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观学说是龙树(Nagajuna,150-250,ca)所创,
2. 并经他的弟子提婆(Aryadeva,170.270,ca)的弘扬一时。
3. 然而到了4世纪,由于因明论理学的抬头,特别是以因明学为理论基础的瑜伽唯识派的兴起,中观学派逐渐趋向衰微。
4. 瑜伽学派的论师们虽然也尊崇龙树为大乘佛教的开创者,表面上看好像也致力于发展龙树的中观学说,但他们对龙树的空观思想的解释并不忠实。与其说这些信奉瑜伽唯识的论师们弘扬发展龙树的学说,不如说他们完全曲解了龙树空思想的本意。
5. 到了6世纪,同时出现了佛护、清辨两大论师标榜自己是中观论者(Madhyahlika),两人都为《中观论》作注,提出要重新恢复龙树提婆学说的真义,高举与瑜伽唯识学派对抗的旗帜。
6. 特别是清辨(Bhavaviveka,500-570)论师对唯识派学说的批判较为激烈,这在他现存的藏、汉译的著作中都有详细的记载。——自立论证派代表;月称不赞同。
7. 佛护(Buddhapalita,470-540)也在方法论方面,提出了自己独特的主张,彻底贯彻了中观思想破除一切定说邪见的精神,与风靡当时的唯识派展开激烈的抗争。——归谬论证法;月称推崇并完善之。
8. 经过佛护、清辨二论师的努力,中观学说开始现复苏的征兆。
9. 但是,真正使龙树中观学说在印度晚期大乘佛教中重放光彩,并形成了与无著唯识学相抗衡的局面应归功于月称(Cadrakirti,600-650)的不懈努力。
10. 首先,月称确立了佛护提倡的“归谬论证(Prasanganumfirla”为中观学派的正确方法论。佛护认为龙树的空是“唯破不立,只遮非表”。
10.1 月称认为,中观论者既不承别人的主张,自己也不建立任何主张。如龙树的《回争论》说:“若我有所立,则我有过失;我因无立故,于我应无过”。
10.2 世间不管多么完善的论证法,总有漏洞,与空思想格格不入,而归谬论证法只要指出敌论中的破绽,使其立论自相矛盾、不能成立就达到了中观思想所要主张的一切法无自性,万法皆空的目的,而不必另立论。
10.3 月称称赞归谬论证法为“无宗之宗”、“无立场的立场”。
11. 其次,月称为了捍卫中观学派的权威,对当时极为盛行的瑜伽唯识学派进行了彻底的批判。
11.1 公元6、7世纪的印度佛教在认识论方面得到飞跃的发展,而且因明论理学非常兴盛,被称为知识论的时代。特别是以因明学为理论基础的无著世亲的唯识学说相当流行,有凌驾于中观派之上的势头。
11.2 月称认为,因明论理学与中观思想在本质上根本就不相兼容,作为一个中观论者应该站在空的高度立场上,始终对中观思想的主体问题进行探究,至于逻辑思辨的认识论问题,对于人生解脱的宗教需要是无关紧要的。
11.3 月称认为《解深密经》等所说的阿赖耶识是一种假立,其实并无其识。
11.4 关于自证分的批判,如剑不能自割,指不能自触一样,识也不可能自知,否定了自证知的存在。
11.5 唯识中观两派争论的焦点最终在于依他起性到底空不空的问题上。唯识论者认为依他起性虽然也是缘生法,但它是一切诸法所依之因,也是转迷成悟的关键所在,所以是实在的,不应空无。他们所谓的“空”是指在依他起性上起虚妄分别的遍计所执性是空。对此,月称认为这样理解缘起有违龙树的本意,在依他起性上空去遍计所执性,这只不过是不彻底的“他性空”,并不是龙树所强调的“自性空。’。只有把缘生法看作是空、是假名、是无自性的自性空才是龙树所说的缘起性空的真意,才是对缘起的正确理解。
11.6 月称对唯识派以梦为喻来论证心外无境的唯识说也进行了批判。既然由于回忆梦中的见闻觉知就证明意识存在,那么回忆起梦中的境界,也同样可以证明外境的存在。如果梦中无境,同样也应无识。月称认为,有识就有境,无境就无识,境识是平等一如的,故不承认唯识无外境的说法。
12. 月称对唯识学派主要理论的批判,这些批判可以归纳为两点:一是对识转变说的批判,即由迷到悟、由凡到圣的修证历程中作为认识论的转折点而设定的阿赖耶识的批判;二是对三性说的批判,即作为存在论的媒介而设定的依他起性的批判。月称对唯识学说的这一系列批判,在后来唯识论者的著作中,未见有人为此进行辩解或反批判,可见月称的批判是中的之言,在理论上完全战胜了瑜伽唯识说,从而确立了中观学派的地位,形成了与唯识学派并驾齐驱的局面,成为印度晚期大乘佛教两个主要学派之一。
13. 假如没有月称的艰苦努力中观思想很可能被新兴起来的因明论理学所压倒,甚至淹没消失在强盛的唯识学派当中而不见天日。所以,龙树的中观学说在后期的大乘佛教中得到继承和发扬,形成了与唯识学派相抗衡的学派格局,应归功于月称的不懈努力。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