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2-26

子路啊子路

本周带领小女儿读诵《论语》,读到微子篇“荷蓧丈人”一章,细品子路“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之言,令人不由掩卷而叹。
水浒传108条好汉中的李逵,三国演义中的张飞,与此处的子路,皆属见义勇为之辈,可惜皆不得善终。然开卷读之,其精神面貌立马跃然纸上,令人肃然起敬。我深爱之敬之,亦复深叹之。此乃千古一叹也。


刘宗周“体认亲切法”

1、身在天地万物之中,非有我之得私。
2、心在天地万物之外,非一膜之能囿。
3、通天地万物为一心,更无中外可言。
4、体天地万物为一本,更无本心可觅。

2017-02-25

程颢《秋日偶成》之四个境界:闲、静、通、达

四个境界:闲、静、通、达

【原文】

秋日偶成 

程颢

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

万物静观皆自得, 四时佳兴与人同。

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

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

【作者简介】

程颢(公元1032-1085),中国哲学代表人物之一,与其弟程颐(与朱熹并称“程朱”的儒家“理学”一派创始人)均师承宋代大哲学家周敦颐。他开创的儒学流派,经陆象山(公元1139-1193),至明王守仁(号阳明,公元1473-1529)而臻大成,史称“心学”或称“陆王学派”。程氏兄弟开创的两大学派”心学“和”理学“讨论的正是哲学的根本问题,也是形而上学的中心问题,即:自然中的规律,是否人头脑中的臆造?或是宇宙的心的创作?

      程颢认为:做人的第一要务是要懂得万物一体的道理,然后,牢记这一点,并用心去做,这就足够了。日积月累,人就能真正感觉到自己与万物融为一体了。

      《秋日偶成》就是这位大师自身对他哲学思想的领悟和实践的结果。

【赏析】

我们从中可以读出四种境界来:
   第一个是“忘”。 “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一个“闲”字,点明了快乐的入门之径,即不要太在意生活中的一切。儒家讲究入世,这个闲字也并不是要你不去什么事,而是要求你不要把生活所需要的一切东西看得太重。面对生活现实的种种问题,要有一分忘我的境界,即超越生活现实去现实地生活。无事,并不是没有事,而是与后面的“不从容”构成双重否定为肯定,指一切事,应对起来都会从容不迫、不慌不忙,这样的话,即使你有再多的工作、再多的任务,你也不会焦虑以至半夜惊醒或做被鸟儿吃掉的“早起的虫儿”,可以一觉睡到日出三竿,即“睡觉东窗日已红”。当然不是真的睡到那个时候,像当今现代的夜猫子的那种生活方式(这种方式只是发泄,而不是积极的疏导),其意义是说如果能“闲”下来,那么就可以高枕无忧了。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这个闲字,实则是要你“忘”,只有忘掉现实才能应对现实。生活总是现实的,每个人都被现实中的问题所缠绕,工作、家庭、亲情、友情等无不渗透和吞食你的生活空间,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是在解决这些问题而努力,所以生活中总是被忙碌和乏味所折磨,感受不到应有的快乐,虽然有时会有,只是偶尔的一种短暂的闪现,因为快乐之后,又是新一轮的生活现实的侵袭。整天把自己的心思放在应对接连不断的生活现实的冲击上,感受到的只能是身心的疲惫,生活也就毫无快乐可言。所以要想享受快乐的生活,必须要会“忘”,即忘掉所处的现实,从现实中超脱出去,沉溺于现实永远会被现实所吞没。做到这一种境界,就是会“闲”,并且能“闲”得住。
    第二个是静。如果说“忘”是快乐入门的第一步,那么“静”就是入门后获得快乐的要做的第一件事。“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这里最关键的是这个“静”字。这不是说只要静下心来观察,什么东西都能悟得出,实际上这句正常语序应当是“静观万物皆自得”,就是说,你排除外界干扰,你就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世间万物都是自然而然的,皆自得,即自然而然之义也,不是自己得到之谓也。这正好开启下一句“四时佳兴与人同”。 “四时佳兴与人同”说的不是指自己一年四季与别人一样快乐,而是说人的佳兴与四时的变化正如万物是自然而然的一样,也是自然而然的,是有规律的,不可强求。终日忙忙碌碌,为着快乐的生活理想去奋斗、为了名利去拼搏,都是生活的一部分,不能说错,但对于快乐来说,做得过分,就不对了。要把快乐作为自然的事,并且按照这样的规律去做,才会真正得到快乐。具体到每个人,就是不去做超越自己能力之外的事,即尽其所能而不强其所能。做到一点,就是要“静”,不为外面的东西所扰,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是你的,才是最适合的,也正因为如此,才是最好的,也才是最快乐的。做不到静,看到外界这样想这样,外界那样想那样,结果被欲望驱赶到痛苦的深渊,而背离快乐的宗旨。不按自然规律办事,就像在冬天里想春天的美景一样违背自然而不可能。这两句非常重要,因为它开启了第三个境界。 
   第三个是超脱。排除干扰,静下以来,就会找到属于自己的东西。但这些东西还只是浅层次的快乐。快乐不在于找到自我,更在于超越自我,即“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道,即规律,不是指天地有形的东西 ,那些“通”“有形”外,才是大道,所以道通天地有形外,对快乐来说,就是说快乐之道也是超越现实生活之上的,它依赖现实而又高于现实。“思入风云变态中”,是说真正宇宙的法理,超乎天地间一切有形事物之上,无所不在的,只有深入其中,超越其上,才能识其道,对快乐而言就是超脱生活之外才能体会到生活的快乐。实际上这两句是用客观自然界规律获得的办法——超越万物之外才能得到大道,来说明快乐取得的途径——超越生活现实才能获得现实生活的快乐,不是许多人理解的那样,以为这是道家天人合一的理念,只有与自然万物融于一体,达到无乐是乐的最高境界。儒家与道家是截然相反的,道家讲出世的,与入世是格格不入的。理学讲求观心,观心就要超越自然来认识自然,这两句说的就是这一点。
    第四个是安。儒家入世观念,并不是积极追求无限的欲望。入世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他们的政治理想是崇高的,建立符合“礼”的标准且有秩序的国家。但对生活,正如周敦颐(程颢老师)所说:“天地间有至贵、至富、可爱、可求而异乎彼者。见其大而忘其小焉尔。见其大则心泰,心泰则无不足,无不足则富贵贫贱处之一也,处之一则能化而齐,故颜子亚圣。”,因此才有孔老先生的慨叹,“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富贵不淫贫贱乐”,是说有权有势有钱不骄淫无礼,知道守度、守规矩;一贫如洗也能安于现状,没有非份之想,果能如此,当然是“男儿到此是豪雄”。男儿泛指所有人,也就是说做到这一点,所有人都是生活中的强者了。不安是现代浮躁的根源,也是现代物质生活丰腴,而人倍感压力、乏味,体会不到快乐的罪魁祸首。现实生活中的许多苦处就在于不知足、欲望无度,得陇望蜀,进取心严重扭曲所致。如果能安于自己能力所及,感恩生活的馈赠,一切皆会是美满的。如是者,能有 作者:marsenshing

2017-02-14

手心有无四剑

1、心中有剑,手中无剑:未入门的初学者,懂得理论,不懂得运用。空有知识,没有技能。

2、心中有剑,手中有剑:入门的初学者,不但懂得理论,而且懂得运用。有知识,又有技能。但是,所知有限,运用范围不广。

3、手中无剑,心中有剑:运用范围由固定到灵活,理论造诣由粗浅到高深。

4、手中无剑,心中无剑:运用范围无限,已经摆脱所有现有理论,而能另辟蹊径,独创一格。


2017-02-11

《弟子规》是什么?不学习的人像什么?

1、《弟子规》是一盏明灯,在人生的黑暗中,帮助我们寻找光明的前途。

2、《弟子规》是一艘巨轮,在狂风巨浪的人生海洋中,让我们能够乘风破浪。

3、不学习的人,有如井底之蛙,只能看到头顶的天空,只有跳进学习《弟子规》的大海中,才知道世界的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