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0-02

小乘二宗:空宗·有宗

1. (名數)八宗之中,俱舍宗為小乘之有宗,成實宗為小乘之空宗,法相宗為大乘之有宗,三論宗為大乘之空宗。

2. 成实宗即以成实论为所依之宗派。 又作成论家、成实学派。 为中国十三宗之一,日本八宗之一。 宗祖为中印度之诃梨跋摩(梵Harivarman ),约生于佛陀入灭后七百年至九百年间(公元157–357年),初于究摩罗陀处修学小乘萨婆多部(说一切有部)教义,继而研习大小诸部,乃撰述成实论,批判有部理论,未久即震撼摩揭陀国,王誉称为'像教大宗'。【注解:摩揭陀(梵语巴利語:मगध,Magādha,或译为摩揭、摩竭陀、摩羯陀)古代中印度十六強國之一,後成四大強國,最後更統一全印度。其国都为王舍城。】

3. 俱舍宗是小乘有宗:犍陀羅國有世親尊者,感於當時《大毘婆沙論》繁瑣。於是根據《大毘婆沙論》作六百偈頌而成《俱舍論頌》,其後注釋八千頌,即《阿毘達磨俱舍論》,全論凡九品,組織縝密而不繁雜。俱舍宗將宇宙分為五位七十五法,並以十八界為中心。五位即是色法、心法、心所有法、不相應行法、無為法;其中色法十一、心法一、心所法四十六、心不相應行法十四、無為法三,共七十五法。


3.1 俱舍是梵語kośa的音譯,意譯爲「藏」。俱舍論所依的《阿毗達磨俱舍論》,「阿毗」(abhi)意譯爲「對」,「達摩」(dharma)含義為「法」,「俱舍」(kośa)漢譯為「藏」,bhāṣya者「論」也,全名譯成漢文就是《對法藏論》。「阿毗達摩」初譯「阿毗曇」,簡稱「毗曇」。

3.2 俱舍宗的前身為毗曇宗。陳文帝時,真諦於於廣州制旨寺譯出《俱舍論》二十二卷,愷根據真諦的講學,又編成《阿毘達磨俱舍釋論》。其後,法泰智愷智敷靖嵩道岳等人開始宏揚俱舍論,成立俱舍宗,毗曇宗也隨之併入。慧愷及道岳為舊譯俱舍宗重要的代表人物。

3.3 玄奘也曾跟隨道岳法師學習俱舍論,後前往印度,遇磔迦國小乘三藏般若羯羅,向其求解《俱舍論》。玄奘自印度返國,永徽二年五月,於慈恩寺重譯《俱舍論》,永徽五年七月完成,共三十卷。並整理說一切有部各論書,傳於弟子普光法寶,為新譯派俱舍宗。普光撰《俱舍論記》三十卷以詳解之,與神泰、法寶分別撰寫的《俱舍論疏》合稱俱舍論三大疏。暉又撰成《俱舍論頌疏》三十卷。至今只有慧暉的《俱舍論頌疏義鈔》六卷、遁麟的《俱舍論頌疏記》十二卷尚存。

3.4 现当代的佛教学者大都也是将本论作为小乘佛教的代表性论著来进行分析和研究的,如演培法师即称本论可以“坐小乘佛教最高的法位”演培《俱舍论颂讲记》(上),第37 页。。

  

3.5 但在藏传格鲁派以五部大论为核心的显教修学体系中,则并不将《俱舍论》视为小乘论典,而是将其划归于根本教。其主要理论依据是:本论是以阐明原始佛教的四谛之理为根本宗旨的,是对佛陀四圣谛教法的理论化与系统化,因此应将其视作全部佛教教理的共同理论基础《俱舍大要讲记(上)》,智敏法师讲述,浙江多宝讲寺内部学习资料,第3~6 页。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