。先思维生死总别过患,对三界生死生厌离心;进而研求三界生死的起因,是一切烦恼和有漏业,发起断除的决心;真正认识戒定慧三学是断烦恼的唯一方法,精勤修学,由此才能出离三界生死。若自己还不能厌生死苦,如何能发心度脱一切众生?若自己还不能出三界,如何能度一切众生出三界?所以在修上士道之前,必须先修中士道。
修上士道
修中士道后,进一步就该想到:一切众生沉没生死苦海,只是自己解脱生死,仍不能救度一切众生,为欲救度一切众生,自己必须成就无上佛果。由此发起菩提心,求受菩萨戒,学习六度成熟自身,修学四摄成熟有情,就是上士道。
共同道
这三士道,是不论修或不修密乘的人都要修学的,故又称之为共同道。为欲迅速圆满福智资粮,在已能修诸共同道的基础上,应进修密乘诸道,即先依善知识受大灌顶,严守三昧耶及诸戒律。若学下三部密,当先修有相瑜伽,后修无相瑜伽,由此能得密宗所说得各种悉地。若修学无上瑜伽部密法,当先学生起次第,后修圆满次第,最后证得大金刚持果,这就是此论结构的大意。
脉络贯串、通体灵活
菩提道次第,是成就无上菩提必须经历的过程。修下士道不止为自求人天安乐,修中士道也不止为自求了生死,都是为上士道准备条件,所以都是菩提道的一部分,不过由于缓急、浅深、难易的不同,就不能不分出次第。不仅各大科有一定的次第,就是大科以下的细支,也有一定的次第,不可紊乱。但是,由于修前面各科,就更能引起对后面各科要求学习的心;学习后面各科,又更能促进对前面各科要求、学习的心,所以三士道又是一个整体,要平等修行,不能偏废。哪一部分缺乏,就应该多修哪一部分,使其平均发展,不是各科孤立、前后无关,而是脉络贯串、通体灵活。


2017-06-25

禅宗三关(本参、重关、牢关)

1、不破本参不住山(破本参:初地菩萨)

2、不破重关不闭关(破重关:八地菩萨)

3、破末后生死牢关(破牢关:成佛)

社会文化三失症:失语症、失忆症、失心疯

1、失语症:母语失语症患者。我国双语政策实施结果,母语教育虽然普及,母语失语症患者却日益增多。原因是什么?

2、失忆症:历史失忆症患者。我国大力提倡国民教育,但是很多人只生活在当下的记忆当中,根本不理会过去的历史,原因是什么?

3、失心疯:人文失心疯患者。我国建国半个世纪,经济建设取得骄人成绩,但是有些人却“在第一世界的国度 表现出第三世界的行为”,原因是什么?

家人之间的四种关系

1、亲人关系:naggy 苦口婆心地劝说;仁:相亲相爱如一体;“一”的关系

2、朋友关系:“不可则止”地适度劝说;从:相依相随左右手;“二”的关系

3、陌生人关系:(冷战)漠不关心地不劝说;比:相争相斗各管各;“〇”的关系

4、仇人关系:(热战)angry拼命打击地反劝说;北:相残相杀俱败伤;“三”(多、杂)的关系

2017-06-23

人生使命宣言:大写的爱(爱之四支,四支之爱)personal mission statement: LOVE

爱学习,学习爱;爱智慧,智慧爱L: Life-Long Learning 终身学习(Learn as if u were to live forever.)(学习得如同生命永恒一般。)--love of learning (the mind, to learn) (智慧:文殊菩萨)

爱原点,原点爱;爱仁德,仁德爱O: Open-mindedness 归零心态(keep returning to the original point of our lives.)(不断回归生命的原点。)--love of ideas (original point: singular point of the universe) (原点:心包太虚 量周沙界)(the heart, to love) (慈悲:观音菩萨)

爱清净,清净爱;爱世间,世间爱;V: Victory-Mindset 自胜胜人(journey of self-betterment. compete with oneself. private victory-public victory.)(自胜者强,胜人者有力。强而有力的人生。胜人者,使人自胜也。有力者,慈悲济世之力也。)--love of victory (the will, to leave a legacy.) (宏愿:地藏菩萨)

爱榜样,榜样爱;爱事业,事业爱E: Entrepreneurship 拓荒精神(Social Entrepreneurship: Doing something new to serve the others.)(人生使命宣言:补天之石,弥补社会与时代之天。)--love of challenges (the body, to live) (实践:普贤菩萨) 

2017-06-22

修养:修身养性

1、修身:修正自身之言行。

2、养性:养护自性之善良。

2017-06-20

真情流露与逢场作戏

1、真情流露:这是心性之学追求的真人格、真修养,属于内圣外王的内圣一面,属于格物致知的知知一面。

2、逢场作戏:这是依据大乘菩萨救度众生的善巧方便、慈悲心肠而成就的真事业,属于内圣外王的外王一面,属于格物致知的格物一面。

3、不二法门:这是儒家仁智并彰、佛家悲智双运的结果,属于圣王玄同的圆满义,属于格致合一的诚意义。

2017-06-12

能够忍耐,就已成功了一半

1、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

2、好的开始,离不开忍耐的能力。

3、所以说,能够忍耐,就已成功了一半。

2017-06-10

多重宇宙论的三个支柱

1、暗物质 dark matter

2、超弦论 superstring theory

3、无限膨胀 eternal inflation

2017-06-09

人与宇宙

1、宇宙是大写的人。

2、人是小写的宇宙。


2017-06-08

人与佛

1、人互相依靠,才能成其为人。

2、佛互相依靠,才能成其为佛。

3、佛之成佛,不离一切众生而成佛。

4、盖一切众生本来是佛、毕竟成佛。

2017-06-07

提婆达多与悉达多

1、从表面上看,提婆达多与悉达多是死对头。

2、从《法华经》记载看,提婆达多是悉达多的老师。

3、从佛弟子角度看,一切人都是帮助自己成佛的。这是真实义。

2017-06-06

无题

生命中难以承受的轻浮空虚。一切都是那么的没有意义。一切都是那么的琐碎繁杂。这是一个心灵废墟。我怎么会走到这里?

2017-06-03

五门功课

1、净业三福(11句44字):^ 孝养父母,奉事师长。修十善业,慈心不杀。^
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 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

2、六和敬(6句24字):^见和同解。^戒和同修。^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利和同均。

3、三学(3句12字):^戒无漏学。^定无漏学。^慧无漏学。

4、六度(6句30字):^布施波罗蜜。^持戒波罗蜜。^忍辱波罗蜜。^精进波罗蜜。^禅定波罗蜜。^般若波罗蜜。

5、十愿王(10句60字):^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悔业障。^五者随喜功德。^六者请转法轮。^七者请佛住世。^八者常随佛学。^九者恒顺众生。^十者普皆回向

佛学“转迷为悟”/“破迷开悟” 三步走

1、转恶为善:这是“转迷为悟”/“破迷开悟” 的第一步。修十善道,生人天中;永不堕于三恶道(三途)的极大痛苦之中。修持的具体纲领是: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可得人天福报。这是净业三福的第一福。

2、超凡入圣:这是“转迷为悟”/“破迷开悟” 的第二步。皈依受戒,生四圣法界;解脱六道轮回之苦。修持的具体纲领是: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可得二乘圣者的福报。这是净业三福的第二福。

3、回小向大:这是“转迷为悟”/“破迷开悟” 的第三步。发大乘心,生一真法界;超越十法界之妄。具体修持纲领是: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可的大乘菩萨的福报。这是净业三福的第三福。

2017-06-02

格物是放下,致知是看破

格物是放下,致知是看破

一、格物是放下:格物是断烦恼,就是放下。放下烦恼,才能提起菩提。所谓“烦恼即菩提”是也。(菩提者,觉也,佛也,本物也。)(“至善无恶物之则”者,“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也)=》格物破除烦恼障,去我执。

二、致知是看破:致知是开智慧,就是看破。看破生死,才能证得涅槃。所谓“生死即涅槃”是也。(涅槃者,智也,般若也,良知也。)(“知善知恶是良知”者,“知涅槃之善,知生死之恶,惟是般若根本智”是也)=》致知破除所知障,去法执。

三、诚意是自在:诚意涵盖格物、致知,自在不离看破、放下。越是看破,越是放下;越是放下,越是看破。诚意在一层胜似一层的格物、致知的修养功夫中,逐渐得力,逐渐浑厚,逐渐完善。=》诚意破除二障,去二执,空空如也。

耕读:耕是工作,读是知识

耕读:耕是工作,读是知识

一、耕是工作
世界上的工作,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谋生的工作,一类是淑世的工作。谋生的工作是为了照顾自己与家人的生活,淑世的工作是为了改善世人的生活。

二、读是知识
世界上的知识,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世间的知识,一类是出世间的知识。世间的知识可以提高我们的物质文明,出世间的知识可以启迪我们生命的真谛。

三、耕读结合
合理的人类生活方式,应该结合上述耕读的四个内涵。一个人的工作,不应只是为了谋生,更应为了淑世。所以,一个人不应只是求取世间知识以满足物质生命的需要,更应求取出世间知识以满足自己内心深处生命价值最大化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