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6-18

五位VS百法【依据佛光山满纪法师讲解:从“烦恼心所法”,到“不定心所” 】之二

 2.4 第四种心所法是“六根本烦恼心所法”。烦恼是一种扭曲一切的负能量,带来心灵的不平衡,让人陷入一种烦动、恼乱的身心状态。要对治烦恼,能修的心处于“明”的状态便显得尤其重要。

2.4.1 贪:贪得无厌,犹如一个怎么填也填不满的无底洞。

2.4.2 嗔:怒火中烧,犹如一座随时都会爆发的活火山。

2.4.3 痴:内心晦暗,不明事理。比起贪嗔显得更微细,不容易觉察。不在“10类小随烦恼”(5贪·5嗔)里出现。

2.4.4 慢:《俱舍论》里的7种“慢”:前3种是对“条件比我差”(慢)、“条件跟我一样”(过慢)、“条件比我好”(慢过慢)的人所表现出来的傲慢心,我慢(自我优越感)、增上慢(修行人的傲慢心)、卑劣慢(掩饰自卑感的傲慢心)、邪慢(轻视圣者的傲慢心)

2.4.5 疑:对真理的不信任;障碍“信”心所的出现,即使遇到再好的学习佛法的缘,也会因为无法听到心里去,而不能获得真实利益。这个“疑”心所造成了信仰的杂质,令闻法者无法获得纯净至善的修行效果。

2.4.6 恶见:即是“不正见”,包括:身见(对色身的不正见)、边见(执着常见或断见的不正见)、邪见(不信因果的不正见)、见取见(非果计果的不正见)、禁戒取见(非因计因的不正见)。

2.5 第五种心所法是“二十随烦恼心所法”,即首10个是“小随烦恼”(各自分开,各自生起;属于“孤军奋战型”,没有感染力),次2个是“中随烦恼”(必须随其他烦恼生起;一旦出来现行,就会加持正在现行的随烦恼心所,并可能唤醒还没现行的随烦恼心所;属于“推波助澜型”,具有局部感染力),末8个是“大随烦恼”(遍一切染污心;任何一个出来现行,皆有力量唤醒一切烦恼心所出来现行;属于“排山倒海型”,具有绝对的感染力)。此20个随烦恼在6个根本烦恼的加持下,盘踞在我们的八识田中,造成修行人在修行道路上自我设限、自我障碍。也可以说,这26个烦恼心所是我们修行道路上的拦路虎。我们要提高警惕,不要被烦恼恶虎、毒蛇伤害了性命啊!

【嗔心五人组:忿、恨、恼、害、嫉】

2.5.1 忿:嗔心之初现。逆境当前,忿忿不平,表现于外。

2.5.2 恨:嗔心之纠结。忿的负能量,在内心纠结缠绕,形成心结,转成怀恨在心,让自己几乎喘不过气来。恨意难消造成的痛苦,时间一久,会让人想要找出办法来解决问题,所以这样的人是很可能走上修行道路的。所以,相对于很可能导致人们不想修行的沉浸于乐境的掉举心所之被列为大随烦恼,恨心所被列为小随烦恼。

2.5.3 恼:嗔心之酝酿。忿恨基础上,不断回想,恼羞成怒,发作于言行。

【贪心五人组:覆、诳、谄、 、悭】

2.5.4 覆:贪。欺骗。为掩饰过失而欺骗。覆藏、掩饰自己的过失,自己也假装忘记。cover up.

2.5.5 诳:贪。欺骗。为贪图利益而欺骗。假装自己有德有才,以高姿态的方式。虚浮夸大。cheat.

2.5.6 谄:贪。谄媚。竭尽所能去讨好、奉承。放弃自己的尊严,以低姿态方式来讨取别人的欢心。甚至做出小丑的举动。

2.5.7 㤭:贪。骄傲。崇拜自己的自恋狂。恃才傲物型。

2.5.8 害:嗔。与善心所的“不害”相对。

2.5.9 嫉:嗔。嫉妒。感觉别人的成就遮蔽自己的光彩。

2.5.10 悭:贪。吝啬。不肯布施。

2.5.11 无惭:中随烦恼2之1。内心缺乏反省力量。消极地远离善法。贪嗔痴合力加持。

2.5.12 无愧:中随烦恼2之2。不把大众的约束力量当一回事。积极地接近恶法。贪嗔痴合力加持。

2.5.13 不信:大随烦恼8之1。与“信心所”相反。痴。不信佛法,不信三宝,不信因果,否定一切,乃至于否定自己。

2.5.14 懈怠:大随烦恼8之2。与“精进心所”相反。懒惰成性。痴。懒惰成性,提不起劲来修行,只想做一些不费力的事情,整天就谈论别人的是非,谈累了就躺下了休息。修行上的大障碍,懒,没力气修行。

2.5.15 放逸:大随烦恼8之3。与“精进心所”相反。放纵自己,心被贪嗔痴诱惑了,总在忙着与修行无关的事情。贪嗔痴合力加持。修行上的大障碍,不懒,只是没空修行。

掉入“独影境”的非量的心所对应的心所:惛沈、掉举、失念、散乱】

2.5.16 惛沈:大随烦恼8之4。由痴这个根本烦恼直接引发出来的。两眼无神、四肢无力,反应迟钝。

2.5.17 掉举:大随烦恼8之5。妄念纷飞。不断地在想一些好笑、有趣的事情,让自己感到快乐。越想越兴奋,精神时时处于亢奋状态。连一个人坐在那里,都有可能会突然发笑。沉浸于乐境中的心理状态,都让人不想修行,所以属于大随烦恼。

2.5.18 失念:大随烦恼8之6。痴。对于所缘境及诸善法不能明白记忆之精神状态。失去了对所学忆持不忘的能力。失去了对现前当下这一念的警觉,心离开了当下,而造成三种情况。一者,念头往上扬,带来了掉举心所(所乐境:引发欲心所和精进心所,而导致我们对所乐境执持不放)起现行;二者,念头呈放射状,带来了散乱心所;三者,念头往下掉,带来了昏沉心所乃至于睡眠心所。

2.5.19 不正知:大随烦恼8之7。痴。能障正知,毁犯为业。谓不正知者,多所毁犯故。謂煩惱相應慧,能起不正身、語、意行為性。違犯律行所依為業。謂於去、來等不正察故,而不能知應作不應作,致犯律儀。

2.5.20 散乱:大随烦恼8之8。痴。妄想纷飞。与掉举对比,散乱所缘境不明确,一下子想东,一下子想西,一颗心疲于奔命,精神不好,而前者所缘境明确,沉浸在乐境,精神很好。

2.6 第六种心所法是“四不定心所法”,即:中性的心所,善用则变成善心所,不善用则变成不善的心所。

2.6.1 悔:也称为“恶作”。做了坏事而悔则善,做了好事而悔则不善。

2.6.2 眠:适量的睡眠则善,过量或不足则不善。

【寻伺的思考:用于清净法则善,用于杂染法则不善】

2.6.3 寻:大方向、宏观的思考。

2.6.4 伺:细节、微观的思考。

3. 第三位是“11个色法”,即:

3.1 眼根:

3.2 耳根:

3.3 鼻根:

3.4 舌根:

3.5 身根:

3.6 色尘:

3.7 声尘:

3.8 香尘:

3.9 味尘:

3.10 触尘:

3.11.法处所摄色(意根接触物质而留下的印象):

【崃按:这11个色法不在修行的范围,之所以把六尘称为“六贼”,只是提醒修行人要通过清清楚楚地观察,放下对境缘的妄想执着,要“舍识用根”,不要迷惑于六尘境界而已。】

4. 第四位是“24个心不相应行法”,即:

4.1 得【由贪心起】:

4.2 命根【生命】:

4.3 众同分【同类】:

4.4 异生性【类同报异】:

4.5 无想定【外道外执未破】:

4.6 灭尽定【外道法执未破】:

4.7 无想报【生非想非非想处天】:

4.8.名身【名显用】:

4.9 句身【句显法】:

4.10 文身【字显体】:

4.11.生【成】:

4.12.住【住】:

4.13.老【坏】:

4.14.无常【空】:

4.15 流转【轮回】:

4.16 定异【因果定理与报之差别】:

4.17 相应【相应于定异之间】:

4.18 势速【诸行流转迅疾性】:

4.19 次第【诸行一一次第流转性】:

4.20 时【时间性】:

4.21方【方位性】:

4.22.数【数目性】:

4.23 和合性【二乘执着于因缘和合】:

4.24 不和合性【外道执着于自然】:

5. 第五位是“6个无为法”,即:

5.1 虚空无为【空于四相;真如之“离诸障碍,犹如虚空”之无相;阿罗汉智德所显般若德涅槃】;

5.2  择灭无为【简择断障;由无漏智力灭诸杂染,证得真实;等觉菩萨断最后一品无明惑的断德所显自性清净法身涅槃】;

5.3 非择灭无为【不由智力简择,而由缘缺不生所显法性清净;乘愿再来菩萨所显“无住涅槃”】;

5.4  不动无为【第四禅中,苦乐受灭,出离动转性所显;四禅天顶超越一切时间限制的五净居天涅槃】;

5.5  想受灭无为【离掉无所有处欲,想受不现行所显的真如;四空天顶超越一切空间限制的涅槃】;

5.6  真如无为【首楞严大定涅槃;如来藏圆成实性;诸法的实性,前五种无为所依;真实如常的理体;须知,强为之名曰“真如”,借言显理而已,本来无一物也;故须得鱼忘筌,莫“死于句下”也】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