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4-30

四个角度来看孔子

在历史上,由最低地位到最高地位,人们共用了四个角度来看孔子:

1、1966-1976年 文革时期用批评的角度来看孔子:看到的是一个“孔老二”的样子。这个时期的孔子,不但是坏人,而且恐怕要归入“黑类”了。到如今,虽然文革已经过去了,可是“孔老二”的幽魂却还在不少人的内心世界里飘荡着,其影响并没有完全消除。

2、历史学家们用科学研究的角度来看孔子:看到的是一个历史人物“孔丘”的样子。这个角度的孔子,一般以三个“家”称之,也就是:教育家、思想家与政治家。孔子也就是一个2500年前对当时社会与后代历史有着影响的 杰出历史人物。这个历史人物,照着历史学的眼光来看,当然已经盖棺论定了。

3、文化史上的“孔子”的角度:这个角度的孔子,随着岁月的流逝,在历史纵深的背景中,孔子的形象日益高大,因为两千多年来人们都把很多美好的愿望与崇高的价值观都投射到孔子的身上。这个文化史上的孔子,用宋明理学的一句话来说,就是“仲尼之心至今在”,孔子的精神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的有志之士。这个角度的孔子,至今还存在着巨大的精神能量,其地位当然高于历史学角度的孔子。。

4、宗教信仰上“孔圣人”的角度:至今印度尼西亚还有“孔教”这个宗教,便是把孔子当作神明一般的圣人来膜拜。这是源自于当年康有为在戊戌变法失败后,便转而提倡孔教的一个成果。即使在新加坡、马来西亚的一些华人庙宇中,也还供奉着“孔圣人”的牌位。这个角度的孔子,更是高于文化史角度的“孔子”,已经超越了“人格”,而升华为“神格”了。

2018-04-29

红楼梦中的秦可卿之死

红楼梦中的秦可卿之死…… ?曰:此乃书中一大情节,令人掩卷太息。刘心武之说,自成一家;在下不才,亦非红楼高手,只能简单地 从“读者反应论”的角度谈一下个人体会:
1、秦可卿之死,贾宝玉极度伤心:因为在贾宝玉梦中,秦可卿是太虚幻境警幻仙子的妹妹,正是她引导宝玉“初试云雨情”。从这一点说,秦可卿象征着普天下少男们的“梦中情人”。“梦中情人”之死,对于贾宝玉的心,是一种不小的伤害。
2、秦可卿之死,贾珍“哭成泪人”:因为在贾珍生命中,秦可卿虽然名义上是媳妇,实际上却是他“爬灰”的对象。很多读者可能会站在道德的高度,谴责贾珍乱伦的“畜牲行为”。但是,从古到今,在贵族、王室中,这类事件却屡见不鲜,最最著名的便是武则天前为唐太宗的妃子,后为唐高宗的皇后,何尝不是乱伦行为?男性在性欲方面的自律能力,并不强。从这一点说,秦可卿象征着普天下男子的“性爱女神”。“性爱女神”之死,对于贾珍这类“皮肤滥淫”之辈,竟只是悲痛一时,很快就抛之脑后,而在父亲丧礼期间就想去胡搞尤三姐。
3. 秦可卿之死,依照《红楼梦》的写法,其实没有死,而是回归到太虚幻境去当仙子罢了。此仙子,就是普天下少男的“梦中情人”,也是普天下男子的“性爱女神”。这样的一种艺术构想,也是《红楼梦》之所以为《红楼梦》的不同凡响之处:秦可卿生前既然遭逢如此“污秽”、“耻辱”,按照世俗眼光,总是把她“打入地狱”的不光彩的世界,或只是认为是“红颜祸水”。但是曹雪芹却让她回归到最最清净的“女儿之国”去,又何尝不是对古今中外所有遭受蹂躏的女性的一种悲悯呢?

4. 总之,秦可卿之死,让她得以摆脱了人界世俗之地位和污淖苦难,而恢复了她本来所享有的天界超俗的地位和清净妙乐。这也昭示了世人:性爱本身不见得是污秽与丑恶的,恰恰相反,去除了“皮肤滥淫”之辈的过度欲念,如果男性能够发挥自己在性欲方面的自律能力,性爱本身其实是清净与美善的。这也是为什么警幻仙子要安排妹妹引导贾宝玉“初试云雨情”的原因了。

别人 VS 自己

1. 地狱中的人:别人0分,自己10分(百分之百自私)

2. 普通人:别人3分,自己7分(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

3. 修行人:别人7分,自己3分(为人为主,为己之心尚存)

4. 佛陀:别人10分,自己0分(无我无私,自由自在)

悟入与悟出

1. 悟入阿罗汉的智德:智慧的悟入

2. 悟出大乘菩萨的解脱德:慈悲的悟出

3. 大彻大悟一佛乘的法身德:悲智双运的大圆满

如何生活在“乱世”(变动/不确定/复杂/多义)中?

1. 确认自身“北斗星”的位置;

2. 不断学习以提升理解;

3. 简而明;

4. 灵活、敏捷而且做好改变的准备。

“先生”的5个意思

1. 男士的称谓,相当于英语的Mr.。

2. (女士)称呼自己的丈夫,或称呼别人的丈夫。

3. 称呼教师。

4. 具有社会地位的政治界与文化界人士。

5. 尊称具有独立人格的巨匠大师。

郑子产:人物品评

本文摘自《眼前:漫游在的世界》,唐诺 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2月
“不能及子孙,吾以救世也。”子产这其实是颇危险的一句话,证诸我们只太多不会太少的历史经验—如果语调是偏向抒情的,如果说话时忍不住多点悲愤,让内心热度陡然冲高,多生出那种孤注一掷的神圣感,这反倒很容易让说此话的人变得太自由太放纵,让暴力合理,如荣格说的,成为暴力的上层结构。
英语世界有这么句话:“这家伙冷得跟一条黄瓜似的。”—整个春秋热腾腾的、时时召唤人本能冲动的这两百年,我们不敢说子产是最冷静的一个人,但至少整部《左传》看下来,我们再找不出有谁比子产更平静不波,也看不到子产在哪一刻、哪件事上曾激亢过快意过。我们可以这么说,对子产而言,郑国的生存与否,并不是一次危机、一个赌注,而是一种根本处境,所以只能是一个连续的、日复一日的极精密工作,子产曾以农耕来比喻:“政如农功,日夜思之,思其始而成其终,朝夕而行之,行无越思,如农之有畔,其过鲜矣。”其中最有趣的是“行无越思”这句,行为行动谨慎地跟从思维,所做的事一定先想过,意思是无比的耐心,不可超前也无法超前,心再急都一样,而最要紧是不犯错,乃至于别进入到一种容易犯错的心思状态。
子产崛起于鲁襄公十年郑国的那一次大型内乱,他的父亲子国(时为郑国司马)被杀,盗贼还攻入公宫,在这样深仇大恨又间不容发的大考验时刻,我们来看,彼时还很年轻的子产做了什么?—他有条不紊地一样一样来,精密地拆解开汹汹成一团而又稍纵即逝的时间,如同《庄子》书里解牛的庖丁,看起来很从容,完全不像个父亲刚刚被杀的年轻人:“为门者”(布置守门卫士),“庀群司”(分配好职务并找出负责的人),“闭府库”,“慎闭藏”,“完守备”,做完这一切才稳稳地发兵攻贼;乱事平靖之后,取得执政大权的子孔要追杀所有附贼的共犯,斩草除根,被子产一番说理挡了下来(“子得所欲,众亦得安,不亦可乎?”这里,最见子产本色的是他毫不客气指出子孔正是最大获利者,够了吧。事实上,子孔确实事先知情,默许内乱发生,本来就打算趁乱取利),子产还说服子孔公开烧掉所有犯罪证据的相关文书资料让人心安定,一刀切下,到此为止,包括他父亲的死和仇恨。
这仿佛预演了日后子产的执政一生,理性,心思安定澄明,提前想事情,任何细节都掌握得清清楚楚。对他而言,似乎没有突如其来的事,再暴烈袭来的事都可以“抽出那一条线”,如卡尔维诺说的,建立起因果逻辑和工作顺序;这是随时专注、随时先想事情、随时盯着现实变化微调自己想法做法的人才拥有的一张时间表,包括对未来(接下来可能发生的事)的先一步穿透和掌握,这让他耐心而且坚持。据此,子产可以不放事情发展到险境需要一赌,可以把是非对错弄得清清楚楚但知道何时该止于何处、暂时实现到哪儿。子产也不真的靠权力工作(靠权力工作是一种快速、粗糙、不用多想的工作方式),倒是在各式权力的交错缝隙中找出来人可以认真讲道理、具说服力的空间,这非常非常重要,否则你如何能对外应付权力更具毁灭性、总是挟着兵车而来的晋国和楚国呢?
所以,如果真要选一个单词来说,我不会讲子产“冷静”,而是“准确”—郑国的生存纵深不大,不是一个太失误得起的国家,甚至还不是一个太能穷究是非善恶到底的国家。子产动人的冷静,只是他事事寻求准确无误的需要,也是他生于这样一种国家对自己的苛厉要求。
准确、精密、把事物分解到某种微粒状态,很自然会让人感觉严格、感觉无情,子产的执政因此很容易招来误解,不止叔向一人。我相信这也包含于他自己的考量之中,人们的误解也是可预期的,还是该纳入计算的,只要误解不大到排山倒海让事情不成,那就无妨或说应该承受。子产一生,被后世引述最多的可能是这件事,记在鲁襄公三十年,当时孔子应该才九岁大—相传子产执政第一年,郑国民间歌谣唱的是,谁来帮我把子产这家伙给宰了,我所有的田地衣裳全送给他;三年后,歌词改了,我有小孩子产帮我教养,我有田地子产让它增产,万一万一子产死掉了,有谁能继承他呢?
如果我们以为这是Happy Ending,大家从此误会冰释和乐融融那就错了,《左传》是现实历史不是通俗小说;而且多工匠、多商贾并早已形成某种有力量团体的郑国人民,也远比周公的鲁国这边桀骜不驯。又五年后,子产作丘赋,也就是改制增税,这回郑国人民话更难听了,说他父亲已不得好死,如今他又像根毒蝎子尾巴一样四下刺人害人,郑国大夫浑罕劝谏不成,撂下这句优雅的狠话:“国氏其先亡乎?”意思是子产这一脉会先郑国诸家一步灭亡,或直接白话翻译为绝子绝孙,这是睿智的预言还是诅咒?
真正从头到尾没怀疑过子产的可能就只孔子一人,孔子自己也是个准确而时时显得严厉的人,他不附带指出缺点的人并不多。孔子称子产“爱”和“仁”,都是柔软的、宽阔的、有温度的,而且恰恰好和冷静严酷云云背反的用词,也是孔子心中最美丽的、最舍不得用于人的珍贵之词—子产死时,孔子(三十岁了)流着泪说他是“古之遗爱也”;之前则说“人谓子产不仁,吾不信也”,后面这一句是辩护的语气,接在郑国的乡校问题后头。郑国乡校,就像我们今天的大学,很自然成为人们尤其是年轻热血之人聚集批判时政的火药中心,大夫然明建议干脆关闭掉乡校,如往后两千年不少执政者做的那样,但子产不许,他以为舆论是健康的,也是必要的,尽管当时被骂最惨的一定就是他。教学和时政批判,这几乎就是孔子一生最主要做着的事,这段往事,一开始可能是孔子当时辩护解释子产时举用的例证,而这两句赞词正是结论。
仔细一点读《左传》,我们应该会同意孔子看到了更完整的事实,诸如此类的子产事迹在《左传》里一件又一件,总是始于严正止于宽容,一个一个放过连我们都觉得该惩罚的人。宽容不是讨好,不是手段,深刻来说,宽容才是目标,因为宽容是人的空间、是人认真找出来的最大可能。根本的事实是,子产的执政超过二十年,但他自始至终不是郑国真正的第一号权力人物(最多只死前那几年),这二十几年,郑国的正卿是子展、子皮父子两代,从实际位阶到家族实力。子产的好运气,是子展子皮如此(逐渐地)信任他或说愈来愈听得懂他的话,有人愿意听而且听懂话当然是运气,人年纪愈大愈知道这是天大的运气没错;但这其实也意味着,子产执政并没有取用不竭的权力,事实上他有几次还险些出奔流亡,他的力量来自于,并累积于正确而且可验证的道理,以及正确可执行可化为事实的作为(所以子皮比他父亲子展更服气、累积更多次信任他的理由)。更多时候,子产是抗衡、周旋、制服权力而不是只使用权力;不只这样,这样的道理和作为还得出门面对现实世界,现实世界和一般人民往往比掌权者更不讲理更不好说服,在进入现实世界时还得再减损打折一次。也就是,光是道理上、逻辑上正确无误仍远远不够,更困难的正确是时间抉选的正确,你还得更精确找到(以及等到)时间不驻留的、但不能早也不能晚的准准那一个点出手才行,这是人最容易感觉孤单并沮丧的部分,让人知道自己一生能做的事其实更少。
子产始终知道自己是严厉的,人自觉严厉意味着这里头有超过自己心性、硬生生做出来的部分。子产临终前,对接任他执政的子大叔说,只有真正有德的人才能以宽服人,我们不得不严厉一些,像火一样让人因此避开危险,而不是像水一样仿佛狎昵可亲,溺死的人远多于烧死的人不是吗?
子产大约猜到了子大叔不真的就相信他的嘱咐,郑国果然也因此在他死后乱了好一阵子。我们大致可以这么说,不论是来自对历史走向和郑国未来命运的判断,或是对自己能耐和他人不敢心存侥幸的理解,子产是很苦涩的,他得勤勉地、时时用足全身力气才堪堪拉得住这个理应不断下坠的国家、这个时代,但也只能做到这样;也是说,他的历史判断和他的作为是逆向的。而他终究得松手,郑国加上你再减去你,你留存于这个国家的这一力量不会延续太久,不会及于子孙,他心知肚明。

自我超越

To me, “personal mastery” is a composite of three things:自我超越之三义:
  1. the ability and capacity to be goals-oriented and future-focused in the pursuit of desired outcomes or cherished dreams (1)具备目标导向与聚焦未来的能力;
  2. the keenness to learn, acquire and practise proven efficient and effective productivity hacks or habits of mind in empowering self so as to facilitate (1); (2)专注于学习高效益的做事方法与思考习惯;
  3. the knack of being creatively resourceful and steadfastly determined to follow-up and follow-through (1) and (2) in order to create productive outcomes or construct concrete deliverables that add/compound/multiply value to your life, or to your work, or to your business, or even to your client(s); (3)为自己的人生、事业与身旁的人增添价值。

郑子产:苟利社稷,死生以之

1. 子产成为郑国执政后,对赋税制度进行了改革,国人骂他说:“他的父亲被人杀死在大街上,自己又如蛇蝎般恶毒;让这样的人来制定政令,国家会怎么样呢?”郑国大夫子宽听到国人的辱骂,就转告了子产。

2. 子产说:“有什么妨碍呢?只要是有利于国家,个人的死生就由他去吧。况且我听说,要做成一件有益的事,贵在坚持。老百姓是不可以由着他们去的,定下的法度是不可以更改的。正如《诗经》所说,只管信守礼义,何必在乎别人的议论呢?我不会改变已颁布的政令。”

3. 听完子产这番话,子宽是很失望的,他认为子产的新政凉薄且擅自变更古法,施行下去将失民心,后果不堪设想。

2018-04-07

梦中梦又梦 与 三千大千世界

1. 佛曰:梦中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

2. 六道众生生活的境界:梦中梦又梦。

3. 阿罗汉、缘觉生活的境界:梦中梦。

4. 大乘菩萨生活的境界:梦。

5. 佛陀生活的境界:觉。

创造末日

1. 人类正在努力地为自己创造末日。

2. 通过人工智能武器的军备竞赛,人类正义无反顾地往末日的方向大步迈进。

3. 这是不少有志之士看到,却又无可奈何的事情。

世界

1. 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其实是由无数的世界构成的。

2. 首先,每个人都拥有一个或大或小的内心世界。

3. 其次,每个民族也都生活在自己的文化世界中。

4. 再次,每一名信徒也都生活在自己的信仰世界中。

5、最后,儿童活在儿童世界,成人活在成人世界,儿童很多时候比成人更接近人的本性,值得我们深思:在长大成人的过程中,我们失去了什么宝贵的东西?

5. 所以,这个世界是无比复杂、无比精彩、无比多元的,然而却又是充满问题、充满矛盾、充满无奈的。

格物致知之二义

1. 格致外界之知物,成就物质世界的知识和技术,此乃科学之道。

2. 格致内心之知物,成就义理世界的智慧和慈悲,此乃儒学之道。

3、科学之道与儒学之道,相辅相成,方是全人类的幸福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