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6-15

印度大乘佛法的发展历程【取自网上资源《星云大师全集》】

0. 印度大乘佛法的发展历程。大乘佛教在印度的發展過程,依經典的出現及思想闡揚的時間先後,可劃分為初期、中期、後期三階段。

1. 【初期大乘】:西元一至四世紀(公元1--399年;中国东汉魏晋时期,是为汉传佛法茁壮生长的阶段,史称佛经“古译”阶段)間為初期大乘,重要的經典有《般若經》、《法華經》、《華嚴經》、《維摩經》以及淨土諸經。《般若經》是最早出現的經典,由南方案達羅漸傳於西北印,其中的行進路線正顯示大乘佛教發展的路向,而其所主張「諸法性空」的思想,更是往後整個大乘佛教重要的理論基礎。所以,《般若經》可以說是促成大乘佛教興起的原動力。南印度的龍樹及弟子提婆即依據《般若經》的性空思想,造《中論》、《百論》、《十二門論》、《大智度論》【合称中观学派般若学“四论”】等,進一步闡釋中道的理論,而創立中觀學派,主張「不厭世間苦,不欣涅槃樂」,為初期大乘中最重要的思想,而且直到中後期,仍發揮其深遠的影響力。譬如,中觀學派到了六世紀之後,又陸續出現佛護、月稱、清辯、寂護和蓮華戒等重要論師。

2. 【中期大乘】:中期大乘是指四至六世紀(公元300--599年;中国东晋南北朝时期,汉传佛法进入繁荣时期,以鸠摩罗什为“旧译”佛经的代表人物】,密教興起前的階段。重要經典包括宣說「如來藏」和「佛性」思想的《涅槃經》、《勝鬘經》發揚唯識思想的《解深密經》,以及兼說兩種思想(佛性和唯识)的《楞伽經》。四、五世紀之間的無著、世親兩兄弟,承繼以上諸經的思想,並以彌勒菩薩《瑜伽師地論》為根據,撰著《攝大乘論》、《唯識三十頌》、《唯識二十頌》等,闡述宇宙萬有皆是阿賴耶識所變現的「萬法唯識」思想,創立了瑜伽行派(瑜伽者,相应也;瑜伽行者,与佛性相应之行也),亦即唯識學派(唯识者,由“唯境”中觉醒而进行内心省察检点,终于实证“唯智”的事实真相与真理也)
本派思想繼中觀學派成為當時大乘的主流,論師輩出。世親之後有安慧、增滿及陳那、護法二大系。中觀學派到了六世紀之後,又陸續出現佛護、月稱、清辯、寂護和蓮華戒等重要論師。因此,「中觀」與「瑜伽」所代表的空、有兩大思想領域的系統,又在大乘中、後期或競爭或合流,成為大乘佛教的二大主流

3. 【后期大乘】:西元七世紀(公元600--699年)後,密教興起,這是印度大乘佛教的後期,密教經典紛紛出現,主要有《大日經》、《金剛頂經》,大乘佛教終於走向密教化。密教吸收中觀、瑜伽二派的思想,尤其受到廣義瑜伽行派「如來藏」思想的影響,主張眾生本來就是佛,稱為「本初佛」。修行者透過手結印契、口誦密咒、意觀成佛的「三密」修習,就能成就「本初佛」。此「即身成佛」的理論迅速流行,甚至中觀、瑜伽兩派學者亦多兼習密教。因此,到了八、九世紀(公元700--899),密教已經成為印度佛教的主流,西藏亦於此時陸續傳入密教。唯密教到了後期,與印度教的性力派結合,形成左道密教,便日趨沒落。

0. 【佛法三大支的形成】十三世紀初,回教徒入侵印度,佛教雖在印度衰微,因大量密典及時移至西藏,密教也在西藏生根,形成了「藏傳佛教」。又早在西元前三世紀(公元200--299)的阿育王,已將佛教傳播至印度以外的國家,爾後佛教陸續流布國外,向北路傳播者,以大乘佛教為主,稱為「北傳(汉传)佛教」;向南傳播者,以上座部佛教為主,稱為「南傳佛教」。目前,北傳(汉传)、南傳、藏傳系統的佛教,以漸趨融和的形態,在世界各國弘傳,二十一世紀佛教的開展,必定更加輝煌燦爛。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