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法称(Dharmakirti)大师,十世纪时的佛教僧侣,为阿底峡尊者之师。因为他居住在苏门答腊的海边,当时被称为黄金洲,所以他又被称为金洲大师(Serlingpa)。【崃按:“金州法称”是把地名和人名合称。】
2. 法称原为苏门答腊人,因为信仰佛法,远渡至印度求学,跟随瑜伽师弥勒(与弥勒菩萨同名的论师)七年,学习《现观庄严论》与《般若经》。他同时修习显密经教,是当时很有名的佛教学者。在印度留学十一年后,他返回苏门答腊。【崃按:从这里,我们明白苏门答腊曾经是佛教智慧传承的中心点。】
3. 阿底峡尊者听闻金洲大师的大名,为了追求更高的境界,决心从印度到苏门答腊跟随金洲大师,从学十二年。【崃按:阿底峡尊者之名“阿底峡”三字就含有“更多、更亮”的意思,只有终身学习者,其生命才能变得“更多、更亮”。】
4. 金洲大师的思想接近于唯识学派,与阿底峡尊者尊奉的中观派并不相同。但是阿底峡尊者对金洲大师极为尊重,据说只要有人提到他的名字,阿底峡大师就会将双手合掌,高举于头,以示尊敬。【崃按:中观学派修行人,对于般若智慧体会极深,尊崇“没有立场的立场”,追求“没有学问的学问”,阿底峡尊者之所以能够这么尊敬金州大师,正好说明了他以般若智慧的高明,洞察了老师无相慈悲的深广。】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