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6-29

【公开辩论、私人对话、个人反思】

【公开辩论、私人对话、个人反思】

1. 佛法是教我们怎么做一个光明磊落、顶天立地的人,所讲的一切道理都是在阳光底下的“白法”,我们要在“明明中”去领会和实践,而不是在“冥冥中”去猜测和摸索。

2. 我们可以并且必须在公开辩论、私人对话和个人反思的三个层次去学习佛法,因为真理是越辩越明、越思考越清晰的。

3. 千万不要把佛法当作是“不可告人”的什么“秘密”,以为一说自己就会失去功德!恰恰相反,佛法讲求“回向”,与人分享学佛心得,才是真正的“回向”。

【慈悲:众生的共同语言】

【慈悲:众生的共同语言】

1. 要相信沟通,所有人都是可以沟通的,只要我们心存慈悲。

2. 所以,没有代沟这一回事,它只是“没有慈悲”的所结出的恶果。

3. 心存慈悲,我们就能够跟一切人沟通,因为慈悲是众生的共同语言。

【白脸·黑脸·没有脸】

【白脸·黑脸·没有脸】

1. 做白脸:这是慈悲心扮演的角色。

2. 做黑脸:这是智慧心扮演的角色。

3. 没有脸:没有固定的角色,依照众生觉悟的需要,而扮演适当的角色。

【四觉:心·语·事·人】

【四觉:心·语·事·人】

1. 存觉心:这是真正的“存好心”。

2. 说觉语:这是真正的“说好话”。

3. 行觉事:这是真正的“行好事”。

4. 做觉人:这是真正的“做好人”。

【妄念死去,法身活过来】

【妄念死去,法身活过来】

1. 林黛玉和贾宝玉吵架,往往吵到死去活来。一个说:“这么折磨,倒不如死了干净!” 一个说:“说得是,我死了你也就干净了!”

2. “死”的是“妄念”,不是“心”,更不是“身”。

3. “妄念”死了,“法身”就活过来。

4. 往生:“妄念死去”是“往”,“法身活过来”是“生”。

【入流·亡所】

【入流·亡所】

1. 入流:入“还灭门”真如之流,直趋“自性弥陀”的涅槃本性。【回去:反求诸己】

2. 亡所:在“烦恼心所”的烂泥巴里,开创出“唯心净土”的美好世界。【回来:推己及人】

3. 往生:一边是“入流”的“往”,一边是“亡所”的“生”。

【做更好的自己:世饶王·法藏比丘·阿弥陀佛】

【做更好的自己:世饶王·法藏比丘·阿弥陀佛】

1. 世饶王为了做更好的自己,以开创一个更美好的世界,出家当了法藏比丘,为众生做了好榜样。

2. 法藏比丘为了做更好的自己,以开创一个更美好的世界,发四十八大愿,当了阿弥陀佛,为佛弟子做了好榜样。

3. 念佛人为了做更好的自己,以开创一个更美好的世界,信愿念佛,往生西方净土,再倒驾慈航,启发世人怎么做更好的自己,以开创一个更美好的世界。

【崃按:更好的自己就是“自性弥陀”,更美好的世界就是“唯心净土”。在“妄心”的烂泥巴里面培养“自性弥陀”的清净莲花,在“世间”的基础上开创“唯心净土”的美好世界。这是念佛的“不二法门”。】

2020-06-28

【“周处除三害”的修行启示】

【“周处除三害”的修行启示】

1. 周处除三害的故事:周处本来是一个恶人,人人畏惧,避之唯恐不及。后来,他想要改邪归正,就想为人们做一点好事。于是他冒着生命的危险,到南山去打死了伤害过无数人性命的恶虎,到北海去杀死了弄翻了无数船只而夺走无数人命的蛟龙。周处本以为自己做了两件大好事,可以获得众人的肯定与接纳,没想到人们却比以前更加惧怕他,离他离得更远了。后来的后来,周处震惊地发现,原来人们老早就把他跟恶虎、蛟龙并列为“三害”,并且认为他是“三害”之中最可怕的。于是,周处痛下决心,改过自新,最终获得了他内心渴望的成长和成功,脱胎换骨,变成一个人人尊敬的贤人,进而出任官职,造福一方。

2. 上述这个故事,完全可以用来比喻学佛人的修行历程。一者、学佛人必须是一个“降龙尊者”,学会降伏“贪欲深渊里的毒龙”;二者、学佛人还必须是一个“伏虎尊者”,学会降伏“嗔恚深山里的恶虎”;三者、学佛人最终必须是一个“须菩提尊者”,学会降伏“愚痴深心里的妄心”。

3. 熄灭贪嗔痴,勤修戒定慧,这是一切学佛人修行的总纲领,念佛人也不例外。若不放下贪嗔痴心,则只能念魔,岂能念佛?唯有提起戒定慧心,方能念佛,降伏诸魔!

4. 我佛弟子,不可不知,不可不慎,当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降龙伏虎,降伏自己,方能够表现出佛弟子的好样子,方是真正的礼佛、拜佛、赞佛。反之,若以佛弟子身份,在日常生活中表演贪嗔痴的言语和行为,即是不敬诸佛、毁坏佛法、毁谤佛陀。

【带业往生】

【带业往生】

1. 许多念佛人误解了“带业往生”的意思,以致于念佛多年,却仍然一点消息也没有。

2. 首先,看这个“带”字,它真正的意思是“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警惕学佛人不要造业,要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反省自己的心态和言行,有没有在薰习善恶种子而使之起现行,然后现行又去播下更多的种子,没完没了。所以,真正懂得佛法的人,能够从“自性弥陀”的角度,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洞察:这个“带”字包含了“不要带”的意思。这里的“带”,是从“西方弥陀”的角度,让众生深深感受到阿弥陀佛的大慈大悲,不舍一人,从而勇猛精进,断惑证真,离苦得乐。若未能洞察“带”字的真实义,何能往生西方净土?

3. 其次,再看这个“业”字。依据《大乘起信论》,众生陷于不同的“业”之中,有深有浅,共分九个层次,所谓“三细六粗”的九相,讲的就是这个。大家可以参考笔者在这一两天内所完成的相关博文。

4. 最后看“往生”二字,笔者已经在多篇博文反复强调,“往生”是“有去有回”的双程路,不是“只去不回”的单程路。佛法不离世间觉,佛弟子也是不离世间来落实佛陀世尊的示范与教诲的。佛陀教育特别重视实践,不重视理论,所以佛陀讲经说法49年后,告诉弟子自己“未曾道得一字”,由此可知,真心不可说,可说的都只是一种方便,方便众生借指望月,自得心开。所以,佛弟子不可执着于文字语言,而应该直接观察佛陀以及历代大修行人的榜样,跟着他们的样子,去成就自己,成就他人。记得,佛陀与历代大修行人的成就都是在今生今世,而不是来生来世的。加油吧,我佛弟子们,切莫蹉跎千载难逢的今生啊!

【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

【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

1. 念佛人心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故此下定决心,发奋念佛。

2. 然而,念佛求往生,必须要有三个条件:一、信;二、愿;三、行。兹分述如下。

3. 一者、何谓信?信什么?怎么信?怎么检验信的程度?信者,不疑也,并不是在“疑”之外去另外找一个东西,而是要在“疑”的烂泥巴里栽培出“信”的清净莲花。要在“疑”的烂泥巴里栽培“信”的清净莲花,就要付出“修心”的辛勤劳动。“修心”到一定程度,心灵就会自然现前,那个时候“信”才算是扎根了。

4. 二者、何谓愿?愿什么?怎么愿?怎么检验愿的效果?愿者,无愿涅槃也,并不是在“妄心”之中愿这个、愿那个,而是要放下妄心而提起真心,然而回归涅槃啊!涅槃本性,人人本有,后来迷失,愿求回归。回归涅槃,并非妄心之愿,故曰“无愿”,不可不知。涅槃者,不生不死之真实本性也,当安坐于当下之中而接通之,不离当下而契入涅槃,此乃“往生”之真实义也。

5. 三者、何谓行?行什么?怎么行?怎么检验行的收获?行者,佛菩萨之行也,并不是在“世间”之外去行,而是要借助“往生”的力量,帮助自己做一个更好的佛弟子,从而获得创造一个更美好的世界的无穷力量,最终实现“人间净土”的四弘誓愿。念佛人都应该是“行动中的佛”,时时处处,通过纯净的语言和纯善的行动,给自己和别人带来快乐、减少痛苦。

6. 总之,念佛人通过信愿行,万般放下,诸业放下,要能够做到“无业一身轻”【崃按:所谓“无业一身轻”,主要就是保持清净心,不要去薰习善恶种子而使之起现行】,光明磊落,顶天立地,自由而自在的活着,那才是学佛人的好样子呢。

【一心九相:A1到F9】

【一心九相:A1到F9】

A1:无明业相【只是“真如本性”略有恍惚,产生双重影像】

==以上为“三细六粗“九相中的“细中之细”,是等觉菩萨的境界【A1的等级——特优的成绩】==

A2:能见相【只是双重影像里,产生了能见的主体】

B3:境界相【只是相对于能见的主体,产生了种种所见的境界】

==以上为“三细六粗”九相中的“细中之粗”,是一真法界40个位阶的法身大士(不包括第41个位阶的“等觉菩萨”)的境界【A2、B3的等级——优良的成绩】==

B4:智相【只是在种种境界中,去分别净染而生爱憎】

C5:相续相【只是随着爱憎而生苦乐,念念相续】

==以上为“三细六粗”九相中的“粗中之细”,是“阿罗汉”果位的境界【B4、C5的等级——中等成绩】==

C6:执取相【只是随着苦乐而生执着,趋彼避此】

D7:计名字相【只是随着执着而巧立名目,胡思乱想】

==以上为“三细六粗”九相中的“粗中之粗”的前二相,是“三善道”的境界【C6、D7的等级——及格边缘上下的成绩】==

E8:起业相【只是随着胡思乱想,而胡言乱语,恣意妄为】

F9:业系苦相【只是随着恶业,而生恶果,自作自受而已】

==以上为“三细六粗”九相中的“粗中之粗”的后二相,是“三恶道”的境界【E8、F9的等级——完全不及格的成绩】==

【崃按:以上是依照新加坡学校教育考试制度的九个等级来比喻心的九相,颇为有意思。若细分,可分为“五等九级”。五等者,等觉菩萨、法身大士、阿罗汉、三善道、三恶道也;九级者,等觉菩萨第一级,法身大士、阿罗汉、三善道、三恶道各有上下两级。这个可以看做是专为新加坡念佛人“量身定做”的“自我验收的评量表”。英语的教育专业术语是Self Assessment Rubrics。】

2020-06-27

【念佛四德:常乐我净】

【念佛四德:常乐我净】

1. 常德:念佛人秉持“诸行无常”法印,深知“无常”之变化,可好可坏,学佛人应当“背尘合觉”,把握方向,则“无常”将化身为“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之种种境界,一步一个脚印,步步与佛相应,直到圆满成佛(真常),是之谓“常德”。

2. 乐德:念佛人秉持“诸漏皆苦”法印,深知学佛人应当远离一切世俗欲乐,以“不二法门”,超越六道之善恶执着、十法界之净染分别,乃至于一真法界之真妄境界,而彻底“离苦得乐”,究竟成佛(福慧二足之乐),是之谓“乐德”。

3. 我德:念佛人秉持“诸法无我”法印,深知学佛人唯有破除六道之“人我执”(见思惑)、十法界之“法我执”(尘沙惑),乃至于一真法界之“无明惑”,方能证得“与十方三世佛”相应的真实生命(真我),是之谓“我德”。

4. 净德:念佛人秉持“涅槃寂静”法印,深知“佛法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禅宗六祖惠能大师语),深知“没有烂泥巴,就没有清净的莲花”(一行禅师语),故能超越净染的分别心,以清净心,安坐于当下的涅槃之中,是之谓“净德”。

5. 往生:往是回去,生是回来;往是放下,生是提起;往是智慧,生是慈悲;往是出世间,生是入世间。念佛四德,皆不离“往生”二字。

【即使做了佛,也还是要念佛】

【即使做了佛,也还是要念佛】

1. 即使做了佛,也还是要念佛?为什么?不是说“念佛是因,成佛是果”吗?既然已经证得佛果,为什么还要坚持佛因呢?

2. 所谓“以果地觉,为因地心”,所谓“因赅果海,果彻因源”,佛因佛果,何尝分离?哪里能够说,证得佛果,就抛弃佛因的呢?

3. 再从“无明业相”的角度来看,念佛才能念念与佛相应,念念与无上正等正觉相应;否则,一念不觉,“无明业相”就会马上产生。

4. 要而言之,念佛不是成佛的手段,念佛本身就是目的。

【一念越三祇,一步跨十土】

【一念越三祇,一步跨十土】

1、一念越三祇:一般说法,成佛需要三大阿僧祇劫的时间。话说菩萨之阶位有五十位:(1)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之四十位,为第一阿僧祇劫;(2)十地之中,自初地至第七地,为第二阿僧祇劫;(3)自八地至十地为第三阿僧祇劫。这五十个菩萨修行的位阶,包括了“三细六粗”九相中的“后八相”,顺序是:(1)“细中之粗”的“能见相”和“境界相”;(2)“粗中之细”的“智相”和“相续相”;(3)“粗中之粗”的“执取相”、“计名字相”、“起业相”和“业系苦相”。这还没有包括“等觉菩萨”位阶“细中之细”的“无明业相”呢。由此可见,若要执着,成佛何止是三大阿僧祇劫呢?然而,若是能够不执着、不分别、不妄想,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够做到“一念越三祇”,一念之间,就可以超越三大阿僧祇劫!这是佛法的不可思议之处。可惜凡夫总要执着于用自己的妄心去思议佛法,奈何?用妄心去思议佛法,恐怕用三大阿僧祇劫乘以三大阿僧祇劫的时间,也还是凡夫一个,哪里能够成佛?

2、一步跨十土:《阿弥陀经》说:“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西方极乐世界离娑婆世界有十万亿佛土之远。然而,中峰禅师在《三时系念》里头却清楚开示,西方极乐世界就在我们的眼前!为什么呢?道理很简单,前者说的“过十万亿佛土”,是指众生生活在妄心的境界里的距离;后者说的“就在眼前”,是指净土行者在清净心的境界里的零距离。由此可见,只要能够真信、切愿、一心念佛,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做到“一步跨十土”,一步之力,就可以跨越十万亿佛土!这是西方弥陀佛力加持不可思议之处,也是接通自性弥陀功德不可思议之处。净土行者就活在清净心之中,所谓“唯心净土”,哪里还有东方、西方的虚妄分别?净土行者同时接通不生不死的真实本性,“自性弥陀”和“西方弥陀”哪里还有对立分别的道理?

3、一念越三祇,一步跨十土:依据“空”、“无相”和“无愿”的“三解脱门”,可从三个方面加以说明。(1)空解脱门:空性智慧里头,一个念头也没有,这是“般若无知”的“根本智”;(2)无相解脱门:无相慈悲里头,随类现身,应机说法,与“无所不知”的“后得智”相应;(3)无愿解脱门:无愿涅槃里头,不来不去,不生不灭。所谓“一念”和“一步”,也是对治“无明业相”的方便说,不可执着。愿我佛弟子,皆能够脚踏实地,在今生今世,成就自己,成就他人,不只要做一个更好的自己,还要开创一个更美好的世界,才不辜负释迦牟尼佛与历代祖师大德的殷殷教诲与屡屡示范。阿弥陀佛!

【双管齐下看佛法】

【双管齐下看佛法】

1. 先转述一个“双管齐下”的故事。话说唐代画家张璪(音“早”。古代刻有水藻花纹的玉制装饰品。),他画松树的方法非常特别。他左右双手,各握一支笔,两支画笔同时落在画纸上,一支画出生意盎然的松枝,一支画出枯槁垂死的松干。

2. 这个故事,让我联想到刘宗周年少求学的时候,有两个老师同时教他,一个要求他写出规规矩矩的文章以参加科举考试,一个要求他写出直抒胸臆的文章以培养浩然之气,刘宗周经过一番内心的挣扎,最后终于练出了“双管齐下”的本领【崃按:当然不是指刘宗周能够左右手各握一支笔来写文章,而是说他能够在不同老师面前写出不同风格的文章】,写出了让两个老师都满意的文章。

3. 仔细想想,我们身为佛弟子,何尝不需要练出“双管齐下”的本领呢?念佛求往生,实实在在就是“双管齐下”的修行法门啊!一边是“回去”,一边是“回来”,必须双管齐下啊!可惜很多念佛人,心心念念,只想着“回去”,没有想着“回来”,只抓住了“往生”的“往”字,却丢掉了“生”字,让世人对念佛法门产生误会。这是多么令人遗憾的一件事啊!

【为什么有人说佛教是中老年人的宗教?】

【为什么有人说佛教是中老年人的宗教?】

1. 这是一个值得佛弟子认真思考的问题。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误会?是别人无中生有吗?还是我们佛弟子自己有做得不够圆满的地方?【我们应该抱着《弟子规》所谓“有则改,无加警”的态度,来对待别人的批评,千万不要自以为是地嗤之以鼻。】

2. 我们要认真思考:学佛真的是中老年的事吗?年轻人,乃至于儿童就不需要学佛吗?

3. 然后,我们要追问自己:要年轻人学佛,或甚至是儿童学佛,我们要教他们什么?要怎么教?

4. 最后的最后,我们扪心自问:我们的佛陀教育是面对活泼泼的人生来进行教育的吗?还是我们一味强调死后的世界呢?我们的佛陀教育,是强调怎么在人世间建立一种美好的人际关系呢,还是重视“个人因果个人负责”呢?

5. 为了自己,为了社会,为了佛教的复兴,我们每一个佛弟子,都要认真思考这个重要的问题。

【不二法门:善恶、净染、真妄】

【不二法门:善恶、净染、真妄】

1. 善恶关:六道众生由于“见思惑”的执着,在“三细六粗”九相的“粗中之粗”的“后四相”——“执取相”、“计名字相”、“起业相”和“业系苦相”——之中纠缠不清,善恶对立冲突,意识形态纠结不已,苦不堪言。唯独修行人把握“不二法门”,破除“见思惑”的执着,超越善恶对立,证得“一切智”,成就“般若德”,是为“阿罗汉”果位。

2. 净染关:二乘行人由于“尘沙惑”的分别,在“三细六粗”九相的“粗中之细”的“前二相”——“智相”和“相续相”——之中分别境界,净染二分,或趋或避,变易不已。唯独大乘行者把握“不二法门”,破除“尘沙惑”的分别,超越净染对立,通达救度一切众生的如尘如沙的无量法门,证得“道种智”,成就“解脱德”,是为“法身大士”果位。

3. 真妄关:一真法界的41位法身大士由于“无明惑”的妄想,在“三细六粗”九相的“细中之粗”的“后二相”——“能见相”和“境界相”——之中妄见妄现,真妄微妙难测,唯独净土行者,获得弥陀世尊佛力加持,启发自性弥陀力量,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直至“等觉菩萨”的果位。

4. 究竟成佛处:一真法界的等觉菩萨由于最后一品“无明惑”的“无明业相”,也就是在“三细六粗”九相的“细中之细”的真如不觉的最初始的“入梦”相状之中,与“出梦”尚隔一间,略有恍惚,唯独净土行者,获得弥陀世尊佛力加持,启发自性弥陀力量,破除最后一品无明,大梦初觉,证得“一切种智”,成就“法身德”,是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果位。

2020-06-26

【三件脏衣:无明惑、尘沙惑、见思惑】

【三件脏衣:无明惑、尘沙惑、见思惑】

1. 赤裸裸一丝不挂:自性清净自在的涅槃本性。

2. 第一件不太脏的脏衣:无明惑,唯心所现,变现一真法界。【《大乘起信论》:“三细六粗”-九相之123=>1/9无明业相(不觉故心妄动)、2/9能见相(依妄动故妄见)、3/9境界相(依妄见故妄境现);为“三细相”】

3. 第二件比较脏的脏衣:尘沙惑,唯识所变,变现十法界的四圣法界。【《大乘起信论》:“三细六粗”-九相之45=>4/9智相(法执俱生;依境界相妄起分别净染,于净境则爱,于染境则不爱)、5/9相续相(法执分别;以智相分别,于爱境则生乐,于不爱境则生苦,起心动念,相应不断);为“六粗相”之前二】

4. 第三件最肮脏的脏衣:见思惑,唯识所变,变现十法界的六道轮回。【《大乘起信论》:“三细六粗”-九相之67=>6/9执取相(我执俱生;依相续相,缘念苦乐等境,心起执着)、7/9计名字相(我执分别;依执取相,分别假名言相);为“六粗相”之中二】+【《大乘起信论》:“三细六粗”-九相之89=>8/9起业相(依计名字相,造种种身口诸业)、9/9业系苦相(系于善恶诸业,有生死逼迫之苦,不得自在);为“六粗相”之后二

5. 依据《大乘起信论》,根本无明起动真如,现出生灭流转的妄法(迷的现象),其相状有“三细”和“六粗”(九相)的区别。“三细”没有“心王”和“心所”的区分,它的相状微细难测;“六粗”则有“心王”和“心所”相应,它的相状粗显可测。由“三细”进入“六粗”,就是由“不相应心”的“阿赖耶识位”进入“相应心”的“六识位”,迷的世界就随着展现开来。

6. 如果要回返而通达开悟的境界,就需要从“六粗”迈向“三细”。凡夫的境界是“粗中之粗”,指的是“六粗”中的后四相,也就是“执取相”、“计名字相”、“起业相”和“业系苦相”。菩萨的境界是“粗中之细”和“细中之粗”,前者指的是“六粗”中的前二相,也就是“智相”和“相续相”;后者指的是“三细”中的后二相,也就是“能见相”和“境界相”。佛陀的境界则是“细中之细”,指的是“三细”中的“无明业相”。

【一尘一沙,皆可接通自性光明】

【一尘一沙,皆可接通自性光明】

1. 所谓“尘沙惑”里的“尘沙”,就是指救度一切众生所需要的如尘如沙的无量法门;对此无量法门未能通达,就称为“尘沙惑”。

2. 一真法界里的法身大士,都是已经破除了“尘沙惑”,悲智双运,追求无上菩提(佛果)的大乘菩萨。

3. 每一个众生,都有一个对应的“量身定做”的救度法门,所以大乘菩萨就依照这个特殊众生的特殊法门,随类现身,契机说法,而救度之。

3. 因此,佛弟子当知,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一尘一沙,都包含了通往无上菩提的法门,皆可接通自性的无量光明。

2020-06-25

【扣槃扪烛,岂识自性?】

【扣槃扪烛,岂识自性?】

1. 扣槃扪烛:宋代大词人苏轼写过一篇《日喻》的文章,讲了一个故事。说一个天生瞎眼的人,听人说太阳像个盘子,就去找了个盘子来敲打,以为这就是太阳的声音;又听说太阳像蜡烛一样会发光,就去找了一根蜡烛紧紧握住,以为自己已经握住了太阳。【注:“槃”就是“盘”,古代盘子是木制的。】

2. 上述那个故事,刚好可以用来比喻凡夫想要认识自性,就好比天生瞎眼的人要认识太阳那样的困难。

3. 认识自性,不能够犯上“扣槃扪烛”的错误。要认识自性,就不能道听途说,拾人牙慧。要认识自性,需要回归自己的内心世界,需要学习安坐于当下之中,才能睁开智慧的眼睛,看清楚宇宙人生的事实真相。

【安步当车的颜斶】

【安步当车的颜斶[音chu4]】

1. 颜斶是战国时期的齐国【姜太公受封于周武王,是为“姜姓齐国”(周武王--386BC);田和取代“姜姓齐国”,建立“田氏齐国”(386BC--221BC)】隐士,曾经提出“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无罪以当贵”的主张,而名传千古。这是成语“安步当车”的成语典故。“安步当车”生动地体现了这一位名传千古的隐士的德行修养。【注:在三句主张之后,还有一句话:“清静贞正以自虞”(自虞:自得其乐)】

2. 《齐宣王见颜斶》是《战国策·齐策四》中的一篇触动千古读书人心灵的精彩文章。文章写读书人颜斶以刚正不阿的风骨,与齐宣王(田辟疆)【319BC-301BC在位】进行的一段扣人心弦的对话。颜斶直接对齐宣王说:“读书人的地位比大王尊贵。”,并举历史上的事例劝谏齐宣王要保持开放、谦卑的气度来对待读书人。

3. 颜斶兼具了读书人和隐士的双重人格特质。读书人要能够做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独善其身”就是保持“清净贞正以自虞”的操守,“兼善天下”就是“齐家、治国、平天下”。颜斶跟齐宣王分享的就是国君“治国”的大道理,而隐士生活则是他选择的生命的方向。因为他认为当官会“形神不全”,所以他在“尽忠直言”之后,向齐宣王表达自己隐居的愿望。

2020-06-24

【来世?把今生把握好再说!】

【来世?把今生把握好再说!】

1. 来世:来世已经来了,因为今生就是前世的来世。

2. 前世:前世还没过去,因为今生就是来世的前世。

3. 今生:当下即是,安住于当下的涅槃之中,前世、今生与来世,都在这里接通了。

【崃按1:“今生之心”就是“念佛往生之心”,就是“禅修开悟之心”,就是“慎独物格之心”。】

【崃按2: 成佛是今生应该把握的一件大事,今生应该实现的菩萨心愿,今生应该继承的如来家业,因为我们每一个人前世本来就是佛,来世也必定成佛。】

【我不是这个身体,我也不是这个心】

【我不是这个身体,我也不是这个心】

1. 我不是这个身体:这是一个受到妄心控制的臭皮囊,我要放下它!

2. 我也不是这个心:这是妄心,我要放下它!

3. 只有把被妄心控制的身体【我执的身体】以及妄心本身【法执的妄心】都放下了,我们才能够获得真正的自由,才能够做一个“完全正常”的人,然后我们才能够真正提起,才能够提起我们的真心,才能够提起“真正的身体”,也就是“道器”。


【崃按:此篇博文的灵感源自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wQkfoKxRvo,也就是上面的视频。大家所获得的真实利益,全部回向萨古鲁与一切众生

2020-06-22

【你知道吗?我们每个人都秉承了天命在身上】

【你知道吗?我们每个人都秉承了天命在身上】

1. 《中庸》说:“天命之谓性”,把许许多多学者搞得团团转,各种各样的解释满天飞,看得人眼花缭乱,真的有这么复杂吗?古人在跟我们开玩笑吗?当然没有这么复杂,古人也没有跟我们开玩笑,是我们跟自己开玩笑。

2. 简单来讲,我们每一个人都秉承了天命来到这个世界,这是我们需要相信,然后去证明的一件事。

3. 证明的方法,就是回归自己,回归真实的自己,然后回归社会,回归迈向美好愿景的社会。

【病毒有多大?】

【病毒有多大?】

1. 病毒是纳米测量级别的,跟人体比,我们当然会说:“病毒比很小很小还要小很多。”当然啦,人体比病毒大10万万倍!

2. 但是,如果换一个角度来看,我告诉你:我把自己变小了,小小小,小得比病毒小10万万倍,你知道我是谁吗?【答案:比病毒(纳米)小一千倍是原子(皮米),比原子小一千倍是中子(飞米),比中子小一千倍是夸克(阿米)。夸克比病毒小10万万倍。】对了,是夸克!你知道吗?从夸克的角度来看:“病毒比很大很大还要大很多。”

3. 所以,我们人体与病毒隔着一个三千大千世界,病毒与夸克又隔着一个三千三千世界。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真是奇妙啊!我们每一个人,真是奇妙啊!我在这里写博客,你在那里看博客,这也真是奇妙啊!

2020-06-21

【促进会精神:诚敬谦和】

【促进会精神:诚敬谦和】

1. “诚敬谦和的精神”,是一个完整的真实生命。“诚敬”就是“自助精神”,“谦和”就是“助人精神”。“诚敬谦和”就是一种“在自助中助人,在助人中自助”的精神。

2. 先谈“诚敬”的“自助精神”。“诚”是“自性”,“敬”是“良心”,“诚敬”(本体)必须依靠“慎独”功夫来开发,所谓“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致”,在这里,我们就可以具体而深切地体会到,其真实义是:“致良心之知,在格自性之物;自性之物格,而后良心之知致”。所以,“诚敬”二字,不是头脑中的概念,不是死的理论,而是需要我们一步一脚印地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去领会、去落实。这就是充满智慧的“自助精神”。

3. 再谈“谦和”的“助人精神”。“谦”是指具有“高山的德行”(促进会成员依“诚敬”的自助精神而成就自己的德行)而又能够“谦卑如大地”地与人沟通和相处;“和”是指具有强大的亲和力,不但能够放下身段而与一切人保持心理上的零距离”,而且能够调整语言而与一切人取得最佳的沟通效果。

4. 总之,“诚敬谦和的精神”不但是促进会精神,而且可以通达新加坡精神乃至于人类精神。希望我促进会全体成员,把握“诚敬谦和”的真实义,成就自己,成就别人,把自己的生命价值最大化,把这个世界转化为一个更加美好的地方。

【往生:如去如来】

【往生:如去如来】

1. 往生不是“去世”,不是一条“只去不回”的“单程路,而是一条“回去回来”的双程路。我们要牢牢记得。

2. 借用“如去如来”【崃按:“如来”[Tathagata多陀阿伽陀,Tatha是“这样”、“如此”;gata是“来”或“去”],是“无所从来,亦无所去”,也可以翻译作“如去”】的名相来说明。“往生”就是“如去如来”,“往”是“如去”,“生”是“如来”。说到究竟处,“如去如来”是“不去不来”的真如本性,而这也恰恰是念佛人的“自性弥陀”。

3. 借用21世纪科技产品电脑synch(同步化、共时性)的功能来说明。“念佛”就是尝试在建立网络的联系功能(internet connectivity),“往生”就是成功建立了联系,一下子最新信息全部进来了。然而,如果我们忘记时不时去synch一下,我们就会与当下失去联系,而落在后头了。“念佛”就是做这个synch的动作,“往生”就是与信息的源头保持“回去回来”的关系。

4. 再强调一次,“往生”的“往”是手段,“生”才是目的。不要“只去不回”,更不要把“往生”当成是死人的事情。那真叫“三世佛”都要喊冤了!

【念佛:没有禅修相的禅修】

【念佛:没有禅修相的禅修】

1. 台湾儒家学者曾昭旭教授如是说:“儒家是最彻底的宗教,虽然没有宗教仪式的外衣,却保持着宗教精神的内涵”,所以他把儒家称为“没有宗教相的宗教”。这是真知灼见啊,没有真正懂得儒家,说不出这样精辟的话。

2. 我们身为净土宗的行者,应该反躬自问:我们有没有真正懂得净土宗的念佛法门呢?古人说:“念佛是深妙禅”,我们有没有真正体会呢?还是说,我们依旧固执地坚持“念佛是念佛,禅修是禅修,两者风马牛不相及”呢?

3. 如果我们愿意静下心来,仔细思考,并深深体验,我们将会发现事实真相,然后可以借用曾昭旭教授的那句话的形式,而肯定地说:“念佛是没有禅修相的禅修”。

2020-06-20

【念佛:念念与佛相应】

【念佛:念念与佛相应】

1. 第一种念佛。曾经听净空老法师(以下简称“净师”)开示:“口念弥陀心散乱,喊破喉咙也枉然。” 因为散乱的心,念念与佛不相应。这样念佛,跟没有念佛,没有两样。【念佛次第:0】

2. 第二种念佛,摒除众缘,寻一个清净之处,独自一人,发心念佛,句句佛号,努力做到净师所谓“以一个妄念,打败千千万万妄念”的目标。先是心念,然后口跟着念。每一念,都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以期与佛相应。这样念佛,可以逐渐减少妄念,最后破除“见思惑”。【念佛次第:1】

3. 第三种念佛,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随缘念佛,心里明白净师所谓“一切众生都是为了我一个人成佛而来”,不论在什么境遇之中,都能够制心一处,做到“念而无念,无念而念”(个人因缘,这句法语,也是净师传授)。这样念佛,可以突破“尘沙惑”,并且破第一品“无明惑”。【念佛次第:2】(崃按:“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一语乃是当年蔡礼旭老师——当年教授《弟子规》之一时名师,今现出家相矣——对“道在哪里”的精彩开示。)

4. 第四种念佛,安住于当下之中,也就是安住于不生不死的真实本性当中,念念与佛相应,念念与一切众生相应,因为一切众生都是未来佛。这样念佛,可以净化“无明惑”,最后证得“无上菩提”【念佛次第:3】(崃按:安坐于当下之中,就是安坐于涅槃之中,乃是一行禅师的精彩开示。)

【崃按:依据净师开示:“圆融不碍次第,次第不碍圆融”,以上的三个念佛的次第,亦复如是。】

2020-06-19

【身在真心之中】

【身在真心之中】

1. 我们往往误以为心在身之中,其实那是妄心的错觉。

2. 事实真相是,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生活在尽虚空遍法界的真心之中的。只是我们被妄心遮住了眼睛,看不到而已。

3. 宋明理学家有人看到了,所以他们说“盈天地间皆心”。

【人生梦中梦又梦】

【人生梦中梦又梦】

1. 我们每一个人,本来都是醒着的。

2. 后来,却做了一个清清楚楚的梦。

3. 后来的后来,在清清楚楚的梦里头,又做了一个不太清楚的好梦。

4. 后来的后来再后来,在那个不太清楚的好梦中又做了一个乱七八糟的恶梦。

5. 恶梦好可怕啊!我们都希望自己赶快醒过来。

6. 恶梦醒了,就回到不太清楚的好梦。

7. 不太清楚的好梦醒了,就回到清清楚楚的梦里。

8. 清清楚楚的梦醒了,我们就真的醒了!

9. 我们每一个人本来就是醒着的,现在又重新醒了过来,就这么简单。

10. 说到底,梦中好像有来有去,醒了才发现没来也没去啊!

【永生的家,唯有爱】

【永生的家,唯有爱】

1. 新加坡最受欢迎的国庆歌曲《家》里头有一句动人心弦的歌词:“一生的爱,唯有家”,感动了千千万万的国人。

2. “一生的爱,唯有家”,表达的是家国情怀,这是每个人体验过,并珍惜的。

3. 然而,我们却可以从“一生的爱,唯有家”,联想到“吾心安处即吾家”这句话。只要“心安”,处处都可以是“家”,处处都可以让我们投注“一生的爱”。

4. 然后,我们还可以联想到: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家庭或国家并不美满,可能充满暴力。所以,在现实生活里,我们更真切的感受很可能是:家国未必有爱,爱才是真正的家国。

5. 因此,我们真正追求的是能够帮助我们创造家国的“爱”。于是,我们就不妨根据从“一生的爱,唯有家”这句美妙的歌词中获得的灵感,把它改写为“永生的家,唯有爱”。

6. 啊,永生的家在哪里?哪里有爱,哪里就有永生的家!

【“你我他”含玄义】

【“你我他”含玄义】

1. “你”:“你中有我,也有他”,没有“我”,何必说个“你”?没有“他”,“你”和“我”两个人的世界,不是太狭隘了吗?“你”是“慈悲心”,“我”是“智慧心”。“你我同心,其利断金”,讲的就是“悲智双运。【崃按:“你”含玄义,其玄义就是“心”;“你中有我”的“我”含玄义,其玄义就是“自性”】

2. “我”:“我中有你,也有他”,没有“你”和“他”,“我”该是如何的寂寞啊!“我”是“自性”,“你”是“心”,“他”是“身”。【崃按:“我”是“法身佛”,“你”是报身佛”,“他”是“化身佛”】

3. “他”:“他中有我,也有你”,“他”也跟“你”和“我”一样有血有肉、会哭会笑的,怎么可以没有同理心,不懂得换位思考呢?【崃按:念佛人当知,不可当“自己生命中的他者”,把自己变成“自己生命中的陌生人”。当知,“佛”不是别人,而是自己的“自性”和“真心”。】

【往生是双程路】

 【往生是双程路】

1. “往生”不是“只去不回”的单程路(死路),而是“有去有回”的双程路(活路)。

2. “往”是“回去”的意思。

3. “生”是“回来”的意思。

4. “往生”依照净空老法师的开示,就是:到西方净土去,向阿弥陀佛行一个礼,就立刻回来。

5. “往”是“弃绝世俗”,“生”是“乘愿再来”。

6. 须知,“西方弥陀”与“自性弥陀”是一个人,不是两个人。

7. 切记,“念佛”不只是“口念”,更加是“心念”。所以,“念佛”必须“心中有佛”。心中无佛,念个什么佛?

8. 故知,“西方净土”不在心外,心外求法是邪魔外道;“西方净土”就在你我心中。

9. 一心念佛,安住于当下之中,当下得见阿弥陀佛,当下“往生”(回去回来)。此是“往生”的真实义。

2020-06-18

【“众从人,人从众” 含玄义】

【“众从人,人从众” 含玄义】

1. “众从人,人从众”的表面意思很简单,也很有意思:“众”指的是社会,“人”指的是个人,个人与社会存在相互依存的关系。一方面是“众从人”,指的是社会的进步有待于杰出的英雄豪杰;一方面是“人从众”,指的是个人的命运往往受制于社会与时代。

2. “众从人,人从众”含儒家玄义:
2.1 “众从人”是“反求诸己”,也就是《大学》的“八条目”从“平天下”一步步后退(6步)到“格物”;
2.2 “人从众”是“推己及人”,也就是《大学》的“八条目”从“格物”一步步前进(7步)到“平天下”。

3. “众从人,人从众”含佛家玄义:
3.1 “众从人”是追求智慧(弃绝世间)的历程,从复杂的妄心回归到简单的真心,最终从六道轮回(众)、十法界(从)乃至于一真法界(人)解脱出来
3.2 “人从众”是落实慈悲(乘愿再来)的历程,这里的“人”是“觉悟了的人”(也就是“法身佛”),“从”是“自受用”与“他受用”兼具的“报身佛”,“众”是“救度你我他一切众生”的“化身佛”。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的真实义】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的真实义】

1. 在生活中,我们时常听到人们用“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这句话,来形容一个人习性难改,一直重犯同样的错误。这句话在这样的语境中,往往传达的是一种愤愤不平的心情。所以,这句话也就变成是一句气话了。气话,还有什么值得分析的呢?然而,往往是气话触及了人心中最细微之处。譬如这句话中的“本性”,岂不是人心中最精微之处吗?

2. 在人们用“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来否定一个人的时候,其实这句话真正要表达的意思是:就算江河变成高山,高山变成江河,他这个人的种种坏毛病也是不会改变的!根据佛法“无常”法印,我们就知道这种想法是错误的。我们就知道,那个人的种种坏毛病不可能是不会改变的,肯定是会改变的。问题只是:变得越来越好,或者越来越不好而已。

3. 学习佛法的目的,就是要领会“无常”法印,把握自己的人生方向,帮助自己也帮助别人越变越好。

4. 回来讨论“本性”二字,根据佛法,“本性”就是“自性”。自性何止是“难移”?自性不移!所以,根据佛法,“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的真实义,应该是“江山变易,本性不移”。意思是:自性处于终极维度,是“永恒不变”的;江山处于三维空间(加上时间,就是四维),是“变动不居”的。

5. 只要肯干,一步一脚印,通过禅修和念佛,把握“无常”法印,接通“自性”,我们就能够“在无常之中见永恒”。

【不要再为妄心委屈自己的身体和心灵】

【不要再为妄心委屈自己的身体和心灵】

1. 不要再为妄心委屈自己的身体:公元405年,大诗人陶渊明写了一首《归去来兮》,表达了自己高洁的情操,他不愿意再为身体而委屈自己的心灵,决定不再“为五斗米折腰”,要回归到田野去,过那“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最贴近自己的心灵的生活。然而,陶渊明所说的“为身体而委屈心灵”,是事实真相吗?这样说,对“身体”公平吗?仔细观察和体会,我们会发现真正委屈心灵的,不是身体,而是妄心。妄心不只委屈心灵,也委屈了身体。“妄心”让“身体受委屈”而变成“臭皮囊”,只要摆脱“妄心”的控制,身体就会恢复它的“本来面目”:“道器”。这个“道器”,一行禅师把祂称为“宇宙的礼物”。

2. 不要再为妄心委屈自己的心灵:这层意思,很容易明白,我们也讲过很多次,这里不再啰嗦。只提示一点:用“灵魂”二字来表达,“妄心”是“魂”(昏昏沉沉),“心灵”是“灵”(清清明明)。

3. 不要再为妄心委屈自己的身体和心灵:“妄心”力量很大,可以同时委屈我们的身体和心灵。“我执”跟“受委屈的身体”有关,“法执”跟“受委屈的心灵”有关。我们虽然一直说“身心合一”,但是“被委屈的身体”和“被委屈的心灵”是永远不可能“合一”的。只有通过禅修和念佛,摆脱“妄心”的控制,放下了“我执”和“法执”,接通了空性智慧,触及终极维度的不生不死的真实本性,“身心合一”才是可能的。

【用慈悲心“察言观色”】

【用慈悲心“察言观色”】

1. 察言:用慈悲心的耳朵来听,反闻闻自性,自然可以听到对方的心声,自然可以做最有效的沟通。

2. 观色:用慈悲心的眼睛看,反见见自性,自然可以看到对方的原形(而不是表面上的奇形怪状),自然可以采取最恰当的行动。

【无常之中见永恒,无我之外见真我】

【无常之中见永恒,无我之外见真我】

1. 无常之中见永恒:怎么做到?用正念的心,安住于当下的涅槃之中,就能够见到。这么简单。是的,就这么简单,简单到我们不能够相信,所以不能够生起信心去做到。

2. 无我之外见真我:这么可能?“我执”就不可能,放掉狭隘的“我”,就可能看到尽虚空遍法界的“真我”。放不下,怎么办?反求诸己证真我,只要回归自己,什么也都能放下,然后什么也都能够提起。

【“口”字表法】

【“口”字表法】

1. 口:文字学中的象形字,象身体器官(嘴巴)的形状。这里的“口”,有两个作用:一个是吃喝进食以确保有足够的能量来做事,一个是说话沟通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身体是“道器”,我们每一个人的嘴巴也是“道器”,吃东西的时候吃东西,也是一种修行;说好话更加是一种修行。】

2. 口:以“口”的字形表法,表“方寸”,也就是“心灵”的意思。这个“口”,这个“方寸”,虽是“一心”,却可“开二门”。不可不知。然而,虽是“二门”,最终可以而且必须“回归一心”。更加不可不知。【“方寸”的心,通往“灵魂”的两个方向:一个是妄心的“魂”(昏昏沉沉),一个是真心的“灵”(清清明明)。能够不慎独吗?】

3. 口:以“口”表法,表“身心合一”、“人我合一”与“天人合一”的“一”的意思,也就是“道”的意思,也就是“涅槃”的意思。【“一”是终极维度的本体,也是“上帝的国度”,也是“常寂光土”,也是“不生不死的涅槃本性”】

【汉字表法:“口” 对 “中” 说】

【汉字表法:“口” 对 “中” 说】

1. “口”对“中”说:“哈!你还来个顶天立地,了不起啊!”

2. 这两个汉字可以表法。“口”表方寸之心,“中”表开悟之心。【“中”是“下学而上达”的心,也是“乘愿再来”的心,这两个心,是一体两面。不可不知。】【“中”是“内圣”的心,有诸中而形于外,就是“外王”的行。所以,“中”和“王”具有“相互依存”的关系。】

3. 《中庸》说:“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4. “和”本乎“中”(“和”以“中”为本),“中”发乎“和”(“中”以“和”为用)。

5. “中和”就是“中庸”。“庸”就是“用”,意思是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都需要用到“和”,不要伤了“和”气。伤了和气,结果也会伤心。——伤了“中道”的心。

2020-06-17

【观世音菩萨是我们每个人的“朋友”】

【观世音菩萨是我们每个人的朋友

1. 观世音菩萨能够“随类现身”,还能够“应机说法”。

2. 朋:这个美妙的汉字可以表法,表的是“两个好朋友,心如明月,互相辉映”。观世音菩萨就是这样的好朋友,祂心如明月清,能够“应机说法”,帮助我们洗清心灵的尘垢,也变得跟祂一样“心如明月清”。

3. 友:这个美妙的汉字也可以表法,表的是“两个好朋友,就好像左右手一样互相帮助”【崃按:“又”的本义是“右手”,“左”在古文字里面是没有底下的“工”的】。观世音就是这样的好朋友,祂帮助众生的行动快如闪电,能够“随类现身”,不知不觉地出现在我们的身旁帮助我们克服种种生活中的困难,让我们见贤思齐,最后也能够学会祂“随类现身”的本领去帮助他人。

【忍辱:烦恼转化为菩提的关键】

【忍辱:烦恼转化为菩提的关键】

1. 百丈禅师(720-814)说: “烦恼,以忍辱为菩提。”【百丈禅师是中国禅宗史上的重要人物,是唐代的禅宗高僧。】

2. 菩提就是觉醒,就是清净心。“烦恼菩提”是一回事,能忍辱,烦恼就转化为菩提;不能忍辱,这烦恼的火焰就会烧毁功德林。【崃按:“忍辱”不能够简单地理解为“忍受侮辱”,这个净空老法师曾经开示,因为传统读书人有“士可杀,不可辱”的观念,所以中文翻译的时候,便把“忍”字特别与“辱”字挂钩。其实,“忍辱”波罗蜜代表的是“忍人之所不能忍”,它的对象包括了“贪心”(对于顺乎自己心意的人事物的贪爱执着)、“嗔心”(对于违反自己心意的人事物的嗔恨切断)和“痴心”(对于一切人事物的无感冷漠)等三毒乃至于五毒的心态、言语和造作,通通都要“忍”。所以,《金刚经》说:“一切法,皆得成于忍。”——“忍”的三个境界不可不知:“生忍”、“法忍”、“无生法忍”,切不可以“生忍”为“忍辱”的全部内涵。】

3. “忍辱”的能力,从哪里来?从念佛和禅修来。念佛和禅修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今心”为“念”。“今心”就是“当下的心”,就是“安住于当下的心”,就是“正念的心”,就是“清净心”。说起来,就是这么啰嗦,做起来就非常简单,就像广钦老和尚所开示的一样“不来不去 不多事”。】

【广钦老和尚(1892-1986)用闽南语说:无来无去 无代志】

【广钦老和尚(1892-1986)用闽南语说:无来无去 无代志】

1. 传说广钦老和尚舍报离世之前,以闽南语留给大家的一句话是:“无来 无去 无代志”(意思是:“不来不去 不多事”)。

2. 多么直截了当的开示啊!我们就是没有办法相信,以为哪里有这么简单?殊不知修佛,真的是“不多事”啊!回归自性而已,哪里有这么复杂?

3. 说到底,我们修佛感觉很难,都是因为我们自己把它搞得太复杂了。其实,修佛是太简单了,简单到我们没有办法相信。没有办法相信,又怎么能够成就?真佛弟子,要猛回头啊!

【奇妙的汉字与“福慧双修”】

【奇妙的汉字与“福慧双修”】

1. “兵”:“福慧双修”好像用两只脚走路,不可缺少任何一只脚。【“福”是用慈悲心帮助别人,“慧”是用清净心帮助自己。前者度人,后者自度。度人以自度为本,慈悲心以清净心为本。不可不知。】

2. “乒” :“修福不修慧”,终不能出离六道轮回。可惜啊!

3. “乓”:“修慧不修福”,结果是“罗汉托空钵”(净空老法师如是教诲)。到底不圆满啊!

4. “丘”:“福慧全不修”,没有机会听闻佛法,或者“玩弄佛法”的六道轮回的众生。可怜啊!

2020-06-16

[Be your true-self and Be fully alive] 【做真实的自己 与 百分之百地活着】

[Be your true-self and Be fully alive.]

1. Be your true-self:做真实的自己,不是一句空话,而是要通过禅修,与“空性智慧”接通。

2. Be fully alive:百分之百地活着,不是声色犬马地活着,而是慈悲喜舍地活着,也就是要与“慈悲心”接通。

【祖宗十八代的真实义:过去无始,未来无终】

【祖宗十八代的真实义:过去无始,未来无终】

1. 祖宗十八代包括从自己算起的上九代和下九代,共十九代。这是表面的意思。

2. 祖宗十八代的真实义,就是净空老法师对“孝”字的精彩开示。上面是“老”,下面是“子”,上面有无尽祖先,过去无始;下面有无尽子孙,未来无终,通通在“我的孝心”中接通起来。

3. 一个“孝”字,通达了“无我”的“空性智慧”,救度了自己,也就救度了无尽祖先和无尽子孙。难怪说“孝心开,百善皆开”!

2020-06-15

【涅槃四德VS四颠倒见】

【涅槃四德VS四颠倒见】

1. 对于一般人来说,“涅槃四德”与“四颠倒见”是不容易搞清楚的。因为从文字相来看,两者是一样的“常乐我净”。【崃按:两个长得一模一样的孪生兄弟,心思却是天渊之别啊!】

2. 然而,不可不知,“涅槃四德”是超越文字的自性实相,“四颠倒见”是分别执著的妄心现象。【庄子说:要得鱼忘筌,不要死于句下。】

3. 然则,为何两者之文字相无二无别?妙处正在此处。“涅槃四德”并不在“四颠倒见”之外,而是在“四颠倒见”之中。【一行禅师如是说:“没有污浊的烂泥巴,就没有清净的莲花。”】

【四念处】The Four Foundations of Mindfulness

【四念处】The Four Foundations of Mindfulness 
1. [body: to live]Physiological 生理(身体)—以身观身【观身不净VS 观身是清净的道器】[Be able to see the Lotus in Mud.—Thich Nhat Hanh]【一行禅师如是说:“没有烂泥巴,就没有清净的莲花”。对于“身体”到底是“臭皮囊”,还是“道器”,应作如是观:“没有臭皮囊,就没有道器。”】【总之,我们的身体,要活过来,要百分之百地活过来。Be alive, be fully alive!】

2. [heart: to love]Emotional 感性(情)—以受观受【观受是苦VS 观受是极乐的净土】[Be able to embrace the sufferings and transform them into blessings. —Thich Nhat Hanh]【一行禅师如是说:“用满心的慈悲去拥抱自己最深的苦痛,就好像一位母亲拥抱正在啼哭的婴儿一样”。对于“感受”到底是“六道轮回的苦”,还是“修行解脱的乐”,应作如是观:要用“修行解脱的乐”,去拥抱“六道轮回的苦”。记得,是拥抱,不是抛弃,或躲避!】【总之,我们的感受,要回归到与“慈悲心”相应的“正受”。God is love. Whoever lives in God, lives in God and God in him,这是基督教《新约全书》的一段话,意思是:神就是爱,活在爱之中的人,活在神之中,而神也在他之中。——重点是:要心怀慈悲,才能够与自己的自性相应。】

3. [mind<=>body: to leave a legacy] Behavioural 行为(意)—以心(行)观心(行)【观心(行)无常VS 观心(行)与永恒不变的自性相应】[Be able to begin with the end in mind. —Stephen R Covey.]【我们的一切行为,都是由心念发动的。关键在于我们的心念,与什么相应?与“妄心”相应,就会表现出“六道轮回”的行为;与“自性”相应,就会表现出“修行解脱”的行为。能够不“慎独”吗?】【“妄心”表现出来的就是“四颠倒见”,“自性”彰显出来的就是“涅槃四德”啊!一样是“六根起用”,前者是被污染的六根,后者是清净的六根。六根同样是六根,没有不同,所以“涅槃四德”与“四颠倒见”,同样是“常乐我净”,没有不同。千万不要在文字相和概念上纠缠不清,而忘记了要保持“正念”,而“正念”的真实义是:一个妄念也没有!纠缠不清的,都是“妄念”。】

4. [mind<=>objects: to learn] Cognitive 理性(知)—以法(尘)观法(尘)【观法(尘)无我VS 观法(尘)不外乎相互依存的关系】[Be able to break through all entanglements and establish the interdependent relationships with the link of interest-beings.]【上述第3点讲的是“心”与“身”的关系,这里讲的是“心”与“世界”的关系。我们用自己的心来看这个世界,看到的都只是表面的“现象”,在佛法中把它称为“尘”,因为它会“污染”我们的自性。】【修行人不用自己的心去看这个世界,他如实地“以世界来看世界”,他能够看透一切“现象”(phenomena),而看到“现象”背后的的“物自身”(thing-in-itself)。“见现同时”,当下他也就与“法身/自性/涅槃”相应。】【一行禅师如是说:“安住于当下之中,就是安住于涅槃之中”,又说:“涅槃不是永恒的死亡,而是不生不死的真实本性”。】【崃按:涅槃就是“永恒的生命/真实生命”的源头活水。】

2020-06-14

【诵诗读书,与古人居】是什么意思?

【诵诗读书,与古人居】

1. 【诵诗读书,与古人居】字面上是说:朗诵《诗经》和《尚书》,就像和古人生活在一起。其真实义是:人类的真实生命永恒存在!只要人类肯认真学习并思考各民族文化传统中的智慧宝典,人类的每一个成员都有可能接通真实生命的源头活水,契入了真实生命之流后,自自然然跟古人是无二无别的。何止是“像和古人生活在一起”?而是“真的和古人生活在一起”,因为自己也就是古人了!所谓“仲尼之心至今在”,不就是这个意思吗?“仲尼之心”,不就是你我的心吗?

2. 【读书诵诗,与古人谋】字母上是说:阅读《尚书》朗诵《诗经》,就像在和古人交谈。其真实义是:人类的真实智慧光照千古!只要人类肯认真学习并思考各民族文化传统中的智慧宝典,人类的每一个成员都有可能破除自己心灵的蒙蔽,而开发出自性中的智慧,说出与自性智慧相应的语言。何止是“像和古人交谈”?而是“真的和古人交谈”,因为自己说的就是古人的话了!所谓“世间好语佛说尽”,不就是这个意思吗?“佛说尽”的,不就是与你我佛性相应的语言吗?

[order! Order!] 【肃静!肃静!】



1. 在影片中常见的情境:法庭上,底下喧闹,影响法官办案,法官抡起木槌敲打台面,同时口中喝道:“肃静!肃静!”如果是看英语的影片,则会听到:“Order!Order!”的相应语句。

2. 真实的法庭是这样的吗?我们不管他,希望你我一辈子不需要上法庭去。然而,中文的“肃静”与英语“Order ”的关系耐人寻味。

3. 英语的Order这个词语,翻译为中文就是“秩序”。所以,法官用英语喊的是“秩序!秩序!”,用中文喊的是“肃静!肃静!”。

4. “肃静”和“秩序”的关系不是十分明显吗?“秩序”是目的,“肃静”是方法。奇妙的是,这个目的与方法,恰恰与禅修的目的和方法相应。

5. 在禅修里面,只有通过内心的“肃静”,才能够达到“秩序”的目的。“肃”是持戒,“静”是受用,“秩”是圆融,“序”是次第。“肃静”是超越一切恶的境界的法门,“秩序”是触及一切善的境界的果德。

【什么是聪明?】

【什么是聪明?】

1. 聪:不但用耳朵听,而且用爱心来听;用同理心来聆听别人的心声。[Not only listen with your ears, but also listen with your heart.][Empathetic listening]——【观世音菩萨的本领:反闻闻自性】

2. 明:不但用眼睛看,而且用慧心来看;用理性来观照别人的需要。[Not only see with your eyes, but also see with your mind.] [insightful seeing]——【文殊菩萨的本领:反见见自性】

3. 聪明:聪明的源头活水,不在别的地方,在自性。

2020-06-13

[iOS VS mOS]【苹果手机操作系统 VS 人类大脑操作系统】

[iOS VS  mOS]【苹果手机操作系统VS人类大脑操作系统】

1. iOS苹果手机操作系统:对于手机,大家都十分注意要提升到最新版本的操作系统。

2. mOS人类大脑操作系统:相对于iOS,我们创造出mOS这个语言符号(m就是mind,这里翻译为“人类大脑”),来提醒人们不要只是去追求外在的手机、电脑和人工智能,而是应该回归到自己的心灵来开发真实生命的巨大潜能。人们应该通过禅修,来提升自己生命的素质。说得好玩一点,就是提升自己大脑的操作系统,比提升手机的操作系统更加重要。

[AI vs NI]【人工智能 VS 天工智能】

[AI vs NI]

1. AI人工智能:人工智能固然厉害,但是它始终是人类智慧的产物而已。

2. NI天工智能:人类精神和人类智慧,并不是任何人的产物,而是上天的杰作,所以把它称作“天工智能”,以对应“人工智能”,来提醒失去自信的世俗之人,不要妄自菲薄。

【(林黛玉:半个文殊菩萨兼半个观世音菩萨) VS( 薛宝钗:半个观世音菩萨兼半个文殊菩萨)】

【(林黛玉:半个文殊菩萨兼半个观世音菩萨) VS (薛宝钗:半个观世音菩萨兼半个文殊菩萨)】

1. 林黛玉:代表的是“无形/形而上的心灵”中“般若无知”根本智的一面,然而却无法开展出“后得智”无所不知的另一面,因此“被困于心灵的宇宙之中”,无法彰显于身体所处的社会之中,以致于在社会上处处碰壁,人际关系一团糟。可以说,林黛玉的悲剧在于她只是“半个文殊菩萨”,因为她只有文殊菩萨一半的本领。文殊菩萨是“无知而无所不知”,林黛玉就只是单纯的“寞地”的“无知”而已。【林黛玉所需要的“另外半个文殊菩萨”的“无所不知”的“后得智”本领在薛宝钗身上;而薛宝钗所需要的“另外半个观世音菩萨”的“观自在”的本领,在林黛玉身上】

2. 薛宝钗:代表的是“有形/形而下的身体”中“普观世音”他受用的一面,然而却无法回归到“观自在”自受用的另一面,因此“赢取了世界却失去了自己”,无法歇息于心灵所处的自然之中,以致于在内心中时时委屈,人格严重扭曲。可以说,薛宝钗的悲剧在于她只是“半个观世音菩萨”,因为她只有观世音菩萨一半的本领。观世音菩萨是“观自在而观世音”,薛宝钗却只是后半截的“观人”的“外观”而已。【薛宝钗所需要的“另外半个观世音菩萨”的“观自在”的本领在林黛玉身上;而林黛玉所需要的“另外半个文殊菩萨”的“无所不知”的“后得智”本领,在薛宝钗身上】

3. 贾宝玉:代表的是“完整的生命”中两个与林黛玉和薛宝钗相应的生命能量中心——(1)与林黛玉的“木石前盟”中的“石”所代表的真实生命的“法性”(即:“佛性”、“真如本性”),一切众生(这里指广义的众生,包括“木”与“石”等无情众生在内)皆有法性,皆可成佛。所谓“情与无情,同圆种智”,就是这个意思。(2)与薛宝钗的“金玉良缘”中的“玉”所代表的真实生命的“弘愿”(即:“无愿”解脱门),一切众生皆可成佛,这是自然之理,佛菩萨的救度完全顺应这个自然之理,与众生感应道交,并没有一点自己的意思在里面。【林黛玉和薛宝钗所共同需要的“桥梁”在贾宝玉身上。(1)木石前盟:“木”是“良心”,“石”是“法性”,“前”是“身前”,“盟”是“接通”,林黛玉的“良心”需要与“法性”(“法性”是包括无情众生而言,若单单指“有情众生”,就是“佛性”。二者无二无别)“接通”,她就能够“走出内心的世界”,开拓自己社会生活的空间;(2)金玉良缘:“金”是“道器”(人的这个身体,可以是“臭皮囊”,也可以是“道器”。就看哪个“心”作主宰,“妄心”的“魂”做主,那就是“臭皮囊”,就只好搞“六道轮回”去;“真心”的“灵”做主,那就是“道器”,就一步一脚印地踏在实相的大地上,做一个“行动中的佛”),“玉”是“道心”,“良”是“当下”,“缘”是“接通”,薛宝钗的“道器”需要与”道心“接通,她就能够“回归到涅槃的终极家园”,在真实生命的终极体验里绽放最甜美的笑容;(3)钗黛兼美:“钗”是“完整的薛宝钗,里面包含了林黛玉”,“黛”是“完整的林黛玉,里面包含了薛宝钗”,“兼”是“悲智双运,行愿交资”,“美”是“贾宝玉所代表的真实生命的终极之美,里面同时包含了林黛玉和薛宝钗”】

【四个反思:心灵的聋盲哑跛】

【心灵的聋盲哑跛】

1. 心灵的聋者:听再多的道理也只有增加内心的杂念和噪音,一点用处也没有。反思:我自己是这样的人吗?

2. 心灵的盲者:即便是佛菩萨每天在他面前走过,他也看不到,还到处去寻找道场修行。反思:我自己是这样的人吗?

3. 心灵的哑者:多年学习佛法和儒家思想,却连一句佛理和儒学也讲不出来,还在天天听经读书,真的有用吗?反思:我自己是这样的人吗?

4. 心灵的跛者:即便是讲得头头是道,感动了听者,但是自己却没有一点禅修的功夫,与自己的真实生命没有相应,那又有什么用呢?反思:我自己是这样的人吗?

【一个最熟悉却又最陌生的人】

【一个最熟悉却又最陌生的人】

1. 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每个人最熟悉的人,照理说应该就是自己,不是吗?

2. 然而,事实上,我们每个人的妄心都是往外用的,如果没有禅修的功夫,一辈子这颗心都是在外面应付着种种的人事物,熟悉的只是外面的事物与自己的妄心,而对自己的“真心”(真我)一无所知,那“真我”对自己而言,岂不是“世界上最陌生的人”吗?

3. 古人说:“熟者令生,生者令熟”,用在这里再恰当也没有了。我们要通过自律的生活,跟自己的“妄心”和世俗的事物慢慢拉开距离,不要让它们来干扰自己内心的宁静;反过来,我们要通过认真的禅修,跟自己的“真心”和真实生命的境界慢慢缩短距离。只有这样,这一生才不会虚度。

[Stillness is the key]【止:停止妄动是起点】

According to 《大学》there are 6 stages of mental skill development:【《大学》修心的六个次第】

1. 止:Stillness is the key.【停止妄动是起点】
2. 定:Steadiness is the gate.【稳定下来是入门】
3. 静:Silencing the mind is the way.【妄念渐灭是上路】
4. 安:Peace of mind is the home.【安详平和是到家】
5. 虑:Deep thinking is the power.【静虑深密是力量】
6. 得:Peak Experience is the Paradigm shift.【顶峰体验是蜕变】

Note: My interpretation inspired by GYH’s powerful sharing!

2020-06-12

【短篇小说与长篇小说的区别】

【短篇小说与长篇小说的区别】

1. 前者是个人的故事,后者是社会的故事。

2. 前者是浪漫主义的,后者是现实主义的。

3. 前者是边缘人的抗争,后者是主流人的坚持。

【崃按:上述都是带着真诚与善良的前提说的。】

【对于“乌鸦反哺”与“羔羊跪乳”的文化省思】

【对于“乌鸦反哺”与“羔羊跪乳”的文化省思】

1. 对于“乌鸦反哺”的文化省思:

1.1 根据周朝的神话故事,乌鸦是居住在太阳里的“神鸟”,受到到人们的崇拜。汉朝崇尚黑色,乌鸦在人们的眼中,也自然是充满着神秘色彩而令人敬畏的。乌鸦在人们心目中那个的崇高地位,一直维持到唐朝,最多是到北宋为止。从南宋开始,乌鸦在南方汉族人的心目中,地位便大大地降低了。到了最后,乌鸦竟然沦落为“与灾祸、死亡挂钩”的“不祥之鸟”了。【崃按:乌鸦是自然界的一种动物,从古至今,它还是它,只不过人们对它的看法有了巨大的转变,导致古人和今人对它的价值判断有了天渊之别。说到底,人们只不过借助“乌鸦”来传达某种文化价值观罢了,所以“神鸟”也罢,“不祥之鸟”也好,讲的通通不是外在的“乌鸦”,而是“人”自身的价值观、人生观与世界观罢了。“乌鸦”不过是一面镜子,让人们照见自己。】

1.2 然而,“乌鸦反哺”中的“乌鸦”却是一只“孝道之鸟”,这个文化意象却是历久不衰,一代代的华人父母也不断地跟年幼的孩子讲述着小乌鸦长大了去捉虫子来喂养老乌鸦的故事。【崃按:根据科学研究,在自然界里面并没有观察到“乌鸦反哺”的现象,因此有人就对这个文化意象有了不同的意见。这些人搞不清“文化意象”与“自然界现象”的区别,即使自然界里的乌鸦没有“反哺”的现象,并不会影响到这个“乌鸦反哺”文化意象的真实性,因为在“乌鸦反哺”的这个故事里面,人们重点要讲的并不是“乌鸦”怎么对待它们的父母,而是“人”自身应该怎么对待自己的父母啊!“乌鸦反哺”这个故事和文化意象作为幼儿教育的一部分,与日后孩子长大了告诉他自然界里的乌鸦并没有“反哺”的现象,前者的人文教养与后者的科学教育,两者其实可以并行不悖啊。实在没有必要用狭隘的科学观去破坏人文价值的传承。】

2. 关于“羔羊跪乳”的文化省思:
2.1 根据基督教《新约全书》,羔羊(绵羊)具有神圣的含义,耶稣被比喻为“羔羊”【这里“羔羊”象征着“救世主”,其神圣意义至高无上;耶稣为世人赎罪,可说是世人的“代罪羔羊”,这是一只何等善良的“羔羊”啊!】,也被比喻为“牧羊人”【这里“羔羊”象征着“信徒”,是“已经获得救赎”的“属灵的生命”,其神圣意义也是十分明显的;“迷途的羔羊”需要“牧羊人”来引领方向】。

2.2 在5000年的华人文化里,“羊”这个象形字也十分有意思,它的形体直接出现在“美”与“善”这两个字的结构里面,这说明了“羊”在古人心目中的非凡地位。“尽善尽美”都离不开“羊”的身影啊!

2.3 “羔羊跪乳”不但与“乌鸦反哺”一样是一个历久不衰的文化意象,它同时也是一个生物界的现象,两者是相应的。然而,如果人们不善于体会这个文化意象的人文内涵,不善于把握到它的核心精神是指向人文界的“人”,而不是自然界的“羊”,那么最终也会陷入像对“乌鸦反哺”的科学考察一样,用科学的论据雄辩地说明“羔羊跪乳”纯粹是一种生物遗传的生理机制的外在表现,并不存在所谓的“感恩”与“孝顺”的心理和情感,那岂不是令人啼笑皆非吗?然而,这真的不是一个笑话,很多缺乏人文修养的人,真的就在从事这样的“科学研究”。【崃按:“科学研究”和“人文修养”可以而且应该并行不悖,这是笔者深信不疑的,可是这需要智慧和爱心的相互作用,而不是“非黑即白”的简单思维和论断。】

【牧民:“代天牧民”与“牧民以善”的文化省思】

【牧民:“代天牧民”与“牧民以善”的文化省思】

1. 牧民:牧养万民,比喻像牧羊人爱护、照顾羊群一样地爱护、照顾人民。

2. 代天牧民:爱护、照顾人民不是凭借自己的爱好和想法,而是秉承天命的原则与精神。

3. 牧民以善:正如牧羊人会把羊群赶到水草丰美的地方去,牧民者也会秉承天命中“止于至善”的原则与“道之以善”的精神来引导人民走向真善美的人生境界。

【趣味知识:十八代祖宗的称呼】

 祖宗十八代

远祖之父~鼻祖
太祖之父~远祖
烈祖之父~太祖
天祖之父~烈祖
高祖之父~天祖
曾祖之父~高祖
祖父之父~曾祖
父亲之父~祖父
自己之父~父亲
【从自己往上面推】【记忆口诀(从前至今10代):|鼻远太烈天|高曾祖父我|】

【从自己往下面推】【记忆口诀(从今往后10代):|我儿孙曾玄|来晜仍云耳|】
自己之子~儿子
儿子之子~孙子
孙子之子~曾孙
曾孙之子~玄孙
玄孙之子~来孙
来孙之子~晜孙(注:“晜”音“昆”)
晜孙之子~仍孙
仍孙之子~云孙
云孙之子~耳孙


前9个叫为祖代(以“几世祖”计算),后9个为宗代(以“几世孙”计算),合起来叫“祖宗18代”:
【上9代+自己1代+下9代=19代:
鼻祖(9世祖),
远祖(8世祖),
太祖(7世祖),
烈祖(6世祖),
天祖(5世祖),
高祖(4世祖),
曾祖(3世祖),
祖父(2世祖),
父亲(1世祖),
自己(我0世祖/0世孙),
儿子(1世孙),
孙子(2世孙),
曾孙(3世孙),
玄孙(4世孙),
来孙(5世孙),
晜孙(6世孙),
仍孙(7世孙),
云孙(8世孙),
耳孙(9世孙)。】

【注:“祖”指称从“自己”往上推的前辈;
“孙”指称从“自己”往下推的后辈,
在这里的意思与一般含义不同。】

2020-06-11

[fly higher and higher VS dive deeper and deeper]【飞得更高 VS 潜得更深】

[fly higher and higher VS dive deeper and deeper]【飞得更高 VS 潜得更深】

1. 天高地厚:性天之高,心地之厚。海阔凭鱼跃,天空任鸟飞。鸢飞戾天,鱼跃于渊。【“天地”象征的是一个整体的宇宙空间,大海、天空都是整体的宇宙空间的一部分】

2. 人性中的理性与感性:理性犹如一只高飞于九万里高空的大鹏鸟,感性犹如一只深潜于“北冥”的“不知其几千里也”的大鲲鱼。【庄子说:“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给我们的启示是:人性(人类精神)中的感性和理性的能量其实是相通的,是能够相互转换的。】

3. “飞得最高”与“沉潜得最深密”:一边是“至大无外”的“大宇宙”【崃按:目前人类所能探测到的“宇宙”是直径为930亿光年的空间(“可观测宇宙”),然而“真实的宇宙”却在科学家的观测能力之外】,一边是“至小无内”的“小宇宙”【崃按:目前人类所能观测到的“微观宇宙”是阿米测量级别(10^-18米)的“夸克”,[fly higher and higher VS dive deeper and deeper]【飞得更高 VS 潜得更深】



1. 天高地厚:性天之高,心地之厚。海阔凭鱼跃,天空任鸟飞。鸢飞戾天,鱼跃于渊。【“天地”象征的是一个整体的宇宙空间,大海、天空都是整体的宇宙空间的一部分】


2. 人性中的理性与感性:理性犹如一只高飞于九万里高空的大鹏鸟,感性犹如一只深潜于“北冥”的“不知其几千里也”的大鲲鱼。【庄子说:“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给我们的启示是:人性(人类精神)中的感性和理性的能量其实是相通的,是能够相互转换的。】


3. “飞得最高”与“沉潜得最深密”:一边是“至大无外”的“大宇宙”【崃按:目前人类所能探测到的“宇宙”是直径为930亿光年的空间(“可观测宇宙”),然而“真实的宇宙”却在科学家的观测能力之外】,一边是“至小无内”的“小宇宙”【崃按:目前人类所能观测到的“微观宇宙”是阿米测量级别(10^-18米)的“夸克”。科学家根据“微观宇宙”的规律所建立的量子力学理论,具有很多引人入胜的地方,譬如量子的“分身术”和“相互纠缠”,都值得我们关注】,“最高远”的一边与“最深微”的一边,是否是相互联系的呢?这个不能够依靠外在的一种胡思乱想,而是必须依据人类心灵的“内在之光”(the inner light)去观照,没有禅修的真实功夫是办不到的。

[the outer world-go farther and farther VS the inner world-come nearer and nearer]【外界-走得更远 VS 内心-体会更细微】

[the outer world-go farther and farther VS the inner world-come nearer and nearer]
【外界-走得更远 VS 内心-体会得更微妙】

1. 外界与内心:内外的相互依存性(外中有内,内中有外;内外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心物交融;心性合一。【孟子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者,知其天矣”,意思是:穷尽良心的心体,就能够接通本物的性体;接通本物的性体,就触及了天理的终极维度。】

2. 走得更远与体会得更微妙:能够“推己及人”,才能够“走得更远”;能够“反求诸己”,才能够“体会得更微妙”。

3. “走得最远”【无远弗届的“致知”:“致良知于事事物物之中”】与“体会得最微妙”【无微不至的“格物”--“体物不遗”的“本物”】:“走得最远”的是“良知”(心体),“体会得微妙”的是“本物”(性体)【注意:“良知”是“推己及人”的“诚体”,“本物”是“反求诸己”的“独体”】

【心性教育:心地之根,性天之翼】

【心性教育:心地之根,性天之翼】

1. 心性教育:教育教给孩子最重要的东西有两个,一个是“根”,一个是“翅膀”。

2. 心地之根:谈到“根”的教育,自自然然会谈到母语和传统文化,那是“有形的根”,当然是很重要的,但是只停留在这个血缘和狭义的“自己人”的层面,却又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突破“社会/文化中心”(Socio/ Cultural-centeredness)的局限,而触及“无形的根”的层次,也就是“心地”(慈悲心)的层次,这个教育才是有深度而又完整的。【心地之根:深而且微的心灵维度】

3. 性天之翼:谈到“翅膀”的教育,21世纪的我们当然不能够忽略世界范围的“普通话”——英语和科技文化,那是“有形的翅膀”,当然是很重要的,然而只停留在这个物质和狭义的“有用”层面,却又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突破“自我/物质中心”(Self/ Body-centeredness) 的局限,而触及“无形的翅膀”的层次,也就是“性天”(智慧)的层次,这个教育才是有高度而又完整的。【性天之翼:高而且远的心灵维度】

[Fear not. We are at the centre of the universe.] 【正心:找到自己在宇宙中的位置】

[Fear not. We are at the centre of the universe.] 【正心:找到自己在宇宙中的位置】

1. Everything we want is at the other side of fear. Fear Not. 【我们所追求的生命中美好的东西都在恐惧的背后,不要害怕,要接受并拥抱我们内心的恐惧,祂不过是一个可怜的孩子吧了,只要我们用慈悲心去拥抱祂,祂就会向我们展露出最甜美的笑容。】

2. FEAR has two meaning. Either:  Forget Everything And Run. Or: Face Everything And Rise. 【恐惧:忘记一切,没命狂奔。----切记:狂心不歇,歇即菩提】【无畏:面对一切,撑天而起】

3. Go to the opposite side of fear and actualize your full potential. 【转化恐惧的能量为无畏的能量,把自己的生命价值最大化】

[fearful mind eats up lots of our energy.] 【恐惧是一张天罗地网】

[fearful mind eats up lots of our energy.]

【我们本来都是自由自在的,就像庄子在《逍遥游》里面形容的大鲲和大鹏一样,然而恐惧却消耗了我们巨大的生命能量,让我们犹如掉入天罗地网的鱼儿和鸟儿一样动弹不得,以至于任人宰割。】

2020-06-10

【高于一切和低于一切】

【高于一切和低于一切】

1. 高于一切:阿罗汉以“高于一切”的“一切智”,破除了“见思惑”,而出离六道轮回,住于声闻法界。【初果须陀洹(入流),二果斯陀含(一还),三果阿那含(不还),四果阿罗汉(杀贼、应供、不生)。禅修的四个次第】【主修:高于一切的智慧;副修:慈悲】

2. 低于一切:法身大士以“低于一切”的“道种智”,破除了“尘沙惑”(并破第一品无明惑),而出离十法界,住于一真法界。【四十二品无明惑,已破第一品,尚余41品无明惑,每破一品提升一个次第,共有41个次第,所以说“41位法身大士”】【主修:低于一切的慈悲(深心);兼修:智慧】

3. 相应于一切:佛陀以“平等心”的“一切种智”,破除了“无明惑”,而出离一真法界,住于大涅槃。【“涅槃”就是“不生不死的真实本性”,就是“永恒的真实生命”,就是一切生命的源头活水。祂是现成自在,不假修持的。到了这里,我们才明白,不生不死,不来不去,不高不低,一切平等。】

【念佛:与佛相应】

【念佛:与佛相应】

1. 念:今心,当下之心,相应之心。【能念】【众生所感】

2. 佛:觉者,光明之体,慈悲为怀。【所念】【弥陀能应】

3. 念佛:心佛相应、悲智双运。【能所不二】【感应道交】

【坦然走过六道】

【坦然走过六道】

1. 坦然:秉持“三法印”【无常、无我、涅槃】,实践“三解脱门”【空、无相、无愿】,踏上实相的大地,做一个坦荡荡的佛弟子,光明磊落,心安理得,有何不坦然?

2. 走过:踏在实相的大地上,一步一脚印,缓慢而平稳的前进,悲智双运,行愿交资,走过六道,走过十法界,走过一真法界,直达大涅槃的故乡。

3. 六道:六道何待死后?生前便是。嗔恚便是地狱道现前,贪欲便是饿鬼道现前,愚痴便是畜生道现前,嫉妒便是修罗道现前,良心便是人道现前,喜悦便是天道现前。

【众生都是佛菩萨心头的一块肉】

【众生都是佛菩萨心头的一块肉】

1. 早上上班,和准备上学的小女儿一起搭电梯下了楼,然后在电梯门口跟她说再见,在叮咛她的时候,她不知道什么原因,整个脸皱了起来,并除下了口罩,一副快要哭出来的样子,把我的心都要揉碎了。我立刻关心地问:“妹妹,你怎么啦?”她却立刻展露出美丽的笑容,摇了摇头。

2. 跟小女儿轻轻告别后,在走向车站的途中,我突然明白了佛菩萨对众生的慈悲,然后这么一句话就在我心头冒了出来:“众生都是佛菩萨心头的一块肉。”

3. 真的,佛法在人间,在人间种种的苦难之中,我们明白了佛菩萨的用心。

【讲故事:白色谎言和黑色谎言】

【讲故事:白色谎言和黑色谎言】

1. 讲故事:讲故事的动机是什么?是自私自利,想要通过欺骗别人来谋取私利?还是仁慈博爱,想要通过启发别人来创造一个美好的世界?

2. 白色的谎言:白色代表善意和智慧,讲故事的动机是仁慈博爱,想要通过启发别人来创造一个美好的世界。

3. 黑色的谎言:黑色代表恶意和愚痴,讲故事的动机是自私自利,想要通过欺骗别人来为自己谋取私利。

2020-06-08

【上帝与佛】

【上帝与佛】

基督徒:我们讲上帝,你们讲佛陀。上帝和佛陀,是一样,还是不一样呢?

佛弟子:上帝和佛陀,是一样,也不一样。

基督徒:你说清楚一点。

佛弟子:上帝就是爱,佛陀就是慈悲,所以是一样。

基督徒:对,神就是爱,活在爱之中,就是活在神之中,而神也在他之中。

佛弟子:对,佛陀就是慈悲,活在慈悲之中,就是活在佛陀之中,而佛陀也在他之中。

基督徒:可是,为什么你们说“人人可以成佛”呢?

佛弟子:是的,人人可以成佛,但是,我们却不可以说“人人可以成上帝”。这,就是上帝和佛陀不一样的地方。

基督徒:那,你们说的“成佛”是什么意思呢?

佛弟子:佛,就是觉悟的人,就是进入“上帝的国度”的人,也就是“与上帝同在”的人。成佛,就是成为这样的觉悟的人。

基督徒:哦,佛不是上帝啊!

佛弟子:佛进入的“上帝的国度”,我们称为“涅槃”,也称为“法身”,在那里“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如果真的要说“上帝”,那就是我们在上边所说的“爱”和“慈悲”的精神了。

【禅心·禅意·禅机】

【禅心·禅意·禅机】

1. 禅心:一切生命,不论大小,不分古今,都是源自一颗无比美丽的禅心。

2. 禅意:生活中的禅意,时时处处,每个人,每件事,都包含着禅意,等待我们去发现和赞叹。

3. 禅机:自己和他人说的每一句话,所写的每一个字,都隐藏着锐利的禅机,等待我们去领会和实践。

4. 禅修:禅修之所以可能,是因为我们都有一颗美丽的禅心在等待我们的回归。一旦回归禅心,生活的禅意,语言文字的禅机,就会一一自然显现。

[somebody. nobody. everybody.]

[somebody. nobody. everybody.]- 3 bodies

1. somebody: in life, u bring youself suffering if u insist, repeatedly and angrily,  that u are somebody. 【我执·我见·我受苦】

2. nobody: with wisdom,u discover, excitedly and carefreely, that u are nobody. 【无执·无知·无束缚】

3. everybody: with compasaion and empathy, u find that u are, truly and really, everybody . 【正念·正行·正菩提】

【算清楚·算不清楚·不算清楚】

【算清楚·算不清楚·不算清楚】

1. 算清楚的人生:斤斤计较,一点亏也不肯吃,自以为聪明绝顶,哪里知道自己已经错失了人生许许多多美丽的风景。

2. 算不清楚的人生:这是焦虑而忙碌的人生。总想把一切算得清清楚楚,却是越算越糊涂,白白浪费了宝贵的生命时光。生是糊涂人,死也是糊涂鬼。

3. 不算清楚的人生:这是智慧和慈悲的人生。不算清楚,却一切自动算得清清楚楚,收获丰富,幸福满满。

【1:通天理;2:接地气;3:接通天地之理气】

【1:通天理;2:接地气;3:接通天地之理气】

1. 通天理:阿罗汉也,出离六道轮回,而契入声闻法界,出凡入圣者也。【空谛:般若智慧】【断见思惑,证般若德】

2. 接地气:法身大士也,出离十法界,而契入一真法界,回小向大者也。【假谛:慈悲为怀】【断尘沙惑(并破第一品无明),证解脱德】

3. 接通天地之理气:佛陀也,出离一真法界,而契入涅槃境界,断惑证真者也。【中谛:悲智双运】【断无明惑,证法身德】

2020-06-06

【忏也是为了不要再缠】(不要再缠二之二)

【忏也是为了不要再缠】(不要再缠二之二)

1. 世人做错事,总是在旁人或舆论的压力下,言不由衷地道歉了事,往往难免事后重犯同样的错误。宗教性质的“忏悔”则不同,它包括了:1.1 毫不隐瞒地公开自己所犯的过失;1.2 真诚地请求众人宽恕;1.3 下定决心以后不再冲犯同样的错误。只有这样,才能够不再纠缠于自责与内疚的阴影之中。

2. 禅修者相信:“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所以最重要的是培养自己觉察念头的能力,妄念一起,当下就能够清清楚楚地看到,却不随着它去,让它自生自灭,久而久之,妄念就不再生起。“一念不生”之时,就是“心灵现前”之境,也就是“不再纠缠”之解脱。

3.《论语》:“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崃按:儒家君子的特点就是“不纠缠”,过失就是过失,不怕别人知道,最怕自己不知道,而没有办法及时改过。所以,孔子弟子子路“闻过则喜”,有人向他指出过失,他马上高兴地向对方作揖道谢,然后赶快去改过自新。也就是说,君子绝对不会掩饰自己的过失,而是深怕自己看不到自己的过失而失去改过的机会。所以,君子一定是“有过必改”的,也因此君子获得众人的尊敬。】

【禅是为了不要再缠】(不要再缠二之一)

【禅是为了不要再缠】(不要再缠二之一)

1. 世间人恩怨情仇,纠缠不已,没完没了,苦不堪言。禅修者为了“离苦得乐”,为了“不要再缠”,清心寡欲,收摄心神,向内观照自己的念头。

2. 禅修者发现,内心的念头都是一种“纠缠的现象”,要么纠缠于“过去”(反复播放着“过去人事物”的“影子”和“回音”,仿佛“闹鬼”一样不得安宁),要么纠缠于“未来”(反复播放着“未来人事物”的“幻影”和“幻听”,老是在那里“自己吓自己”,让自己忧心如焚、压力山大)。

3. “禅修”其实“什么都不需要做”,只要“放松自己”,只要回归到生命的自然状态。世人之所以焦虑不安,总是感觉自己忘记做什么,总是忙忙碌碌地想要做更多的事情,殊不知他们需要做的恰恰是“什么都不要做”,只要“做回自己”,只要“回归本真的自己”。换句话说,只要“活在当下”,只要“安住于此时此地的喜悦和平静之中”。也就是说,不再纠缠了!

【寻灭禅师(1918-2003如是说】(摘录自“比卢遮那顶的博客”,加注“正常生活”)

【寻灭禅师(1918-2003如是说】(摘录自“比卢遮那顶的博客”,加注“正常生活”)

1. 寻灭法师说,一旦对六根和六尘保持正念和警觉,你将看到生命的真实相,即苦(unsatisfactory)、无常(impermanent)、无我(soulless)。这是真正的正念,我们的心可以真正的解脱,我们不再轮回于生死之中。

2. 然而,要看清实相(reality),我们需要有正定的力量,以看清六根(six sense base)对六境时念头的生灭。当你收摄念头,掌握心对境的反应,你将进一步消减多生累劫的习性反应,你对世间的执着将逐渐减少,妄念越来越少,内心越来越平静。

3. 你将看到,我们的乐受(pleasant feeling)、苦受(unpleasant feeling),都是一个个的念头(thoughts),每一个念头由五蕴(5 grasping groups)组成,这些都是因果现象,本质是无常的,没有实质的。生命只不过是不断生灭的因果现象(phenomena of cause and effect)。我们的贪爱(craving)、嗔恨(aversion)、愚痴(ignorance)将减少。

4. 人们可能会问,当内心寂静的时候,我们是不是无法正常的生活、正常的思维?法师说,其实不然,你只要起一个念头,还是能在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的境界中,以正念来生活。唯一不同的是,你不再制造妄念而深受困扰。你将过着平静安详的生活。【崃按:这是值得注意的地方。一般人对佛法最大的误解,在于以为开悟了就不能够“正常生活”了,殊不知只有开悟的人才能够正常的生活。世间人的可悲之处,正在于“把不正常当成正常”,虽然在“不正常”的生活中,深深感受到一种“不能令人满足”的特质,却用错误的想法,譬如:“世事无完美”来自我蒙骗,而不知自救或求助。一辈子就这么空过了,多么令人遗憾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