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6-30

心意识:8765

 《心意识:8765》

0. 心意识:心--8;第八阿赖耶识。意--7;第七末那识。识a--6;第六意识;识b--5;眼耳鼻舌身五识。

1. 心(8):第八阿赖耶识与大圆镜智是一体的两面,众生困于阿赖耶识这一面,佛菩萨则觉于大圆镜智这一面,关键在于有没有修行的转化和圆成(五八果上圆)。[Naked Soul赤裸裸一丝不挂的本来面目]

2. 意(7):第七末那识与平等性智也是一体的两面,众生困于末那识的一面,佛菩萨觉于平等性智的一面,关键同上(六七因中转)。[Undivided Heart大悲为体的金刚心]

3. 识a(6):第六意识与妙观察智是一体的两面,众生困于意识的一面,佛菩萨觉于妙观察智的一面,关键同上(六七因中转)。[Purified Mind般若无知的空性智慧]

4. 识b(5):眼耳鼻舌身五识与成所作智是一体的两面,众生困于五识的一面,佛菩萨觉于成所作智的一面,关键同上(五八果上圆)。[Subtle Body舍识用根的放光动地]


王门两大弟子之争

 《王门两大弟子之争》

0. 王门两大弟子:王门指的是王阳明门下,两大弟子是钱德洪(1496--1574)和王龙溪(1498--1583)。

1. 依据黄宗羲《明儒学案》的记录,钱德洪与王龙溪的思想差异是比较大的,但是后世学者指出,在阳明学的思想光谱里面,钱、王二人的思想其实是相当接近的。

2. 两大弟子对阳明”四句教“的理解产生分歧:阳明四句教是【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钱德洪认为这是老师的最后的定论,不可改动;王龙溪却提出了“四无说”:【无心之心则藏密,无意之意则应圆;无知之知则体寂,无物之物则用神】,认为这才是“致良知”的终极境界。

3. 后来,两大弟子在“天泉”桥上,向老师王阳明请教四句教的究竟。这便是著名的“天泉证道”事件。

4. 王阳明当时的回答是:王龙溪的“四无说”可以用来接引上根人,钱德洪的“定本”说可以用来接引一般人,同时肯定了两大弟子的理解。

王龙溪“四无”说的得失

 0. 王龙溪“四无说”:

1. 无心之心则藏密[Naked Soul;转第八阿赖耶识为大圆镜智]

2. 无意之意则应圆[Unbroken Heart;转第七末那识为平等性智];

3. 无知之知则体寂[Purified Mind;转第六意识为妙观察智],

4. 无物之物则用神[Subtle Body;转眼耳鼻舌身五识为成所作智]。

=>“四无”说不是理论的虚构与概念的游戏,而是生命的真实体验,一种大彻大悟的体验。这种大彻大悟的体验,靠的是“当下悟入”的“良知现成(显现而圆成)”之“即本体即功夫”!

=> 王龙溪终极的说法是:“良知本顺,致之则逆”,大有“推翻致良知”之势头!这是一种“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的思想解放的心灵的终极渴望与追求

【崃按:龙溪“四无说”的得失,必须是开悟者才有资格评论。那么,也许我们可以说,“四无说”的得失是“无得之得,无失之失”。得失在于评论者自身,与王龙溪无关。】

自以为是生烦恼,自以为非生菩提

 1. 自以为是生烦恼,自以为非生菩提。

2. 自以为是落生死,自以为非证涅槃。

3. 自以为是变众生,自以为非变诸佛。

慈悲·念佛

 1. 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此五心圆融,任取一心,余四心含摄其中!今单取慈悲心,而含摄“真诚·清净·平等·正觉”四心。

2. 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此五行次第,后后胜于前前,念佛为最殊胜!今取念佛行,而统摄“看破·放下·自在·随缘”成就。

3. 慈悲心,念佛行:慈悲而念佛,念佛本慈悲。慈悲乃无极之大道,念佛乃太极之独体。

是非:自以为是为非,自以为非为是

 《是非:自以为是为非,自以为非为是》

0. 是非:孟子说“四端之心”,包括了“是非之心”。这个“是非之心”,不是去分辨别人的是非,恰恰相反,是来反省自己的是非。

1. 是非之心的是非标准:“自以为非”才是“是”,“自以为是”就是“非”。前者指的是反省过失的能力,后者指的是傲慢自大的过失。

2. 是非之心就是良知:知“善”之为“是”,知“恶”之为“非”,这就是良知的作用。

3. 是非之心能够格物:贯彻是非之心于事事物物之中,使之各得其正,这就是格物的历程。

唯(心)识观:心的力量【摘录2022-6-29新民日报·星云法师《点智慧》】

1. 【无执·无对·无烦恼】】唯心识观就是要我们远离对外境的执取,不要管外境怎么样,我们就观想这外境是一念心所变现的,它没有好坏,它只是一个因缘的假相。能做如此想,我们在遇到逆境时,当然也就不会认为那是逆境,能以平常心应对。

2. 【有心·有定·有了悟】心识的力量可以穿透时空,造成无缚无执的感应。用现代科学知识来解释,心识的力量就是脑波,可远可近。如果我们能够泯除心识的虚妄分别,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则能如实地了悟世界的实象,不为纷乱动荡、光怪陆离的现象所迷惑。

2022-06-29

念佛:当下之心,与佛相应

 1. 念:借助当下的心,也就是接通过去无始、未来无终的无量劫的一念的心,去作为舟楫、为桥梁,而回归到【往】唯心净土的常寂光土【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之五心】【光中极尊的心念;此心光明】

2. 佛:究竟的觉,也就是感通十方世界的一切维度空间的极圆极顿的觉,来作为拥抱、为庇护,而彰显出【生】自性弥陀的清净法身佛【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之五行】【佛中之王的觉行;行动中的佛】

原始反终,返老还童

 《原始反终,返老还童》

1. 今天早上,看到一位乐龄人士穿着的T恤印着”返老还童“的字样,突然间明白了这四字的玄义。

2. 其实,完整的人生就是一个返老还童的历程。

3. 观照老母亲的生命历程,就是这样:老化(返老)的历程,同时也是一个回归(还童)的历程。随着老化的历程,我们八个子女,见证了母亲从大人变成孩子、从孩子变成婴儿、从婴儿回归生命本源的历程。多神奇啊!

4. 然后,我也领会了原始反终这四字的玄义:反终(走向终点;返回终点)的历程,同时也是一个原始(回归起点;走向起点)的历程。

5. 说到底,原始反终”就是我们每个人的生命历程啊!

6. 我们每个人的生命历程,就是一个“生死共时同步”的历程。我们讲过很多次了,这里可以用“原始反终”来说明:生是“走向终点;返回终点”的历程,死是“回归起点;走向起点”的历程;这两个历程同时进行着。

小周天与大周天呼吸法:开悟与修行

《 小周天与大周天呼吸法:开悟与修行》

1. 小周天呼吸法,打通了人体背后的督脉与人体胸前的任脉,联系了上中下三丹田。可以用来比喻开悟的心灵。

2. 大周天的呼吸法,打通了人体手足(全身)的十二正经,按照昼夜十二时辰运行。可以用来比喻”悟后起修“的身心合一生命境界。

3. 崃按:以上说法,必须用心体会。随着对小周天呼吸法和大周天呼吸法的深入理解,体会将会更深。

2022-06-28

圆颅·方趾·直躯干

0. 圆颅·方趾·直躯干:这是一个完整的人。

1. 圆颅:圆人说法,无法不圆。万法都是一个念之所变现,没有哪一法不是哪一法。你说断烦恼、证菩提,烦恼就是菩提。你说生死束缚是凡夫、涅槃解脱为佛,凡夫就是佛、佛就是凡夫。净染一如,生佛不二啊!

2. 方趾:圆颅表性天光明之法,对应人体的百会穴的“顶论”能量中心,接通“不可测量之真实宇宙”的“无极之大道”;方趾表心地慈悲之法,对应人体的会阴穴的“海底轮”能量中心,接通“厚德载物之实相大地”的“太极之独体”。此心地慈悲之法,与“无所不知后得智”相应,随类现身,应机说法。

3. 直躯干:圆颅表天,方趾表地,直躯干表人。直躯干,对应人体的中丹田的“心轮”能量中心,接通上面“圆颅”之“天理”与下面“方趾”之“地炁”,而彰显为“缘起中道”之“良知”的生命境界。

解脱·自在·如来·自渡·无生

1. 解脱·解空.空解脱: 声闻乘【588BC--543BC一味佛教;佛元1--100年(543BC--443BC)原始佛教;佛元100--600年(443BC--58AD)部派佛教】


2. 自在·自观.观自在:大乘始教【佛元600年--900年(58AD--358AD)龙树菩萨、提婆菩萨的“中观学派”的“性空佛教”】


3. 如来·如见•见如来:大乘终教【佛元900--1300年(358AD--758AD)无著菩萨、世亲菩萨的“瑜伽行派”的“唯识佛教”】


4. 自渡·渡生·生自渡:顿教【佛元1300--1750年(758AD--1208AD)印度“禅宗·顿教”源自迦叶尊者的“拈花微笑”,盛行于中国禅宗的六祖慧能大师(638--713AD)之后的中国佛教,“顿教”是中国佛教的最大特色】


5. 无生·无得·得无生:圆教【佛元1300--1750年(758AD--1208AD)印度“密宗·圆教”以普贤菩萨为始祖,盛行于莲花生大士的藏传佛教,成为藏传佛教的最大特色】

一无所知的智慧,无所不知的慈悲

1.  一无所知的智慧:“般若无知根本智”(the only thing I know is that I know nothing)就是智慧的“空谛”。

2. 无所不知的慈悲:“无所不知后得智”是慈悲心的内涵,没有这个“后得智”的内涵,就难免“慈悲多祸害”之讥;“后得智”就是慈悲心的“假谛”。

3. 无知而无不知的菩提心:“无知而无不知”就是“缘起中道”的菩提心。

十二正经的大周天顺序

0. 十二经脉循行的顺序是:从中焦上注肺为始,然后经过大肠,胃,脾,心,小肠,膀胱,肾,心包,三焦,胆,肝,再流注于肺,周流不息。

1、手太阴肺经。是十二经第一个开始运行的经络,肺经运行时间是寅时(3~5时),3~4时是一天中最黑暗的时候,4~5点是光明即将到来的时候。古人们把寅时当作一天的开始,十二经的运行是从寅时手太阴肺经开始的。

2、手阳明大肠经。卯时开始运行,卯时是生时(5~7时),起于商阳终于迎香。

3、足阳明胃经。辰时(7~9时)运行,足阳明胃经起于承泣,然后下行至足二趾的厉兑。

4、足太阴脾经。巳时(9~11时)运行,脾经起于足大趾外侧之隐白,沿小腿内侧上行,经冲门穴入腹,终于心火之大包。

5、手少阴心经。午时(11~13时)运行,起于心中,自极泉至小指之少冲穴,其作用是运营血液。

6、手太阳小肠经。未时(13~15时)运行,起于小指之少泽,沿臂外侧上肩,入缺盆,联络心脏,沿食营下行到胃部,连属小肠。

7、足太阳膀胱经。申时(15~17时)运行,从睛明起上头,从头后沿脊椎两侧至腿后的正中线下行,至小趾外侧之至阴。

8、足少阴肾经。酉时(17~19时)运行,脉起小趾之下,斜出涌泉,从内踝出由腿内侧上行,由股内侧后缘至长强,由脊柱入肾,从肾直行的经脉向上经肝和横隔进入肺中,一支脉从肺出,络于心,流注于胸中经于俞府穴。

9、手厥阴心包经。戌时,(19~21时)运行,在这个时辰内,心包经的病好治。

10、手少阳三焦经。亥时(21~23时)运行,在晚上9点~11点,属三焦经的病好治,它是主升降平衡的。

11、足少阳胆经。子时(23~1时)运行,起始于目外眦之童子髎穴,向上到头角后向下至耳后之风池。

12、足厥阴肝经。丑时(1~3时)运行,是足厥阴肝经的运行时间,足厥阴肝经起于大敦,沿足背向上至内踝,从腿内侧上行达腹中,挟胃旁属肝、络胆,上横隔散布胁肋,循喉后进鼻连接目系上前额与督脉交会于巅顶。

2022-06-27

五时说法:小始终顿圆

1. 五时:“小、始、终、顿、圆”这五时。

2. “小”是小乘的“声闻”的“解脱教”【藏教】;“始”是早期大乘的“性空教”【通教】;“终”是后期大乘的“唯识教”【别教】;而“顿”是相对于前三者的“教下”的“渐修法门”,指的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宗门”的“顿悟法门”的“真常教”【消化了“小”、“始”和“终”三时、三教的义理,心灵横空出世】;“圆”就是圆满的境界,圆融了“小”、“始”、“终”和“顿”的四时、四教的义理,达到了“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染净不二·生佛一如”的生命境界【圆教】

3. 因为众生根器不同,所以佛的说法就不一样。遇到“小乘”根器的众生,佛不谈“成佛”,因为对方最多能证阿罗汉;遇到了“始教”根器的众生,佛说“可以成佛”,唯一例外的是“阐提不能成佛”,原因是对方对于自性的理解只能够到这个地步啊;遇到“终教”根器的众生,佛说“一切众生,皆可成佛”,连“一阐提”也可成佛了,原因是对方能够深信不疑啊!然而,佛一方面对“终教”根器者说,成佛需要三大阿僧祇劫,一方面对“顿教”根器的众生说“剎那间可以成佛”;说:迷就是众生,悟就是佛,一悟就是佛啊,什么叫三大阿僧祇呀?遇到了“圆教”根器的众生,佛就一言不发了,因为对方跟佛是圆融的一体啊!对方与佛皆居于“圆含一切”的“法界缘起”啊!

4. 总之,因为对象不同,说的法就不一样。就这么简单。

 5. 说到底:“小”是罗汉法;“始”和“终”是菩萨法;唯有“顿”和“圆”是佛法。“小”、“始”和“终”,都是方便说;“圆”和“顿”,才是真实说。


四教说法:藏、通、别、圆【网络资源+崃按】

 天台宗的智者大师把佛法的内容分成藏、通、别、圆四教【备注:藏教是小乘的教法,通教、别教、圆教是大乘的三系。】

(一)藏教:这是小乘教,小乘教为何说是藏教?《法华经》说小乘教是三藏教,经、律、论三藏的法义区分明显,不像大乘佛法的戒律中有教理,教理中也有戒律,所以三藏教是根据《法华经》而安立,它属于小乘声闻法。【崃按:这是印顺导师所谓“声闻为本之解脱同归”的生命境界】

(二)通教:通教的义理类属于中观的学者,中观为何说是“通”呢?智者大师说,“通”是指通前通后,通前藏教,通后别圆。佛法不论修大乘或小乘,内心皆以空为基础,“三乘共坐解脱床”,所以空义的教理是大、小乘皆要学习的,故称为“通”。【崃按:这是印顺导师所谓“菩萨为本之大小综合”的生命境界;对应印度佛学历程之龙树菩萨·中观学派时期开展的“性空”义理】

(三)别教:别教是类似唯识学者,以阿赖耶识的受熏,界定整个染净因果。阿赖耶识的缘起思想,为何称为“别”呢?“别”是指别前别后,别前藏教,别后通圆,它是发明诸法的差别,故称为别。【崃按:这是印顺导师所谓“倾向如来之菩萨分流”的生命境界;对应印度佛学历程之世亲菩萨·瑜伽行派时期开展的“唯识”义理】

(四)圆教:智者大师认为《法华经》、《涅槃经》及天台宗的思想,皆属于圆教,因为它可以把前面藏、通、别的种种差别相,会归到现前一念心性,融通了理性的空义与种种事相的修持,故称为“圆”,圆是指圆融无碍。【崃按:这是印顺导师所谓“如来为本之梵佛一体”的生命境界;对应印度佛学历程之莲花生大士·秘密大乘时期开展的“真常”义理】

崃按:藏是罗汉教的方便说;通和别是菩萨教的方便说;唯有圆,才是佛教的真实说。几个人懂啊?多数人都犯了“少得为足”的毛病,其心下劣,辜负了释迦摩尼佛49年的苦口婆心哪!

体会:克己复礼

 0. 一克一复,一反一正,一往一来,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也!

1. 克己:诸恶莫作也,放下也,止禅也。

2. 复礼:众善奉行也,提起也,观禅也。

3. 克己复礼:自净其意也,放下中提起,提起中放下也,止观不二,定慧等持也。

4. 己与礼:己者,自性也;礼者,天理也。回归自性,而后彰显天理也!此“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之圆教境界也!

致良知的双向性:回归与彰显

0. 致良知:一方面是回归自性的自知之明,一方面是彰显自性的知人之明

1. 致良知的内向性:反求诸己,而不迷失于欲望的外在追求。一般人的良知处于被遮蔽的状态,好比生锈的镜子,需要加一番磨镜的功夫,才能够恢复明照的作用。本心回归本位,主体的主宰地位的恢复。这是一个“自我呼唤”的历程。【对应刘宗周“独体”之“意根最微”的“内圣”面】

2. 致良知的外向性:推己及人,而不束缚于自私的内在迷恋。致良知于事事物物之中,让良知的光明照亮整个世界!明明德于天下。通过了真实的道德实践,我们不但把个体生命的身、心、意、知、物给统合起来,而且把生活境界与外在环境的家、国、天下也统合起来,而且打破了内外的隔绝状态!这是一个“山鸣谷应”的历程。【对应刘宗周“独体”之“诚体本天”的“外王”面】

PMA and communication

 1. PMA: Our Beliefs, Memories and Assumptions  about people around us.

2. In our daily communication with people a round us, we  need to be aware whether we are listening deeply to the people living in the reality.

3. For most of us, we are mostly distracted by PMA in our minds and don’t listen to the people most of the time.

2022-06-26

一呼一吸,自在往生

 0、人命的素质高低,全凭呼吸法门决定!众生呼吸,粗重而又急促;佛菩萨呼吸,轻细而又沉缓。

1、每一呼:皆是“打得妄念死”的“往”;

2、每一吸:皆是“许汝法身活”的“生”;

3: 一呼一吸:一往一生;往则实不往,生则决定生!(备注:妄念也是生命能量,不可不知,真心不离妄念,妄念回归自性即是真心能量;离开妄念,无真心可得!)

Mindful of Buddha Amitabha【念佛】

 1. Wisely and lovingly harmonize our relationships with all peoples. 【敦伦】(备注:把“敦”字翻译成“悲智双运”与“调节和解”,真实传神!)

2. Faithfully fulfil our responsibilities. 【尽分】(备注:“尽”有“尽己”的“忠”义,翻译成faithfully fulfil,太对了!)

3. Earnestly keep our evil and good thoughts away. 【闲邪】(备注:闲是多义字,在此是“防范”的意思)(备注2: 恶念是“邪法”,善念也属于干扰我们开悟的“邪法”。念佛人不可不知!)

4. Sincerely nurture our mindfulness towards enlightenment. 【存诚】

5. Be truthfully, diligently and wholeheartedly 【老实】(备注:不怀疑、不间断、不夹杂)

6. Mindful of Buddha Amitabha 【念佛】(备注:把“念佛”的“念”翻译成mindful,真实太美妙了。Mindful就是“正念”的意思啊!】

7. Seeking our births 【求生】(备注:法身慧命之横空出世也!苏格拉底所谓“为男人接生”也!)(备注2: 所谓“往生”,不是死者的事,而是活生生的人的开悟啊!“往生”二字,指的是法身慧命之横空出世啊!念佛人不可不知!不可把活生生的念佛法门搞成死气沉沉的念死法门!须知,在我们昏沉颠倒的生命中,时时刻刻都是“临命终时”啊!要真切体会“打得妄念死,许汝法身活”的深意啊!不要再错认路头,辜负大好的生命时光了啊,菩萨!)

8. Into the Western Pure Land. 【净土】(备注: 西方净土,迷的时候,在十万亿佛土之外;开悟的时候,就在眼前啊!不,我们就住在里边啊!)

畏难

 畏难二字佛经无

无畏方为佛教徒

无尽众生无尽愿

一肩担起莫踌躇

身心合一

1、格物者,格的是“止于至善”的天理之身;法身之无极也!

2、致知者,致的是“明明德”的良知之心;慧命之太极也!

3、诚意者,诚的是“亲民”的独体之意;法身慧命之缘起中道也!

4、身心合一,一在独体也!独体者,慧命之太极也,法身之无极也,良知在此,天理亦在此!

西方三身土.东方报化土.中央法身土

 0、三身佛土:西方表三身佛土;东方表报化佛土;中央表法身佛土。

1、西方极乐世界佛土:表的是“光中极尊,佛中之王”阿弥陀佛的法身佛土,生生世世、不生不死的真实本性也!由此无极之纯净法身佛【空谛】之常寂光土,向下彰显太极之纯善报身佛【中谛】之实报庄严土,然后进一步向下彰显阴阳五行之千百亿化身佛【假谛】之方便有余土与凡圣同居土。

2、东方琉璃光世界佛土:表的是“救疗诸苦,赐予快乐”药师佛的圆满报身佛土,今生今世、生死共步同时的和合心体也!由此太极之纯善报身佛之实报庄严土,向上回归阿弥陀佛之无极常寂光土,向下彰显阴阳五行之千百亿资产化身佛之方便有余土与凡圣同居土。

3、中央含摄东西两净土:唯有一点“空谛”之“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而已!

宋明理学之三支:理学·心学·炁学

 0. 宋明理学之三支:理学、心学和炁学,三位一体也;一体者,无极之大道也;无极而太极,太极本无极也!

1. 理学支:朱熹格物支之止于天理之至善也,空谛也,下学而上达之自渡成佛也,上达而下化之度人行佛也。天理者,含摄法报化三身佛者也!法身佛者,居常寂光土者也;报身佛者,居实报庄严土者也;化身佛者,居于凡圣同居土与方便有余土者也。

2. 心学支:王阳明致知支之明于良知之明德也,假谛也,慈悲心之后得智也,无知而无所不知也。良知者,含摄真心、妄心、和合心者也!真心者,德性之知也;妄心者,闻见之知也;和合心者,德性之知不离闻见之知也!

3. 炁学支:刘宗周诚意支之亲于独体之民也,中谛也,菩提心之觉行圆满也,无为而无不为也。独体者,含摄无极、太极、阴阳者也!无极者,独体之“诚体本天”也;太极者,独体之“意根最微”也;阴阳者,独体之“妄根”也!

喜舍心

 1. 甘愿付出劳力【默默任劳】,名为“喜心”;

2. 欢喜接受反馈【静静任怨】,名为“舍心”;

3. 甘愿做,欢喜受,也就是“任劳任怨”而又“甘愿·欢喜”,名为“喜舍心”。

天理之声闻·良知之性空-唯识;独体之真常

1. 天理之声闻:初日分·旭日东升的天之极;解脱同归。格物者,止于天理之至善也!所敬畏者,头顶之星空也!空谛般若之天理也!

2. 良知之性空-唯识:中日分·阳光普照的人之极;大小综合与菩萨分流。致知者,明于良知之明德也!所敬畏者,内心之道德律也!假谛慈悲之良知也!

3. 独体之真常:后日分·夕阳西落的地之极;梵佛一体。诚意者,亲于独体之民也!所敬畏者,天理、良知圆融之无极而太极的独体也!中谛菩提之独体也!

2022-06-25

孔子的仁·朱熹的天理·王阳明的良知·刘宗周的独体

 0. 仁·天理·良知·独体,皆非理论之假设、概念之游戏,实乃生命之体验、真理之彰显。孔子·朱熹·王阳明·刘宗周,皆非凡夫俗子,实乃开悟之“觉人物种”之成员也。

1. 孔子的仁:就是“天理·良知·独体”三位之一体。

2. 朱熹的天理:就是智人物种借助“上丹田”之理性作用而获得开悟的“天理流行”之境界。

3. 王阳明的良知:就是智人物种借助“中丹田”感性作用而获得开悟的“良知现前”之境界。

4. 刘宗周的独体:就是智人物种借助“下丹田”悟性作用而获得开悟的“独体出世”之境界。

对治傲慢心:谦卦与地藏法门

 0. 对治傲慢心:这在儒释道传承里,是非常重要的。傲慢的高山,足以阻挡人生的优美风景。

1. 谦卦的启示:地在上,山在下;谦卑如大地,崇高如大山。启示有二:

1.1 如何对待自己的傲慢心:要加深自己“厚德载物”的坤德修养,好比慈祥的母亲拥抱孩子一样拥抱这座傲慢的高山,从而把它转化为内心崇高的智慧山。

1.2 如何对待别人的傲慢心:要谦卑如大地,像崇拜高山一样地来尊重别人,来跟别人进行真诚的沟通交流,从而帮助自己内心的智慧获得增长。

2. 地藏法门:地藏地藏,心地宝藏。谦卦就是打开心地宝藏的法门啊!

心体:一身一心,莫非三位一体

 0. 心体:心之本体·本心之体·三位一体

1. 格物:朱熹格物之“即物穷理”,面对的挑战是“物欲”之横流(贪心之毒),须提起“存天理,灭人欲”的修养功夫,方能够在“两军对阵”的形势中,取得胜利,而证得“天理流行”的生命境界。这是一个“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致”的开悟体验。在“物未格”的时候,以一个“在”字描述“知(未致)·物(未格)”二者的关系;在“物已格”的时候,以“而后”描述“物(已格)·知(未致)”二者的关系。在这里,《大学》很清楚地向我们表明了物之“已格·未格”存在于不同的维度空间。说破了,就是有没有开悟;没有开悟,就不可能体验到“物格而后知致”的生命境界!格物处,是天理之物;致知处,是天理之知;诚意处,是天理之意;正心处;是天理之心;乃至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处,莫非天理之身、家、国、天下。

2. 致知:王阳明致知之“致良知”,面对的挑战是“意识形态”的干扰(痴心之毒),须提起“杀心中贼”的修养功夫,方能够确保“德性之知”能够不被“闻见之知”掩埋,而证得“良知现前”的生命境界。此“良知”二字,是王阳明龙场悟道“体贴”出来的“无善无恶心之体”的万物本体,不单单是“知善知恶是良知”的知觉作用而已。用王阳明“良知”的视角来看:格物处,是良知之物;致知处,是良知之知;诚意处,是良知之意;正心处,是良知之心;乃至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处,莫非良知之身、家、国、天下。

3. 诚意:刘宗周诚意之“诚体本天·意根最微”,面对的挑战是“气拘”的束缚(嗔心之毒),须提起“慎独”的修养功夫,方能够不被外在粗暴之气(负面情绪之外息)吞没了内在精微之炁(优美情感之内息),而证得独体横空出世的境界。此“独体”是刘宗周自37岁(1614年)“悟心”(偏向阳明心学),再到48岁(1625年)悟“慎独”(纠正对阳明心学对偏向,融合朱熹理学),最终到59岁(1636年)悟“诚意”(确定与阳明心学和朱熹理学“鼎足而三”的地位)。用刘宗周“独体”的视角来看:格物处,是独体之物;致知处,是独体之知;诚意处,是独体之意;正心处,是独体之心;乃至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处,莫非独体之身、家、国、天下。

4. 正心、修身:莫非“天理”、“良知”和“独体”之三位一体,即:完整的个体生命境界。

5. 齐家、治国、平天下:莫非“天理”、“良知”和“独体”之三位一体,即:完整的群体生命境界。

OCU本中用

 1. O:Origin。生命的本源,心灵的故乡。这是刘宗周的“诚意·中谛的独体”的大觉处。

2. C:Common。生命的平衡,身心的交汇点。这是王阳明的“致良知·空谛的心体”的大觉处。

3. U:Use。生命的现象,身体的作用。这是朱熹的“即物穷理·假谛的身体”的大觉处。

4. OCU:生命的大本·大中·大用,三而一,一而三。一就是“大觉”,也就是“大学”的终极目标。大学之道,就是大觉之道;在明明德,就是在“致良知”,对应人体“中丹田”能量中心的感性;在亲民,就是在“即物穷理”,对应人体“上丹田”能量中心的理性;在止于至善,就是在“诚独体之意”,对于人体“下丹田”能量中心的悟性。

16字心传

0. 道心的16字心传(以心传心的智慧传承),出自《尚书·舜》:【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1. 人心惟危:心未正

2. 道心惟微:心已正

3. 惟精:朱熹格物的天理

4. 惟一:王阳明致知的良知

5. 允执厥中:刘宗周诚意的独体

2022-06-24

佛家五毒与儒家五常德

 0. 转佛家五毒【贪嗔痴慢疑】,为儒家五常德【仁义礼智信】。

1. 转【贪毒】,为【义常德】。

2. 转【嗔毒】,为【仁常德】。

3. 转【痴毒】,为【智常德】。

4. 转【慢毒】,为【礼常德】。

5. 转【疑毒】,为【信常德】。

净空法师《法水常流》页244(闹时炼心)

1. 闹时炼心:六道轮回的热恼纷乱中,因“信佛”而坚持炼心,炼去了见思惑而得静!

2. 静时养心:在声闻法界的清净安定中,因“解佛”而长养慧心,养成救度众生法门而起动。

3. 动时制心:在一真法界的纯净纯善中,因“成佛”而制心一处,成就无上菩提而乘愿再来。

4. 行时验心:在大涅槃的生佛不二中,因“证佛”而彰显法界缘起,诸事已办,得无所得。

5. 发菩提心:炼心、养心、制心、验心,四心皆不离菩提心。

6. 一向专念阿弥陀佛:一切时中,皆不间断。

Top •Bottom •Golden Mean

1. Top of your mind: Wisdom of Knowing Nothing and Knowing Everything.

2. Bottom of your heart: Unconditional Love of True-Self which embrace everyone on the planet Earth.

3. Golden Mean of both your body and your soul: With topless wisdom and bottomless true-love, we navigate our way of dynamic balance between our body and soul.

完人的心灵·全人的身体·完全的人

 1. 完人是完美的人。世界上虽然没有完人,可是学习儒释道智慧传承的人,不可不知,儒家的圣人、道家的真人、佛家的佛陀,他们都是完人,他们好比是数学里的“无限大”这个范畴,我们虽然这一辈子永远也不可能成为完人,可是我们要像数学里的“变数”一样地“趋近无限”(approaching infinity)!到了我们完成了身体历程的修养之后,生命历程结束了,死亡历程也共时同步地结束了。那个时候,才让后人去评论我们距离完人有多远吧!那不关我们的事了。【崃按:我们这一辈子一定要以“做圣贤式的完人”为人生目标,才有可能获得开悟,睁开智慧的眼睛,做一个明明白白的人】

2. 全人是完整的人。世界上应该没有人不希望自己是个完整的人吧,否则岂不是“残缺之人”?可是,放眼看去,这个世界上,没有几个人是完整的啊!就因为没有几个人是完整的,所以各种宗教、哲学、艺术流派才会应运而生,教导世人怎么成为一个完整的人。人本主义教学理论提出的“全人教育”,也早就被新加坡教育部采纳了。我们既然想要为下一代人提供“全人教育”,我们自己岂能不先成为一个“全人”呢?

3. 何谓“全人”?全人的生命是完整的生命,享受的是完整的生活。全人的心,是完整的心;思想,是完整的思想;情感,是完整的情感;行动,是完整的行动。全人是心口如一、言行一致的人。全人是智慧、慈悲而又充满道德勇气的,他免于恐惧、残忍和愚昧。

4. 对于完人和全人,我们只能够赞叹说:修养修养,修“完人”的心灵,养“全人”的身体,最终成就“身心合一”的“完全”的人

格物·致知·诚意:朱熹·王阳明·刘宗周

 0. 格物·致知·诚意:【朱熹】格的是天理之物,【王阳明】致的是良心之知,【刘宗周】诚的是独体之意。

1. 朱熹讲的格物·致知·诚意:讲的是“格天理之物”的一贯之道【朱熹学问的灵魂在“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致”这两句话的关键处的“格物·物格”的“开悟”!】,所以“致知”致的是“天理之知”(朱熹明白“天理”是“一本”的“统体一太极”,表现在具体的万事万物之中的却是“万殊”(也称“分殊”)之“物物一太极”之理;虽是“万殊”之理,但是正如一粒沙可以包含整个世界一样地,也可以接通“一本”之天理】、“诚意”诚的是“天理之意”。这是一个“下学而上达”,然后“上达而下贯”的境界。相当于佛法之“乘愿再来”的生命境界。朱熹给我们展示的是一个“天理流行”的世界啊!

2. 王阳明的格物·致知·诚意:讲的是“致良心之知”的一贯之道【王阳明学问的灵魂在“致良知”三个字,凸显了道德实践主体的“心灵”的“内在而超越的”(心即理)(牟宗三语)主宰作用】,所以“格物”格的是“良知之物”(用王阳明自己的话来说,就是“致良知于事事物物之中,使之各得其正”)、“诚意”诚的是“良知之意”(王阳明通过四句教的第二句“有善有恶意之动”,来提醒世人我们的“意念”之所以“不诚”(善恶混杂)是因为偏离了良心的缘故)。相对于朱熹的“渐修”的“教下”(正统的佛教宗派,譬如华严宗)进路,王阳明走的是“顿悟”的“宗门”(禅宗)进路;朱王进路虽不同,但异途同归,同归于无极之大道!

3. 刘宗周的格物·致知·诚意:讲的是“诚独体之意”的一贯之道【刘宗周学问的灵魂在“诚意之教·慎独之学”,他参透了“诚意”和“慎独”,并将二者融会贯通,明白地说出:意者,至善(独体)栖真之地,知在此,物亦在此】,所以“格物”格的是“独体之物”、“致知”致的是“独体之知”。刘宗周了不起的地方,就是在朱王的“渐修”和“顿悟”的两条大路之外,开创出了自己的“第三条道路”,牟宗三称之为“以心著性”的进路。如果说朱熹走的是“假谛”的“普渡众生”的道路,王阳明走的是“空谛”的“究竟成佛”的道路,刘宗周走的就是“觉行圆满”的“中谛”的道路。那么,我们就可以说,三大儒学大师分别为我们指点了一个解脱门:朱熹指点了“无相解脱门”,王阳明指点了“空解脱门”,刘宗周指点了“无作(无愿)解脱门。

迷悟之间:心的理性、感性与悟性作用

 0. 迷悟之间:阿罗汉的理性·菩萨的感性·佛陀的悟性。

1. 阿罗汉的理性:这是般若智慧的“零度空间”,是“宇宙的奇异点”。[zero dimensional space of a purified mind with only one reference point. ]

2. 菩萨的感性:这是无相慈悲的“一度空间”,是“无始无终”的时间本体。[one dimensional space of both the purified mind and an unconditional love with two reference points.]

3. 佛陀的悟性:这是无作涅槃的“二度空间”,是“无边无际”的空间本体。[two dimensional space of the purified mind, the unconditional love and the courageous actions with three reference points.]

4. 生佛不二的法界:这是三解脱门的“三度空间”,是“得无所得”的生命本体。[three dimensional space of the purified mind, the unconditional love, the courageous actions and a wholesome body. ]

From 0D to 3D: mind-heart-gut-body

From 0D to 3D: mind-heart-gut-body 


1. Purified mind: zero dimensional space with only one reference point.

2. Purified mind with unconditional love: one dimensional space with two reference points.

3. Purified mind, unconditional love with courageous actions: two dimensional space with three reference points.

4. Purified mind, unconditional love, courageous actions with a healthy body: three dimensional space with four reference points.

喜觉支:五事·持戒·九喜本

1. 《长阿含经·众集经》中,1.1 听闻说法【闻法而内心产生喜悦】;1.2 受持讽诵【诵经而内心产生喜悦】;1.3 为他人说【说法而内心产生喜悦】;1.4 思惟分别【思惟佛法而内心产生喜悦】;1.5 于法得定【契入(止禅)于法而内心产生喜悦】;这五种情况称为“五喜解脱处”, 因为这五件事情可令人心生喜悦。【崃按:这就是孔子所谓“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啊!】

2. 《中阿含经·何义经》讨论持戒的意义,大意是持戒能令人欢喜【持戒而内心产生喜悦】,欢喜就能生定【因内心深度的喜悦而获得止禅·不动心的大定】乃至得解脱【因止禅·不动心的大定,而获得观禅·解空的大解脱(解脱·解空·空解脱)】。【崃按:持戒是佛菩萨的生活方式啊!——净空法师如是说。】

3. 在《长阿含经·十上经》中,给了一个专门的名字,称为“九喜本”,对“九喜本”描述是这样的:

A. from mind to mind-heart【从“空性智慧”心到“悲智双运”心】:- 4.1 正思维者欣生【正知者之欣心】;4.2 有欣者喜生【得欣者之喜心】;

B. from mind-heart to mind-heart-body【从“悲智双运”心到“悲智·身三位”心】:- 4.3 有喜者身寂静【得喜者之寂静身】;4.4 身寂静者乐生【得寂静身者之乐】;

C. from mind-heart-body to body-heart-mind【从“悲智·身三位”心到“身·悲智 三位”心】:- 4.5 有乐者心定【得乐者之定心】;4.6 心定者如实知见【得定者之如实知见】;

D. from body-heart-mind to body-heart-mind-soul【从“身·悲智 三位”心到“身·悲智·性 四维”体】:- 4.7 如实知见已而厌【得如实知见者之厌心(enough is enough)】;4.8 厌已而离欲【生厌心者之离欲心】;4.9 由离欲而解脱【生离欲心者之究竟解脱】。

2022-06-23

全真教的崛起和发展

1. 全真道的创始人是王重阳(1113-1170;58岁),名喆,字知明,重阳是他的号,陕西咸阳人。他出身富裕,能文习武。他曾经过两三年的苦口化度,先后收了马珏、谭处端、丘处机、刘处玄、王处一、郝大通、孙不二等七个弟子。此七人后被尊称为“北七真”,成为全真道的骨干。

2. 王重阳又先后在文登宁海、福山、登州、莱州等地建立起五个教会组织,作为传道据点。七大弟子修道传教于关中及河北河南山东一带,以清节苦行而惊世骇俗,开始引起社会的重视。

3. 全真道教义及其阐扬 其基本教义根据《道德经》和儒家经典制定。主张无心忘言,柔弱清净及正心诚意、少思寡欲。

4. 此道派不重道教实践中的符箓和外丹方法,而以“三教圆融”和“三教平等”为号召,以修炼心性为主要内容,以淡泊刻苦、救难济人为行为准则。

5. 全真道的教规为:静心以修性,养身以修命,出家以依道,苦行以入圣,积善以成德。这为全真道的性命双修、功行双全的炼养功夫奠定了基础。关于此派教义的论述,可参看王重阳的《立教十五论》。

6. 全真道中也有修习内丹术者,自称得自唐代钟离权、吕洞宾。他们在道教内丹学基础上融摄禅宗,兼摄儒学,形成自身特色。后人为将其与南方丹家张伯端等人相区别,将他们称为金丹北派。

7. 全真道之所以能在北方迅速崛起,原因或在于王喆与七大弟子都是有文化基础的士子,他们能著书立说、阐扬教义,同时又能轻财仪义、济人之急,故能感动民众,使得入教者渐多。

8. 由于全真道已形成一种不可忽视的精神力量和社会势力,并且又是不以政治为直接目的的宗教教派,因此受到金朝统治者的支持,使其进入稳定发展时期。

9. 丘处机与全真道的发展 全真道兴于金,而盛于元。自王喆死后,由马钰掌教,其后谭处端、丘处机等由分别继任。他们以关陕和山东半岛为重点地区进行活动,亦形成过若干道内教派,这使全真道呈现繁荣景象。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丘处机对这一教派所作出的贡献。

10. 丘处机(1148-1227),字通密,号长春,登州栖霞人。金南迁后,全真道在社会上已成为一支强大的宗教势力,成为蒙古、金、南宋三朝争取的重要对象。1219年1月,金与南宋先后去山东栖霞召丘处机,丘皆未应诏。同年,还在西征军中的成吉思汗闻其名,也派人也去召见朝觐。丘预见到蒙古必兴,可借助其力推行全真教义,便慨然应诏。次年,以73岁高龄北上。路经燕京到达宣德,又接成吉思汗之诏,邀其西行。历经四年,经数十国,行以万里。于元太祖十七年(1222年)抵达大雪山。丘处机的大雪山之行,是全真道走向兴盛的转折点。成吉思汗所给他的礼遇和诏令,为全真道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11. 丘处机的思想基本上继承王喆和马钰,但又有发挥。他力主三教合一,并用超生说代替长生说。其先性后命的主张十分鲜明,传道的重点在济世真行。他掌教下的全真道得到广泛赞誉和流行的根本原因,在于他的救世济民的实践。他的主要著作有《大丹直指》、《摄生消息论》、《蟠溪集》等。

儒释道与我

1. 1988-1999学儒,而在1999年4月19日第一次达到顶峰体验。当时为完成《刘宗周诚意之教》硕士毕业论文,4月1日开始请假在家一心阅读诚意之教的资料,而得至诚感通2个星期。当时喜不自胜,向龚道运老师报告,老师也很高兴,说教学三十年,我是第一个向他报告消息的学生。

2. 2000–2019学佛,而在2019年6月10日第二次到达顶峰体验。当时阅读的是一行禅师《生活的艺术》开示三解脱门,而得解脱烦恼2个月。之前1-2年内因阅读赫拉瑞《人类简史》以及参加南洋孔教会主办五四运动100周年纪念国际学术研讨会,听曾昭旭演讲,心灵能量已经积累到相当程度。

3. 惭愧对于道家和道教体会不够,至今仍然不得其门而入,今后当在此用心。期待在可预期的未来,三年为限,能够在道家、道教的境界里,第三次获得“顶峰体验”。到时候,我才可以扬眉吐气地说:我是华人!

Connectivity: wisdom •love •courage

 0. 生命不外乎在一呼一吸之间建立三种联系:

0.1 建立与心灵的联系:在一呼一吸之间建立与心灵的心性合一的空谛联系;这是佛以治心的生命境界;法身佛的境界;仁者不忧的齐家(如来家业)的“君子·立言”的不朽境界

0.2 建立与身体的联系:在一呼一吸之间建立与身体的身心合一的中谛联系;这是道以治身的生命境界;报身佛的境界;智者不惑的治国(真人国度)的“贤人·立功”的不朽境界

0.3 建立与世界的联系:在一呼一吸之间建立与世界的天人合一的假谛联系;这是儒以治世的生命境界;化身佛的境界;勇者不惧的平天下(大同世界)的“圣人·立德”的不朽境界

1. connectivity with wisdom: 佛是智者,是有wisdom的人,但是这个wisdom并不是说我懂得、我知道;恰恰相反,这个wisdom是说我不懂、我不知道,用一句哲学界流行的话来说就是the only thing I know is that I know nothing,是的,“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什么也不知道”。这就是佛法所谓的“空谛”,也就是“四大皆空”的意思。通过“空谛”,我们才能够跟自己的心灵取得联系。这是人生的“大本”处。

2. connectivity with love: 道是爱,是love的道路,但是这个love不是在因果链关系的爱,而是摆脱了因果链的“没有条件的爱”。“没有条件的爱”,就是佛的“慈悲心”、儒的“仁心仁性”,也就是道的“真人之爱”。有条件的爱,令自己和他人受伤、受害、受苦、受难,因为这是一种“自我中心”的不健康的爱。唯有通过“没有条件的爱”,我们才能够摆脱“自我中心”的不健康,然后“乘愿再来”,用健康的爱心来跟自己的身体(清虚之身,无极之体)取得联系。这是人生的“大中”处。

3. connectivity with courage: 儒是勇气,是courage的世界,但是这个courage不是血气之勇,而是一种正义之勇、仁德之勇。儒者的世界,是一个以悲智双运之心、行愿交资之行开创出来的全人类心灵渴望和追求的大同世界。大同世界里的世界和平,满足了世界各国的最高的国家利益。大同世界,就是人间净土,就是地球上的天堂,就是真人的世界。这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最高境界,是古往今来一切有智慧、有爱心、有勇气的人梦寐以求的家园。这说的是人生的“大用”处。——有助于实现大同世界的牺牲和付出,就是生命“无所不用其极”的“大用”,没有比这个更加高尚、更加有价值的东西了。

2022-06-22

儒释道合一

 0. 道家一呼一吸之间的“人身·精气神”修炼,对内接通佛法一善一恶之间的“人心·戒定慧”修炼,对外接通儒家一进一退之间的“人世·智仁勇”修炼。

1. 道以治身为大中,佛以治心为大本,儒以治世为大用。

2. 大中,以身心合一为大道;大本,以心性合一为大道;大用,以天人合一为大道。

3. 故曰:道家精义在大道之“中谛”,佛家之精义在于大道之“空谛”,儒家精义在于大道之“假谛”。

4. 空假中,三谛圆融;儒释道,三教合一。

5. 一即大道。

六时吉祥就在一呼一吸之间

 1. 六时吉祥就在安稳不动·如大地的一呼一吸之间。

2. 离苦得乐就在心息相依·怒转喜的一呼一吸之间。

3. 破迷开悟就在止观等持·识转智的一呼一吸之间。

4. 法界缘起就在净染一如·生即佛的一呼一吸之间。

法报化三佛身:清虚之身,无极之体

 0. “清虚之身,无极之体”八字,出自《无量寿经》,描述的是佛之三身。

1. 法身佛之“清虚之身,无极之体”,表的是“无极之大道”,与“不生不死的涅槃本性”相应,拥抱着报身佛和化身佛的世界。【备注:法身佛之“空谛”即报身佛之“中谛”即化身佛之“假谛”】

2. 报身佛之“清虚之身,无极之体”,表的是“太极之中道”,与“一真法界”相应,上达法身佛,下化化身佛。【备注:报身佛之“中谛”即法身佛之“空谛”即化身佛之“假谛”】

3. 化身佛之“清虚之身,无极之体”,表的是“阴阳五行之现象”,与“十法界·六道·三途”相应,众生接受诸佛救渡而得回归自性,诸佛彰显之法界缘起境界,净染一如,生佛不二。【备注:化身佛之“假谛”即法身佛之“空谛”即报身佛之“中谛”。】

2022-06-21

伍柳丹法【网络资源+崃按】

0. 伍柳丹法:以道家一呼一吸之间的“人身·精气神”修炼,对内接通佛法一善一恶之间的“人心·戒定慧”修炼,对外接通儒家一进一退之间的“人世·智仁勇”修炼。盖道以治身为大中,佛以治心为大本,儒以治世为大用。大中,以身心合一为大道;大本,以心性合一为大道;大用,以天人合一为大道。故曰:道家精义在大道之“中谛”,佛家之精义在于大道之“空谛”,儒家精义在于大道之“假谛”。空假中,三谛圆融;儒释道,三教合一。一即大道。

0.1 伍柳:伍是伍守阳(1574——1644),明朝末年人。柳是柳华阳(1736—?),清代乾隆年间人,起家科第,但自幼好佛,曾出家为僧人,后又出佛皈道。伍柳丹法堪称道家丹法的巅峰之作。【崃按:中国文化发展到了明朝,已经是“儒释道合一”的“心性之学”(心学·心灵学问)的智慧传承。身为21世纪的华人,如果没有智慧看到这一点,而虚妄分别儒释道,就证明他法眼未开,对内不能明白“心性之学”,对外不能明白人类文明传承之大道。】

0.2 丹法:力主清静修持,仙佛合宗。强调“一点真阳”之先天祖炁(元炁)的炼养,认为外药与内药本原于先天祖炁。【崃按:儒家“善性”与佛家“佛性”,不是理论的假设,不是概念的游戏,而是生命自身。唯有开发此“元炁“的人,方能够明白什么是”善性“,什么是”佛性“。】

0.2.1 所谓外药,指“祖炁从身生时,虽隐藏于丹田,却有向外发生之时,即取此发生于外者,复返还于内,是以虽从内生,却从外来,故谓之外药”。(见伍守阳《天仙正理直指·药物直论》)【崃按:“外药”就是孟子所谓“放心”(放失了的良心),就是佛家所谓“妄心”(真妄和合的心)】

0.2.2 所谓内药,是指采外药炼就还丹大药,“全不著于外,只动于发生之地,因其不离于内,故谓内药” 。(见同上)【崃按:“内药”就是孟子所谓的“良心”(良心发现),就是佛家所谓“真心”(转识成智的心)】

0.2.3 外药为生而后采,内药为采而后生,“实止此一炁而已”。(见同上)【崃按:“外药”之“生而后采”,即“放心生(良心失去的状态产生)而后求”,即“妄心生而后对治”;“内药”之“采而后生”,即“良心求而后生”,即“真心对治而后生”】

0.3 伍柳派丹法以仙道为宗,又参佛法为用;既证论《黄庭经》 《胎息经》《坐忘论》,又征引《楞严经》《大般若经》 《华严经》,仙佛合为一体,说理浅显,指点明白,在中国影响很大。【崃按:不足为奇。】

0.4 经典依据:伍柳派的经典主要有:伍守阳的《天仙正理直论》、《仙佛合宗语录》等;柳华阳的《慧命经》、《金仙证论》等。【崃按:值得研究】

1. 筑基方法:伍柳派在筑基之前强调先炼己。

1.1 所谓炼己,是炼人的本性而成真。所炼之者,眼逐于色而炼之不睹;耳逐于声而炼之不闻。平常日用,必当如是先炼,则己念伏降,而性真纯静。得真性者,即是佛与仙,筑基而基成。【崃按:这是“摄心”的方法。克己复礼,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1.2 伍冲虚认为“修仙而始筑基”。所谓筑基,筑为渐渐的意思,基为修炼阳神之根本,安神、安息之所。基要先筑好,也就是说阳神之所成就,神才会显灵,这就要依靠精炁而为用。简单地说就是“息定还精炁,谓之筑基。【崃按:“摄心”指的是“收摄妄心”,妄心摄,而后可以“明心见性”】

1.3 炼己功夫做完以后,便要开丹道命功的修炼。伍柳认为,脐后腰前,前七后三,两肾中间一窍,是丹田气穴,要凝神于此修炼。【备注:初关——炼精化炁】【崃按:炼精化炁,好比佛家初果须陀洹“永不堕三恶道”成就】

2. 练炁化神:初关炼精化炁完成后,欲养仙胎,而伏至灵元神,即为中关炼气化神。【崃按:练炁化神,好比佛家四果阿罗汉成就】

2.1 “唯炁斯可。用炁载神,则以先天之炁相定于中田,以为关锁。而神能久伏久定于中,转神入定,即如前言炁名内鼎也可。 若无是炁,即堕孤阴之说,则不能留是神。神无依着,则出入无时,而妄念 动也。而所守之中、下田,为外鼎者,又神所居之本位,故神即静定寂照者如此也。” (见伍冲虚《内炼金丹心法·鼎器论》 )

2.2 这是因为伍柳派认为“炼炁化神,又以炁为神之归依”。(见伍冲虚《内炼金丹心法·火候 论》)

2.3 其具体方法是行火候炼神,谓之添汞。此火候,就是大周天功夫。所说添汞,心中之元神为 汞,凡人之神,半动于昼而阳明,半静于夜而阴昏。阳如生,阴如死。修炼的人,必定因为昏昧而为阴,所以要渐渐消而去之。消一分阴,添得一分阳,以至于纯阳。

2.4 纯阳到无阴睡,称之为胎全神全。所以古人说:“分阴未尽则不仙”,这都是添汞的说法。然而所谓添,必由于行大周天之火,有火则能使元炁培养元 神,元神便不离二炁,而皆空皆定,直至阳神果满。

3. 炼神还虚:伍柳派认为炼炁出神之后,“神已纯全,胎已满足,必不可久留于胎。再用迁法,自中下而迁于上丹田,以加三年乳哺之法”。【崃按:炼神还虚,好比佛家大乘菩萨成就。此处的“虚”字,就是“太虚”,也就是“宇宙”的意思】【崃按2:儒释道修行最重要的关键在此,此即“物格而后知致”的“开悟”处!

3.1 此中“上丹田名泥丸宫,阳神归伏之本宫也。归伏本宫,神未壮健,如婴儿幼小,必凭乳哺,故有乳哺之名。倘拘神于上丹田之小境,则失还丹之义旨,大悖乳哺之法矣。其法兼存养之全体,出收之大用而言者也。

3.2 盖存养之功,不着意于上田,亦不纵意于上田。惟一阳神寂照于上田,相与浑融,化成一虚空之大境,斯为存养之全体。乃为乳哺之首务也。存养功纯,自有出神之景焉。出神景现,神可由矣。当出而不出,则不超不脱,难入圣阶。故出神之景,在所当知也。

3.3 当其存养功纯,忽于定中见空中六出纷纷,即出神之景也。斯时也,即当调神入壳,一出天门而旋收焉。出则以太虚为超脱之境。收则以上田为存养之所。须知出收之时少,而存养之时居多。又出宜暂而不宜久,宜近而不宜远。始则出一步而收焉,或出多步而旋收焉。久之或出一里而旋收焉,或出多里而旋收焉。乃至百千里而皆以渐次而至,不可躐等而至也。

3.4 所以然者,以婴儿幼小,迷失难归。或有天魔来试乱我心君,故须出入谨慎,方能全虚空之全体于往来之中,以完夫乳哺之大用也。……若夫乳哺敬谨,能还虚三年,则阳神始得老成,自可达地通天,入金石而无碍。

4. 练虚合道:伍柳派称炼虚合道为粉碎虚空。柳华阳说:“一片光辉周法界,虚空朗彻天心耀;双忘寂净 最灵虚,海水澄清潭月溶。” (见柳华阳《慧命经·粉碎虚空图》)【崃按:练虚合道,好比是佛家成佛行佛的成就。】【崃按2:儒家在此“大本”处,展开“大用”,即上丹田“智者不惑”之达德,回归中丹田“仁者不忧”之达德,再回归到下丹田“勇者不惧”之达德。此即“悟后起修”的历程

4.1 就是说粉碎了虚空心,即无心于虚空,做到本体虚空,并安本体于虚空中,得先天虚无之阳神,合于 遍布万化、无所不在于大道之中。也就是达到了“不生不灭,云散碧空山色净;无去无来, 慧归禅定月轮孤” (见柳华阳《慧命经·粉碎虚空图》的真境界。

4.2 这其中关键在于“寂静”二字,不着于法,不着于相,任何方法都不必用,也就是从有入无,无无既无,与道同体。

2022-06-20

息怒:心息相依·转怒为喜

 《息怒:心息相依·转怒为喜》

1. 息怒:息者,熄也,熄灭怒火也;怒者,气也,气之逆行也。然而,熄灭怒气之法,不外乎调息以调心也,故曰心息相依,以转怒为喜也。【崃按:息者,一呼一吸也;外息为气,内息为炁。外息之气,浮而粗者也;内息之炁,沉而细者也。】

2. 心息相依:三调之次第,始于调身,继而调息,终乎调心。

2.1 始于调身:一旦觉察怒气上逆,立马虚领顶劲,想象有一无形之线,从百会穴至会阴穴,将身子轻轻拉直。全身放松。

2.2 继而调息:尽可能慢、长、细、匀地呼出一口气,再稍稍慢,长、细、匀地吸进一口气,然后屏息一秒钟。以同样方式,一呼一吸,直到怒气消除为止。中间若呼吸不畅,可恢复正常呼吸,再继续。

2.3 终乎调心:怒气消除后,即可观察并改变内心之感受、想法。

3. 转怒为喜:此乃调心历程,可分为改变感受、想法。

3.1 改变感受:拥抱内心的怒气,犹如拥抱啼哭之婴儿,轻轻抚慰,令之安然入睡。

3.2 改变想法:怒气一旦入睡,头脑即恢复清明,解决问题之方法立马出现。

3.3 禅悦法喜:转怒为喜,此喜乃慈悲喜舍之喜,与禅悦法喜相应,非喜怒无常之喜也。不可不知。

学达性天·教化心地·大人之道

 《学达性天·教化心地·大人之道》

1. 学达性天:下学而上达,上达性天,这个“反求诸己”的“致知”历程简称为“学达性天”。

2. 教化心地:上达而下化,下化心地,这个“推己及人”的“格物”历程简称为“教化心地”。

3. 大人之道:上达者,自渡之智慧也;下化者,渡众生之慈悲也;合而言之,大人之道也,觉行圆满之“人己不二”的“诚意”之道也。

四方佛法:四弘誓愿

0. 【观照左右前后之四方】四方佛法:东南西北,此四方,应乎中。中也者,中道也,空空如也也!此中,即大日如来之法界体性智也。【中:宇宙人生的奇异点,微乎其微,而天地万物之生、长、收、藏,皆不离此中一步。此即《中庸》所谓“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之“中体”。】

1. 【观照左方】东方佛法,声闻之教也,众生无边誓愿度,先把自己第一个给度了!这是基础的基础。此东方,即不动如来之大圆镜智也。印度佛法发展历程的第一阶段:一味佛教·原始佛教·部派佛教之上座部佛教。【此“东方体”乃是“用般若之耳根,听天下众生声”之“闻·思·修·三慧”之“声闻”玄义】

2. 【观照前方】南方佛法,性空之教也,烦恼无尽誓愿断,性空之中,赤裸裸一丝不挂,哪有烦恼?这是大乘佛法的基础。此南方,即宝生如来之平等性智也。印度佛法发展历程的第二阶段:大乘中观学派·性空·空宗佛教。【此“南方体”乃是“觉后空空无大千”之“性空”玄义】

3. 【观照右方】西方佛法,唯识之教也,法门无量誓愿学,万法唯识,无量法门亦唯识,无相慈悲之妙用也。这是大乘佛法的主体建筑。此西方,即无量寿佛之妙观察智也。印度佛法发展历程的第三个阶段:大乘瑜伽行派·唯识·有宗佛教。【此“西方体”乃是“用慈悲的眼根,观天下众生相”之“梦里明明有六趣”之“唯识”玄义。】

4. 【观照后方】北方佛法,真常之教也,佛道无上誓愿成,法界缘起,净染一如,生佛不二,无作无愿解脱门也。这是大乘佛法的塔尖。此北方,即不空如来之成所作智也。印度佛法发展历程的第四个阶段:大乘梵佛一体·真常·密宗佛教。【此“北方体”乃是“回归身体历程”之“真常”玄义。】

四时佛法:春·夏·秋·冬

 《四时佛法:春·夏·秋·冬》

0. 四时佛法:“人间佛教”印顺导师曾经把佛法在印度发展的“成住坏空”历程,比喻为人的一生的“生老病死”。这里,我们把佛法在印度发展各个阶段所彰显的精彩义理,比喻为一年的四季。读者必须注意,四季是比喻,春夏秋冬是互相融合的,每个季节都隐含着其他三个季节,所谓“圆融不碍次第,次第不碍圆融”。懂得这一点,才能够明白佛法,否则永远是个佛法的门外汉,谈何修行呢?而且,四季所标明的历史年代,也是依据历史事件给出的,不可执着,应“随文入观”,把握佛法的真义才好。【人的生命有四个维度:春天的理性;夏天的心灵;秋天的感性;冬天的身体】【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时,运不穷。声闻、性空、唯识、真常之佛法,亦复如是,运转不穷。】

1. 春天的佛法——从588BC佛开悟,到543BC佛灭度后500年,即佛元500年,共500--600年的历程;经历了“一味佛法时期”(588-543BC;佛陀在世说法)、“原始佛教时期”(543BC--443BC;离佛灭度不远,僧团还没分裂)、“部派佛教时期”(443BC--50AD)三个阶段。用印顺导师“五期佛法”的分期来看,就是“声闻为本之解脱同归”(一味佛法与原始佛教)与“倾向菩萨之声闻分流”(部派佛教;大乘佛法出现)。这个时期的佛法核心就是“声闻”二字:佛弟子们“闻·思·修”佛陀说法的“言语相”(一味佛法)与“文字相”(文字记载的佛法)的“音声”而获得开悟,出离六道轮回,证得四果阿罗汉的顶峰体验。【声闻:解脱·解空·空解脱】【春天的理性;mind yoga理性的瑜伽; understand the spaces of soul, heart and body.】

2. 夏天的佛法——从50AD--400AD,即大约佛元600--900年期间,是为“大乘空宗”时期,以龙树菩萨(150-250AD)为代表,称“中观学派”。即印顺导师“五期佛法”之第三期:“菩萨为本之大小综合”,说的是龙树菩萨虽极力提倡“性空”的大乘佛法,但也努力地融合“声闻”的根本佛法。“性空”是印顺导师极力为我们现代人呈现的佛法的核心之核心:空。菩萨道修行人必须“悟空”,也就是证得“般若无知”的“根本智”,才算是“证果”的“修行”。【性空:自在·自观·观自在】【夏天的心灵;soul yoga心灵的瑜伽; easing the mind, heart and body.】

3. 秋天的佛法——从300AD--800AD,即大约佛元900--1300年,是为“大乘有宗”时期,以世亲菩萨(约350AD--399AD期间发挥巨大影响力)为代表,称“瑜伽行派”。即印顺导师“五期佛法”之“倾向如来之菩萨分流”。所谓“菩萨分流”,说的是世亲菩萨大力提倡的“唯识”(中国唐朝玄奘大师到印度取经归国后,创立了唯识宗,提倡弥勒净土的信仰),已经是从龙树菩萨的“性空”里“分流”出来了,以后“真常”又从“唯识”里“分流”出来。“唯识”是在“性空·自渡·成佛”的般若智慧的基础上,提出了“唯识·度生·行佛”的无相慈悲的妙法,其核心精神在于“四弘誓愿”与“乘愿再来”。【唯识:如来·如见·见如来】【秋天的感性;heart yoga感性的瑜伽; meeting the mind, soul and body with loving kindness and compassion .】

4. 冬天的佛法——从800AD--1200AD佛法在印度灭绝,即大约佛元1300--1700年,是为“大乘密宗”或“秘密大乘”时期,以莲花生大士(释迦心·观音口·弥陀身·三密相应)为代表,称“即身成佛”。即印顺导师“五期佛法”之“如来为本之梵佛一体”。所谓“梵佛一体”,此说极为深密(不是神秘或秘密;佛法是大光明之法,没有不可告人的秘密),必须用心体会,才不会走上“三世佛冤”的歧途。“即身成佛”不是别的,就是“当下即是”、“当下即佛”的“法界缘起”观。在“当下即佛”的“法界缘起”观里,净染一如,生佛不二,是“无佛可成”(觉圆满)、“无众生可度”(行圆满)的大圆满境界,所以是“得无可得”(觉行圆满)的“无生”境界。【真常:无生·无得·得无生】【冬天的身体;body yoga身体的瑜伽; Embodiment of mind, heart and soul as One.】

2022-06-19

觉行圆满,无住生心

1. 觉圆满:既然已成佛,故曰无佛可成,而不住涅槃

2. 行圆满:既然完成度生,故曰无众生可度,而不住生死

我们只能住在心所看见的世界

1. 不同的心,看见不同的世界。妄心看见虚妄的世界;真心看见一真法界;佛心看见佛世界。

2. 见而行之。看见什么世界,就做出什么反应,人之常情。

3. 唯有学佛人,知道自己看见的虚妄世界不是真的,知道自己可以、应该而且必须回归自性来创造一个佛世界。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

泛般若心舟于大道觉海兮

何其自由自在而可左可右。

谈天·谈心·谈自己

谈天·谈心·谈自己》

1. 谈天:不只是谈今天天气哈哈哈,也不只是谈天下大事,更加是谈天道之自然规律。

2. 谈心:不只是谈伤心事,也不只是谈开心事,更加是谈心学的心即理。

3. 谈自己:不只是谈身体健康,也不只是谈思想感情,更加是谈身心合一的心灵顶峰体验。

明末四大高僧

0. 明末四大高僧,意指明朝万历年间(1573--1620)佛教复兴,高僧辈出,犹如浪花翻滚,余波荡漾,直到明朝灭亡,其中最杰出的四名高僧,即“莲紫憨蕅”(1535–1655;120年):

1. 【莲】莲池袾宏(1535年-1615年),俗姓沈,法名袾宏字佛慧,别号莲池,常被称为莲池大师,浙江省杭州府仁和县人,又因常居云栖寺而被称为云栖莲池,是中国佛教净土宗的第八代祖师,他提倡禅、净两者兼修的理论。

2. 【紫】紫柏真可(1543-1603),俗姓沈,名真可,号紫柏,原名达观,常被称为达观大师南直苏州府吴县(今属江苏)人,立志复兴禅宗,同时又对儒释道三教以及教内各宗持调和的态度,和当时佛教文化发展的大趋势合拍而动。【崃按:华人传统文化发展到明末,儒释道合一的主流已经形成。】

3. 【憨】憨山德清(1546年-1623年),俗姓蔡,名德清,字澄印,号憨山,故称憨山德清,常被称为憨山大师,谥弘觉,南直滁州府全椒县人(今属安徽省),又称为全椒憨山临济宗门下,复兴禅宗。【崃按:禅宗里的临济宗传承,影响后世极大,乃至于不久前去世的越南高僧释一行,也是临济宗传人。】

4. 【】蕅益智旭(1599年-1655年),俗姓锺,字智旭,号蕅益,南直隶苏州府吴县渎川人,被尊为净土宗九祖。晚年住于浙江余杭灵峯,因此又被尊称为灵峯大师

2022-06-18

见闻觉知四灵猴

《见闻觉知四灵猴》

0. 心灵四猴:见灵猴、闻灵猴、觉灵猴、知灵猴;四灵猴一心猿,一心猿四灵猴。见闻以致知,觉知而格物;见闻觉知,知行合一,不离诚意。四大菩萨,四大天王,不离此四灵猴。

1. 见灵猴:[see no evil]非礼勿视🙈,反观观自性;大圆镜智之“赤裸裸一丝不挂的本来面目”也。地藏地藏,安稳不动如大地,静虑深密如秘藏。地藏地藏,心地宝藏,今日终于得以开发,喜不自胜也。【行愿交资的“四弘誓愿的本心”(回归自性),说成“四弘誓愿的本性”(彰显自性)也是对的】【见灵猴带我们来拜见地藏王菩萨,而“见自本性,成自性佛”】【西方广目天王在此】

2. 闻灵猴:[hear no evil]非礼勿闻,反闻闻自性;“平等性智”之“于无声处听惊雷”也。观自在(般若波罗蜜的眼根)而观世音(无相慈悲的耳根),观世音(四大皆有)本观自在(四大皆空)也。【悲智双运的“大慈悲之耳根”(反求诸己·尽己之忠),说成“大慈悲的眼根”(推己及人·推己之恕)也是对的。】【闻灵猴带我们来深心静闻观世音菩萨,而证得“闻·思·修”三慧】【北方多闻天王在此】

3. 觉灵猴:[do no evil]非礼勿动,行为世范;成所作智之“无为而无不为”也。普贤普贤,日日是好日,事事是好事,人人是好人。普贤普贤,普天三无,无不爱,无不信任,无不原谅。普贤普贤,法界缘起,净染一如,生佛不二。【行愿交资的“四弘誓愿的本性”彰显为普贤的大行,而完成了“信解行证”四资粮的“证”:佛法就是生活,生活就是佛法。】【觉灵猴带我们来跟着普贤菩萨,一起做“行动中的佛”(Buddha-In-Action),享受“弥陀身”(释迦心·观音口·弥陀身)的大自由。】【南方增长天王在此】

4. 知灵猴:[say no evil]非礼勿言,言为人师;妙观察智之“无说而无不说”也。文殊菩萨,三世佛母,说而无说,无说而说。文殊菩萨,主修般若,般若无知根本智,无所不知后得智。文殊文殊,世间好语汝说尽,尚未道得一字: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悲智双运的“大智慧的眼根”(无所不知·言为心声·说】,说成“大智慧的耳根”(根本无知·心在言外·无说)也是对的。】【知灵猴带我们来坐在文殊菩萨面前,慢慢把紧紧掩着嘴巴的双手放下来,享受“观音口”(释迦心·观音口·弥陀身)的大自由。】【东方持国天王在此】

Death is the culmination of the life

 Death is the culmination of the life if we master the art of living.

死亡是生命的巅峰体验,如果我们懂得怎么活的话。

无往不复

1. 我对“往生”的心灵注解:往是去,不住生死;生是来,不住涅槃;往生就是缘起中道,无住生心。

2. 我心灵注解的依据:易经智慧传承所谓的“无往不复”(有去有来的意思)的自然法则(Law of Nature)

3. 一般宗教表现出来的是“往而不复”(有去没来),一味追求“未来的世界”和“死后的幸福”。

4. 我们华人的智慧传承告诉我们:

4.1 未来没有世界,因为“当下即是”(Living in the present moments of peace and happiness ),在“当下”的开悟的心里,未来已经来了,过去还没过去。

4.2 死后没有幸福,因为根本没有“死后”这回事,生命历程就是死亡历程,我们每个人的一生都是在生生死死、死死生生之中度过的,科学家已经证明了细胞的新陈代谢是没有停止的。所以,生命历程结束了,死亡历程也就结束了。所以,幸福在“死前”,也就是“生前“,道理不是很明显吗?只是我们都太忙碌,没有空思考和反省人生罢了!

2022-06-17

解脱·自在·如来·无生

1. 声闻:解脱·解空·空解脱【声闻为本之解脱同归;原始佛教·南传佛法】

2. 性空:自在·自观·观自在【菩萨为本之大小综合;大乘佛法的空宗·性空】

3. 唯识:如来·如见·见如来【倾向如来之菩萨分流;大乘佛法的有宗·唯识】

4. 真常:无生·无得·得无生【如来为本之梵佛一体;大乘佛法的密宗·真常】

0. 返本:声闻为大本;用极:真常为大用;持中:空有为大中。【崃按:“用极”取自《礼记·大学》: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To See. To Listen.

以大慈悲的眼根,观天下众生相(To see everything with your mind of loving kindness)

以大智慧的耳根,听天下众生声(To listen everything with your heart of wisdom.)

观音口:用大慈悲的舌根为天下众生说法

 观音口:用大慈悲的舌根为天下众生说法

弥陀身:用法界缘起法来为天下众生服务

 弥陀身:用法界缘起法来为天下众生服务

真常的菩提心

0. 菩提心包含三个内涵:真、常、无生。

1. 菩提心的真:性空的真空,不住生死的空性般若,自在自观观自在

2. 菩提心的常:唯识的妙有,不住涅槃的无相慈悲,如来如见见如来

3. 菩提心的无生:真常的中道,无住生心的无作涅槃,无生无得得无生

五气朝元(网络资源)

1. 心藏神,后天为识神,先天为礼,空於哀,则神定,南方赤帝之火气朝元。

2. 肝藏魂,后天为游魂,先天为仁,空於喜,则魂定,东方青木之木气朝元。

3. 脾藏意,后天为妄意,先天为信,空於欲,则意定,中央黄帝之土气朝元。 

4. 肺藏魄,后天为鬼魄,先天为义,空於怒,则魄定,西方白帝之金气朝元。

5. 肾藏精,后天为浊精,先天为智,空於乐,则精定,北方墨帝之水气朝元。

三花聚顶(网络资源)

1. 内丹学讲究“炼精化气”就是去肾水中的癸,而升壬;

2. “炼气化神”就是去肺金中的辛,而升庚;

3. “炼神返虚”,也就是去心火中的丁,而升丙。

4. 其壬、庚、丙,象徵精气神中的“三阳”,经过进火而升华,最后聚于泥丸宫,这就叫做“三花聚顶”。

5. 顶者,鼎也。革故鼎新,脱胎换骨,则成圣明境界,到了这样的境界,则骨体荣华焕发,光芒四射。

6. 此时,精气神已从分的状态而回归于“合”的状态,恍若金花片片自现于空中,这是内功的美好结果,所以,“花”也就是“华”。

情欲:最美丽的情与最纯洁的欲

 《情欲:最美丽的情与最纯洁的欲》

1. 一提起情欲,一般修行人会避之唯恐不及,以为是令人堕落的东西。

2. 其实,真正的修行人,必须具备最美丽的情和最纯洁的欲。

3. 最美丽的情,就是慈悲的真情大爱;最纯洁的欲,就是佛法的四弘誓愿,就是《大学》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对话不对抗,结伴不结盟

 人生在世,

希望跟一切人,

对话不对抗,

结伴不结盟。

希望美国人可以早日醒悟这个道理。

一星期:阴阳五行之“日月星”

 《一星期:阴阳五行之“日月星”》

1. 星期日:太阳星主之,称太阳日,日文称日曜日,中文称星期日。【古希腊罗马神话:阿波罗神】——佛法:大日如来日

2. 星期一:太阴星主之,称太阴日,即月亮日,日文称月曜日,中文称星期一。【古希腊罗马神话:】——华人智慧传承:月圆日·开悟日;用英语赋予幸福感的日子:honey-moon day【星期一就是“蜜月日”,提醒我们“今生今世的每一天都要像度蜜月那样的度过”】

3. 星期二:火星主之,称火星日,日文称火曜日,中文称星期二。【古希腊罗马神话:战神,圆盾右上方箭号,代表男性力量】——儒家修养日:“存理灭欲日”,朱熹说“如两军对阵”,我们要发挥战神的威力,取得胜利,过上“良心发现,天理流行”的好日子。【五行:火属南方,礼德】

4. 星期三:水星主之,称水星日,日文称水曜日,中文称星期三。【古希腊罗马神话:信使日——沟通日(Communication Day】; Day of Deep Listening and Effective Communication. 【五行:水属北方,智德】

5. 星期四:金星主之,称金星日,日文称金曜日,中文称星期四。【古希腊罗马神话:美神维纳斯日】——Day of Beauty Appreciation. 审美日。 【五行:金属西方,义德】

6. 星期五:木星主之,称木星日,日文称木曜日,中文称星期五。【古希腊罗马神话:爱神丘比特日】——Day of Loving Kindness. 慈悲日(鲁迅:灵台无计逃神矢)。【五行:木属东方,仁德】

7.星期六:土星主之,称土星日,日文称土曜日,中文称星期六。【古希腊罗马神话:农业神日;谷神日】——Day of Healthy Food. 饮食日。【五行:土属中央,信德】

2022-06-16

易经智慧传承与儒释道及一切宗教的关系

 《易经智慧传承与儒释道及一切宗教的关系》

1. 自从1978年,14岁第一次接触到一贯道的“道统”,我心田里就播下了“智慧传承”的种子。

2. 1988年,24岁接触到“中国哲学史”,龚道运老师的精彩讲解,把我带进了儒家智慧传承的大门,我在11年后,也就是199年4月19日终于获得长达两周的生平第一次“顶峰体验”,“智慧传承”的种子终于长成大树,并第一次开花。

3. 2000年,当第一个孩子在娘胎的时候,我与太太一起听净空法师的讲经视频,从《地藏经大意》(5片)、《什么是佛法》(5片)开始,接着听《地藏经含玄义》(48片)与《地藏菩萨本愿经》(101片),以及《金刚经》、《无量寿经》等等,开始踏进了佛法的大门,步步深入。终于在2019年,借着越南高僧释一行的《生活的艺术》一书中阐述的“三解脱门”的妙法,而达到了长达2个月的生平第二次“顶峰体验”。这是“智慧传承”的大树在我生命中第二度开花,真的好美,好震撼,而且,由于是第二次,就不像第一次那样喜极而泣,而是十分欢喜地分享又分享,直到今天。不知道的人,站在门外,怀疑我是不是“走火入魔”;知道的人,靠近门边,真诚的恭喜我,表示羡慕。

4. 回头来整理一下“易经智慧传承与儒释道及一切宗教的关系”吧。【备注:一贯道的“道统”对我心灵的学习和成长,具有重大的启蒙作用,然而这里我只是借用一下,并不严格依照。】

4.1 青阳期(8000年前--221BC秦始皇统一天下)——始于伏羲画八卦,直到秦始皇“焚书坑儒”为止。这个时期的中国(华人)文化以《五经》为代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热闹情景,然而,不可否认的,源自易经智慧传承的道家(老庄思想)和儒家(孔孟思想),可说是“一阴(道家)一阳(儒家)之谓道”。

4.2 红阳期(221BC--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经过秦始皇“焚书坑儒”,儒家元气大伤,道家在汉朝初年获得重视,到了汉武帝“独尊儒术,罢黜百家”,表面上儒家获得官方地位,可以扬眉吐气了,实际上从此儒家成为名利的敲门砖,儒家精神若存若亡,直到宋朝周敦颐才获得复原。在儒家复原之前,由印度传入的佛教大大丰富了中国人(华人)的心灵。所以,红阳期可分为前后两期说明:

4.2.1 红阳期·前期(221BC--960北宋成立;历时约1200年)——此期间大事莫过于佛教由印度传入,经历了东汉三国时期(68--280) 约200年的“初传时期”【外来僧侣主持的“古译”时期·以西域高僧安世高与北印度高僧支娄迦谶为代表·用老子学说来表达佛理·北洛阳南建业是两大译经中心】、两晋南北朝时代(280--581)约300年的“兴盛时期”【中外人士合作的“旧译”时期·以竺法护、道安、鸠摩罗什、慧远为代表·中国佛教宗派开始形成,譬如道安“本无宗”、慧远“净土宗”】与隋唐五代时代(581--979)约400年的“鼎盛时期”【中国僧人主持的“今译”时期·以玄奘、义净、不空为代表·翻译佛经成为国家大事·掀起了西行求法取经的热潮】,终于完全消化了佛法,从此中国文化的三大主流便是“儒释道”了。所谓“佛法之中国化”,以禅宗六祖慧能大师为最杰出的代表。

4.2.2 红阳期·后期(960--1912;约950年)——此期间大事莫过于儒家的复兴,带来了儒学发展历史上的第二个高峰:宋明理学的高光时刻。宋明理学以“北宋五子——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颢、程颐”为开端,中间出现了“宋代孔子——朱熹”、“心学大师——陆九渊”、“明代孔子——王阳明”,最后以“儒学的殿军——刘宗周”收场。到了清朝,由于满清政府的高压政策,读书人只能够“埋首故纸堆中”做整理的工作,再也没有思想的创新了。所以,龚自珍在鸦片战争期间,才会大声疾呼:万马齐喑究可哀!

4.3 白阳期(1912--21世纪;约200年)——此期间大事莫过于五四运动,带来了华人文化的全盘性的反思和革新,各种思潮激烈的互相交锋,最极端的莫过于“全盘西化”的主张了。到了今天,我们知道“全盘西化”只是情急之下的气话,痛定思痛,在21世纪,有志之士,早就指出来,我们需要做的工作是“全盘化西”。是的,像当年在“全盘佛化”与“全盘化佛”取得平衡一样,21世纪的华人,需要在“全盘西化”与“全盘化西”取得平衡,让母族文化再一次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让龙的传人再一次顶天立地、光明磊落地生活在天地之间!

5. 古人有云: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我们华人易经的智慧传承,就是“其命维新”的源头活水。让我们契入“一阴一阳之谓道”的生命境界,在21世纪为华人文化智慧传承,开辟一条道路,在没有路的地方,走出一条路来吧!

佛教衰微的根本原因:佛教徒太多,佛弟子太少

 《佛教衰微的根本原因:佛教徒太多,佛弟子太少》

0. 佛教:佛陀教给我们什么?佛陀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破迷开悟,离苦得乐”八个字。换句话说,就是“超越六道轮回”、“超越十法界”,最终“超越一真法界”究竟成佛,然后“乘愿再来”,兴建水月道场,大作梦中佛事。

1. 佛教徒与佛弟子的第一个区别:佛教徒念念不忘六道轮回,开口闭口就是六道轮回的因果故事;佛弟子念念不忘四弘誓愿,日夜六时就是一门深入的真修实证。

2. 佛教徒与佛弟子的第二个区别:佛教徒追求虚幻的“未来世界”和“死后幸福”;佛弟子追求真实的“当下世界”和“今生幸福”。

3. 佛教徒和佛弟子的第三个区别:佛教徒神秘兮兮,仿佛有很多不可告人的秘密;佛弟子光明磊落,不但能够证得深密的生命境界,而且能够辩才无碍、善巧方便地与人分享。

当下即是金刚心的修证

0. 当下即是金刚心,就是性空心,就是唯识心,就是真常心,其实没有离开众生的声闻心一步。声闻心是原始反终的一步。印顺导师通达一切,然后回来守住这一步。

1. 业感缘起心的众生,依声闻心修行,破除我执心,而出离六道轮回,证得阿罗汉的性空心。【声闻为本之解脱同归】

2. 真如缘起心的阿罗汉,依性空心修行,破除法执,而出离十法界,证得菩萨的唯识心。【菩萨为本之大小综合】

3. 赖耶缘起心的菩萨,依唯识心修行,破除无明惑,而超越一真法界,证得诸佛的真常心。【倾向如来之菩萨分流】

4. 法界缘起心的诸佛,依真常心行佛,乘愿再来,而彰显净染一如、生佛不二的境界。【如来为本之梵佛一体】

2022-06-15

光照大千·悲怀众生·生佛一如

 《光照大千·悲怀众生·生佛一如》

1. 光照大千·性空·般若空性之光·归元无二路

2. 悲怀众生·唯识·无相慈悲之温度·方便有多门

3. 生佛一如·真常·无作涅槃之大拥抱·一多互摄入

菩提心:性空·唯识·真常

 《菩提心:性空·唯识·真常》

0. 菩提心:一心三观,观空(性空),观假(唯识),观中(真常),三谛圆融。

1. 性空菩提心: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空解脱门。

2. 唯识菩提心:三界唯心,万法唯识;水月道场,梦中佛事。无相解脱门。

3. 真常菩提心:法界体性智,居中显四智;净染无分别,生佛亦不二。无作(无愿)解脱门。

哀:误解弥陀,人生落空

 《哀:误解弥陀,人生落空》

1. 哀:悲悯世人,执着分别;误解弥陀,人生落空。

2. 误解弥陀:阿弥陀佛,光中极尊,佛中之王,岂能将之局限于“未来的世界,死后的幸福”?活着的时候一心求死,临终的时候一心求活,念佛人哪里能够颠倒到这个地步啊?阿弥陀佛见了,也只能摇头叹息,伤心落泪啊!

3. 人生落空:活着的时候一心求死,对世俗的事情漠不关心,慈悲心在哪里啊?身体强壮的时候没有积极行善,服务人群,只是闭着眼睛念佛,这样的念佛心哪里可以跟佛相应呢?如此不相应地念佛,欺骗谁呢?就算骗得了世人,骗得了阿弥陀佛吗?

一时佛在:佛陀从来没有离开我们

 《一时佛在:佛陀从来没有离开我们》

1. 一:一切时空,十方三世。

2. 时:去来现在,皆不可得。

3. 佛:光中极尊,佛中之王。

4. 在:一在永在,实实在在。

如是我闻:你听到了什么

 《如是我闻:你听到了什么》

1. 如:如如不动,真如自性。

2. 是: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3. 我:光中极尊,佛中之王。

4. 闻:佛陀音声,闻思修道。

未来没有世界,死后没有幸福

啊,朋友!

怀着悲哀的心情,

让我向你宣告:

未来没有世界,

死后没有幸福!

啊,朋友!

怀着喜悦的心情,

让我与你分享:

未来已经来了,

当下即是!

当下就接通了未来的世界。

啊,朋友!

你知道吗?

活泼泼的悲智双运的心灵里,

我们清楚地看到:

生死是共时同步的一个历程,

生的开始,就是死的开始;生的结束,就是死的结束。

死后也就是生后;生后怎么会有幸福啊?

幸福来自于当下即是啊!

当下就坐在不生不死的涅槃——真实本性之中,

这就是幸福啊!

人生三如:梦中忙碌,戏中盲目,旅中茫然

 《人生三如:梦中忙碌,戏中盲目,旅中茫然》

0. 人生三如:如梦、如戏、如旅。

1. 人生如梦:狂心不歇,所以忙碌不休,忙到过劳死,死也是个糊涂鬼啊!梦醒时分到了啊,朋友!

2. 人生如戏:急于表现,剧本也不读,角色也搞不清,就盲目地参与演出,演出效果糟透了啊,弄得你哭别人笑,你笑别人哭啊!是时候好好研究剧本和揣摩角色了,朋友!

3. 人生如旅:一心只想赶路,一路冲冲冲,冲第一名,却不知道目的地在哪里,成功的时候才发现自己是最失败的一个。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往哪里去?是时候问自己这些问题了,朋友!

四易:简易·变易·不易·交易

0. 四易:四缘起,业感缘起、真如缘起、赖耶缘起缘起、法界缘起

1. 简易:阿罗汉成就,空性智慧般若德,圆满报身佛;性空,真如缘起

2. 变易:菩萨成就,无相慈悲解脱德,千百亿化身佛;唯识,赖耶缘起缘起

3. 不易:佛陀成就,无作涅槃法身德,清净法身佛;真常,法界缘起

4. 交易:众生境界,本觉佛性三身徳,法报化三诸佛藏;声闻,业感缘起

儒家第二期发展的代表人物:北宋五子

0. 北宋五子是指北宋(960--1127)周敦颐(1017--1072;56岁)、邵雍(1011--1077;67岁)、张载(1020--1077;58岁)、程颢(1032--1085;54岁)、程颐(1033--1107;75岁)。他们对北宋哲学思想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0.1 周敦颐为宋代理学的开山祖,其学混合了道家无为思想和儒家中庸思想,其《太极图说》为理学初期的代表作。

0.2 邵雍为北宋先天象数学的创立者,思想渊源于道教,把宇宙发生的过程归结为神秘的“象”和“数”的演化过程。

0.3 张载发展了“气一元论”的思想,为中国古代辩证法“两一”(一阴一阳之谓道;两体一物)学说的集大成者。

0.4 二程(颢、颐)兄弟为北宋理学的奠基者,建立了系统的以精神性的“理”为核心的学说体系。

1. 周:儒家第二期发展的开山祖师。名著《爱莲说》千百年来,感动了一代代的华人子孙。对易经的智慧传承,有自己深刻的体会,并做出了创造性的贡献,留给后人一份丰厚的文化遗产。

1.1 周敦颐在宋明理学发展史上享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清代学者黄宗羲在他的《宋儒学案》中说道:“孔子而后,汉儒止有传经之学,性道微言之绝久矣。元公(周敦颐)崛起,二程嗣之……若论阐发心性义理之精微,端数元公之破暗也”。【崃按:这段话赞叹周敦颐“一灯能破千年暗”。孔子仁道之学,从秦汉时代一直到唐朝五代(221BC--960AD;1181年),开始是遭受秦始皇“焚书坑儒”的灭绝性迫害,接着到了汉朝表面上自汉武帝开始,受到统治者提倡,热热闹闹,读书人也把它当作名利地位的敲门砖,但是儒学的核心“仁道”的传承,却长期处于衰微不振、不绝如缕的状态。】

1.2 创造性地继承易经的道统智慧:周敦颐继承《易传》和部分道家以及道教思想,提出一个简单而有系统的宇宙构成论,说“无极而太极”,“太极”一动一静,产生阴阳万物。“万物生而变化无穷焉,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太极图说》)。”

1.3 点明了实践道德的具体途径:周敦颐说,圣人又模仿自然界的“太极”,建立了人文界的 “人极”。“人极”即“诚”,“诚”是“纯粹至善”的“五常之木,百行之源也”,是道德的最高境界。只有通过主静、无欲,才能达到这一境界。

2. 邵:邵雍的成就,首先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然后是遇到高人,最后是妙悟自得。

2.1 读万卷书:少年时,邵雍就胸怀大志,发愤刻苦读书,于书无所不读。据《宋史.邵雍传》记载:邵雍"始为学,即坚苦自励,寒不炉,暑不扇,夜不就席者数年。” 

2.1 行万里路:为了增长见识,邵雍还游学四方,越黄河、过汾河,涉淮水、渡汉水,到过齐、鲁、宋、郑等各地,回来后,说道"道在是矣。”于是就不再云游。

2.3 遇到高人: 当时有高人李挺之,见其好学不倦,就传授了他《河图》、《洛书》、《伏羲八卦》等易学秘奥。

2.4 妙悟自得:以邵雍的聪颖才智,他融会贯通、妙悟自得,终于成为一代易学大师,风靡遐迩的鸿儒。他形成了自己一套完整独特的宇宙观,对于天地运化、阴阳消长的规律了如指掌。

3. 张:“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四句话,完全可以媲美佛家“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这就是有名的“横渠(张载的号)四句教”。

3.1 通达易经的智慧传承:张载提出了“太虚(宇宙)即气”的学说,肯定“气”是充塞宇宙的实体,由于“气”的聚散变化,形成各种事物现象。

3.2 张载对同代人以及后代人影响最大的是《西铭》这篇短短252字的文章。——本来是《正蒙》里的的一段文字,张载曾以《订顽》为题贴之于书室西壁,程颐改称《西铭》。《西铭》提出了“民吾同胞,物吾与”(普天之人皆兄弟姐妹,万物皆人类同伴)的思想,把宇宙看作一个相亲相爱的大家族,说明个人的道德义务,宣扬“存,吾顺事;没,吾宁也”(存活世间,顺天行事;大限到来,回家休息)的乐天顺命思想。

3.3 《正蒙》中的另一段文字,仅113字,张载以《砭愚》为题也曾书于书室东壁,伊川改为《东铭》。《东铭》以“戏言,出于思也;戏动,作于谋也”二句开头,引人深思,把读者带进了慎独的内心世界去,戒慎恐惧,所思所谋,不敢不出于本心,以免“长傲遂非”(长养傲慢心,迷失是非心)之过。

4. 二程:《宋史》记载,程颢年轻时就“慨然有求道之志。泛滥于诸家,出入于老、释者几十年,返求诸‘六经’而后得之”。与弟程颐开创“洛学”,奠定了理学基础。

4.1 大程子:程颢提出,读书以期“讲明义理”。他十分注重读书方法,“读书将以穷理,将以致用也”,不可“滞心于章句之末”【崃按:程颢注重悟性教育的“得鱼忘筌”,启发了陆(九渊)王(阳明)“心学”】,为此者乃“学者之大患”(指的是一味执着于文字,而没有悟性的学习者)。同其理学思想一样,程颢的教育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4.2 小程子:程颐指出,致知乃在穷理,即尽天理。致知的办法是“格物”。“格者,至也”【崃按:“至”就是“到”、“来”的意思;相对地,“致知”的“致”,就是“往”、“去”的意思 。换句话说,“致知”是“反求诸己”的“往”内心世界去“尽己”(忠道),“格物”是“推己及人”的“到”现实世界来“推己”(恕道);“人己不二”就是“仁道”】,“格”是内感于物而识其理【崃按:这个解释模糊不清,不知所云。】“耳目能视听而不能远者,气有限耳,心则无远近也”,因此认识事物的关键乃在“心”。心“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非在外也”,故致知重“内感”而不重外面事物【崃按:这个解释太差劲了!儒家最大的特点就是实践的精神,说儒家“不重外面事物”,说明的不是儒家,而是自家的悟性太低,不足以理解儒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