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6-15

五位 VS 百法 【依据满纪法师讲解:截至“十一种善心所法”】之一

0. 五位 VS 百法。

1. 第一位是“8个心法”,也就是“八识心王”,即:

1.1 眼识:慎独功夫中非礼勿视的收视作用;返观自性;天眼通;北方不空成就如来·成所作智的五分之一;明了依

1.2 耳识:慎独功夫中非礼勿听的返听作用;反闻闻自性的耳根圆通法门;天耳通北方不空成就如来·成所作智的五分之一;明了依

1.3 鼻识:舍识用根,闻五分法身香;调息的禅定功夫北方不空成就如来·成所作智的五分之一;明了依

1.4 舌识:舍识用根,尝醍醐灌顶法味;辩才无碍的说法北方不空成就如来·成所作智的五分之一;明了依

1.5 身识:舍识用根,通过胜义根身触及法身;神足通北方不空成就如来·成所作智的五分之一;明了依

1.6 第六意识:转第六意识为妙观察智;西方阿弥陀如来;分别依;意识,为意根之用。

1.7 第七末那识:转第七末那识为平等性智;南方宝生如来;染净依;意根,为意识之体。

1.8 第八阿赖耶识:转第八阿赖耶识为大圆镜智;东方不动如来;根本依,为前七识之依止处。含三义,一者、能藏;二者、所藏;三者、我爱执藏。

2. 第二位是“51个心所法”,共分六种;须知,“心所”无时无刻不在起现行,无时无刻不在“种子起现行,现行熏种子”的“有为法”的缘起”大框架里运作着,所以修行人必须无时无刻不提起自心自性里的“明”的觉照来,就显得无比迫切和必要了!八识田中的种子比喻潜在的能量,足以影响修行人今生今世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也即是影响着他的思想、情感、言行、品格与命运。所以,修行人无时无刻不忆念佛法、提起正念,是一件无比重要的事情。因为正念一方面可以净化八识田中的染污的种子,一方面可以从诱发八识田中善的净业种子起现行。具体来说,修行人必须培养和开发五别境中的定心所和慧心所的力量,否则纵使有心求道,也会因为定力不够、智慧不够,而退失道心,堕入烦恼和痛苦的深渊。

2.1 第一种心所法是“五遍行心所法”,即:作意和触两个心所帮助我们完成认识作用并诱发习气种子在受心所起现行,而受心所负责接收习气种子、想心所负责于心取相和施设名言、思心所则负责对习气种子进行一步步的加工。详叙如下:

2.1.1 作意(“作意心所”决定所缘境--所乐境、决定境、曾习境、所观境;注意力决定了投注心力的方向;智相之注意境界--趣味点:这个可以想象成从娘胎里出来的婴儿五根的第一次起用);

2.1.2 触(五根接触的所缘境有四--所乐境、决定境、曾习境、所观境;按照注意力决定的方向把五根投注到相关的境界里去;通过根境的接触来完成对此境界的认识作用;相续相--趣味点:这个可以想象成刚刚出世的婴儿对世界的第一次接触);

2.1.3 受(习气种子起现行的领受与领纳--此处的习气种子是由五别境心所的其中一个依据作意心所注意的所缘境--所乐境·欲心所、决定境·胜解心所、曾习境·念心所、所观境·定慧心所--出来现行,而从八识田中诱发出来的,可以是“好的”(清净的善种子)受,也可以是“不好的”(杂染的恶种子)受;习气使然的受;这是从触心所传递来的认识内容;执取相--趣味点:这是人类语言还没形成的阶段;可以观察还没掌握语言的婴儿对境界的反应,那就是受心所在起现行);

2.1.4 想(心相;受心所的习气种子烙印在心里的影相化;于心取相的概念化,施设名言的名言化;计名字相的三化过程--趣味点:人类语言的形成与这个心所息息相关;7万年前人类语言发展成熟可说是这个心所的劳动成果啊);

2.1.5 思(依情执名相,令心造作;由心造作,而生起苦乐相;是为起业相之三阶段审虑思(心意未决,可以商量;对善恶习气种子进行修饰、包装或改良;其他的善恶心所相继出现,来参与、讨论、建议)、决定思(心意已决,不再听劝;新的习气业力已然成形)、发动思(木已成舟,唯待果报;当前的身语意业,现行的同时,回熏八识田下种);最终导致了现前的感受、想法和行为--趣味点:人类以语言为思维工具来进行的劳心活动,像是猫抓老鼠,翻来覆去地看,然后扑上去捕捉,最后吃掉它)。

2.2 第二种心所法是“五别境心所法”。上述五遍行心所表述的是认识作用的流程,加入这一组五别境心所,便立马呈现出一个完整的框架图。不可不知:对于上述的受心所中的习气种子的起现行,五别境心所有决定权决定哪个习气种子该起现行!五别境心所就是对于境界有选择性的心所。所以,我们要细细观察,跟内心五别境心所对应的,是哪一类的境界。

2.2.1 欲:欲就是希望、想要的意思。在所乐境,才能欲心所才会出来起现行,并在其后紧紧跟随着精进心所。不论是善法欲,还是恶法欲,都同样是在所乐境中起现行的。

2.2.2 胜解:殊胜而坚定的见解,无人可加以改变,并在其后紧紧跟随着信心所唯有在决定境中,胜解心所才会起现行,只要带有一丝犹豫不决,胜解心所就不会出来起现行。

2.2.3 念:修行人一定要把五遍行和五别境的分工合作图放在这个念心所,让自己念念不忘;对于过去的学习和生活体验念念不忘。在佛法中,我们通过闻思修三慧的熏习来开发念心所的资源;当念心所开发得很强势的时候,过去所修的一切法,都会通过念心所串联起来。犹如串念珠一样,从无始的过去,一世一世地串下来,一直串到当前的现在,为我们所用。这就是念心所“忆持佛法”的殊胜功能。念心所一定要在曾习境(自身曾经熏习过、听说过、有过经验的境界)中,才会出来起现行。每一堂我们听佛法的课,都是我们在创造自己的曾习境。佛法的学习不在于多,而在于深,当我们能够在念心所越挖越深的时候,最后佛性就会被我们挖出来。赞叹满纪法师如是摄心的开示啊!

2.2.4 定:不是一般的专心而已,而是意念高度度集中专注的状态,完全不被周边的境缘所动摇。只有在禅观的境界中,也就是在所观境中,定心所才会出来起现行

2.2.5 慧:慧指的是判断、抉择的能力,分为世间有漏慧和出世间无漏慧两种。定心所是在所观境中才能起现行,慧心所同样必须在所观境中才能够成就的

2.3 第三种心所法是“十一善心所法”,即:四个方法(信进惭愧)、三个目标(三无)、四个成就(四成就)。  

2.3.1 信:与五别境里的胜解心所息息相关。信为道元功德母;信为能入。真信自性、正信三宝、深信因果。信解行证,信心所的力量,贯穿众生修行的整个历程,直到究竟成佛。

2.3.2 精进:与五别境里的欲心所息息相关。修行人当把精进心所用在“四正勤”——已生恶,令断除;未生恶,令不生。未生善,令生起;已生善,令增长。

2.3.3 惭:内心生起的反省力。修行功夫越深,惭心所的力量就越大。反求诸己的力量。内惭于己,通过反省力启动的空慧宝剑来斩断烦恼的纠结缠绕。

2.3.4 愧:外在力量加给自己的约束力量。可引发“惭心所”的力量。外愧于人,通过当众忏露的力量,令自己后不再造。正如孔子所说的,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2.3.5 无贪:贪是对所缘境的霸占欲,利欲熏心,菩提心灯的光照被遮蔽。众生以贪欲为母。对境而起。修行人提起慎独功夫,针对贪欲之心,损之又损,以至于无。

2.3.6 无嗔:嗔好比是一条被激怒的凶猛毒蛇。嗔具有扩散的作用,波及周围人事物。对境而起。修行人提起慎独功夫,针对嗔恚的心,损之又损,以至于无。

2.3.7 无痴:痴具有盲目、无知、自以为是的特点。众生以无明为父。众生的本质就是无明。贪嗔痴中最难断除的就是痴。贪嗔之本,比较微细。修行人提起慎独功夫,针对愚痴的心,损之又损,以至于无。

2.3.8 轻安:在长期没有贪嗔痴的情况底下,身心所感受到的舒服、舒适和轻松的状态。因为烦恼具有粗重性,给身心带来沉重的感觉。一旦烦恼消除了,就会有如释重负的轻松感。

2.3.9 不放逸:放逸心是一天到晚忙着贪嗔痴的心,不守佛门规矩。今贪嗔痴消除了,这颗心失业了,没事了,不忙了,自然规规矩矩。孔子说“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心,就是这颗不放逸的心。

2.3.10 行舍(直心):平等、正直、不歪曲。“直心是道场”指的是无贪、无嗔、无痴的行舍之心。行舍行舍,直道心行,贪嗔痴舍。

2.3.11 不害:把“伤害”的负面能量,转化为慈悲的正面能量来对待一切众生。

2.4 第四种心所法是“六根本烦恼心所法”。烦恼是一种扭曲一切的负能量,带来心灵的不平衡,让人陷入一种烦动、恼乱的身心状态。要对治烦恼,能修的心处于“明”的状态便显得尤其重要。

2.4.1 贪:

2.4.2 嗔:

2.4.3 痴:

2.4.4 慢:

2.4.5 疑:

2.4.6 恶见:。

2.5 第五种心所法是“二十随烦恼心所法”,即首10个是“小随烦恼”(各自分开,各自生起),次2个是“中随烦恼”(必须随其他烦恼生起;一旦出来现行,就会加持正在现行的随烦恼心所,并可能唤醒还没现行的随烦恼心所),末8个是“大随烦恼”(遍一切染污心;任何一个出来现行,皆有力量唤醒一切烦恼心所出来现行)。

2.5.1 忿:

2.5.2 恨:

2.5.3 恼:

2.5.4 覆:

2.5.5 诳:

2.5.6 谄:

2.5.7 㤭:

2.5.8 害:

2.5.9 嫉:

2.5.10 悭:

2.5.11 无惭:中随烦恼2之1。内心缺乏反省力量。消极地远离善法。

2.5.12 无愧:中随烦恼2之2。不把大众的约束力量当一回事。积极地接近恶法。

2.5.13 不信:大随烦恼8之1。与“信心所”相反。

2.5.14 懈怠:大随烦恼8之2。与“精进心所”相反。懒惰成性。

2.5.15 放逸:大随烦恼8之3。与“精进心所”相反。心被贪嗔痴诱惑了,总在忙着与修行无关的事情。

2.5.16 惛沈:大随烦恼8之4

2.5.17 掉举:大随烦恼8之5

2.5.18 失念:大随烦恼8之6

2.5.19 不正知:大随烦恼8之7

2.5.20 散乱:大随烦恼8之8

2.6 第六种心所法是“四不定心所法”,即:

2.6.1 悔:

2.6.2 眠:

2.6.3 寻:

2.6.4 伺:。

3. 第三位是“11个色法”,即:

3.1 眼根:

3.2 耳根:

3.3 鼻根:

3.4 舌根:

3.5 身根:

3.6 色尘:

3.7 声尘:

3.8 香尘:

3.9 味尘:

3.10 触尘:

3.11.法处所摄色(意根接触物质而留下的印象):

【崃按:这11个色法不在修行的范围,之所以把六尘称为“六贼”,只是提醒修行人要通过清清楚楚地观察,放下对境缘的妄想执着,要“舍识用根”,不要迷惑于六尘境界而已。】

4. 第四位是“24个心不相应行法”,即:

4. .得【由贪心起】:

4.2 命根【生命】:

4.3 众同分【同类】:

4.4 异生性【类同报异】:

4.5 无想定【外道外执未破】:

4.6 灭尽定【外道法执未破】:

4.7 无想报【生第四禅非想非非想处天】:

4.8.名身【名显用】:

4.9 句身【句显法】:

4.10 文身【字显体】:

4.11.生【成】:

4.12.住【住】:

4.13.老【坏】:

4.14.无常【空】:

4.15 流转【轮回】:

4.16 定异【因果定理与报之差别】:

4.17 相应【相应于定异之间】:

4.18 势速【诸行流转迅疾性】:

4.19 次第【诸行一一次第流转性】:

4.20 时【时间性】:

4.21方【方位性】:

4.22.数【数目性】:

4.23 和合性【二乘执着于因缘和合】:

4.4.不和合性【外道执着于自然】:

5. 第五位是“6个无为法”,即:

5.1 虚空无为【空于四相;真如之“离诸障碍,犹如虚空”之无相;阿罗汉智德所显般若德涅槃】;

5.2  择灭无为【简择断障;由无漏智力灭诸杂染,证得真实;等觉菩萨断最后一品无明惑的断德所显自性清净法身涅槃】;

5.3 非择灭无为【不由智力简择,而由缘缺不生所显法性清净;乘愿再来菩萨所显“无住涅槃”】;

5.4  不动无为【第四禅中,苦乐受灭,出离动转性所显;四禅天顶超越一切时间限制的五净居天涅槃】;

5.5  想受灭无为【离掉无所有处欲,想受不现行所显的真如;四空天顶超越一切空间限制的涅槃】;

5.6  真如无为【首楞严大定涅槃;如来藏圆成实性;诸法的实性,前五种无为所依;真实如常的理体;须知,强为之名曰“真如”,借言显理而已,本来无一物也;故须得鱼忘筌,莫“死于句下”也】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