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8-29

阿赖耶识与三细六粗

1. 【真妄和合的心,阿赖耶识心也】阿赖耶识,为诸识根本,其体半真半妄。半真即是真如,半妄即是无明。谓依赖耶转生二分,一转相见分,二现相相分,连上赖耶则为无明三细。因见分带出相分境,而相分遂能显现。见分不觉自心所现,将谓心外实有,反生取着,遂有「能」「所」激动心海,则诸识浪起,转生六粗。【崃按:无明为因现三细(唯心所现;阿赖耶识心之“半妄”之作用也),境界为缘变六粗(唯识所变;第六意识顺第七末那识对内执取——注意:此乃“三细”相之“能见相”之不相应于第六意识心之对内执取,与“六粗”相之“执取相”依相应于第六意识心之对外执取,有对内与对外执取之区别)——而产生的十法界能所对立的生命境界,从最高的佛法界,到最低的地狱法界,越是往下,执取的程度越是严重】

2. 三细六粗合称九相,九相者依《大乘起信论》所说,缘于不觉之故,凡夫遂产生三细六粗之相。故说以无明不觉,真性随缘(顺生死流而下),转生三细,及至六粗。三细者指无明业相、能见相、境界相。六粗者指智相、相续相、执取相、计名字相、起业相、业系苦相;故三细六粗合称九相。凡夫依不觉故生三种相,与彼不觉相应不离。

3. 云何为三?

3.1 一者、无明业相【崃按:此乃“等觉菩萨”之生命境界,也就是一切诸佛“乘愿再来”之“无所住”之生命境界;《金刚经》所谓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指的正是此处。笔者比喻此处为“人生大梦之入口处”。以依不觉故心动,若觉则不动【崃按:禅宗六祖惠能大师之“非旛动,非风动,仁者心自动”,指的就是“不觉”的心,也就是“根本无明”,为“九相”之第一相,乃后八相之所依止;后八相,两两相对,分为四对,唯此“无明业相”孤独无对】。动则有苦,果不离因故,说名为业;无明业相,略称业相。指从真起妄的初动之相,即由根本无明起动真如之最初状态,乃枝末无明中之第一相,此相尚未能区别主客之状态。【崃按:此“无明业相”为第一相,孤独绝对。此为“三细”相中的“细中细”相】

3.2 二者、能见相。以依动故能见;不动则无见【崃按:彼无明业相之动为“妄动”,此能见相之见为“妄见”】。能见相,又称见相。指见初动之相,又称转相。依初动业识,转成能见之相。此系依前述无明业相所起而能认识对象之心(主观)。【崃按:此为“无明住相”四相之第一相;从此“能见相”以下之八相,皆两两相对,共四对。此“能见相”和“境界相”为第一对,为“三细”相中的“细中粗”相】

3.3 三者、境界相。以依能见故境界妄现;离见则无境界。境界相,又称现相、境相。由前转相,而妄现境界之相。盖能见相既起,则同时妄现此认识对象(客观)。【崃按:此“境界相”(“无明住相”四相之第二相)与上述“能见相”(“无明住相”四相之第一相)是一对,一个是“见相”,一个是“现相”。修行人若依“观世音菩萨反闻闻自性”法门作细微观照,则能够照见“见分相分不相离”,体验“见现同时”的生命境界,而回归于根本无明之业相,证得“等觉菩萨”之果位。须知,此“境界相”与“能见相”为一对,同为“三细”相中的“细中粗”相,乃一真法界之“十地”果位之法身大士的生命境界

以上是三细。

4. 以有境界缘故,复生六种相,即是六粗。六粗者:

4.1 【九相中的“第二对”】

4.1.1 一智相,为法执俱生智相者,依境界相妄起分别染净,于净境则爱,于染境则不爱。【崃按:此为“无明住相”四相之第三相,其关键词语为“染净爱憎的妄加分别”;从此“智相”以下的六相,皆属于“相应心法”,指的是“与第六意识心相应”的生命境界,也就是“能所对立”的十法界、六道乃至于三恶道的生命现象,合称为“六粗”相;此“智相”与下一个“相续相”乃“六粗”中的“粗中细”相,皆是“出离六道轮回”的修行人的生命境界,也就是“十法界”中的“四圣法界”的生命境界

4.1.2 二相续相,即法执分别相续相者,依智相分别,于爱境则生乐,于不爱境则生苦;起心动念,相应不断。【崃按:此处所谓“相应”,指的是“与第六意识相应”,而起“法执分别”的杂念;此为“无明住相”四相之第四相。注意:此处的关键词语是“苦乐的相续不断”

4.2 【九相中的“第三对”】

4.2.1 三执取相,即我执俱生执取相者,依前之相续相,缘念苦乐等境,心起执着。【崃按:此处的“执取相”以下四相,属于“六道凡夫”的生命境界,合称“粗中粗”相;如果还要细分,则“粗中粗”相,还可以细分为“第四对”的“三恶道”相和“第三对”的“人天乘”(即:三善道)相。此“执取相”与儒家所谓的“择善固执”可以接通来看,但是不可小看“择善固执”一语,依“内学”修证的“慎独”法门,择善固执能够帮助修行人由“第四对”一步步回归到“第一对”,最后再由“第一对”回归到“独孤绝对”的“根本无明”的业相,而获得大彻大悟。此处需要牢记的关键词语是“心起执着”。——“内学”修证的一大误区:一般人看到“心起执着”,就肤浅地理解为“一切都不要执着”,结果让自己堕落一个人生的黑暗深渊里去。所谓的“不要执着”,其玄义在于“不取于相,如如不动”,指的是不要“心外求法”,不要“往外攀援”,不要“依大众和权威”,要“回归自心”,要“证悟自性”,要“做自己生命的主人”

4.2.2 四计名字相,即我执分别计名字相者,依前之执取相,分别假名言说之相,称为计名字相。又计名字相,依于妄执,分别假名言相故。【崃按:人类的语言大约在7万年前发展成熟,而让人类能够通过沟通,发挥强大的协作能力,一举击败毒蛇猛兽,而跃居自然界食物链的顶端;人类的文字大约在1万年前就出现了,到了5000年前就发展成熟了。有人说:语言区别了人类和禽兽,文字区别了文明和野蛮,这是有道理了。然而,历史上我们也看到了跟这个道理相反的现象,这不代表这个道理错了,而是我们要更有智慧、更善巧地来理解这个道理。道家老子说:“名可名,非常名”,庄子说:“得鱼忘筌”,都是很好的例子,告诉我们如何有智慧善用语言文字来帮助我们认识宇宙人生的事实真相,来为自己和他人实现人生的幸福。】

4.3 【九相中的“第四对”】

4.3.1 五起业相,即造作有漏诸起业相者,依前之计名字相,名取着,造种种业,称为起业相。【崃按:此处的“起业相”与上述的“计名字相”关系密切,值得深思。人类发明创造出语言文字,本来是为了沟通和协作,在日常生活的人与人、社团与社团乃至于国与国交往中,却反而成为矛盾冲突的根源,这个问题不是今天才出现,在2500年前的老子时代就已经存在这个问题了,这是文明世界必须要正视并加以解决的问题。可以说,人类世界文明的进步有赖于语言文字,但是如果不谨慎,语言文字也可以造成巨大的伤害和毁灭。这在人类历史上有俯拾皆是的例子。为了不要继续陷入“起业相”的泥淖之中,我们一定要学会“倾听别人的倾诉”,一定要学会“延缓判断”,一定要学会“正念呼吸”来控制自己的脾气】

4.3.2 六业系苦相,即是六道果报业系苦相者,系于善恶诸业,有生死逼迫之苦,不得自在。又业系苦相,以依业受果不自在故。当知无明能生一切染法,以一切染法皆是不觉相故,称为业系苦相。【崃按:佛法说:“诸漏皆苦”,这个“漏”字,从第一相的“无明业相”说起,越漏越严重,到了第九相的“业系苦相”,既是对“三恶道”的极苦境界的表述,也是对一切众生“流浪生死”(双重生死:分段生死和变易生死)的九相痛苦的总结。】

5. 《大乘起信论》言,根本无明起动真如,现出生灭流转之妄法(迷之现象),其相状有三细与六粗(九相)之别。细者,无「心王」与「心所」之分,其相微细难测;粗者,「心王」与「心所」相应,其作用之相粗显。

5.1 依此,若由细相进入粗相,即由不相应心之阿赖耶识位进入相应心之六识位,迷之世界乃随之展开。

5.2 是故,若欲抵达悟境,须由粗相向细相迈入。凡夫之境界为粗中之粗(六粗后四相)、菩萨之境界为粗中之细(六粗前二相)及细中之粗(三细后二相)、佛之境界则是细中之细(无明业相)。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