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唯识的行人:在94种有为法中观察、修行,走向6种无为法。宗教的信仰与追求是人类心灵的终极需要,这是无需辩论的。需要探讨的是,什么是宗教?难道只有基督教形态的信仰,才有资格称为宗教?在强势的西方文化势力底下,世人的视角和思维模式已经被限制住了,无法对这个问题做出有效的思考和回应。其实,宗教的出现是为了解决人类心灵的终极关怀问题,也就是死亡的问题。只要能够对这个问题做出有效回应的思想体系,就具备了宗教的特质。依照这个视角,台湾曾昭旭教授如是说:儒家是最彻底的宗教,彻底到没有宗教仪式,却具备充沛的宗教精神。说得太痛快了!西方人的宗教心灵也走在一条钟摆效应的道路上,在中世纪时代,长达一千年仰着头盼望来世的幸福,到了500年前的科学革命之后,却又迎来了信仰危机,导致了不少人放弃信仰,自称无神论者。然而,在儒释道心灯传承之光照下的中国人与华人的心灵世界中,神与无神并不是两个隔绝的世界,而是密切相关的一个完整的世界。一个完整的世界,便是佛菩萨的唯智的深密世界,也就是“无为法”的世界。
3. 唯智的圣者:唯智的圣者境界,其实就是契入六种无为法的空慧、慈悲和菩提的境界。
3.0 【总序六法】在法相唯识宗的理论中,五位百法最前的九十四法,皆是有依赖因缘存在而生、灭、变化的有为法,唯最后六法,才是清净的无为法。无为法之所以又分立六法,是由于前五种依其原因或作用来判别,唯有最后的“真如无为”是无为法的本体,是法性的本体。所立六种无为法是:
3.1 虚空无为(ākāśa-asaṃskṛta),指真如犹如虚空一般广博寂静,可以容纳各种色法的空间。此为“智德”之“真空”涅槃,为阿罗汉之般若德所证得。是为空(般若)解脱门。是为“智德涅槃”。【崃按:涅槃四德者,具足如如不动之“常”德、真得自在之“乐德”、真有主宰之“我”德与无有染污之“净”德者也。又,涅槃四德,犹如涅槃城之四门也。智德涅槃者,特显由“我”德门,入涅槃城。般若空慧,真我慧命也。】
3.2 择灭无为(pratisaṃkhyā-nirodha-asaṃskṛta),指凭借无漏智慧的简择断障力,断灭烦恼证涅槃。此为“究竟成佛”涅槃,为等觉菩萨破最后一品无明惑之所证得,成道种智,证法身德。此为“断德”之“觉后空空无大千”涅槃。是为无愿无作(菩提)解脱门。是为“断德涅槃”。【崃按:涅槃四德中,特显由“净德”门,入涅槃城。破诸烦恼,以显赤裸裸、一丝不挂之本来面目也。】
3.3 非择灭无为(a-pratisaṃkhyā-nirodha-asaṃskṛta), 不依简择断障力,仅由缺有为法之自生缘,而毕竟不生,谓之非择灭无为。择灭者,圣道所得,非择灭者,缘缺所得也。此为“乘愿再来”境界,属于“不厌生死,不欣涅槃”之中道“无住涅槃”。此为“恩德”之“梦里明明有六趣”涅槃。是为无相(慈悲)解脱门。是为“恩德涅槃”。【崃按:涅槃四德中,特显由“乐德”门,入涅槃城。慈悲救度,普令众生离苦得乐也】
3.4 不动无为(āniñjya-asaṃskṛta),又称不动灭无为,指住于色界四禅天顶之五净居天处,破苦乐受之动转性故,证得不为苦乐所动乱的境界。此为“四禅天顶涅槃”境界。以甚深禅定心,明观“时”此“心不相应行法24之20”,与之相安无事,而超越一切时间的限制。
3.5 想受灭无为(saṃjñā-vedita-nirodha-asaṃskṛta),又称想受灭定无为,指住于四空天顶之不思议禅定境界,破除一切污染心所和苦乐二受故,证得如是清净“四空天顶涅槃”境界。以甚深禅定心,明观“方”此“心不相应行法24之21”,与之相安无事,而超越一切空间的限制。
3.6 真如无为(tathatā-asaṃskṛta),即如如性,为无为法的本性、本体,统摄上述五个无为法的总持无为法。真者,菩萨之随缘不变也;如者,佛陀之不变随缘也;真如者,佛菩萨之深密不思议境界也。真者,寂而常照也;如者,照而常寂也;真如者,常寂光也。总之,真如乃是超越一切时空的三解脱门的根源之地,是宇宙万物原始返终之地,生从此地去,不生而生;死回此地来,死而不死也;故曰不生不死之真实生命之本源也。又,真如乃是诸佛内证之深密境界,非语言之所能表达,乃强为之名耳,盖借名显理也。唯读者善于体会,得鱼忘筌,方能契入真实生命之深密境界。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