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6-30

活在自心创造的世界里

1. 活在自心创造的世界里:我们每个人,从众生到佛陀,都活在自心创造的世界里。

2. 众生活在妄心创造的世界里,与真如法性不相应。须皈依三宝,才能提升生命境界。

3. 阿罗汉活在般若空慧心创造的世界里,与真如法性相应,与妄心不相应。须修行大乘佛法,才能提升生命境界。

4. 菩萨活在无相慈悲心创造的世界里,同时与真如法性和妄心相应。须修行密乘佛法,才能提升生命境界。

5. 佛陀活在中道菩提心创造的世界里,与一切维度空间相应,活在完全清净、平等、觉醒的世界里。无须修行,真如法性已经完全彰显出来。借用一行禅师的话:佛陀能够皈依众生,与众生无二无别。

Living in a world around our selves

 1. Living in a world around our selves. The quality of our selves decides the quality of the world we are living in.

2. There are 3 types of our selves and our worlds, namly the deceiving self living in a deceiving world, the true-self living in a true world and the undivided self living in a undivided world.

3. Be the change you want to see in the world. Start with changing your selves.

2023-06-29

康德如是说:唯有 头顶的星空 和 内心的道德律 令人无限敬畏

1. Kant famously stated, "Two things fill the mind with ever new and increasing admiration and awe, the more often and steadily we reflect upon them:

2. the starry heavens above me and

3. the moral law within me."

4. This quote encapsulates his belief in the profound wonder inspired by the grandeur of the cosmos and

5. the innate moral principles that guide human conduct.

心不相应行法:悟后起修的修身法

0. 心不相应行法:悟后起修的修身法

1. 悟心:心外无物;大势至菩萨看破妄心,见到真心

2. 悟身:身外无心:身外无物;观世音菩萨放下众生,提起诸佛

3. 悟道:身心合道:道外无心:道外无身:道外无物;阿弥陀佛没有众生,没有诸佛,得无所得

2023-06-28

PERMA 与五分法身香

 0. PERMA 与五分法身香:“鹏马”能量与五分法身香

1. P:戒香的能量,“禅悦法喜”的能量 [P=Positive Emotion. Living in the peace and happiness of the present moments. Enjoying a pleasant life.] [Outside-In to meet your true-self.]

2. E:定学的能量,“时间为你停止”的能量[E=Engagement. When you engage in something, time will stop for you.]

3. R: 慧学的能量,“一切皆有联系”的能量[R=Relationships. Everything is linked. Power to see that there is a link between People, events and things.]

4. M:解脱的能量,“世界如此简单”的能量 [M=Meaning. Once you see the meaning of all your sufferings, you enter into the kingdom of freedom immediately.]

5. A:解脱知见的能量,“得无所得”的能量 [A=Accomplishments. The greatest accomplishment on this planet earth is the healing and recovery of human soul. Since it is just a healing and recovery process, we actually accomplish nothing at the end of the day. This is the spirituality education of 解脱知见。]

2023-06-27

人文的真谛:孔子为例

 1. 人文的真谛:孔子为例。

2. 人文的真谛:The greatness of humanity is not in being human, but in being humane. 【人文之真谛,不在于人,而在于文。——印度圣雄甘地如是说】

3. 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孔子在匡地被围困,陷入生命危险的时候,说:“周文王去世后,道统不就一代代地传承着吗?老天有意断绝道统,那后死的人就不得传承道统了;老天无意断绝道统,匡人又能把我怎么样?】

4. 印度圣雄甘地的话,简直是为孔子的事迹做注脚。上述是一个例子。下面是另一个例子。

5. 甘地说:Live as if you were to die tomorrow and learn as if you were to live forever. 【活得如同明天就要离开这个世界一样,然后学习得如同拥有永恒生命一样。】

6. 孔子自述“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岂不就是甘地所谓的“学习得如同拥有永恒生命一样”吗?

7. 孔子好学不倦的精神,跟上述“人文的真谛”的道统传承息息相关啊!孔子就活在永恒生命的体验之中啊!他内心充满喜悦,没有给恐惧留下任何空间啊!

2023-06-26

心性:明明如月,丽日当空

 1. 心性:明明如月,丽日当空

2. 心:心如明月清

3. 性:大日如来佛

往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

1. 往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

2. 往:破迷,离苦

3. 生:开悟,得乐

4. 往则实不往:迷、苦自性中本无

5. 生则决定生:悟、乐自性中本有

快乐的三个层次:愉悦、美好、有意义

0. 快乐的三个层次:愉悦、美好、有意义。

1. [pleasant life: present moment]愉悦生活是粗糙的快乐:活在当下的愉悦感。Positive Emotion: Living in the peace and happiness of the present moments.

2. [good life: flow]美好生活是优质的快乐:活在忘我的投入感。Engagement: Time stops for people who engage in work or play. Everything just flows.

3. [meaningful life: to serve something larger than you.]有意义的生活是终极的快乐:献身于改善人类的生活状态。Meaning: We are human being having spiritual experiences. We are actually spiritual beings having human experiences. Get connected with spirituality.

儒释道是内学,关键在于开发心性的生命能量

1. 儒释道是内学,关键在于开发心性的生命能量。

2. 佛家净土法门,把心性的生命能量,生动而具体地描绘成唯心净土、自性弥陀,不外乎自性三宝——觉正净。

3. 道教内丹修炼,则把心性的生命能量,生动而具体地描绘为人身三宝——精气神。

4. 儒家道德修养,则把心性的生命能量,生动而具体地描绘为人生三达德——智仁勇。

2023-06-25

末那识和阿赖耶识在此身

 1. 末那识和阿赖耶识在此身。

2. 依据《大乘百法明门论》,此身属于“心不相应行法”范畴,只须观察清楚,然后放下,不可修。

3. 然而,末那识却执着此身,形成“我执”。——此处,透露了一个惊天消息:此身即是阿赖耶识身!

4. 只要末那识放弃对此身的执着,阿赖耶识立马疗愈为真如法性的大圆镜智。——此处,由上述惊天消息的推论,令人震撼:破除我执的此身即是真如法性身!!!

Level-Headed 冷静的、清凉的菩提心在这里

1. If you're levelheaded, you're rational and calm. ——中间的一佛,表中道菩提心,合情合理,心平气和。

2. When two people are arguing bitterly, they often need someone who's unbiased and levelheaded ——两边的菩萨,表空慧和慈悲,空慧出世间,慈悲入世间,空慧表真谛,慈悲表俗谛,两者的互根互补,离不开中道菩提心,否则就会陷入矛盾冲突之中。

3. to help them come to a reasonable compromise.——两边的菩萨,一表解门空慧,一表行门慈悲,在中间一佛的协调下,彰显出解行相应、悲智双运的生命能量。

信入无量觉:愿见般若,行达彼岸

1. 信入无量觉:愿见般若,行达彼岸

2. 信为能入,入净土门:声声佛号,闻即信入;入佛境界,启无量觉【与自性弥陀挂钩】

3. 愿为能见,见自性佛:信既挂钩,愿且链接;心净土净,愿生心土【链接唯心净土】

4. 行为能达,达唯心土:挂自性钩,接唯心链;破迷开悟,离苦得乐【挂钩链接的行动中的佛】

2023-06-24

一佛无量觉,二菩萨解行相应

 1. 一佛无量觉,二菩萨解行相应。

2. 一佛无量觉:中道菩提的无量觉,含摄解行二门二菩萨。

3. 二菩萨解行相应:解门空慧菩萨表破迷开悟,行门慈悲菩萨表离苦得乐。

无量觉的程度:无量光的亮度,无量寿的热度

 1. 无量觉的程度:无量光的亮度,无量寿的热度

2. 须陀洹的无量觉的程度=小学毕业:无量光的亮度仅仅照亮从三恶道解脱的道路,无量寿的热度仅仅温暖人天善道的心。

3. 斯陀含的无量觉的程度=初中毕业:无量光的亮度照亮从欲界解脱的道路,无量寿的热度温暖色界天人的心。

4. 阿那含的无量觉的程度=高中毕业:无量光的亮度照亮从色界天解脱的道路,无量寿的热度温暖无色界天人的心。

5. 阿罗汉的无量觉的程度=大学毕业:无量光的亮度照亮从六道轮回解脱的道路,无量寿的热度温暖二乘人的心。

6. 菩萨的无量觉的程度=硕士毕业:无量光的亮度照亮从十法界解脱的道路,无量寿的热度温暖一真法界法身大士的心。

7. 佛陀的无量觉的程度=博士毕业:无量光的亮度照亮从一真法界疗愈的道路,无量寿的热度温暖一切众生的心。

0. 众生的无量觉的程度=未入学:无量光的亮度透不出来,无量寿的热度困在内部。这是三恶道黑漆漆、冷冰冰的境界。

三类表演:重演过去诸佛·上演现在诸佛·预演未来诸佛

 1. 三类表演:重演过去·上演现在·预演未来。人类生命就是整个宇宙生命的重演、上演和预演。

2. 人类生命的生老病死历程,不断重演着宇宙生命的过去(诞生;成;过去庄严劫千佛出世)、上演着宇宙生命的现在(发展;住、坏;现在贤劫千佛出世)和预演宇宙生命的未来(毁灭;空;未来星宿劫千佛出世)。

3. 观察人类生命历程,就能预知宇宙生命历程。

4. 这个就是“分形理论(Fractal Theory)”。

佛·基督·穆斯林

1. 自性宝藏:佛·基督·穆斯林

2. 佛者觉也,觉此自性宝藏而开采之以戒定慧

3. 基督者救主也,觉此自性圣父宝藏而照亮自心圣子救主,激活自心圣灵能量以拯救世人以信望爱

4. 穆斯林者顺服真主也,觉此自性真主、自心穆罕默德而顺服之以服务世人

The meaning of humanity

1. The meaning of humanity is not in being human, but in being humane. 【人文的真谛,不在科学定义的动物属性的人,而在人文教育的悟性启迪的文。】

2. 于丹莅临新加坡分享“论语心得”的时候,一针见血地说:现代人“富而不贵,文而不化”。

3. “文而不化”是21世纪人类文化传承的最大病态现象,没有之一。

4. 现代人身处信息时代,大多数人空有泛滥成灾的信息,却无法组织成知识。少数人虽能把信息组织成知识,却没有智慧来把知识活化而付诸实践,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5. 文而能化,这是儒释道心灯传承的真谛所在,真有主宰,真得自在,真能解决生活中的种种问题,而获得真是利益。

6. 文而能化,第一个就是能够变化自身的气质,提升自身的生命素养啊!

7. 文而能化,第二个才是能够移风易俗,转移社会风气。

8. 文而能化,第三个也就是终极目标,就是实现大同世界的理想,为万世开太平。

9. 文而能化的完整愿景,就是宋朝张载四句教所描绘的:

9.1 为天地立心:天地本无心,圣人为天地立心,仁道之心也。以孔子为代表人物。仲尼之心至今在!

9.2 为生民立命: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知识分子的社会良知也。以孟子为代表人物。孟子的良知照耀古今。

9.3 为往圣继绝学:大学之道也。大人之学也,内则格致诚正,外则修齐治平,内圣外王之绝学也。此儒门之显教也。

9.4 为万世开太平:中庸之道也。诚则明、明则诚之至诚感通之道也。此儒门之密教也。极高明而道中庸也。俗人说:儒门淡薄,收拾不住,不知“淡中有真味”之深密义也。中庸之道,海阔天空之道也,故得“鸢飞鱼跃”之真实受用也。

二智:自性的根本智,而自心的后得智

 1. 二智:自性的根本智,而自心的后得智。

2. 根本智而后得智:自性而自心,彰佛性,悟后起修的得佛身、成佛道。

3. 后得智本根本智:自心本自性,证佛心,自证自知的断惑证真。

二观:观自在的自性般若,观世音的自心慈悲

1. 二观:观自在的自性般若,观世音的自心慈悲

2. 观自在而观世音:自内而外,推己及人。

3. 观世音本观自在:自外而内,反求诸己。

大慈大悲,遍计所执,情与无情,同圆种智

 1. 【本觉下转】大慈大悲,遍计所执,情与无情,同圆种智:自性无数亿诸佛下化自心无边众生。

2. 【始觉上转】大喜大舍,圆成实性,空空如也,得无所得:自心无边众生上求自性无上佛道。

3. 【始本不二】上下一心,依他起性,空有一如,生佛平等:自心回归自性而证般若佛心,自性照亮自心而彰慈悲佛性,心性互根互用而得中道佛身,佛身修齐治平而成无上佛道。

2023-06-23

三支神箭:先天的无明第一箭

1. 三支神箭:先天的无明第一箭,我什么都要的“贪得无厌”,通过六道轮回的“堕落三神箭”,而“赢得”了一切烦恼:

1.1 一念无明的第一支神箭:“要来了”等觉菩萨的最后一品无明惑

1.2 无始无明的第二支神箭:要来了一真法界41位法身大士的三细惑

1.3 枝末无明的第三支神箭:要来了十法界众生的六粗惑

2. 后天顽空第二箭:我什么都不要的“一念嗔心起,火烧功德林”,失去自己,通过流浪生死的“烧光三神箭”,而“失去”了自性的无尽法财。

2.1 一念无明遮蔽了真如法性,是为“第一支神箭”的影响,把真如法性转变为发挥“种子起现行,现行熏种子”作用的阿赖耶识。【不要真如法性】

2.2 无始无明遮蔽了般若空慧,是为“第二支神箭”的影响,把般若空慧转变为我执的第七末那识。【不要般若空慧】

2.3 枝末无明遮蔽了无相慈悲,是为“第三支神箭的影响,把无相慈悲转变为法执(分别)的第六意识而污染了眼耳鼻舌身现量心(明了)的“性境”。【不要无相慈悲】

3. 全天第三箭:我只要自己的“执迷不悟,痴心妄想”,表现出不分是非的乡愿行径,却自以为是“得无所得”。是为“迷魂三神箭”。

3.1 迷魂第一箭:在常寂光土处,拘束了真如法性“寂而常照、照而常寂”的作用,而以一念无明,将之遮蔽为“八个兄弟一个胎”里的“阿呆老大”——阿赖耶识。 【真如法性昏死过去了】

3.2 迷魂第二箭:在一真法界处,拘束了般若空慧“般若无知根本智,无所不知后得智”的作用,而以无始无明将之遮蔽为“八个兄弟一个胎”里的“一个在家把账开”的“阿执老二”——末那识。【般若空慧昏死过去了】

3.3 迷魂第三箭:在十法界处,拘束了无相慈悲“同体大悲,无缘大慈”的作用,而以枝末无明将之遮蔽为“八个兄弟一个胎”里的“拿着鸡毛当令箭”的“伶俐老三”——意识。【无相慈悲昏死过去了】

基于ECG三问的PE四问

1. 基于ECG三问的PE四问。

2. ECG三问:今生今世的三个问题

2.1 我是谁?【从角色扮演的世界后退一步,回到演员身份的世界】

2.2 我往哪里去?【把目光从演员身份的世界投注到角色扮演的世界】

2.3 我怎么去?【从演员身份的世界到角色扮演的世界的路线图】

3. PE四问:世出世间的四个问题

3.1 我是谁?【从冤冤相报何时了的六道轮回世界后退一步,回到般若无知根本智的二乘人世界】

3.2 我从哪里来?【从般若无知根本智的二乘人世界后退一步,回到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的一真法界】

3.3 我往哪里去?【为佛法,为众生。上成自性无上佛道,下化自心无边众生。破自心迷以开自性悟,离自心苦而得自性乐】

3.4 我怎么去?【从一真法界回归到常寂光土,然后乘愿再来,救度一切众生,最终觉行圆满,得无所得。法尔如是,一切现成,何得之有?】

只须专心念佛,一切交给护法神!

1. 只须专心念佛,一切交给护法神!

2. 一颗专心念佛的妄心,拥有护法神的一切神通!

3. 一颗专心念佛的真心,具足佛菩萨的一切功德!

4. 一颗专心念佛的真妄和合心,即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亦即成佛之心!

2023-06-22

从独影境中惊醒:一个呼吸就把心拉回到这个身体

1. 从独影境中惊醒:一个呼吸就把心拉回到这个身体!

2. 六道凡夫被困在非量心的独影境的无尽轮回中无法自拔。

3. 非量心就是末那识的我执心,内执阿赖耶识,外着意识而扰乱眼耳鼻舌身五识的明了作用。

4. 六妙门的禅修历程:一“数”二“随”出唯境,三“止”四“观”唯识心,五“还”六“净”唯智圆。一个呼吸,就把众生从唯境的角色中唤醒,发现唯识的身份,最后彻悟唯智的人。

从起心动念,到明心见性

 1. 从起心动念,到明心见性。

2. 从起心动念的众生:阿赖耶识心“种子起现行,现行熏种子”的轮回现象,完全是末那识的执着作用造成的。一旦末那识不再执着阿赖耶识,阿赖耶识立马转变为大圆镜智,是为“真空”涅槃境界。

3. 到明心见性的诸佛:阿赖耶识一旦转变为大圆镜智心,则真如法性即在此大圆镜智心中彰显出来,法相庄严,四大皆有,是为“妙有”涅槃境界。

4. 起心动念的妄想自性的“缘起”,与明心见性的真如自性的“性空”,即是依他起的缘起自性“一心·缘起性空”所开的“二门”。众生门与诸佛门,同归于“生佛不二”的“一心”,是为“法尔如是,一切现成”的“中道”涅槃境界。

起心动念,无不是罪,无不是业

1. 《地藏经》说:阎浮众生,起心动念,无不是罪,无不是业。到底应该如何理解呢?

2. 须知,《地藏经》里所谓的“起心动念”,包含两层意思:

2.1 “起心”指的是阿赖耶识心被末那识紧紧执着后(执藏)所彰显的“种子起现行,现行熏种子”的所藏、能藏作用。

2.2 “动念”指的是第六意识接收到末那识由阿赖耶识处传来的习气种子后,的妄念纷飞,威风八面地发动一切善恶心所现行,熏习新的善恶种子,再回传给末那识去藏进阿赖耶识大仓库里去。。

百法明门:内观法门

 1. 百法明门:内观法门。

2. 瑜伽行唯识学派的思想渊源,可以追溯到部派佛教时期的说一切有部、大众部和瑜伽部三大派。

3. 西北部地区的说一切有部擅长于对佛经展开细致的研究和探讨,从而温故知新,不断加深了佛弟子对佛经的理解。因此,说一切有部被誉为“重经派”。

4. 南部地区的大众部擅长于在佛经的基础上,依据时代和社会发展的因缘,而开展新意,从而推陈出新,不断拓展佛弟子对宇宙人生的认识。因此,大众部被誉为“重论派”。

5. “重经派”和“重论派”两派的长处和优点,获得了中部与西南部地区的瑜伽部的欣赏,而加以融会贯通,形成了一套全新的修行理论和方法。

6. 百法明门的内观法门的三大重点:

6.1 境:分析现象界。——众生“唯境”。

6.2 行:唯识止观法。——修行人“唯识”。

6.3 果:境界解脱位。——佛菩萨“唯智”。

7. 唯识学派只谈“认识”一件事,不谈别的。

8. 唯识学派修行的第一重要条件:耐烦。

9. 从观出教:依据甚深禅观所看见的百法,来教导众生。

10.  内观法门:让众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起心动念中,观察内心的百法。

11. 所以,真实的百法,不在于三藏十二部之中,而在众生的内心中。

12. 修行内观法门,为的是获得一颗“明”心,以明因果、明圣教、明解脱。

13. “明”指的是能修的心,大乘外观诸缘;小乘外息诸缘

14. 没有我执和法执的覆盖后,真如法性就会自然彰显出来。

15. 如何检讨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认识,这是唯识学派唯一关心的一件事。

16. 唯境是颠倒梦想的自己,唯识是现前当下的自己,唯智是终极成就的自己。

17. 如何检讨自己的认识?首先,要拉出能检讨的心(明门);其次,要拉出所检讨的境(百法);最后,把百法还原到日常生活里的起心动念(百法明门)。

18. 

14. 

只要第七末那识不再执着阿赖耶识

1. 阿赖耶识之所以是阿赖耶识,是因为末那识的执着作用。

2. 一旦末那识不再死死抓住阿赖耶识,阿赖耶识就会自动转变成大圆镜智。

3. 末那识的我执一破,六道轮回的现象就消失了!

4. 六道轮回现象消失的同时,末那识也就转变成平等性智

2023-06-21

五位VS百法【佛光山满纪法师讲解:第五位“六种无为法”】四之四

 5. 第五位是“6个无为法”,即:

5.1 虚空无为【空于四相;真如之“离诸障碍,犹如虚空”之无相;不会被任何有形有相的东西遮蔽住】;

5.2  择灭无为【简择断障;由无漏智力灭诸杂染,证得真实;慧心所的作用;通过禅定的观照中,慧心所起作用】;

5.3 非择灭无为【不由智力简择,而由缘缺不生所显法性清净;心地自然清净】;

5.4  不动无为【第四禅中,苦乐受灭,出离动转性所显;四禅天顶超越一切时间限制的五净居天涅槃;无想定所成就】;

5.5  想受灭无为【离掉无所有处欲,想受不现行所显的真如;灭尽定成就】;

5.6  真如无为【首楞严大定涅槃;如来藏圆成实性;诸法的实性,前五种无为所依;真实如常的理体;须知,强为之名曰“真如”,借言显理而已,本来无一物也;故须得鱼忘筌,莫“死于句下”也】

八识:八个兄弟一个胎

 0. 八识:八个兄弟一个胎

1. 八个兄弟一个胎:出生的时候,当然从里面(先天)生到外面(后天)。然而,唯识学家们为了方便我们的理解,所以从外面(后天)讲到里面(先天),顺序是:眼耳鼻舌身五识(五个在门外的兄弟;老四到老幺)、第六意识(老三)、第七末那识(老二)、第八阿赖耶识(老大)。

2. 一个伶俐一个呆:一个伶俐指的是第六意识(老三;分别依;后天的分别执)具有在三界九地呼风唤雨的能力,一众善心所(11个)和烦恼心所(6个)、随烦恼心所(20个)都被他怂恿、绑架和操纵;一个呆指的是第八阿赖耶识(老大;根本依)不分好歹,收集一切法的种子,然后彰显“种子(八)起现行(前七),现行(前七)熏种子(八)”的无止尽的轮回

3. 五个门前做买卖:指的是眼耳鼻舌身五识(明了依)的认识作用。认识作用,本来是单纯的现量心对性境的活动,规规矩矩,干干净净,做的是正当买卖。然而,第六意识偏偏横加干扰,硬生生在单纯的“明了”作用中加入了“分别”的作用,把清净的“性境”污染成“带质境”。这样以来,色声香味触境界通通被污染为“六尘”(五尘+法处所缘色)。正当买卖变成了非法买卖。接着,第六意识把门外收集的“六尘”,传送到门内的第七末那识非量心处,成为“独影境”的内容。

4. 一个在家把账开:指的是第七末那识的执着作用。第七末那识(染净依;七染则前六亦染,七净则前六亦净;先天的俱生执;我爱=贪爱、我痴=愚痴、我慢=傲慢、我见=不正见)向内则执着第八阿赖耶识为实体,是为唯我独尊的“我执”;向外则对第六意识发号施令,驱使之对眼耳鼻舌身的认识作用进行干扰,而形成“法执”。第八阿赖耶识之所以能发挥“种子起现行,现行熏种子”的轮回作用,靠的是第七末那识的“我执”与第六意识的“法执”协同所起的“起惑”作用,众生才会在生活中不断造业、受苦。这笔无量劫来的轮回账,只有第七末那识最清楚。

4. 

三步走:反求诸己,推己及人,人己不二

 1. 三步走:反求诸己,推己及人,人己不二。

2. 从凡夫到阿罗汉:反求诸己,转第七末那识为平等性智,破我执,证一切智,成般若德。

3. 从阿罗汉到菩萨:推己及人,转第六意识为妙观察智,破法执,证道种智,成解脱德。

4. 从菩萨到佛陀:人己不二,转第八阿赖耶识为大圆镜智、眼耳鼻舌身五识为成所作智,破无明惑,证一切种智,成法身德。。

5 strengths in us: Empathize,Ignite, Navigate, Innovate, Influence

 0. 5 strengths in us: Empathize,Ignite, Navigate, Innovate, Influence 与人沟通的五种心灵能量。

1. Empathize: 他心通的能量。只要成功培养将心比心的能力,我们就具有他心通的能力。

2. Ignite: 点燃的能量。只要用真诚的爱心来沟通,我们就具有激活对方热情的能力。

3. Navigate: 导航的能量。只要成功培养反求诸己的深度反省的能力,我们就具有人生导航的能力。

4. Innovate: 革新的能量。只要成功培养改过自新的能力,我们就具有不断革新的能力。

5. Influence: 影响世界的能量。只要成功培养大彻大悟的能力,我们就具有改变世界的能力。

Who Am I?

 0.  Who Am I?

1. I am a person with authentic living experiences,

2. who can facilite learning experiences for my children, my students and people around me 

3. with the purpose of enabling them to achieve what they want to achieve in their lives. 

心灵疗愈的三大战役:现比非三量战场

1. 心灵疗愈的三大战役:现比非三量战场。六七因中转,五八果中圆

2. 从凡夫到阿罗汉(超凡入圣)的战场上的战争:转第七末那识为平等性智。

2.1 [Before]凡夫困于第七末那识非量心的独影境中不能自拔,却又妄自尊大、不可一世地向第六意识发号施令,而第六意识这个伶俐鬼就把鸡毛当令箭,到处呼风唤雨,把众多的善心所和烦恼心所都调动起来,形成天下大乱的局面,弄得眼耳鼻舌身五兄弟都无法安心地在门外好好做买卖,时不时遭受第六意识的鹰犬的干扰与欺凌。

2.2 [Process. After]如今凡夫听闻佛法了,开始认真修行。一改以往“互指责,天翻地覆”的处事态度,采取了“各自责,天清地宁”的慎独态度。慎之又慎,独一无二。凡夫终于从三恶道的泥淖中脱身而出,取得了“永不堕三恶道”的初果须陀洹的“入流·亡所”(入圣者流,能所不二)的成就。从此,一步一个脚印,继续取得二果斯陀含的“不动无为”(住四禅天五净居天)涅槃成就,以及三果阿那含的“想受灭无为”(住四空天顶“涅槃。最终,转第七末那识为平等性智,取得四果阿罗汉的“虚空无为”涅槃成就。这是一个破除第七末那识“我执”的过程。

3. 从阿罗汉到菩萨(回小向大)的战场上的战争:转第六意识为妙观察智。

3.1 [Before]第六意识比量心的“带质境”,介于第七末那识非量心的“独影境”与眼耳鼻舌身意五识现量心的“性境”之间,所以在比量心中,“独影境”的执着与“性境”的明了并驾齐驱,故谓之“比量”。因此,前六识虽然名义上同具“了别”作用,实际上前五识仅有“明了”作用,而第六意识兼具“明了”与“分别”作用。明了者,第六意识陪同前五识亲身驾临“现前当下”的真实情境;分别者,第六意识受制于第七末那识在“独影境”中“凭空想象”的瞎指挥。

3.2 [Process. After]接着上边说。如今第七末那识既然已经转变为平等性智了,第六意识的顶头上司,终于从“昏君(我执)”换成“明君(人我空)”了。从此,第六意识就只是唤醒善心所来共同努力,开创一个清平世界。于是,在这个过程中,第六意识逐渐转变为妙观察智了。这是一个破除第六意识“法执”的过程。

4. 从菩萨到佛陀(归显于密)的战场上的战争:五八果上圆。

4.1 在一真法界,法身大士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这就是“五八果上圆”的过程。

4.2 在成佛的过程中,第八阿赖耶识转变为大圆镜智,而前五识转变为成所作智。

5. 法尔如是、一切现成的境界

5.1 法尔如是:心灵疗愈,不过是恢复了健康而已,并没获得什么额外的东西,所以说“得无所得”。

5.2 一切现成:心灵疗愈后,我们就可以生活在现量的真实世界里,即使身边眼前的人依旧在比量的世界里争论不休、在非量的世界里无恶不作,我们也能够心怀慈悲,然后用空慧的菩提心来帮助他们解脱。

2023-06-20

心意识:集起为心,思量为意,了别为识

 0. 心意识:集起为心,思量为意,了别为识

1. 心:集起为第八阿赖耶识的心。集起集起,收集种子,以起现行。属于“生死”范畴。呆头呆脑,没有烦恼覆盖,也没有造业能力,但是却不分是非黑白,收集了一切的善恶的习气种子。

2. 意:思量为第七末那识的意(意根)。思量思量,恒审思量(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的一切烦恼,都是第七末那识在“独影境”的“我执”里想象出来的;幻想出来后,交给第六意识去执行),执着第八阿赖耶识是我。属于“生死”范畴。唯我独尊、发号施令的第七末那识,可说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啊!

3. 识:了别为眼耳鼻舌身意的识。了别了别,明了分别。

3.1 规规矩矩的眼耳鼻舌身的识,只是具有明了的作用。属于“生活”范畴。直接面对“外境”的五兄弟。在“五方佛”里,属于“北方不空成就如来”的“成所作智”范畴。在生活中,我们可能会误以为只有这五兄弟在独当一面、独撑大局,其实在五兄弟背后,躲在三个后台老板在“大做文章”。这三个大做文章的后台老板就是:第六意识分别心的为所欲为、第七末那识执着心的发号司令、第八阿赖耶识仓库心的习气种子。

3.2 为所欲为的第六意识,兼有明了和分别的作用。属于“生活”范畴。并不直接面对“外境”,而只是在幕后担任“幕僚”工作,往往在接到第七末那识的命令后,就得担任跑腿的工作。表面上看起来呼风唤雨,很威风,实际上不是那么一回事,因为权力不在他。在“五方佛”里,属于“西方阿弥陀如来”的“妙观察智”范畴。人的一生,败也意识,成也意识。因为它造业能力最强,修道却又离不开它。第六意识活动力非常强,三界它都去得了。

心灵疗愈,就看见世界只有一个

 1. 心灵疗愈,就看见世界只有一个。

2. 心灵疗愈,就能够把心定在“唯智”的第一世界。

3. 尽管“唯识”的“演员”世界(第二世界)和“唯境”的“角色”世界(第三世界),时时处处伴随着“唯智”的“人”的世界(第一世界),觉悟的人却能够站在“人”的世界,来拥抱“演员”和“角色”的世界。

4. 心灵分裂者,把“人”、“演员”和“角色”当成三个不同的世界。

5. 在进化史上,人类心灵陷入分裂状态的时间太久了,希望在21世纪人类心灵普遍获得疗愈,推动全体人类从“智人物种”阶段,踏入“觉人物种”阶段。

实话实说,西方三圣就住在这个世界

 1. 实话实说,西方三圣就住在这个世界。

2. 迷的时候,西方世界在十万亿佛土之外;觉的时候,这个世界就是西方世界。

3. 觉的时候,就看见西方三圣就住在这个世界。

4. 念佛功夫成熟,佛心现前的时候,我们就能够看见,这个世界原来是一个唯心净土的世界,而自性弥陀就站在自己的面前点头微笑。

觉迷同住的一个世界

 1. 这是一个觉迷同住的世界,众生和诸佛都住在同一个世界。

2. 众生和诸佛虽然同住在一个世界,却处于不同的维度空间。众生住在低维度空间,诸佛住在高维度空间。

3. 众生成佛,就是从低维度空间突破到高维度空间而已。

4. 所以说,迷的时候,西方净土在十万亿佛土之外;觉的时候,西方净土就在现前当下。

5. 众生迷惑颠倒,误以为诸佛住在远离这个世界的地方,殊不知诸佛就在自己眼前身边讲经说法,但自己却如同瞎子、聋子一样看不见、听不见。

唯境世界=唯识世界=唯智世界

1. 成语出处. 晋·陆机《赴洛道中作》:“伫立望故乡,顾影凄自怜。=>伫立在“比量·唯识·带质境”的第二世界,仰望着“现量·唯智·性境”的第一世界,回头看着“非量·唯境·独影境”的第三世界顾影自怜。

2. 自性世界就是现量的心看见的“性境”的第一世界:这是佛菩萨的“唯智”世界,也是每个人的“圆成实性”的心灵乡。

3. 自心世界就是比量的心看见的“带质境”的第二世界:这是修行人的“唯识”世界,也是宇宙人生“缘起性空”的“依他起性”的世界。

4. 自身世界就是非量的心看见的“独影境”的第三世界:这是六道凡夫的“唯境”世界,也是遍计所执性的世界。

5.总之,世界只有一个。这是一个“三唯”的世界。众生唯境而住在“无常·苦·无我·染污”的第三世界里;修行人唯识而住在“一心开二门”的第二世界里;佛菩萨唯智而住在“常·乐·我·净”的第一世界里。一个世界,三个维度空间,各自依照自身的“善根·福德·因缘”来获得相应的受用。

2023-06-19

三量与人类进化史

 1. 三量与人类进化史。

2. 现量:人类心灵还没形成语言的进化阶段;婴儿还没形成语言的生长阶段。对应“六粗惑”的“智相”和“相续相”。现前当下的第一念的无分别心,对的是“性境”,也即是眼耳鼻舌身五根所接触的单纯的“色声香味触”五尘境界。

3. 比量:人类语言刚刚形成后的阶段;婴儿刚刚学会语言的阶段。对应“六粗惑”的“执取相”与“计名字相”。现前当下的第二念以后的分别心,对的是“带质境”,需要“性境”帮忙,也就是“五尘境界”帮忙,才能形成这个境界。

4. 非量:人类语言发展成熟的阶段;幼儿掌握语言后的阶段。对应“六粗惑”的“起业相”。不是现前当下的分别心,对的是“独影境”,不需要“性境”的帮忙,也就是不需要“五尘境界”帮忙,只是需要第六意识的作用,就可以形成这个境界。可说是“自寻烦恼”的境界。

世界只有一个:遍依圆不一不异的世界

 0. 世界只有一个:遍依圆不一不异的世界。

1. 世界只有一个:遍计所执性(妄想自性)、依他起性(缘起自性)、圆成实性(真如自性)相互交融的世界。

2. 世界只有一个:这是一个缘起性空的世界,处处都是圆成实性的彰显,处处也都是遍计所执性的染污。

断除烦恼的三步:A对治,B禅修,C观空

0. 断除烦恼的三步:A对治,B禅修,C观空

A. 对治烦恼:用慈悲观对治嗔恚,用白骨观对治贪欲。 好比是用铲子把一颗有毒的植物给铲除了。

B. 修炼禅观:整顿第六意识的妄念。好比是用一壶滚烫的热水来把一颗有毒的植物给烫死了。

C. 菩萨观空:通过空观,见到烦恼当体即空,也就是“无明实性即佛性”。好比是一只孔雀把一颗有毒的植物吃掉后,它的羽毛变得更加美丽。

五位VS百法【依据佛光山满纪法师讲解:从第三位“色法”到 第四位“心不相应行法”】四之三

 3. 第三位是“11个色法”,即:心法的认识对象。包括:眼耳鼻舌身的五根(浮尘根底下有净色根=胜义根),色声香味触(不起分别,即是现量心所对的“性境”)法(转第六意识为妙观察智,法尘境界即是西方净土境界)六尘。色法,是心法认识的对象。色者,有质爱、会变坏也。


【A、五根;浮尘根起保护作用;净色根(胜义根)起认识作用】

3.1 眼根:净色根的眼睛

3.2 耳根:净色根的耳朵

3.3 鼻根:净色根的鼻子

3.4 舌根:净色根的舌头

3.5 身根:净色根的身体

【B、五尘:五种会覆盖、染污心性的烦恼】

3.6 色尘:性境的清净色

3.7 声尘:性境的清净声

3.8 香尘:性境的清净香

3.9 味尘:性境的清净味

3.10 触尘:性境的清净触

【C、法尘:一切法皆属之;凡第六意识所能攀缘得到的境界】

3.11.法处所摄色(意根接触物质而留下的印象):转“独影境”为净土

【崃按:这11个色法不在修行的范围,之所以把六尘称为“六贼”,只是提醒修行人要通过清清楚楚地观察,放下对境缘的妄想执着,要“舍识用根”,不要迷惑于六尘境界而已。】

4. 第四位是“24个心不相应行法”,即:

4.1 得【由贪心起;某物为人所得】:

4.2 命根【维持生命的根本,暖、寿、识三者和合,维持一期生命的存在】:

4.3 众同分【同类属性,凡夫和佛菩萨的自性没有不同】:

4.4 异生性【类同报异,众生投生处所不断改变】:

4.5 无想定【外道外执未破;色界第四禅天的无想天,无想报;】:

4.6 灭尽定【外道法执未破;二乘人所修的境界;三界九地的最高的境界;第七末那识暂时不起作用】:

4.7 无想报【生非想非非想处天;无色界四空天顶处】:

4.8.名身【名显用;名词--概念】:

4.9 句身【句显法;句子--一组概念】:

4.10 文身【字显体;文字】:

4.11.生【成】:万物的形成

4.12.住【住】:万物的存在

4.13.老【坏】:万物的毁灭

4.14.无常【空;生灭变化】:

4.15 流转【轮回;生灭变化中的相续存在】:

4.16 定异【肯定不同;什么因召感什么果;如是因,如是果】:

4.17 相应【彼此相应;善因与善果相应,恶因与恶果相应】:

4.18 势速【生灭变化的相续存在的刹那不住诸行流转迅疾性】:

4.19 次第【宇宙中的顺序;诸行一一次第流转性】:

4.20 时【时间性;往古来今】:

4.21方【方位性;东西南北】:

4.22.数【数目性;数字】:

4.23 和合性【法和法之间不会互相排斥;譬如水乳交融】:

4.24 不和合性【法和法之间互相排斥;譬如冰火不相容】:

5. 第五位是“6个无为法”,即:

5.1 虚空无为【空于四相;真如之“离诸障碍,犹如虚空”之无相;阿罗汉智德所显般若德涅槃】;

5.2  择灭无为【简择断障;由无漏智力灭诸杂染,证得真实;等觉菩萨断最后一品无明惑的断德所显自性清净法身涅槃】;

5.3 非择灭无为【不由智力简择,而由缘缺不生所显法性清净;乘愿再来菩萨所显“无住涅槃”】;

5.4  不动无为【第四禅中,苦乐受灭,出离动转性所显;四禅天顶超越一切时间限制的五净居天涅槃】;

5.5  想受灭无为【离掉无所有处欲,想受不现行所显的真如;四空天顶超越一切空间限制的涅槃】;

5.6  真如无为【首楞严大定涅槃;如来藏圆成实性;诸法的实性,前五种无为所依;真实如常的理体;须知,强为之名曰“真如”,借言显理而已,本来无一物也;故须得鱼忘筌,莫“死于句下”也】

三量的先后,三境的净染

0. 三量的先后,三境的净染。心的三量,物的三境。

1. 现量:现前当下的第一念心,没有分别,境无善恶,能见“性境”。譬如:在山中第一眼看见山花烂漫时的纯粹之美。由于凡夫的分别的习气太重,所以现量的心只能够保持在“灵光一闪”的“一瞬间”。现量的心刚刚一闪,立马被第二念冲出来的比量的分别心赶跑了!心里想的和眼前看见的相应。——天来小子如是体会:现量的心跟圆成实性的“唯智”相应。有趣的是,佛菩萨的“唯智”所唯的正是现前当下的真实情境。

2. 比量:现前当下的第二念心,产生分别,境有善恶,能见“带质境”。譬如:看见山花烂漫后联想到毛泽东的诗。心里想的和眼前看见的相应。——天来小子如是体会:比量的心跟依他起性的“唯识”相应。有趣的是,修行人“唯识”所唯的一方面是现前当下的真实情境,一方面却加进了主观的价值判断和感受想法。

3. 非量:跟现前当下无关的分别心,能见“独影境”。譬如:回想起昨天看见的山花烂漫而引起主观价值判断和喜悦的情绪。心里想的和眼前看见的不相应。属于“天马行空型”的随心所欲、心猿意马。麻烦最大,最容易产生烦恼的就是这一颗非量的心。——天来小子如是体会:非量的心跟遍计所执性的“唯境”相应。有趣的是,凡夫的“唯境”所唯的是自己心里的“独影境”,而不是现前当下的真实情境

三量·三境:比量、非量、现量VS带质境、独影境、性境

0. 三量·三境:比量、非量、现量VS带质境、独影境、性境

1. 比量和非量的分别心:带质境和独影境。

1.1 比量的心(分别心)对的是带质境,譬如看着眼前的山花而起心动念(形成主观想法和情绪)

1.2 非量的心(分别心)对的是独影境,譬如回想起昨天看到的山花而起心动念(形成主观想法和情绪)。

2. 现量的心:性境。即是:

2.1 根攀缘到境界的时候现前当下的这一念,这是“第一念”,就是现量的心(不分别的心),对的就是性境。

2.2 当其“现前当下的这一念”(第一念;初念)之时,分别心还没生起,主观的情绪感受还没形成。天来小子如是体会:可说是“惊鸿一瞥的一瞬间”,看见的是事物的本质之“美”啊!

3. 我们看见事物的第一念都是“现量”的,分别心还来不及生起,所以不带主观色彩,具有纯粹客观的性质,称为“性境”;到了第二念以后,比量和非量的分别心才追上来,赋予事物主观色彩、诠释和情绪,分别被称为“带质境”和“独影境”。

4. 懂得了这个事实真相,我们才明白为什么“不忘初心”,对修行人这么重要。

5. 原来,“不忘初心”指的是不忘现量的心啊,不忘“性境”的事实真相啊!

6. 太美妙了啊,原来“法尔如是,一切现成”,指的就是现量的心所看见的“性境”啊!

居士林陈立法林长如是说:新加坡净土修行要朝着生活化、现代化和本土化的方向前进

 1. 在2023年第1期·总第71期《狮城潮音》里,居士林陈立法林长如是说:新加坡净土修行要朝着生活化、现代化和本土化的方向前进。

2. 陈林长的高见,令人击节赞叹啊!

3. 愿我狮城佛弟子,能够早日走出一条具有新加坡特色的净土之路!

4. 我狮城佛弟子当知,每个人都需要在自己立足的这块土地上,撑起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然后由这片天空去接通尽虚空、遍法界的天空啊!

5. 所谓“自己立足的这块土地”,指的就是“现前当下的这一念”啊!现前当下,我们就生活在新加坡这块土地上啊,我们需要用自己的眼睛来观察,用自己的耳朵来谛听,才能够听到法身佛为这块土地所宣讲的佛法啊!

6. 古话说,天听自我民听,天视自我民视,佛身佛的佛听佛视,亦复如是啊!我狮城佛弟子当深入民间,体察下层民众的真实需要,然后去满足这个真实需要,就能够一步一个脚印,走出一条具有新加坡特色的净土之路了啊!

心斋:见闻觉知以气

1. 心斋:见闻觉知以气

2. 心斋:把“视听言动四顽猴”转变为“见闻觉知四灵猴”

3. 心斋:转识成智,住在依他起的随缘唯识世界里,在众生遍计所执的梦幻泡影露电的唯境里,大作圆成实的性空唯智佛事

What is Time Management

It’s about our energy management.

Time Management is actually 

both 

an Energy Management for best allocation of our daily energy for important tasks 

And 

a Self Management with wisdom, love and courage to bring out our best self.

道法自然:无为就是不做无用功

1. 道法自然:无为就是不做无用功。

2. 道:三自性之道,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和圆成实性三而一、一而三的“三位一体”之道,犹如鼎之三足,缺一不可。谓之“革故鼎新”之大道可也。

3. 法:依他起性的缘起法。一切因缘生,一切因缘灭。法者,菩萨“唯识”之“水月道场,梦中佛事”也。菩萨者,一心开二门者也。一心者,依他起性之一心也;二门者,一者、开“下学而上达”之成佛道之真如还灭“真空”门也,二者、开“上达而下化”之度众生之生死流转“妙有”门也。故知,菩萨之依他起性之一心,即是“无上佛果”之中道菩提心也。应知大乘密意,菩萨者,非因地修行位之菩萨也,皆是果地受用、乘愿再来之古佛也。至此大彻大悟,一切法皆是佛法也,乃至于阿鼻地狱法,亦不离真如法性。获得如是金刚般若波罗蜜之大修行人,即可入自性阿鼻地狱而空之,而圆满地藏菩萨之大愿,而在现前当下的一念中,见到地藏菩萨立地成佛也!盖一念无明之“一叶”既除,宇宙人生事实真相之“泰山”赫然现前矣!

4. 自:有所自的圆成实性。不生而生,从常寂光土来;不死而死,往常寂光土去;不生不死,实无所来,亦无所去。来去者,众生“唯境”之梦幻泡影而已矣!自者,诸佛“唯智”之诸法实相也。

5. 然:有所然的遍计所执性。有所自是诸佛密因,有所然是众生密果。今众生因“无始无终”的“一念无明”(等觉菩萨之“生相无明”惑;最后一品无明惑未断;此惑在“常寂光土”处),生出“无始无明”(无始有终;终于十地菩萨法云地断除“无始无明”),即是:所心所现,一真法界;“无始无明”再生出“枝末无明”,即是:唯识所变,十法界之四圣法界(智相、相续相)、三善道(执取相、计名字相)、三恶道(起业相、业系苦相)之阿鼻地狱(业系苦相之最极苦处)。从一念无明的“然”,到无始无明的“然”,再到枝末无明的“然”,并没有离开常寂光土的“自”一步啊!只是迷、迷、迷而已矣!一念觉,念念觉,究竟觉,众生和诸佛,无二无别啊!

涅槃:永恒生命·永恒朋友·永恒自己·永恒利益

 0. 涅槃四德:永恒生命·永恒朋友·永恒自己·永恒利益

1. 涅槃四德:常、乐、我、净

2. 涅槃的常德:永恒生命。通过“缘起性空”的“唯识观,看破、放下生命现象的“唯境”的梦幻泡影,见到、提起生命本体的“唯智”的法尔如是

3. 涅槃的乐德:永恒朋友。通过“缘起性空”的“唯识”观,看破、放下生命现象的“唯境”的损者三友,见到、提起生命本体的“唯智”的益者三友。念佛人,在唯心净土中,接通三位益友,就是阿罗汉果位、菩萨果位和佛果位的自性圣者的“离苦得乐”的生命能量

4. 涅槃的我德:永恒的我。通过“缘起性空”的“唯识”观,看破、放下生命现象的“唯境”的我执和法执的我,见到、提起生命本体的“唯智”的“空空如也”的真空之我、妙有之我与中道之我

5. 涅槃的净德:永恒利益。通过“缘起性空”的“唯识”观,看破、放下生命现象的“唯境”的一切染污和烦恼,见到、提起生命本体的“唯智”的赤裸裸、一丝不挂的本来面目,受用自性清净法身佛的真实的永恒利益

2023-06-18

听听听:庄子心斋的深度聆听法

 0. 听听听:庄子心斋的深度聆听法。

1. 心斋功夫:心斋就是在内心进行大扫除,扫地扫地扫心地,心地扫干净了,空慧就会现前。慧者,心彗也,心灵扫把也。心地扫干净了,才能够“虚以待物”,才能够进行深度聆听。

2. 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听之以耳是第一步的聆听,那是“外在唯境”的聆听,接收到的只是表层信息;听之以心是第二步的聆听,这是“内在唯识”的聆听,接受到的是内心的信息。

3. 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之以心是第二步的聆听,那是“内在唯识”的主观信息;听之以气是第三步的聆听,这是“心灵能量”的聆听,接收到的是完整信息。用“心灵能量”来聆听,就佛法名相来表达,就是是用空慧和慈悲的能量来进行深度聆听。to see with your mind's eye and to listen with your heart's ear. => to observe and to listen with Sunyata Wisdom and Compassion.

从欲心所到定心所:真的想要,就一定可以得到!

 0. 从欲心所到定心所:真的想要,就一定可以得到!

1. 欲心所:真的很想要、渴望得到的内心力量。

2. 胜解心所:由强烈求知欲推动,而形成的殊胜的理解力。

3. 念心所:对应曾习境,念念不忘的力量。心的忆持。

4. 定心所:对应所观境,止息妄缘的力量。心的清澄。

5. 慧心所:对应所观境,心生空慧的力量。心的明映。

五位VS百法【依据佛光山满纪法师讲解:从“烦恼心所法”,到“不定心所” 】之二

 2.4 第四种心所法是“六根本烦恼心所法”。烦恼是一种扭曲一切的负能量,带来心灵的不平衡,让人陷入一种烦动、恼乱的身心状态。要对治烦恼,能修的心处于“明”的状态便显得尤其重要。

2.4.1 贪:贪得无厌,犹如一个怎么填也填不满的无底洞。

2.4.2 嗔:怒火中烧,犹如一座随时都会爆发的活火山。

2.4.3 痴:内心晦暗,不明事理。比起贪嗔显得更微细,不容易觉察。不在“10类小随烦恼”(5贪·5嗔)里出现。

2.4.4 慢:《俱舍论》里的7种“慢”:前3种是对“条件比我差”(慢)、“条件跟我一样”(过慢)、“条件比我好”(慢过慢)的人所表现出来的傲慢心,我慢(自我优越感)、增上慢(修行人的傲慢心)、卑劣慢(掩饰自卑感的傲慢心)、邪慢(轻视圣者的傲慢心)

2.4.5 疑:对真理的不信任;障碍“信”心所的出现,即使遇到再好的学习佛法的缘,也会因为无法听到心里去,而不能获得真实利益。这个“疑”心所造成了信仰的杂质,令闻法者无法获得纯净至善的修行效果。

2.4.6 恶见:即是“不正见”,包括:身见(对色身的不正见)、边见(执着常见或断见的不正见)、邪见(不信因果的不正见)、见取见(非果计果的不正见)、禁戒取见(非因计因的不正见)。

2.5 第五种心所法是“二十随烦恼心所法”,即首10个是“小随烦恼”(各自分开,各自生起;属于“孤军奋战型”,没有感染力),次2个是“中随烦恼”(必须随其他烦恼生起;一旦出来现行,就会加持正在现行的随烦恼心所,并可能唤醒还没现行的随烦恼心所;属于“推波助澜型”,具有局部感染力),末8个是“大随烦恼”(遍一切染污心;任何一个出来现行,皆有力量唤醒一切烦恼心所出来现行;属于“排山倒海型”,具有绝对的感染力)。此20个随烦恼在6个根本烦恼的加持下,盘踞在我们的八识田中,造成修行人在修行道路上自我设限、自我障碍。也可以说,这26个烦恼心所是我们修行道路上的拦路虎。我们要提高警惕,不要被烦恼恶虎、毒蛇伤害了性命啊!

【嗔心五人组:忿、恨、恼、害、嫉】

2.5.1 忿:嗔心之初现。逆境当前,忿忿不平,表现于外。

2.5.2 恨:嗔心之纠结。忿的负能量,在内心纠结缠绕,形成心结,转成怀恨在心,让自己几乎喘不过气来。恨意难消造成的痛苦,时间一久,会让人想要找出办法来解决问题,所以这样的人是很可能走上修行道路的。所以,相对于很可能导致人们不想修行的沉浸于乐境的掉举心所之被列为大随烦恼,恨心所被列为小随烦恼。

2.5.3 恼:嗔心之酝酿。忿恨基础上,不断回想,恼羞成怒,发作于言行。

【贪心五人组:覆、诳、谄、 、悭】

2.5.4 覆:贪。欺骗。为掩饰过失而欺骗。覆藏、掩饰自己的过失,自己也假装忘记。cover up.

2.5.5 诳:贪。欺骗。为贪图利益而欺骗。假装自己有德有才,以高姿态的方式。虚浮夸大。cheat.

2.5.6 谄:贪。谄媚。竭尽所能去讨好、奉承。放弃自己的尊严,以低姿态方式来讨取别人的欢心。甚至做出小丑的举动。

2.5.7 㤭:贪。骄傲。崇拜自己的自恋狂。恃才傲物型。

2.5.8 害:嗔。与善心所的“不害”相对。

2.5.9 嫉:嗔。嫉妒。感觉别人的成就遮蔽自己的光彩。

2.5.10 悭:贪。吝啬。不肯布施。

2.5.11 无惭:中随烦恼2之1。内心缺乏反省力量。消极地远离善法。贪嗔痴合力加持。

2.5.12 无愧:中随烦恼2之2。不把大众的约束力量当一回事。积极地接近恶法。贪嗔痴合力加持。

2.5.13 不信:大随烦恼8之1。与“信心所”相反。痴。不信佛法,不信三宝,不信因果,否定一切,乃至于否定自己。

2.5.14 懈怠:大随烦恼8之2。与“精进心所”相反。懒惰成性。痴。懒惰成性,提不起劲来修行,只想做一些不费力的事情,整天就谈论别人的是非,谈累了就躺下了休息。修行上的大障碍,懒,没力气修行。

2.5.15 放逸:大随烦恼8之3。与“精进心所”相反。放纵自己,心被贪嗔痴诱惑了,总在忙着与修行无关的事情。贪嗔痴合力加持。修行上的大障碍,不懒,只是没空修行。

掉入“独影境”的非量的心所对应的心所:惛沈、掉举、失念、散乱】

2.5.16 惛沈:大随烦恼8之4。由痴这个根本烦恼直接引发出来的。两眼无神、四肢无力,反应迟钝。

2.5.17 掉举:大随烦恼8之5。妄念纷飞。不断地在想一些好笑、有趣的事情,让自己感到快乐。越想越兴奋,精神时时处于亢奋状态。连一个人坐在那里,都有可能会突然发笑。沉浸于乐境中的心理状态,都让人不想修行,所以属于大随烦恼。

2.5.18 失念:大随烦恼8之6。痴。对于所缘境及诸善法不能明白记忆之精神状态。失去了对所学忆持不忘的能力。失去了对现前当下这一念的警觉,心离开了当下,而造成三种情况。一者,念头往上扬,带来了掉举心所(所乐境:引发欲心所和精进心所,而导致我们对所乐境执持不放)起现行;二者,念头呈放射状,带来了散乱心所;三者,念头往下掉,带来了昏沉心所乃至于睡眠心所。

2.5.19 不正知:大随烦恼8之7。痴。能障正知,毁犯为业。谓不正知者,多所毁犯故。謂煩惱相應慧,能起不正身、語、意行為性。違犯律行所依為業。謂於去、來等不正察故,而不能知應作不應作,致犯律儀。

2.5.20 散乱:大随烦恼8之8。痴。妄想纷飞。与掉举对比,散乱所缘境不明确,一下子想东,一下子想西,一颗心疲于奔命,精神不好,而前者所缘境明确,沉浸在乐境,精神很好。

2.6 第六种心所法是“四不定心所法”,即:中性的心所,善用则变成善心所,不善用则变成不善的心所。

2.6.1 悔:也称为“恶作”。做了坏事而悔则善,做了好事而悔则不善。

2.6.2 眠:适量的睡眠则善,过量或不足则不善。

【寻伺的思考:用于清净法则善,用于杂染法则不善】

2.6.3 寻:大方向、宏观的思考。

2.6.4 伺:细节、微观的思考。

3. 第三位是“11个色法”,即:

3.1 眼根:

3.2 耳根:

3.3 鼻根:

3.4 舌根:

3.5 身根:

3.6 色尘:

3.7 声尘:

3.8 香尘:

3.9 味尘:

3.10 触尘:

3.11.法处所摄色(意根接触物质而留下的印象):

【崃按:这11个色法不在修行的范围,之所以把六尘称为“六贼”,只是提醒修行人要通过清清楚楚地观察,放下对境缘的妄想执着,要“舍识用根”,不要迷惑于六尘境界而已。】

4. 第四位是“24个心不相应行法”,即:

4.1 得【由贪心起】:

4.2 命根【生命】:

4.3 众同分【同类】:

4.4 异生性【类同报异】:

4.5 无想定【外道外执未破】:

4.6 灭尽定【外道法执未破】:

4.7 无想报【生非想非非想处天】:

4.8.名身【名显用】:

4.9 句身【句显法】:

4.10 文身【字显体】:

4.11.生【成】:

4.12.住【住】:

4.13.老【坏】:

4.14.无常【空】:

4.15 流转【轮回】:

4.16 定异【因果定理与报之差别】:

4.17 相应【相应于定异之间】:

4.18 势速【诸行流转迅疾性】:

4.19 次第【诸行一一次第流转性】:

4.20 时【时间性】:

4.21方【方位性】:

4.22.数【数目性】:

4.23 和合性【二乘执着于因缘和合】:

4.24 不和合性【外道执着于自然】:

5. 第五位是“6个无为法”,即:

5.1 虚空无为【空于四相;真如之“离诸障碍,犹如虚空”之无相;阿罗汉智德所显般若德涅槃】;

5.2  择灭无为【简择断障;由无漏智力灭诸杂染,证得真实;等觉菩萨断最后一品无明惑的断德所显自性清净法身涅槃】;

5.3 非择灭无为【不由智力简择,而由缘缺不生所显法性清净;乘愿再来菩萨所显“无住涅槃”】;

5.4  不动无为【第四禅中,苦乐受灭,出离动转性所显;四禅天顶超越一切时间限制的五净居天涅槃】;

5.5  想受灭无为【离掉无所有处欲,想受不现行所显的真如;四空天顶超越一切空间限制的涅槃】;

5.6  真如无为【首楞严大定涅槃;如来藏圆成实性;诸法的实性,前五种无为所依;真实如常的理体;须知,强为之名曰“真如”,借言显理而已,本来无一物也;故须得鱼忘筌,莫“死于句下”也】

佛法戒定慧三学的八正道 VS 儒家《大学》修心六次第

0. 儒家《大学》的修心六次第VS佛法戒定慧三学的八正道——修心六次第: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VS 八正道: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1. 止 => 戒学的正语、正业、正命

2. 定、静、安 => 定学的正精进、正念、正定

3. 虑、得 => 慧学的正见、正思维

七佛通诫四句教

0. 七佛通诫四句教

1. 诸恶莫作:力止相对之恶【十法界的妄心】

2. 众善奉行:力行绝对之善【一真法界的真心】

3. 自净其意:自心自归密意【常寂光土的真如】

4. 是诸佛教:自性自显教化【平常心的平常道】

慎独功夫:对根识境的考察

 1. 慎独功夫:对根、识、境的考察。

2. 慎独功夫:对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的省察检点,转浮尘根的六根,为胜义根的六根。即是:看破、放下浮尘根【视听言动“四顽猴”之“四勿”法 + 调息 +调心】,见到、提起胜义根【见闻觉知“四灵猴”之“四须”法 + 身启气化 + 心得开明】。唯有如此,“舍识用根”的“用根”才用得上力。——注意:在《大乘百法明门论》的“五位百法”里面,第三位的“11种色法”里,就包括了六根种的前五根,但是没有包括意根。因为意根不属于“色法”。“意根”在整体的人类生命体系中,扮演着“身体”和“心灵”的沟通桥梁的角色,作用独特,值得留意。

3. 慎独功夫:对眼耳鼻舌身意六识的省察检点,转眼耳鼻舌身五识为成所作智【把“五个门前做买卖”的五兄弟通通呼唤回到“内门”来跟真心取得联系再重新出去做买卖】,转第六意识为妙观察智【让“一个在家把帐开”的妄心停止计算这笔对外的糊涂账而回头跟自性取得联系再回头来静观万物】。唯有如此,“舍识用根”的“舍识”才舍得掉。——在《大乘百法明门论》的“五位百法”里面,第一位的“8种心法”里,就包括了这里的六识。

4. 慎独功夫:对色声香味触法六境的省察检点,如是观察,如是包容,如是相安无事,则“六贼”转为“六大护法”。唯有如此,“境缘无好丑,好丑在人心”的妙境方能现前。——注意:在《大乘百法明门论》的“五位百法”里面,第三位的“11种色法”里,就包括了这里的六境。

从忏悔偈到供养偈

1. 懺悔偈: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恚癡,. 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 ——出自《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第四十卷,唐‧般若譯。

2. 供养偈:今后所造诸净业,皆由无上戒定慧;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供养。——出自天来小子的学佛心得,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之“三者、广修供养”相应。

心斋:虚以待物

1. 心斋:提起慎独的功夫,摒除杂念,专一心思。通过“慎之又慎”的省察检点,达到“独一无二”的心灵状态。

2. 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不只是用耳朵来感知对方的“唯境”状态,而且是进一步用心来觉察对方的“唯识”状态。

3. 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不只是用心来觉察对方的“唯识”状态,而且是进一步用灵气来感应对方的“唯智”状态。

4. 虚而待物:契入“心包太虚,量周沙界”的境界,用干干净净的一颗心,来包容、接纳宇宙之间的一切人事物。

康德四问:念佛四问:七佛通诫

 0. 康德四问:念佛四问:七佛通诫

1. 我能认识什么?

1.1 康德:出于对“头顶星空”的敬畏心,通过《纯粹理性批判》探讨了“真”的标准。指出人类认识心知能在现象范畴内活动。这是一个“必然的”世界。

1.2 念佛:我相信,我能认识自性弥陀。

1.3 七佛通诫:诸恶莫作。力止相对的恶。大师兄孙悟空代表“般若空慧”的佛心的证得。

2. 我应当做什么?

2.1 康德:出于对“内心无上道德律令”的敬畏心,通过《实践理性批判》探讨了“善”的标准。指出人类道德心能触及道德本体。这是一个“自由的”世界。

2.2 念佛:我愿意,我应当到唯心净土来。

2.3 七佛通诫:众善奉行。力行绝对的善。二师兄猪悟能代表“无相慈悲”的佛性的显化。

3. 我可期待什么?

3.1 出于对“头顶星空”和“内心律令”的双重敬畏心,康德通过《判断力批判》探讨了“美”的标准。指出了人类心灵可以在必然和自由之间取得美妙的平衡。这是“人为自然立法”的世界。

3.2 念佛:我期待,我渴望获得佛身。

3.3 七佛通诫:自净其意。自心自归密意。三师弟沙悟净代表“无作菩提”的佛身的体验。

4. 人是什么?

4.1 通过了“三大批判”对“真善美”的重重探讨,康德确定了人具有“真善美”的本质。人可以在有限中创造无限。

转邪念为正念:念佛不是A,而是B,更是C。

 0. 转邪念为正念:念佛不是A,而是B,更是C。

1. 念佛不是“去死”法门,而是“来活”法门,更是“永生”法门。=> “往生”是“死去活来”的意思,也就是“狂心不歇,歇即菩提”的修行之路,也就是“打得妄念死,许汝法身活”的信愿行。【崃按:法身是佛性的常寂光三谛,慧命是佛心的空假中三观。】

2. 念佛不是“口念”法门,而是“心念”法门,更是“气念”法门。=> 初级“口念”(可“数”、可“随”),中级“心念”(可“止”、可“观”),高级“气念”(可“还”、可“净”)。【崃按:这里分享的是庄子的“心斋”修炼法,与隋代天台宗智者大师的“六妙门”。】

3. 念佛不是“念人”法门,而是“念法·念义”法门,更是“念智”法门。=> 初级“念人”,中级“念法·念义,高级“念智”。【崃按:这里分享的是“四依·四不依”法门,即是:一者、依法不依人;二者、依义不依语;三者、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四者、依智不依识。】

2023-06-17

心照不宣

 1. 心照不宣阿罗汉。

2. 心照而宣是菩萨。

3. 佛陀妙于宣与不宣之间,无宣而无不宣也,法身佛说法也!

4. 无宣而无不宣者,反闻闻自性而已矣!

5. 闻而知之,则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此佛陀教育也!

6. 岂是一个“不宣”了得?

七佛通诫四句话含摄六种无为法的六涅槃密意

 0. 七佛通诫四句话含摄六种无为法的六涅槃密意。

1. 诸恶莫作句含摄三种无为法的三涅槃密意:

1.1 色界十八天的天顶的五净居天处:不动无为法的涅槃密意。此处涅槃密意在于断除欲界一切欲念与苦乐的动转性,安稳不动。天来小子如是体会:此五净居天处修行人看破、放下“24种心不相应行法”里的“时”的限制,见到、提起“无始无终”的整体时间。

1.2 无色界的天顶的修行人居处:想受灭无为法的涅槃密意。此处涅槃密意在于断除色界一切色相与苦乐之染污,清净寂灭。天来小子如是体会:此四空天顶处修行人看破、放下“24种心不相应行法”里的“方”的限制,见到、提起“无边无际”的整体空间。

1.3 声闻法界(兼缘觉法界)处的涅槃密意:修行人破除见思惑,证一切智,成般若德。证得“缘起性空”之“性空”智德,入“空解脱门”。是为二乘人境界的涅槃密意,对应“虚空无为法”。早期大乘中观学派的精义在此。

2. 众善奉行句含摄一种无为法的涅槃密意:修行人破尘沙惑,证道种智,成解脱德。证得“缘起性空”之“缘起”断德,入“无相解脱门”。是为菩萨法界的涅槃密意,对应“择灭无为法”。中期大乘唯识学派的精髓在此。

3. 自净其意句含摄一种无为法的涅槃密意:修行人破无明惑,证一切种智,成法身德。证得“缘起性空”之“中道”恩德,入“无愿无作解脱门”。是为佛陀法界的涅槃密意,对应“非择灭无为法”。晚期大乘真常学派(如来藏学派)的精神在此。

4. 是诸佛教句含摄一种无为法的涅槃密意:最后一种无为法是“真如无为法”的涅槃密意,可说是密意中的密意,统摄上述五种无为法的涅槃密意。可以用“涅槃四德”中的“常德”来描述此真如无为法之“密意中的密意”。“常德”含摄阿罗汉“虚空无为法”涅槃密意的“我德”、菩萨“择灭无为法”涅槃密意的“乐德”、佛陀“非择灭无为法”涅槃密意的“净德”,当然也含摄了四禅天顶“不动无为法”涅槃密意的“时德”、四空天顶“想受灭无为法”涅槃密意的“方德”。真如之常德,即是“照而常寂”的本体,即是“寂而常照”的作用,即是“体用不二”的常寂光。真者,一真法界也;如者,常寂光土也;真如者,佛菩萨之深密境界也。如者不变,来者随缘;佛者,“如来”之“不变随缘”也;菩萨者,“来如”之“随缘不变”也。随缘者,缘起也;不变者,性空也;随缘不变者,缘起性空也。真如二字,亦归于“缘起性空”之“因缘”二字而已矣!真如即是因缘,如是体会易于亲切把握,而不至于“蹈空”而沦于死灰槁木的“顽空”,而得以“踏实”而明于一念无明的“晦空”啊!路漫漫其修远兮,修行人啊,发大心,立大愿,修大行,证大果,就在于此生啊,切莫虚度,辜负此佛心佛性啊!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越行心越明,不知不觉中就踏进了“不生不死的真实生命本源”的涅槃密境了啊!切记,切记,涅槃是永恒的真实生命,不是永恒的死亡啊!!!

2023-06-16

涅槃有六:六种无为法

 0. 涅槃有六:依《大乘百法明门论》,宇宙万法,可以归纳为“五位百法”,其中前四位共94种属于“有为法”,第五位只有6种,属于“无为法”。可以说,6种无为法,描述的就是六种涅槃;或者说,从六个视角来看涅槃。

1. 第一种无为法是“虚空无为”,指的是由“空解脱门”进入涅槃城。这是阿罗汉采取的“智德”的进路,破见思惑,得一切智,成般若德。

2. 第二种无为法是“择灭无为”,指的是等觉菩萨以无漏智破最后一品无明惑,而证得常寂光土。这是佛陀采取的“断德”的进路,破无明惑,得一切种智,成法身德。表的是“无愿无作解脱门”。

3. 第三种无为法是“非择灭无为”,指的是菩萨成佛之后,乘愿再来,利乐有情,不住生死,不住涅槃,这是显佛菩萨“恩德”的“无住涅槃”,表的是“无相解脱门”。

4. 第四种无为法是“不动无为”,这是住于四禅天顶的五净居天的“涅槃”,破除了时间的限制,而受用无始无终的整体时间,出离了苦乐的动转性,故曰“不动涅槃”。

5. 第五种无为法是“想受灭无为”,这是住于四空天顶的“无色涅槃”,破除了一切空间的限制,而受用无边无际的整体空间,断除了一切染污心所和苦乐。

6. 第六种无为法是“真如无为”,这是上述五种无为法的本体。上述首三种从“三解脱门”的视角来说,次二种从四禅天与四空天的视角来说,此处是“言语道断,心行路绝”的诸佛深密境界。虽说是不思议深密境界,但依然可以言显理,否则佛法即非教育,而变质为神秘的宗教了。以言显理者,真如是常寂光,此常寂光即是法身佛,其光明遍照一切诸佛国土,一切境界乃至于三途众生皆蒙此光照触其身。此法身佛为体,即体起用,是为化身佛,山河大地,风吹水流,无不是法身佛的化身,无不是法身佛在说法。体是法身佛,相是报身佛,用是化身佛;体相用三大,一而三、三而一者也。此“真如”二字所表之深密境界也。

依相而修 VS 无相而修

1. 依相而修属于初阶和中阶修行 VS 无相而修属于高阶修行。

2. 八地以前的菩萨都需要依相而修,属于“有功用行” 【有功用行 (梵语sabhoga),指假藉身口意之动作,而修习无相观。 也就是不能任运修习无相观,尚须藉方便加行者。】

3. 完成二大阿僧祇劫修行的八地菩萨到达了“不动地”,就可启动无相而修,属于“无功用行”【不假藉身口意三者而修行,于自然而然之状态下,任运自如;无功用行菩萨者:谓住不动善慧法云地中所有菩萨。由此菩萨、已得纯熟无分别智故。

3. 总之,在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中,必须完成前边的两大阿僧祇劫的依相而修的“有功用行”的初、中阶修行阶段,才能达到第三个阿僧祇劫的无相而修的“无功用行”的高阶修行阶段。二者并没有矛盾,反而是互根互用呢!

4. 最后,必须提醒读者,“三大阿僧祇劫”不是世俗的时间概念,而是出世间的修行名相,必须随文入观,得鱼忘筌,才能正确理解,如理修行,而获得真实利益。

体会三唯:唯境的凡夫,唯识的行人,唯智的佛

1. 唯境的凡夫:在94中有为法中妄想执着。譬如西方的心路历程,就是在唯境的境界里左右摇摆。一方面窥见唯境中的唯识而建立唯心论,一方面执着唯识中的唯境而建立唯物论,哲学界的唯心论和唯物论,互相对立,谁也不服谁。然而,谁也没有见到唯智的真实境界。自五百年前的科学革命至今,人类心灵被困于唯境的范畴,显而易见,毋庸赘言。

2. 唯识的行人:在94种有为法中观察、修行,走向6种无为法。宗教的信仰与追求是人类心灵的终极需要,这是无需辩论的。需要探讨的是,什么是宗教?难道只有基督教形态的信仰,才有资格称为宗教?在强势的西方文化势力底下,世人的视角和思维模式已经被限制住了,无法对这个问题做出有效的思考和回应。其实,宗教的出现是为了解决人类心灵的终极关怀问题,也就是死亡的问题。只要能够对这个问题做出有效回应的思想体系,就具备了宗教的特质。依照这个视角,台湾曾昭旭教授如是说:儒家是最彻底的宗教,彻底到没有宗教仪式,却具备充沛的宗教精神。说得太痛快了!西方人的宗教心灵也走在一条钟摆效应的道路上,在中世纪时代,长达一千年仰着头盼望来世的幸福,到了500年前的科学革命之后,却又迎来了信仰危机,导致了不少人放弃信仰,自称无神论者。然而,在儒释道心灯传承之光照下的中国人与华人的心灵世界中,神与无神并不是两个隔绝的世界,而是密切相关的一个完整的世界。一个完整的世界,便是佛菩萨的唯智的深密世界,也就是“无为法”的世界。

3. 唯智的圣者:唯智的圣者境界,其实就是契入六种无为法的空慧、慈悲和菩提的境界。

3.0 【总序六法】法相唯识宗的理论中,五位百法最前的九十四法,皆是有依赖因缘存在而生、灭、变化的有为法,唯最后六法,才是清净的无为法。无为法之所以又分立六法,是由于前五种依其原因或作用来判别,唯有最后的“真如无为”是无为法的本体,是法性的本体。所立六种无为法是:

3.1 虚空无为(ākāśa-asaṃskṛta),指真如犹如虚空一般广博寂静,可以容纳各种色法的空间。此为“智德”之“真空”涅槃,为阿罗汉之般若德所证得。是为空(般若)解脱门。是为“智德涅槃”。【崃按:涅槃四德者,具足如如不动之“常”德、真得自在之“乐德”、真有主宰之“我”德与无有染污之“净”德者也。又,涅槃四德,犹如涅槃城之四门也。智德涅槃者,特显由“我”德门,入涅槃城。般若空慧,真我慧命也。】

3.2 择灭无为(pratisaṃkhyā-nirodha-asaṃskṛta),指凭借无漏智慧的简择断障力,断灭烦恼证涅槃。此为“究竟成佛”涅槃,为等觉菩萨破最后一品无明惑之所证得,成道种智,证法身德。此为“断德”之“觉后空空无大千”涅槃。是为无愿无作(菩提)解脱门。是为“断德涅槃”。【崃按:涅槃四德中,特显由“净德”门,入涅槃城。破诸烦恼,以显赤裸裸、一丝不挂之本来面目也。】

3.3 非择灭无为(a-pratisaṃkhyā-nirodha-asaṃskṛta), 不依简择断障力,仅由缺有为法之自生缘,而毕竟不生,谓之非择灭无为。择灭者,圣道所得,非择灭者,缘缺所得也。此为“乘愿再来”境界,属于“不厌生死,不欣涅槃”之中道“无住涅槃”。此为“恩德”之“梦里明明有六趣”涅槃。是为无相(慈悲)解脱门。是为“恩德涅槃”。【崃按:涅槃四德中,特显由“乐德”门,入涅槃城。慈悲救度,普令众生离苦得乐也】

3.4 不动无为(āniñjya-asaṃskṛta),又称不动灭无为,指住于色界四禅天顶之五净居天处,破苦乐受之动转性故,证得不为苦乐所动乱的境界。此为“四禅天顶涅槃”境界。以甚深禅定心,明观“时”此“心不相应行法24之20”,与之相安无事,而超越一切时间的限制

3.5 想受灭无为(saṃjñā-vedita-nirodha-asaṃskṛta),又称想受灭定无为,指住于四空天顶之不思议禅定境界,破除一切污染心所苦乐二受故,证得如是清净“四空天顶涅槃”境界。以甚深禅定心,明观“方”此“心不相应行法24之21”,与之相安无事,而超越一切空间的限制

3.6 真如无为(tathatā-asaṃskṛta),即如如性,为无为法的本性、本体,统摄上述五个无为法的总持无为法。真者,菩萨之随缘不变也;如者,佛陀之不变随缘也;真如者,佛菩萨之深密不思议境界也。真者,寂而常照也;如者,照而常寂也;真如者,常寂光也。总之,真如乃是超越一切时空的三解脱门的根源之地,是宇宙万物原始返终之地,生从此地去,不生而生;死回此地来,死而不死也;故曰不生不死之真实生命之本源也。又,真如乃是诸佛内证之深密境界,非语言之所能表达,乃强为之名耳,盖借名显理也。唯读者善于体会,得鱼忘筌,方能契入真实生命之深密境界。

2023-06-15

五位 VS 百法 【依据满纪法师讲解:截至“十一种善心所法”】之一

0. 五位 VS 百法。

1. 第一位是“8个心法”,也就是“八识心王”,即:

1.1 眼识:慎独功夫中非礼勿视的收视作用;返观自性;天眼通;北方不空成就如来·成所作智的五分之一;明了依

1.2 耳识:慎独功夫中非礼勿听的返听作用;反闻闻自性的耳根圆通法门;天耳通北方不空成就如来·成所作智的五分之一;明了依

1.3 鼻识:舍识用根,闻五分法身香;调息的禅定功夫北方不空成就如来·成所作智的五分之一;明了依

1.4 舌识:舍识用根,尝醍醐灌顶法味;辩才无碍的说法北方不空成就如来·成所作智的五分之一;明了依

1.5 身识:舍识用根,通过胜义根身触及法身;神足通北方不空成就如来·成所作智的五分之一;明了依

1.6 第六意识:转第六意识为妙观察智;西方阿弥陀如来;分别依;意识,为意根之用。

1.7 第七末那识:转第七末那识为平等性智;南方宝生如来;染净依;意根,为意识之体。

1.8 第八阿赖耶识:转第八阿赖耶识为大圆镜智;东方不动如来;根本依,为前七识之依止处。含三义,一者、能藏;二者、所藏;三者、我爱执藏。

2. 第二位是“51个心所法”,共分六种;须知,“心所”无时无刻不在起现行,无时无刻不在“种子起现行,现行熏种子”的“有为法”的缘起”大框架里运作着,所以修行人必须无时无刻不提起自心自性里的“明”的觉照来,就显得无比迫切和必要了!八识田中的种子比喻潜在的能量,足以影响修行人今生今世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也即是影响着他的思想、情感、言行、品格与命运。所以,修行人无时无刻不忆念佛法、提起正念,是一件无比重要的事情。因为正念一方面可以净化八识田中的染污的种子,一方面可以从诱发八识田中善的净业种子起现行。具体来说,修行人必须培养和开发五别境中的定心所和慧心所的力量,否则纵使有心求道,也会因为定力不够、智慧不够,而退失道心,堕入烦恼和痛苦的深渊。

2.1 第一种心所法是“五遍行心所法”,即:作意和触两个心所帮助我们完成认识作用并诱发习气种子在受心所起现行,而受心所负责接收习气种子、想心所负责于心取相和施设名言、思心所则负责对习气种子进行一步步的加工。详叙如下:

2.1.1 作意(“作意心所”决定所缘境--所乐境、决定境、曾习境、所观境;注意力决定了投注心力的方向;智相之注意境界--趣味点:这个可以想象成从娘胎里出来的婴儿五根的第一次起用);

2.1.2 触(五根接触的所缘境有四--所乐境、决定境、曾习境、所观境;按照注意力决定的方向把五根投注到相关的境界里去;通过根境的接触来完成对此境界的认识作用;相续相--趣味点:这个可以想象成刚刚出世的婴儿对世界的第一次接触);

2.1.3 受(习气种子起现行的领受与领纳--此处的习气种子是由五别境心所的其中一个依据作意心所注意的所缘境--所乐境·欲心所、决定境·胜解心所、曾习境·念心所、所观境·定慧心所--出来现行,而从八识田中诱发出来的,可以是“好的”(清净的善种子)受,也可以是“不好的”(杂染的恶种子)受;习气使然的受;这是从触心所传递来的认识内容;执取相--趣味点:这是人类语言还没形成的阶段;可以观察还没掌握语言的婴儿对境界的反应,那就是受心所在起现行);

2.1.4 想(心相;受心所的习气种子烙印在心里的影相化;于心取相的概念化,施设名言的名言化;计名字相的三化过程--趣味点:人类语言的形成与这个心所息息相关;7万年前人类语言发展成熟可说是这个心所的劳动成果啊);

2.1.5 思(依情执名相,令心造作;由心造作,而生起苦乐相;是为起业相之三阶段审虑思(心意未决,可以商量;对善恶习气种子进行修饰、包装或改良;其他的善恶心所相继出现,来参与、讨论、建议)、决定思(心意已决,不再听劝;新的习气业力已然成形)、发动思(木已成舟,唯待果报;当前的身语意业,现行的同时,回熏八识田下种);最终导致了现前的感受、想法和行为--趣味点:人类以语言为思维工具来进行的劳心活动,像是猫抓老鼠,翻来覆去地看,然后扑上去捕捉,最后吃掉它)。

2.2 第二种心所法是“五别境心所法”。上述五遍行心所表述的是认识作用的流程,加入这一组五别境心所,便立马呈现出一个完整的框架图。不可不知:对于上述的受心所中的习气种子的起现行,五别境心所有决定权决定哪个习气种子该起现行!五别境心所就是对于境界有选择性的心所。所以,我们要细细观察,跟内心五别境心所对应的,是哪一类的境界。

2.2.1 欲:欲就是希望、想要的意思。在所乐境,才能欲心所才会出来起现行,并在其后紧紧跟随着精进心所。不论是善法欲,还是恶法欲,都同样是在所乐境中起现行的。

2.2.2 胜解:殊胜而坚定的见解,无人可加以改变,并在其后紧紧跟随着信心所唯有在决定境中,胜解心所才会起现行,只要带有一丝犹豫不决,胜解心所就不会出来起现行。

2.2.3 念:修行人一定要把五遍行和五别境的分工合作图放在这个念心所,让自己念念不忘;对于过去的学习和生活体验念念不忘。在佛法中,我们通过闻思修三慧的熏习来开发念心所的资源;当念心所开发得很强势的时候,过去所修的一切法,都会通过念心所串联起来。犹如串念珠一样,从无始的过去,一世一世地串下来,一直串到当前的现在,为我们所用。这就是念心所“忆持佛法”的殊胜功能。念心所一定要在曾习境(自身曾经熏习过、听说过、有过经验的境界)中,才会出来起现行。每一堂我们听佛法的课,都是我们在创造自己的曾习境。佛法的学习不在于多,而在于深,当我们能够在念心所越挖越深的时候,最后佛性就会被我们挖出来。赞叹满纪法师如是摄心的开示啊!

2.2.4 定:不是一般的专心而已,而是意念高度度集中专注的状态,完全不被周边的境缘所动摇。只有在禅观的境界中,也就是在所观境中,定心所才会出来起现行

2.2.5 慧:慧指的是判断、抉择的能力,分为世间有漏慧和出世间无漏慧两种。定心所是在所观境中才能起现行,慧心所同样必须在所观境中才能够成就的

2.3 第三种心所法是“十一善心所法”,即:四个方法(信进惭愧)、三个目标(三无)、四个成就(四成就)。  

2.3.1 信:与五别境里的胜解心所息息相关。信为道元功德母;信为能入。真信自性、正信三宝、深信因果。信解行证,信心所的力量,贯穿众生修行的整个历程,直到究竟成佛。

2.3.2 精进:与五别境里的欲心所息息相关。修行人当把精进心所用在“四正勤”——已生恶,令断除;未生恶,令不生。未生善,令生起;已生善,令增长。

2.3.3 惭:内心生起的反省力。修行功夫越深,惭心所的力量就越大。反求诸己的力量。内惭于己,通过反省力启动的空慧宝剑来斩断烦恼的纠结缠绕。

2.3.4 愧:外在力量加给自己的约束力量。可引发“惭心所”的力量。外愧于人,通过当众忏露的力量,令自己后不再造。正如孔子所说的,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2.3.5 无贪:贪是对所缘境的霸占欲,利欲熏心,菩提心灯的光照被遮蔽。众生以贪欲为母。对境而起。修行人提起慎独功夫,针对贪欲之心,损之又损,以至于无。

2.3.6 无嗔:嗔好比是一条被激怒的凶猛毒蛇。嗔具有扩散的作用,波及周围人事物。对境而起。修行人提起慎独功夫,针对嗔恚的心,损之又损,以至于无。

2.3.7 无痴:痴具有盲目、无知、自以为是的特点。众生以无明为父。众生的本质就是无明。贪嗔痴中最难断除的就是痴。贪嗔之本,比较微细。修行人提起慎独功夫,针对愚痴的心,损之又损,以至于无。

2.3.8 轻安:在长期没有贪嗔痴的情况底下,身心所感受到的舒服、舒适和轻松的状态。因为烦恼具有粗重性,给身心带来沉重的感觉。一旦烦恼消除了,就会有如释重负的轻松感。

2.3.9 不放逸:放逸心是一天到晚忙着贪嗔痴的心,不守佛门规矩。今贪嗔痴消除了,这颗心失业了,没事了,不忙了,自然规规矩矩。孔子说“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心,就是这颗不放逸的心。

2.3.10 行舍(直心):平等、正直、不歪曲。“直心是道场”指的是无贪、无嗔、无痴的行舍之心。行舍行舍,直道心行,贪嗔痴舍。

2.3.11 不害:把“伤害”的负面能量,转化为慈悲的正面能量来对待一切众生。

2.4 第四种心所法是“六根本烦恼心所法”。烦恼是一种扭曲一切的负能量,带来心灵的不平衡,让人陷入一种烦动、恼乱的身心状态。要对治烦恼,能修的心处于“明”的状态便显得尤其重要。

2.4.1 贪:

2.4.2 嗔:

2.4.3 痴:

2.4.4 慢:

2.4.5 疑:

2.4.6 恶见:。

2.5 第五种心所法是“二十随烦恼心所法”,即首10个是“小随烦恼”(各自分开,各自生起),次2个是“中随烦恼”(必须随其他烦恼生起;一旦出来现行,就会加持正在现行的随烦恼心所,并可能唤醒还没现行的随烦恼心所),末8个是“大随烦恼”(遍一切染污心;任何一个出来现行,皆有力量唤醒一切烦恼心所出来现行)。

2.5.1 忿:

2.5.2 恨:

2.5.3 恼:

2.5.4 覆:

2.5.5 诳:

2.5.6 谄:

2.5.7 㤭:

2.5.8 害:

2.5.9 嫉:

2.5.10 悭:

2.5.11 无惭:中随烦恼2之1。内心缺乏反省力量。消极地远离善法。

2.5.12 无愧:中随烦恼2之2。不把大众的约束力量当一回事。积极地接近恶法。

2.5.13 不信:大随烦恼8之1。与“信心所”相反。

2.5.14 懈怠:大随烦恼8之2。与“精进心所”相反。懒惰成性。

2.5.15 放逸:大随烦恼8之3。与“精进心所”相反。心被贪嗔痴诱惑了,总在忙着与修行无关的事情。

2.5.16 惛沈:大随烦恼8之4

2.5.17 掉举:大随烦恼8之5

2.5.18 失念:大随烦恼8之6

2.5.19 不正知:大随烦恼8之7

2.5.20 散乱:大随烦恼8之8

2.6 第六种心所法是“四不定心所法”,即:

2.6.1 悔:

2.6.2 眠:

2.6.3 寻:

2.6.4 伺:。

3. 第三位是“11个色法”,即:

3.1 眼根:

3.2 耳根:

3.3 鼻根:

3.4 舌根:

3.5 身根:

3.6 色尘:

3.7 声尘:

3.8 香尘:

3.9 味尘:

3.10 触尘:

3.11.法处所摄色(意根接触物质而留下的印象):

【崃按:这11个色法不在修行的范围,之所以把六尘称为“六贼”,只是提醒修行人要通过清清楚楚地观察,放下对境缘的妄想执着,要“舍识用根”,不要迷惑于六尘境界而已。】

4. 第四位是“24个心不相应行法”,即:

4. .得【由贪心起】:

4.2 命根【生命】:

4.3 众同分【同类】:

4.4 异生性【类同报异】:

4.5 无想定【外道外执未破】:

4.6 灭尽定【外道法执未破】:

4.7 无想报【生第四禅非想非非想处天】:

4.8.名身【名显用】:

4.9 句身【句显法】:

4.10 文身【字显体】:

4.11.生【成】:

4.12.住【住】:

4.13.老【坏】:

4.14.无常【空】:

4.15 流转【轮回】:

4.16 定异【因果定理与报之差别】:

4.17 相应【相应于定异之间】:

4.18 势速【诸行流转迅疾性】:

4.19 次第【诸行一一次第流转性】:

4.20 时【时间性】:

4.21方【方位性】:

4.22.数【数目性】:

4.23 和合性【二乘执着于因缘和合】:

4.4.不和合性【外道执着于自然】:

5. 第五位是“6个无为法”,即:

5.1 虚空无为【空于四相;真如之“离诸障碍,犹如虚空”之无相;阿罗汉智德所显般若德涅槃】;

5.2  择灭无为【简择断障;由无漏智力灭诸杂染,证得真实;等觉菩萨断最后一品无明惑的断德所显自性清净法身涅槃】;

5.3 非择灭无为【不由智力简择,而由缘缺不生所显法性清净;乘愿再来菩萨所显“无住涅槃”】;

5.4  不动无为【第四禅中,苦乐受灭,出离动转性所显;四禅天顶超越一切时间限制的五净居天涅槃】;

5.5  想受灭无为【离掉无所有处欲,想受不现行所显的真如;四空天顶超越一切空间限制的涅槃】;

5.6  真如无为【首楞严大定涅槃;如来藏圆成实性;诸法的实性,前五种无为所依;真实如常的理体;须知,强为之名曰“真如”,借言显理而已,本来无一物也;故须得鱼忘筌,莫“死于句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