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回家:从阿鼻地狱回归常寂光土。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佛陀把一切相归纳为一真法界的“三细”和十法界的“六粗”,共有“九相”。今从三恶道的第六个粗相“业系苦相”倒着说,一直说到常寂光土,来说明修行人“逆觉返证”的修行证果的完整历程。
9. 业系苦相【诸恶莫作:报障----此地没有“无明”惑;可比喻为“无明”恶人成功把人推进大苦海里,早就转身而去了;这可是大好消息啊!】:此处说的是报障,也就是恶有恶报的“时辰已到”的“苦谛”,含摄范围广大无边,可以说“三细”和“六粗”都没有离开这一个“苦”字,只是程度轻重不同罢了。换句话说,从一真法界到阿鼻地狱,都不得“自在”。在佛法中,唯有佛,才是百分之百证得“常乐我净”的生命境界,才是真正获得“自在”的,不可不知。然而,此处我们把这个“苦”字限制在“三恶道”来说,因为堕落的时候是一步步堕落,如今我们要回归,也不得不一步步回归。所以,沦落到“三恶道”这个地步,我们便不得不痛定思痛,猛然回头,毅然后退一步!也就是说,在极度痛苦的时候,我们一定要记得我们的生命远远大于眼前所承受的这个痛苦,不管它有多大。只有看破这个痛苦的假相,我们才能见到快乐的真相;然后我们就可以放下痛苦、提起快乐。
8. 第五粗惑“起业相”处【诸恶莫作:业障--灭相无明;“无明惑”到此地就“正式死亡”了】:从第六粗惑“业系苦相”处,我们后退一步,便来到了第五粗惑“起业相”处,也就是“业障”处。在此处,我们恍然大悟,自己所遭受的痛苦,完全是“自作自受”啊!我们每一天从早上起身到晚上就寝,所做的每一件事、所说的每一句话、所转的每一个念头、所起的每一种情绪,都会深刻地影响到第二天的生存、生活和生命状态啊!明白了这一点后,我们才真正了解“念佛”的重要!念佛,心、愿、行、果与阿弥陀佛相应,心同弥陀是信资粮,愿同弥陀是愿资粮,行同弥陀是行资粮,果同弥陀是信愿行三资粮起用。念佛,转三业造业为三密相应,意与大势至菩萨相应,口与观世音菩萨相应,身与阿弥陀佛相应。这个已经含摄了“三细”和“六粗”的全部境界。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最低限度,我们已经认清了“转恶为善”的正确方向,一心向善了。今回归到第五粗惑“起业相”处,我们从此处,再次抬起腿,后退一步,而退出了“三恶道”的范畴,踏进了“人天善道”范畴。
7. 第四粗惑“计名字相”【众善奉行:见惑--异相无明;“无明惑”到此已经“严重退化”了】:于是,我们来到了第四粗惑“计名字相”处。是的,这是修行人证得小乘初果“须陀洹”成就处。这个成就是“永不堕三恶道”,非同小可啊!摆脱了报障和业障的纠缠后,从此修行人就“入圣者之流”了。然而,摆在修行人面前的依然是一条坎坷不平的道路。断烦恼惑的旅程,才刚刚开始呢!烦恼惑,依净公教导,可比喻为“三件脏衣”,从外到内,依序是:见思惑外衣、尘沙惑中衣、无明惑内衣。此处对治的仅仅是“见思惑”中的“见惑”。“见惑”【即:身见(执着浮尘根身)、边见(执常执断)、邪见(心外求法)、见取见(依“我见”邪慧而执取种种恶见;非果计果)、禁戒取见(受邪戒;非因计因),合称“五恶见”】与“计名字相”相应,必须“随文入观”,才能“妙解如来真实义”、“获得真实利益”。“自我中心”外层的“见惑”既破,就自然后退一步而见到“自我中心”内层的“思惑”。
6. 第三粗惑“执取相”【众善奉行:思惑--异相无明;“无明惑”到此已经“开始退化”了】:这是小乘二果“斯陀含”的“既济”受用处,同时是三果“阿那含”的“未济”出发点。相对于“见惑”处已破的“自我中心”外层的“六恶见心”,此“思惑”处对治的是“自我中心”内层的“贪(欲壑难填)、嗔(火烧功德林)、痴(业风吹袭天地暗)、慢(傲慢地震害生灵)、疑(大道寡头;一切功德无处可生)心”。修行人证得三果“阿那含”后,就能后退一步,退出六道轮回,而踏进“声闻法界”了!
5. 第二粗惑(粗中之细)“相续相”【自净其意:后天法执--住相无明;可比喻为“无明惑”到此地已经“冬天时分;老年时期”】:这是三果“阿那含”的“既济”处,也是四果“阿罗汉”的“未济卦”处。须知,到此为止,虽然修行人已经成功脱掉了“见思惑外衣”而完成了“超凡入圣”的修炼,但是身上依旧披着“尘沙惑中衣”和“无明惑内衣”。所以,到得此地以及下一个境界,修行人要专注对治的是“尘沙惑”,也就是万法的差别相,通达了万法的差别相,修行人方能通达救度众生的无量法门,才能够“回小(小圣:二乘行人)向大(大圣:佛菩萨)”。惑,固然如尘如沙之多,法门数量亦复如是。须知,修行人在此地需要摆脱的是俗人所谓的“文化偏见”,也就是“社会中心”外层(后天教养的社会化结果)的思维参照系的束缚。慎独功夫成熟,破除了这个“社会中心”外层“社会化”的束缚后,后退一步,便能见到“社会中心”内层“妄心”的现象的“病根”。
4. 第一粗惑(粗中之细)“智相”【自净其意;先天法执--住相无明;可比喻为“无明惑”到此地已经“秋天时分;逐渐衰老的中年时期”】:修行人到达此地虽然还没见到法身,然而已经可以称为“菩萨”了。如何才能放下“社会中心”内层的“妄心”现象的“病根”,这是修行人在此地必须专注对治的。《周易》六十四卦中的第二十五卦《无妄》便是针对此“妄心”的“病根”提出的“药方”。这也就是净公苦口婆心再三告诫的“至诚感通”四字秘诀。《大学》的“诚意”条目说:如好好色,如恶恶臭。绝不能够装个样子给人看而已,必须是打从内心深处,真真实实的一种生命能量,才能帮助修行人度过这个难关啊!这个“俱生法执”的障碍一突破,修行人立马就完成了“回小向大”的修炼,而证得了一真法界。
3. 第三细惑“现相”(细中之粗)【是诸佛教;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共30品(三贤位菩萨的惑--住相无明,可比喻为无明惑“夏天时分;长大成人时期”】:修行人到了此地,便是“法身大士”的身份了,已经证得了“真心”了,虽然41位法身大士的“真心”的含金量不同,但的的确确都已经从“烦恼矿”里开采到蕴藏其中的“佛性金”了啊!三贤位菩萨包含十住、十行、十回向这三十个果位的成就,令人赞叹!
2. 第二细惑“见相”(细中之粗)【是诸佛教;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共10品(登地菩萨的惑)--住相无明,可比喻为无明惑“春天时分;青少年时期”】:修行人修证“初地菩萨”果位的时候,就意味着正式完成了“第一个阿僧祇劫的修行”。所以,初地是第一个分水岭,第二个分水岭是八地。修行人证得“八地菩萨”果位的时候,就意味着正式完成了“第二个阿僧祇劫的修行”。第三个分水岭是“等觉菩萨”,那就属于第一细惑“业相”的范畴了。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