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释道:心性的自觉】
1. 儒释道:不管是哪一家,最核心的教导,不是别的,而是“心性之学”(牟宗三语),牟宗三称之为“生命的学问”。以我之见,“心性之学”最重要的并不是“学问”,而是“生命”。因为不管是孔子、佛陀还是老子,他们最重视的不是“学问”,而是“生命”。他们弘扬的并不是“儒学”、“佛学”或“道家思想”,他们共同做的事情,不是别的,而是“弘扬生命”而已。“生命的学问”之所以可贵,并不是因为它是“学问”,而是因为它“弘扬生命”。我们每一个所真正追求的,也应该是“有学问的生命”,“生命的学问”只是这个终极目标的桥梁或渡到彼岸的船而已。因此,佛陀才在《金刚经》上提醒我们:“法尚应舍”。【崃按:我们千万不要误会佛陀“法尚应舍”的教导,以为是让我们“舍弃佛法”,这样的理解太差劲,也太违反常识了。佛陀的意思是“不要执着佛法”,那我们才能够开悟,才能够做一个“行动中的佛”。】
2. 心的自觉:请参考本博客的另一篇博文《心:无限趋近于性》。
3. 性的彰显:“心的自觉”是“修德”的积累,有一个从“始觉”到“究竟觉”的修养过程,从破见思惑、破尘沙惑,到最后破无明惑,就是所谓“破一分无明,证一分法身”;“性的彰显”则是“性德”的回归,“本觉”就是“涅槃本性”的无量光明,所谓“不生不灭、不断不常、不一不异、不去不来”,那是真实生命的源头活水,是我们每一个人通过真诚的心灵修养功夫——慎独,而可以触及的终极维度。人类对于死亡的“终极关怀”,只有触及了这个终极维度,才可以获得究竟圆满的体验和受用。而这个终极维度的触及,也就是《大学》“八条目”里的“格物”的终极目标。【崃按:“格物”的下手处,在于“慎独”。】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