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荀与大小乘、显密教
1. 儒释道文化是一家,互相融汇,互相借力,是每一个认真并深入学习华文的华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心灵资源的源头活水,弥足珍惜。然而,对于华文一知半解的浅学浅知之人,是不得其门而入的,或所谓“入宝山而空手回”,那不是华人文化的智慧传承辜负他,而是他辜负了自己。
2. 基于上述的视角,我们不妨把儒家孔孟荀的智慧传承,与佛家大小乘、显密教的智慧传承,加以会通一下。
3. 荀子以“大清明之心”为核心的教育修养体系,可以跟佛家南传佛教的修养体系会通;前者以培养“君子”为目标,后者以成就“阿罗汉”为目标。在这里,儒家的“君子”跟佛家的“阿罗汉”是可以相提并论的。儒家的“君子”必须克服小人“性恶”的不良倾向,依据“大清明之心”的力量,才能够成就的;佛家的“阿罗汉”必须克服“见思惑”的不良倾向,依据“空性智慧”的力量,才能够成就的。【崃按:按照大乘佛法的标准,“阿罗汉”属于小乘;按照儒家术语分析,荀子的教化系统属于“礼”的范畴,也就是孔子继承自周公的古传统的智慧传承】
4. 孟子以“良心”为核心的教育修养体系,可以跟佛家汉传佛教的修养体系会通;前者以培养“贤人”为目标,后者以成就“法身大士”为目标。在这里,儒家的“贤人”跟佛家的“法身大士”是可以相提并论的。儒家的“贤人”必须克服君子“不懂得权变”的不良倾向,依据“良心”的力量,才能够成就的;佛家的“法身大士”必须克服“尘沙惑”以及“第一品无明惑”的不良倾向,依据“无相慈悲”的力量,才能够成就的。【崃按:按照大乘佛法的标准,“法身大士”属于大乘;按照儒家术语分析,孟子的教化系统属于“仁”的范畴,也就是孔子在“礼”的古传统的基础上,加以创造性补充的新传统——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依我之见,讲的是一个人如果没有内在心灵的修养(仁),而只是懂得外在社会规范伦理(礼),他是不懂得“权变”的,是无法承担治理国家的重任的】
5. 孔子以“仁”为核心的教育修养体系,可以跟佛家藏传佛教的修养体系会通;前者以实现“圣人”的终极目标为依据,后者以实现“成佛”的终极目标为依据。在这里,儒家的“圣人”跟佛家的“佛”是可以相提并论的。儒家的“圣人”必须超越贤人“治国”的成就,而以“明明德于天下”、“博施济众”、“实现大同世界”为己任,开发人类心灵中“止于至善”的力量,才能够成就的;佛家的“佛”必须断尽“无明惑”(共42品),依据“菩提心”的力量,才能够成就的。【崃按:按照藏传佛教的标准,南传佛教和汉传佛教属于”显宗“,藏传佛教属于”密宗“;按照儒家术语,孔子的教化体系术语“仁智并彰”,含摄了荀子教化体系的“智:明明德”(大清明之心)与孟子教化体系的“仁:亲民”(良心“,而充分彰显了儒家“性善:止于至善”之宗旨。】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