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1-31

孤独死最可怜?

 孤独死最可怜?

1. 昨天在《早报》看到一篇读者来函,谈论了最近有一点热度的话题:孤独死。其标题为《孤独死最可怜》。乍看之下,觉得这个标题挺不错的,可以引起注意,似乎也可以让人产生一点同情心。

2. 然而,今天早上刚刚睡醒的时候,脑中灵光一闪:孤独死是结果,原因在哪里?【崃按:哈哈,这是以前听蔡礼旭老师(今已出家为法师)讲解弟子规常听到的一句话:“这个是结果,原因在哪里?”】

3. 是的,孤独死是结果,原因是孤独生。

4. 孤独生,实在是每一个人面对的人生最大的挑战啊。

5. 根据哈佛大学一项长达75年的调查研究(读者可去听这个油管视频:what makes a good life? Lessons from the longest study on happiness| Robert Waldinger),幸福人生的关键在于建立美好的人际关系。这个研究结果,与2500年前的孔子的见解,可说是不谋而合。孔子儒家思想特别重视五伦,而五伦说到底就是五种美好的人际关系。

6. 佛陀也说过:“人在爱欲之中,独生独死,独去独来。” 说的其实就是“孤独生”的可怜处境,希望能够点醒世人,通过心灵修养,来接通真实的生命,不要再继续当“爱欲”的奴隶,要立志于翻身充当“爱欲”的主人,并且进一步培养自己的慈悲心。

7. 笔者不才, 在2019年获得顶峰体验的时候,真切地体验到:“人在慈悲之中,不生不死,不去不来。” 说的其实就是接通自己的佛性的生命境界。

8. 讲回“孤独死”,正如《早报》读者陈家喜(大约是一两个星期前的一篇读者来函)所指出的那样:“孤独死的老人,在他们身体死亡之前,就已经经历过了一次社会性的死亡。” 所谓“社会性的死亡”,也就是一个人切断了一切社会联系,社会上没有一个人记得他了。

9. 记得看过一部电影(片名好像叫“可可”),说的是:每个人都会经历两次死亡,一次是身体的死亡,一次是“当这个世界上没有人记得你的时候”。一般人是先经历身体的死亡,再经历社会性的死亡;而“孤独死”的人,顺序却是相反的。

10. “孤独死”的人在生命历程的最后时光,身体虽然还活着,他却已经被全世界的人遗忘了。你能够想象那是怎么样的一种心境吗?古人说“哀莫大于心死”,我想,“孤独死”的历程其实就是“孤独生”的历程,其心境应该是无比凄凉吧?

11. 生命历程就是死亡历程,生命历程的结束也就是死亡历程的结束。关心“孤独死”的结果,只是治标不治本,我们若想把新加坡建设成“第一世界社会”,就要同时关心“孤独死”和“孤独生”的问题,并积极寻求解决之道。It take a whole nation to solve this problem. (举国上下,同心协力,才能够有效解决这个问题。)

12. “孤独死”与“孤独生”的问题,不只是一个外在的社会问题而已,而且是一个内在的人生问题。它,关系着我们的价值观、人生观与世界观。一句话,它关系着我们每一个人自己的一生的幸福、一世的快乐。不是吗?

2021-01-30

Becoming-towards -Eternity “向着永生”的真实学习体验

 Becoming-towards -Eternity “向着永生”的真实学习体验

1. Being-towards-death (向死而生)描述的是“生死同时共步”的真实生命体验。

2. Becomg-towards-eternity(向永生无限趋近)描述的是“逆生死之流而上”的真实学习体验。

3. 须知,生命历程与死亡历程是同时共步的。生命历程的结束,也就是死亡历程的完成。所以,死亡是在生命里边,而不是在生命之外的。并不是说,生命结束了才叫死亡,而是死亡与生命同时结束。这是关于生命与死亡的事实真相。细心观察就可以领悟。

4. 那么,生命历程(死亡历程)结束后,你在哪里?你不生不死,就在宇宙的怀抱里。然而,这不是人生的重点。

5. 人生的重点,应该是:生命历程(死亡历程)中,你在哪里?你不应该浮沉在生死之流中。你应该通过学习并实践生命的学问,逆生死之流而上,达到顶峰体验,而触及“不生不死”的终极维度空间,——也就是回归到宇宙的怀抱,——然后把这种基于真实生命体验的真实学习体验,带回人间,与人类同胞分享。

6. 一切宗教的最精彩的核心教义,其实就是上述的这一种基于真实生命体验的真实学习体验,而不是别的。问题是,肯不肯进行心灵修养。

Forgiving and Giving 宽恕与付出

 Forgiving and Giving 宽恕与付出

1. Forgiving宽恕:

1.1 Forgiving self and others is the way of life. 宽恕自己与他人是生活之道。

1.2 Not to forgive is not to live in peace and harmony. 不肯宽恕,就是拒绝宁静而和谐的生活。

1.3 Forgiving in the present moments opens the gate of the kingdom of authentic living experiences. 当下的宽恕为我们打开了真实生命体验王国的大门。


2. Giving 付出

2.1 Giving is gaining. Not to give is not to gain. The more we give, the more we gain. Vice versa. 付出就是收获。不付出就没收获。付出越多,收获越多。反之亦然。

2.2 Give away not only the extra materialistic thingy we own but also the extra mental and emotional thingy attached to us. 付出的不只是我们拥有的多余的物质,更加是附着于我们的多余的杂念和情意结。

2.3 What we give decides what we gain, in terms of both quantity and quality. 不管是数量还是质量,我们付出什么,决定了我们获得什么。

生前死后:我在哪里?

1. 自问:“生前死后:我在哪里?“


2. 自答:“在宇宙怀抱里。”


3. 追问:“在宇宙怀抱里,是生还是死?”


4. 补答:“是不生不死。”


5. 终极追问:“不生不死,是物质,还是精神?”


6. 终极回应:“是物质与精神的共同来源,是终极维度空间的永生。”

Building good and close relationships with self and others

 Building good and close relationships with self and others 【跟自己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

1. Building a good and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oneself: Being a self-reflective person who engages in the journey of self-betterment. The best is yet to be. Learn and grow through the whole life with a clear awareness of Being-towards-death. 【跟自己建立良好的关系:以一颗自觉反思的心,踏上自我改善的学习与成长之旅。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一生抱着“向死而生”的清醒意识,不断地学习与成长。】

2. Building a good and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others: Being an empathetic person who treats others with unconditional love and selfless acts of kindness through the whole life. Being connected with others and maintain mental and spiritual well-being. 【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抱持同理心,用没有条件的大爱心来对待所有人,并在一生中,以无私的善良行为去帮助他人。与他人保持紧密的联系,让自己获得心理与精神健康。】

一线之差:行使人权与践踏人权

一线之差:行使人权与践踏人权


1. 生气(生气的原因:看见不合理的事物)是行使人权,发脾气(生气的结果:通过言行伤害他人)是践踏人权。


2. 言论自由(言论自由的原因:人人生而自由)是行使人权,不负责任的言论(言论自由的结果:通过言论毁谤、伤害他人)是践踏人权。


3. 行动自由(行动自由的原因:人人生而自由)是行使人权,不负责任的行动(行动自由的结果:通过行动破坏社会秩序)是践踏人权。


4. 总之,通过一种负责任的方式来行使人权是有必要的,否则就会导致相反的结果。关键在于:一方面是个人的自由与权利,一方面是社会的责任与义务,两个方面必须取得美妙的平衡。西方文化最美好的地方,在于为个人保留了神圣不可侵犯的空间;东方文化最有价值的内涵,在于为社会秩序保留了神圣不可侵犯的空间。东西方必须相互学习、相互借鉴,最终会通成为一条人类文化健康发展的康庄大道。

2021-01-29

我们有没有权利发脾气?

我们有没有权利发脾气?


1. 探讨这个问题之前,我们要区别一下“发脾气”与“生气”:1.1 “发脾气”属于情绪失控的心理状态;1.2 “生气”属于正常情绪的心理状态。这是定义。


2. 其次,我们区分一下两者对他人的影响:2.1 “发脾气”不尊重而且伤害他人,所以无助于解决问题;2.2 “生气”也可以做到尊重而且帮助他人,所以有助于解决问题。


3. 最后,看一下两者源于什么样的自我修养:3.1 “发脾气”源于自我中心的心态与反应;3.2 “生气”源于客观事物的不合理表现,所以能够做出选择性的回应。


4. 结论:我们有权利“生气”,没有权利“发脾气”。“发脾气”只是代表没有修养罢了。

什么是Good Life?(What is 好命?)

什么是Good Life?(What is 好命?)


1. 道德的生活:过的是符合道德伦理的“善”的日子,没有对不起自己的良心,没有违反社会规范和法律。


2. 幸福的生活:过的是符合内心的幸福感的日子,即便遇到灾难和困难,也能够处之泰然,镇定应变。


3. 美好的生活:过的是符合审美心理的日子,再丑、再坏的事物,也能从中看到“美”和“好”的元素。


4. 幸运的生活:过的是“上天的宠儿”的生活,时时处处总是能够逢凶化吉、柳暗花明又一村。


5. 智慧的生活:过的是“明白人”的生活,用智慧的光来照亮自己和他人的人生道路。


6. 爱心的生活:过的是“温暖人心”的生活,用一颗真诚的爱心,来温暖自己、温暖他人、温暖世界。


7. 勇敢的生活:过的是“扫清天下浊”的生活,秉持浩然之气,扫除世间的一切假、丑、恶的人和事。

生命历程就是死亡历程Living process is also a dying process

1. We are dying since the first day we are born or formed as a fertilized egg. 【自从我们出世或形成受精卵的那一天开始,我们就已经踏上了死亡的旅程了。】

2. Yes, our living process is also our dying process. 【是的,我们的生命历程也是我们的死亡历程。】

3. The end of the living process is also the end of the dying process. 【生命历程的结束,也就是死亡历程的结束。】

4. If we really understand what is living, we will accept the our death with a peaceful mind. 【若真正领悟什么是生命,我们就会用一颗宁静的心,来接受死亡。】

5. All lives come from the nature and return to it, finally. 【一切生命源于自然,最终回归自然。】

2021-01-28

In the midst of our business...拿忙盲茫的人生怎么办?

 1. In the midst of the business (忙)we blind ourselves(盲) and find ourselves in a total loss at the end(茫).


2. Now, it’s the time to free yourself, externally and internally, from the business(从外在与内在的忙碌状态中抽身、“抽心”) and get recovery from the blindness(从“盲目”的病苦中获得疗愈) and find your path to a peaceful and meaningful life(找到一条宁静而精彩的人生大道).

3. You just need to follow these three simple instructions(三点指示). First, silence your mind(一、静下心来). Second, relax your body(二、放松身体). Finally, let your whole body breathe(三、让全身自由呼吸)

2021-01-27

一分钟观息法(观察、享受、赞美每一个呼吸)

1. 调身:放松,自然坐直,肩膀放下、并稍微打开

2. 调息:让身体自然地呼吸,不要勉强,但是你会发现很奇妙地,呼吸变得慢、长、细、匀起来。

3. 调心:心里不可能没有念头,但是你不去注意它,由它来,任它去,久而久之,念头会越来越少。

正念:止一之今心

正念:止一之今心


1. 正:止一;不理会来来往往的杂念,只是专注于观察、享受、赞美身体的呼吸


2. 念:今心;当下的心,此时此地的心。此时就是永恒的入口处,此地就是宇宙的中心点。

是龙,就飞起来吧!

是龙,就飞起来吧!不要学那四脚蛇在地上爬行。


是凤凰,就非梧桐不栖、非清泉不饮吧!不要学那麻雀睡草丛、喝污水。


是大圣大贤,就顶天立地、堂堂正正地做一个大写的人吧!不要学那小人、俗人们蝇营狗苟、鬼鬼祟祟地夹着尾巴做人。

关于“崇洋媚外”

关于“崇洋媚外”:


崇洋媚外是应该的,当这个“洋”和“外”比我们高的时候。然而,崇洋媚外这么多年了,自己还是那么矮,却是千不该、万不该的!

2021-01-26

佛说:“众生皆苦。”

1. 佛说:“众生皆苦。”

2. 众生说:“不会啊,我不觉得苦。”

3. 佛说:“你已经失去感觉的能力。”

4. 众生:(默然不语)

5. 佛说:“你不想恢复感觉的能力吗?”

6. 众生说:“何必呢?为了去感受痛苦吗?”

7. 佛说:“不是为了感受痛苦,而是为了疗愈生命。”

8. 众生说:“疗愈?”

9. 佛说:“对,疗愈!能够正确感受什么是苦,什么是乐,才能够进行‘离苦得乐’的修行。”

2021-01-25

〇和一和二和三

 〇和一

1. 〇:这是一个最特别的汉字,因为汉字号称“方块字”,这个汉字竟然打破规矩,以圆形的姿态出现!而且,这个汉字的含义也特别深奥,一方面它代表“什么也没有”,一方面它却是“什么都有”。第一个意思容易明白,第二个意思含玄义。“什么都有”指的是它代表着“心灵黑洞”,是一切的起点与终点。想想我们常说的“归〇心态”,就能稍微体会它的威力。

2. 一:这是另一个很特别的汉字,笔画最少,少到不能再少,但是它的含义却是非常广大,大到不能再大。因为“一”除了代表“单一”的个体与“整个”的全体之外,它还代表着至高无上的“道”【崃按:唐朝南岳怀让一系的俱胝禅师,就是用竖起一根手指的方法来帮助参禅者开悟。】。

3. 〇与一的关系:如果说“〇”代表着“无极”,那么“一”就代表着“太极”:无极而太极,太极本无极。

4. 二:“二”是紧接着“一”创造出来的汉字,它代表着“两个不同的视角”、“一阴一阳”、“一分为二”的矛盾关系,也代表着“既矛盾又统一”的辩证关系。

5. 三:“三”是紧接着“二”创造出来的汉字,它代表着“三生万物”、“空假中三谛圆融”、“正反合”的螺旋上升关系。

念:今心、心今

 念:今心、心今

1. 念:今心,以“今”为“心”的归宿。过程。【崃按:是心作佛。修德之“明”】

2. 念:心今,“心”时时处处不离“今”。成果。【崃按:是心是佛。性德之“明”】

正:一止、止一

 正:一止、止一

1. 正:以“一”为“止”,正是心灵修养的“正心”过程。【崃按:处于“心未正”的状态】

2. 正:“止”于“一”,正是心灵修养的“正心”成果。【崃按:处于“心已正”的境界】

2021-01-24

永生:生命大于死亡

1. 永恒的生命,对于俗人而言,这是无法理解的。在俗人心中,有生必有死,死亡笼罩着生命的全过程。

2. 然而,在真人心中,生命大于死亡,死亡就好比黑暗与寒冷,其本身是虚幻不实的:黑暗不过是光明的缺席,寒冷不过是温暖的缺席,所以,死亡不过是生命的缺席罢了。

3. 在此,需要追问的问题是:生命的缺席,到底是什么意思?生命为什么会缺席?答案就是“独化”,就是“独体”在现象界的自生自灭,在本体界的不生不灭。

Insight and outsight

1. Insight 洞察力:反求诸己的元认知能力,能够看清楚自己的内心世界,而形成空性智慧

2. Outsight 观察力:推己及人的元学习能力,能够看清楚他人的内心世界,而彰显无相慈悲

3. Full-sight 领悟力:人己不二的元创造能力,能够同时完成双重创造以安顿世人,而成就无作涅槃

为道日损,为学日益

 1. 为道日损的生命历程:这是一个“真实生命体验”(Authentic Living Experience)的历程,也就是马丁·海德格尔描述的“向死而生”的历程,也就是甘地描述的“活得好像明天就要死去一样”的历程。

2. 为学日益的学习历程:这是一个“真实学习体验”(Authentic Learning Experience)的历程,也就是佛教净土宗描述的“往生”历程【崃按:“往生”历程,笔者扭转马丁·海德格尔所谓的“向死而生”,将之命名为“向生而死(Dying-in-Eternity)”。这是一个心灵修养的历程,可惜很多人都误解了“往生”的真实义,将之与很多垃圾观念联系起来】,也就是甘地描述的“学习得如同拥有永生一样”的历程。学者,觉也。说到底,“真实学习体验”历程就是一个“真实觉悟体验”历程。

3. 上述的两个历程,同时存在,同步进行,能够看到这一点,就能够把握人类真实生命的全貌。

克服“约拿情意结”,才有可能达到“自我实现”

 克服“约拿情意结”,才有可能达到“自我实现”

1. 约拿情意结:约拿是基督教《旧约全书》上的人物,他崇敬上帝,希望自己能够获得上帝赋予使命,可是一旦上帝真的赋予使命的时候,他却惊慌失措,避之唯恐不及,到了最后,发现无所逃于天地之间,他才勉强去完成了使命。

2. 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克服内心中的“约拿情意结”,才有可能达到“自我实现”,一窥大自然所赐给我们的生命是如何地美妙而宝贵。

独化:自在、自存、自主、自强、自由......【提供读者进行心灵互动的资源】

1. 【心灵互动1】独化由中国魏晋时代的哲学家郭象所提出,郭象注解《庄子》的核心观念。 “”指个体,一切万事万物的个体,自存、自足、自立、自由、自生、自已的存在状态。 “”就是形容这种活动的变化。 “独化”就是一个绝对的个体活动变化。【崃按:这是转载的第一个网上资源。读者能够与之进行心灵互动吗?】

2. 【心灵互动2】指天地万物不假外力,自己独立生成、变化。由郭象在《庄子注》中提出。具体而言,“独化”包含三重含义:其一,天地万物的生成和变化都是自然而然的。其二,天地万物的生成和变化都是各自独立的。其三,天地万物的生成和变化都是突然发生的,是没有原因和目的的。“独化”观念否定了造物主的存在,同时也否定了一物构成另一物发生与存在的原因。但就世界整体而言,“独化”而成的万物又处于某种和谐的关系之中。【崃按:提供读者进行心灵互动的第二个网上资源。】

向死而生,何惧之有?

1. 向死而生,何惧之有?正如庄子所谓的“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崃按:意思是大自然赐给了我这个身体来承载生命,又赐给我生命来劳动创造】,我们应该在拥抱死亡意识的同时,能够免于恐惧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通过劳动创造,把自己的生命价值最大化。这,也就是印度圣雄甘地所谓的“Live as if you were to die tomorrow”,清楚明白地,与死神面对面地,喜悦而安宁地度过每一天。活着,就是一大奇迹啊,怎么能够不满怀感恩地度过每一天呢?


2. 向生而死,云胡不喜?正如庄子所谓的“(接着上述的那一段话)佚我以老,息我以死”【崃按:意思是(大自然)又赐给我衰老来放慢脚步,又赐给我死亡来获得休息】,我们也应该通过心灵修养,突破身心的限制,而触及“永生”的终极维度,并在其中获得休息。这就是“向生而死”的奥义。这,也就是甘地所谓的“(second half of the above statement) ...... and Learn as if you were to live forever”, 一步一个脚印,一呼一吸,都是那么地清楚明白地,都是那么地安详镇定地,活在当下。当下,就触及了“永生”的终极关怀的维度。


3. 总之,向死而生,向生而死,同时存在,同步进行。这是真实生命的事实真相,不是虚构的理论。

身心与心灵

【真实生命体验的心得报告23/1/21】

1. 阿母的渐行渐远,让我深深明白,我们每一个人在拥抱生命的同时,也要拥抱死亡,我们拥抱的才是“完整的人生”。

2. “完整的人生”里面包含了“人死”的现象,生有时,死有时,生和死一个是起点,一个是终点,都是完整的人生历程的一部分。

3. “身心”(body and mind)的生命是有限的,有始有终;“心灵”(heart and soul)的生命才是无限的,无始无终。人的一生,就是要通过终身学习和心灵修养,回归到“永生”的生命本源。

4. 回归到“永生”的生命本源,是人生历程中最重要的一件事。是的,是“人生”的时候要完成,不是“人死”的时候。

2021-01-23

十二辟卦的阴阳消长历程:“赴死”是“阳消阴长”历程,“往生”是“阴消阳长”历程

 1. 十二辟卦的阴阳消长历程:十二辟卦,也叫做“十二消息卦”,以阴阳爻的符号,形象生动地农历一年十二个月份中阴阳消长的历程,从十一月份开始,到十月份结束,十二卦的顺序是:

【1.1复卦(十一月份;子支;大雪、冬至);1.2 临卦(十二月份;丑支;小寒、大寒);

1.3 泰卦(一月份;寅支;立春、雨水);1.4 大壮卦(二月份;卯支;惊蛰、春分);

1.5 夬卦(三月份;辰支;清明、谷雨);1.6 乾卦(四月份;巳支;立夏、小满)】

【1.7 姤卦(五月份;午支;芒种、夏至);1.8 遁卦(六月份;未支;小暑、大暑);

1.9 否卦(七月份;申支;立秋、处暑);1.10 观卦(八月份;酉支;白露、秋分);

1.11 剥卦(九月份;戌支;寒露、霜降);1.12 坤卦(十月份;亥支;立冬、小雪)】


2. “赴死”历程:始于“夏至月窟”之“1.7 (天风姤)姤卦”(农历5月份;“阳极生阴”之卦象,上五爻皆阳,唯初爻为阴),此后阴气逐月渐盛,阳气逐月渐衰,终于“一片黑暗”之“1.12坤卦”(农历十月份;“复归大地”之卦象,六爻皆阴)【崃按:此“赴死”历程,俗人不知,在酒色财气中虚度岁月,最终唯有“沉沦”而已;唯君子慎独,取象于坤卦之“方以智”以修身,故能效法大地精神,以培养“厚德载物”之胸襟与能耐,不但自身不“沉沦”,反而成为“沉沦”大众之庇护所。“赴死”历程与甘地名言“Live as if you were to die tomorrow”相应,这是一个“向死而生Being-towards-death, born to die”的生命现象历程。】

3 “往生”历程:始于“冬至天根”之“1.1 (地雷复)复卦”(农历十一月份;“阴极生阳”之卦象,上五爻皆阴,唯初爻为阳),此后阳气逐月渐盛,阴气逐月渐衰,终于“光明普照”之“1.6 乾卦”(农历四月份;“性天光明”之卦象,六爻皆阳)【崃按:此“往生”历程,俗人不知,在喜怒哀乐中升沉摇摆,最终唯有“幻影”而已;唯君子体仁,取象于乾卦之“圆而神”以养心,故能接通生命本体,而启动“自强不息”之自性与能量。不但自身生命得以提升,而且带动大众一起提升生命。“往生”历程与甘地名言“Learn as if you were to live forever”相应,这是一个“向生而死dying-in-eternity, die to reborn”的真实生命的学习与成长历程。】

三“人”佛教的异同

三“人”佛教的异同


1. 人生佛教:人生佛教”这一命题,是太虚大师(1890-1947)在一九一五年提出的。一九四五年春,还在汉藏教理院,把有关人生与佛教的学说编成一部《人生佛教》的专书。他的思想体系,可以说都是以“人生佛教”为出发点,进而提倡改革僧伽制度,办教育,创办教会、建设人间佛教。在数十年学涯中,集中一切力量,来振兴当今佛教,主张以“人”为本位,直从人乘进趣佛乘。从而揭示人生佛教的真义,发扬佛教的救世精神。太虚大师将“人生佛教”按目的分为四个阶段:一、人生改善;二、后世增胜;三、生死解脱;四、法界圆明。【附:同时代的欧阳竟无提出了“佛教非宗教,非哲学,而为今时所必需”,包含了两大特点:1.1 把佛教从“宗教信仰”的“来世”导向,转变为“宗教教育”的“今生”导向;1.2 把佛教从“哲学思考”的“理论”倾向,转变为“人生觉悟”的“实践”倾向。】


2. 人间佛教:这是在“人生佛教”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来的。特别重视上述“四个阶段”中的“人生改善”和“法界圆明”,相对弱化“后世”和“解脱”的色彩。因此,“人间佛教”特别重视教育事业、社会慈善与团队建设。


3. 人本佛教:这是笔者不敢妄自菲薄,在“人生佛教”和“人间佛教”基础上,提出给读者参考的一个视角。因为“人生佛教“关注的是”生死大事“,”人间佛教“关注的是”社会大我“,这里笔者想要补充之以”个体生命的真我“,也就是对于每一个个体生命的尊重及其生命潜能的开发。也就是说,笔者想要为“小我”请命,深心期盼在“大我精神”笼罩下的东方传统社会中,能够尊重每一个“小我”,让每一个人都能够免于恐惧地生活、学习与成长。也就是说,“人人皆有佛性”与“人人皆可成佛”要具体落实为尊重每一个“小我”,坚信每一个“小我”都可以通过学习,把自己的生命价值最大化,并在这个过程中,为家庭、社会、国家乃至于世界做出独特的贡献。所以,这里所谓的“人本”的“人”,指的是现实生活中具体的、活生生的一个个的“小我”的人,而不是理论上的抽象的、干巴巴的“人”的概念而已。

拥抱生命的同时,也请拥抱死亡

 拥抱生命的同时,

也请拥抱死亡。

这样,

你才能拥抱完整的人生。

人生人死,

这是生命的现象。

但是,

生命不只是有现象这一面,

生命还有本体那一面。

不管哲学家们如何批判与否定本体论,

生命的本体是无法被取消的。

不可不知,

哲学家们取消的,

只是“本体论”的“论”,

而不是“本体”。


海德格尔如是说:向死而生

1. 存在主义哲学【向死而生】

按照海德格尔的看法,我们中的每一个人都有一种属“己”,而有待实现的潜能,并不得不“向死而生”,真诚地面对自己的死亡。

作为海德格尔讲的“此有”(Dasein 英语be there,中文“我在”),如果一个人在面对“独生独死”的生命状态时,采取决断的“向死而生”的态度,敢于承担自己的唯一性和个体性,那么此人就可说是进入了“真诚的”(authentic)生存状态,并同时接通到“向生而死”的终极意义。真诚性(authenticity)立足于“当下”,接通着个人的未来和过去,使自我具有完整性与永恒性。在这种关系上,一个人不但接受自己的死亡,而且真切体验到生命的神圣性。【崃按:这里的描述,基于笔者对于真实生命的体验。】

海德格尔认为,当人与自己的死亡遭遇时,真实的属己(属灵)的自我才会显露出来。在真正属己(属灵)状态中,“我”(总是居先的,尽管这个“我”并不等同于一个传统哲学意义上的主体。如果一个人被畏惧压倒,通过没入于众人或匿名的“人们”[They,das Man]来保护自己,正如人们通常所做的那様,他就进入了“不真诚的”(inauthentic)生存状态。 在“不真诚的”(inauthenticity)状态中,“人们”(They)居先,人失去了自己的存有意义。

这种态度或姿态就是 海德格尔所说的此有的“沉沦”[fallingness,Verfallen],即“此有”避开自身,让自身沉沦于日常的一般性事务中,与俗世共浮沉。

【崃按1:为了避免“此有”的沉沦,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依据真诚的心灵修养,来通过刘宗周所谓的“圣学吃紧三关之第一关:人己关】

【崃按2:笔者窃以为,用“此有”或“此在”来表达德语Dasein的意思,过于干巴巴,一点趣味也没有,倒不如翻译为:“我在”, 也就是英语表达的“be there”】

To Care or Not to Care

三种生命状态

1. Caring 关怀的态度:反求诸己的忠道(尽己之道),推己及人的恕道(推己之道)。佛家“慈悲为怀,与人方便”。【中道的崎岖山路】


2. Care too much 控制的僵化心态:关心则乱。将对方心理殖民化。一抓就死,一放就乱。陷入受害者的思维模式。【“此有”(“我在”)迷失于“人”之中,陷入“沦落”的生命状态,任人宰割,五马分尸】


3. Carefree 无牵无挂的心境:与“道”相契的“真己”生命状态。没有语言干扰的终极体验,与世隔绝。【阿罗汉与佛陀生命状态的区别:阿罗汉处于隔绝的状态,佛陀处于接通的状态】(对阿罗汉来说,To Care就是自寻烦恼;对佛陀来说,To Care是真实生命的学习与成长)

终身学习=永生学习

1. 我们复习过很多次,印度圣雄甘地说过的这句话,而且每次复习,都能够有更深一层的体会:Live as if you were to die tomorrow and...(先看前半句)这就是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1889-1976)所谓的“向死而生”的真实人生体验。是的,这是一种真实的人生体验,而不是一个虚构的理论。“向死而生”(being-towards-death, born to die)是对于一切生命的事实真相的深切体验,体验到的是“生命就是一个死亡的历程”。这是在生命的“现象界(World of Phenomena)”(身心,body and mind) 范畴所能够描述出来的最美妙的语言,其中包含着生命的“赴死”历程的悲壮之美。

2. learn as if you were to live forever. (再看后半句)这就是中国教育家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所彰显的“向生而死”(未知生,焉知死)的真实学习体验,体验到的是“学习可以接通永生的神圣国度”,由此我们也可以轻易地联系到佛家净土宗“往生”的真实学习体验【崃按:“往生”本来就是真实生命的学习体验,如此光明美好的东西,可惜被各种错误的垃圾观念重重覆盖。佛陀见了,也会摇头叹息啊!】。这是在生命的“实践本体界World of Practical Ontology” (心灵, heart and soul)范畴所能够描述出来的最真实的语言,其中包含着“往生”的真实生命的学习与成长历程。

3. 总之,我们的人生历程,就是一个“赴死”(向死而生)与 “往生”(向生而死)的双重历程,同时存在,同步进行。这,就是老子所谓的“出生入死”,意思有二:3.1 向死而生的“赴死”历程:刚刚“出生”(此方生),马上“入死”(彼方死);3.2 向生而死的“往生”历程:刚刚“入死”(此方死),马上“出生”(彼方生)。

【崃按:现代西方哲学家倾向于推翻他们有智慧的老祖宗们所建构起来的“形而上学”,实在可惜。连带的,他们都纷纷批判并表态不接受“本体界”的智慧传承。在此,笔者参考牟宗三先生对于康德哲学的“纯粹理性”(Pure Reason)和“实践理性”(Practical Reason)的洞见与鉴别,尝试建立“实践本体界”的名相,为的是尽最大努力来指出:“本体界”并不是一个虚构的理论,而是我们每一个都可以通过真诚的心灵修养功夫,而触及的“终极维度空间”。这个“终极维度空间”,释一行禅师也称之为“上帝的国度”,就显得更加具体可感。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所津津乐道的“自我实现”与“顶峰体验”,便是对这种真实生命的学习与成长历程的美妙描述。】

物格知致,以至于天下平

1. 物格:性天光明,空无一物。【无物之物,是为本物】【无为而无所不为】

2. 知致:心地清明,无知无念。【无知之知,是为良知】【无知而无所不知】

3. 意诚:意根最微,诚体本天。【知物之意,格致之诚】【独体真心之太极】(一个念头也没有,就是“诚”)

4. 正心:庄严端正,止于至善。【尽己推己,忠恕之道】【诚体正心之两仪】(每一个念头都是“从心所欲,不逾矩”,就是“正”)

5. 修身:菩提大树,遮蔽众生。【学佛行佛,利益一切】【调息调身调世界】

6. 齐家:此心安处,心灵港湾。【家庭团队,生活伙伴】【齐心齐物齐向上】

7. 治国:上下一心,小国不小。【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多元文化共繁荣】

8. 平天下:万物之灵,宇宙意识。【向死而生,自强不息】【人类心灵宇宙谜】

500年以来人类心灵受到三次颠覆性的考验

500年以来人类心灵受到三次颠覆性的考验【简称为“哥达佛”的三重考验】


1. 哥白尼日心说:颠覆了“地球是宇宙的中心”的思维模式=》通过考验的人类心灵能够重新建构“人是宇宙的中心”的命题,以往之所以误以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那是因为人类生活在地球上的缘故。人类心灵永远都是宇宙的中心。依据的是人类心灵通过“自我实现”而获得的真实体验,也就是“顶峰体验”。


2. 达尔文进化论:冲击了“人是万物之灵”的自信(人只不过是从低等动物进化成的高等动物)=》通过考验的人类心灵能够清楚观照,人之所以为人所具备的心灵能力,是任何其他生物所不具备的,从人类心灵可以通过修养而现前,人类可以也应该重新确立“人为万物之灵”的命题。


3. 佛洛依德病态心理学:动摇了“自由意志”的追求(人的行为原来是受到本能和潜意识激发的)=》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说得好,佛洛依德固然了不起,因为他给我们揭示了人类“病态的那一半心理状态”,可是人类同时也具备了“健康的另一半心理状态”等待我们去开发,马斯洛指出,人类心灵的最高需求是自我实现,是在顶峰体验中重新肯定自由意志的存在。

两大德:康德与佛洛依德的对比

1. 佛洛依德:给我们揭示了人类心灵中的阴影部分。也许我们可以把佛洛依德“弑父情意结”比拟为荀子的“性恶论”。

2. 马斯洛:给我们提示了人类心灵中的光明源头。对比上文,我们可以把马斯洛“自我实现”说比拟为孟子“性善论”。

3. 二大德同归于善:犹如孟荀同归于孔子之教育理想,二大德亦同归于人类心灵的疗愈与滋养。

培养领悟力的八个途径

培养领悟力的八个途径:


 1. 【好奇探索第一】Wondering: What are you curious about here? 满怀好奇: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2. 【描述所见第二】Describe what’s there: What do you see and notice? 描述所见:你看到和注意到什么?

 

3. 【解释所见第三】Build explanations: What’s really going on here? 解释所见: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4.  【由表及里第四】Uncovering Complexity: What lies beneath the surface of this? 探索隐含信息:在这个表面的底下是什么东西?

5. 【由此及彼第五】Make Connections: How does this fix what you already know? 寻找联系点:这个东西跟我已经知道的怎么接通起来?

6.  【论之有据第六】Reason with Evidence: Why do you think so? 论之有据:我根据什么这样想?

7. 【不同视角第七】Consider Different Viewpoints: What’s another angle on this? 考虑不同视角:看待这个东西的另一个角度是什么?


8. 【画龙点睛第八】Capture the heart and form conclusions: What’s at the core or centre of this? 画龙点睛:此事的核心或中心是什么?

出生入死

1. 出生:生,从何而出?

2. 入死:死,入于何处?

3. 原始反终:以无为宗,无始无终,通而为一。视死生如一。出生入死,圣人皆听其天命之自然,而不存心者也。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说:“向死而生”,指出“死亡即是人生之历程”,与老子“出生入死”之说,具有异曲同工之妙。我们每一个人,“出生”之时,就已经“入死”了,人生历程即死亡历程,生死相依,生死一体。这是就生命的现象而言。

4. 不生不死:佛家所谓“涅槃”,就是“不生不死”的“终极维度空间”,也可称之为“上帝的国度”。这是就生命的本体而言。唯有愿意持之以恒进行心灵修养的人,才能够获得顶峰体验,一窥生命的事实真相,一般人只好糊里糊涂、懵懵懂懂地度过一生。

2021-01-22

月窟天根:逅卦与复卦

 月窟天根:逅卦与复卦

1. 复卦:其卦象上五爻皆阴爻,唯底下一爻(初爻)为阳爻,邵康节(邵雍)以“天根”形容之,妙不可言。复卦配十二地支之子支、十二月份之十一月、二十四节气之大雪与冬至,其卦象为“阴极生阳”(与姤卦相反)。所谓“天根”,即是“出生”之原始生命力(元气;炁)。复,其见天地之心乎?

2. 姤卦:其卦象上五爻皆阳爻,唯底下一爻(初爻)为阴爻,邵康节(邵雍)以“月窟”形容之,传神之至。姤卦配十二地支之午支、十二月份之五月、二十四节气之芒种与夏至,其卦象为“阳极生阴”(与复卦相反)。所谓“月窟”,即是“入死”的真实生命体验的意象。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说:“向死而生,当你无限接近死亡,才能深切体会的意义。”海德格尔认为,我们从出生开始,便向着死亡去,我们活着的每一天,不论悲喜,都无法改变最终结局,死亡,便是人生的历程。 即:向死而生。【崃按:人生就是”赴死“的历程。】

3. 老子说:“出生入死“,复卦就是”出生“(天根),姤卦就是”入死“(月窟),参透这两个卦,也就参透生死了。【崃按:邵康节说:“因探月窟方知物,未蹑天根岂识人?”,互文见义,意思是这两个卦之中蕴藏了天地万物与人类生命的奥秘。】

2021-01-20

真学佛人,是行佛人

1.  真学佛人,不会停留在口头谈论佛法。

2. 真学佛人,一定会在日常生活中实践佛法。

3. 真学佛人,一定在他的行动中时时处处彰显佛法。

4. 在行动中时时处处彰显佛法的人,就简称为“行佛人”。

“一点办法都没有”的办法

 1. “一点办法都没有”的办法,就是帮助别人的最好办法。

2. 因为帮助别人的最好办法,并不来自我们,而是来自对方自己。

3. 我们需要做的,只是充当对方的“镜子”,帮助他们“看到自己”而已。

“一点想法都没有”的想法

 1. “一点想法都没有”的想法,就是“般若无知”的心理状态。

2. “一点想法都没有”就是“无念”的心理状态,这是经过长期修养才能够达到的境界。

3. “无念”就接通了“空性智慧”,就能契入“无知而无所不知”的心理状态。

矛盾:反抗者就是压迫者

 1. 吊诡的心理矛盾:反抗者就是压迫者。

2. 说的是,我们拼命反抗别人对自己的压迫,殊不知,别人的压迫力量的源泉,正是我们自己对他们的压迫。

3. 除非我们有智慧看到这一点,并停止对他们的压迫,否则我们就要持续地反抗来自他们的压迫。

4. 说到底,我们感受到的生命中的压迫者,他们其实是反抗者。他们反抗着我们对他们的持续的压迫。他们,表面上是压迫者,实际上是反抗者。

5. 在这个恶性循环中,谁要先歇手?在六道轮回的世界中,谁也不肯先携手,所以只好无止尽地继续轮回下去。

“空”与“无”是一种真实的心灵体验,不是概念

 佛家所谓的“空”,道家所谓的“无”,是一种真实的心灵体验,不是概念。这种体验,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把它叫做“顶峰体验”,儒家经典《大学》把它描述成“物格而后知致”,佛家禅宗把它称为“明心见性”,基督教形容为“圣灵充满”,讲的通通都是一件事:人类心灵现前的“自我实现”的美好体验。

2021-01-19

本物:心灵黑洞之物

本物是“心灵黑洞之物”?


这,到底是什么意思?


这,没有意思,却包含了一切意思,需要读者善于用心体会。


然而,不肯向内探索的人,也无从体会。因为他根本没有心。不是没有向外探索的认知心,而是没有启动元认知的本心,也就是良知之心。


但凡肯向内探索,就能启动一个“损之又损、以至于无”的心灵修养历程。


“心灵黑洞”就是对于“无”的描述。这是我们21世纪的人所能接受并明白的科学名相。


笔者认为,《大学》所谓的“格物”,格的就是这个“心灵黑洞”之物。


我的两极:小我与大我

1. 小我的自由与权利:这是“身、心、性”的范畴。一般所谓“身心健康”的“身心”(body and mind)。

2. 大我的责任与义务:这是“家、国、天下”的范畴。一般所谓“美丽心灵”的“心灵”(heart and soul)。

3. 全我的“大小我的互补与互用”:尊重小我,爱护大我。小我并不小,只要它能够接通大我;大我并不大,如果它不能够被小我接通。

The wisdom of unlearning and the courage of undoing

 The wisdom of unlearning and the courage of undoing 

1. 英语的unlearning与undoing,对我很有吸引力。前者讲的是“反向学习”:把错的、不好的知识、思考模式通通都消融了,多好啊!后者讲的是“反向行为”:把做错的、做得不好的事情、行为模式通通都给改正过来了,多奇妙啊!

2. 其实unlearning的结果,就是佛学所谓“般若无知”的境界,那是“根本智”的范畴;有了“根本智”,才能够进一步去追求“后得智”,而获得“无所不知”的美好结果。


3. Undoing的结果,也就是道家所谓“无为”的境界,我想,那是与“根本智”相应的行为范畴,不知道应该怎么给它一个恰当的名称;有了“无为”,才能进一步去开展“无所不为”的境界。

2021-01-18

在日常生活中发生争执矛盾时要“转识成智”

1. “转识成智”的原则:放下别人,先提起自己

2. “转识成智”的具体内涵:

2.1 转前五识成“成所作智”,专注于解决问题的思路;

2.2 转第六意识为“妙观察智”(不分别),专注于用心观察以收集准确信息;

2.3 转第七末那识为“平等性智”(不执着),专注于平等对待自己与对方;

2.4 转第八阿赖耶识为“大圆镜智”(不妄想),专注于如同明镜照人一般冷静回应对方的一切言行。

灵性:良知与本物

 1. 灵性:人类生命的最深层次,是感性和理性的源头活水。

2. 良知:“良知”即是佛学所谓“般若无知”的“根本智”,并不是后天学习所依据的认知心,而是认知心的先天依据,目前教育界流行的“元认知”概念其实就是“良知”。说到底,“良知”是从思考模式后退一步,对思考加以反思。【悟性的层次】【悟心:明心】

3. 本物:“本物”即是佛教禅宗六祖慧能大师所谓“本来无一物”的“自性”,并不是现象界的自然万物,而是现象界自然万物之所以存在所依据的形而上的本体。《大学》说:“物有本末”,这里的“物”就是本体界的“本物”,不是现象界的“万物”。【觉性的层次】【悟道:见性】

如何保留生命中美好的人事物?

 1. 人:如何与生命中与良师益友维持联系?这个需要用心经营,值得我们花费时间和精力去做。【How to keep good friends and teachers in our lives? 】

2. 事:如何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最有价值的事情上?这个需要正念的修炼,否则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都花费在无谓的纠缠和争吵中。[How to keep our minds focus on doing the right things?]

3. 物:  如何珍惜与欣赏生命中的“万物”?如何回归到生命中的“本物”去?[How to adjust oneself so as to live peacefully in all kinds of environments? How to come back to the center of the inner world and engage with the ontological dimension (things-in-themselves) of our lives?]

自然界生命的基因🧬与人文界生命的模因

 1. 自然界生命的传承靠的是基因。

2. 人文界生命的传承靠的是模因。

3. 基因与模因会不会互相影响呢?这个问题,令人着迷。

小我与大我

1. 我不相信“牺牲小我,完成大我”,因为在我这大半生认真的学习与思考当中:没有小我,就没有大我可言;没有大我,小我也会失去存在的意义。两者相互依存,谁也不能够以牺牲对方作为自己壮大的本钱。

2. 我坚信:尊重小我,爱护大我。

3. 小我并不小,只要它接通大我;大我并不大,当它无法被一个个的小我接通。

2021-01-17

温馨的中道【儒释道智慧传承名相7】

 1. 温:不热也不冷的触觉,身体感觉最舒适的温度。

2.  馨:不香也不臭的嗅觉,身体感觉最舒适的香度。

3. 以上是“前五识”(眼耳鼻舌身)的其中两种,其他三种可以类推。

4. 当我们的“心”契入“中道”的时候,我们的身体的一切感觉都会是“刚刚好”的,也就是最舒适的。

5. 那么,第六识呢?第六识就转为“妙观察智”了,因为前五识早已转为“成所作智”。

6. 接着,第七末那识转为“平等性智”,第八阿赖耶识转为“大圆镜智”。

生命四维:身心与心灵

生命四维:身心与心灵


1. 身体(生理)的维度:细胞为生命的基本单位,细胞核里的基因记录着生命的奥秘;大脑与双手,人身两件宝。发达的大脑区分了人与禽兽,灵巧的双手区分了自然界与人文界。


2. 心(理性)的维度:理性思考的神奇力量,让人能够理解并掌握这个世界的规律。尤其是自500年前的“科学革命”以来,人类的理性思考与探索能力,可说是登峰造极,发挥得淋漓尽致。


3. 心(感性)的维度:感性体验的玄妙力量,让人能够感受并接通形而上的世界。尤其是自7万年前“认知革命”以来,人类创造了语言并形成了强大的沟通与协作能力,一举跃登自然界食物链的顶端,令人惊叹。


4. 灵性(性)的维度:灵性本原的源头活水,源源不断地支撑着以上三个维度的生命的一切活动,它好比是“心灵的黑洞”,是生命的最初的起源,也是生命最后的归宿。


5. 道(一)的维度:道(一)就是上述四个生命维度的整体描述。

张德芬如是说: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自己

 张德芬如是说: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自己。

因为外面的一切的人、事、物,我们心理都有一个”哭泣的小孩“在回应它,它才会这么地纠缠不清。我们应该先“由外而内”地回到内心世界,来安慰那个”哭泣的小孩“,然后才“由内而外”地去与那个人沟通,去做那件事,去处理那件物。


【崃按:以上只是从“现象界”去说,已经能够帮助我们摆脱一切生命中的烦恼与纠缠了。从“本体界”去说,净空法师一语道破:“一切众生皆是自己。”】

张德芬如是说:凡是你抗拒的,都会延续

 张德芬如是说:凡是你抗拒的,都会延续。

所以,让我们敞开胸怀去接受发生在我们生命之中的一切吧,然后从中学习与成长。

虚伪的世界:伪君子与伪小人的世界

1. 世界上有四种人:
1.1 伪君子(口蜜腹剑);
1.2 伪小人(色厉内荏);
1.3 真小人(自我中心);
1.4 真君子(完整的人)。

基于元认知的反思:世界上没有完美的(社会角色),每个人最好的(社会角色)就是自己

 基于元认知的反思:世界上没有完美的(社会角色),每个人最好的(社会角色)就是自己。

注意:(社会角色),可以填入:父母、老师、朋友、邻居、上司、下属等等。

灵修:灵性修炼与心灵修养

 1. 灵修的第一个意思:灵修即“灵性的修炼”,宗教术语。 世界宗教博物馆解释:“灵修是一种宗教的修行,涉及严肃的思维或沈思;此词源自于拉丁文,意谓著深奥且专注的思考。 灵修可分为积极与消极两种:前者肯定存在者的质量、力量、或道德价值;后者则强调全然放弃并超脱既存的思维理念。 灵修的实践可定义为在知觉上探索的一种生命新道。


2. 灵修的第二个意思:灵修即“心灵的修养”,旧瓶装新酒,儒释道智慧传承的新创词语。心灵修养源自儒释道智慧传承的“庄子学”、“孟子学”,魏晋玄学、佛家禅宗、宋明理学的陆王心学等等。心灵修养的实践就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中包含了对内的“内圣之德”与对外的“外王之道。

2021-01-16

明哲保身【儒释道智慧传承名相4】

 1. 上网搜索了一下,“明哲保身”的解释是:【《诗经·大雅·烝民》:「既明且哲,以保其身。」指明智的人能回避可能危及自身的事。现指为保全自己而回避原则性问题的处世态度。】解释得很完整,把褒义色彩的本义与贬义色彩的引申义都列举出来了。

2. 所以,我们现在知道“明哲保身”出自《诗经》,指的是有智慧的明白人,懂得怎么样来保全自身。【崃按:在21世纪的时代和社会,传承“明哲保身”的智慧,包括两个意思:(1)“明哲”的层次,我们应当打开胸怀,去会通“四大文明,三大宗教”智慧传承里所有大圣大贤的教诲和启示;(2)”保身“就是”养生之道“】

不可思议【儒释道智慧传承名相5】

 1. “不可思议”的世俗义:【谷歌搜索“不可思议是什么意思”所得】佛教指思想言语所不能达到的境界。现指不可想象,难以理解。

2. 上述“不可思议”的世俗义,只是解释了“不可思议”表面的意思,并没有触及精彩的内涵。

3. “不可思议”的精彩内涵:3.1 “不可思议”包含了“心行路绝”的“不可思”与“言语道断”的“不可议”两个层次的意思,然而,我们需要追问:如果“不可思议”真的是指“思想”和“言语”不能达到的境界,那么我们又怎么检验这个境界是不是真的存在呢?3.2 世俗义说“不可想象”、“难以理解”,难免给人一种“莫名其妙”【崃按:又是一个被世俗人严重污染与误解的“智慧传承的名相”,这里使用的正是世俗义。注意:笔者并不反对世俗义,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必须生活在世俗之中,这是没有办法的事。这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我们却必须不甘心自己沦落于世俗之中一辈子,而穷尽一生之力,来提高自己的心灵修养】和“骗人”的感觉。实际上,俗人如果也肯下功夫进行心灵修养,有朝一日,自己也可以达到“不可思议”的境界,就不会感到“不可想象”和“难以理解”了。

4. 那么,我们到底应该怎么样来“想象”和“理解”心灵修养中所谓“不可思议”的境界呢?其实,很简单,就是常言所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要“想象”和“理解”,就要自身进行心灵修养。等到修养功夫成熟之后,心灵现前,进入马斯洛所谓的“顶峰体验”,那就真相大白了。什么“天花乱坠”,什么“心花怒放”,我们才知道,原来是真的,一点都没有骗人。

5. 问题是:你肯吗?

天花乱坠【儒释道智慧传承名相6】

 1. 天花乱坠的世俗义:“佛教传说,法师讲经,感动上天,香花从空中纷纷落下。现形容言谈生动美妙,但不切实际。”【崃按:谷歌搜索结果】这样的解释,令人啼笑皆非,但是世俗语言就是一种“约定俗称”的东西。《弟子规》说:“流俗众,仁者希”【崃按:意思是“随波逐流的俗人是绝大多数,讲求心灵修养的仁人志士是很稀少的。”】,就已经清楚地表明,我们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格,就要抱着“逆水行舟”的态度,一刻也不能放松,否则就会被世俗的大流冲走了。

2. 天花乱坠的世俗义包含两个意思:2.1 “佛教传说”的说法,就让人产生怀疑了,既然是传说,哪里靠得住呢?2.2 ”不切实际“的说法,就让人对之形成反感了,不切实际的东西,要来何用?

3. 实际上,”天花乱坠“的心解【崃按:所谓“心解”,就是根据“心性之学”来解释,这需要沟通的双方都“用心体会”才办得到】是:3.1 “天花乱坠”不是“传说”,而是一个真诚而纯粹的沟通与感化的境界,说的是一个心灵通达的人,他说的话,能够让听者“心花怒放”【崃按:这又是一个“智慧传承的名相”,指的是一颗心犹如清净的莲花盛开一样,充满禅悦和法喜】;3.2 “天花乱坠”形容的不只是“领受于心”的禅悦和法喜,而且如此深入人心的感化力量具有让人“忆而不忘”的力量,所以听着最终能够“得益于身”,而获得真实的“受用”,有哪里能够说是“不切实际”呢?难道一定要跟名利扯上关系,才叫切合实际吗?

时间感:过去与未来

1. 在遥远的时间感里,过去还有过去,以至于“过去无始”;未来还有未来,以至于“未来无终”。

2. 古人所谓“往古来今之谓宙”,“宙”就是“整体的时间”,正如“上下四方”的“宇”就是“整体的空间”一样。

3. 在不断流逝的时间感里,似乎只有“过去”与“未来”,并没有“现在”的位置。这是俗人的错觉,对于真实生命有体验的人,就能够把握整体性的“宙”而契入“永恒”。“现在”就是“永恒”的入口处,这个入口处时时都在那里等着我们。问题是:你准备好了吗?

心六如

心六如


1. 心如明月清


2. 心如莲花净


3. 心如惊雷响


4. 心如狮子吼


5. 心如金刚坚


6. 心如清泉流

竞争感:领先与落后

1. 在激烈竞争的现代社会里,我们再不愿意,也不能不竞争,否则就会被淘汰。这是俗人之见,弄得自己压力山大,濒临崩溃的边缘,真是苦不堪言。

2. 其实,具备儒释道智慧传承修养的人,无论领先或落后,他都能够处之泰然,不亢不卑,走自己的路,由他人说去。

2021-01-15

教书、育人、自强“三位一体”观

1. 教书第三位(季军🥉):教书是重要任务(strategical tasks to be completed in specific time frame.)

2. 育人第二位(亚军🥈):育人是有意义的使命(sense of mission/ purpose)

3. 自强第一位(冠军🏆):自强是心灵的源头活水 (spiritual well-being; endless process of mental skill development through mindfulness education.)

4. 一体:全人教育 (whole person education. Undivided Life.)
Sent from my iPhone

道貌岸然【儒释道智慧传承名相2】

1. 《庄子·德充符》说:“道与之貌,天与之形”,从“道”的终极维度空间与“天”的形而上本体,对我们每个人的真实生命进行了何等开阔而又深微的描述啊!

2. 所以,“道貌”不是别的,而是我们每一个人的真实生命的“形貌”,其源头活水就是“天”与“道”。【崃按:此心就是天。心就是道。】

3. “岸然”就是崇高的样子。“道”与“天”的样子,怎么会不崇高呢?

现身说法【儒释道智慧传承名相3】

 1. 先看一般词典对“现身说法”的解释:【佛教用语,指佛能用化身宣讲佛法,今比喻用自己的经历作为例证,对他人进行讲解或劝导。】这是在世俗的语言运用的层面去解释,俗人所见。由今溯【崃按:这个“溯”字好啊,传统是一条河,我们如今由河流的下流回溯到上流去,刚好符合“学如逆水行舟”的意思】古,我们当重新回到儒释道的智慧传承去理解其本义,并依据之以提高自己的学问和品格修养的层次。

2. 首先看“佛能用化身宣讲佛法”这句话,当知三个意思:2.1 “佛者,觉也”(禅宗六祖慧能大师如是说),“佛”指的不是别人,而是我们每一个人那一颗能够“自觉”(阿罗汉的学士学位))而后“觉他”(大乘菩萨的硕士学位),最后达到“觉行圆满”(佛陀的博士学位)的心灵;2.2 “化身”指的是我们每一个人开发了自己内在的佛性潜能之后,不但能够进行换位思考和多角度思考(180°智慧和360°心灵),而且能够眼到手到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无缘大慈,同体大悲);2.3 “宣讲”的解释不够完整,根据2.2 的解释,我们知道不只是“坐而言”的“宣讲”而已,“现身说法”还包括了“起而行”的“救度”。

3. 再看“用自己的经历为例证,对他人进行讲解或劝导”,分两层解释:3.1 “用自己的经历为例证”,必须是心灵修养的经历才可靠啊;3.2 “对他人进行讲解或劝导”,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运用到换位思考和多角度思考,并采取具体行动去帮助别人。

4. 总之,“现身说法”的完整说法是八个字:“随类现身,应机说法”:4.1 “随类现身”说的在与他人沟通交流的时候,不要高高在上的摆架子,也不要低低在下的装可怜,而是要采取不亢不卑的平等姿态,跟对方进行真诚开放的沟通;4.2 “应机说法”说的是在于他人沟通交流的时候,一方面要坚持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不要为了迎合、讨好他人而说一些不符合真理的话(契理原则:只说符合道理的话);一方面要观察他人的生活背景、教育背景与当下的心理状态,来决定自己的用语、语气以及沟通时间的长短(契机原则:只说对方听得懂、听得进去的话)。

2021-01-14

儒佛会通:品格与学问的三个层次

 儒佛会通:品格与学问的三个层次

1. 知之者:阿罗汉,已经破除见思惑(脱下第一件脏衣),出离六道轮回,证得一切智,成就般若德(根本智)。净空法师把这个层次的成就比喻为“学士学位”。[Mind: To Learn. See with your mind. Your mind is your third eye. Insight.] 【智慧:化愚大智IQ,化顽大慧EQ】

2. 好之者:大乘菩萨,已经破除尘沙惑(脱下第二件脏衣)并破了第一品无明惑(第三件脏衣也破了一个洞),出离十法界,契入一真法界,证得道种智,成就解脱德。净空法师把这个层次的成就比喻为“硕士学位”。[Heart: To Love. Listen with your heart. Your heart is your third ear. Empathy.] 【慈悲:无缘大慈,同体大悲。】

3. 乐之者:佛陀,已经破除无明惑(脱下第三件脏衣,赤裸裸一丝不挂),超越一真法界,契入常寂光土,证得一切种智,成就法身德。净空法师把这个层次的成就比喻为“博士学位”。[Conscience/ Soul: To Leave a Legacy. + Body: To Live.] 【菩提:大彻大悟大觉者】

质量有形为阴,能量无形为阳

 1. 质量有形为阴:人体属于有形、有质量的范畴;这是“物质现象”的世界。[Body: To Live]

2. 能量无形为阳:人心属于无形、有能量(气)的范畴;这是“精神现象”的世界。[Mind: To Learn冷静的理性(“性天”之“阳极生阴”) + Heart: To Love温暖的感性(“心地”之“阴极生阳”)]

3. 质量-能量的关系:E=MC^2【E:能量;M:质量;C:光在真空中的速度,大约每秒30万公里】——身心合一、身心互补的关系,其中涉及了“智慧”的“光”;这是“自然现象”的世界。[Conscience/ Soul: To Leave a Legacy]

4. 上述三者皆属于“现象”的世界,其共同来源就是“宇宙的奇异点”【崃按:传统哲学所谓“本体”、“自性”的范畴】

受用【儒释道智慧传承名相1】

 1. 我们华人的传统文化的主流是儒释道,有大量儒释道智慧传承的专门用语,其本义都是非常正面而且富于启发性的,可惜本源处的清清泉水,到了中下流处逐渐失去引人向善的积极内涵,反而衍生出负面的、消极的引申义,变成浑浊不堪的脏水了。笔者从今天开始,写作“儒释道智慧传承名相”,希望可以完成一个系列,帮助自己和大家重新契入儒释道的智慧,让自己今生今世获得真实生命的体验,并进一步开展人生的志业,让自己的生命价值最大化。

2. 今天,我们来谈“受用”这个词语。在新加坡的华语中,我们几乎用不到这个词语,觉得很陌生,实际上只要稍微加以解释,大家便会觉得很亲切了。

3. 刚刚用谷歌搜索了一下,“受用”的解释有四个意思,只有这最冷僻的第四个解释,才是本义:【“受”、“持”後的“享用”。始则“领受在心”曰“受”,终则“忆而不忘”曰“持”,果则“得益在身”曰“用”,合为“受(持)用”。】(崃按:引号与括号是笔者为了方便阅读和理解而加上去的。)

4. 上面的解释,马上让我联想到孔子的一段话:“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不是吗?“领受在心”就是“知之”,“忆而不忘”就是“好之”,“得益在身”就是“乐之”。这个就是学问与品格的“受用”啊!

5. 让我们复习一下:5.1 “领受在心”是“受”,也就是“知之者”;5.2 “忆而不忘”是“持”,也就是“好之者”;5.3 “得益在身”是“用”,也就是“乐之者”。

6. 让我们进一步融会贯通:6.1 “领受在心”是“意业”,就是所谓的“心领神会”,属于“内心世界”的范畴;6.2 “忆而不忘”是“口业”,就是所谓的“自然称颂”或“倒背如流”,属于“语言世界”的范畴;6.3 “得益在身”是“身业”,就是所谓的“悟后起修”、“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范畴。

7. “受用”虽然只有两个字,但是其内涵“包含无量义”【崃按:根据净空法师的开示,佛家经典“字字句句包含无量义”】啊!

11位新加坡建国之父【未完,待续】(容我慢慢阅读、思考,再斟酌下笔吧】

新加坡建国之父(英語:Founding fathers of Singapore)是指现代国家新加坡的建国元勋,准确来说并不是由新加坡政府授予的正式称号,而是指参与争取新加坡独立的多名政治人物。[1]

被称为“新加坡建国之父”的人物包括(根据英语名字顺序排列):

  1. 蒂凡那(C. V. Devan Nair),新加坡全国职工总会秘书长、第3任新加坡总统
  2. 大卫·马绍尔(David S. Marshall),新加坡辩护律师 His electoral victory speech (p240):

    “By electing a member of the smallest domiciled community [the Jewish community] here they have proved that Singapore can work, think and act non-communally. By electing a stranger to politics in preference to the founder President [CC Tan] of the longest established party in Singapore, the people have proved that Singapore has a spirit which can be touched by ideals.” 【崃按:这是何等动人的语言啊!马绍尔如是说:“(1950年代)新加坡人民拥有能够被理想打动的灵魂。” 试问,21世纪20年代的国人啊,回顾这位“建国之父”的评语,我们能够再度跟自己的灵魂取得联系吗?】

  3. 埃德蒙·W·巴克英语Edmund W. Barker(Edmund W. Barker),新加坡政治家[1]
  4. 吴庆瑞(Goh Keng Swee),首任新加坡财政部长、首任内政及国防部长[1][2]
  5. 韩瑞生英语Hon Sui Sen(Hon Sui Sen),新加坡政治家、第4任新加坡财政部长[1]
  6. 李光耀(Lee Kuan Yew),首任新加坡总理[1][3]
  7. 林金山(Lim Kim San),新加坡政治家[1]
  8. 王邦文英语Ong Pang Boon(Ong Pang Boon),新加坡政治家[4]
  9. 奥斯曼渥(Othman Wok),新加坡政治家[1]
  10. 拉惹勒南(S. Rajaratnam),首任新加坡外交部长[1][5]
  11. 杜进才(Toh Chin Chye),首任新加坡科学及工艺部长[1][6]

Up There(上)& Down Here (下)+ Out There(外) & In Here(内)

1. Up there is the peak of my career. Down here is the bottom of my heart. How to link them together?

2. “高高在上”的是“天理”(性天高明),“低低在下”的是“良知”(心地善良)。两者怎么接通?没有别的,只有“格物致知”而已。一旦“物格而后知致”,两者就接通了。一旦接通,我们才能够明白,什么是“学无先后,达者为师”,什么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3. Out there is the recognition of others and material wealth. In here is the clear image of my true-self and spiritual wealth. How to link them together?

4. “吵吵闹闹在外”【the crazy world with all kinds of fighting, arguments and thoughts; 扭曲的人类心灵所表现出来的“精神现象世界”】的是“名利”(资生所需),“安安静静在内”【closeness and quietness of the inner world with mindfulness education. 获得疗愈与滋养的健康的人类心灵的“自然现象世界”】的是“心性”(养生所需)。

5. 真实生命的四大领域:
5.1 “上”有“天理”【the ultimate dimension of our lives. 庄子所谓“道与之貌,天与之形”,真实生命的“形”与“貌”源自“形而上的天”与“忠恕的大道”。这是“格物”的范畴】;

5.2 “下”有“良知”【the sub-atomic dimension of our lives. 《尚书·虞书·大禹谟》说:“人心唯危,道心唯微;唯精唯一,允执厥中”,说的便是“良知”,也就是“本心”,也就是佛家所谓“真心”。这是“致知”的范畴】;

5.3 “外”有“社会”【the social dimension of our lives. 人们常说“人是社会动物”,或者说“没有人可以离群索居”,说的不是一般动物性的生活习性,而是在地球生命舞台上的故事,自从7万年前人类心灵成熟后,人类终于可以凭借语言沟通的威力,发挥了人类社会群体协作的超强能力,一举跃居自然界食物链顶端,就雄辩地证明了人类“大我精神”不是一句空话,而是地球上的生命演化史上两大奇迹中的最大奇迹:第一个奇迹是“物质运动”竟然演化出“生命”来;第二个奇迹就是“动物”竟然进化为“人类”。总的来说,奇迹中的奇迹就是“物质”竟然演化为“精神”,而出现了堪称“万物之灵”的“人类”,创造出了种种巧夺天工的事物,其他的创造暂时不说,单单是创造了宗教与科学,便是令人惊叹的了。可惜的是,人类心灵的学习与成长是需要一个完整的教育来支持的,21世纪的人类教育,虽然经过几番改革与努力,并找对了方向,时至今日,却显然地,还不具备这样的一种完整性。有待努力。这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范畴】;

5.4 “内”有“心灵”【the spiritual dimension of our lives. 注意:上文的“良知”在“下”,与在“上”的“天理”对应;此处的“心灵”在“内”,与在“外”的“社会”对应。古人所谓“此心安处即吾家”;孔子与宰我讨论守孝三年是不是可以减少为一年,就单刀直入地问:“这样做,你心安吗?”;禅宗二祖见达摩祖师也是因为“心不安”,要求大师为自己“安心”。是啊,人类社会种种的尔虞我诈、恶斗残杀,怎么会令人心安呢?安顿心灵,是人类真实生命自古以来就有的渴望与追求。21世纪的人类并没有例外,而且恐怕比人类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时期来得更加迫切。这是“正心”的范畴】

5.5 总之,来一个画龙点睛:“上”与“下”之间,“内”与“外”之间,都离不开一个“中”。这个“中”,就是大隐者陶渊明所谓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中”。“中”不是别的,就是《大学》所谓的“诚意”罢了。《中庸》说:“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是的,“中”是我们每一个人真实生命的大根大本,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大根大本。【这是“诚意”的范畴】

学问与品格的三个境界:知之者、好之者、乐之者

 学问与品格的三个境界:知之者、好之者、乐之者

1. 知之者:接近于人生三达德的“智者不惑”,属于“读破万卷书,下笔如有神”的理性认知的范畴。[Mind: To Learn.]

2. 好之者:接近于人生三达德的“仁者不忧”,属于“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的感性体验的范畴。[Heart: To Love.]

3. 乐之者:接近于人生三达德的“勇者不惧”,属于“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人性能量的范畴。[Body: To Live + Conscience/ Soul: To Leave a Legacy.] ——属于印度圣雄甘地所谓“Live as if you were to die tomorrow and Learn as if you were to live forever.”的人生境界。

“由外而内”的“忠道” 与 “由内而外”的“恕道”

“由外而内”的“忠道” 与 “由内而外”的“恕道”


1. 由外而内:反求诸己之谓忠。这是一个生命能量向内聚敛的过程。这个过程的终极点就是”物格而后知致“,也就是开悟的体验。


2. 由内而外:推己及人之谓恕。这是一个生命能量向外扩散的过程。这个过程的终极点就是”国治而后天下平“,也就是大同世界的实现。


3. 相反相成:“由外而内”的“中道历程”,就是“内圣之德”的修炼;“由内而外”的“恕道历程”,就是“外王之道”的彰显。



小心你的“意”,因为“万事如意”

【 小心你的“意”,因为“万事如意”】

我们时常祝愿他人,也时常接受他人的祝愿:万事如意!

然而,万事如意真的那么好吗?

恐怕未必。因为我们需要检查自己深埋心底的,到底是怎样的“意”?

如果是三恶道的“意”,“如意”就糟糕了!

如果是三善道的“意”,“如意”也好不到哪里去。

如果是四圣法界的“意”,“如意”了也还是不能够自满啊。

如果是一真法界的“意”,“如意”了也还真是好,但还不是最好。

只有大涅槃的“意”,“如意”了那才是究竟呢。

你懂了吗?

我说的人也还没有弄懂,你怎么可能懂?

不懂就要承认自己不懂,然后努力修养自己,总有一天会懂得。

可是,可是啊,这一天不能够寄望下一辈子,或更糟的,寄望于无数个下辈子。

要懂啊,这一辈子就要弄懂它!

不然啊,不要说下辈子也还是不懂,恐怕无数个下辈子之后,也还是不懂。

佛陀不是在孤独园门口看着一窝蚂蚁在微笑吗?因为蚂蚁们虽然经历了七佛出世的黄金时光,也还是弄不懂啊。

弄不懂的原因,就是一直把开悟的可能性推迟到下一辈子乃至于无数个下一辈子。

2021-01-13

乾坤正气:天马🐎与地牛🐂

 1. 乾卦:象征宇宙精神,也就是佛法所谓“自性”或“性天”,这是“宇宙人”(哲学家所谓“自然人”;现代人所谓“大写的人”)的生命境界,可以用“天马行空”来形容这个生命境界的雄健有力。这,也就是《周易》所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2. 坤卦:象征地球能量,也就是佛法所谓“心地”,这是“地球人”(哲学家所谓“社会人”;现代人所谓“人是社会动物”或“没有人是孤岛”)的生命境界,可以用“老牛耕田”来形容这个生命境界的忍辱负重(但愿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这,也就是《周易》所谓:“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3. 正气:天道圆而神,地道方以智,应乎人之圆颅方趾,每一个都应当做一个堂堂正正、顶天立地的人,所谓head in clouds, feet on ground(刘太格如是说)。

转人生八苦为人生八乐!

 1. 佛教云:“人生八苦,即: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五阴即五蕴,五阴集聚成身,如火炽燃,前七苦皆由此而生。【崃按:就依据这段转载自互联网的文字来分享笔者对生命的体悟吧。】

2. 笔者深深受到佛学智慧传承的感化,明白佛陀教育(净空法师语)的终极目标并不是告诉我们“人生八苦”,而是要教会我们如何在自己宝贵的一生中实现“人生八乐”。所谓“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净空法师也时常谆谆教诲:“世事无好丑,好丑在人心”,所以“八苦”中的“八件事”:“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炽盛”,说到底,并没有“好丑”或“苦乐”,之所以有“苦乐”,是因为人心有“执着”。

3. 因此,佛学智慧传承的核心内涵,不是别的,就是“放下执着而已”。净空法师时常说:“妄想、分别、执着,通通要放下”,我们这里说“放下执着而已”,意思完全是一样的。因为语言都是有缺陷的,只要我们不“死于句下”,善于“得鱼忘筌”,自然能够心领神会,默契于心。话虽如此,笔者还是愿意勉强解释一下(读者不要执着):说到底“分别”与“妄想”也是“执着”造成的,不过是程度轻重不一样吧了;也就是说,一般所谓“执着”指的是“最严重”的“对物质现象的执着”(见思惑),“分别”指的是“比较不那么严重”的“对精神现象的执着”(尘沙惑),“妄想”指的是“轻微”的“对自然现象的执着”(无明惑)。

4. 所以,如何转人生八苦为人生八乐?放下执着而已!

5. 只要放下执着,自然就能够接通自性,自然能够体验到:生乐、老乐、病乐、死乐、爱别离乐、怨憎会乐、求不得乐、五阴炽盛乐。

6. 这,才是释迦牟尼佛希望我们每一个佛弟子能够收获的真实、幸福、圆满的人生!

发挥”由内而外“与”由外而内“的双螺旋结构(double helix)的学习威力!

 【发挥”由内而外“与”由外而内“的双螺旋结构(double helix)的学习威力!】

1. 首先是“由内而外”(Inside-out),然后才是“由外而内”(Outside-in)。 2. “由内而外”包含三个要点:2.1 真诚而善良的内心(heart of gold);2.2 高效益的聆听与沟通能力(effective listening and communication);2.3 同心协力的团队精神(Synergize)。【崃按:这里隐藏了一个“内而不能外”(locked inside)的学习困境,并进一步造成“活在自己的内心世界里”的人生困境。所以,内心有什么真知灼见,都一定要彰显于言行之中,而不能够一辈子坐困愁城,苦于知音难觅,壮志难酬。Don't be an absolute insider who can't communicate and exchange ideas with others. (人生最大的浪费莫过于:坐拥价值连城的财富,却一点也没用到。)】 3. ”由外而内“也包含三个要点:3.1 通过别人的眼睛,看到自己的盲点(clearing of blind spots);3.2 通过搜集外界信息,帮助自己做出最好的决策(Making informed choices and taking calculated risks);3.3 通过寻求他人帮助,来扫除通往成功道路上的障碍(Overcoming difficulties and setbacks with resilience)。【崃按:这里也隐藏了一个“外而不能内”(locked outside)的学习困境,并进一步造成“一辈子人云亦云、盲目跟从”的人生困境。所以,外界获得什么信息,都一定要用心体验、融会贯通,而不能够一辈子让大脑成为他人观念的跑马场,苦于奔波忙碌,为他人做嫁衣裳。Don't be an absolute outsider who can't reflect effectively and make sense of his learning so as to facilitate his growth. (人生最大的悲哀莫过于:在自己生命的现场,当一个旁观者。

4. 笔者深愿:看到这篇文字的人们,都能够发挥”由内而外“与”由外而内“的双螺旋结构(double helix)的学习威力,从而最大化自己的生命价值,收获一个幸福圆满的人生!

思考与行动的一体两面:由内而外与由外而内

 思考与行动的一体两面:由内而外与由外而内

1. 由内而外:这是由思考而行动的一面,其重要性再怎么强调也不会过分。科维·史蒂文《七个习惯》的核心精神就是这个。由内而外,包含三个要点:1.1 真诚而善良的内心(佛学智慧传承所谓“意业”);1.2 高效益的聆听与沟通能力(佛学所谓“口业”);1.3 同心协力的团队力量(佛学所谓“身业”)。

2. 由外而内:这是由行动而反思的一面,其重要性往往被人们所忽略了。人与人乃至于国与国之间绝大多数的矛盾冲突,其实可以通过这个“思考招数”(Thinking Routine)来加以化解。由外而内,包括三个要点:2.1 通过别人的眼睛,看到自己的盲点(有助于培养多角度思考能力);2.2 通过搜集外界信息,帮助自己做出最好的决策(有助于制定高效益的行动计划);2.3 通过寻求他人帮助,来克服困难和挫折(有助于扫除通往成功道路上的障碍)。

3. 由内而外,由外而内,犹如人的两只手、两只脚,缺一不可。说得更彻底,这两者简直就是保存遗传基因密码的双螺旋结构,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

。。。

不要失去天马行空的想象力

 划时代科学巨人爱因斯坦如是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让我们不要失去与生俱来的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吧!

关于“人”的思考

 关于“人”的思考:

1. 我们首先是人,然后才是华人、马来人、印度人、男人、女人,乃至于各行各业的人。

2. 我们首先是“地球人”,然后才是新加坡人、马来西亚人、印度尼西亚人、中国人、美国人,乃至于拥有多重国籍的人。

3. 我们首先是“宇宙人”,然后才是“地球人”。

【崃按:哲学家所谓“自然人”,其实就是“宇宙人”;所谓“社会人”,其实就是“地球人”。】

2021-01-11

诞生之初与死亡的约会

每个人在 诞生之初,就与死亡订下了一个约会,不是吗?

生与死,本来就是如影随形的,清醒的人都看得很清楚。

既有生,就有死,清醒的人都接受了这个不变的事实。

圆满的人生,不但要珍惜生命,也要拥抱死亡,或者说,要接受死亡的拥抱。

生有时,死有时,时间到了,就欣然赴约吧!

死亡的约会,说到底,能够给我们温馨提醒,让我们珍惜生命,活在当下。

Honouring ourselves and our experiences

 Honouring ourselves and our experiences in the present moments.

活在当下,对待自己如同对待贵宾,珍惜自己所经历的一切如同经历一次期待已久的远方旅行。

人性:理性与感性

1. 人性:一方面是高远的理性思考能力,一方面是深微的感性体验能力,综合起来就是人性不可思议的生命能量

2: 理性:翅膀的力量,让人永远可以飞得更高、走得更远![mind: to fly higher and go farther.]理性的空间无限,“这里”就是宇宙的中心点!

3. 感性:根的力量,让人永远可以潜得更深、看得更微。[heart: to dive deeper and come nearer]情感的时间无限,“现在”就是永恒的入口处!

2021-01-10

地球地质年代:显生宙的三个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

 地球地质年代:显生宙的三个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与“显生宙”相对的,就是“隐生宙”(包括“冥古宙”、“太古宙”和“元古宙”);一显一隐,说得就是地球生命舞台的热闹程度。在这之前,虽然地球生命舞台远自38亿年前(38亿年 - 5.42亿年 = 32.58亿年)就有各种生命粉墨登场了,但是绝大部分的生命都是生活在海洋里的,只有在“显生宙”的时期,地球的陆地上才开始热闹起来,地球的生命舞台呈现出了一副前所未有的精彩纷呈的景观,令人惊叹不已。

1. 古生代:5.42亿年前--2.51亿年前(历时2.91亿年,近3亿年)——经历了漫长的“隐生宙”(历时32.58亿年)的生命演化,地球生命舞台终于迎来了高光时刻。古生代可划分为6个纪:

1.1 寒武纪:地质学家与古生物学家,在“寒武纪”的地质年代,发现了大多数现代动物的许多化石,其中包括了第一种脊索动物。所以人们把这个现象称为“寒武纪大爆发”。这时候地球生命舞台的地点在海洋里。

1.2 奥陶纪:“奥陶纪大幅射”带来了海洋生物多样性的迅速增长,意味着整个海洋生态系统的食物链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地球生命舞台地点还是在海洋。

1.3 志留纪:其进化里程碑是维管植物有颌鱼类的出现;节肢动物的登陆以及维管植物的扩张形成了大范围的陆地生物群。由于笔石化石甚多,又常被称为“笔石时代”。

1.4 泥盆纪:陆地生物开始对地球具有重大影响;魚類呈現高度的多樣化,因此泥盆纪也被稱為「魚類時代」。昆虫出现;节肢动物遍布了整个陸地的森林。肉鳍鱼类在泥盆紀晚期開始爬上陸地,腹鰭與胸鰭演化成強健的四肢

1.5 石炭纪:石炭纪可以被称为是“蕨类植物的时代”,其晚期出现裸子植物。石炭纪期间陆生生物空前发展。

1.6 二叠纪:软骨鱼类继续繁盛。昆虫开始多样化。裸子植物苏铁类、银杏类的早期种类出现。

2. 中生代:2.51亿年前--6600万年前(历时1.85亿年,近2亿年)——经历了古生代末期的进化史上最大的生物灭绝事件,中生代的地球生命舞台迎来了爬行动物时代,其中恐龙扮演了第一主角,占据支配地位,长达1.4亿年(哇!吓死人)。中生代可划分为3个纪:

2.1 三叠纪:海生爬行动物出现并繁盛。恐龙登上了地球的生命舞台,但是在三疊紀并没有占据陆地生态系统的优势。三叠纪以一次生物灭绝事件结束。

2.2 侏罗纪:侏罗纪时期的地球生命舞台上,最引人注意的事件无过于恐龙成为陆地的统治者。鸟类出现。哺乳动物开始发展。陆生的裸子植物发展到极盛期。

2.3 白垩纪:最大的恐龙出现在白垩纪的地球生命舞台上,许多新的恐龙种类也纷纷粉墨登场。恐龙仍然统治着陆地,翼龙在天空中滑翔,巨大的海生爬行动物统治着浅海。最早的蛇类、蛾、和蜜蜂以及许多新的小型哺乳动物也出场了。被子植物也在此时期出现在地球生命舞台上。


3. 新生代:6600万年前--今天(历时6600万年,近7000万年)——经历了中生代末期的生物大灭绝事件,恐龙从地球上消失了,哺乳动物登上了地球的生命舞台扮演主角,其中灵长目哺乳动物扮演了第一主角,而人类正是第一主角中的第一主角。新生代划分为三个纪:

3.1 古近纪:包括古新世始新世渐新世

3.1.1古新世﹐古老的意思。这一时期持续了1000多万年﹐其最大特点是动物群中“古老”种类或“土著”类型占很大优势﹐与其後的动物群有著明显的区别。

3.1.2 始新世持续了约1800万年﹐它表示了近代的黎明或启蒙时期。如果说古新世是哺乳动物的征服时代﹐那麼始新世是哺乳动物的巩固时代。

3.1.3 渐新世﹐这一时期的特点是生物界开始具有更近代化的面貌﹐是向现代转换的过渡时期。它持续了约1300万年。


3.2 新近纪:包括中新世上新世,也是地史上发生过大规模冰川活动的少数几个纪之一,又是哺乳动物和被子植物高度发展的时代,人类的出现是这个时代的最突出的事件。

3.2.1 中新世(英语:Miocene,符号:MI)为地质年代新近纪的第一个时期,开始于2300万年前到533万年前。在“中新世”的后期,至少是1000万年前,人类的祖先便从古猿中分化出来,开始向着人的方向【崃按:“人的方向”指的是“制造工具”和“直立行走”这两种能力】发展。

3.2.2 上新世(pliocene epoch)是地质时代中新近纪的第二个时期,它从距今530万年开始,距今258.8万年结束。人类在“上新世”登上了地球生命舞台,从此悄悄地从舞台的边缘逐渐向舞台的中央移动。


3.3 第四纪:第四纪期间生物界已进化到现代面貌。灵长目中完成了从到人的进化。它从约260万年前开始,一直延续至今。包括更新世全新世

3.3.1 更新世(从2.588百万年前到1.17万年前),亦称“洪积世”,或“冰川世”。地质时代第四纪的早期。大量的化石资料证明人类是由古猿进化而来的。这个时期人类进化的重大事件包括:30万年前“智人”登上了地球生命舞台,7万年前“智人”跃居自然界食物链的顶端,1.2万年前“智人”踏进了“农业时代”。

3.3.2 全新世(Holocene)是最年轻的地质年代,从1.17万年前开始。根据传统的地质学观点,全新世一直持续至今,但也有人提出工业革命后应该另分为人类世。这个时期是人类称霸地球的时期,尤其是自500年前的“科学革命”之后,人类(智人)文化的主要发展方向,发生了180°的转向,从7万年前开始的“向内探索”的“宗教时期”,人类心灵从此也开始“向外探索”,并获得一个又一个激动人心的发现,再进一步把科学发现转化为提高人类物质生活的科技。时至今日,人类文明的发展已经来到了一个新的十字路口,是继续盲目地发展科技以提高物质生活,还是应该停下脚步,回过头来,从新思考“人类文化之古传统:宗教”的意义,并且将之与“人类文化之新传统:科学”融会贯通,从而找到一条人类文明与人类生命发展的康庄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