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8-28

反闻自性的六步功夫【逆生死之流而回归自性】

反闻功夫有六步,六步除六结。有结是生死,解结则了生死。

1. 第一步【除动结,从“造业受苦”的三恶道解脱;去“执相应染”】:“初于闻中,入流、忘所”此二句是第一步功夫,空动相即解动结。【崃按:动结的生命境界就是“造业受苦”的三恶道境界。破动结,才能够“入流”。“入流”指的是小乘初果须陀洹在欲界的修行成就——入法性之流,永不堕恶道;“忘所”也称“亡所”,指的是“外不着相”,心有定力故也。从“三细六粗”的九相来看,造业受苦的众生困于“生死流”之中,显现的是“起业相”(“六粗”之第五相)和“业系苦相”(“六粗”之第六相);反闻自性的第一步就是帮助修行人从“造业受苦”的生命悲剧中脱身而出,开始契入“法性之流”,这是一个“逆生死之流”的修行历程。破除了造业受苦的“动结”后,修行人契入了“永不堕恶道”的“人天善道”的生命境界;“亡所”可以善巧地解释为“从三恶道的处所逃亡了”;“人天善道”的生命境界,对应的是“九相”中的“执取相”和“计名字相”,也就是“我执俱生”和“我执分别”的生命境界,也就是“思惑”和“见惑”的生命境界】【另一视角:破“欲界”之动相,契入“色界”的静相。】【另一视角:“亡所”,就是从“能所对立”之中解脱出来,那就超越十法界,而契入一真法界了】

初于闻中是观音菩萨在古观音如来处,得了修行方法,最初修时自闻中修的反闻闻自性。性乃本性,非习种性。习种性如眼见色的见性,见了起分别,就是差别性。此是生死,虚妄不实。眼见色不能闻声,彼此不能通,一根如是,根根皆然。性种性是通的,乃根性、尘性、识性,唯一无二的本性,一切诸佛皆称此性而成佛

入流忘所者,入对出说。一切众生听外面音声,真性随缘往外流,而不知缘虚妄之法,此性亦变为虚妄。若欲了生死,就要将本性收拢起来,即是反闻自性的功夫,不令耳根闻性放逸去分别声。不但耳根要反过来反闻,根根都要反过来,眼反见,鼻反嗅,舌反尝,身反触,意反觉。现在说耳根,即是使耳根真性不要往外流。入流是随顺法性流,出流是随顺根尘流。向内流,全妄成真;向外流,全真成妄。功夫用上去即入流,入流则忘所。所即声尘。忘音声之相,听而不闻,则不被音声所转,亦即是不为色尘等所转。色尘为声音所依故,风声、雨声、车声、马声、男声、女声,音声虽有多种,然不出可意声、不可意声二种。用功的人,不但坏音声不听,好音声亦不听。因为音声都是有对待的,能反闻自性,忘所闻声,则离对待而动结解

2. 第二步【除静结,破见惑;去“执相应染”】:“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此第二步空静相,即解静结。【崃按:破静结,脱离六识分别作用;既无动静之分别,动静二相自不生;此处对应小乘第二果斯陀含和第三果阿那含在色界十八禅定天的修行成就;此处(静结)对应“的是“九相”之“六粗”的第四相“计名字相”(我执分别;见惑)】【破“色界”之静相,契入“无色界”的根相】

不闻音声动相,觉得有静相,还是向外分别的生死。何以故?对动而言静,有对待故。反闻功夫渐深,忘却尘境,故所入寂。法性为所入,观智为能入。观智即始觉智也。以始觉智反闻本觉理,转识成智。功行深故,动静二相了然不生,是明明白白不生。又者绝对不生,故曰了然不生。

3. 第三步【除根结,破思惑;去“执相应染”】:“如是渐增,闻所闻尽”此第三步空能闻之根相,即解根结。【崃按:破根结,脱离六根的能动相,也就是彻底放下对身体的执着,证得空性,是为小乘第四果阿罗汉在无色界四空天的修行成就;此处(根结)的生命境界对应的是“九相”之“六粗”的第三相“执取相”“我执俱生”;思惑)】【破“无色界”的根相,契入“声闻法界”的觉相】

如是者,仍是反闻闻自性。反之又反,闻之又闻,反闻功深,不但所闻动静二相尽,能闻根相亦尽。论反闻功夫确只一个,虽然说有六步,总是一个闻性。反之又反,闻之又闻,以至闻到明心见性为究竟。

4. 第四步【除觉结,出离十法界;去“不断相应染”和“分别智相应染”】:“尽闻不住,觉所觉空”此第四步空觉相,即解觉结。【崃按:破觉结,方证得“正觉”,对应法身大士中的30位“地前菩萨”,也就是十住、十行、十回向的“三贤位”菩萨;在阿罗汉果位的生命境界,对应的是“九相”之“六粗”中的第一相“智相”(法执俱生)和第二相“相续相”(法执分别),唯有法身大士破除“觉结”,也就是破除“尘沙惑”,方能接通“无相慈悲”的生命能量,随类现身,应机说法】【破“四圣法界”之觉相,契入“一真法界”的空相】

尽闻不住者,根相虽空,还有能觉根尽的念头,并此念头也要打消。既有能觉之念,仍是微细分别的生死。尽闻二字,承上能闻所闻俱尽也。尽闻若住,则半途而废。不住即是用功,反之又反,闻之又闻,破微细觉心。觉有二,即能觉所觉。觉心是能觉、能闻之根,所闻动静二相是所觉,所觉第三步已空,此是空能觉之心。因有能觉,还是对所觉之念。有念还未接通真如实性,故应空觉结。

5. 第五步【除空结,超越一真法界;去“现色不相应染”和“能见心不相应染”】:“空觉极圆,空所空灭。”此第五步灭空相,即解空结。【破空结,方证得“正等正觉”,对应法身大士中第31位至第40位的“十地菩萨”;一真法界的法身大士,其生命境界对应的是“能见相”(“三细”之第二相)和“境界相”(“三细”之第三相)这一对“细中粗”相,属于“妄想”(即:妄见和妄现,其根源在于妄动)的范畴】【破“一真法界”的空相,契入“等觉菩萨”的灭相】

能觉所觉皆空,还要空到极处,不空到极处,就不能圆满。如要空觉极圆,还须空空。因为要知是谁知道空的,还是心中微细的空念,故须打消此微细之空念而灭空结。

6. 第六步【除灭结,接通涅槃妙心;去“根本业不相应染”】:“生灭既灭,寂灭现前。”此第六步灭灭得体,即解灭结。【崃按:破灭结,方证得“无上正等正觉”,对应法身大士中的第41位,也就是最后一位的“等觉菩萨”,表面上此第41位的等觉菩萨还有最后一品的生相无明没有破,实际上在此位的众多等觉菩萨皆是“乘愿再来”的古佛,久远劫前已经证得无上菩提的佛果,重新回归此处,乃因大慈悲故,欲救度无边苦难众生也;此处“等觉菩萨”的生命境界,对应的是“九相”之“三细”中孤独绝对的第一相“无明业相”】【破“等觉菩萨”的灭相,契入“妙觉无上菩提果位”的“不取于相,如如不动”】

灭从何立,对生之灭也。今知对生之灭非真灭,所以要将此灭亦灭去。灭生之灭既灭,故曰生灭既灭,寂灭现前,即破生相无明矣。

反闻功夫到第六步生灭既灭,则涅槃理现前,常寂常照,常照常寂。性是寂灭理,心是常照智。理智圆明,故曰忽然超越世出世间。盖以法性湛寂,如如不动。不被声转是超越世间凡夫而无动相、静相,及人我执分别;不着空相觉相,是超越出世间二乘人。因出世间有空相、觉相,悟偏空而有空相,悟偏真而有觉相,皆是声闻辟支佛境界。今此寂灭现前,则不但超过世间凡夫、出世声闻,亦超过三贤十地菩萨。

菩萨虽亦能超过二乘而未究竟,还有生相无明未破故。观音菩萨闻性圆证,超越三乘人,故成圆满大觉,与佛齐等。获二种殊胜:一者上与诸佛同一慈力,二者下与众生同一悲仰。所以能上与诸佛同一慈力,下与众生同一悲仰者,因菩萨证圆明心,故上与佛通,下与众生通。所谓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慈而曰力者,谓菩萨之慈悲,中有利生之作用也。慈能与乐,故曰慈力。与乐即是拔苦,故亦即具足悲力。观音菩萨得有十方诸佛慈悲,又得有十方诸佛之力,岂从外得?还是自己本具的。不惟观音具足,人人本皆具足,而为六结所结,故有生、佛之别。有结是生死凡夫,结解即与诸佛同等。

六结中前三结解,破分段生死;后三结解,破变易生死。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