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佛教中最早提出“补特伽罗”概念的是犊子部【崃按:佛教最早的“四大部派”之一,其他三个部派是“分别说部”、“说一切有部”与“大众部”】。
2. 犊子部认为,释迦文佛说,人为五蕴的聚合,没有一个实在的我,即为无我,但众生在轮回之中,必定有个主体,否则今生是人,何以来生变为狗呢?这个主体即是“补特伽罗”,又被称为“非即蕴、非离蕴我”或“不可说我”。补特伽罗携带著业,从此一世转生至后一世,形成各种不同的生命型态。
3. 但犊子部一提出此说,立刻遭受佛教各派打击,认为就是灵魂论,与婆罗门所提的梵我根本相近,称之为补特伽罗说。但是各派的说法,都借鉴了犊子部的想法。【崃按:犊子部勇于独排众议而提出“补特伽罗”这个被严重扭曲的生命能量,可谓是真知灼见。用如来藏缘起的视角来看,一真法界是如来藏的形,十法界是如来藏的影,六道是如来藏的影之影。“影之影”在《庄子》里被称为“罔两”,庄子让它和影子进行了发人深省的对话。所以,“补特伽罗”就相当于庄子所谓的“罔两”。古印度犊子部的尊者与古中国道家的庄子,真可说是知音啊!】
4. 后人总结犊子部所认为的补特伽罗有三个特征:是轮回的主体;是记忆的主体;是六识的主体。
5. 说一切有部对“补特伽罗”的回应:提出假名说,认为补特伽罗只是五阴所形成的假名,并没有实质的存在。
6. 经量部对“补特伽罗”的回应:提出种子说,认为业力的传递,如同植物一般,有种子、相续、结果三个阶段。众生因为业报,在心识中薰成种子,种子流转到后世,再度发芽,形成下一生。
7. 赤铜鍱部对“补特伽罗”的回应:巴利三藏记载,补特伽罗是具有连贯业力的轮回意义上的“人”、“有情”。在赤铜鍱部《论事》中,认为补特伽罗并非“谛义、胜义”上的存在,而是世俗概念上的施设。
8. 大乘中观派对“补特伽罗”的回应:说一切有部的说法被中观派继承,他们反对补特伽罗是实有的,认为因为存在补特伽罗我执,误认为五阴积聚是实有的,才会让众生流转。
9. 大乘唯识派对“补特伽罗”的回应:唯识派在经量部的种子说的基础上,提出八识说。认为存在一种细微的心识,称为阿赖耶识,它是生死的根本。
10. 大乘如来藏派对“补特伽罗”的回应:如来藏学派认为,有情众生都存在一个真正的如来藏,或称佛性。【崃按:可惜如来藏学派,没有指出如来藏和“补特伽罗”的关系,天来小子如是说:“补特伽罗”是如来藏的“影子的影子”。】
2. 犊子部认为,释迦文佛说,人为五蕴的聚合,没有一个实在的我,即为无我,但众生在轮回之中,必定有个主体,否则今生是人,何以来生变为狗呢?这个主体即是“补特伽罗”,又被称为“非即蕴、非离蕴我”或“不可说我”。补特伽罗携带著业,从此一世转生至后一世,形成各种不同的生命型态。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