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6-30

看客心,剧中人[sharing of online resources]

“向来心是看客心,奈何人是剧中人”的意思是:自己本来就是局中人,无法置身于外。

该句出自张爱玲的《红玫瑰与白玫瑰》。摘自:“海底月是天上月 ,眼前人是心上人。 向来心是看客心 ,奈何人是剧中人。”

该文的白话释义是:海底中月其实是天上月亮的倒影,眼前的人就是我的心上人,自己本来就是局中人,无法置身于外。

该诗表达的意思是:我以为繁花看尽,超然物外,向来能冷眼看爱恨离合,荣华尘土;却原来都是遇见你前的铺垫,邂逅相逢,相思作局,从此人在剧中,悲欢随你。

一切都是“刚刚好”

 1. 发生在我们生活中的一切,不论是好事还是坏事,都是“刚刚好”的。——“刚刚好”是我们人生需要上的一堂课。

2. “刚刚好”是我们人生需要上的一堂课,我们需要认真投入,从中学习与成长,否则同样的情景会不断反复出现,直到我们把这一堂课学好并获得成长为止。——然后,接着就会有更高水平的下一堂课安排给我们。

3. “刚刚好”的课程设计者,不是任何人,而是上天。

4. 感恩上天给我们安排的“刚刚好”的人生的每一堂课。

5. 感恩自己今天终于明白了人生的奇妙,从今天开始,怀着喜悦而宁静的心情,去迎接人生中的每一个“刚刚好”,从中获得生命的疗愈与滋养。

2021-06-29

刘宗周“亲切体认法”:缘起性空,明心见性

 1. 身在天地万物之中,非有我之得私【缘起:身与天地万物共舞——与众生在生命舞台上表演着“无我”的曲目】

2. 心在天地万物之外,非一膜之能囿【性空:心拥抱着天地万物——众生都在阿罗汉“空性智慧”的大怀抱里】

3. 通天地万物为一心,更无中外可言【明心: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合一——法身大士用“无相慈悲”的实相心地承载着一切众生】

4. 体天地万物为一本,更无本心可觅【见性:天地空空常寂照,万物无物归自性——妙觉佛用“无住生死,无住涅槃”的终极性天拥抱着一切时空一切生命状态】

菩提之道:圆摄“五乘佛教”,具足“一切时空”

 1. 菩提之道,就是成佛之道。佛是经历5个阶段,才修炼成的。

2. 人乘佛教:佛是“人字旁”,要做佛,先学习做个人,做个顶天立地的人。

3. 天乘佛教:佛是有定力的,要做佛,先学习禅定,做个有定力的人。

4. 声闻乘佛教:佛是有智慧的,要做佛,先修证空性智慧,做个有般若智慧的人。

5. 菩萨乘佛教:佛是慈悲为怀的,要做佛,先修证无相慈悲,做个悲天悯人的人。

6. 一乘法佛教:佛是具足一切的,要做佛,要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做个“拥抱宇宙”的人。

在“生灭同时共步”的生命现象中,去领悟“不生不灭大涅槃”的真实生命本体

 1. 生命过程就是“生灭同时共步”的过程,在这个“生命同时共步”的生命现象中,修行人经历“六道如梦”的“出梦”、“十法界如戏”的“出戏”,最后到达“一真法界如旅”的“出世”,而完成修习历程。

2. “出梦”的阿罗汉,“出戏”的大菩萨,“出世”的佛陀。

3. “入世”的大菩萨,“入戏”的阿罗汉,“入梦”的众生。

4. 你醒了吗?你还在演戏吗?你回到家了吗?

逆顺之间:顺着生命本源的方向,逆生死之流而上

 1. 生命的顺与逆,世俗人与修行人的看法完全相反。

2. 世俗人以满足欲望为顺,以不能够满足欲望为逆;修行人以逆生命之流为顺,因为那是回归生命本源的方向。

3.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是对修行人讲的。世俗人是顺流而下,随波逐流,乐而忘返,以致于乐极生悲。

社会人成功的要素

1. 除了信任、默契及亲密,没有一个社会人Social being)能够成功。

2. 社会人需要建立“推己及人”的人际关系(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自然人(natural being)需要建立“反求诸己”的人内关系(intra-personal relationship)。

3. 社会人需要扮演各种社会角色,难免会累,累的时候就要记得回归到自然人的生命状态。

4. 自然人“赤裸裸一丝不挂”,什么角色也不需要扮演,只需要重新与天地万物取得联系而已。

Quo Vadis您往哪里去?

 1. Quo Vadis这句拉丁文的意思是:君往何处?

2. 你往哪里去?当下觉察,当下安定,哪里也不去,就安住于当下的喜悦和宁静之中。

3. 狂心不歇,歇即菩提。

安步当家:每一步都是目的地

 1. 安步当车还不够,车还是移动着的,必须做到安步当家,这颗心才是安定的。

2. 是的,每一步都是目的地,每一步都是踏进家门,无需赶路,无需着急,当下即是。

3. 静静呼吸,一呼一吸,一个呼吸就把这颗心带回身体,身心合一,享受着当心的喜悦和宁静,一切伤痛都获得疗愈,一切生命都获得滋养。

辩证统一:约定俗成VS移风易俗

1.  语言的学习一方面是“约定俗成”,这是与世俗大众沟通的工具。可以称为“俗谛”语言。

2. 语言生命体的“移风易俗”是另一方面,这是回归人类心灵的源头活水。可以称为“真谛”语言。

3. 上述两者是辩证统一的一个整体。语言学习者必须通达这两个方面。

2021-06-26

佛法里的“人”与“位”:法王、法王子、法王孙

 佛法里的“人”与“位”:法王、法王子、法王孙

1. 佛法里的“位”:法王、法王子、法王孙。这里的“位”有“因”与“果”的区别。

1.1 法王的“果位”与“因位”:因赅果海,果彻因源。法王的“果位”是“大涅槃”之“终极维度空间”的证得,这个“证得”,并不是“心外求法”的,而是与真如佛性相称的“不增不减”的健康功能的彰显而已,所以称为“得无所得”;法王的“因位”是“法王子”的“果位”,也就是说“法王”之“完全脱掉三件脏衣”的成就是建立在“法王子”之“脱掉两件脏衣,并在最后一件脏衣上弄破了第一个洞”之成就的基础上的。

1.2 法王子的“果位”与“因位”:法王子的“果位”是与“一真法界”相应之“真心”的证得,这个“真心的证得”,并不是“心外求法”的,祂不过是在“真妄和合的心”里面进行了一番智慧的判断与取舍罢了,“真心”与“真妄和合的心”并不是两个东西,而是同一个东西,区别只是在于能否发挥生命的正常功能而已,所谓“平常心就是道”,“真心”就是发挥了生命的“正常”功用的一颗“道心”罢了,说到底,“证得真心”也是“得无所得”;法王子的“因位”是“法王孙”【崃按:这是笔者凭借学佛多年的清净心,所大胆创造的一个名相,指的是“阿罗汉”】的“果位”,也就是说“法王子”之“脱掉两件脏衣,并在最后一件脏衣上弄破了第一个洞”之成就,是建立在“法王孙”之“脱掉第一件脏衣”之成就的基础上的。

1.3 法王孙的“果位”与“因位”:法王孙(阿罗汉)的“果位”是与“声闻法界”相应之“空性智慧”的证得,这个“空性智慧”的证得,并不是“心外求法”的,祂只不过是在“真妄和合的心”里完成了“九次第定”的禅修历程,所以说到底“证得空性智慧”也是“得无所得”的;法王孙的“因位”建立在“众生”之“持戒”有成的基础上。

2. 佛法里的“人”:法王、法王子、法王孙

2.1 法王:就是走完“菩提之道”最后一段路程,破除了“无明惑”,而证得“大涅槃”之“终极维度空间”的修行人,也就是心灵能够与“十方三世佛”相应的修行人,其心灵就是“共同一法身”的心灵。用现代语言来表达,就是能够回归到“拥抱着一切时空一切佛的心灵”的修行人。是的,“法王”是“回到家”的修行人,是回到“大涅槃”这个“原始反终”的修行人。

2.2 法王子:就是走完“菩提之道”的第二段路程,破除了“尘沙惑”与“第一品无明惑”,而证得“一真法界”之“真际维度空间”的修行人,也就是心灵与“圆满报身佛”相应的修行人。用现代语言来表达,就是能够用“入世间的大慈悲”来处世待人,用一颗真诚的爱心,随类现身,应机说法,甘愿做,欢喜受,无怨无悔,来帮助世人的修行人。依据净空法师的慈悲开示,西方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就是“一真法界”的最好例子,而“一真法界”不是别的,而是“修习佛法的高等学府”,这个高等学府的毕业生,就取得了“佛陀”学位的人。

2.3 法王孙:就是走完“菩提之道”的第一段路程,破除了“见思惑”,而证得了“声闻法界”之“实际空间维度”的修行人,也就是心灵与“化身佛”相应的修行人。用现代的语言来表达,就是能够用“出世间的大智慧”来处世待人,能够做到“与世无争,对人退让”,并同时保持内心的喜悦和宁静的修行人。

2021-06-25

自性佛的标准:心、佛、众生,三无差别

1. 心的原则:心是佛与众生沟通交流的桥梁,佛心犹如宇宙拥抱着地球一样,拥抱着众生心。众生心承蒙佛心的拥抱而不自知自觉,一旦自觉,见现同时,佛心即在众生心圆满显现,而众生心也同时明见佛心,此即所谓“明心”历程是也。此“心”即是“自性佛”之心,心与“自性佛”是一不是二,并非主客对立之认知关系,而是主客圆融之体用关系。

2. 佛的原则:此“佛”即是圆满彰显“自性佛”无尽智慧、慈悲、功德之佛,可以用“三身佛”的名相,从三个角度来看。一者、表空性智慧的圆满报身佛位【崃按:“法王子”(法身大士)所亲近的“十方三世佛”】;二者、表无相慈悲的千百亿化身佛位【崃按:“法王孙”(众生)所仰承的“现身说法者”】;三者、表无住涅槃的清净法身佛位(即是“法王”,其本身即是“十方三世佛”之“共同一法身”)。三位一体,同一个本体,在不同的维度空间彰显功用。

3. 众生的原则:众生众生,众缘和合而生,众缘离散而灭,此众生生命之虚妄一面也。然而,释迦牟尼佛明确开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一切众生,本来是佛,未来亦必成佛。高僧大德明白了这个道理,都异口同声称呼众生为“未来佛”,此众生生命之真实一面也。依据众生生命的真实一面,笔者大胆称呼众生为“法王孙”【崃按:依据佛经,佛为“法王”,法身大士为“法王子”】佛与众生,在于一念之觉与迷而已。所谓“一念觉,众生即佛;一念迷,佛即众生”,此大慈大悲之真实语也,笔者依据此真实语,而大胆创造“众生即是法王孙”之说,以期默契本师释迦牟尼佛之慈悲本怀,而光大之也。一行禅师如是说,众生皈依佛,佛亦皈依众生,此即生佛不二之心也,妙哉!

练虚合道:内丹学的终极目标

1. 炼虚合道为丹道修炼之最上一乘,又称“粉碎虚空”或“虚空粉碎”,为内丹修炼的终极目标。

2. 《性命圭旨》:炼神还虚还不是最高境界,称修道之人有时“只知炼精化炁,炼炁化神,炼神还虚而止,竟遗忘了炼虚合道一段”。

3. 闵一得说:“世所传炼神还虚而止者,犹落第二义,非无上至真之道也。”——见闵一得《证道仙经》。即是说“炼神还虚”还不是究竟,所以还必须“炼虚合道”。

4. 正如《性命圭旨》所说:“大道乃虚空之父母,虚空乃天地之父母,天地乃人物之父母。”

5. “逆修”【崃按:牟宗三成为“逆觉体证”的修行历程】须经历虚空才能契合大道。其要点就在于粉碎虚空心,即无心于虚空,做到本体虚空,并安本体于虚空中,合乎遍布万化、无所不在的大道,从而出现“百千万亿化身”,才算是究竟处。

平等:平视自己,等视他人

 平等:平视自己,等视他人

1. 平等心:这是与拥有“无上菩提”的妙觉佛位相应的心,也就是与“自性法身佛”相应的“止于至善”之心。

2. 平心:这是“平视自己”的空性智慧的心,也就是阿罗汉与“自性报身佛”相应的“明明德”之心。

3. 等心:这是“等视他人”的无相慈悲的心,也就是法身大士与“自性千百亿化身佛”相应的“亲民”之心。

2021-06-24

把生命价值最大化:下海、入地、上天

1. 今天(2021-6-24)阅读早报中国版,读到了震撼人心的一段话:【如何养活人类,人类如何生活得更好?科学家说过三条路:上天、入地、下海。我们上天,也是为了寻求资源。天,是国家主权的重要疆域。没有天上的成就,在当今世界没有话语权。】——中国工程院院士、神舟飞船首任总设计师戚发轫如是说。

2. 上述那段话中的“三条路:上天、入地、下海”,笔者觉得用来形容“人类心灵”的修炼历程。人类心灵与人类身体的共同来源在“天上”,所以要“上天”去一探究竟;人类身体的形成与地球上的万物息息相关,需要“入地”去了解真相;人类大脑的复杂程度与海洋一样,需要“下海”去了解“脑海”的浩瀚无边。

3. 生命形成的顺序是:天上、地底、海底;心灵修炼的历程却是倒序的:海底、地底、天上。

4. 从凡夫修炼成阿罗汉的修行历程,就是“下海”的历程,修行人经历了“脑海”中各种凶险的“意识流”,终于成就了“智慧如海”的空性智慧。 【崃按:西方心理学家提出了“意识流”、“心理时间”和“三我意识”,他们都是“下海”的人】

5. 从阿罗汉修炼成法身大士的修行历程,就是“入地”的历程,修行人充分开发“心地宝藏”的潜能,成就了“无相慈悲”来“普渡众生”。【崃按:慈济功德会在全球的慈善救济活动,便是“入地”的具体表现。】

6. 从法身大士到妙觉佛的修行历程,就是“上天”的立场,修行人完全与“性天光明”的自性佛相应,成就了“无住涅槃”,而“复归无极”的大道,拥抱着一切时空一切佛。【崃按:孔子、老子、释迦摩尼佛乃至于耶稣、穆罕默德等人类文化历史上的先知先觉们,他们都是“上天”的人,给后人确立了千秋万代的榜样。】

“身心不二”是一个“身体心灵化,心灵身体化”双向生命历程

 身心不二是一个“身体心灵化,心灵身体化”双向生命历程

1. 西方世界所高呼的“性革命”与“性解放”,其实是对人性的一种回归,在人类文化发展史上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可惜的是被不少“饱暖思淫欲”的人当作借口去搞性滥交以及各种乱伦的纵欲活动。

2. “性革命”与“性解放”的积极正面意义,在于把“人类身体”提升到“人类心灵”的高度,而让我们明白“身体是心灵的圣殿”。可惜“饱暖思淫欲”的人,却反其道而行,把“人类心灵”拉低到“人类身体”的本能层次,让“人类心灵”堕落到“无意识”的生命状态,与禽兽无异。

3. 真正的修行人,一辈子的修行历程,就是一个“身心不二”的历程,也就是一个“身体心灵化,心灵身体化”的双向生命历程。

4. 真正的修行人,才能够准确理解“性革命”和“性解放”的真实义,因为那是一个对人性的深度探索与发现历程。“性革命”和“性解放”的提倡者,并不鼓励“性开放”,他们的口号是“性开放或是性保守,那是你的自由和选择”。修行人本着自由心灵的选择,就是“性保守”。

5. 说到底,“性革命”与“性解放”冲击的对象并不是社会伦理和人心道德,而是隐藏在社会伦理之中的“文化霸权”(性霸权)与隐藏在人心道德中的“心理禁忌”,从而建立起健康的社会伦理和健康的人心道德,以帮助人类把生命价值最大化,帮助自己和别人成为更好的人,并建设一个更美好的世界。这都是与修行人的目标互相呼应的。

6. 或许可以这么看佛法的修行历程:6.1 从凡夫修炼成阿罗汉是一个“身体心灵化”的初级修行阶段;6.2 从阿罗汉修炼成法身大士是一个“心灵身体化”的中级修行阶段;6.3 从法身大士修炼成妙觉佛是一个“身心不二”的高级修行阶段。——所谓的“身心不二”处,就是身体与心灵的共同来源,就是道家内丹学大师陈抟《无极图》里所谓的“复归无极”的“道”,用现代语言来描述,那是一个终极维度空间,是物质和意识的共同来源,不是唯心,不是唯物,勉强用一个词语去描述,就只好说是“唯道”或“唯自然”了。

2021-06-23

精气神与耳目口 内外兼修

1. 精气神的修炼:
1.1 筑基补漏初级阶段完成,方能精足不思淫,不思淫才能炼精化炁;
1.2 炼精化炁完成,方能炁足不思食;不思食方能炼炁化神;
1.3 炼炁化神完成,方能神足不思睡,不思睡方能炼神还虚。

2. 耳目口的修炼:
2.1 修耳法门:非礼勿听,就是指我们在“输入”信息的时候,要过滤掉“非礼”的听觉信息,只保存符合“礼”的内涵。什么是“礼”呢?《孝经》说:“礼者,敬而已矣“,意思是:“礼”不是别的,就只是“恭敬心”罢了。“礼”本来是属于外在的社会伦理范畴,但是《孝经》依据孔子“仁学”原则,把它与内在的“恭敬心”范畴挂钩了。所以,修耳法门,就是提示我们要用恭敬心去听、去筛取有用信息。

2.2 修目法门:非礼勿视,就是指我们在“输入”信息的时候,要过滤掉“非礼”的视觉信息,只保存符合“礼”的内涵。与上述修耳法门相似,就是提示我们要用恭敬心去看,去筛取有用信息。

2.3 修口法门:非礼勿言,就是指我们在“输出”信息的时候,要过滤掉“非礼”的语言信息,只保存符合“礼”的内涵。我们在说话的时候,一定要依据上述修耳目法门的心灵体验,将心比心,推己及人,用恭敬心去与人沟通交流,以便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念佛:与“清净平等觉”之心相应的“三密相应”处

1. 念佛,不只是内心的感觉、口头的语言,更加是身体力行(身业:行动中的佛)

2. 念佛之“心口相应”处:心是“清净平等觉”的“意密”,口也是“清净平等觉”的“口密”。这是与“空性智慧”相应的“清净平等觉”的生命境界。

3. 念佛之“言行不二”处:言是“自在随缘佛”的“口密”,行也是“自在随缘佛”的“身密”。这是与“无相慈悲”相应的“自在随缘佛”的生命境界。

4. 念佛之“三密相应”处,是为“无上深妙禅”,万修万人去。【崃按:“去”,是“去开悟”(致知);然后“来”,是“来修行”(格物)】

儒释道信仰非唯物、非唯心,而为21世纪人类所必需

 儒释道信仰非唯物、非唯心,而为21世纪人类所必需

1. 儒释道属于“内学”,也称“心性之学”,这是一种非唯物、非唯心的智慧传承,可惜现代人受到西方哲学唯心论与唯物论的影响太深,以至于也用“唯心”与“唯物”的术语来套在中国哲学的头上。

2. 依据儒释道智慧传承,我们知道,人的身体是“唯物”的,但心灵却是“唯心”的。然而,身体和心灵都不是终极的存在,它们有一个属于“终极维度空间”(道)的共同来源,那个来源本身就没有办法用“唯心”或“唯物”来描述了。

3. 所谓“道”或“终极维度空间”,并不是一种理论的假设,而是一种真实生命的呈现,也就是通过所谓“开悟”的方式去验证它的存在。

4. 古往今来,已经有数不清的修行人获得开悟的体验。可以期待的是,今后人类可以利用科学方法,有系统地对人类的开悟体验,加以记录和研究,成为科研的一个项目,以揭晓人类心灵之谜。

节欲:在纵欲与禁欲之间取得平衡

 节欲:在纵欲与禁欲之间取得平衡

1. 纵观人类历史,人类对待性欲的态度,可以成为三种,就是“纵欲”、“禁欲”和“节欲”。

2. 纵欲:中国历代多数的皇帝乃至于唯一的女皇帝,都属于这一类。西方罗马帝国的灭亡,据说也与纵欲有关。欧美国家自从“性革命”与“性解放”之后,不少民众误解了“性革命”与“性解放”的意义,也堕入了纵欲的泥淖。目前互联网上大量的色情视频、图片与文字,也怂恿着人们纵欲,对于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危害极大。

3. 禁欲:不管东方还是西方,在各自的宗教智慧传承里面,都有修行人坚持着禁欲的修行,并取得了令人赞叹的成就。这是他们依据各自宗教的智慧传承,选择了自己生命的方向,谁也没有理由去反对,或说三道四的。当然有不少“饱暖思淫欲”的人,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认为那是违反人性的生活实践,或认为是不可能的,而做出种种中伤出家人的猜想。其实,老子在两千多年前提倡“清心寡欲”,宋明理学家提倡“存天理,灭人欲”,都是一种“人类心灵”的修炼方法。只要肯下功夫去修炼,都是可以取得成功的。人类心灵现前之日,才是真正符合人性,所谓“率性之谓道”。这又不是那些“饱暖思淫欲”的小人,所能够想象得到的。

4. 节欲:这是华族传统文化所提倡的人生态度,在《周易》64卦里,第60卦就是《节卦》,讲的就是“无过,无不及”的道理。这是非常指的现代人参考的对待性欲乃至于一切愿望的态度。上述老子所谓“清心寡欲”,宋明理学所谓的“存天理,灭人欲”,也都完全可以从“节”的角度去理解。这就是所谓“中庸”的人生观了。

“万物负阴而抱阳”内观法:地球为身,宇宙为心

 “万物负阴而抱阳”内观法:地球为身,宇宙为心

1. 要有一点想象力,想象自己的身体就是地球,然后用心灵观照宇宙拥抱着地球。

2. 这个观照方法,可以用来扩大自己的心量,并且找到自己在地球上与宇宙中的定位。

3. 地球上的定位观想——我们每一个都是地球村的“村民”,在这个像球一样的村子里,每一个人都是处于中心点的,不信拿个篮球来亲眼看一看,然后放一只蚂蚁上去,看它是不是处于篮球的中心点。

4. 宇宙中的定位观想——然后,进一步观想地球也是处于无边无际的宇宙的中心点,既然我们已经把身体观想成地球,那我们每一个人也都是处于宇宙的中心点。

5. 我们具有如此奇妙的观想能力,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具有“身体”这个“宇宙的礼物”(一行禅师如是说),而当我们把“宇宙的礼物”打开了,我们明白了宇宙把什么当礼物送给我们。

6. 宇宙送给我们每一个人的礼物,不是别的,就是祂自己!是的,我们每一个人都拥有整个宇宙,因为我们都拥有“人类心灵”。

信仰VS迷信

 信仰VS迷信

1. 信仰:指的不只是宗教,也可以是科学,乃至于一切真善美的事物,因为这些都是信仰的范畴而已,而不是信仰本身。信仰本身是跟“人类心灵”有关的。所谓“信仰”,就是“人类心灵”的接通,祂让人看到了有比生命更有价值的东西,为了这个东西,人就算是付出生命的代价,也在所不惜。这就是儒家所谓“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的意思,因为儒家把“仁义”看得比生命更加重要。所以,我们可以说,“仁义”是儒家的信仰。

2. 迷信:指的是与人类理性思考能力相违反的一种恐惧不安的、对外封闭的、充满文化禁忌的心态,可以表现在宗教、科学或任何人类文化的领域。与“信仰”相反,祂是与“人类心灵”的光明面脱钩的,而是躲藏在“人类心灵”背后的阴暗角落。

2021-06-22

对“意识流”、“心理时间”与“三我意识”的点评

 1. “意识流”这个概念是美国心理学家和实用主义哲学创始人之一威廉·詹姆斯首先提出来的。1884年在他的《论内省心理学所忽略的几个问题》论文中,第一次提出了“意识流”这个术语。此后,他又在《心理学原理》(1890年)中多次谈到 “意识流”。他说:“意识……,对它自己说来并不是以劈成碎片的样子出现的。像 ‘链条’或‘系列’这样一些字眼都不能恰当地描述意识最初使自己呈现出来的样子。它不是片断的连接,而是流动的。用一条‘河’,或者一股‘水’的比喻来表达它,是最自然的了。此后,我再说起它的时候,就叫它思想流,意识流或者是主观生活之流吧。”【崃按:这个词语很有趣、很传神!我们可以把“意识流”和“脑海”挂钩,“意识流”是大脑里的一股股的暗流,“脑海”却蕴藏着一切的“意识流”】

2. 人的意识是由理性的自觉的意识和无逻辑非理性的潜意识构成的。【崃按:理性范畴的“意识”与非理性范畴的“潜意识”构成了人的“意识流”,这个洞见十分吸引人!所以,“脑海”里的一股股暗流,不只是海面上的波涛而已,而且是来自海底的波动】

3. 法国哲学家亨利·柏格森提出“心理时间”。在他看来,常人所说的“时间”,只是各个时刻依次延伸,表示宽度的数量观念,而他所提出的“心理时间”则是各个时刻互相渗透,表示强度的质的概念。人们越是深入意识领域,这个“心理时间”的概念便越适用。他特别强调,“真实”存在于人们的“意识的不可分割的波动之中”。【崃按:“心理时间”让人大开眼界啊!懂得了“心理时间”,我们便能够把握内在的“真实的时间”,而不会任由外在的“零碎的时间”,把我们的生命给“五马分尸”了。】

4. 心理学大师佛洛依德提出“三我意识”。在他看来,人的意识分为三个层次:4.1 本我意识——也称“无意识”,处于意识最底层的“本能”范畴,无理性、无逻辑、无时间观念,充满了黑暗和盲目的冲动,遵循“苦乐原则”(性冲动的本能)和“死亡原则”(挑衅侵犯他人的本能);4.2 自我意识——有理性、有逻辑,按照“现实原则”,能够按照环境条件来调节自己的行为;4.3 超我意识——属于道德良心和理想的范畴,代表社会伦理标准,压抑本能冲动,依照“至善原则”行事。【崃按:佛洛依德的“三我意识”论影响巨大,里面当然包含了过人的洞见,可是他基于西方神话系统的原型人物创造出来的“精神分析学”理论,我们不见得可以照单全收,而是需要经过自己心灵的观照来决定取舍,以利于我们成为一个具备完整而健康心灵的人。】


趣谈人生“三不要”:理性、观察、实践

1. 不要“脑筋像浆糊”:
1.1 所谓“人身两个宝,大脑和双手”,“大脑”的确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上天的杰作”,由于这个“上天的杰作”,使到人类具有“通天”的能力。
1.2 而且,“大脑”与“人类心灵”之间具有密不可分的的联系,不能够想象,一个具有美丽的心灵的人,其大脑潜能没有获得充分的开发。
1.3 “脑筋像浆糊”是多年前,笔者在书店看到的一本书的书名,但是一看就默契于心,暗暗告诉自己:这辈子绝不能够“脑筋像浆糊”一样!
1.4 通过认真的学习和思考,把脑筋里的“浆糊”洗干净,这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做到的。
1.5 一旦把“浆糊”洗干净了,我们就可以发挥人类理性思考的力量,摆脱一切愚昧无知与似是而非的东西,而获得宝贵的知识。

2. 不要“眼睛给眼屎糊住”
2.1 我们常说“肉眼闭,心眼开”,可是一般人却误解这两句话,误以为只有“心眼”重要,“肉眼”不重要。其实,既然说“肉眼闭”,就表示“肉眼”本来是“开”的,否则这不是一句废话吗?“肉眼闭”不是没有条件的,其条件就是“肉眼”发挥了“简择”的作用后,才闭起来,让“心眼”接着发挥更大的作用,而不是交我们一开始就闭上肉眼。
2.2 什么是“肉眼简择”呢?那指的就是:人要充分发挥大脑理性思考的能力,“简”就是“以简驭繁”的能力,“择”就是“择善固执”的能力,虽然涉及的不只是大脑理性能力,但的确是以之为基石的。
2.3 一般人浑浑噩噩地生活着,不只是“大脑像浆糊”,而且是“眼睛给眼屎糊住”,有眼睛却没有发挥眼睛的功用,犹如盲人一般读过一生。庄子在两千多年以前就感叹说,人不只是生理上有盲聋的疾病,心灵上也有盲聋的问题啊!
2.4 所以,人的学习和成长的历程,第一步就先要“擦掉眼屎”,用一双明亮的眼睛来看这个世界,用一个清明的大脑来思考人生问题,完成“肉眼简择”的初级学习阶段。然后,才能够进入“心眼开”的高级学习阶段。
2.5 趣味附注:“眼睛给眼屎糊住”其实是我小时候大人用来责备小孩的一句话,指的是没有好好用眼睛来观察,譬如让小孩去找一样东西没找到,大人来了,一下子找到了,就会带着怒气对孩子说:你眼睛是不是给眼屎糊住?

3. 不要“一辈子活在内心世界里”
3.1 “心眼开”当然好,但是一个人不能够“一辈子活在内心世界里”,因为在开悟的生命境界里,并没有“内心世界”与“外在世界”的区别。若有区别,就是还没有开悟。
3.2 这里涉及的就是实践的问题,也就是“悟后起修”的问题。
3.3 当大女儿年幼的时候,我太太带她到居士林去上“儿童读经班——耕心园”,悟忍法师就时常喜欢跟个别孩子进行如下的对话:
法师问:你会不会读《弟子规》啊?
孩子不假思索地大声回应:会!
法师微笑:有没有做到啊?
孩子一愣,摸着头。
法师:要做到才算会读,没做到就是不会读。
3.4 最近跟小女儿说话,她懂不懂就说“知道”,可是该做的总没做。后来,我就跟她说:做到才是知道,没做到不算知道。
3.5 王阳明说:知行合一。真知必能行,不行只因不是真知。
3.6 《中庸》说:有诸中而形于外,说的其实是把“中”和“外”打通了,内心的一切真善美通通能够彰显出来,净化这个社会,庄严这个世界。

常乐我净,生命真谛

 常乐我净,生命真谛

1. 对于“常乐我净”四字,佛弟子可说是又怕又爱。

2. 先说“又怕”。佛弟子对“常乐我净”四字感到不安与害怕,因为依据南传佛教的智慧传承,“常乐我净”属于“四颠倒见”的范畴。意思是:这是六道凡夫的错误见解,

2.1 把“无常”(四法印之一:“诸行无常”--从“时间历程”的维度去观察世人)当成“常”;

2.2 把“苦”(四法印之二:“诸漏皆苦”--从“烦恼无尽”的维度去观察世人)当成“乐”;

2.3 把“无我”(四法印之三:“诸法无我”--从“空间结构”的维度去观察世人)当成“我”;

2.4 把“染”(四法印之四:“涅槃寂静”--从“清净心”的维度去观察世人)。

2.5 总之,说得对啊!世人(六道凡夫)的生命里面,真的只有“无常”、“苦”、“无我”和“染”,哪里有“常乐我净”呢?

3. 再看“又爱”。佛弟子对“常乐我净”四字有很深的共鸣与很高的仰慕,因为依据大乘佛法的智慧传承,“常乐我净”属于“涅槃四德”的范畴。意思是:这是“妙觉佛”的生命境界,

3.1 妙觉佛的生命境界(崃按:“妙觉佛”的生命境界,其实不可以称为“境界”,因为那只是拥抱着一切生命境界的“不可思议”的终极维度空间而已,没有语言可以描述,只能勉强用“空空如也”去说,用“得无所得”去表示)是“永恒不变”(常德)的;

3.2 妙觉佛的生命受用是“与永恒相应的乐”(乐德);

3.3 妙觉佛的生命本体是“与永恒相应的我”(我德);

3.4 妙觉佛的生命功用是“与永恒相应的清净法身佛”(净德)。

3.5 总之,这“涅槃四德”虽然在名相上,与“四颠倒相”是一模一样的,都是“常乐我净”,但是其内涵义理与生命境界,却是完全相反的。可以说,“涅槃四德”是“四颠倒相”的“乾坤大挪移”,一切照旧,只是六道凡夫虽然“身怀珍宝”却不得受用,犹如乞丐到处乞讨,妙觉佛只不过把身上的珍宝拿出来使用罢了,并没有比乞丐多出什么东西。所以说,妙觉佛与六道凡夫相比,真的是“得无所得”,只不过是善于发挥生命的“正常”功用罢了;而六道凡夫的“苦”,说到底,也只不过不懂得发挥生命的正常功用,才过得如此“不正常”啊!

4. 借用《金刚经》里释迦摩尼佛的表述方式,我们可以这么表述“常乐我净”:

4.1 “佛说常乐我净”——这是从“空性智慧”的生命境界说的【阿罗汉“出离六道轮回”的生命境界为初阶成就,与释迦摩尼佛的“摩尼--清净智慧”(圆满报身佛)二字相应】;

4.2 “即非常乐我净”——这是从“无相慈悲”的生命境界说的(法身大士“救度无边众生”的生命境界为中阶成就,与释迦摩尼佛的“释迦--能仁慈悲”(千百亿化身佛)二字相应);

4.3 “是名常乐我净”——这是从“无住涅槃”的生命境界说的【妙觉佛“拥抱十方三世佛“的生命境界为终极成就,与释迦摩尼佛的“--悲智双运”(清净法身佛)相应】

2021-06-21

“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编写网上资源,并加点评】

1. 中国禅宗六祖慧能大师(638--713年)提倡顿悟法门,而顿悟法门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这两句话,以及《六祖坛经》中的“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三大要领为代表。以下让我们通过这两句话以及三大要领来用心体会顿悟法门,以便在日常生活中加以实践。


2. 所谓“顿悟”,是相对于“渐修”而言,两者不是对立的,而是辩证统一的一个整体。懂得这一点,我们就明白六祖慧能大师的那首偈语:“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与大师兄神秀的那一首偈语:“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两者并不是水火不相容的,而是相反相成的一个整体。须知,顿悟法门是在印度佛教传进中国近700年之后才应运而生的,如果不是在坚实的佛法智慧传承的基础上,顿悟法门是无法凭空产生的。


3. 所谓“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指的是“自性佛”法门。要懂得“自性佛”法门的要领,我们就不能不知道“三身佛”所开示的生命境界。所谓“三身佛”,就是“法身佛”、“报身佛”与“化身佛”。所以,当我们说“自性佛”的时候,要明白自己心里感应的到底是“自性法身佛”、“自性报身佛”,还是“自性化身佛”。以下,就把“三身佛”与“三无”三大要领会加以会通。


4. 先看“无念为宗”。所谓“无念”,是说觉悟本体不以念头的方式出现, 其作用为“遍知”。这也是佛陀十大名号之一, 即“了知一切, 映现一切”。但这个“无念”的体和“念头”的相,又是不相妨碍的。在修行之初,  固然要平息念头,一旦体认无念之体后, 却不妨起心动念。此时,就可以“念而无念”, 可以分别一切而无所执著, 所谓“能善分别诸法相, 于第一义而不动”。这个修行境界,正与“自性报身佛”的“空性智慧”相应。【崃按:所谓“念而无念”,指的是“空性智慧”就像镜子一样,  没有什么物体可以粘著其上。它只是如实地显现一切,  不会对外境有美丑好恶的分别,  也不会有贪恋或嗔恨的情绪,  更不会选择或排斥什么, 它接纳一切, 却从不留恋什么。】


5. 再看“无相为体”,所谓“无相”, 是说觉悟本体不以任何相的方式出现。和“无念”同样, 这种“无相”和“有相”也不是对立的。事实上, 我们可以由“相”的当下,去体认“无相”, 因为它是超越一切相, 而又显现一切相的。这个修行境界,正与“自性化身佛”的“无相慈悲”相应,千百亿众生的苦难,正需要千百亿化身佛救度之。千百亿化身佛有千百亿相,却都是为了救度众生的方便而彰显的,其本身正是“无相为体”。这是与“慈悲心”相应的“无相而无不相”的妙理。


6. 最后看“无住为本”,所谓“无住”, 是说觉悟本体具有无住的功用。和“无相”一样,这里的“无住”和“有住”也不是对立的。日常生活中,我们正可以从“住”的当下,去体认“无住”,因为祂是超越一切时空的终极维度时空,而又拥抱一切时空。这个修行境界,正与“自性法身佛”的“无住涅槃”相应,所谓“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法身佛”好比宇宙一样,拥抱着无尽星球的天地万物。在密乘佛教的“五方佛”里的“中央佛”,指的就是“自性法身佛”,祂拥抱的是无尽时空的无尽佛,而不只是“四方佛”而已啊!——“四方佛”只是“以简驭繁”的表法方式而已。 


7. 顺便探讨一下禅宗的“平常心是道”这句话。这里所谓的“平常”“, 并不是常人(凡夫)现前的心。因为凡夫心是充满是非、曲直、人我的, 相对佛法所说的”平常“, 是极不平常的。真正的“平常”, 是来自“觉悟本体”的作用


8. 这种“平常”, 也体现在《坛经》特殊的“用心”方法中。经云:“此门坐禅, 元不著心, 亦不著净, 亦不是不动。若言著心, 心元是妄, 知心如幻故, 无所著也。若言著净, 人性本净, 由妄念故, 盖覆真如。但无妄想, 性自清净。起心著净, 却生净妄。” 如果我们执著这个心, 执著这个净, 本身都是妄心的作用, 是与修道相违的。所以,在体认过程中,不可带有取舍和选择, 只须“如实观照”即可。因为觉悟本体已具有一切功用——这正是禅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前提, 是它所以称为修行捷径的前提。

智慧与方便不二:大乘佛法之大道

1. 最根本的“不二”,是智慧与方便不二。

2. 如《文殊师利问疾品》偈云:“无方便慧缚,有方便慧解;无慧方便缚,有慧方便解。” 【崃按:此四句话,言简意赅,令人赞叹。】

3. 必须以与实相相应的般若智慧,入于众生中、生死中,勤修三十七道品、六度、十度、四摄等菩萨万行。

4. 不堕于小乘人着空独享涅槃、不修菩萨方便行之偏颇(是为“无方便慧缚”,就是“有智慧,没方便”造成修行的束缚),也不堕于无慧唯修方便而成世间法(是为“无慧方便缚”,就是“有方便,没智慧”造成修行的束缚),这是大乘菩萨道的基本路径。

《维摩诘经》开示的大乘人生命境界【转载网上珍贵资源】

1. 《维摩诘经》中多处批判小乘人堕于“二”的各种偏执,具体指示以“不二智”修学菩萨万行,以生死为园林,以三界为道场,以非道为佛道,以烦恼为伴,以群魔为侣。

2. 《菩萨品》维摩诘为诸天女说“无尽灯法门”:开导百千众生令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随所说法,而自增益一切善法。

3. 《佛道品》说“入一切诸佛法门”:以四魔、八万四千诸烦恼门而作佛事。

4. 《菩萨行品》佛告香积佛国诸菩萨“尽无尽解脱法门”,其精神是以“有为、无为不二”的智慧,不住有为、不住无为,以大慈大悲为因、深发菩提心而不远离生死,于三界中教化众生不知厌倦,常以四摄法摄取众生,为护持正法不惜身命,万善齐修,求法不懈,说法无有吝惜,一切功德回向众生。

顿悟禅: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在转载的基础上修订文字】

1. 六祖慧能大师生活时代的中国唐朝,是中国中古时代(东汉——五代十国)政治、文化和经济发展的一个非常鼎盛时期,六祖大师可以说是中国佛教史上的一个承前启后的开创性人物,正是因为有了六祖大师,中国佛教迄今才可能有千年后的繁荣,不夸张地说没有六祖大师,现在的佛教是什么样子很难说。


2. 六祖大师年轻至中年时代,正处于:

2.1 一代佛法大师玄奘法师弘传法相唯识学的时期,因此“唯识宗”(也称“法相宗”)应运而生;

2.2 当时还有善导大师的净土宗盛行;

2.3 又有道宣律师的律学传扬,是为“律宗”;

2.4 更有法藏大德的华严之教,是为“华严宗”;

2.5 之后义净法师的一切有部律藏,是为“俱舍宗”(小乘有宗);

2.6 湛然大师的天台教观,是为“天台宗”;

使得当时佛法蔚为大观。


3. 各种佛法之门纷纷传扬,一方面带来了佛法的兴盛繁荣,另一方面又让人不无所适从,不知应该如何下手,永嘉大禅师在《证道歌》里说:“吾早年来积学问,亦曾讨疏寻经论。分别名相不知休,入海算沙徒自困。”就非常形象地说明就当时的情形。所以,永嘉大师开悟后有:“却被如来苦呵责,数他珍宝有何益”之感叹。


4. 慧能大师传顿悟禅,正是针对当时学人重经教,不重实证而有阐扬。六祖大师的顿教法门就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在大师的顿悟禅里,一切的繁琐之教义,一切的分别心,都没有影子,有的只是以修行和开悟为目的的顿悟禅。


5. 六祖大师的顿悟禅有三句话可以概括: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崃按:“无念为宗”与“空解脱门”的“空性智慧”相应,“无相为体”与“无相解脱门”的“慈悲心”相应,“无住为本”与“无作解脱门”的“无上菩提心”相应】

念佛之心:与“自性弥陀三身佛”相应之心

 念佛之心:与“自性弥陀三身佛”相应之心

1. 前篇既已阐明“唯心净土”之玄义,此篇当专注于分享“自性弥陀”之妙理。

2. 记得读过一篇文章,说有一位有学问的校长,问一位高僧说,既然说“自性弥陀”,那为什么还要念“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呢?高僧微笑回答:你认为,西方弥陀与自性弥陀是一个,还是两个呢?校长当下明白,从此发心念佛。

3. 是的,西方弥陀与自性弥陀是一尊佛,不是两尊佛?依据佛学是“内学”,不可“心外求法”的指导原则,我们就能够亲切体会到“西方弥陀”就在“自性弥陀”的拥抱中,而不是在“自性弥陀”之外。

4. 然后,我们知道“佛有法报化三身”,也就是“法身佛、报身佛、化身佛--三身佛”的生命境界,所以“自性弥陀”里也是含摄了“三身佛”,我们需要用心体会并身体力行,才能够亲证“三身佛”的生命境界。以下按照“法报化”的顺序,也就是“自性弥陀--法身佛”、“自性弥陀--报身佛”与“自性弥陀--化身佛”的顺序,一一展开来叙述。

5. 先说“自性弥陀--法身佛“,须用心深深体会“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的道理,这个“自性弥陀法身佛”,也就是密乘佛教“五方佛”里面的“中央佛”,也就是“毗卢遮那佛”(也称“大日如来”),祂是“自性佛”的源头活水处,所谓“一切众生,本来是佛”的“本来”在此处,所谓“一切众生,毕竟成佛”的“毕竟”也在此处。用一个形象的比喻帮助我们理解,这个“自性弥陀--法身佛”就好比是拥抱着地球的宇宙。宋朝陆九渊13岁的时候开悟,喊出了震惊千古的两句话:“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这里的“吾心”可以翻译成“人类心灵”。人类心灵好比宇宙一样拥抱着地球;而我们的身体,就好比地球接受宇宙的拥抱一样,接受心灵的拥抱。【崃按:依据中医学智慧传承,“无形”为“阳”、“有形”为“阴”,而且“表”为“阳”,“里”为“阴”,在此处“心灵”的“无形”生命为“表”为“阳”,“身体”的“有形”生命为“里”为“阴”。】我念佛人当知当学。念佛人的心,不能够与“法身佛”相应,念佛是不会有成就的。

6. 再说“自性弥陀--报身佛”,须知“法身佛”不可以色相见之,“佛身佛”却又“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居住于“色界天”之“五净居天”之最高的“色究竟天”(也称“摩醯首罗天”),一切世间的色相没有比“报身佛”更殊胜的了。“报身佛”之殊胜色相能够启发人们学佛的大愿,这个在《地藏菩萨本愿经》里面清楚地说明地藏菩萨在久远劫之前就是因为看到佛身佛的殊胜色相,而发大愿学佛的。试问:报身佛的殊胜色相是依据什么获得的呢?不是别的,而是“空性智慧”。所以“圆满报身佛”的“圆满色相”是与“圆满智慧”相应的。我念佛人当知当学。念佛人的心,不能够与“空性智慧”相应,念佛是不会有成就的。

7.最后说“自性弥陀--化身佛”,须知“化身佛”以慈悲为本,可以“化身千万亿”,所以也称为“千百亿化身佛”。这个道理十分浅显,念佛人要牢记净空法师苦口婆心跟我们分享的“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我们可以用来体会“化身佛”的道理,并在日常生活中加以实践。所谓“方便有多门”就是教导念佛人要懂得“推己及人”,要时时将心比心,设身处地地给人方便、给人欢喜;所谓“归元无二路”就是教导念佛人要懂得“反求诸己”,要处处扪心自问,回光返照地唤醒自己的慈悲心。我念佛人当知当学。念佛人的心,不能够与“慈悲心”相应,念佛是不会有成就的。

8. 崃按:笔者从1988年开始学儒(以龚道运老师“用心体会”一语为指南针),到1999年终于“入门”;2000年开始学佛(依净空法师教学光碟而契入佛学智慧的大海),到2019年终于“入门”。上述所说,如果对读者有帮助,一切功德回向龚道运老师和净空法师;如果对读者有误导,一切罪过归于笔者。阿弥陀佛!

念佛人云何应住?住于“唯心净土四佛土”而已矣!

 念佛人云何应住?住于“唯心净土四佛土”而已矣!

1. 念佛法门是佛法修行中最殊胜的法门,奈何世人多把祂搞成了迷信,在“生死同时共步”的生命历程中,悠悠荡荡地迷信“六道轮回”之说,搞得心魂不定,疑神疑鬼,什么“前世冤魂”啦,什么“冤亲债主上身”啦,五花八门,杂七杂八的,念佛怎么会有成就呢?念佛没有成就,却又指望临命终时靠别人来助念,哪里靠得住呢?靠不住,去世之后,亲友们却在灵堂布置高高挂起“上品上生”的大布条, 骗谁呢?阿弥陀佛和极乐世界的清净大海中菩萨们,虽然大慈大悲,伸长了手,想要救度,却无从用力啊!

2. 念佛人一定要体会并契入“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的生命境界,念佛的心才能够与阿弥陀佛的心,心心相印,感应道交,否则你怀的是“六道轮回”的心,甚至是“三恶道”的心,念佛又怎么能够获得感应呢?念佛没有获得感应,却装出一副念佛的样子,不是自欺欺人吗?在“生死同时共步”的生命历程中,分分秒秒都是无比宝贵的啊,怎么可以浪费时间,做这种“无效劳动”的事呢?

3. 念佛必须是“有效劳动”,也就是必须是把握到“万修万人去”的心法?须知,佛法是“内学”,不可“心外求法”,所以把握“唯心净土”的心法就无比重要了。

4. 什么是“唯心净土”的心法?那我们要知道“西方净土”是一个“含摄四土“”的圆融净土,所以“唯心净土”,亦复如是,“唯心净土”含摄了“凡圣同居土”(崃按:这里的“凡”指的是“永不堕三恶道”的人天凡夫生命境界,“净土”没有“三恶道”的立足之地)、“方便有余土”(出离六道轮回的阿罗汉生命境界)、“实报庄严土”(出离十法界的法身大士生命境界)与“常寂光土”(出离一真法界的妙觉佛生命境界)。

5. 念佛人的心,云何应住?应住于“唯心净土”的“四佛土”里面。这个道理甚深甚广,但是笔者以“观禅之心”思维净空法师的开示,却明明白白,毫无怀疑。如果所说的,能够帮助到读者,一切功德回向于净空法师;如果所说的,使到读者感到困惑,一切罪过,归于笔者。阿弥陀佛!愿天下念佛人真心念佛,早日成就。——就在“生死同时共步”的今生今世的生命历程中成就,而不要放逸,推脱到虚无缥缈的“来生来世”。须知,在当下一念的真心之中,过去还没过去,未来已经来了,现在不成就,更待何时?只有如是信,如是解,如是行,如是证,念佛人方可获得世人的尊重和信任,方能荷担如来家业,在21世纪复兴佛教智慧传承,为世界和平做出积极的贡献。愿与天下念佛人共勉之,阿弥陀佛!

2021-06-20

人类智慧传承对“死亡”的探讨:三天、两天、一天

 人类智慧传承对“死亡”的探讨:三天、两天、一天

1. 三天:昨天、今天、明天,分别代表“往生往世”、“今生今世”、“来生来世”。这个形态的智慧传承以佛教为代表。

2. 两天:今天和明天,代表今生和来生。这个形态的智慧传承以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为代表。

3. 一天:今天,代表今生今世。这个形态的智慧传承以儒家和道家为代表。【崃按: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后,经过六、七百年的发展,一方面影响了儒家和道家,另一方面也受到儒家和道家的影响,这主要表现在汉传佛教更加地重视“今生今世”的实践,民国时期佛教界的革命,主要就表现在提倡“人乘佛教”、“人生佛教”、“人间佛教”,高僧们通达了“过去还没过去,未来已经来了”的玄义,强调“当下即是”的“今天”,也就是说:在“一天”里就接通了“三天”,在当下一念就接通了“自性佛”。】

从“生死同时共步”的视角解释“万物负阴而抱阳”

 从“生死同时共步”的视角解释“万物负阴而抱阳”

1. “万物”指的是“一切事物”,“负阴”指的是“背负着死亡”,“抱阳”是的是“拥抱着生命”。

2. “万物负阴而抱阳”,说的是“一切事物,都背负着死亡,而拥抱着生命”。

3. 一阴一阳之谓道,一生一死之谓物,生死正如阴阳,是一个事物的两面,而不是互相分离的两个东西。

4. 说到人乃至于一切生物、非生物,不但是有生有死,而且生死是同时共步的。

5. 明白了生死是同时共步的,我们也就不会再害怕死亡了,因为害怕死亡就等于是害怕生命。

6. 明白了生死是同时共步的,我们也就能够像一代高僧弘一大师一样:“悲欣交集”地拥抱生命,也拥抱死亡。

7. 明白了生死是同时共步的,我们也就能够安坐于当下的喜悦和宁静之中,疗愈并滋养着我们的真实生命。

从中医学智慧传承的视角探讨“万物负阴而抱阳”的真实义

 从中医学智慧传承的视角探讨“万物负阴而抱阳”的真实义

1. 《老子·第42章》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到底是什么意思?众说纷纭,笔者在此尝试从中医学智慧传承的视角去解释。

2. 首先,对于“负阴而抱阳”的古汉语语法必须有正确的认识。“负阴”是“为阴所背负”,“抱阳”是“为阳所拥抱”的意思。

3. 其次,对于中医学智慧传承所谓的“有形为阴,无形为阳”与“里为阴,表为阳”,要有体会。

4. 再次,我们用“人”来代替“万物”,以便于解释。——人当然是“万物之一”,而且人又是“万物之灵”,所以用“人”来代表“万物”在合适也没有了。

5.  接着,请静心思维:“人负阴而抱阳”,到底是什么意思?

6. 接着,请追问:“人”到底是什么东西?说到底,人不过就是“身体”与“心灵”罢了。

7. 那好,用中医学的智慧来看:“身体”是“有形”的,属于“阴”;“心灵”是“无形”的,属于“阳”。

8. 那么,“负阴”就是“为阴所背负”的意思,指的是“人为身体所背负”,而“抱阳”就是“为阳所拥抱”的意思,指的是“人为心灵所拥抱”,这就是“人”的整体生命状态。

9. 可以的话,请静心以便进一步体会:“人为身体所背负”说的是“身体犹如(被宇宙拥抱着的)地球一样,承载着人的生命”,而“人为心灵所拥抱”说的是“心灵犹如宇宙(拥抱着地球)一样,拥抱着人的生命”。

五乘佛教与全人类智慧传承之会通

1. 人乘佛教:修炼“肉眼简择”的能力,所谓的“简择”,就是“以简驭繁,择善固执”的能力,可以与世间读书人的学术能力会通。

2. 天乘佛教:修炼“天眼通达”的能力,所谓的“通达”,就是“通观六道,行达三界”的能力,可以与道家内丹学智慧会通。

3. 小乘佛教:修炼“法眼清净”的能力,所谓的“清净”,就是“清六道浊,净三界染”的能力,出离六道轮回,证得空性智慧,完成“自度”的修行。可以会通道家的智慧传承。

4. 大乘佛教:修炼“慧眼见真”的能力,所谓的“见真”,就是“明心洞见,真如佛性”的能力。出离十法界,证得无相慈悲,完成“度众生”的修行。可以会通儒家的智慧传承。

5. 密乘佛教:修炼“佛眼具足”的能力,所谓的“具足”,就是“具三身慧,足四土福”的能力。出离一真法界,证得无上菩提,完成“彻底的自度和度众生”的修行。可以会通全人类的一切智慧传承。

转载网上资源:用意念扫描身体

身体扫描禅修训练

1.选择一个温暖舒适且不受打扰的地方仰卧躺下。你可以躺在床上,也可以直接躺在地板上或者地毯上。如果环境中有些凉意,也可以裹一块毯子。为了更舒适,你可以选择慢慢闭上双眼,如果你不想闭眼也没关系。假如练习过程中你感到昏昏欲睡,可随时睁开眼睛。

2.现在,花一点儿时间,将意识集中到你身体的一些部位,尤其是仰卧时与你身体接触或感觉有压力的部位。感受下这些部位与床或地面接触的感觉,伴随着每次呼气,让身体稍稍向下压,感受下这种身体下沉的感觉。

3.温和地提醒自己,这段时间要保持清醒,不要入睡。在此期间,你要充分关注自己的真实感受,而不是你认为它应该怎么样。不要试图改变自己的感受形式,不要刻意尝试更加放松或者更加平静。这个练习的目的是,将注意力系统地放在身体的每个部位时,将全部的身体感觉融入其中。有时,你可能会发现毫无感觉。如果出现这种情况,仅仅注意这一事实就好。当没有感觉时,没有必要去主观地努力想象。

4.现在,将意识引导到你的腹部,注意气息进出身体时腹部的运动变化。花一点儿时间感受呼气和吸气时带来的腹部起伏变化。吸气时,感受腹部在慢慢隆起;呼气时,感觉腹部在慢慢下沉。

5.在连接腹部的感觉之后,下面请让注意力集中起来,想据广东的你一样扫描自己的下半身,让注意力沿着身体一直往下,向下移动到双腿、双脚,一直到脚趾。让注意力的焦点逐一放在每个脚趾上,温柔的,好奇的探索下脚趾的感觉。你可能注意到每根脚趾的感受,或许注意到脚趾和脚趾之间的连接,可能是一种麻刺感、温暖感、麻木感,或者什么感觉都没有。无论你有什么感觉都属于正常的感受。没有必要进行判断,尝试让感觉自由运行。

6.吸气时,感觉并想象气息能够进入肺部,然后一直沿身体下行,通过双腿到达脚趾。呼气时,感觉并想象气息从脚趾、双脚、身体流过,最后从鼻孔排出。集中精力继续关注呼吸。你可能觉得不太容易掌握这一练习,不过没有关系,你只需以娱乐的方式尽力试试就好。

7.做好准备之后,呼气时,将注意力从脚趾转移到脚心。让意识以温和和感知的方式集中到脚心。然后,让意念转移到每只脚的脚背和脚跟。你可能注意到,脚跟与地垫和床面接触的地方有一种轻微的压迫感。尝试让气息进入你能感觉到的所有部位,当你探索脚底的感受时,注意运行中的气息。

8.让意念扩展到脚的其他部位,进入脚的顶部、脚踝、骨头和关节。然后,更为专注地深吸一口气,让气息进入双脚。呼气时,让气息完全离开双脚,让意念集中到小腿。

9.继续以同样方式扫描整个身体的其他部位,依次在每个部位停留一会儿,让注意力在小腿停留后,向上移动到膝盖,然后再到大腿。现在,再将注意力转移到骨盆——你的腹股沟、外阴部、臀部和胯骨。注意你的后背底部、腹部、后背上部,最后再将注意力转移到胸部和双肩。慢慢将注意力转移到双手。将注意力放到双手后,你可以先关注指尖的感觉,然后是整个手指,手掌和手背。然后,慢慢地转移到手腕、前臂、肘部、上臂、肩膀和腋窝。然后,将注意力转移到脖子、面部(下颚、嘴、嘴唇、鼻子、双颊、双耳、双眼和前额),然后让你的整个头部置于全部意念之中。

10.你应该让意识在身体的每个区域停留20~30秒钟。不过,没有必要精确计算时间和呼吸次数,只需让注意力依次集中在身体的每个部位,时间长短自己决定。

11.当你注意到身体某个部位存在较为强烈的感觉,例如压力,尝试将呼吸带到这些部位,吸气,感受下这些部位的感觉;呼气,释放这些肌肉的压力。

12.有时,你的注意力会不可避免地离开你的气息和身体,这非常正常。当你注意到这种情况时,只要温和地承认这一事实就好,在脑海中记下注意力转移到了什么地方,然后温和地将它引导到你原来关注的部位就好。

13.当你以这种方式扫描完整个身体之后,花用一点儿时间,想象下身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感受这种完整感,试着集中所有的注意力,平静而安稳的呼吸,感受气息自由进出身体的过程。

要记住,身体扫描可以产生极为放松的感觉,所以在练习过程中很容易睡着。如果发生了这种情况,没有必要责备自己。如果你发现自己总是入睡,可以在脑袋下放一个枕头,让头部微微抬起,睁开双眼。当然,你也可以不再采用卧姿,坐着练习也行。

心外无物,是身在心中

心外无物,是身在心中


1. 我们往往有个错觉,以为“心在身中”,其实恰恰相反,是“身在心中”。


2. 大脑在身上没有错,但是心灵却不在身体里,而是在身体之“表”【中医学:“表”属“阳”】,身体是心灵之“里”【“里”属“阴”】。


3. 心学智慧传承明确告诉我们“心外无物”,我们要善于体会,加以实践,才能够获得真实的成长。


4. 中医学智慧传承也明确告诉我们“有形为阴,无形为阳”与“里为阴,表为阳”,我们的“心灵”是属于“无形”的“表”,是属于“阳”的范畴;“身体”是属于“有形”的“里”,是属于“阴”的范畴。打个比方,我们的身体好比是地球,心灵好比是包围着地球的宇宙。地球是在宇宙的包围之中的,身体也是在心灵的包围之中。

2021-06-19

身体:双身一体【道家内丹学智慧传承的视角】

身体:双身一体【道家内丹学智慧传承的视角】

1. 身体:一般人笼笼统统地把“身体”当成一个东西,其实“身体”是“三而一、一而三”的一个整体

2. 双身:
2.1 基于“元精”的“精微物质”的有形之身(后天易的范畴,属于“人文时空”,即:“社会人”的范畴。也可以说是“整体人”之“社会人”层面,此一玄也。)【崃按:这里的“社会人”就是《大学》八条目之“齐家、治国、平天下”范畴里的“家人、国人、天下人“,属于”社会角色扮演“的人】

2.2 基于“元神”的“魂魄灵觉”的无形之身(先天易的范畴,属于“自然宇宙”,即:“自然人”的范畴。也可以说是“整体人”之“自然人”层面,此又一玄也。)【崃按:这里的“自然人”,就是能够体会并亲证《老子》里所谓“道法自然”的生命境界的人,所以这里的“自然”二字,不是今日科学所谓“自然界”的“自然”,虽然修道人在“自然界”比较容易体会“道法自然”的真实义。如果把“自然人”与“社会人”对比,可以说“社会人”是带着各种“社会角色的面目”的人,“自然人”是“赤裸裸一丝不挂”的人】

3. 一体:基于“元气”的“混元”之体,介于有形的“社会人”与无形的“自然人”之间的矛盾统一体,所谓“玄之又玄”者也。【崃按:“玄之又玄”一词,虽然出现于《老子》(也称《道德经》)一书,但是其义理渊源却在“儒道文化的总源头”《周易》一书。一阴一阳之谓道,“一阴”是一玄,“一阳”又一玄,所以“道”是“玄之又玄”者】

4. 总之,“双身”代表“一阴一阳”,意思是: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有形的太阴身(元精为本)” 和一个 “无形的太阳身(元神为本)”;“一体”代表的是“玄之又玄”的“介于有形和无形之间的道体”(元气为本)。

道家内丹学发展史【百度百科】

1. 中医专著《黄帝内经》记载真人至人圣人的修炼境界,以及「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精神不散」、「积精全神」、「移精变气」等修炼、疗病方法。「移精变气」可以看作是后世内丹学「炼精化气」、「炼气化神」一类的方法。

2. 东汉魏伯阳著《周易参同契[1] ,为丹法之祖书。东晋葛洪金丹道教的理论家与实践者。他认为金丹之道,乃仙道之极。《抱朴子金丹篇》说:余考览养性之书,鸠集久视之方,曾所披涉篇卷,以千计矣,莫不皆以还丹、金液为大要者焉。然则此二事,盖仙道之极也。服此而不仙,则古来无仙矣。

3. “内丹一词最早见于题为东晋许逊的《灵剑子》:服气调咽用内丹。南北朝慧思禅师《立警愿文》中说到:我今入山修习苦行,忏悔破戒障道罪,今身及先身是罪悉忏悔,为护法敌求长寿命,不愿生天及余趣,愿诸贤圣左助我,得好芝草及神丹,疗治众病除饥渴,常得经修行诸禅,愿得深山静处,神丹药修此愿,借外丹力修内丹,欲安众生先自安。己身有缚能解他缚,无有是处。这是最早将外丹、内丹明确划分开的一处著作。

4. 隋朝时,道士苏元朗进一步提出性命双修一说,强调心身的全面锻炼,进一步推动了内丹术理论的发展。

5. 唐朝与五代,是内丹之道发展的关键时期,钟离权著《灵宝毕法》,钟离权传吕洞宾丹道,施肩吾撰《钟吕传道集》,崔希范撰《入药镜》,司马承祯作《天隐子》,陈抟著《指玄篇》,作《太极图》、《无极图》,使内丹之道的理论与方法进一步完备。

6. 唐宋之际,诞生了钟吕陈抟学派,他们以《道德经》《周易参同契》《阴符经》的思想为主体,通过道家《庄子》与佛教禅宗相融通,吸收消化了佛教心性论的一些思想,再纳入儒家的一些伦理道德观念,借鉴、改造外丹学的理论模型,初步把内丹道的理论体系给建构起来了。

7. 至宋元内丹派问世,《悟真篇》强调要炼内丹,必先积功德:德行修逾八百,阴功积满三千。均齐物我与亲冤,始合神仙本愿。张伯端所传丹法,其继承系统为石泰薛道光陈楠白玉蟾,形成丹道的流派称为南宗。

8. 另有王重阳开创道教全真派,称承钟吕之真传,修炼亦以内丹为首务,主张性命双修,明心见性,以修性为先。王重阳所传流派称北宗。以后又有元代李道纯所创中派;明代陆潜虚所创东派;清代李涵虚所创西派。

9. 关于内丹修炼的阶次,各家方法有差,一般可分为筑基、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几个阶段。元代陈致虚金丹大要》卷四曰:是皆不外神气精三物,是以三物相感,顺则成人,逆则生丹。何为顺?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故虚化神,神化气,气化精,精化形,形乃成人。何谓逆?万物含三,三归二,二归一,知此道者怡神守形,养形炼精,积精化气,炼气合神,炼神还虚,金丹乃成。

 崃按:现代人要继承古代的智慧传承,需要“用心体会”,并“身体力行”,不能够只是依靠“见闻之知”(认知心的逻辑思考能力),更加要依靠“德行之知”(人类心灵的灵觉顿悟能力)。这个一点也不玄,需要的只是“用心”两个字而已。

道家内丹学是21世纪人类的自救之道

 道家内丹学是21世纪人类的自救之道

1. 道家内丹学特别重视人类生命的基础——身体的修炼,这是佛家和儒家所缺乏的。

2. 道家内丹学特别重视“长生久视”(长生不老,耳目不衰)的长寿健康之道。

3. 道家内丹学从身体健康的追求出发,发展出了一套以“精气神”修炼为核心的养生之道,里面实际上包含了现代学术所谓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情绪健康”、“心灵健康”各方面的健康,也就是内丹学能够帮助我们实现每个人梦寐以求的人类生命的“整体健康”。

4. 纵观21世纪的人类,身心灵各个生命层面的疾病百出不穷,不管是西医或中医,或是“中西医结合”都穷于应付,或许唯有道家内丹学事21世纪人类的自我解救之道。

先天易(自然宇宙)与后天易(人文时空)的体用关系

1. 在《周易》的智慧传承里,有属于“自然宇宙”范畴的“先天易”,也有属于“人文时空”的“后天易”。先天易和后天易是对立统一的,属于体用关系:先天易为大本,后天易为大用,两者“乾坤大挪移”的枢纽为大中。

2. 佛家智慧传承的重点在于“自然宇宙”的“先天易”的大本,儒家智慧传承的重点在于“人文时空”的“后天易”的大用,道家智慧传承的重点在于“自然与人文合一”的大中。

3. 换句话说,儒家重点在于“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类文化”的传承,佛家重点在于“诚意、正心”的“人类心灵”的传承,道家重点在于“修身为本”的“人类智慧”的传承。

4. 虽然儒家和佛家和道家都重视“修身为本”,但是儒家的修炼对象,是以“智仁勇--人生三达德”为核心的“社会人”,属于“后天易”的范畴;佛家和道家的修炼对象,都是“自然人”属于“先天易”的范畴,虽然佛家是以“戒定慧--三学”为核心内容,道家是以“精气神”--人身三宝“为核心内容。

5. 也就是说儒家“成圣”的终极目标,是在“后天易”的“社会人”范畴里面的事;佛家“成佛”和道家“成仙/成真”的终极目标,都是在“先天易”的“自然人”范畴里的事。——现代儒学大师牟宗三如是说:佛道好比夜晚里的月亮,照亮了人生的道路;儒家好比白天里的太阳,滋养万物,带来光明。佛道属于“太阴(月亮之别称)之道”,儒家属于“太阳之道”,“一阴一阳之谓道”。

2021-06-18

儒释道三教合一:智仁勇、法报化、精气神

 1. 儒释道三教合一:空言不足凭信,当举三教术语,以证明之。

2. 儒家智仁勇:孔子学说以“仁”为核心,故此“人生三达德”之“仁者不忧”留给儒家,“智者不惑”分给道家,而“勇者不惑”分给佛家【崃按:老子是智慧的化身,而佛陀是“大无畏者”、佛殿也称“大雄宝殿”】

3. 佛家法报化:所谓“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故此“三身佛”之“清净法身佛”留给佛家,“报身佛”分给道家,而“化身佛”分给儒家【崃按:老子既然是智慧的化身,那“圆满报身佛”非他莫属;孔子既然念念不忘“仁”,那慈悲心的“千百亿化身佛”当然归他】

4. 道家精气神:所谓“老子一气化三清”,故此“人身三宝”之“元气”留给道家,“元精”分给儒家,而“元神”分给佛家【崃按:儒家以“修身为本”,所以有形的“元精”分给他;佛家“涅槃”为归,所以无形的“元神”分给他】

陈抟《无极图》【转发网络宝贵资源】

1. 陈抟是北宋一位传奇式的隐逸道士。他放弃仕途,专研《易》学,置身黄白炼丹飞升之事。长期隐居武当山修炼二十多年,后来移居华山云台观和少华山石室。著作甚丰。有《无极图》刻于华山石室。

2. 朱彝尊在《太极图授受考》中说:“陈抟居华山,曾以《无极图》刊诸石,为圜者四,位五行其中,自下而上。2.1 初一、曰玄牝之门;2.2 次二、曰炼精化气,炼气化神;2.3 次三、五行定位,曰五气朝元;2.4 次四、曰阴阳配合,曰取坎填离;2.5 最上、曰炼神还虚,复归无极。故谓之《无极图》。乃方士修炼之术尔。”

3. 黄宗炎说.“其图自下而上,以明逆则成丹之法,其重在水火。火性炎上,逆之使下,则火不螵烈,惟温养而和燠;水性润下,逆之使上,则水不卑湿,惟滋养而光泽。滋养之至,接续而不已;温养之至,坚固而不败。3.1 其最下圈名为玄牝,玄牝即谷神。牝者,窍也;谷者,虚也。指人身命门、两肾空隙之处,气之所由以生,是为祖气。凡人五官百骸之运用知觉,皆根于此。3.2 于是提其祖气上升,为稍上一圈,名为‘炼精化气,炼气化神’。3.3 炼有形之精,化为微茫之气;炼依稀呼吸之气,化为出有入无之神,使贯彻于五脏六腑,而为中层之左木、火、‘右金水’、‘中土’相联络之一圈,名为‘五气朝元’。3.4 行之而得也,则水火交济而为孕。又其上之中分黑白两相间杂之一圈,名为‘取坎填离’,乃成‘圣胎’。3.5 又使复还于无始,而为最上一圈,名为‘炼神还虚,复归无极’,而功用至矣。盖始于3.1‘得窍’(玄牝之门;命门穴),3.2次于‘炼己’(炼精化气,练气化神),3.3 次于‘和合’(五气朝元),3.4 次于‘得药’(水火既济,乃成圣胎),3.5终于‘脱胎求仙’(炼神还虚,复归无极),真长生之秘诀也。”(转引自《中国道教史》)

附录(也是网上资源):关于“内药”与“外药”的区别(“内药”和“外药”都是内丹学术语)
1. 李道纯云:“外阴阳往来,则外药也。内坎离辐辏,乃内药也。” 

2. 《天仙正理》认为内药、外药皆原本‘先天祖气’,所谓‘外药’,是指“祖气从生身时,虽隐藏于丹田,却有‘向外发生’之时,即取此‘发生于外’者,复返还于内,是以虽从内生,却从外来,故谓之外药。”

3. 所谓内药,是指‘采外药炼成还丹大药’,“全不著于外,只动(采)于‘发生之地’,因其不离于内,故谓内药。”。

4. 总之,“外药为‘生而后采’,内药为‘采而后生’,实止此一气而已。”

皈依佛:含三义,发三心

 皈依佛:含三义,发三心

1. 皈依佛第一义:含”我皈依佛“的意思,即“上求佛智”,当发“无我智慧”的心【崃按:此处的“智慧”不是世俗的“世智辩聪”,而是阿罗汉生命境界的“般若智慧”(即:“空性智慧”)】

2. 皈依佛的第二义:含“佛皈依我”的意思,即“下化众生”,当发“大慈大悲”的心【崃按:此处的“慈悲”不是世俗的“爱心”,而是法身大士生命境界的“无相慈悲”(即:“与空性智慧相应”的慈悲心)】

3. 皈依佛的第三义:含“佛我不二”的意思,即“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当发“无上菩提”的心【崃按:此处的“菩提”不是世俗的“明白”,而是妙觉佛生命境界的“无作涅槃”【崃按:“无作”也称“无愿”,即是“四大弘愿圆满实现”的生命境界;“涅槃”即是“不生不死的真实生命境界”(“涅槃”不是“永恒的死亡”,而是“永恒的生命”)】

儒释道之会通(下):人生修养的“二门”【格物、致知】

 儒释道之会通(下):人生修养的“二门”【格物、致知】

1. 致知门:这是“心宗”(以《大学》为代表)显教的法门,属于“因地修行”的法门,其修行方法就是“反求诸己”,这是“忠道”,所谓“尽己之谓忠”(注:这里的“忠”是“忠于自己”的意思,也就是“不自欺”),所以这里的“己”就是“真我”,这里接通是佛家所谓的“空性智慧”,也就是西方批判思考学派所谓的“超越自我中心的思考能力”。这个修行历程就是老子所谓的“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已完成佛家所谓的“自度”,用最新十分流行的英语词语来表达就是self-care, self-compassion的智慧。这种智慧的获得,需要通过“深度阅读”和“正念禅修”的结合,也就是刘宗周所谓的“致其所性之知,读书以体验之”(注:“所性之知”,就是与“性善”相应的“良知”,“读书”指的是“深度阅读智慧传承的经典书籍”,“体验”就是“正念禅修),里面就包含了“宋代孔子”朱熹所建议的“半日静坐,半日读书”的“慎独”法门。

2. 格物门:这是“性宗”(以《中庸》为代表)密教的法门,属于“果地修行”的法门,其修行方法就是“推己及人”,这是“恕道”,所谓“推己之谓恕”(注:这里的“恕”就是“将心比心”的意思,也包含“换位思考”的同理心),所以这里的“人”就是包含了“家人、国人、天下人”所有“五伦”(传统儒家的五伦代表的五种人际关系是:亲子、长幼、夫妻、司属、朋友;我们应该把它理解为“一切人际关系”)里面的一切人际关系,这里接通的是佛家所谓的“无相慈悲”,也就是西方批判思考学派所谓的“超越社会中心的思考能力”,用新加坡信约里的话来表达就是“不分种族、言语、宗教”,“种族、言语、宗教”的“相”不应该阻碍我们真诚的慈悲心发挥作用。这种无条件的大爱,需要通过“反身而诚”和“生活实践”来落实的,也就是刘宗周所谓的“格其反身之物,言行以践履之”(注:“反身之物”的“反身”二字,来自孟子“反身而诚,乐莫大焉”,这是开悟境界的描述语,而不是知识层面可以触及的;“言行践履”说的便是“悟后起修”的无止尽的真实生命的历程),里面就包含了“儒门第一孝子”曾子所谓的“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大同世界”的弘愿。

儒释道之会通(中):人生三用【齐家、治国、平天下】

 儒释道之会通(中):人生三用【齐家、治国、平天下】

1. 齐家:儒家“修身为本,齐家为用”,是为“小用”,纵观古今中外历史,好多伟人都是在家庭、家族层面落实“孝道”的代表人物,譬如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不管文革怎么疯狂,他都一样重视家庭亲情。虽是“小用”,却是后面“中用”和“大用”不可动摇的坚实基础。在华文文化的历史长流中,儒家培养出了一代代铮铮风骨的读书人,“学而优则士”,“有志之士”(在政治腐败的时代,“学而优则士”的“士”与“有志之士”的“士”未必等同;在政治清明的时代,两者未必不同。读者须是用心体会)成为了鲁迅所谓的“民族的脊梁骨”。【崃按:这里依据的是古代“忠臣必出于孝子之家”的文化理念,可以作为21世纪人类培养有用人才的参考】——读书人是社会的良心,他们有必要著书立说,成一家之言,让人类文化的智慧传承代代相传,这就是“三不朽——立言”的生命境界。

2. 治国:道家“正心为本,治国为用”,是为“中用”,修炼精气神,证悟大道的人,正可以为“国师”,为清明的政治做出贡献,这就是“三不朽——立功”的生命境界。读书人当然也需要修炼精气神,把自己的生命境界从“小用”提升到“大用”,会通自己的“一家之言”和他人的“一家之言”,成就“融汇百家之言”的“治国智慧”。

3. 平天下:佛家“诚意为本,平天下为用”,是为“大用”,熄灭贪嗔痴,拔除人性中的劣根性(即:佛家所谓“三惑”;依笔者之见,“三惑说”可以会通基督教智慧传承的“原罪论”,因为两者都不是外在的理论,而是人类生命内部的事实真相),正可以为“照亮世界的明灯”。读书人当然也应该通过熄灭贪嗔痴,把自己的生命境界从“中用”提升到“大用”,与日月争光,与天地同寿。这就是“三不朽——立德”的生命境界。

儒释道之会通(上):人生三本【修身、正心、诚意】

 儒释道之会通(上):人生三本【修身、正心、诚意】

1. 儒家主修课程“修身为本”。——崃按:这是《大学》的智慧传承;这个道理很明显,没有什么“玄”的地方。“身”者,“元精之身”,这是有形的“阴阳五行”(物质),所以不玄。

2. 道家主修课程“正心为本”。——崃按:相对于“修身为本”,我们可以说“正心为本之本”;这是第一个“玄”的地方。“心”者,“元神之心”,这是无形的“太极”(信息),所以玄。

3. 佛家主修课程“诚意为本”。——崃按:相对于“修身为本”,我们可以说“诚意为本之本又本”;这是第二个“玄”的地方,可称为“玄之又玄”。“意”者,“元气之意”,这是终极维度空间的“无极”(能量),所以玄之又玄。

4. 以上就是我们每一个人的三个“人生必修课”:“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课程结业的时候,我们的“心灵文凭”就是“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

5. 有了“心灵文凭”之后,我们就可以出来社会做“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心灵工作”,让自己的生命价值最大化,帮助自己和别人成为更好的人,让这个世界变成一个更美好的世界。换句话说,做一个“有用”的人!

6. 有本有用,这才是一个圆满幸福的人生。

7. 说到底,儒释道智慧传承的终极目的在于“成就人生”,而不是“关注人死”,因为修行人都知道“生死是一体两面,既同时又共步”、“知生方能知死”。

8. 小结:以上虽然列明了儒释道“三本”的“次第”,然而不可不知,儒释道是圆融的一个整体,所谓“圆融不碍次第,次第不碍圆融”,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这才是“内学”的本色,如果是“心外求法”,就只能围绕着儒释道大豪宅的外墙团团转,终身不得其门而入。

2021-06-17

儒家“修齐治平”的生命境界与道家内丹学“四步修炼”的生命境界会通

 儒家“修齐治平”的生命境界与道家内丹学“四步修炼”的生命境界会通

1. 儒家“修身”的生命境界 VS道家内丹学“炼精化气”的生命境界【儒家的“修身”是“修正行为”的意思VS道家的“修身”是“修炼元精”的意思,相辅相成,拥有健康的身体的良好的行为,才是一个拥有“整体健康”的人】

2. 儒家“齐家”的生命境界VS道家内丹学“练气化神”的生命境界【儒家“齐家”是“把一个社群或团体给管理好”,而道家“修炼元气”正可以提高社群或团体领袖所需要的智慧和情商】

3. 儒家“治国”的生命境界VS道家内丹学“炼神返虚”的生命境界【儒家“治国”是“把一个国家治理好”,而道家“修炼元神”达到“返虚”的境界,正是让国家领导人可以接通古往今来治国所需的大智慧】

4. 儒家“平天下”的生命境界VS道家内丹学“练虚合道”的生命境界【儒家“平天下”是“明明德于天下”,是“大同世界”的实现,这是人类世界在未来需要实现的愿景,这是“世界和平之大道”,需要一代代人接力交棒做下去,只有“圣人”可以通过身教,把这个道理说得清楚,道家“玄之又玄”的大道,没有别的,也就只是“世界和平之大道”而已】

儒家“修齐治平”的生命境界与藏传佛教“四部修炼”的生命境界会通

 儒家“修齐治平”的生命境界与藏传佛教“四部修炼”的生命境界会通

1. 儒家“修身”的生命境界【为“齐家、治国、平天下”作准备】 VS(可会通) 藏传佛教“事部”修炼的生命境界【为“行部、瑜伽部、无上瑜伽部”做准备】

2. 儒家“齐家”的生命境界【三分一与“明明德于天下--大同世界”相应】VS(可会通)藏传佛教“行部”修炼的生命境界【三分一与“三摩地”相应】

3. 儒家“治国”的生命境界【三分二与“明明德于天下--大同世界”相应】VS(可会通)藏传佛教“瑜伽部”修炼的生命境界【三分二与“三摩地”相应】

4. 儒家“平天下”的生命境界【完全与“明明德于天下--大同世界”相应】VS(可会通)藏传佛教“无上瑜伽部”修炼的生命境界【完全与“三摩地”相应】

儒家的“三不朽”生命境界与佛家的“四法界”生命境界会通

 儒家的“三不朽”生命境界与佛家的“四法界”生命境界会通

1. 儒家的“立言”生命境界,属于“君子”范畴,与“齐家”相应,所谓“成一家之言”【须知,古代的“家”是与“大夫”对应的政治单位,不是“家庭”的意思,倒是与现代所谓“社群”或“团体”的意思更加相似一些】VS(可会通) 佛家的“理法界”,属于“阿罗汉”范畴,与“声闻法界”相应,所谓“出离六道轮回”的生命境界。

2. 儒家的“立功”生命境界,属于“贤人”范畴,与“治国”相应,所谓“求贤若渴”就是国君对于治国之贤才的渴望 VS(可会通) 佛家的“理事圆融法界”,属于“法身大士”范畴,与“一真法界”相应,所谓“出离十法界”的生命境界。

3. 儒家的“立德”生命境界,属于“圣人”范畴,与“平天下”相应,所谓“言为人师,行为世范”(一言一行,皆可为世人的榜样)的生命境界 VS(可会通)佛家的“事事圆融法界”,属于“妙觉佛”范畴,与“大涅槃”相应,所谓“超越一真法界”的生命境界。

4. 佛家“四法界”还有一个“事法界”,属于“凡夫”范畴,与“六道”相应,所谓“世间因果轮回报应”的生命境界 VS(可会通)儒家的“不学无术”、“肆无忌惮”生命境界,属于“小人”范畴,与“身未修”、“本未立”相应,所谓“自天子以至于庶民,一是皆以修身为本”

佛家“四土”与道家内丹学之4步修炼的会通【崃按1:会通“四部密续”】【崃按2:会通儒家修炼次第】

 佛家“四土”与道家内丹学之4步修炼的会通【崃按1:会通“四部密续”】【崃按2:会通儒家修炼次第】

1. 佛家“凡圣同居土”的凡夫(三善道)生命境界:相应于道家内丹学之“炼精化气”的阶段的生命状态【崃按1:相应于藏传佛教“四部密续”之“事部”修炼--准备阶段的修炼,尚未与“三摩地”相应】【崃按2:对应儒家的“小人”生命状态,虽然已经“立志做圣贤:欲明明德于天下”了,但只是在“习礼:知所进退”的外在层次,与“道德心灵”尚未相应】

2. 佛家“方便有余土”的阿罗汉(声闻法界)生命境界:相应于道家内丹学之“练气化神”阶段的生命状态【崃按1:相应于藏传佛教“四部密续”之“行部”修炼--初阶密宗道的修炼,三分一与“三摩地”相应】【崃按2:对应儒家的“君子”生命状态,已经在“圣贤大道”上跨出了第一步,与“道德心灵”在“齐家-立言”的生命境界相应】

3. 佛家“实报庄严土”的法身大士(一真法界)生命境界:相应于道家内丹学之“炼神返虚”阶段的生命状态【崃按1:相应于藏传佛教“四部密续”之“瑜伽部”修炼--中阶密宗道的修炼,三分二与“三摩地”相应】【崃按2:对应儒家的“贤人”生命状态,已经在“圣贤大道”上跨出了第二步,与“道德心灵”在“治国-立功”的生命境界相应】

4. 佛家“常寂光土”的妙觉佛(大涅槃)生命境界:相应于道家内丹学之“练虚合道”阶段的生命状态【崃按1:相应于藏传佛教“四部密续”之“无上瑜伽部”修炼--高阶密宗道的修炼,完全与“三摩地”相应】【崃按2:对应儒家的“圣人”生命状态,已经在“圣贤大道”上跨出了最后一步,与道德修炼在“平天下-立德”的生命境界相应】

道教宇宙生成论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历程 VS 道家内丹学智慧传承的修炼历程

道教宇宙生成论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历程 VS 道家内丹学智慧传承的修炼历程
一、道教宇宙生成论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历程
1. 道生一:从“形而上”范畴(注:心灵修养的范畴)的“道”的终极维度空间(无;道;所谓“太极本无极,无极而太极”的“无极”),而形成了介于“形而上”(道)与“形而下”(器)之间的“混元体”的“一”(一;太极;元气)。这是第一步。

2.  一生二:从介于“形而上”(无形之道)与“形而下”(有形之器)之间的“混元体”的“一”(元气),进一步形成了无形的“元神”(属阳)与有形的“元精”(属阴)的“二”(一阴一阳之谓道;无极太极之道)。这是第二步。

3. 二生三:从无形的“元神”(属阳)与有形的“元精”(属阴)的“二”(一阴一阳之谓道;无极太极之道),进一步形成了具足“物质”(有形的元精)、“能量”(介于有形与无形之间的元气)和“信息”(无形的元神)的“三”(生命体;可用“受精卵”来体会:是那么那么的小,可是却具足一切生命要素,具足了生命的一切潜能)。这是第三步。

4. 三生万物:具足“物质”(有形的元精)、“能量”(介于有形与无形之间的元气)和“信息”(无形的元神)的“三”,进一步形成了千姿百态、复杂多元的现象世界的“万”(借用“一小点”的受精卵演变成为四肢百骸的“人体小宇宙”的过程来体会“三生万物”的道理,亲切有味】

二、道家内丹学智慧传承的修炼历程
1. 炼精化气:通过打通人体“小周天”,来证得由“万”回归于“三”的生命状态,所谓“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崃按:所谓“婴儿”,指的就是“赤子之心”的修炼】。这是第一步。

2. 练气化神:通过打通人体“大周天”,来证得由“三”回归于“二”的睡眠状态,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相反相成”是生命体的事实真相,并不只是一种理论而已,通过内丹学的修炼可以证得这个生命境界】。这是第二步。

3. 炼神返虚:通过生命能量水平的提升,终于证得“顶峰体验”,让“人体小宇宙”接通了“天地大宇宙”,感受到“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生命境界。这是第三步。

4. 炼虚合道:上述“炼神返虚”的成就,并不是修行的终点,恰恰相反,它只是修行的起点,所谓“悟后起修”是也,人的一生的修炼,必须是“大悟几十次,小悟无数次”(圣严法师如是说),才能够成就的。这是第四步。

从中医学的智慧传统看“鬼神”的真实义

1. 中医说到人体 肝、心、脾、肺、肾(分别与“木、火、土、金、水”五行对应)五脏时,说:

1.1 肝藏魂(注:所谓“神魂”,无形属“阳”,是精神意识的感应能力)【崃按:世俗人把“魂”与“阴间”跟“鬼魂”挂钩,掉进了“迷信”的泥淖;依据中医学的智慧传承,人的“魂”属“阳”,与充盈天地之间的“气”(混元体的元气,属于“灵”与“道”的范畴))是相应的】;

1.2 心藏神(所谓“元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道家内丹学所谓“练气化神”,就是通过气功的修炼来充分开发“元神”的潜能);

1.3 脾藏意(刘宗周所谓“意为心之所存”,“意”是意识心之下的潜意识的活动,修行功夫要在这里下手,所谓“诚意之教”和“慎独功夫”是也);

1.4 肺藏魄(注:所谓“体魄”,有形属“阴”,武术家所谓“外练筋骨皮,内炼一口气”的前一句强调的就是体魄的锻炼,后一句当然是指上述的气功修炼;前一句属于“动功”,后一句属于“静功”,整体健康在于“动静不二”的“中道”的把握);

1.5 肾藏精(注:所谓“元精”,属于“先天”范畴的“精微物质”;“后天”范畴的“精”,可以用“受精卵”为代表,“受精卵”就是老子所谓“三生万物”的范畴。为什么“受精卵”是“三”?因为里面具足了生命体三要素,也就是:1.5.1 物质(元精);1.5.2 能量(元气);1.5.3 信息(元神;与遗传基因有关)。

2. 须知,从真实生命的角度来看,“魂魄”不是指“死后”或“生前”,而是指的从“生后”到“死前”的生命历程。在这个生命历程中,生死是同时共步进行着的。

3. 明白了“生死是同时共步的”,也就明白了“是故知鬼神之情状”这句话的意思:鬼神是“一气”(元气;生命能量)的作用:

3.1 所谓“鬼者,归也”,说的是“鬼”是生命能量的回归与聚敛;

3.2 所谓“神者,伸也”说的是“神”是生命能量的舒展与扩散。

3.3 古人说“盈天地间,一气耳”,说的是充满天地之间的就是“气”这个东西罢了,这个“气”从“鬼者,归也”的角度来说,我们可以用宇宙大爆炸之前的“宇宙奇异点”来比喻,那是“至小无内”的状态;从“神者,伸也”的角度来说,我们可以用科学家告诉我们的“宇宙仍旧在膨胀扩展”来比喻,这是“至大无外”的状态。

“生命”的真实义:没有“生前死后”,只有“生后死前”,因为“生死同时共步”

“生命”的真实义:没有“生前死后”,只有“生后死前”,因为“生死同时共步”


1. 生命:什么是“生”?谁来“命”?让我们带着这两个问题出发吧!


2. 生前死后:这是人类文化智慧传承中的“古传统”所关注的属于“魂”范畴的一个“幽冥世界”,这是大多数人一生所处的生命状态,不明白“生命”的真实义,只能够落入“迷信”的泥淖里去。可悲的是,人们把这个状态称为“现实”,笔者认为,这是“现况”,绝不是“现实”,因为里面没有一丝一毫的“实”可以说,只是无穷无尽的“虚”而且“妄”。——在这个无穷无尽的“虚”而且“妄”的“幽冥世界”里,一些人就启动了无穷尽的“自我毁灭模式”,走上了人生的不归路。悲乎!


3. 生后死前:这是人类文化智慧传承中的“新传统”所关注的属于“灵”范畴的一个“光明世界”,这是少数人走过了“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的修炼历程后所亲证的生命状态,他们真正明白“生命”的真实义,始终保持着对生命的信仰(正信)。可笑的是,老子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注:将信将疑);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也。世人绝大多数属于浑浑噩噩的“下士”啊,然而,儒释道智慧传承教导我们:以先知觉后知,以先觉觉后觉,这是人类世界中少数人神圣不可推卸的责任。这也是曾子所谓的“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4. 生死同时共步:西哲说“向死而生”,这跟一般人说的“人一出生,就一刻也不停地往坟墓走去”意思接近,但含蕴的意境更加深远。然而,“向死而生”似乎把“死”当成了一个“终点”来看,还是令人产生莫大压力的。其实,依我之见,在真实的“生命”历程里面,“生”和“死”是同时存在的,也是共步进行着的。换句话说,“生命”的历程也就是“死亡”的历程,“死亡”不是一个“终点”,而是一个与“生命”同时开始、共步结束的历程。在“生命”之前(俗称“生前”)和之后(俗称“死后”)都没有“死亡”这一回事。这就是笔者依据孔子所谓的“未知生,焉知死”,所体会出来的“既知生,便知死”。【崃按:哈哈,“知死”这个词语,对晓得福建话(闽南语)和潮州话的人,用方言念出来特别有意思。一般人都是“不知死”的,所以浑浑噩噩、鬼鬼祟祟;“知死”的人就会规规矩矩、堂堂正正。】

人类文化智慧传承中“古传统”与“新传统”相辅相成

人类文化智慧传承中“古传统”与“新传统”相辅相成


1. 人类文化智慧传承的“古传统”,重点在于说明“魂”的范畴的生命状态,这是大多数人一生的生命状态。


2. 人类文化智慧传承的“新传统”是建立在“古传统”的基础上,重点在于说明“灵”的范畴的生命状态,这是只有少数人亲证了“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的修养历程而获得的生命状态。


3. 允许笔者用基督教智慧传承的术语“圣婴”来做比喻吧。“魂”就是“在洗澡水中的圣婴”,“灵”就是“泼掉洗澡水后抱起的圣婴”。要想获得一个真善美的人生,我们既不应该“让圣婴一直浸泡在洗澡水里”,也不应该“把圣婴连同洗澡水一起泼掉”。儒释道(跨宗教的智慧传承)与一切宗教的宗旨,不过是教导我们怎么泼掉生命的“洗澡水”罢了。


4. 请再允许笔者用儒释道智慧传承的术语“拨云见日”来做比喻吧。“魂”就是“被重重乌云遮蔽的太阳”,“灵”就是“扫除乌云后大放光明的太阳”。要想获得一个真善美的人生,我们就需要坚持“拨云见日”的修养功夫,扫除生命中的“乌云”,享受真善美人生的“大光明”。

2021-06-16

儒释道为21世纪人类提供的“三治”

儒释道为21世纪人类提供的“三治”

1. 以佛治心: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修炼出一颗最美丽的心灵,做一个兼具慈悲和智慧的美人

2. 以道治身:修炼精气神,消灭一切疾病,接通身体小宇宙与天地大宇宙,修炼出一个最健康身体,做一个“与天地精神独往来”的真人

3. 以儒治世:修炼大学之道,对治乱世小人,号召世人一起为实现“大同世界”的愿景尽最大努力,做一个“止于至善”的好人

【崃按:“三治”之说,出自前人的高见,笔者不过是引用而已,特此声明,不敢掠美。】

转发网上宝贵资源:全真道之内丹学理论

1. 张伯端《金丹四百字序》中指出:“ 炼精者,炼元精,非淫佚所感之精;炼气者,炼元气, 非口鼻呼吸之气;  炼神者,炼元神,  非心意念虑 之神。 故此神气精者, 与天地同其根, 与万物同其体。”

2. “与天地同其根”的元精、元气、元神,  即是先天(的) 精气神,  张伯端接着说:采气炼丹,是采“ 先天混元之气  ( 《道藏》第 4 册第 620 页) 。

3. 翁葆光注张伯端 的《悟真篇》解释“混元气”说:“恍恍惚惚,  杳杳冥冥者,  混元真一之气也,  生于天地之先,  不可测度。”  (《道藏》第 2 册第 931 页, 《紫阳真人悟真篇注疏》卷三)

4. 清初玉枢真人王建章 在《仙术秘库》里首次提出了“ 混元体” 的概念,  把精气神相统一的思想推上了一个哲学高峰。他说: “混元者何? 先天之精气神也。所谓元精、元气、元神也。虽有三, 其实则一。一者, 、混元之义; 、三者,  分灵之谓。一是体,  三是用。盖混元之体,  纯一不杂为精,  融通血脉为气,  虚灵活动为神,  三而一,  一而三。所谓上药三品者,  用也; 所谓其足圆成者, 体也。( 《仙术秘库》 第 10 页,  台湾: 新文丰出版公司, 1979 年) 

道教精气神与瑜伽七个轮穴的会通

 道教精气神与瑜伽七个轮穴的会通

1. 道教“元精”的修炼:与瑜伽七个轮穴中的 “ 海底轮(会阴穴)”、“ 脐下轮(俗称“丹田”处)” 和 “ 脐上轮(胃部周围)” 相应。

2. 道教“元气”的修炼:与瑜伽七个轮穴中的 “心轮(膻中穴)”  和 “喉轮(男生喉结处)” 相应。

3. 道教 “元神” 的修炼:与瑜伽七个轮穴中的 “眼轮(两眼之间,俗称“第三眼”处)” 和 “顶轮(百会穴)” 相应。

转发网上珍贵资源:金刚乘(密宗密教)的修行方法

金剛乘的修持法門可分為四個次第,一般稱之為四部瑜珈(或稱四部密續、四續部):事部、行部、瑜珈部、無上瑜珈部。 

1. 事部【崃按:为修持“三摩地”做准备】

  • 事部是承事、侍奉諸佛的意思。
  • 著重事相的修行,如換供、淨壇、禮拜、唸誦、供養、儀式等。
  • 修行以身、語的行為為主。
  • 行者不自觀本尊。
  • 事部重在外層,其儀式較複雜,東密有「事佛十八道」,各道皆有特別的咒語、手印及觀想。 

2. 行部【崃按:开始修持“三摩地”,完成了三分之一;相当于“须陀洹”到“阿罗汉”的修行阶段】

  • 行部是實行、實踐、執行的意思。 
  • 著重唸誦咒語,觀想,以及上供下施的行為。
  • 行部除外部事相的修行之外,同時亦進行內修禪定,也就是說外事與內定思維並行。
  • 行者可自觀本尊。
  • 行部重在內層,已開始修命氣及於觀想的本尊壇城中修習空性。

3. 瑜珈部【崃按:继续修持“三摩地”,完成了三分之二;相当于“三贤位”(十住位、十行位、十回向位)的“法身大士”的修行阶段】

  • 瑜珈是相應之義,即與本尊相應。
  • 修「入我我入觀」,與對生本尊相應,轉行者的身、口、意「三業」為本尊的「三密」,但仍有迎有送,有本尊與行者的分別。 
  • 著重於內在禪修。 
  • 瑜珈部將密續分為兩大部︰胎藏界、金剛界。自己本來佛性裏有的謂之胎藏界,而由自己修出來的謂之金剛界。 
  • 瑜珈也是相聯合的意思。瑜珈部就是把胎藏界(本有)與金剛界(自修)兩個相合起來。
  • 胎藏界的主要修持是「五輪塔觀」,而金剛界則著重「五相成身觀」。 

4. 無上瑜珈部【崃按:完成“三摩地”的修持;相当于“十地位”的“法身大士”到“等觉菩萨位”的修行阶段】

  • 瑜珈是指相聯合,無上瑜珈就是幾重的瑜珈。 
  • 依生、圓二次第之修持方法:「生起次第」是主修本尊,觀想自身變成本尊身;「圓滿次第」是主修氣、脈、明點。 
  • 從無上瑜珈部初灌起,行者才自成本尊。 
  • 強調「樂空雙運」,象徵方便與智慧不二。 
  • 各派皆具有其最上乘的教法,如紅教之「大圓滿」、白教之「大手印」等。 


另外,在「四部瑜珈」中,行者必須分辨出那些是前行(崃按:准备功夫),那些是習定(崃按:修持“三摩地”)的部分。若我們把每部密續分成三等分,各部對「事相」及「三摩地」的偏重皆有分別︰ 

  • 在「事部」中,三等分全都是和事相修持有關,特別是關於如何承事諸佛。 (与“三摩地”不相应,只是通过外在的仪轨礼节为修持内在的心性做准备功夫)
  • 在「行部」中,三分之二是身、語諸外事之事相修持,三分之一是內心正定(与“三摩地”相应,属于初阶成果)。
  • 在「瑜珈部」中,三分之一屬事相修持,三分之二屬於禪修(与“三摩地”相应,属于中阶成果)。 
  • 在「無上瑜珈部」中,所有的三分都和禪定有關(完全与“三摩地”相应,属于高阶成果,也就是“成佛之道”的圆满处)。

儒释道智慧传承中的“魂”之古传统与“灵”之新传统

 1. 儒家的古传统是周公的“礼教”,属于“魂”的范畴,用社会规范伦理来约束没有自律能力的人;新传统是孔子的“仁教”,属于“灵”的范畴,用到的心灵启发来培养顶天立地、光明磊落的仁人志士,做鲁迅所谓的“民族的脊梁骨”。【崃按:好笑的是,五四运动乃至于更早时期反对儒家传统的人,大力抨击“吃人的礼教”,却没有弄明白孔子也是反对“吃人的礼教”的,所以才创造性地为古传统补充了“仁学”的新传统。——孔子身处“礼坏乐崩”的时代,就是“礼教”已经失去生命力、行不通的时代,所以才以“仁学”赋予“礼教”新的生命和面貌。】

2. 佛家的古传统是印度教的“六道轮回”,属于“魂”的范畴,讲的就是被困于负面生命能量的人的生命状态;新传统是释迦摩尼佛的“成佛之道”,属于“灵”的范畴,讲的就是人应该怎么开发处正面生命能量来将自己的生命价值最大化,以帮助自己和他人成为一个更好的人,并帮助世界变成一个更美好的地方。【崃按:可叹的是,21世纪的佛教徒很多还是在“六道轮回”的生命状态里团团转,不认真通过阅读佛经来帮助自己心灵的成长,反而去搞迷信活动,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都白白浪费了。】

3. 道家的古传统是远古传说的“神仙灵异”,属于“魂”的范畴,讲的就是俗称“灵界”【崃按:依我之见,应称为“魂界”】的“长生不老”的现象;新传统是老子“抱玄守虚”的生命方向,属于“灵”的范畴,发展到后来,就是以修炼精气神为核心的内丹学。【崃按:道教是我们华人祖先唯一自创的宗教,也是我们最不熟悉的一个宗教。一提到道教,我们脑中浮现的往往是“捉鬼”、“赶尸”、“画符”之类阴森可怕的画面,大约都是受到影视文化的影响太深。道教真正的面目是怎样的呢?我们都不知道,我们都坚持道家和道教是两回事,尊崇道家,贬斥道教。身为华人,却对母族文化的宗教如此无知与排斥,实在令人惭愧。】

儒释道之学就是真善美之学

 1. 儒家修炼的终极目标是“止于至善”,做一个“至善”的人(圣人),可简称为“善人”。

2. 佛家修炼的终极目标是“成佛”,做一个“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人(佛陀是世出世间最庄严美好的人),可简称为“美人”。

3. 道家修炼的终极目标是做一个“成道”的“真人”

转发百度知道的杰作:全真教的修炼方法对现代人的启示

转发百度知道的杰作:全真教的修炼方法对现代人的启示

1. 金元时期创建的全真派,是一个极其特色的道教组织。全真教也许是道教史上,唯一一个以炼丹修炼为核心的道派。其修炼的根本途径是性命双修,并且以性为主。因此,早期的全真教有很多独特的心性修炼方式。很多的修行方式对现代人的成长仍旧有很多的启发。下面介绍几种早期全真教主要的修炼方式。

2. 修炼方法(1.) 云游。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云游是全真教的一种心性修炼方式,通过云游来寻明师、访正道,提升修为。这种修行方式的倡导和实践者,正是创教祖师王重阳。王重阳明确提出了虚云游真云游。现代人上车睡觉,下车拍照的旅游模式,在王重阳看来便是虚云游。真正的云游,是一种心境的砥砺,是参寻性命,求问玄妙;是访明师不倦,问道无厌。同样是行万里路,效果却有云泥之别。看来真实和虚妄,只在一念之间。

 王重阳有切实的云游体验。在他得道之后,曾在终南山下掘出一个坟墓,即大名鼎鼎的活死人墓。自己经常坐在坟墓之中,上面还挂个木牌,写着王害风灵位。这害风可不是什么好词,在那时的关中,害风是神经病的意思。大约王重阳是想以这种方式传道,可是没有人识货。他只好开始云游,从终南山一直走到了山东。大约在这个云游的过程之中,重阳祖师又有了特别的体验。刚到山东,便收了马钰等大弟子。这为后来全真教在山东获得了蓬勃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 修炼方法(2.) 行乞。不要以为行乞只有丐帮才有,早期的全真教同样重视行乞。行乞是早期全真教一种基本的修炼法门。通过行乞锻炼自我,打破对于我相的执着。这也是内丹虚已功夫的基本功。王重阳从终南山行到山东,随身之物只有一个铁罐和一支竹棍,一路靠乞讨过活。

王重阳还规定,全真教门徒只能靠乞讨、行符、行医等手段维持生存,其中又了乞讨最为上乘。就是这种修行方式,曾让全真教首徒马钰修炼得怀疑人生。马钰是山东宁海州的首富,实在放不下面子去乞讨。有一天,王重阳故意对马钰说,你去宁海讨些钱米来,我要使用。马钰支支吾吾,不肯应承。他找了个理由,说自己曾发下誓愿,此生不再回故乡。要不师父还是让别的师兄弟去吧?王重阳看到寄予厚望的弟子执着于相,真是恨铁不成刚,非常的生气。于是对马钰进行了体罚。这个体罚可不是做做样子,而是实实在在地打了一个晚上。打得马钰都招架不住,一度想退出全真教。还是丘处机好言相劝,这才又坚定了向道之心。

 经过切身实践,丹阳子马钰对行乞最有心得。他曾跟弟子们介绍经验,说自己曾在关中一个酒店乞讨,被一个醉酒的客人骂得个狗血喷头,后来还被这个醉鬼饱揍了一顿老拳。马钰问弟子们说,你们曾遭遇过这种魔障吗?弟子们心有戚戚然地说:没有!马钰惆然地说,有机会好好去体验一下这种感觉。全真七子全部都有行乞的经历。通过乞讨这种修行方式,达到炼心的目的。

 

4. 修炼方法(3.) 坐环。坐环是全真教内丹修炼的一种主要方式,其实就是一种静坐苦修的功法。王重阳在活死人墓中坐环两年;全真七子之一的刘处玄,曾在山东荣成云光洞苦修。曾在悬崖边,一脚独立,俯瞰岩下沟壑。旁人看得心神摇曳,感叹地赞诵刘处玄为铁脚仙。还有郝大通的坐环也非常神奇。他曾在一个石桥下静坐六年,六年来一直不说话。河水暴涨,身体也不移动一寸。人给吃的就吃一点,不给吃的就拉倒。这样修炼到心静神闲,不受外物影响的状态。

 很多老百姓,正是看到了高道们坐环修炼,才对全真教有了全新的认识。老百姓们钦仰高道,自然全真教的影响也不断地扩大。据说全真道士们经过坐环修炼,人生态度会发生颠覆性的改变,坐环会对修炼者的精神世界产生强烈的触动和影响。

 

5. 以上三种修炼方式,是早期全真教锻炼心性的主要法门。根据全真教先贤们的记载,修炼的效果是非常明显的。现代人生活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之中,强大的内心是一个人亟需具备的一种素质。现代人如何炼心,每个人可能都会有自己的方法。也不妨借鉴全真教早期的这些修炼模式。怎么找到真正的自我?如何面对别人的拒绝?怎么策划一次有意义的旅行?先贤们已经找到了一条出路,后人也可以沿着这些道路拾阶而上。曼妙的风景,每个人都会有自己不同的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