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0-28

《讲有讲无,有无玄同》

《讲有讲无,有无玄同》

  1. 《金刚经》是理解“如来真实义”的一把金钥匙。
  2. 《金刚经》的表达方式“三段式”的:佛说佛,即非佛,是名佛。
  3. 第一段(讲有):“佛说佛”。这是“方便有多门”,从“观世音菩萨”的慈悲心流露。
  4. 第二段(讲无):“即非佛”。这是“归元无二路”,从“大势至菩萨”的智慧心流露。
  5. 第三段(有无玄同):“是名佛”。这是“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从“阿弥陀佛”的菩提心流露。

《经验、体验与智慧》

《经验、体验与智慧》

  1. 经验:经历过的事情,虽然会留下模糊的印象,但是未必会形成知识,更不要说智慧了。
  2. 体验:借助外在的经验,启发内心的深刻体验。体验的真义,不只是“用心以体会之”,更加是“实践以验证之”。
  3. 智慧:智慧来自体验,体验来自苦难。苦难犹如烂泥,令人厌烦。然而,释一行禅师如是说:“没有烂泥,就没有莲花”。是的,智慧的莲花,需要苦难的烂泥来滋养。这是人生的“吊诡”(庄子语)。

《关于佛教的三个“不只是...更加是...”》

《关于佛教的三个“不只是...更加是...”》
  1. 我们提倡的,不只是天上的佛教,更加是人间的佛教
  2. 世人需要的,不只是人死的佛教,更加是人生的佛教
  3. 真实生命呼唤的,不只是来生来世的佛教,更加是今生今世的佛教
  4. 是的,人间的佛教,人生的佛教,今生今世的佛教,才是重中之重、佛中之佛、教中之教。

《善是人生的第一因,恶是人生的梦主》

《善是人生的第一因,恶是人生的梦主》
  1. 儒家所谓“人性本善”,佛家所谓“众生皆有佛性”,基督家所谓“上帝依照自己的形象造人”,讲的都是同一个意思:善是人生的第一因。
  2. 第一因的善,就是真实生命的本源,就是“终极维度”的“形而上的本体”,也就是“道”。
  3. 纯粹理性无法理解与表达“道”,只有实践理性可以达到“道”,并彰显于日常生活之中,所谓“有诸中而形于外”。
  4. 恶,是人与第一因的善“失联”之后才产生的。恶,没有实体,只是善的“缺席”,而产生的“梦境”而已。
  5. 恶,是人生大梦的梦主。人生大梦之中,我们执着于世俗之“相对的善”,嫉恶如仇,与之对决。殊不知,世俗的善,与恶相对,全然在恶的“魔掌”之中,如何会有胜算?
  6. 不契入传统文化的智慧传承,如何出离人生的噩梦?如何获得正常、健康的生活?如何为这个时代与社会做出贡献?
  7. 空谈无益,且请体验生命中第一因的善:好比我们手中抱着一个初生婴儿一样,我们心里满满的都是爱与喜悦,我们会竭尽全力去呵护,去养育,去帮助祂成长。这是我们自己的“灵性的婴儿”,我们一定要去“领养”。老子所谓“如保赤子”,指的就是“灵性卫生”(Spiritual Health)。
  8. “领养”了“灵性的婴儿”之后,我们的人生就会充满神圣的感觉,整个世界也就焕然一新了。多么美好,多么可爱,多么奇妙啊!

《八条目:儒家的八个身体》

《八条目:儒家的八个身体》
  1. 格物涅槃身【“终极维度”大涅槃--无量的无量】【“明明德”的性德(第二个“明”字)在此】(1号身)
  2. 致知宇宙身【半径465亿光年“可观测”乃至于无量无边“不可观测”大宇宙现象--有量的无量】【“明明德”的修德(第一个“明”字)在此】(2号身)
  3. 诚意法身【“意根最微”,微妙莫测;涅槃身在此,宇宙身亦在此】【“明明德于意”的境界】(3号身)
  4. 正心佛身【心即佛;中道之心,天下之大本也】【“明明德于心”的境界】(4号身)
  5. 修身为本【本身:宇宙的礼物;庸德之行,天下之达道也】【修身为本】【“明明德于身”的境界】(0号身)
  6. 齐家团队身(僧团身)【阿罗汉境界】【《孝经》所谓“始于事亲”的“仁德身(仁者不忧)”--“法缘眷属”义:团队成员之间亲密无间,不是“眷属”,胜过“眷属”】【例子:慈善团体或政党的创建与成长】【“明明德于家”的境界】(5号身)
  7. 治国身外身(化身)【菩萨境界】【《孝经所谓“中于事君”的“智德身(智者不惑)”--“无知而无所不知”的“后得智”--“法布施”义:心契经典,而行布施】【“化身”例子:教学视频发布于社交媒体;教学效果显著,学生依教奉行;政治清明,国民个个是好样子】【“明明德于国”的境界】(6号身)
  8. 平天下延续身(智慧传承身)(觉人物种身)【佛陀境界】【《孝经》所谓“终于立身”的“勇德身(勇者不惧)”--孔子所谓“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由意志”境界】【例子:“仲尼之心至今在”的智慧传承;“大同世界”/“人间净土”/“人间天国”的圆满实现】【“明明德于天下”的境界】(7号身)

《儒佛是感性、理性、灵性与生性的全人教育》【旧瓶装新酒】

《儒佛是感性、理性、灵性与生性的全人教育》
  1. 人的感性教育:慈悲心对生命的疗愈与滋养作用【仁德身--“仁者,觉也”(生命的自觉觉他)】【观世音菩萨】
  2. 人的理性教育:智慧心对生命的指引与成长的意义【礼德身--“礼者,理也”(人间秩序即宇宙秩序)】【文殊师利菩萨】
  3. 人的灵性教育:顶峰体验对生命的突破与超越的满足【智德身--“智者,藏也”(灵性的般若智乃是人类生命的大宝藏)】【地藏菩萨】
  4. 人的生性教育:自由意志对生命的价值与意义的彰显【义德身--“尽义而生,尽义而死,只有一义,没有生死”】【普贤菩萨】

《明与暗的对决?光源在哪里?》

《明与暗的对决?光源在哪里?》
  1. 明与暗,都同样来自于光。
  2. 明与暗,来源一样: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3. 明暗与光的关系:光为体,明为用;暗无体,光之缺席即是“暗”。
  4. 光照不足,方有暗。乃若阿弥陀佛为“光中极尊”,光照遍满三千大千世界,则光明可达宇宙每一个最幽微的阴暗角落。
  5. 故禅宗《六祖坛经》说:明暗对决乃二乘人境界,乃若大智慧之人,便不作如是观想。究其实,二乘人智慧光明不足故也。
  6. 自性弥陀之光,遍布宇宙,更无“暗”字可觅。光临之义,大矣哉!

2019-10-27

《什么是健康?什么是正常?》

《什么是健康?什么是正常?》

  1. 什么是正?《中庸》的“中”字,就是“正”。中道的心,就是正。“正心”,就是“中道的心”、就是与本性相应的“本心”。
  2. 什么是常?《中庸》的“庸”字,就是“常”。平常心、日常心的语言和行为,就是常。“修身”,就是“依照中道的心,修正日常生活的语言和行为”。真实生命的永恒原则,并不只是挂在空中的“高大上”,更加是一步一个脚印的“低小下”。“高大上”的“知”,需要通过“低小下”的“行”,才能够彰显出来,才能够有利于人群与大众。
  3. 什么是健?《周易》的《乾卦》就是“健”——“乾为天: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就是黑格尔所谓“宇宙精神”,就是孟子所谓“浩然之气”,就是庄子所谓“与天地精神独往来”的境界。
  4. 什么是康?《周易》的《坤卦》就是“康”——“坤为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就是佛家所谓“慈悲精神”,就是张载所谓“民胞物与”【人类都是同胞的兄弟姐妹,动物、植物、非生物都是人类的同伴朋友】,就是基督家所谓“神爱世人”。“厚德载物”,就是我们人生的“康庄大道”。这是“康”的真实义。

《陶渊明“归去来兮”(旧瓶):《大学》“归去再回来”(新酒)》

《归去来兮(旧瓶):归去再回来(新酒)》

  1. 陶渊明在1600年前“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而去,归隐田园,宁可忍受贫困的生活,也要让自己能够过上“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精神生活。他是千古读书人“穷则独善其身”的好榜样!
  2. 然而,陶渊明的内心并没有放弃“达则兼善天下”的理想,只是在他的有生之年,世道黑暗,他的理想始终没有机会获得施展而已。陶渊明之所以值得后人景仰,就在于他没有在黑暗的时代放弃内心的理想,没有为了追求功名富贵,而甘心同流合污。
  3. 1600年之后的我们,生活在21世纪的时代与社会,应该要扪心自问:我们的时代和社会是“黑暗”的吗?我们的理想不能够在今生今世实现吗?还是,我们根本没有理想与实现理想的强烈愿望?
  4. 根据上述的反思,我建议我们要对自己的时代和社会采取“乐观进取”的态度,要深信自己在今生今世就可以实现理想,就可以“达则兼善天下”。
  5. 所以,借陶渊明“归去来兮”【意思是:归去吧!最后两个字“来兮”都是表达情感的语气词,没有实质的意义】的“旧瓶”,让我们装进“归去再回来”【意思是:一方面是索甲仁波切《西藏生死书》所谓“把心带回家”的“归去”(从“历史维度”回归“终极维度”),一方面是释一行《生活的艺术》所谓“把心带回身体”的“回来”(把“终极维度”带入“历史维度”)】的“新酒”。
  6. “归去再回来”,这就是儒家《大学》所为我们开展的修学次第。“归去”是“知的历程”【从“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到“致知在格物”】,“回来”是“行的历程”【从“物格而后知致”,到“国治而后天下平”】。

《祭礼的真实义:礼敬诸佛》

《祭礼的真实义:礼敬诸佛》

  1. 拜佛、祭祖,就世俗的眼光看,是两回事;按照真实义来说,却是一件事。【崃按:佛是“觉性之祖”;祖是“过现未来之佛”。佛与祖,无二无别,应作如是观】
  2. 什么是佛?每个人内心具有的觉性,就是佛。【禅宗《六祖坛经》如是说:佛者,觉也】
  3. 什么是祖?每个人身体具有的宇宙能量,就是祖。【释一行《生活的艺术》如是说:身体是宇宙的礼物】【“祖”的真实义,就是把“宇宙的礼物”代代相传的“父母与祖先”。根据“能量不灭定律”,身体虽然会毁坏,但是能量却是长存于宇宙之间的。孔子教导我们:“祭如在”,就是提醒我们要在举行祭礼的时候,用心体验真实生命的境界】
  4. 礼敬诸佛:无论拜佛,或是祭祖,都要能够借助庄严的礼仪,提起真诚、虔敬的心,契入普贤十愿的第一大愿“礼敬诸佛”的境界。
  5. 普贤十愿:普贤十愿,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悔业障,五者随喜功德,六者请佛住世,七者请转法轮,八者常随佛学,九者恒顺众生,十者普皆回向。愿愿相入,若能真正契入第一大愿,其余九愿,莫不摄入。
  6. 拜祭的真实义,不只是“礼敬诸佛”,而是完整的“普贤十愿”。
  7. 举行祭礼,不应沦为一种世俗的迷信活动,应提升为一种脱俗的正信活动。【崃按:“世俗”令人感觉老套,“脱俗”令人感觉清新;“迷信”让人陷入愚昧,“正信”让人证得智慧】

《〇就是♾》

《〇就是 

  1. 〇:道家的“无”、佛家的“空”、儒家的“良心”,都提醒我们要修养自己,让自己受到污染的心灵“归零”。“〇”之中,清净无染,至善无恶。
  2.  :道家的“道”、佛家的“涅槃”、儒家的“天理”,都指向一个“终极维度”的“无限大”。这个“无限大”,超越一切时空、一切事物,不只是“相对的绝对”(有量的无量--一真法界),而是“绝对的绝对”(无量的无量--大涅槃)。
  3. 〇就是 :佛家所谓“心就是佛”,不少人错解这句话的真实义,以为只要“开悟”就是“成佛”。其实,佛家强调“信解行证”,“开悟”充其量只是“解得透彻”,路只走了一半,另外一半是“行证”,还需要“乘愿再来”呢。“乘愿再来”也有不少人产生误解,以为是死了以后、来生来世的事情,殊不知,佛门大慈大悲,救度众生的事业刻不容缓,当下、活着、今生今世就要开悟,就要乘愿再来!还在等什么呢?一直在等来生来世,难怪世人会误会佛教是消极、逃避、不负责任的。看看释迦牟尼佛的榜样吧!世尊是怎么度过一生的?学佛,就是学习、效仿世尊的榜样啊!

何谓“尊师重道”?

何谓“尊师重道”?
  1. 何谓“师”?我们的自性。
  2. 何谓“道”?我们的真诚心。
  3. 如何“尊”?敬畏“头顶的星空”,学习科学,确切知道宇宙有多大。宇宙就是“天”,就是至尊无上的。
  4. 如何“重”?敬畏“内心的道德法则”,学习宗教,确切知道心灵有多美。世界上最贵重的东西,不是别的,而是人类的心灵。
  5. 什么是“老套”?不断地重复自己错误的想法、说法和做法。

where does wisdom come? 智慧从哪里来?

where does wisdom come? 智慧从哪里来?
  1. wisdom comes from experience. 智慧来自体验
  2. experience comes from failure. 体验来自失败
  3. real learning and growth lies in failure. 真正的学习与成长就在失败之中。
  4. no mud, no lotus. 没有烂泥,就没有莲花。
  5. don't be afraid. face it. rise up and never be the same again. 不要害怕。面对它。顶天立地地站起来,我们就会看到一个全新的世界。

《卫生Well-Being/Health:卫护生命》

《卫生Well-Being/Health:卫护生命》
  1. 身体卫生(Physical Well-beng/Health):身体的世界,就是物质的世界,科学研究的世界。
  2. 心灵卫生【包括:感性卫生(Emotional Well-being/Health)、理性卫生(Mental Well-being/Health)、灵性卫生(Spiritual Well-being/Health)】:心灵的世界,就是精神的世界,宗教信仰的世界。
  3. 整体卫生(Total Well-being/Health):

《黑格尔:人类认识宇宙,其实是宇宙的自我认识》

《黑格尔:人类认识宇宙,其实是宇宙的自我认识》
  1. 人类,是宇宙精神的最高代表。
  2. 人类精神就是宇宙精神。
  3. 人类精神探索与认识宇宙,其实就是宇宙对自己的探索与认识。

正念与灵性【转载麻婆婆《简书》】

  1. 在一行禅师的书中,Mindfulness通常被翻译为“正念”。
  2. 一个人执行正念,他是与天地连结的,他有一颗慈悲之心,与周围的人事万物有着积极的能量交换,安然处于天地之间。
  3. 孩子本是带着灵性来到世上,但是不当的养育过程会让孩子失去本来的心性。
  4. 养育一个有灵性的孩子,其实就是帮助他们把灵性的觉知带到日常生活中,用正念与这个世界连结。
  5. 灵性是结果,正念是方法

Mysticism 神秘主义


1.
[Term used in History of Western Philosophy西方哲学史术语】神秘主义the belief that knowledge of God and of real truth can be found through prayer and meditation rather than through reason and the senses.
  1. 崃按:生命是“神圣”而且“深密”的,可以用康德批判哲学所谓“实践理性”(Practical Reason)去彰显其真实意义,所以上述的世俗之见,有失偏颇。“神秘主义”除了需要“禅定”的功夫去获得,最终它也能够在“历史维度”中被理性所认知、被感性所体验。关键在于有没有肯为了追求智慧与慈悲,而艰苦实践而已。
  2. “神”与“真理”,不在“历史维度”,而在“终极维度”之中,祈祷与静坐只是通往“终极维度”的其中两个途径而已。说到底,“祈祷”与“静坐”也不过是“禅定”或“瑜伽”的另一种说法而已。

2019-10-21

《宇宙人生的两大奥秘:上天与心灵》

《宇宙人生的两大奥秘:上天与心灵》

  1. 德国大哲学家康德(1724 -- 1804)如是说:头顶的星空与内心的道德律,是令他敬畏的两样东西。
  2. 我用心体会康德的这句话,完全服膺他对宇宙人生的深刻洞见。
  3. 今天早上,获得灵感:康德所说的“头顶的星空”,相应于我们华人说的“上天”;“内心的道德律”,相应于“心灵”。
  4. “上天”与“心灵”,这两个词语非常灵活:可以包括所有宗教,也可以包括无神论,还可以包括科学。
  5. “上天”可以是指不同宗教的“上帝”、“神”、“造物主”、“老天爷”;也可以是无神论的“形而上学的本体”;也可以是科学家研究的“宇宙”。
  6. “心灵”可以是指不同宗教的“圣灵”、“灵魂”;也可以是无神论的“意识”;也可以是科学家研究的“精微物质”、“能量”、“磁场”。

2019-10-20

《人生三要素:愿景、纪律与热心》

《人生三要素:愿景、纪律与热心》
  1. 愿景:基于现实生活的社会与时代所面对的挑战与困难,构想出解决方案,并制定落实解决方案的时间框架。立志于在现实的土地上实现理想,撑起一片属于自己与志同道合者的天空。[Mind: The third eye]
  2. 纪律:愿景源于志向,纪律源于自由意志。没有纪律,就没有自由可言。纪律就是自由的彰显与实践。个人纪律到团队纪律,是成就事业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Free Will: The spiritual body][Manifestation of the free soul]
  3. 热心:火热的心,火热的能量,是一切事业的推动力。热心,彰显于人与人的真心诚恳的交流与合作。热心,彰显于对个人、对社会、对世界的悲悯。热心,不是血气之勇,而是道义之能量,其中包含智慧。[Heart: The third ear]

《九年剧场〈青春禁忌游戏〉观后感:撕裂人心、撕裂人性之后的沉思录》

《九年剧场〈青春禁忌游戏〉观后感:撕裂人心、撕裂人性之后的沉思录》
  1. 继《第一舰队》之后,第二次观看九年剧场的表演。
  2. 《第一舰队》给我最大共鸣的关于人性的大哉问是:人到底是因为相信人性,还是不相信人性,才需要宗教?
  3. 《青春禁忌游戏》给身为教师的我最大冲击的大哉问是:教师教给学生的道德规范到底自己是相信,还是不相信?这个问题直接撞击教师的心灵。
  4. 《青春禁忌游戏》可以说是百无禁忌地丢出了关于人心、人性的一个又一个的大哉问,在这个过程中人心、人性的外衣一层又一层地被剥去,最后连人心、人性本身似乎也被撕裂了。不知道别的观众怎么样,至少我本身在看的过程是不舒服的。然而,在看完戏后与谢燊杰的交流会中,我说出内心的不舒服的同时,也表示了这种不舒服是有助于一个人的成长的。
  5. 四个学生为什么要逼老师交出存放考卷的钥匙?大家的动机与坚持程度其实是不一样的。
  6. 先谈唯一的女学生拉拉(庄舒怡饰演),她不愿意遵守妈妈的道德教条,而安于贫穷和朴素,她下定决心,要去追求富贵和摩登,她的爱情是“有附带条件”的,就是:“不能够过贫穷的生活”。表面看,正如剧中台词所说的她“爱慕虚荣”,但是她是用自己的眼睛观察到社会上的不公平:有的女人勤勤恳恳却总过不上好日子,只能每天愁苦着脸;有的女人却轻轻松松地享受生活,脸上带着灿烂的笑容。她选择要过好日子,这个要求并不算过分吧。社会到底有没有提供一个公平竞争的机会,让人们可以选择过上自己想要过的生活。说到底,拉拉善良的本质并没有丢失,在这个残忍的“游戏”中,她是最早一个表示不想再玩下去的人。到了游戏的最后阶段,她竟然被其他三名学生共谋、合力出卖了,令她完全心碎、心死了。
  7. 第二个谈维佳(韩乾畴饰演),可以说,他是四个学生之中,最“粗野”、“没有修养”,然而也是最“没有心机”、“不虚伪”的一个。他不会是恶人,可是很容易被恶人利用去当帮凶,然后被警察抓去。他就是这类人。所以,说到底,他不是大奸大恶的。他在“游戏”玩到一半的时候,已经感到内心混乱了。他说:“我不知道我们为什么要来这里?”毕竟,他追求的人生目标还是“接近自然”的一份事业(印象中是园林,还是农业之类的)。并不像后面两名学生的人生目标是涉及“社会大染缸”的事业。游戏结束后,他良心发现,对拉拉心存愧疚,在外面街头转角处等着送她回家。
  8. 第三个谈巴沙(梁海彬饰演),他想要当一名哲学家。他思考着“恶的起源”,认为是“上帝给予人类的自由选择的结果”。这个介于荒谬与合理之间的论调,似乎也给这个游戏,下了一个注脚。这个“哲学家”,在恶的道路上虽然比上述两名学生走得还要更远一些,但是说到底,他也没有能够在恶的道路上坚持到最后,他终于崩溃了。游戏结束后,他像个孤魂野鬼一般地离去。
  9. 最后一个,也就是唯一一个把恶的道路走到底的是瓦洛佳(温伟文饰演),他与上述三名学生不一样,上述三名学生都是因为数学考试考得不理想或不够理想,需要偷换考卷,他不需要,他凭自己的本事就能够考好数学。他这一次来,说好听是为了“帮助他同学”,实际上他自己也说了,是为了“做实验”,他要做人性的实验。他认定,如果他可以在这里成功取得钥匙,那么就可以预示他以后在人生道理上可以通行无阻。一句话,他就是恶的化身。游戏结束后,他傲慢地把钥匙丢下,扬长而去。他的人生目标是当外交家。
  10. 讲完学生,当然要讲一下叶莲娜(Elena)老师(徐山淇饰演),这是一名勤勤恳恳、爱护学生的好老师。她心地善良,作风朴素,她完全没有料到学生会这么对待自己,从一开始的不敢置信,到接着的大失所望,再到后来的勃然大怒,到最后的天崩地裂,剧情起伏,扣人心弦。先是在游戏的上半段,在拉拉面前,她对善的理念做了自我表白:即使世界上只剩下了一个人坚持善,那恶也终究只能以失败收场。到了游戏的下半段,在巴沙与瓦洛佳面前,她秉持心中的善,对恶作出了凌厉的反击:一切恶,不管伪装成什么样子,都休想得逞!可惜在这个反击之后,她善的能量也就耗尽了,终于让瓦洛佳乘虚而入,而“完成实验”。
  11. 印象最深刻、最引起警惕的一点:我们的一生是不是某个人或某个集团的实验而已?我们应该且必须做出怎样的奋斗,才不会沦为被牺牲的实验品?然而,想得更加深刻与高远一些:把自己人生当实验,把别人当实验品的人,他们本身难道不也是某种意义的实验品,而不自知吗?他们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又有什么好洋洋自得的呢?
  12. 其实,人心、人性真的可以被撕裂吗?可以被撕裂的,不就表示那不是真实的东西吗?也许,我们真正需要做的是:认真反思,看看撕裂之后,剩下的东西是什么。剩下的,“他们没有拿走”(拉拉最后举起钥匙,再三冲功夫的一句台词)的,才是最真实的东西吧。谢燊杰说,拉拉举起钥匙的那个舞台动作,有观众表示,好比是死尸一片的战场上,还有人举起破损的国旗在摇动着。谢燊杰还说,也许那就是“自由意志”【我提到“不舒服的感觉”会让人成长的时候,提到《人类简史》(Homo Sapiens: A Brief History of Humankind)的结尾说“人类没有自由意志”,让我很不舒服,但我因此更加努力学习与思考,而获得进步。谢导演因此接过去说】。
  13. 最具有哲学思考价值的一句话:“告诉我,这是梦境,这不是真的!”可怜的叶莲娜老师刚刚沉浸于学生为自己庆生的喜极而泣,还没有回过神来,学生就赤裸裸地提出了“卑鄙”的请求,难怪她完全不能够接受。然而,这句台词的含义远远超过了这个情境,而是直接叩问人生的真相。我思考的问题,包括:我们每一个人是否都有意、无意地在“道德梦境”中,装睡一辈子,而不愿意醒来呢?庄周梦蝶,还是蝶梦庄周?叶莲娜老师会不会是把“梦境”和“真的”,两者搞相反了呢?——根据《庄子》对“人生大梦”的描述,人生是一场“梦中梦”,也许叶莲娜要勇敢地从“双重扭曲”的“双重梦境”醒来,才能够看到人生的真相。也许可以说,正是叶莲娜老师不够勇敢面对现实,最后只好屈服于恶的力量,而交出了钥匙。【崃按:根据康德批判哲学,真正的道德需要实践理性,而实践理性所彰显的“自由意志”,是叶莲娜老师所缺乏的。】
  14. 恶的下场:在剧中,“恶的化身”瓦洛佳仿佛大获全胜,其实不然,他是在“杀死所有人”之后才获胜的,最后剩下的,只是他孤零零的一个人,没有人为他鼓掌喝彩,没有人与他一起庆祝胜利。他最后表现出来的“傲慢”,可以说是“装出来”,为自己壮胆的。瓦洛佳的下场,从某个角度来看,可以说是他“离亲叛众”(即:倒行逆施),而导致了“众叛亲离”。恶人的下场,只能是孤独地活在自己的“人生恶梦”中。孟子把生活在“人生恶梦”中的孤独的恶人,称为“独夫”。古往今来,机关算尽太聪明的恶人,其实都被困在“人生恶梦”里面,或是醒不过来,或是太迟醒来。如此而已。
  15. 善的真谛:不是世俗的伦理,不是道德的说教,不是宗教的仪式,而是要勇敢直面惨淡的人生,而是要卸下一层又一层的伪装,而是要从人生的“梦中梦”醒过来、睁开眼睛,看到真实人生的万里晴空。
  16. 善恶对决:在人生的“梦中梦”里,恶的样子有千百种,与这千百种的恶相对,善也表现出千百种样子。然而,这千百种“相对的善”,毕竟是“恶”的“对头”而已,是处于被动地位的,所以当“恶”使出最后一招:取消自己种种伪装的时候,种种“相对的善”也跟着一一破灭。然而,“梦中梦”只是醒了一半,人生的大梦【“恶”为梦主】还在折腾着。
  17. 绝对的善:当“相对的善”在“梦中梦”破灭之后,人的部分意识就已经清醒了,“相对的善”就当下超越“历史维度”,而触及“终极维度”,恢复为“善自身”,也就是“绝对的善”。
  18. 不忘初心:“绝对的善”必须不忘初心,把“终极维度”带入“历史维度”之中,击碎人生大梦,并且唤醒“梦主:恶”。——不是消灭“恶”,因为“恶”不是别人,而是“完整的我”的一部分,只是以前迷失了而已。
  19. 国王没有穿衣:就真实人性而言,是一点也不需要伪装的—荀子所谓“善者,伪也”,那是就“恶”的习惯性(基督家所谓“原罪”/佛家所谓“无明”))而言;就“善”的纯粹性而言,是“赤裸裸,一丝不挂”的。这是人类始祖亚当与夏娃没有堕落之前的“本来面目”。在世俗的道德层面,大人们都“假装”看到国王的新衣,只有小孩看到了国王的“本来面目”,而大声惊呼:“国王没有穿衣”。国王就是我们自己。每个人都是自己的国王,都是自己命运的主宰、灵魂的统帅。
  20. 教师的良知与真我:美国帕克·帕尔默在《教学勇气》一书中指出,良知与真我属于生命的不同层次,良知驱动我们去做“应该做的事”,但是我们“应该做的事”,不一定是我们“愿意做的事”。所以,帕克·帕尔默十分强调教师的“身份认同”(Identity)与“自身完整”(Integrity)。教育不只是良知的事业,更加是真我的旅程。只有良知与真我获得统一,“应该做的事”就是“愿意做的事”,教师才有可能在教学中实现自我、超越自我,教师才有可能在教学上取得真正意义的突破,从而获得教学的成功,而学生也才有可能从他的教学中获得全人格的发展,并且学会“自我教育”。只有这样的教师,才能够彰显“教是为了不教”这句话的全幅意义。
  21. 上述讨论的,触及了人类生命的灵性层面。“灵性卫生”(Spiritual Well-being)是值得教师探索的一个领域。因为,如是我闻:“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Word of Purity and Silence【纯粹与宁静的语言】

Word of Purity and Silence【纯粹与宁静的语言】
  1. Out of purity and silence comes the word of power. (Swami Vivekananda)
  2. 用纯粹而宁静的心,吐出摄受人心的语言。【斯瓦米·维韦卡南达,即:辨喜】
  3. 这是有修养的人说话的方式,我们应该且必须学习。【这样说话:说=悦,说出来的话令听者无不喜悦】

2019-10-19

《科学研究四最:宇宙時空、光速、絕對零度、普朗克長度

《科学研究四最:宇宙時空、光速、絕對零度、普朗克長度》
  1. 宇宙时空:时空之最大【宇宙138亿岁,宇宙半径(以我们为宇宙球体的中心点)465亿光年】【宇宙时空里包含:4.9%普通(重子)物质、26.8%暗物质、68.3%暗能量】
  2. 光速:速度之最快【光速大约是每秒30万公里,即:光在一秒钟内可以绕地球七圈半】【第一宇宙速度:每秒7.9公里(绕地球运动的速度;大约90分钟可以绕地球一圈)、第二宇宙速度:每秒11.2公里(摆脱地心引力的速度;大约60分钟可以绕地球一圈)、第三宇宙速度:每秒16.7公里(摆脱太阳引力的速度;大约40分钟可以绕地球一圈)】
  3. 绝对零度:零下273.15摄氏度。【温度越高,原子随机运动越激烈;反之,原子运动越慢。到了这个温度,原子趋近于不动,所以难以再降温】
  4. 普朗克长度:它是有意义的最小可测长度。普朗克长度由引力常数、光速和普朗克常数的相对数值决定,它大致等于1.6x10-35米,即1.6x10-33厘米,是一个质子直径的1022分之一。【在普朗克长度的量子世界里,时空与重力不复存在】

2019-10-18

《林文庆对人生三大耻辱的回应》【新加坡的文化先贤】

《林文庆对人生三大耻辱的回应》

  1. 【林文庆的故事1:洗清不懂华文的耻辱,发愤学好华文】 
    林文庆因为是土生华人,又是就读英校,所以他虽然很聪明,获得了英女皇奖学金,到英国留学(1887--1892年,18--23岁),但是他却不懂华文华语。可是,他却有强烈的文化自尊心,当大学讲师拿着英文资料要求自己翻译为中文时,当中国清帝国留学生不愿意承认自己是华人时,林文庆都感到十分羞愧。所以,当他学成回国后,尽管事业忙碌,林文庆还是专注于学好华文及其背后的文化传统。【林文庆的岳父黄乃裳是福州人,是个思想先进的活动家,三次从福州带来乡亲去开辟东马的诗巫。黄乃裳传授给林文庆的不只是语文知识和技能,更是文化内涵和灵魂】后来,林文庆还领导了土生华人社会的文化复兴运动,他演讲、教学、写文章,来鼓励土生华人学习华文华语。林文庆不只要洗清个人不懂华文的耻辱,他更要帮助整个土生华人社会洗清这个耻辱。所以,他进一步投身教育事业。到了52岁,还到中国去当校长。从不懂华文到当华文大学校长,这可说是一个传奇故事。
  2. 【林文庆的故事2:回应对土生华人的嘲笑,发愤翻译屈原《离骚》】 
    林文庆在新加坡事业有成,可是为了实现民族教育的理想,他接受挑战,到中国去担任厦门大学校长16年(1921--1937年,52--68岁)。期间,他经历种种困难,包括了当时人们无情地嘲笑他是南洋的土生华人,不懂得中华文化,竟然跑来中国当校长。他很不服气,就去弄明白,中华文化之中最难的是诗歌,诗歌之中最难的是楚辞。于是,他决定选择楚辞的代表作屈原的《离骚》来研究,并且成功地把它翻译为英文,获得国际学术界的肯定,奠定了他国际学者的地位。林文庆用行动,有力地回应了别人的嘲笑!
  3. 【林文庆的故事3:沉默忍受“日本汉奸”的罪名,捐出大部分遗产彰显人格】 
    1942年,林文庆73岁的时候,日本侵略新加坡。日本人强迫林文庆给军队筹款。1945年,日本投降后,英国政府知道林文庆是被迫的,没有给他安上任何罪名,可是部分民众不愿意原谅他,指责他是“日本汉奸”。76岁的林文庆从此退出了公众的视野,直到88岁去世为止,像个小市民一样地生活着。然而,他在遗嘱中,却将大部分遗产捐献给慈善与教育事业。林文庆,又一次用行动来说话,用行动来彰显自己的人格。

《糊里糊涂地来,明明白白地走》

《糊里糊涂地来,明明白白地走》

  1. 糊里糊涂地来:没有人问过我们是否愿意出生到这个世界,我们就糊里糊涂地来了。所以,哲学家说“生是偶然而特殊的”【生具有偶然性与特殊性】。
  2. 明明白白地走:然而,每一个人的死亡却又是不可避免的,即使是秦始皇、武则天、成吉思汗,都不能够例外。所以,哲学家说“死是必然而普遍的”【死具有必然性与普遍性】。
  3. 孔子建议我们,把人生的重点放在“生”,而不是“死”。只要懂得怎么“生”,“死”的终极关怀就自然而然获得解决了。
  4. 热爱生命的人们,才能够活出生命的全幅意义。因为在热爱生命的人们的一生中,他们必然能够获得“顶峰体验”,能够契入真实生命的美妙境界,能够与身旁乃至于天边的人建立美好的人际关系,能够回应这个时代和社会的挑战,能够通过实现理想来改善现实。

《“反正我来了,就没有打算活着离开”,你真的这么想吗?》

《“反正我来了,就没有打算活着离开”,你真的这么想吗?》

  1. “反正我来了,就没有打算活着离开”,这是一句糊涂人讲的糊涂话。可是,许多人或许觉得有趣,或许感受到某种“勇气”,也就糊糊涂涂地跟着说了。
  2. 既然来到这个世界,就要明明白白地活着。
  3. 能够明明白白地活着,就能够体验到“永恒的生命”,就能够明白真实的生命远远大于这个身体,就能够免于死亡的恐惧,“活着离开”了。
  4. 不明白真实生命的真相,千奇百怪的人生现象,真的会把人给“活活吓死”啊!不是吗?

《〇的哲学含义》

《〇的哲学含义》
  1. 心灵归零:谦虚的美德,不是装出来的,而是不断地“反求诸己”,取得心灵突破之后的真实体验,是内心真有所“得”。具有谦虚的美德,才懂得一切德行或事业要“从零点出发”,并且明白“一切皆有可能,只要你愿意”。
  2. 顶峰体验:“人的生命远远大于这个身体”,这不是头脑中的一种想象,更不是一种理论,而是心灵的真实呈现。只有依靠这个心灵的真实呈现,我们才能肯定“人性本善”。【依据龚道运老师说:当年冯友兰与熊十力对“人性本善”有不同看法,前者认为是“一种理论的设准”,后者认为是“一种心灵的呈现”】100年前的宋代,有一个陆九渊,他在13岁的时候喊出了“宇宙即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的千古名言,这不是精神错乱,而是他的顶峰体验。我肯定。
  3. 行的起点:对于儒家来说,取得“顶峰体验”,并不是一个“终点”,而是一个“起点”。《大学》“三纲领,八条目”清清楚楚地列出了儒家的修学次第。修学的目的是“明明德于天下”【“平天下”就是推广灵性教育,让每一个人都能够开发自己光明的德性】。修学的次第,包括“知”和“行”两个方面【知为行之始,行为知之成】,其中“格物”的“顶峰体验”是枢纽。“致知在格物”是“知”的穷尽处,而“物格而后知致”是“行”的启动处。人的一生,就是“不断自我超越,不断寻找更高起点”,就是一个“趋近无限”的过程,所谓“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这也就是《周易》所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2019-10-17

《逆觉反证:不顺之,反逆之》

《逆觉反证:不顺之,反逆之》

  1. 要获得真实生命,不要随着欲望、情绪、杂念往下流。
  2. 要在欲望、情绪、杂念产生的时候,立刻警戒,逆流而上。
  3.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4. 这需要慎独的功夫。
  5. 慎独功夫成熟,独体现前,智慧、慈悲一起现前。

《人生苦痛的总源头:不知、不能、不善》

《人生苦痛的总源头:不知、不能、不善》

  1. 人生苦痛的总源头:不知。这是心灵生命的困境,需要“反求诸己”、“认识自己”。——《西游记》“孙悟空”对应这个生命层面的智能。转化生命:从不知到知。
  2. 人生苦痛的总源头:不能。这是身体生命的困境,需要“推己及人”、“认识社会”。——《西游记》“猪八戒”法号“悟能”,对应这个生命层面的智能。转化生命:从不能到能。
  3. 人生苦痛的总源头:不善。这是身体生命层面与心灵生命层面的矛盾冲突,需要“真诚沟通”、“重新构建”。——《西游记》“沙和尚”,对应调解【两个生命层面之间的】矛盾的智能。转化生命:从不善到善。
  4. 人生苦痛的总源头:不知、不能、不善。这是“整体生命”面对的三大挑战。——《西游记》“唐三藏”生命里蕴藏着“三大宝藏”(佛法僧、经律论、戒定慧、空假中......),就是对我们人生的启示:答案就在我们自己身上,不需要往外去找,要往里面找。
  5. 人生苦痛的总源头:不知、不能、不善。要迎接“整体生命”的三大挑战,我们需要“自由意志”。——《西游记》“白龙马”又称“意马”(与孙悟空的“心猿”相对),就是提示我们:在我们的生命里,存在着“自由意志”,有了这匹“白龙马”,我们就可以“行地无疆”,也可以“飞龙在天”,就可以获得真实生命的大自由。

《人类道德的总源头:全知、全能、全善的形而上实体》

《人类道德的总源头:全知、全能、全善的形而上实体》

  1. 人类道德的总源头,不在身体生命层面的物质世界,也不在心灵生命层面的精神世界。
  2. 人类道德的总源头,就是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的总源头,类似于宇宙学的“奇异点”(Singularity point),也就是禅宗的“一”,也就是道家的“道”,也就是西方哲学史所谓“形而上实体”,也就是释一行禅师所谓“终极维度空间”。
  3. 人类道德的总源头,不是一个理论上的假设,而是每一个人依据实践理性(Practical Reason)的修炼,就可以达到的地方。
  4. 人类道德的总源头,是一个全知、全能、全善的“形而上实体”,佛家称之为“涅槃”、基督家称之为“上帝”、儒家(理学家)称为之“天理”。
  5. 人类道德的总源头,我喜欢把它比喻为数学世界的“无限大”(Infinity),我们虽然不可能成为“无限大”,但是我们可以“趋近无限”(Approaching Infinity)。重点在于“认清方向”。

《君子的身口意:自由意志、智慧、慈悲》

《君子的身口意:自由意志、智慧、慈悲》

  1. 君子的身业:君子的一切行为举止,都以自由意志为依据。所以,他能够做到史蒂芬·科维“七个习惯”的“第一个习惯:主动积极”。君子的生命形态是主动积极的,而不是被动消极的。君子能够“移风易俗”,而不是沾染“风俗”的恶习气。
  2. 君子的口业:君子的一切语言,都以智慧心为依据。所以,他能够做到史蒂芬·科维“七个习惯”中的“第五个习惯:先听后讲”。君子与别人的言语沟通总是顺畅而愉快的。君子能够做到《老子》所谓“知者不言”【注:“言”的本义不是“说话”,而是“争论”的意思】,他会真诚地与别人分享自己所知道的,但是他不会让自己纠缠于无谓的争论之中。当别人真诚地想要求取真理时,君子会不厌其烦地进行解释与澄清。当别人想要炫耀或争面子时,君子就会微微一笑,闭上自己的嘴巴。
  3. 君子的意业:君子内心的一切念头和感受,都是以慈悲心为依据。所以,君子能够做到史蒂芬·科维“七个习惯”中的“第四个习惯:双赢思维”。所以,君子能够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君子明白且能够达到佛家“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深刻含义与美好意境,所以,他在生活中的时时处处,总是能够在言行举止中,彰显出对一切人的大爱、对一切生命的悲悯。

《人性本善:不是理论,是需要为之奋斗的人生信念》

《人性本善:不是理论,是需要为之奋斗的人生信念》

  1. 记得我在教育学院接受师训时,“儒家伦理”(我的两个教学科目之一)的老师对“人性本善”与“人性本恶”的问题,并没有下一个判断,而只是呵呵笑了笑说,这是一个千古争辩的课题。言下之意,这是没有定论的。我听了,心里深不以为然。
  2. 我不同意“人性本善”与“人性本恶”是千古争辩、没有定论的问题。因为我大学三年级“中国哲学史”老师龚道运博士已经把我引入“儒家”的大门了。
  3. 龚道运老师让我明白:“人性本善”不是理论,而是一种价值的判断、一种诉诸良心的真我觉醒,是一个需要为之奋斗的人生信念。
  4. 人是不是善良的?不能够问别人,只能扪心自问,然后自己下判断。

《我华文很烂:腐烂还是灿烂?》

《我华文很烂:腐烂还是灿烂?》

  1. 新加坡学生很喜欢把“我华文很烂”挂在口头上,而不懂得反思:为什么我的华文这么烂?
  2. 我喜欢刺激学生的思考。所以,我就夸张地回应他们说:太好了!就因为你华文很烂,所以你的华文考试可以考A1!
  3. 我紧接着就会解释说:因为我心中的“烂”,不是“腐烂”的“烂”——那太臭了,而是“灿烂”的“烂”——充满光明的。
  4. 真的,到底是“腐烂”的“烂”,还是“灿烂”的“烂”,完全在自己的选择。
  5. “腐烂”的就是把自己看死了的“固定心态”(Fixed Mindset),“灿烂”的就是一切皆有可能的“成长心态”(Growth Mindset)。

《心的成长:从死到生,直到永生》(Spiritual Well-being)

《心的成长:从死到生,直到永生》(Spiritual Well-being)

  1. 有人说:每一个人出生后,就一刻也不停地往死亡奔去。【或:人生就是从摇篮到坟墓的一个历程。】【注:其实何止是人类,每一个地球上的生物,乃至于自然与人文的非生物,皆是如此,无一例外。】
  2. 上述指的是每一个人的身体形式的生命。然而,人的生命远远大于这个身体。
  3. 人不只有身体的生命,还有心灵的生命。
  4. 人类5000年的传统宗教智慧启发我们:当身体的生命一刻也不停地往死亡奔去时,心灵的生命也应当“重新启动”【通过传统宗教智慧的灵性教育,进行心灵修养,以达到古人所谓“开悟”,今人所谓“顶峰体验”的地步】,然后一刻也不停地往永生奔去。
  5. 心灵的学习与成长,才是每一个真正需要的“终身学习与成长”。因为它涉及古往今来一切人所需要的“灵性的卫生”(Spiritual Well-being)。

2019-10-16

《诗经》表达情感的三种方式:赋比兴【听叶嘉莹先生有声书《爱上古诗词的九堂课》有得】

【《诗经》表达情感的三种方式:赋比兴】

  1. 赋:直书其事。例如《诗经·郑风·将仲子》(76/305)一开头就是一句深长的感叹:“将仲子兮”【首字“将”,音读如“锵”,语气词,表达情感,末字“兮”也是语气词,再次表达了绵长的深情】。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这种写法往往是诗人内心情感饱满,故不假外物,而直抒胸臆。
  2. 比:由心及物。例如《诗经·魏风·硕鼠》(113/305)一开头就是丢出“硕鼠硕鼠”的喻体,其本体就是“贪得无厌的官府”。全篇三章,都是用“硕鼠硕鼠”这一句来开头,形象鲜明生动。这种写法是诗人心中先产生一种强烈的情感,然后借用一个外物的比喻来加以抒发。
  3. 兴:由物及心。例如《诗经·周南·关雎》(1/305)一开头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四句,先是描写外物,既听雌雄雎鸠关关之对鸣,又见彼在河之州亲密之情状,乃兴发内心求偶之情意。这种写法是诗人见闻外物,而触发内心丰富之情感。【叶嘉莹:兴发感动。兴发——赋(直接兴发)、比(借物兴发);感动——兴(感乎外物,动乎内心)】

《人类宗教哲学传统需要“去三化”》

《人类宗教哲学传统需要“去三化”》

  1. 去神秘化:人类宗教与哲学的传承都是光明磊落的,都是可以在太阳底下宣讲的,不需要神秘兮兮、装神弄鬼,弄得人精神恍惚、疑神疑鬼。宗教所谓“开悟”、“通灵”都是正常的心灵现象,只要心地光明,就完全可以跟理性和科学挂钩。西方哲学传统中的“神秘主义”与“形而上学”,也是属于人类心灵活动的维度空间,完全可以扫除与之相关的各种迷信与误解,让人类心灵的真相大白于天下。
  2. 去政治化:人类的宗教与哲学的传承都是对人之所以为人的探索,对人类终极关怀的真诚回应,从而对人的生命价给予充分肯定。政治家不应该干扰或利用宗教与哲学的活动来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反过来他们应该且必须在法律上保障每一个国民宗教信仰与哲学思考的权利。因为具有宗教信仰力量与哲学思考能力的国民,更加有助于建设一个强盛的国家与美好的社会。
  3. 去商业化:人类的宗教与哲学的传承关乎的不只是人类个体生命的自我探索、自我超越、自我完善,更加是人类群体生命的思想启蒙、社会改良、文化复兴。关于人类5000年以上的传统宗教、哲学的“爱与智慧”传承,最核心的部分是关乎人类灵性生命的学习与成长,这是一种具有神圣性的教育,是无价之宝,任何有良知的人都不应该将之商业化。

《攀登心灵的珠穆朗玛峰》

《攀登心灵的珠穆朗玛峰》

  1. 地球上的最高峰是珠穆朗玛峰,心灵的最高峰指的是什么呢?
  2. 心灵的珠穆朗玛峰,指的是“顶峰体验”(Peak Experience)。【崃按1:“顶峰体验”在美国学者马斯洛“人类需求层次”中属于“自我实现”——人类需求的最高层次。这是一种灵性的体验。在古代称为“开悟”】【崃按2:在儒家经典《大学》“三纲领 八条目”里,“顶峰体验”(“开悟”)属于“明明德”[性德之光明现前]、“格物”[超越“历史维度”,而触及“本体之物”]的范畴】
  3. 只有登上了心灵的珠穆朗玛峰,我们才能达到“心灵归零”的真实体验,才能在思想上进行“范式转移”,才能像初生婴儿一样对世界保持着“最新鲜的感觉”,才能相信“一切皆有可能”,才能拥有真正的宗教信仰。这是“知为行之始”的一面。【地藏大愿、文殊大智的证得】
  4. 攀登上心灵的珠穆朗玛峰之后,就要尽快“回归人间”,做一个对时代、对社会有用的人。这是“行为知之成”的一面。【观音大悲、普贤大行的实践】

2019-10-15

《念佛:用当下心,念空性佛,念自性佛》

《念佛:用当下心,念空性佛,念自性佛》
  1. 不用当下心,用过现未来心,念的是哪时的佛?自己哪生哪世成佛?
  2. 不用当下心,用东南西北心,念的是哪方的佛?自己哪里去成佛?
  3. 当用当下心,念今生今世、此时此地佛,时时处处皆有可能成佛!因为空性智慧、自性弥陀就在今生今世、此时此地!

《释一行:八个身体》

《释一行:八个身体》

  1. 第一个身体--父母所生:释一行把我们的这个身体,用敬畏的口吻,称呼为“宇宙的礼物”。印度教把身体看作是“圣殿”,认为它是神圣的。
  2. 第二个身体--佛身:这是“佛法僧三宝”的第一个身体。佛者,觉也,两足尊也。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行动中的佛”,应该用“慈悲心-智慧心”来唤醒自己本心的觉性,用觉性来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
  3. 第三个身体--法身:这是“佛法僧三宝”的第二个身体。法者,正也,离欲尊也。我们每一个都是“依照佛学经典的教导来生活的人”。我们善于学习,能够把佛学经典的“正知正见”,彰显为日常生活的“正语、正行”。因此,我们能够与世人建立用真心交流与沟通的美好人际关系。
  4. 第四个身体--僧身:这是“佛法僧三宝”的第三个身体。僧者,净也,众中尊也。我们每一个都要努力把贪嗔痴的习惯性,转化为戒定慧的习惯性,用清净无染的心灵,建立一个互相信赖、真诚合作的团队。我们时时刻刻都记得自己是团队的一员,扮演好自己在团队中的角色。所以,这个身体也可称为“团队身”。
  5. 第五个身体--身外身:这就是所谓“分身乏术”的“分身”。这个有两个解释。(1)通过科技手段而达到“分身”的效果。例如,教师把自己教学内容拍成视频,上传到社交媒体,就可以起到“分身”的作用。(2)通过有效的教学,培养出好弟子,把老师的教学内容在生活中实践,并与人分享。释一行说,在这个世界上有许许多多的他的弟子,如同他一样正念呼吸、正念行走,并与人分享学习心得,这些人都是他的“分身”。
  6. 第六个身体--宇宙身:这就是“宇宙即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的“宇宙身”。古人说“宇宙间没有见过如此高大的人”,就是指这个“宇宙身”。印度教瑜伽修行十分重视“宇宙身”的观照。
  7. 第七个身体--胜义身:这就是超越“历史维度”而触及“终极维度”的“宇宙本体”【上述的“宇宙身”的“宇宙”,属于“现象”的范畴;此处属于“本体”的范畴,可以称为“涅槃身”】身。“胜义身”触及了“不生不死的真实本性”、“永恒的生命”的“涅槃”。

《孔子:未知生,焉知死【孔子不知死吗?】》

《孔子:未知生,焉知死【孔子不知死吗?】》

  1. 当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的时候,孔子内心是已经“超越生死”的,才会这么说。否则,就是故弄玄虚了。孔子,会是一个故弄玄虚的人吗?学习儒家智慧传承的人,都会毫不犹豫地回答:不是。
  2. 孔子知道死亡的黑暗令人困惑、恐惧与哀伤,所以他致力于用生命的光明照破死亡的黑暗,消除世人的困惑、恐惧与哀伤。
  3. 孔子通过真实的道德实践,突破了“历史维度”,触及了“终极维度”的“仁”【“仁”是真实生命的本体,不是理性概念所能明白的,必须通过真实的道德实践才能够触及并体验到】,所以他说“朝闻道,夕死可矣”【“闻道”不是理性概念的学习,而是触及“终极维度”的心灵体验】、“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再度提醒:“仁”是真实生命的本体,是可以通过真实的道德实践而获得的“终极维度”的心灵体验(自我实现的“顶峰体验”)】。
  4. 所以,许多人对孔子“未知生,焉知死”的说法不以为然,而轻率地回应说“未知死,焉知生”,只能说明他们自以为比孔子高明而已。
  5. 我们应当对自以为比孔子高明的人,恭恭敬敬,微笑合掌。

《心与天:心内心,天外天》

《心与天:心内心,天外天》

  1. 心:至小无内,心内有心。慎独功夫【即是“格物致知”的入手处】,功夫成熟,方能突破。内圣境界无穷。
  2. 天:至大无外,天外有天。内圣境界通乎外王境界,道心唯微,“心即是天”。
  3. 一:一心也,一天也,同乎一。“正(止乎一)心”即是“(止乎一)的心”,就是“不二法门的心”,就是“中道的心”,就是“天下之大本的心”【“身修”就是“天下之达道”的身】

《心正身修:敬天爱人》

《心正身修:敬天爱人》

  1. 心正:不只是“态度端端正正”而已【这是世俗层面的理解,也可以,但只是解释了粗浅的层面】,更加是“心灵正大光明”【这是哲学层面的诠释,更重要,因为涉及了心灵的超越依据】。
  2. “心灵的正大光明”之所以可能,是道德实践的结果。
  3. 道德实践始终离不开“慎独”的修养功夫。慎独是功夫,功夫成熟,当下本体【“独体”之“本物”--“独之物自身”--“至善无恶物之则”】现前【“物格”即是“物来”】,“物格而后知致”【“独体”之“良知”--良知之“知其自己”--“独知之时”--“知善知恶是良知”】、“知致而后意诚”【“独体”之“意根”--“意根最微,诚体本天”--“独体之太极”--“好善恶恶意之静”】、“意诚而后心正”【“独体”之“本心”--“独体”是“心之太极”(刘宗周语)--转“有善有恶 心之动(心未正)”为“心正{意诚[知致(物格)]}之静”】
  4. 心正自然能够敬天【“道德形而上本体”(牟宗三语)的“天”;是超越“历史维度”而触及“终极维度”的“天”】,身修自然能够爱人。
  5. 以上所述,不能够只是让它停留在脑海中、成为静态的理论而已,更加要把它付诸实践,让它成为动态的、发展的道德实践历程。
  6. 在道德实践历程之中,每一个人都可以在今生今世、此时此地不断地超越自己、完善自己。

《谦谦君子:过失归自己,功劳归大家》

《谦谦君子:过失归自己,功劳归大家》

  1. 学习《弟子规》或《论语》的人,应该从《周易·谦卦》学起,学习“谦以自牧”【白话翻译:始终保持谦卑的心态与姿态,不断地超越自己、完善自己,向着“天人合一”的境界无限趋近】的精神,做一个“谦谦君子”。
  2. 谦谦君子,善于慎独,已经达到了《大学》所谓“物格而后知致,知致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的境界了。
  3. 谦谦君子,在“独体”的顶峰体验之中,触及了“道德形而上本体”(牟宗三语)的“天”【“终极维度”的“天理”就在这里】【所谓“存天理,灭人欲”,也就是说,谦谦君子已经超越了“习惯性”、“物质性”的生命层次】
  4. 谦谦君子,就是禅宗六祖所谓“真修道人”,他是“不见世间过”的,因为他把“世间过”,都当成是自己没有尽到教化的责任,才会产生的。
  5. 谦谦君子,他善于回向,他孝顺父母、尊敬师长,他重视团队协作,他往往把自己所能够完成的工作,都归功父母、老师、贵人或团队。

2019-10-14

<用光明的心,与黑暗为友》

《用光明的心,与黑暗为友》

  1. 用光明的心,与黑暗为友——《六祖坛经》记载,弟子问:佛法是不是用智慧来破除黑暗?六祖惠能大师回答:那是对二乘人【指的是“十法界”中的“声闻法界”和“缘觉法界”的圣人而言】讲的。大智慧者【指的是“一真法界”直到“究竟成佛”的法身大士与佛陀而言】没有分别心,光明与黑暗平等对待。
  2. 用上帝的心,与撒旦为友——基督教《旧约全书》记载,撒旦本来就是天使长,本来就是上帝创造的,不可能高于上帝。上帝是全知、全能、全善的。与上帝同在者,不但无惧于撒旦,而且具有把“对头/对手”转化为“同伴/同道”的能力。
  3. 明白了上述的两段话,我们就要在每一天的日常生活中付诸实践。光明也好,黑暗也好,都要保持如如不动的心,都要从中修持智慧、长养慈悲;神性也好,魔性也好,都要心存慈悲、身彰智慧。黑暗与魔性之中,也具有强大的生命能量,能够帮助我们的真实生命的学习与成长。

《黑格尔:理性与真实》【结合康德“批判哲学”;开创性思考】

《黑格尔:理性与真实》【结合康德“批判哲学”;开创性思考】

  1. 黑格尔:凡是合乎理性的东西都是真实的,凡是真实的东西都是合乎理性的。【Whatever is reasonable is true, and whatever is true is reasonable.】
  2. 黑格尔的上述名言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者,具有十分重大的参考价值,
  3. “凡是合乎理性的东西都是真实的”:这句话从“认知的视角”提醒我们,要用“纯粹理性”(Pure Reason)来审视“传统文化”(Traditional Culture),从而保存“真实的东西”。这一层意思很容易明白。困难在于下一句。
  4. “凡是真实的东西都是合乎理性的”:这句话从“实践的视角”提醒我们,要用“实践理性”(Practical Reason)来创造“文化传统”(Cultural Tradition),从而弘扬“理性的光辉”。这一层的意思微妙,不容易把握。

《自他对立统一:现实的习惯性 与 理想的道德性》

《自他对立统一:现实的习惯性 与 理想的道德性》

  1. 黑格尔:“自我”中存有“他者”。
  2. 在“自己”之中,就包含了“否定自己”的因素。
  3. “自己”和“否定自己”的对立统一,便是一个“超越自己”和“完善自己”的过程。
  4. 每一个人的生命中,同时具有“现实的习惯性”和“理想的道德性”两股力量。
  5. “现实的习惯性”包含了两种负面的能量中心,一个是“个体的自我中心”(ego-centrism),一个是“群体的自我中心”(social-centrism)。只有依靠“理想的道德性”,才能够超越这两个“自我中心”的纠缠与执着。
  6. “理想的道德性”包含了“社会人”和“自然人”的两个生命层次,一个是“社会的他律道德”(social norm),一个是“自然的自律道德”(timeless principles)。

《今日事今日毕:今生今世可以解决的问题不要推到来生来世》

《今日事今日毕:今生今世可以解决的问题不要推到来生来世》

  1. 我们时常教导孩子:今日事,今日毕。
  2. 但是,我们佛弟子有没有想过:今生今世可以解决的问题,不要拖延到来生来世?
  3. 譬如:出离六道轮回,今生今世就可以解决,为什么要推到来生来世?
  4. 是的,六道轮回是今生今世就可以解决的问题。
  5. 要解决六道轮回的问题,就要明白:“生死即涅槃”、“烦恼即菩提”。
  6. 我们的身体虽然在“生死”之中,但是只要通过“慈悲的修炼”,我们却可以在“生死身”中修炼出“涅槃身”【“永恒生命”身】来。
  7. 我们的心灵虽然在“烦恼”之中,但是只要通过“智慧的传承”,我们却可以在“烦恼心”中滋养出“菩提心”【“菩提心”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也就是“无上正等正觉”心】来。
  8. 《心经》结尾如是鼓励我们:度吧,度吧。往彼岸度吧,大家往彼岸度吧。大家都快快成就无上菩提吧。我们还在等什么呢?

《辨证的反对:依据相反方向的相向而行,证得超越对错的永恒原则》

《辨证的反对:依据相反方向的相向而行,证得超越对错的永恒原则》

  1. 依据黑格尔“二律对反”的辩证法,我们可以突破“非黑即白”的二元对立的困境,而获得一种超然的全面的认知。
  2. “二律对反”的原则,就犹如《金刚经》所谓“佛说佛,即非佛,是名佛”【白话文翻译:当佛告诉我们“佛”的时候(佛说佛),我们内心就要摆脱“佛”的名相束缚(即非佛),才能够获得“佛”的真义(是名佛)】
  3. 所以,当有人“反对”的时候,我们要用“二律对反”的辩证法来看待。
  4. “反对者”不一定是反对我们要表达的道理,他们反对的极有可能是我们使用的言语文字的名相。只要双方耐心沟通,往往就可以取得沟通的良好效果,发现原来彼此的看法是一致的。
  5. 也就是说,双方在表面上由于言语文字的名相的差异,好像“背道而驰”;实际上,依据彼此想要表达的道理来说,却是“殊途同归”的。
  6. 只要保持“心灵的开放性”、“视角的多元性”与“意志的自主性”,对立的双方就可以“超越对错”,而互相印证各自证得的“永恒原则”。
  7. 然而,现实的人生本来就是多姿多彩的,物质的世界本来就是千差万别的,多样性是生命的表现形式,我们不能够视而不见,粗暴地强求一致。
  8. 天地万物的来源虽是“一本”,天地万物的表现形式却是“万殊”的。既然是“万殊”的表现形式,回归的途径也同样是“万殊”的。这就是佛法所谓“四万八千法门”。虽然是“四万八千法门”,但是一切众生,最后的最后,同归于“终极维度”的“涅槃境界”。
  9. 最后的最后,是指“一切众生”而言,是指地藏菩萨“度尽众生”愿满之时而言。回归到今生今世我们“当下这个众生”而言,我们每一个佛弟子都必须秉持地藏菩萨的大愿,在有生之日,尽快证得“涅槃”【永恒的真实生命】,然后“乘愿再来”,教化世人,以便帮助尽可能多的人,也证得“涅槃”并“乘愿再来”教化世人。应作如是观,应如是修行,应如是证悟,应如是救度,佛法才能真正复兴,佛法才是真正的“为人生”。
  10. 修持慈悲与智慧的佛弟子当知:成佛就是“成就觉性”,就在今生今世,不可推延到来生来世。
  11. 扪心自问:不能够成就自己的“觉性”,算什么佛弟子?

2019-10-13

《佛法是智慧的传承,是慈悲的修炼,而为全人类所必需》【开创性思考;对应着说、接下去说】

《佛法是智慧的传承,是慈悲的修炼,而为全人类所必需》【开创性思考;对应着说、接下去说】

  1. 佛是智者,佛法是智慧的传承。在人类历史上,这个智慧传承的学习者,都是“热爱智慧并追求智慧”的过去佛、现在佛与未来佛。【崃按:西方“哲学”(Philosophy)二字,就是“爱智慧”(Philo--爱,sophy--智慧)的意思,与这个意思完全相通】
  2. 佛是觉者,佛法是慈悲的修炼。在人类历史上,这个慈悲修炼的实践者,都是“弃绝贪嗔痴并追求灵性”的过去佛、现在佛与未来佛。【崃按:印度的瑜伽智慧传承特别强调:为了“弃绝世俗的习惯性”,必须通过“瑜伽的修炼”,进行身心灵的“调整与沟通”,才能享受真实生命的“大自在”与“大自由”。“瑜伽”(Yoga)二字就是“连接、联系”的意思。每个人只要跟自性的真实生命连接、联系起来,就自自然然会流露出无限的慈悲。】
  3. 一切法,皆是佛法。只要是智慧的传承、慈悲的修炼,就是佛法。我们只要仔细观察,就能够发现:当今世界的四大文化传承(中国儒释道、印度印度教、西方希腊哲学-希伯来基督教、阿拉伯伊斯兰)当中,的的确确都有自己的智慧的传承与慈悲的修炼,一种“佛法无边”的深刻体验、一种“悲天悯人”的宗教情怀,也就油然而生,

七大:地水火风空见识【转载佛学知识】

  1. 地、水、火、风、空、见、识 之七法,即色、心万法之体性。可大别为地大、水大、火大、风大、空大、见大、识大七种。又作七大性。
  2. 地、水、火、风称四大,为色法之体;加空大为五大,复加识大为六大。
  3. 大,乃周遍法界之义。万法之生成,不离地、水、火、风“四大”,依“空大”建立,依“见大”有觉,因“识大”有知。前五乃非情【包括:虚空、非生物、植物】所具,后二则有情【包括:动物、人物、意识体、智能体、灵性体】所兼;然举七法该摄万法。
  4. 其中,地大称万法之“坚”性,火大为“暖”性,水大为“湿”性,风大为“动”性,空大为“无碍”之性,见大为“觉知”之性,识大为“了别”之性。
  5. 即前五大约于六境(色、声、香、味、触、法),见大约于六根(眼、耳、鼻、舌、身、意),识大约于六识(眼、耳、鼻、舌、身、意),故与十八界仅有开合之不同。【崃按1:按照“唯识宗”的体系,“六识”可分为“五个门前做买卖”的“前五识”(眼耳鼻舌身意)与“一个在家把帐开”的“第六意识”。“六识”与“第七末那识”、“第八阿赖耶识”是“八个兄弟一个胎”、“一个伶俐”(第七末那识)、“一个呆”(第八阿赖耶识)】【崃按2:按照“五蕴”(色、受、想、行、识)的体系,“色蕴”指的是唯物的“身体世界之色法”(地大、水大、火大、风大)、“受、想、行、识”四蕴指的是唯心的“心灵世界之心法”(空大、见大、识大)。“观自在菩萨,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所谓“照见五蕴皆空”的境界,即是“终极维度”的“涅槃境界”(非唯物、非唯心,而是唯物与唯心的共同来源、真实本性)】
  6. 此七大非各各独立之实性,乃真性“如来藏”触缘所发动者。

《习惯性 VS 批判性》

《习惯性 VS 批判性》

  1. 关于人性,有所谓“人、兽、神、魔”四性之说,就是说:人,同时具有“人性”、“兽性”、“神性”和“魔性”。我想,四性的形成,其实都离不开一个“习惯性”。
  2. 人习惯做人,兽习惯做兽,神习惯做神,魔习惯做魔。习惯成自然。所以,人自然做人,兽自然做兽,神自然做神,魔自然做魔。
  3. 要打破习惯性,就需要批判性。
  4. 首先对意志的批判:自觉“我有选择的自由”;
  5. 其次对思想的批判:创造愿景“我可以且愿意变得更加美好”;
  6. 再次对情感的批判:激发热爱生命的激情“我确实热爱且不遗余力地追求更加美好的生命境界”;
  7. 最后对灵性的批判:确立亲证灵性的信心“我能够不止一次地跟灵性取得联系并不止一次地超越自己”。

第八个习惯:找到自己,然后激励别人也去寻找自己

第八个习惯:找到自己,然后激励别人也去寻找自己。【我们需要下列四种力量(4 intelligence,才能够找到自己】
  1. 愿景(理性的调整与沟通)Vision of your mind —mental intelligence
  2. 纪律(身体的调整与沟通)Discipline of your body — physical intelligence
  3. 情怀(情感的调整与沟通)Passion of your heart — emotional intelligence
  4. 良知(灵魂的调整与沟通)Conscience of you soul — Spiritual intelligence

《愚昧的偏爱障碍慈悲,顽固的偏见障碍智慧》

《愚昧的偏爱障碍慈悲,顽固的偏见障碍智慧》

  1. 偏爱与愚昧有关,正如同慈悲与智慧有关。偏爱的表现形式就是“溺爱”、就是“爱你变成害你”,这是没有智慧的缘故。反之,孔子所谓“仁爱”、佛家所谓“慈悲”或基督家所谓“博爱”,才是“真爱”,那是破除了“愚昧”的束缚之后,表现出来的以“智慧”为核心的“爱”。
  2. 偏见与顽固有关,正如正见与灵感有关。偏见的表现形式就是“自我中心”的“狭隘”心态,这是没有“将心比心”、“换位思考”情感教育生命层面的学习与成长的缘故。反之,孔子所谓“智者不惑”、佛家所谓“般若智慧”或基督家所谓“属灵生命”,那是破除了“顽固”的束缚之后,表现出来的以“自由心灵”为核心的“正见”。
  3. 正见的爱 与 爱的正见,是21世纪人类所需要的智慧传承。而这个智慧传承,正是中国、印度、西方、阿拉伯的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
  4.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5. 人,都具有自由意志(Free will),都拥有选择的自由权(Freedom to choose);
  6. 人性源于神性(Divinity of human nature),都具有永恒而神圣的生命原则(Timeless and divine Principles of life);
  7. 每一个人都具备4种智能:(1)根据“纪律”调整与沟通的“身体智能”(Physical intelligence through discipline);(2)根据“愿景”调整与沟通的“理性智能”(Mental intelligence through vision);(3)根据“热情”调整与沟通的“情感智能”(Emotional intelligence through passion);(4)根据“良知”调整与沟通的“灵性智能”(Spiritual intelligence through conscience)。

2019-10-12

《实现自我、超越自我、完善自我》

《实现自我、超越自我、完善自我》
  1. 实现自我:看着满园玫瑰痛哭之后,我们开始寻找那一朵真正属于自己的“生命中的玫瑰”。“众里寻她千百度”之后,终于“找到自己”
  2. 超越自我:“找到自己”不是一个终点,而是一个“新的起点”;人生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是一个趋近无限的过程;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终其一生,我们都要寻求“超越自我”
  3. 完善自我: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事物,然而,我们心中不能够放弃“完美”的理念,不能没有对“完美”的追求,不能没有实现“完美”的强烈愿望,否则,人生有什么意义可言?《大学”所谓“止于至善”,就是启示我们人生应该且必须以“至善”为归宿。

《科学是君子,宗教是淑女》

《科学是君子,宗教是淑女》

1. 科学科学,以智分科,以觉为学。【智指理性智慧,觉指自觉纠错】这是一个理性的君子。

2. 宗教宗教,以善为宗,以爱为教。【善指天理的善,爱指良心的爱】这是一个德性的淑女。

3. 科学、宗教,同为人类所需,同为人类智慧的创造物,应该有共同语言,应该互相理解、互相尊重、互相帮助,同心协力,为世界和平与人类幸福作出贡献。

《真的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吗?》

《真的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吗?》

  1.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这句话,一般上都是用在贬义的,只要是用来否定某个人有不好的思想或行为倾向,根本不太可能会改变。
  2. 根据上述,这个通俗的语言层面所指的“本性”,其实是“习惯性”,已经“习惯成自然”了,所以很难改变。要注意的是:虽然用了“江山易改”(“江山”当然绝对不是“易改”的),夸张地强调“难改”,但是重点是“难”,是“可能性非常低”。不管可能性多多低,还是存在可能性的。只要能够找到方法,下定决心,“知难而进”,再根深蒂固的坏习惯,还是有可能改变的。即使是佛学智慧所谓“无量劫以来的烦恼习气”,也是可能改变的。如果没有这个坚定的信心,人生还有什么意义可言呢?一定都注定了,那就永永远远地在六道中轮回,永远没有成佛的可能性了。
  3. 上述所谓“成佛的可能性”就是佛学智慧所谓“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而且在“一切众生”之中,人类“成佛的可能性”是最高的。人类所具有的“佛性”,才是真正的“人性”,才是人的真正的“本性”。而且,不可不知,人的真正的“本性”,是“真实生命的依据”,是“永恒不变”的,不要说是江山的沧桑变化【所谓“沧海变成桑田,桑田变成沧海”】,就算是宇宙毁灭了,人的真实“本性”还是如如不动的。

《沟通:有沟,怎么通?》

《沟通:有沟,怎么通?》

  1. 既然你我在思想上存在鸿“沟”,那就代表我们存在“沟通的困难”,但是只要我们“知难而进”,抱持一颗真诚与善良的心灵,我们就会有办法,让彼此能够心意相“通”。
  2. 你我之间既然存在着一条“思想的鸿沟”,到底应该且必须怎么做,才能让你我“心意相通”呢?答案就是“搭桥”。
  3. 所以,“沟通”不是别的,而是“你我共同构建心灵桥梁,以便跨越思想的鸿沟,达到彼此心意相通的结果”

《胜王瑜伽(Raja Yoga)的八个步骤》

《胜王瑜伽(Raja Yoga)的八个步骤》
  1. Yama 禁制/生命的定向🧭:也就是“止恶”面的“持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欺骗、不贪心]
  2. Niyama 劝制/生活的规律:也就是“行善“面的“生活实践”【洁净、知足、苦行、学习经典、顺从上帝】
  3. Asana 调身:也就是瑜伽的正确坐姿。【身体的调整与沟通】
  4. Pranayama 调息:呼吸的调整与沟通。
  5. Pratyahara 制感/摄心:不让感官把自己拉到外面的世界去。【感官能力的调整与沟通】【外不着相】
  6. Dharana 执持/凝念:把意念固定在一点上。【意念的调整与沟通】【内不动心】
  7. Dhyana 禅定/入定:向内的观照。【内观能力的调整与沟通】
  8. Samadhi 三昧/般若:也翻译为“三摩地”或“等持”,指的是“超越意识”的证得。【“超越意识”能力的调整与沟通】【也就是马斯洛所谓“自我实现”的“顶峰体验”】

2019-10-11

《黑格尔:人类精神是宇宙绝对精神的代表》

《黑格尔:人类精神是宇宙绝对精神的代表》

  1. 在黑格尔看来,宇宙具有一种绝对精神。
  2. 宇宙的绝对精神,只有人类精神可与之呼应。【庄子说“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与黑格尔所说的,有异曲同工之妙。】
  3. 黑格尔说,人类在万物之中,是最后才出现在地球上的。正因为是最后出现的,人类唯独具万物所不具备的“心灵”,而能够创造出“精神世界”。【崃按:人类是“宇宙的幼子”,却蒙受了宇宙最大的“恩宠”】
  4. 黑格尔进一步指出,人类精神认识宇宙的过程,就是宇宙绝对精神认识自己的过程。
  5. 所以说,人类精神是宇宙绝对精神的代表。【崃按:依照这个启示,人类生命的“身体和心灵”两个层次,虽然分别代表“万物之一”与“万物之灵”,但是却共同承担了“宇宙绝对精神的代表”这个使命。人类需要以智慧、慈悲和勇气来完成宇宙所赋予自己的神圣使命。】

海德格尔:用明天的可能性来规划人生

海德格尔:用明天的可能性来规划人生

  1. 东方人的人生,总是“向后看”,总是对“必然性”的“因果律”抱着高度的警戒心,总是心怀敬畏地“用昨天来规划人生”。——东方人的思路是这样的:“今天”的一切是“昨天”造成的,所以“明天”的一切也将由“今天”决定。所以,“今天”要好好把握。对于“今天”,东方人总是抱着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人生态度。
  2. 西方人的人生,总是“向前看”,总是对“可能性”的“或然率”抱着深度的好奇心,总是心怀希望地“用明天来规划人生”。——西方人的思路是这样的:“昨天”已经过去了,何必再去牵挂?看看“明天”吧,充满着这么多的可能性【包括了“死亡”的可能性,海德格尔都考虑到了】,“今天”就要仔运用自由的自由,做出明智的抉择,展开“以始为终”["Begin with the End in mind." by Steven R Covey]的大行动。对于“今天”,西方人总是抱着跃跃欲试、放手一搏、大步迈进的人生态度。
  3. 身为在21世纪“地球村”的时代与社会之中,我们还有必要斤斤计较自己是东方人还是西方人吗?人由东方与西方之分,智慧有东方与西方之分吗?掌握双语乃至多语,通达双文化乃至多文化,融贯东西方乃至于南北方的智慧,不是更好吗?

永生与死神的对话

永生与死神的对话

  1. 死神:生命,跟我走吧!
  2. 永生:为什么要跟你走?走去哪里?
  3. 死神:有生必有死,既然死了,就要跟我走。走去哪里,说了你也不会明白的。
  4. 永生:既然是我不能明白的地方,那我不跟你去。
  5. 死神(不可置信):什么?凡是生命,总归一死,你哪能例外?
  6. 永生(深深吸一口气):是的,我就是一个例外。
  7. 死神(不服气):凭什么?
  8. 永生(深情地):凭着对生命的热爱。
  9. 死神(有点畏缩):那也不足以让你成为例外。
  10. 永生(拿下面具):凭着内心神性的智慧,我回归到神的王国。【崃按1:“内心神性的智慧”,就是儒家所谓“性善”、佛家所谓“佛性”、基督家所谓“上帝的形象”】【崃按2:“神的王国”,就是儒家所谓“天理”、佛家所谓“涅槃”、西方哲学智慧所谓“形而上的本体世界”】

心的呈现 VS 物的呈献

心的呈现 VS 物的呈献

  1. 我欣赏的学者衣若芬在她的脸书上表示:在她的新书《书艺东坡》的发表会上,有读者向她指出,“倾情呈现”写错了。衣若芬就对“呈现”与“呈献”作了一番精彩的分析,并指出“做呈献”似乎是一种“南洋华语”的表达,别的地方没有看到。
  2. 我心的回应1:也许我们可以说“呈现”比较偏向于“心”的“情怀的表现”【譬如:“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呈献”比较偏向于“物”的“行动的贡献”【譬如:“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3. 我心的回应2:然后,“心”与“物”在没有人文修养的人,的确是隔绝的,甚至是只有“物”的层次、而没有“心”的层次的生活体验;然而,在有人文修养的人那里,“心”与“物”可以是交融的,是一体的。
  4. 我心的回应3:身为“土生土长”的“南洋人”,我希望,衣若芬先生【“先生”二字,不可用“南洋华语”去理解,要用“古典中文”去理解】所谓“南洋华语”所表达的“呈献”,不只是局限于“物”的层面,而是具有“心”的人文内涵。我们“呈献”的不应该仅仅是有价格【送礼物,不一定要高价格的,具有一定价格就可以了,担心的是,有人连钱都吝啬,送的是低价格的礼物】的“礼物”,更应该是有价值【无价的】的“情意”。如果是那样,我们即使用“倾情呈献”,我深信,衣若芬先生也会点头微笑的。

2019-10-10

《永恒的生命:人是不会死的》

《永恒的生命:人是不会死的》

  1. 孔子说:“都还没有搞清楚生命是怎么一回事,又如何搞清楚死亡是怎么一回事呢?”【子曰:“未知生,焉知死?”】
  2. 孔子的意思是说:人生的重点是生命,而不是死亡。【是啊!多么简单,“人生”就是“人”与“生命”。】
  3. 孔子又说:“早晨搞清楚了生命是怎么一回事,傍晚死亡也无所谓。”【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4. 孔子的意思是:生命是永恒的。只要明白了这一点,就可以坦然面对死亡,而不再心存恐惧了。【崃按:孔子深深体会“生命永恒”的道理,所以当他周游列国途中,被驱逐、被恐吓、被围攻,陷入生命危险的境地时,还能够保持镇定,处之泰然。】

<见与不见:现象与本体>

<见与不见:现象与本体>

  1. 见:见的是现象。能“见”的主体 与 所“现”的现象 是 同时、同处的。认知的主体 与 被认知的现象 不是对立的两个东西 而是融合的一个东西。不被认知的现象 就等于是 没有存在,因为它既然没有被认知主体之光“照见”,它就会因为没有被“发现”而永远隐藏在黑暗之中。所以说,“心外无物”。花,固然在山中自开自落,但是没有人去欣赏,它也只是在永恒的黑暗中自开自落,不能够彰显它的存在价值。这个道理,提示了我们一定要通过互相欣赏而互相彰显存在的价值。
  2. 不见:不见的是本体。“不见”的本体 就蕴藏在 “见”的现象之中。不要只是用肉体的眼睛去看天地万物,要用心灵的眼睛去看天地万物。万物静观皆自得。肉眼只能看到天地万物的现象,心灵的眼睛却能看到现象背后的本体。天地万物的本体,不是“可观测的有限的无限宇宙”【它也属于“现象”的范畴】,而是“不可观察的无限的无限宇宙”【它属于“本体”的范畴】。宇宙的本体,可以叫它作“神”,但这个“神”,不是“人格神”【像人类一样具有情感、意志与思想的神】,而是“形而上道德本体的神”【就是孔子所谓“天何言哉”的“天”;也是《中庸》所谓“天命之谓性”的“天”;也就是牟宗三所谓“形而上道德本体的天”】。孟子说:“尽其心者,知其性;知其性者,知其天”。【穷尽“良心”到极致处,就能够明白何谓“性善”;明白了何谓“性善”,就能够明白何谓“天理”】。所以,不见,不是真的不见,而是不能够用肉眼【只见现象界】去看见,只能用心灵的眼睛去看见。不可不知。

《认识论与本体论是一个整体》【开创性思考】(未完待续)

《认识论与本体论是一个整体》

  1. 人认识世界,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人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认知主体,世界也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被认知客体。这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引人入胜,最终让我们惊叹不已。原来,主体与客体不是隔绝的【“隔绝”是一种根深蒂固的错觉】,而是融合为一体的。
  2. 人是“万物之灵”,一方面要避免自己产生错觉,而形成“人类中心论”来看这个世界;一方面要避免自己逃避责任,而形成“虚无主义论”来看这个世界。人在宇宙之间,扮演着认知主体的角色,这是“老天爷”【“天命之谓性”的“天”的通俗称谓】所赋予人类的神圣使命,而赋予人类神圣使命的“老天爷”并没有冷眼旁观,而是以“智慧-慈悲-勇气”的形式深深蕴藏在人性之中。
  3. 人同时又是“万物之一”,一方面要避免自己产生错觉,而形成“我微不足道”的自卑情意结;一方面要避免自己盲目冲撞,而形成“别人与我何干”的自我中心情意结。人在宇宙之中,要学习怎么与天地万物和谐共处,要明白“民胞物与”【一切人都是同胞的兄弟姐妹,地球上的动物、植物,乃至于非生物,都是我们的同伴】的道理。
  4. 身为“万物之灵”,我们是“老天爷的长子”,要学习“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的精神,以一颗大智慧与大慈悲的心灵,来护佑天地万物;身为“万物之一”,我们要与天地万物应该和谐相处、平等对待,以一种大弘愿与大行持的品格,来安顿天地万物。
  5. 最后的最后,人赫然发现:“万物之灵”与“万物之一”不是隔绝的,而是融合为一体的这个“一体”,就是“终极维度”的“形而上道德本体”的“天”【老天爷不是“人格神”,而是“天何言哉”的“天”,必须用心去“默契”】。

《康德心目中的“上帝”》

《康德心目中的“上帝”》
  1. 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把上帝“从前门请出去了”
  2. 康德的“实践理性批判”把上帝“从后门请回来了”
  3. 康德的工作:推翻建立在神学基础上的道德,创造建立在道德基础上的神学
  4. 在康德心目中:没有人格神的上帝,只有“终极维度”的“道德形而上学的上帝”。
  5. 康德一生敬畏的两个对象:头上的星空与内心的道德法则。【崃按:“头上的星空”对应“身体的世界”,“内心的道德法则”对应“心灵的世界”。通过道德实践,两者互相呼应,最终突破“历史维度”而触及“终极维度”,再把“终极维度”带入“历史维度”之中,人终于实现了自身,终于顶天立地地站了起来!】

《真我的旅程:肯定自己、否定自己、找到自己》

《真我的旅程:肯定自己、否定自己、找到自己》

  1. 真我旅程的第一个阶段——肯定自己:如果不肯定自己,那么“真我”就没有立足之地了。不管世界怎么无情、怎么让自己心碎-心痛-心死、怎么不值得留恋,记得记得,请肯定自己毕竟不是那么无情、那么令别人心碎-心痛-心死、那么令人觉得不值得留恋。是的,至少从消极面来肯定自己。在充满黑暗的茫茫宇宙中,肯定自己的内心世界里,还留存着火种永不熄灭。不是吗?如果不是因为这个永不熄灭的火种,我们不是老早就被黑暗吞噬了,老早就已经跟浑浊的世界同流合污了,又何来的愤世嫉俗、义愤填膺呢?
  2. 真我旅程的第二个阶段——否定自己:如果不否定自己,那么“真我”就只能够永远困守在“心灵的山洞”里,与真实生命的康庄大道、广阔天地无缘了。第一个要否定的对象是“个人的自我中心”,这是很困难的。“个人的自我中心”,在佛法中叫做“我执”,也叫“烦恼障”,要破除这个内心世界“乌云”的障碍,我们的“阳光”的“智慧”才能普照心灵的大地。第二个要否定的对象是“群体的自我中心”,这是难上加难的。“群体的自我中心”,在佛法中叫做“法执”,也叫“所知障”,要破除这个人类文化世界“分别心的井底之蛙的纠缠”的障碍,我们的“大海”的“慈悲的真实生命”才能恢复本来就享有的自由自在。
  3. 真我旅程的第三个阶段——找到自己:如果不找到自己,那么“真我”要嘛就只是内心世界的一个幻觉,要嘛就只是撕裂社会的一个恶魔。找到自己,就是自己经过“众里寻他千百度”之后,“蓦然回首”,终于发现“真我”就在“灯火阑珊处”,看着自己在微笑。“真我”具有孔子所谓“人生三大达德”: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找到自己的人,也就是找到真我的人,他具有真人格、真生命,他能够建立真事业,开创真世界。

2019-10-09

《生命的学习与成长:灵性的自我更新》

《生命的学习与成长:灵性的自我更新》

  1. 生命的学习与成长,才是意义深广的“终身学习”。
  2. 生命的学习与成长,关键在于灵性的自我更新。
  3. 生命的学习与成长,只要触及了“终极维度”的“灵性”,整个思想便会来一个“范式转移”(paradigm shift),整个生命便会像尖端科技产品获得“更新”一样,提升到更高版本”。【马斯洛所谓“自我实现”Self-Actualization的“顶峰体验”Peak Experience】——崃按:这里面没有任何神秘可言,有的只是人类心灵的光明体验,而且是人人可以通过“实践理性”Practical Reason获得的体验。

《灵魂自由论》【开创性思考】(未完待续)

《灵魂自由论》

  1. 要嘛有灵魂,要嘛没有灵魂。
  2. 认为【仅仅是“认为”,不一定是事实真相】没有灵魂暂时不用讨论。既然说有灵魂,那么灵魂就一定是自由的。
  3. 灵魂自由是事实真相,灵魂不自由是幻觉。【“幻觉”需要通过道德实践去打破】
  4. 通过道德实践,打破“灵魂不自由”的幻觉之后,当下就会恍然大悟:原来我是自由的,过去自由,未来也永远自由。
  5. 不管有没有打破幻觉,灵魂自由都是事实真相。差别在于:没有打破幻觉的人,他不知道;打破幻觉的人,他知道。
  6. 再讨论不相信灵魂的人:他也一样具有自由的灵魂。虽然他不相信灵魂,灵魂每一天都陪伴着他。只是他不知道而已。
  7. 灵魂存在的证据:人有心灵。
  8. 每一个人都具有心灵。但是,每一个人的心灵能力的大小不同。
  9. 注重心灵的学习与成长的人,心灵能力大;不注重心灵的学习与成长的人,心灵能力小。
  10. 不相信灵魂与心灵的人,虽然也有灵魂与心灵,但是也如同没有一样,因为能力实在太小了。难怪他会认为没有。

《慎独:自我的心灵批判》

《慎独:自我的心灵批判》
  1. 批:反手批,比喻战斗的力量。
  2. 判:一刀两断,比喻智慧的辨别。
  3. 慎:高攀龙所谓“讨真心”的道德实践功夫。(“真心”为“慎”,能够“用心”就是“真心”,不需要“在用心之外去找真心”。“真心”不可觅,“用心”之中就存在者“真心”)
  4. 独:独一无二、“终极维度”的“独体”【形而上的本体;必须依靠实践理性去亲证,用纯粹理性将“百思不得其解”、“越想越糊涂”】
  5. 心灵宣战:这就是“格物”,就是“断烦恼”,需要的是具有战斗力量的“批”字。贪嗔痴的魔军与戒定慧的正义之师,两军对峙,即将展开生死存亡的“圣战”。然而,戒定慧的正义之师志不在于滥杀无辜,而在于感化与“化敌为友”。正义的战争所遵守的原则:止戈为武、不站而屈人之兵、智取而不是力敌。【这是道德实践中“改过”、“打败自己生命中最大的敌人”的一种艰辛的劳动过程】
  6. 心灵法庭:良心就是心灵法庭的法官。慎独是警察与检控官,时时处处把身口意三业的“罪犯”揪到良心的法庭去受审。这需要的是具有智慧辨别能力的“判”字。心灵法庭所依据的原则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这是道德实践中“反省”、“分清敌我”的一种智慧辨别能力的内在修炼】

《命运的统帅,灵魂的舵手:你不属于命运与灵魂,命运与灵魂属于你》

《命运的统帅,灵魂的舵手:你不属于命运与灵魂,命运与灵魂属于你》

  1. 你是自己命运的统帅:记得,你的真实生命远远大于命运,不是命运所能够掌控的,命运之神只是你真实生命的浩瀚宇宙中的一颗沙子。真的。
  2. 你是自己灵魂的舵手:记得,你的真实生命远远大于灵魂,不是灵魂所能够明白的,灵魂之美只是你真实生命的大花园里的一棵小草。就是这样。

《用智慧的眼睛来观察,用慈悲的耳朵来聆听》的英文翻译

《用智慧的眼睛来观察,用慈悲的耳朵来聆听》的英文翻译:

  1. 用智慧的眼睛来观察:See with your mind. Your mind is your third eye. --Steven R Covey. 用你理性的眼睛来看。你的理性是你的第三只眼睛。--史蒂芬R科维
  2. 用慈悲的耳朵来聆听:Listen with your heart. Your heart is your third ear. --Steven R Covey. 用你的爱心来聆听。你的爱心是你的第三只耳朵。--史蒂芬R科维
  3. 【崃注:其实这篇文字的题目是“颠倒因果”,因为我是阅读了史蒂芬R科维的智慧文字后,获得启示,才有中文的这个表达。但是,一旦表达出来之后,却发现要把这两句中文翻译为英文存在困难。所以,虽是“颠倒因果”,但却情有可原。同时,这也告诉我们通达两种乃至多种语文与文化是有必要的。】 

《理智:佛心之智,佛性之理》

《理智:佛心之智,佛性之理》

  1. 智:佛心之智慧。佛心具有两个层次:(1)慧心(反求诸己)——“我执”的烦恼障如遮蔽夜空明月的乌云,道德实践者用实践理性的力量,亲证“守得云开见月明”、“月亮代表我的心”的道理;(2)智心(推己及人)——破除“我执”之后,道德实践者精进不已,进一步破除“法执”的所知障,犹如作茧自缚的蛹,终于破茧而出、蜕化为美丽的蝴蝶,犹如被压在五行山下500年的孙悟空终于重获自由,犹如“拨云见日”、“盲人复明”,原本是大智之强风吹散了满天乌云,日光普照,水秀山明。
  2. 理:佛性之理体。佛性也具有两个层次:(1)理性(身体的宇宙)——这个理性,就是康德在“批判哲学”所谓“实践理性”,不是“纯粹理性”。“纯粹理性”无法触及“佛性”,只有“实践理性”可以。因为“纯粹理性”不能够离开“经验”、“知性”、“知识”的范畴,而“实践理性”则触及“宇宙”、“灵魂”和“上帝”的领域;(2)理体(心灵的宇宙)——“宇宙理体”超越一切时间和空间,而亲证宇宙本体(陆九渊“宇宙即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圣子”理体】;“灵魂理体”是超越一切鬼神与精灵,而亲证灵魂本体(中国传统文化所谓“神者,伸也;鬼者,归也”、“二气之良能也”)【圣灵理体】;“上帝理体”就是“宇宙理体”与“灵魂理体”的共同来源与归宿,强为之名曰“理体的理体”(这是形而上学所谓“本体”;宋明理学智慧传承所谓“天理”;佛学智慧传承所谓“涅槃”)【“圣父”理体】

2019-10-08

康德哲学的启发:先验之知,超验之行【开创性思考】(未完待续)

康德哲学的启发:先验之知,超验之行【开创性思考】(未完待续)
  1. 康德哲学所谓“先验”,属于“知的历程”。
  2. 康德哲学思维“超验”,属于“行的历程”。
  3. 崃按:“先验”属于“心灵”的“内在主宰”的范畴,“超验”属于“身体”的“超越本体”的范畴。
  4. 崃按:人必须通过“实践理性”来领悟“知行合一”、“先验”与“超验”不二,才能够契入真实的生命,才能够获得人生真实的受用。

《人性信仰是飞跃世间之外的大鹏鸟》

《人性信仰是飞跃世间之外的大鹏鸟》

  1. 一个人要信仰人性的真善美,才能够开创有意义的人生。
  2. 只要他信仰足够虔诚并愿意付诸实践,人性的真善美就会彰显于他的日常生活之中。
  3. 于是,他日常生活的每一个时刻,都是神圣时刻;他日常生活的每一件琐碎小事,也都充满宁静与喜悦;他日常生活的一举一动、一呼一吸,也都具有一种疗愈与滋养生命的神奇效验。
  4. 简单来说,他再也不是一只低着头在地上啄食的等着被宰割的家鸡了,而是一只飞跃世间之外的自由自在的大鹏鸟了。

《老子:生活之道与理性思考》

《老子:生活之道与理性思考》
  1. 老子说:真善美的生活之道可以用语言表达,却又不可以用语言表达【道可道,非常道】
  2. 老子说:真善美的概念意象可以用理性思考,却又不可以用理性思考【名可名,非常名】

《把心带回天上 VS 把心带回人间》

《把心带回天上 VS 把心带回人间》

  1. 把心带回天上:也就是索甲仁波切在《西藏生死书》所谓“把心带回家”(“终极维度”的“天上”就是我们的“心灵家园”)。这就是《大学》的“知的历程”(向内聚敛),也就是“八条目”中从“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开始,直到“致知在格物”的历程,总共包括了六个“先”字【也就是“知的历程”中包含着“退六步”的实践功夫】。【看官必须自己熟读《大学》第一章,放能够从这篇文字获得真实受用。】——崃按:到了“致知在格物”,也就是经过“退六步”的过程,总算回到了“天上”的家门口,但是还没有开门。
  2. 把心带回人间:也就是释一行禅师在《生活的艺术》所谓把心带回身体”(”历史维度”的“身体”就是我们的“心灵的临时家园”;通过“把心带回身体”,也就是“把终极维度带入历史维度”,“天上”的“心灵家园”也就与“身体”的“临时家园”融合为一)。这就是《大学》的“行的历程”(向外扩充),也就是“八条目”中从“物格而后知致”开始,直到“国治而后天下平”的历程,总共包括了七个“后”字【也就是“行的历程”中国包含着“进七步”的实践功夫】——崃按:“物格而后知致”中的“物格”就是“到家”【维度空间的突破,回归倒“超越一切时间和空间的终极维度”的“心灵家园”】;“到家”之后,就按照儒家“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淑世弘愿【曾子“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的弘毅之志士】,回归倒“修身为本”,而开展“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真事业。

《康德:时间与空间是主体的感性直观的先验形式》

《康德:时间与空间是主体的感性直观的先验形式》

  1. 康德说:时间和空间不隶属于知识的范畴,而是认知主体的感性直观的先验形式。【用浅白的话来说:时间和空间不是外在的东西,而是天生的内心世界里的东西。】
  2. 康德说:只有存在于空间和时间内的东西,才能够被我们认知。不存在于空间和时间之内的东西,我们根本没有办法去认知。【接着上面的意思往下说:只有符合我们内心认知方式的东西,才能够被我们认知。不符合我们内心认知方式的东西,我们没有办法认知。】
  3. 康德说:人类的纯粹理性的认知是有局限的。【意思是:科学的理性认知能力,没有办法超出物质世界的范围。】
  4. 康德说:人类的伦理学的依据是实践理性。【意思是:人的伦理道德价值,不是靠上述的纯粹理性(理论理性)所能够解释得清楚的,只有依靠实践理性,也就是身教的榜样才能够清楚明白地彰显于人世间。】
  5. 康德说:人类还有审美的判断力,可以沟通纯粹理性与实践理性。【补充说明:康德说“美是道德的象征”,意思说,道德价值虽然没有办法通过纯粹理性说清楚,但是通过实践理性的彰显作用,纯粹理性便可以借助道德审美的理论加以说明。】

2019-10-07

康德的哥白尼革命:肯定精神的永存与上帝的存在

康德的哥白尼革命:肯定精神的永存与上帝的存在

  1. 康德在西方哲学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人物。
  2. 康德是西方哲学史上的“哥白尼”,他在哲学史上起着“哥白尼革命”的作用。
  3. 哥白尼把一向错误的“地心说”调整为“日心说”,康德把哲学传统上的“知识必须符合对象”的观点,调整为“对象必须符合认知主体的先天条件”【可以看作是:由“主体绕着对象转”,调整为“对象绕着主体转”】
  4. 康德之所以需要作此调整,据他自己说,是因为:(1)设定理性(知识)的疆域;(2)为伦理、形而上学寻找出路。
  5. 康德哲学,也成为“批判哲学”【注:这里的“批判”是哲学语言含义,不是日常语言含义;指的是“考察分析”、“辨别鉴定”】,共有三大批判:(1)纯粹理性批判(1781):讲的是哲学知识范畴【这个范畴虽具有普遍必然性,但只是涉及没有“自由可言”的现象世界,因为纯粹理性没有办法触及“自在之物”/“物自身”的本体世界】;(2)实践理性批判(1788):讲的是伦理学实践范畴【这个范畴讨论了人类生活中的至善问题;确立人类“意志自由”、“灵魂不死”、“上帝存在”的生命层面;突出了人类的主体性,强调人格的尊严与崇高;确定精神的永存和上帝的存在】;(3)判断力批判(1790):讲的是艺术范畴【探讨了人类的审美意识;主张美是形式,不包含任何实际利益或目的;美是“杂多的统一”、“和谐的表现”、“道德的象征”;美本身没有目的性却又符合目的性】。

磨镜喻【含“挥刀自宫”与“自废武功”二喻】

磨镜喻【含“挥刀自宫”与“自废武功”二喻】
  1. 磨镜:磨心镜
  2. 铜镜喻:古代铜镜用了一段时间就需要磨,才能照得清楚。比喻人的心灵需要去除欲望、情绪与杂念,才能够恢复本来具有的清明觉照的能力。
  3. 尘喻:心镜蒙尘,需要“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尘喻覆盖人心的种种烦恼,拂尘比喻断烦恼【或:至少是伏住烦恼】,以便明镜般的心灵重新恢复原有的灵明觉知。
  4. “挥刀自宫”喻:金庸武侠小说《笑傲江湖》里有一句话“欲练神功,挥刀自宫”,这是比喻一个人如果想要在今生今世获得出世间的大智慧(旷世神功比喻出世间的大智慧),必须“清心寡欲”,就算不能够“禁欲”,至少也要“节欲”。看官千万注意:并不是叫人真的去“自我阉割”啊!
  5. “自废武功”喻:武侠小说中往往写道某些武林的绝顶高手最后选择“自废武功,成为凡人”,这个比喻包含极其深广的佛学义理,意思是:“清心寡欲”的修行人,他们获得出世间大智慧之后,秉持着大慈悲心,选择“乘愿再来”,谦卑地“和光同尘”,他们外表看起来跟普通人没有两样(甚至彰显比普通人还要低下的姿态),却具有普贤菩萨的大行大愿【普贤菩萨的大行大愿中,包含了观世音菩萨的大慈悲、文殊菩萨的大智慧,当然还有地藏菩萨的“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的大弘愿】,以帮助世间苦难的众生。

2019-10-06

人体的七个能量中心与生命的四大层面

人体的七个能量中心与生命的四大层面
  1. 七个能量中心【从会阴穴的“底轮”到百会穴的“顶轮”】:(1)底轮【稳定的能量中心;观想:安稳不动如大地;双腿即是两条根】;(2)脐下轮【生殖系统的能量中心,也是创意的能量中心;性欲的管理,未能“禁欲”,至少“节欲”】;(3)脐上轮【消化系统的能量中心,也是自尊、自由意志的能量中心;饮食的管理,未能“素食”,至少“节制饮食”】;(4)心轮【血液循环的能量中心,也是慈悲(意业)的能量中心】;(5)喉轮【呼吸系统的能量中心,语言(口业)的能力中心】;(6)眼轮【神经系统的能量中心;智慧(身业)的能量中心】;(7)顶轮【开放开阔的能量中心;观想:宇宙即使吾心,吾心便是宇宙;双手高举,摘取菩提心的果实】
  2. 四个生命层面:(1)身体的生命层面【body: to live 身体是“人之本”,是“载道之器”,是“圣殿”];(2)情感的生命层面【heart: to love 孔子的“仁爱”、佛陀的“慈悲”、基督的“博爱”,都在这里];(3)理智的生命层面【mind: to learn 古今中外无非学,融会贯通立人道】;(4)灵性的生命层面【spirituality: to leave a legacy 天生我材必有用,这一生一定要“把生命价值最大化”,在人间留下自己慈悲与智慧的足迹,让后人可以学习与依从]

人的睡眠与梦境的探索【开创性思考】(未完待续)

人的睡眠与梦境的探索【开创性思考】(未完待续)
  1. 健康正常的睡眠就是进入一种禅定的状态。
  2. 健康正常的梦境就是进入一种“心灵回归”的状态——可以比喻为“回家看看”。
  3. 从睡梦中醒来就是“天上人间”的特殊体验。每天睡醒,要触摸一下自己的身体,赞叹一声“活着真好”,然后满怀喜悦地“继续人生的旅程”、“继续扮演人生的角色”。
  4. 禅定是“入门”:所谓“一门深入”就是“禅定”这一门。如果晚上获得健康正常的睡眠,而处于禅定状态,第二天醒来一定是精神饱满、满怀喜悦。那么,即使白天怎么忙、怎么累,也不要离开这个禅定状态。因为只有处于禅定状态,我们的生命才能够获得疗愈与滋养。
  5. 智慧是“到家”:当知“境界现前,即见如来”。如果晚上在健康正常的睡眠中,获得吉祥美妙的梦境“得见如来”,那么醒来后也要保持“这里就是西方”的正知正见,而且心存“人人都是佛菩萨”的恭敬之心。
  6. 进一步,我们应当明白:“人间净土”(佛陀净土)、“人间天国”(基督天国)或者“大同世界”(孔子世界)并不需要我们积极地去建设什么,而只是需要扫除自己内心一切回归自性的障碍,它就会自己出现的啊!

卢梭如是说: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卢梭如是说:人生而自由,却无往而不在枷锁之中:

1. 卢梭说“人生而自由”,指的是“自然人”的生命状态

2. 卢梭说“人无往而不在枷锁之中”,指的是“社会人”的生命状态

3. 卢梭提出了“公义的社会契约”的解决方法。他主张每个人把自己的权利都交出来,可是不是交给某个人或某个集团,而是交给大家。

4. 根据卢梭“公义的社会契约”,大家都把自己的全部权利交给大家,于是每个人就同时具有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双重身份。进一步说,每一个人都应该且必须履行自己身为被统治者【因为我们交出了自己的权力】与统治者【因为我们接收了大家(除了自己)的权力】基于“公义”的双重责任与义务。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享有基于“公义”的自由。

5. 根据“公义的社会契约”,要是有人不遵守“公义”,大家就应该且必须迫使他遵守“公义”,也就是迫使他获得“自由”。

meditation: mind studying mind【静坐:以心观心】

meditation: mind studying mind【静坐:心心相看】
  1. In religion, psychology or metaphysics, the subect and object are one. 【在宗教、心理学或形而上学里,主体和客体是同一个】
  2. There is the power of mind called reflection.Mind always standing aside to see what one do, say, think and feel. 【心具有反思的能力。心一直站在一旁看你在做、说、想、感觉什么】
  3. Through concentration, mind is able to break through and gain insights of the truth of our lives and universe. 【只要够专注,心可以洞悉宇宙、人生的所有奥秘。】

超越身心二元对立的世界

超越身心二元对立的世界
  1. 身心对立、善恶对立、美丑对立......我们被困住一个二元对立的世界
  2. 由于二元对立造成种种冲突、仇恨、杀害,我们人类一代又一代都在努力寻找超越二元对立的途径,以便从痛苦中获得解脱
  3. 唯有通过禅定的瑜伽之道,我们才有可能超越二元对立的世界,而触及二元对立背后的“太一——完整的自己、真实的自己。

2019-10-05

实体:substance【站在下面的支撑者】

实体:substance【站在下面的支撑者】

  1. “实体”就是“站在下面的支撑着”。
  2. 其实,“实体”也同时是在“上面”、在“前面”、在“后面”。
  3. 只是,我们都看不到“实体”,因为“实体”在理性能力的疆域之外。
  4. “实体世界”是一个“终极维度”的【“智慧(“无我执”的真我;智者不惑)--慈悲(“无法执”的真爱;仁者不忧)--自由意志(“空空如也”的真人;勇者不惧)】的“天理世界”。
  5. 理性没有能力到达“实体世界”,只有依靠禅定的力量,才能到达。
  6. 然而,不可不知,“智慧”固然是由“禅定”所产生的,不是由“理性”所产生的,但是“智慧”与“理性”并不矛盾,只不过“智慧”是在“理性”所到达不了的“下面”、“上面”、“前面”、“后面”而已。

2019-10-04

mind with monad of conscience vs heart with monad of true-self 【智慧以良知为单子 VS 慈悲以真我为单子】

  1. mind with monad of conscience vs heart with monad of true-self  【智慧以良知为单子 VS 慈悲以真我为单子】
  2. mind and heart of humankind can’t communicate with one another as monads of conscience and true-self can't be connected directly. Hence, human's mind and heart always fights. 【由于良知单子与真我单子无法直接取得联系,人类的感性与理性之间存在沟通的障碍。因此,两者时常互相矛盾、冲突】
  3. Mind and heart can only communicate through Soul(soul of the souls)/God(god of the gods) with highest level of monad,monad of the monads. 【只有通过最高层次的灵魂(众灵之灵)/神(万神之神)的单子(一切单子的单子),良知的单子与真我的单子才能够取得联系,人类的感性与理性才能够取得突破,分别深化/跃升为慈悲(含智慧)与智慧(含慈悲)】
  4. With connection of soul/God, mind-heart can then join force and connects with the body. 【取得与大灵/上帝的联系之后,“慈悲-智慧的心”就能够进一步与身体取得联系】
  5. The monad of our body is free will. It can only be freed when it is connected with mind-heart and finally with the dimension of ultimate, i.e. Soul/God 【身体的单子是“自由意志”。身体的“自由意志”,只有先跟“大灵/上帝的单子”直接取得联系,然后再间接跟“慈悲-智慧的心”取得联系,才有真正的“自由”可言。】

2019-10-03

冒犯自己:冒犯社会:冒犯时代:冒犯上帝

冒犯自己:自己怎么会被冒犯呢?被冒犯的是“个体的自我中心”。为了个体生命的学习与成长,“自我中心”不只应该且必须被冒犯,更应该且必须加以击破,个体才能获得“无我”的空性智慧,自然人的真实生命才能够茁壮成长。

冒犯社会:社会怎么会被冒犯呢?被冒犯的是“群体的自我中心”(Sociocentrism)。为了群体生命的学习与成长,“社会的自我中心”不只应该且必须被冒犯,更应该且必须被击破,社会群体才能接通“宇宙”的慈悲能量,社会人的真实生命才会获得更大的活动空间。

冒犯时代:时代怎么会被冒犯呢?被冒犯的是“绑架时代的恶人”!绑架时代的恶人,只手遮天,让世界陷入一片黑暗之中。

冒犯上帝:上帝怎么会被冒犯呢?被冒犯的是“假冒上帝的撒旦”!假冒上帝的撒旦,竟然以“上帝的保护者”姿态出现,实在可怕。

Monads 【每个人生命中形而上的“点”】

Monads 【每个人生命中形而上的“点”】
  1. 每一个人生命中都有一个形而上的“至小无内”的“点”,也就是“心体”。
  2. 宇宙也有一个形而上的“至大无外”的“点”,也就是“性体”。
  3. “心体”是“万殊”(千姿百态的天地万物),“性体”是“一本”(海纳百川的万物本性),“万殊”与“一本”的总枢纽是“终极维度”的“天理世界”,也就是“道体”。

“无原有是 有非无”的真实义

“无原有是 有非无”的真实义
  1. 无原:“无”指的是“本原”的形而上实体
  2. 有是:“有”指的是“如是;如其所是”的存在
  3. 有非无:如是的存在,并非本原的无;然而,本原的无又何曾离开过如是的存在?

眼前、远方、过去、现在、未来;当下

眼前、远方、过去、现在、未来;当下:
  1. 眼前的科学
  2. 远方的哲学
  3. 过去的历史
  4. 现在的文学
  5. 未来的宗教
  6. 当下的突破

身体的三个层面

身体的三个层面

  • 由感性的心彰显的“慈悲的化身”、”行动中的观世音“
  • 由理性的心彰显的“智慧的化身”、”行动中的文殊菩萨“
  • 由灵性的心彰显的“佛陀的化身”、“行动中的毗卢遮那佛”

心灵的三个层面

心灵的三个层面

  • 感性的心:情感的心[heart]
  • 理性的心;思想的心[mind]
  • 灵性的心;自由意志的心[free will]

三个世界:实体、心灵、样式

三个世界:实体、心灵、样式
  1. 实体:在自身之中,通过自身而被认识;本体的世界,能生的自然;直观的知识
  2. 样式:在他物之中,通过他物而被认识;现象的世界,被生的自然;感性的知识
  3. 心灵:自身与他物的桥梁,介于实体与样式之间;通过认识实体的神圣的必然性,摆脱他物的纠缠与束缚;理性的知识

联系自己:联系灵性、联系慈悲、联系智慧、联系身体

联系自己:联系灵性、联系慈悲、联系智慧、联系身体

  1. 联系自己:教育的目的不是别的,而是跟自己取得联系。
  2. 联系灵性:教育的老师不是别人,而是灵性。
  3. 联系慈悲:教育的动力不是别的,而是慈悲。
  4. 联系智慧:教育的方向不是别的,而是智慧。
  5. 联系身体:教育的对象不是别的,而是身体。

五完论

五完论
  1. 完整的人--我们需要的是一种关于“完整的人”的教育[Whole-person education]
  2. 完全的身体--我们需要明白“身体才是每一个人真正的终身伴侣”,一定要努力学习怎么照顾这一位至亲的终身伴侣[Body is a real life-partner for every humankind. We need to learn how to take good care of this most intimate life-partner.]
  3. 完美的心灵--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人有心灵,心灵的学习与成长,才是“终身学习”的真谛[The essence of humankind is human mind-heart-soul. The learning and growth of human mind-heart-soul is the true meaning of life-long learning.]
  4. 完好的行为--做人千万不能当一个“言论的巨人,行动的侏儒”,学习的真谛在于通过行动创造一个更美好的自己、更美好的世界[We can't develop ourselves into 'giant of words and dwarf of deeds. The true meaning of learning is to transform ourselves into a better person and world into a better place through our deeds.]
  5. 完善的上帝--“上帝”并不是远在天边,而是存在于我们的心灵中、行动中。上帝就是爱。活在爱之中的人,活在上帝之中,而且上帝也在他之中。[God is not many many thousands miles away from us. God is in our mind-heart-soul, in our deeds. God is love. Whoever lives in love, lives in God and God in him. Love is not only contributing words but also deeds.]

莱布尼兹:单子论(Monadism)

莱布尼兹:单子论 (Monadism)
  1. 单子不是唯物的、不是可以分割的,而是具体事物之中不可分割的形而上(非唯心)的实体。
  2. “单子”存在于具体的事物之中,类似佛家所谓“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的“佛性”、儒家所谓“人之初性本善”的“本善”。
  3. 事物借着自身内在的“单子”可以联系到天地万物的“形而上的本体”。人类借着自身内在的“佛性”或“本善”可以联系到“毗卢遮那佛”或“天理”。
  4. 天地万物中,唯独人类具有自觉的“心灵”,可以实践道德而联系到天地万物的“形而上的本体”,所以成为“万物之灵”。至于人类的身体,实际上与其他的天地万物没有不同,只是“万物之一”。
  5. 然而,困在身体之中的“万物之一”的人类,一旦通过教育,开启了心灵的觉醒的能量之后,却能够“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斐洛-苏菲亚:爱-智慧[philo-sophy: love-wisdom]

斐洛-苏菲亚:爱-智慧[philo-sophy: love-wisdom]

  1. 哲学就是“爱-智慧”(或:有趣点地说就是“智慧的情人”),既然“爱”,就会去“追求”,所以爱好哲学的人,一定是一个“智慧”的“追求”者。[Philosophy is nothing but 'love-wisdom' (or: put it in a more interesting way as 'wisdom lover). Hence, a true learner of philosophy is definitely a 'philosophy pursuer' out of love.]
  2. 哲学的学习必须采取“爱-智慧”两者结合的方式,而不能够有所偏废。[Learning of philosophy has to integrated 'love' and 'wisdom' into one.]
  3. 这就是佛家所谓“悲智双运”。[This is expressed as 'flying high with the wings of love and wisdom' in Buddhism.] 

2019-10-02

Comprehensive View of Humankind’s Religions 人类宗教面面观

Comprehensive View of Humankind’s Religions 人类宗教面面观
  1. 泛神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人人皆可以为圣人”;“神内在于天地万物之中,天地万物之外没有隔绝的神”;人类的身体(人体)也是具有神圣性的实体,印度教即有“身体是圣殿”之说
  2. 泛灵论......“佛者,觉也”;“空性智慧”;“心灵具有觉悟的能力”,属于“第二精神世界”;人类的心灵(人心)具有与形而上灵性本体接通的能力。
  3. 一神论……佛学智慧传承所谓“涅槃”属于“第一精神世界”;“涅槃”是究竟圆满的终极神圣的“一”
  4. 多神论......印度教智慧传承告诉我们:“多神”、“多宗教”的形式是需要的,因为生命本来就具有多样性,虽然我们都走向同一个目的地,但是大家根据自身条件会选择不同道路。条条大路通罗马,我们不应该强制规定只能走某一条路,否则就会造成对他人生命的扭曲、压迫,给他人带来痛苦与仇恨。
  5. 无神论......印度教的智慧传承告诉我们,宗教的形式虽然千差万别,但是大家最后通达的“神”的“终极维度”,却有百川如大海一样,消融为一,没有差别。“终极维度”的“神”超越一切时间和空间,不是人类语言与思维所能够触及的。人类的心灵大于语言和思维,心灵的积累的生命能量,能够突破“历史维度”,而回归到“终极维度”。这个“终极维度”的“神”,除了可以接引“一神论”、“多神论”的追随者,有教养的“无神论”者也不会被拒于门外。

佛在“四种瑜伽”之中!

佛在“四种瑜伽”之中:
  1. 佛在“业力瑜伽”的“行动”之中;佛在“普贤菩萨”的“大行”之中
  2. 佛在“虔信瑜伽”的“慈悲”之中;佛在“观音菩萨”的“大悲”之中
  3. 佛在“智慧瑜伽”的“般若”之中;佛在“文殊菩萨”的“大智”之中
  4. 佛在“禅定瑜伽”的“涅槃”之中;佛在“地藏菩萨”的“大愿”之中

2019-10-01

仁者身,智者心,勇者一

智仁勇三德

  1. 智者,心也。居于“第二精神世界”(心灵世界)
  2. 仁者,身也。居于“第三精神世界”(身体世界)
  3. 勇者,一也。居于“第一精神世界”(道的终极维度)

斯宾诺莎:从神开始讲哲学

斯宾诺莎:从神开始讲哲学
  1. 前苏格拉底希腊哲学家从被创造物开始讲哲学
  2. 笛卡儿从心灵开始讲哲学
  3. 我(斯宾诺莎)从神【不是人格神;而是具有神圣性的实体】开始讲哲学

I Believe 我相信

I Believe
  1. I believe in communication. 我相信沟通。
  2. I believe in heart-to-heart communication. 我相信真心交流。
  3. I believe in true-love which can be proved again and again through heart-to-heart relationships we build. 我相信人与人之间的真心关系可以一次又一次地为我们证明爱的真谛。

要“用心体会”并且“身体力行”:

【God is love. 神就是爱。】

【God is true-love. 神就是真心的爱】

【God is true-love which can be proved again and again through heart-to-heart relationships we build with people around us. 通过与身旁的人建立真心关系,我们可以一次又一次地证明神就是真心的爱。】

“人之初”的三层含义

“人之初”的三层含义
  1. 身体之初:孝顺父母【父母生我身】
  2. 心灵之初:尊敬师长【师长生我心】
  3. 灵性之初:敬畏神性【神性生万物】

人性、佛性与神性

人性、佛性与神性
  1. 神性:指向“终极维度”【“终极关怀”】的“第一精神世界”的“神”的实体。
  2. 佛性:指向“自然维度”【“道法自然”】的“第二精神世界”的“心”的实体。
  3. 人性:指向“人文维度“【“文明以止”】的“第三精神世界”的“身/物”的实体。

修身 is self-actualization. 齐家是community building.

修身 is self-actualization.

齐家、治国、平天下 are community building at various levels.

眼前的苟且 VS 诗和远方

眼前的苟且 VS 诗和远方
  1. 眼前与远方,苟且与诗,不是两样东西,而是一个。
  2. 如果有智慧,远方就在眼前。
  3. 如果回归慈悲,诗的清净莲花就在苟且的烂泥巴之上盛开。

二论一学:本体论、认识论、伦理学

二论一学:本体论、认识论、伦理学
  1. 本体论:这是超越经验之外的“终极维度”的“非唯心、非唯物的第一精神世界”,需要靠“真积力久”的功夫才能够到达。
  2. 认识论:这是个体经验之内的心灵的“历史维度”的“唯心的第二精神世界”,是感性与理性综合作用的主体性的认知能力所建构的世界。
  3. 伦理学:这是与群体经验相关的身体的“社会维度”的“唯物的第三精神世界”,充满变化与矛盾、冲突,所以需要“伦理”来调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