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数息门【用数呼吸的方法(一呼一吸,算一数)来安定心神】【数息念佛法:摄散乱心。戒学】
摄心在息。从一至十。名之为数。行者为修无漏真法。先须调心入定。欲界粗散难摄。非数不治。故须善调身息。从一至十。则粗乱静息。心神停住。是为入定之要。故以数息。为妙门也。(崃按:用白话简单解释一下。讲的是,我们生活在欲界的人,心念太粗、太散乱,所以一开始必须用“数呼吸”的方法,来帮助自己安定心神。)
2.随息门【用观察呼吸的方法(我在呼气,我在吸气)来修得清明】【随息念佛法:入细微心。戒学】
细心依息。知入知出。故曰为随。行者虽因数息心住而禅定未发。若犹存数则心有起念之失。故须放数修随。心依于息。入时知入。出时知出。长短冷暖。皆悉知之。若心安明净。因是则诸禅自发。故以随为门也。(崃按:用白话简单解释一下。这个方法讲的是,细心观察自己的呼吸,呼气的时候知道自己在呼气,吸气的时候知道自己在吸气,呼吸的长短冷热,自己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才能够进入禅定的境界)
3.止门【用凝聚的方法来安定心神】【凝心念佛法:心如止水。定学】
息心静虑。名之为止。行者虽因随息心安明净。而定犹未发。若心依随。则微有起想之乱。澄渟安隐。莫若于止。故舍随修止。是中多用凝心止也。凝心寂虑。心无波动。则诸禅定自然开发。故以止为门。(崃按:用白话简单解释一下。虽然“随习门”让我们入细微心,但是我们的心需要观察一呼一吸的动作,念头虽然细微,说到底还是动来动去。所以,为了进一步去除这个“细微的波动”,我们需要凝聚自己的心神。)
4.观门【用观照的方法来修证智慧】【慧心念佛法:观照如明镜。慧学】
分别推析之心名为观。行者虽因止证诸禅定。而解慧未发。若住定心。则有无明味著之乖。故须推寻检析所证禅定。是中多用实观四念处也。若观心分明。则知五众虚诳。破四颠倒及我等十六知见。颠倒既无。无漏方便因此开发。故以观为门。(崃按:用白话简单解释一下。“止门”虽然帮助我们获得禅定,但是没有观照的智慧,这个禅定的境界并不可靠。所以,我们需要进一步修证观照的智慧来破除种种邪知邪见。)
5.还门【用反照的方法来修证自心】【还心念佛法:回归自心。一真法界】
转心反照。名之为还。行者虽修观照。而真明未发。若计有我能观析破于颠倒。则计我之惑。还附观而生。同于外道。故云是诸外道计著。观空智慧。不得解脱。若觉此患。即当转心反照能观之心。若知能观之心虚诳无实。即附观执我之倒自亡。因是无漏方便自然而朗。故以还为门。(崃按:用白话简单解释一下。我们虽然已经通过“观门”获得智慧,但是这个智慧还依附着“我惑”,属于“妄心”的范畴。所以,我们需要进行一个“乾坤大挪移”,以获得“180°的智慧”。也就是说,我们要把能够观照外界的智慧,用到相反的方向,用来观照自己的内心,以“回归自心”,契入“一真法界”。)
6.净门【用念佛的方法修得清净】【净心念佛法:密宗“身口意三密相应”,此则“身口意三净相应”。——不只是“心净”(心是佛),而且是“口净”(口是佛),更加是“身净”(身是佛)。其中,“身净”(行动中的佛,与“佛性”相应,也就是与“不生不死的涅槃本性”相应)是源头活水,创造出“口净”(口吐莲花的佛语)与“心净”(心花怒放的佛心)。回归自性。行动中的佛。一真法界】
心无所依。妄波不起。名之为净。行者修还之时。虽能破观之倒。若真明未发。而住无能所。即是受念。故令心智秽浊觉知。此已不住不著。泯然清净。因此真明开发。即断三界结使。证三乘道。故云。其清净得一心者。则万邪灭矣。以净为门。意在此也。(崃按:深入到这里,不能只用白话解释一下,更需要加入“自家体贴出来的意思”,与大家分享,希望取得“相互学习,共同成长”的成果——读者当用心阅读,与自心自性相应,方能获得真实受用。上面我们说,用“还门”契入真心,那是一个“开悟”,也就是“明心”的境界,虽然“明心”,但是却还没有“见性”。怎么“见性”?那就要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去落实、去印证了。这也就是“悟后起修”的“起修”二字。用一行禅师“把心带回这个身体”这句话来说,就是把“开悟”的心带回这个身体来“起修”。用儒家《大学》的话来说,“开悟”就是“格物”功夫成熟了,“物格”了!“物格”了,才是“修身”功夫的起点。所谓“见性”,是在“修身”的历程中实现的。修一分身,见一分性。这是与涅槃佛性相应的41位法身大士的修行历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