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了义说:在中国隋唐台·严·禅佛法和儒家宋明理学的智慧传承中,如来藏皆获得“了义说”的地位。
1.1 天台宗智𫖮的“化法四教”“藏”、“通”、“别”、“圆”,将如来藏判为最高的圆教。
1.2 华严宗法藏判教主张五教说,把佛陀教法依解说的义理深浅分为“小”、“始”、“终”、“顿”、“圆”,也将如来藏判为最高的圆教。
1.3 如来藏与佛性的概念由于禅宗的弘扬推动,有理证、教证,依之修学可以实证,也有实证本心如来藏的禅宗祖师可以依止修学,因而受到大众的接受。
1.4 其后宋明理学更以其(如来藏)为基础发展出“心性论”的新儒家。
1.5 时至今日,在台湾,如来藏仍受到大众的信受奉行。
2. 不了义说:人间佛教印顺导师与西藏的中观派学者多认为如来藏为不了义说。
2.1 印顺法师认为,“性空”和“唯识”可以在《阿含经》找到根源,“如来藏”是大乘佛教的不共法,是有别于二乘法的“别教”。印顺法师依于“一切法空”的立场来解释《楞伽经》、《胜鬘经》的部分内容,认为如来藏是不了义说,是佛陀为了执著有我的众生,所作的方便说法。印顺法师认为,根据《楞伽经》,如来藏即是“一切法空性”的异名。【崃按:印顺导师特别重视“性空”的“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的“真空”义,并且相应重视“唯识”的“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的“妙色”义,唯独无法接受“如来藏”。其实“性空”的“真空”属于“空谛”之理,“唯识”的“妙有”属于“假谛”之事,“如来藏”的“不二”属于“中谛”的理事圆融。或者,印顺导师基于当时当地的时节因缘,不得不持“不了义说”的善巧方便,亦不可知。】
4. 在藏传佛教中,如来藏的相关典籍收录于藏文大藏经。
4.1 了义说:宁玛派的“大圆满见”,以如来藏为基础。噶举派的“大手印”,将“如来藏”称为“心性本质或心性实相”。
4.2 不了义说:格鲁派的宗喀巴(1357--1419;中兴藏传佛教的大尊者,创作名著《菩提道次第广论》)接受了印度的月称(600--650;继承龙树、提婆的“性空”玄义,加以发扬光大,创作名著《入中论》,为格鲁派必修经典)的中观应成学说,认为三转法轮的他空唯识学与如来藏都是不了义说。【崃按:印度佛法历程在公元1世纪到7世纪之间,主要就是中观学派“性空”玄义与瑜伽行派“唯识”妙理的辩证发展,真空妙有,在激烈辩论之中,“不二法门”的真理越来越明晰。宗喀巴大师与印顺导师皆尊崇龙树菩萨“性空”之旨,视“如来藏”为“不了义”,亦当辩证地来体会与实践,方能真正把握“如来藏”的“了义”与“真实义”。悠悠苍天,彼何人哉?与我同心,入佛密藏!】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