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大乘百法明门论:两两对比的解读方式。
1. 【大乘百法明门】指的是宇宙人生的事实真相 VS 【论】指的是瑜伽行派的唯识学大师在甚深禅定境界中看到的宇宙人生的事实真相的如实论述。==>
2. 【大乘】指的是修行人的根机 VS【百法明门】指的是修行的内涵 ==> 大乘行者,一心三观,观“百法”的假谛,观“明”的空谛,观“门”的中谛。
3. 【百法明】指的是解脱生死、究竟成佛的具体内涵 VS【门】指的是解脱生死、究竟成佛之法门 ==> 一门深入,才能在百法的“缘起”中证得“性空”之明,以破迷开悟、离苦得乐。
4. 【百法】指的是宇宙人生的万法 VS【明】指的是般若空慧的心 ==> 须知,宇宙万法(百法)都没有离开当下的一念,当下所起的一念,其波动传遍宇宙,而同时整个宇宙的信息也含摄在这一念。这就是“一念三千”的妙义。又,一心开二门,百法是生死流转门,明是真如还灭门。此一心,即是如来藏自性清净心。
5. {百法的二分}【6个无为法】指的是佛菩萨“离苦得乐、破迷开悟” 的生活境界
VS【94个有为法】指的是众生“在无常和痛苦中挣扎”的生活境界 ==> 出世间的“无为法”,就在入世间的“有为法”里面,不可在“有为法”之外去求一个“无为法”。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犹如觅兔角。须知,生死即是涅槃,烦恼即是菩提,说的是不能离开生死、烦恼,去追求涅槃、菩提。放下生死,就能提起涅槃;看破烦恼,就能见到菩提。
6. {94个有为法的二分}【70个心相应行法:心法8个、心所法51个、色法11个】指的是修行人可以、应该而且必须通过修行来改变的生活境界
VS 【24个心不相应行法】指的是修行人应该如实观察和接受,并且与之相安无事的“不可改变的客观规律和事实”。
7. {70个心相应行法的三分}【心法8个】指的是“八识心王”在“转八识成四智”后的纯粹认识作用
VS【心所法51个】指的是随认知活动而起的情感活动
VS【色法11个】指的是眼耳鼻舌身五根活动(崃按:“八识心王”里也有眼耳鼻舌身,但在那里强调的是“根”与“境”之间的“识”的作用;此处则偏重于生理性的“根”而言)与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境界(崃按:“六尘”又称“六贼”,被当成是劫夺自性法财的“家贼”,必须在此处提起慎独的功夫,四路把截,抓拿贼人!)。
8. {51个心所法的六分}:修行人需要在此51心所法下功夫,才能够通过“转识成智”,来达到“破迷开悟、离苦得乐”的终极目标啊!
8.1【五遍行心所法:“作意(起心动念)、触(接触外境)、受(逆·苦-嗔·顺-乐-贪·不顺不逆-无记-痴)、想(安立言说名相的“计名字相”惑)、思(造作诸业)”五贤士】指的是在“一念心的造作”(认识作用)的流程中先后出现的五贤士;五遍行就是一念心要生起,一念心的造作,从意业到发动身、口,就是要具足这个五遍行
VS 8.2【五别境心所法:五虎将】指的是 对所缘境各别不同,所以叫做别境。对于所乐境,生起希求的心,我们叫欲;对于决定境绝对认可,不会轻易改变,叫做胜解;对于曾习境(曾经串习的境,叫做曾习境)明记不忘,叫念;对于所缘境,专注不散乱,叫做定;对于所观境(所观察的境界)能够清楚分辨抉择,叫做慧。
VS 8.3 【十一善心所:1信、2精进、3惭、4愧、5无贪、6无嗔、7无痴、8轻安、9不放逸、10行舍(安稳心)、11不害】
VS 8.4【六烦恼心所:贪、嗔、痴、慢、疑、恶见】
VS8.5【二十随烦恼:1忿、2恨、3恼、4覆、5诳、6谄、7㤭、8害、9嫉、10悭、11无惭、12无愧、13不信、14懈怠、15放逸、16惛沈、17掉举、18失念、19不正知、20散乱】
VS 8.6 【四不定心所:悔(类似掉举,障碍止禅)、眠(类似昏沉,障碍观禅)、寻(謂心忽爾在第六識之境,對諸法之名義等予以粗猛推求)、伺(心忽爾在第六識之境,對境予以微細伺察)】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