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虚云大师(1840--1959):大师享年120岁,真可谓“尽其天年”矣!籍湖南湘乡人,生于泉州,俗姓萧,名古岩,字德清,六十岁后改字幻游,号虚云。自出家以来一生笃行禅宗心法,颇有成就,其禅功和苦行倍受称赞,以一身而兼禅宗五宗法脉,整顿佛教丛林,兴建名刹,为现代中国禅宗杰出代表。虚云老和尚的法脉传遍中国疆域,其中最有名的徒孙,为创立法鼓山的释圣严法师以及创建灵泉寺、中台佛教学院、中台禅寺的释惟觉法师。还有释宣化法师在美开演大乘经典,并创办法界佛教总会、万佛圣城、国际译经学院等正法道场;美国法界佛教大学以及中学、小学教育机构 。虚云法师曾以此一对联自述其波澜壮阔的一生:
坐阅五帝四朝,不觉沧桑几度;
受尽九磨十难,了知世事无常。
五帝:清代道光、咸丰、同治、光绪与宣统皇帝。四朝:满清皇朝、太平天国、中华民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十难:生为肉球、饥寒雪掩、痢疾待毙、口流鲜血、失足堕水、大病顿发、索断浸水、险遭剖腹、全身枯木、遭匪毒打。
2. 太虚大师(1890--1947):中国现代高僧。俗姓吕,本名淦森,法名唯心,别号悲华。浙江崇德(今浙江桐乡)人。光绪三十年(1904)于苏州平望小九华寺出家,同年依宁波天童寺寄禅和尚受具足戒。抗战胜利后,任中国佛教整理委员会主任。1947年病逝于上海玉佛寺。遗体火化后留下三百多颗舍利子,而且心脏久焚不化,最后烧成一颗硕大的金刚舍利。太虚的心脏舍利子,证明了他倡导的“佛教界革命”具有实质的意义。其意义有二。一是整顿僧团,改革僧伽制度。也就是要从出家的僧团和在家的居士团体两方面来整顿和振兴佛教。他积极支持和协助各地信众组织成立佛教正信会,为广大信众讲经说法。他主张以五戒十善作为在家信众的根本,培养善美的人伦道德,改善社会风尚。1913年,太虚在寄禅和尚的追悼会上,针对当时佛教丛林存在的积弊,就提出了“教理革命”、“教制革命”、“教产革命”的佛教三大革命。教理革命要求革除鬼神迷信,积极倡导大乘佛教自利利他的精神,去改善国家社会;教制革命要求改革僧众的生活、组织制度,建立起适应时代需要的住持僧团;教产革命要求按法派继承寺庙遗产的旧规变为十方僧众公有制,并作为供养有德长老,培养青年僧伽,兴办佛教事业之用。二是提倡“人生佛教”,其内容是引导大众由“人乘”起行,简别天乘、声闻,以契合时代机宜,由人道的殊胜养成完满的人格;引导大众修六度四摄,统摄大乘诸法,以劝发菩萨行,通过践行圆渐之教而非圆顿之教来引发菩提心;要以趋向佛乘为归极,以成佛为宗旨,最终由此来实现人间净土。
太虚法师的“人生佛教”理论与他对于僧伽制度的改革互相呼应,对于当时及后世中国佛教的发展都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他所提倡的“人生佛教”理念对佛教界影响极大,启发了弟子印顺导师写了《成佛之道》,倡导“人间佛教”;印顺弟子证严法师谨遵“为佛法,为众生”的师训,而开展出了令世人赞叹的慈济事业。
3. 印光大师(1862--1940):俗名赵绍伊,字子任,法号圣量,别号常惭愧僧,净土宗第十三代祖师,同时也是净土宗的重要中兴人物,并为中国近代佛教复兴作出显著贡献,常被尊称为印光大师。相传他是大势至菩萨的化身。由于印光大师所处的时代,亲近与信仰佛法者已为数不多,因此印光大师印赠《了凡四训》与《太上感应篇》,前者以儒家观点来传播佛教,后者以道教观点来弘扬佛法,在佛教振兴上作出特殊贡献。“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老实念佛,求生净土。”印光大师这十六个字,前面八个字是世间因果的伦理的心灵教育、是出世间因果教育的基础,后面八个字是出世间因果的净土的全人教育。印光大师有时用“老实念佛”,有时用“信愿念佛”,这两种在《文钞》都有。有些听众是新学的,去拜见老法师时,印光大师就跟他们讲“信愿念佛”。如果是对老修行、或念佛堂开示,印光大师就讲“老实念佛”,因为信愿已经具足,老实就能成就了。所以,对初学讲“信愿念佛”,对老修行则讲“老实念佛”!【天来小子如是体会】信为能入,愿为能见;老实是行,行为能达。入净土之门,关键在于“我心即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即是我心”这一关:唯心难证,证明念佛行人的心就是阿弥陀佛的心,是为“信为能入”的奥义!见净土之大道,关键在于“净土即是此方,此方即是净土”这一关:自性难彰,彰显念佛行人的自性里的阿弥陀佛的净土境界,是为“愿为能见”的奥义!老实念佛,则能证得“瑜伽三宝”,身口意三密与西方三圣相应,则证得“弥陀身”、“观音口”与“势至意”的“佛身”矣!【大师言简意赅的念佛开示】“无论在家在庵,必须敬上和下。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代人之劳,成人之美。静坐常思己过,闲谈不论人非。行住坐卧,穿衣吃饭,从朝至暮,从暮至朝,一句佛号,不令间断。或小声念,或默念,除念佛外,不起别念。若或妄念一起,当下就要教他消灭。常生惭愧心,及生忏悔心。纵有修持,总觉我工夫很浅,不自矜夸。只管自家,不管人家。只看好样子,不看坏样子。看一切人皆是菩萨,唯我一人实是凡夫。汝果能依我所说而行,决定可生西方极乐世界。”(《印光大师文钞三编》卷二《复叶福备居士书》一)【大师开示:以果地觉,为因地心】“念佛法门,乃律、教、禅、密、诸宗之归宿,人、天、凡、圣、成佛之捷径。一切法门,无不从此法界流。一切行门,无不还归此法界。小知见人,均谓是愚夫愚妇之法门。岂知华严会上,善财以十信后心,受文殊教,遍参知识,随闻随证。末后至普贤菩萨所,蒙其加被开示,所证与普贤等,与诸佛等。普贤为其称赞如来胜妙功德,令其发十大愿王,以此功德,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以期圆满佛果。并劝尽华藏世界海诸菩萨,一致进行,求生西方。夫华藏海众,无一凡夫、二乘,及未破无明之权位菩萨。最下者,即为圆教初住。其人已能于无佛世界,现身作佛,及随类现种种身,以度脱众生。此后从二住,以至十住、十行、十迥向、十地、等觉,位位倍胜。是诸菩萨,皆以十大愿王,求生西方。彼何人斯,敢与彼抗。由是知念佛法门,实为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上成佛道,下化众生,成始成终之总持法门。故得九界同归,十方共赞,千经并阐,万论均宣。以其是以果地觉,为因地心,而即得因赅果海,果彻因源也。”(《印光大师文钞续编》卷上《致广慧和尚书》)【大师开示格物致知】“所言格物者,格、如格斗,如一人与万人敌﹔物、即烦恼妄想,亦即俗所谓人欲也。与烦恼妄想之人欲战,必具一番刚决不怯之志,方有实效。否则心随物转,何能格物?致者,推极而扩充之谓﹔知,即吾人本具爱亲、敬兄之良知﹔非由教由学而始有也。然常人于日用之中,不加省察检点,从兹随物所转,或致并此爱亲、敬兄之良知亦失之﹔尚望其推极此良知,以遍应万事,涵养自心乎!”(《太上感应篇直讲》序)
4. 弘一大师(1880--1942):释弘一,原名李叔同,谱名文涛,幼名成蹊,学名广侯,字息霜,别号漱筒,出家后法名演音,号弘一,晚号晚晴老人。他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前驱,卓越的艺术家、教育家、思想家、革新家,是中国传统文化与佛教文化相结合的优秀代表,是中国近现代佛教史上最杰出的一位高僧,又是国际上声誉甚高的知名人士。他是第一个向中国传播西方音乐的先驱者,所作词的《送别歌》,历经几十年传唱经久不衰,成为经典名曲。同时,他也是中国第一个开创裸体写生的教师。卓越的艺术造诣,先后培养出了名画家丰子恺、音乐家刘质平等一些文化名人。他苦心向佛,过午不食,精研律学,弘扬佛法,普度众生出苦海,被佛门弟子奉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他为世人留下了咀嚼不尽的精神财富,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是中国绚丽至极归于平淡的典型人物。夏丏尊:综师一生,为翩翩之佳公子,为激昂之志士,为多才之艺人,为严肃之教育者,为戒律精严之头陀,而以倾心西极,吉祥善逝。【服膺印光大师】弘一大师曾参礼当代善知识中最膺服之印光大师,拜其为师并赞曰:“大德如印光法师者,三百年来,一人而已。”【弃有部律,取南山律】1931年(辛未民国二十年)52岁2月,自温州过宁波,旋赴白马湖横塘镇法界寺。发愿弃舍有部律,专学南山,从此由新律家变为旧律家。 弘一大师对佛学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他对律宗的研究与弘扬上。弘一大师为振兴律学,不畏艰难,深入研修,潜心戒律,著书说法,实践躬行。他是近世佛教界倍受尊敬的律宗大师,也是国内外佛教界著名的高僧。【大师的一念自性常寂光:心住华严世界,身披戒律铠甲,回归净土故乡】林子青概括说:“弘一大师的佛学思想体系,是以华严为镜,四分律为行,导归净土为果的。也就是说,他研究的是华严,修持弘扬的是律行,崇信的是净土法门。他对晋唐诸译的华严经都有精深的研究。曾著有《华严集联三百》,可以窥见其用心之一斑。”弘一法师一生严守律宗戒律,悲天悯人,生前每次在坐藤椅之前总是先摇一下,以免藏身其中的小虫被压死,其临终时曾要求弟子在龛脚垫上四碗水,以免蚂蚁爬上尸身被不小心烧死,其善心可见一斑。【律学的两大名著】中国佛教律学,故译有四大律,即《十诵律》、《四分律》、《摩诃僧祗律》、《五分律》。为弘扬律学,弘一大师穷研《四分律》,花了4年时间,著成《四分律比丘戎相表记》。此书和他晚年所撰的《南山律在家备览略篇》,弘扬佛法,合为精心撰述的两大名著。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