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羅摩衍那》記載楞伽島上有座楞伽山,山上居住很多羅剎、夜叉,人皆不敢前往。故楞伽指不可入、不可往的危險處。阿跋多羅(avatāra)是指入、降臨之義。
0.2 「楞伽阿跋多羅」即如來入此楞伽島、聖足山(楞伽山)所說之寶經。
2. 本經说明清淨心、如来藏及阿赖耶识之教义,是禅宗以及法相宗(唯识宗)的重要经典之一,中觀學派論師清辯亦援引本經解釋中觀空義。在印度、在中国的佛教歷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3. 本经的主要内容,是五法、三自性、八识和二种无我。
3.1 五法是指名、相、妄想、正智、如如—「名、相、妄想」描述世俗的運作,為迷法,「正智、如如」表述真理,為悟法。楞伽經中稱,名和相屬於妄想自性,也就是遍計執性。依於妄想自性,八識心出現於三界中。八識心和其種種心所法的現行和運作則屬於緣起自性,亦即依他起性。而正智和如如則攝屬圓成實性[12]。此五法含攝三乘一切佛法,相續次第深入,乃至究竟佛地,悉入其中[13]。其他尚論及「緣起」、「涅槃」、「禪定」、「漸頓」等內容。
3.2 三自性是缘起自性(依他起性)、妄想自性(遍計所執性)和成自性(圓成實性);
3.4 二种无我是人无我和法无我。
3.5 「自覺聖智所行」(ārya-jñāna-pratyātma-gati-gamya)為楞伽經眼目之所在【“自觉圣智”是“如来内自证智慧“】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