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6-09

一念心性,八宗并弘

0. 缘起性空而因果相续,一念心性本常寂光土

一、八大宗派概述

中国佛教出现过许多派别,主要有八宗。一是三论宗又名法性宗,二是瑜伽宗又名法相宗,三是天台宗又名法华宗,四是贤首宗又名华严宗,五是禅宗,六是净土宗,七是律宗,八是密宗又名真言宗。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八大宗性、相、台、贤、禅、净、律、密派。

1三论宗【性宗】

主要依据鸠摩罗什译的《中观论》、《百论》、《十二门论》研究传习而形成的宗派,因为是依据中观派三《论》立的宗,所以叫做三论宗。它的教义以真俗二谛为总纲以彻悟中道实相为究竟。二谛的字是真实的意思,从法性理体边说的叫真谛,从缘起现象边说的叫世俗谛。从俗谛说事物是有,就真谛说诸法是空,所以真俗二谛也叫空有二谛。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空不二,真俗不二就是中道,也叫诸法实相,这就是此宗的中心思想。此宗着重从真空理体方面揭破一切世出世间染净诸法缘起无自性,五阴十二处等虚妄不实,彻底破除迷惑,从而建立起无所得的中道观,以求实现其无碍解脱的宗旨。这一宗,实际就是印度龙树、提婆中观学说的直接继承者。

2、瑜伽宗【相宗】

是由印度弥勒、无著、世亲(又翻译做天亲)创立的宗派。此宗主要依据有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成唯识论等,因为是依弥勒说、无着记录整理的《瑜伽师地论》为根本教典而立的宗,所以叫瑜伽宗。我国玄奘法师译传此宗并糅译十师之说为《成唯识论》,故此宗又称法相唯识宗,亦称慈恩宗。它的教义以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为总纲,以转识成智转依为宗旨。五法是:一名、二相、三分别、四正智、五如如;三自性是: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八识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第七末那识、第八阿赖耶识;二无我是人无我法无我五法是对世出世间一切法的概括,指世间有为法皆有名有相,称为名相之法分别指人们的主观能对事物分别认识正智指圣人清净无漏实智如如指如实智所对真如理境五法不出染净和主客观,是以总括诸法。三自性:一是二取(相、见二取;色、名二取;心、心所二取;本、末二取)执着,无而谓有,起惑造业,名遍计所执;二是三界心法,依他缘生,名依他起;三是依他起上除遣二取所显二空真如为圆成实。事物的性质不出此三种,所以叫三自性。八识:是了别认识的意思,又叫心或意,每个有情都有这种心意识的认识作用,共有八种,就是前面列举的八种识。二无我:每个有情或众生都没有永恒不变的实体即一般所说的自我或灵魂叫人无我;客观事物也没有恒常不变的实体即自性或绝对的真实叫法无我。二无我也叫作我、法二空。此宗教义深入分析诸法性相,阐明心识因缘体用,修习唯识观行,以期转识成智,成就解脱(离苦得乐)、菩提(破迷开悟)二果。此宗由玄奘法师译传而成立,是印度无著、世亲学说的直接继承者。

3、天台宗【台宗】

是以鸠摩罗什译的法华经》、《大智度论》、《中论等为依据,吸收了印度传来的和中国发展的各派思想,重新加以系统地组织而形成的思想体系,因为创始人智顗,住在浙江天台山,所以叫天台宗。它的宗义以五时八教为总纲,以一心三观、三谛圆融为中心思想此宗把释迦如来所说的经教,划分为五个不同的时期,称为五时教,就是华严时、阿含时、方等时、般若时、法华涅槃时。五时的名称都是佛经的名称,主张佛陀所说的经教不出这五个时期的范畴,所以叫五时。八教分为化仪四教和化法四教化仪四教为顿、渐、密、不定化法四教为藏、通、别、圆。三观是修行的观法,即空观、假观、中道观。此三观可以于一心中获得,名为一心三观。三谛圆融:真谛、俗谛、中道谛叫做三谛;此三谛举一即三,虽三而常一,说三说一是圆融无碍的,所以叫圆融三谛。一心三观,三谛圆融是圆教的教义,说明诸法无碍,事理圆融。天台宗以自宗为圆教,别的宗属前三教。此宗总结了以前各派的思想,将佛教教义加以精密的调整,发展了大乘圆教理论,展示了中国独创的大乘思想

4贤首宗【贤宗】

是以鸠摩罗什译的华严经为根据,对《华严经》有深入的研究和精辟的阐发,是在前人三论、天台、慈恩、地论师、摄论师等学说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思想体系。创始人是七世纪末的贤首国师法藏,所以叫贤首宗,又名华严宗。此宗以五教来判摄整个佛教以六相、十玄、三观为它的中心思想。五教者,一是小教,即声闻小乘教;二是始教,即大乘初始阶段的教义;三是终教,即大乘终极阶段的教义;四是顿教,即大乘中顿超顿悟的法门;五是圆教,即圆满无缺,圆融无碍的理论。此宗把佛教分作浅深不同的五种教义,比前天台宗多加一种顿教,所以称为五教。六相是:总相、别相、同相、异相、成相、坏相。这六相既同时表现在一切事物中,也同时表现在一个事物中。无论在一切事物中或在一个事物中,都是相反相成、同时具足、互融互涉、彼此无碍的,从此可以揭示出法界缘起的道理。十玄门是:一、同时具足相应门,二、因陀罗网境界门,三、秘密隐显俱成门,四、微细相容安立门,五、十世隔法异成门,六、诸藏纯杂具德门,七、一多相容不同门,八、诸法相即自在门,九、唯心回转善成门,十、托事显法生解门。这十玄门总的意义是显示华严大教关于一切事物纯杂染净无碍一多无碍三世无碍同时具足互涉互入重重无尽的道理。三观者,一是真空绝相观(截断众流),二是事理无碍观(随波逐浪),三是周遍含融观(涵盖乾坤)。六相、十玄、三观的建立,阐发了《华严经》的法界缘起、理事无碍、事事无碍、无尽圆融的教义。六相、十玄是就所观的法界之境说的,圆融三观是约能观之智说的。这种重重无尽、法界圆融的思想,虽说导源于《华严经》,而实际为中国所独创,它的法界缘起、一切无碍的学说大大发展了印度传来的大乘思想。

5、禅宗

主要是以鸠摩罗什(赞叹:鸠摩罗什大师影响之大,无与伦比,八宗中至少有四宗可以看见他的身影)金刚经为依据,禅宗的禅是禅那的简称,汉译为静虑,是静中思虑的意思,取自《大学》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一般叫做禅定。此法是将心专注在一法境上一心参究,何为本来面目,于念念之间用功,以期证悟本自心性,这叫参禅,所以名为禅宗。禅的种类很多,有声闻禅、有菩萨禅、有次第禅、有顿超禅。禅学方面,在中国有一支异军特起,那就是所谓教外别传的禅宗。这个宗所传习的,不是古来传习的次第禅,而是直指心性顿修顿悟祖师禅。此宗的禅法是在六世纪初由印度的菩提达摩传来的。过去说:禅宗单传心印,不立文字,称为教外别传。但初祖达摩以四卷《楞伽经》传于二祖慧可作为印心的准绳,弘忍惠能又教人诵持《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这样,《楞伽》、《般若》便是此宗的经典依据。以后更有六祖坛经和许多语录的出现,不能说禅宗没有经典依据。禅宗在中国是很兴盛的。在八世纪间,此派曾分为南北两宗,北宗神秀(约606706)一派主张渐修,盛极一时,但不久便衰歇;南宗惠能(638713主张顿悟,后世尊为六祖,弘传甚盛。从唐到宋,南宗的禅师辈出,在此三、四百年中又分为五家七派,可想见其兴旺的景象。此宗和净土宗一样,一直是中国流传最广的宗派。南宗六祖惠能弟子中,有南岳怀让(667744)和青原行思(?~740)两大支系,由这两大支系又分成五宗七派。从南岳先分出一派沩仰宗,次又分临济宗青原行思一系分出三派:曹洞宗、云门宗、法眼宗由两系分为五宗,以后又从临济宗分出黄龙、杨岐两派,合前五宗名为七派,都曾兴盛一时,经过一段时期有的就衰绝不传了。后来的禅宗只有临济、曹洞两派流传不绝,临济宗更是兴旺。近代所有的禅宗子孙,都是临济、曹洞两家后代

6、净土宗

鸠摩罗什阿弥陀经等提倡观佛、念佛以求生西方阿弥陀佛极乐净土为宗旨而形成的宗派,所以名为净土宗,尊东晋慧远法师为初祖善导大师为二祖。龙树菩萨分佛陀说的法门为二道,即难行道和易行道。并说别的宗依戒定慧修六度万行,需经三大阿僧祗劫为难行道;说修净土法门一生至诚念佛,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临命终时,仗承阿弥陀佛摄取不舍的愿力往生安养净土,并永不退转,直至成就佛果,故称为易行道。因此,此宗主张劝人念佛求生西方净土极乐世界。此宗的特点,简单易行,三根普被,能摄受广大群众,有念佛法门、十六观法门等,依生前发心、修持不同,往生又有九品往生的分别。修学此宗不一定要通达佛经,广研教乘,也不定要静坐专修,行住坐卧皆可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只要信愿具足,制心一处,一心念佛,始终不怠,临命终时,就可往生净土,即便犯五逆恶罪,若命终时能至心称念阿弥陀佛名号十声,命终亦能下品下生至西方极乐净土。当然平时也要持戒诵经,广行众善以作助行。由于法门简便,所以最易普及。别宗的学者,也多兼修此法,以净土为归,因而使净土法门在中国得到特殊广泛的流行。

7、律宗

主要是以鸠摩罗什译《十诵律》主要是学习和研究戒律的。由于此一宗的盛行,中国僧人们在修学大乘的戒定慧三学中,仍然重视出家声闻乘的戒律。戒律有声闻戒、有菩萨戒,这里所讲的律宗,是依声闻律部中的《四分律,由终南山道宣律师一系所立的律宗。就戒条戒相说,有五戒、十戒、具足戒之分。五戒是出家,在家佛弟子共持的戒;十戒、具足戒是出家弟子的戒。各部律藏不只是戒相制戒因缘,更大的部分是僧团法规、各种羯磨法会议办事、出家法、授戒法、安居法、布萨法、衣食法,以及日常生活小事,都有详细规定。因为时代的关系,环境的不同,许多戒律的规定,早已废驰不行了。菩萨戒有在家菩萨戒,出家菩萨戒。出家菩萨戒如《梵网戒经》有十重四十八轻戒,在家菩萨戒如优婆塞戒经有六重二十八轻戒。又总摄菩萨戒为三聚,三聚是三类的意思,称为三聚净戒。一是摄律仪戒,是戒相,是诸恶莫作;二是摄善法戒,是众善奉行;三是饶益有情戒,是利益一切众生。须知,四分律虽属小乘戒,但其文义通于大乘,自古就有分通大乘的说法。中国盛行大乘,以大乘教义解释律藏,摄小入大,就是大乘戒的组成部分,出家菩萨三聚净戒中的摄律仪戒就是是以声闻戒为基础的。如杀、盗、淫、妄四根本戒,是大小乘共同遵守的。对于律学的研究,最重要的是善于分辨开、遮、持、犯,净公如是精彩开示:戒律的精神是生动活泼的,或开或遮,依据的是“悲智双运”的中道原则;当开则开、当遮则遮,就叫持戒;当开不开、当遮不遮,就叫犯戒。总之,佛教戒律不是死板的,除根本性戒外,都是具有灵活性的。

8、密宗

主要是中国唐代不空译的《金刚顶瑜伽真实大教王经 》,在八世纪时由善无畏金刚智不空等传入中国,从此修习传授形成密宗。此宗依大日经》、《金刚顶经建立三密瑜伽事理观行,修本尊法。此宗以密法奥秘,不经灌顶,不经传授不得任意传习及显示别人,因此称为密宗。学者选择自己最敬爱最尊崇的一尊佛、一位菩萨或者一位明王,作为学习成就的对象或榜样,就叫本尊。要成就本尊的所有功德智慧,就要修习三密瑜伽法。三密就是身、口、意三业,瑜伽译为相应。三密瑜伽,就是三业相应。与谁相应?就是修行者自己的身口意与本尊的身口意三业相应。修法时,修行者要身作本尊的姿态,手结印契,口诵本尊真言,意作本尊观想或种子字,务使自己的三业与本尊的三密相应,名为瑜伽修法。此法如果修成,可以即身成就本尊之身。密教的修法很多,这只是举一个例证。此宗最高理论还是以性空无相的法性理体为基础,所谓阿字本不生,不生就是空义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