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3-30

一无所有的人的五施

1 颜施:用微笑待人。
2 言施:讲好话鼓励、赞美和安慰他人。
3 眼施:用善意的眼神与人交往。
4 心施:用诚恳的心对待他人。
5 身施:用行动帮助他人。

2014-03-23

法句经双品第一 第8偈分享(2014年3月23日@新加坡佛教青年弘法团)

法句经双品第一第8偈(原文)
若观身不净,摄护诸根门。
饮食知节量,正信勤精进。

魔不能摧毁,如风难摇石。
法句经双品第一第8偈(易解)
佛弟子如果能够“观身不净”以克服欲望,防护六根,知足于饮食,充满对佛法僧的信心,并由此产生精进力。
那么,魔王无法破坏他,就好比再大的狂风也无法摇动巨岩一样。
法句经双品第一第8偈(故事)
知足于饮食:许哲的故事(慈悲心克服了食欲)、佛陀6年苦行(精进心克服了食欲)
魔不能摧毁:佛陀在菩提树下击败了天魔的诱惑与威胁
法句经双品第一第8偈(寄语)
摇不动巨岩:在这个充满各种歪风的社会和时代里,希望大家都能够加强“观身不净”的修养功夫,清心寡欲,真正活出一种顶天立地的感觉来。

2014-03-21

佛教三大支之三: 藏传佛教史1400年(公元650至今)

佛教三大支之三:  藏传佛教史(公元650—今天;历时1364年)(注:588BC佛法出现,至今2600年)
1.        藏传佛教,或称藏语系佛教,或俗称喇嘛教,是指传入西藏的佛教分支。属北传佛教,与汉传佛教、南传佛教并称佛教三大地理体系。
2.        藏传佛教的起源:藏王松赞干布(?--650)先后娶了尼泊尔公主和唐朝文成公主。贞观十五年(641年),江夏郡王、礼部尚书李道宗护送女儿文成公主入吐蕃,以释迦牟尼像、珍宝、经书、经典360卷等作为嫁妆。
3.        在两个妻子共同的影响下,松赞干布皈依了佛教。他派遣大臣16人到印度学习梵文和佛经,回来后创造了藏语文字并开始翻译了一些佛经,并且在拉萨兴建了大昭寺与小昭寺。
4.        到了8世纪中叶藏王赤松德赞迎请印度高僧寂护大师及弟子莲花戒入藏,逐渐奠定藏传佛教的基础,但此时仍有许多人反对。
5.       莲华生大士约于750年由印度入藏,传入密宗,折服了原来盛行的苯教,佛教于是得到了弘扬。
6.        寂护与莲华生大士入藏之后,首先建立了桑耶寺(“存想寺”、“无边寺”;西藏第一座佛寺),度僧出家,成立僧伽,并请译师从梵文翻译大批佛典,同时也从汉文翻译一些佛经。
7.        当时译出的大、小、显、密经律论有738种(内从汉文转译的32种),故当时佛教流传是很兴盛的。此时建立的,称宁玛派,又称旧派。
8.        9世纪中叶,西藏佛教曾一度遭到破坏,即朗达玛灭佛,曾有一段时间(公元842978年)佛教沉寂了。
9.       以“朗达玛灭佛”为界限,因经典散失,有人发掘编辑旧有保留的佛经,称为“伏藏”,根据“前弘期”(7—9世纪;200年)旧译经典及伏藏所建立的教派称为宁玛派,又称旧派。
10.    在“朗达玛灭佛”之后,重新由印度取回重译的经典,称“新译”。西藏史上称朗达玛灭法之前为“前弘期”,之后重兴的佛教为“后弘期”。
11.    11世纪时有孟加拉佛教大师阿底峡尊者入藏(1042年),又大弘佛法,复兴佛教,同时藏族比丘也翻译了很多的经论。
12.    此后印度的佛教学者,特别是遭遇变乱时期的那烂陀寺、超岩寺等的学者,(印度北部佛教各大寺庙在1203年被入侵的回教军队全部毁坏),很多人前往西藏取经,传译事业因而兴盛。
13.    藏文大藏经(包括《甘珠尔》和《丹珠尔》)近六千部中绝大多数是直接由梵文翻译的,少数是从汉文转译的,因此,印度后期佛教的论著丰富保存在藏文大藏经里,尤其是因明、声明、医方明等论著数量庞大,这些译著都非常重要。
14.    藏传佛教在16世纪末开始传到蒙古,到17世纪中几乎所有蒙古人已信仰藏传佛教。

15.    藏传佛教有两层含义:一是从“地区”来说,指在藏族地区形成和经藏族地区传播并影响其他地区(如蒙古、锡金、不丹等地)的佛教;二是从“语文”来说,指用藏文、藏语传播的佛教,如蒙古、纳西、裕固、土族等民族即使有自己的语言或文字,但讲授、辩理、念诵和写作仍用藏语和藏文,故又称“藏语系佛教”。

佛教三大支之二: 汉传佛教史1900年(公元67年至今)

佛教三大支之二: 
汉传佛教史(公元67今天;历时1947年)(注:588BC佛法出现,至今2600年)
1、东汉时期:初传扎根的200依附传统文化。由安世高、支娄迦谶等外来僧人主持译经,史称「古译」。(附注:佛教正式传入中国的年代:公元67年,佛历610年,正当东汉初年。)
2、魏晋时期:初具规模的200,借玄学为桥梁,生动译介般若性空之学。出现译经大师鸠摩罗什,所译之经,史称「旧译」
3、南北朝时期:渐趋繁荣的169。佛学出现不同学派,帝王大力扶植,寺院经济僧官制度成形。出现译经大师真谛,为此时期最有学问的僧人。
4、隋唐时期:鼎盛至极的300佛教之中国化完成,中国僧人创建了禅宗、净土宗、密宗等10个佛教宗派。此期出现了空前绝后的译经大师玄奘,所译之经,史称「新译」
5、宋辽金元时期(960—1368400年)由盛而衰,明清时期(1368—1840500年)在衰落中日趋世俗化,近代(1840—1949100年)在衰落中又有所革新与复兴。总的来说,后边三个时期(1000年)佛教对内对外都有一个日趋融合的倾向,逐渐走向禅净密合一儒释道合一的道路。
6、“汉传佛教”由古印度经西域传入中国中原地区,尔后传入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地,并且影响了后世的藏传佛教。。

8、“汉传佛教”传承的核心内容是“大乘佛教”。

佛教三大支之一: 南传佛教史2300年(约250BC至今)

佛教三大支之一:  南传佛教史250BC今天;历时约2264年)(注:588BC佛法出现,至今2600年)
1.       “南传佛教”属于佛教的一支,由印度恒河流域向南方流传,传到斯里兰卡(约250BC),然后再传到东南亚的缅甸(7世纪)、泰国、柬埔寨、老挝,及中国云南傣族等地区。
2.       “南传佛教”,也叫做“上座部佛教”,由于其经典都用巴语传承,故近代又常称其为“巴利语系佛教”
3.       250BC阿育王把上座部佛教传到斯里兰卡。从此,在统治者的支持下,斯里兰卡成为南传佛教的中心。
4.       然而,并不是每一个时期的统治者都支持佛教。7世纪初,当中国一代高僧玄奘大师游学印度时,根据他在南印度的听闻,便在《大唐西域记》中记述了当时斯里兰卡国王不信佛法,破坏佛像、寺塔,有300多名高僧逃往印度的事。
5.       斯里兰卡也不是从古至今只是传承小乘佛教。根据中国史籍记载,8世纪上半叶,斯里兰卡曾一度崇奉大乘,密教尤盛。当时赴华的印度密教高僧金刚智曾在斯里兰卡弘传密法。密教不但受到王室的支持,在民间也普遍流行。
6.       10世纪以后,上座部佛教在斯里兰卡已奄奄一息,连举行正式佛事仪式所需的额定比丘数也难以凑足。
7.       11世纪下半叶,斯里兰卡国王遣使去缅甸迎请高僧前来重建上座部佛教。
8.       12世纪末到13世纪中,斯里兰卡王位时为外族占据,首都被毁,佛教也连同受到破坏。
9.       直到1395年上座部佛教才再次复兴。
10.    1506年葡萄牙殖民主义者入侵,他们在推行基督教的同时,打击佛教,很多寺庙被毁,僧徒被迫改宗。
11.    1592年,斯里兰卡国王先后两次迎请缅甸佛教长老来斯里兰卡复兴上座部佛教。
12.    18世纪上半叶,锡兰本土的佛教绝迹,教典散失,僧团、寺院也消失了。1750年,遣使至暹罗,请求僧人至锡兰传戒。暹罗送来了斯里兰卡所没有的佛典、佛像,派遣了很多长老前来授戒,使上座部佛教逐渐得到复兴。
13.    斯里兰卡上座部佛教借缅甸和暹罗之力得以复兴。
14.    19世纪末,斯里兰卡掀起了佛教改革和复兴运动,发掘和保护佛教遗迹,编纂佛典,出版刊物,在国内外宣传佛教。
15.    1945年,斯里兰卡独立后,政府把复兴佛教看作恢复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建立了具有世俗性质的各种佛教社团,创办佛教大学,编辑出版《佛教百科全书》。
16.    上座部佛典原不成文。在佛教传入斯里兰卡200年后(公元纪元前后),才开始将口诵相传的佛典用文字记录下来。

17.    现今在斯里兰卡、泰国、缅甸、老挝有很多上座部佛教(当地教徒对南传佛教的称谓)教徒,当中泰国的上座部佛教徒占该国佛教徒的90%

世界佛教史2600年(588BC--至今)一本三支

1 一本:印度佛教史1800年(588BC--13世纪初回教入侵导致灭亡)——可分为5个阶段:“一味佛教”阶段(588BC--543BC)、“原始佛教”阶段(543BC--443BC)、“部派佛教”阶段(443BC--公元纪年前后)、“大乘佛教”阶段(公元纪年前后--约公元700年)、“密乘佛教”阶段(约公元700--1200年)。

2 三支之一:南传佛教史超过2300年(约250BC--—今天)——一开始就以斯里兰卡为中心,中间虽然几度衰微,但是都能够重新复兴,说明佛教在当地发展的巨大生命力。传播的国家和地区: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本支佛学重点:小乘佛教(上座部佛学),以修证阿罗汉果为目的。

3 三支之二:汉传佛教史1900年(公元67年——今天)——以中国为中心,从东汉时期开始出入,经历了“东汉‘古译’200年”、“魏晋‘旧译’200年”(鸠摩罗什)、“南北朝茁壮169年”、“隋唐‘新译’300年”(玄奘)、“宋元明清1000年”五个阶段。传播发展国家:韩国、日本、越南。本支佛学重点:大乘佛教。

4 三支之三:藏传佛教史1300年(约公元650年----今天)——以西藏为中心,从公元4世纪开始,就从印度传入,开始扎根。公元7世纪,藏王松赞干布时期开始兴盛。传播国家地区:尼泊尔、不丹、中国云南傣族地区。本支佛学重点:密乘佛教。

心灵修养的三个关口(佛家“三毒”体会)

1 “贪”字欲望关:身业主之。

2 “嗔“字情绪关:口业主之。

3 “痴”字杂念关:意业主之。

2014-03-20

印度佛教史1800年(世界佛教之根源)

印度佛教史1800年(5个阶段)
(1)一味佛教(佛在世时的45年,即:公元前588年——公元前543年)历时45年——这个阶段的佛法,只靠佛陀和弟子们之间口耳相传,心领神会,并没有文字的记录。==〉由于佛教界对于佛陀的出生与入灭年度看法分歧,公元1950年首届“世界佛教徒友谊会”在斯里兰卡首都科伦坡举办,会中议决:佛陀诞生于公元前623年,成道于公元前588年,入灭于公元前543年。1954年,该会再度会于缅甸仰光,议决佛教国家以佛历纪年,以佛陀入灭年度(公元前543年)为佛历元年。(附注一:公元纪年加543,即佛历纪年,例如:2014+543=2557,公元2014年为佛历2557年)(附注二:佛陀姓氏为“乔答摩”,名字为“悉达多”,出生在北印度(今尼泊尔境内),父亲为“净饭王”(释迦国王),生母为“摩耶夫人”。悉达多出生于公元前623年,16岁结婚,29岁出家,苦行6年,35岁(公元前588年)成道,弘法45年,80岁入灭。)

(2)原始佛教(佛入灭后百年之内,即:公元前543年——公元前443年,佛历1年——100年)历时100年——迦叶、阿难等500名弟子在王舍城阇崛山七叶窟会集,复述、记录佛陀生前45年讲经说法的种种内容,是为佛教经典结集的缘起,也是佛陀教育能够传承至今的重要因素。这些第一代佛弟子对于“续佛慧命”的贡献,值得我们这些后代佛弟子给予最高的赞叹。此一阶段的佛教僧团还保持着如同佛陀在世一般的“一味”佛法,思想一致,没有分歧。

(3)部派佛教(佛入灭后一百年到四、五百年之间,即:公元前443年——公元纪元前后,佛历100年——400/500年)历时约400年——原始佛教僧团分裂而成之各教团派别之总称。由于教团诸长老比丘对于制定新戒律看法不同,佛教因而分裂为上座部(反对新戒律)与大众部(赞成新戒律),史称为根本分裂;此后,两部复分裂成二十部或十八派,称为枝末分裂。相对于后来形成的大乘佛教,人们习惯把此一阶段发展的佛教教义(特别是上座部佛学)称为“小乘佛学”。又由于此派佛学是从印度南方传到锡兰(斯里兰卡)以及东南亚地区,所以也称为“南传佛教”(巴利文)。

(4)大乘佛教(佛入灭后四、五百年到公元7、8世纪之际,即:公元纪元前后——公元7、8世纪,佛历400/500年——1200/1300年)历时超过700年——部派衰落,大乘利他思想兴起;公元前1世纪,从部派佛教大众部演化而来。大乘,梵语maha^-ya^na(摩诃衍那),意指大的交通工具。不以个人之觉悟为满足,而以救度众生为目的,一如巨大之交通工具可载乘众人,故称为大乘。 西元前后,除比丘教团外,各地均有在家佛教信徒(居士)团体成立,彼等自称菩提萨埵(梵bodhisattva ,意为求觉悟者,略称菩萨)。菩萨一词于本生谭中,原指佛陀之前身,特用于未达佛果之修道阶段;上述在家信徒特具信心,自信必能成佛,故亦自称菩萨。代表经典:《般若经》、《法华经》、《维摩经》、《华严经》等,此类经典叙述般若空之思想,并以诗歌赞叹佛陀永恒之生命,强调“上求菩提,下化众生”之思想,并诃斥声闻之希求自度乃不了义,重视六波罗蜜之实践德目,尤其强调布施之重要性。其行动具有社会性、实践性之意义。(附注:佛教正式传入中国的年代:公元67年,佛历610年,正当东汉初年。//          佛教在印度衰微乃至于消亡的年代,正当中国唐朝时候,也正是中国禅宗登峰造极之时,代表着佛教中国化之完成,自此佛教与儒家、道家都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合称“儒释道”。)(疑问:中国唐朝玄奘大师前往印度取经时,是否正当印度佛教即将衰微之际呢?)

(5)密乘佛教(伊斯兰教侵入印度,佛教走向没落;公元7、8世纪之际--13世纪初回教入侵导致佛教灭亡)历时约500年——又称为怛特罗佛教、密宗、秘密教、秘密乘、密乘、金刚乘、真言乘、瑜伽密教、真言宗,为印度后期佛教的主流。这一系的佛教,有不许公开传授,及充满神秘内容的特征,因而又被称为密教;而相对于密教,之前的佛教流派,包括大乘、小乘,则被称显教。仪式繁琐。(注:后来此派佛学也传入中国,是为“密宗”。但是完整传承此派佛学者,当属盛行于中国西藏、尼泊尔、不丹等地的“藏传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