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1-28

诗经文化历程三之一:十五国风

1. 诗经文化历程三之一:十五国风。

2. 十五国风,即西周时期十五个不同地区的乐歌,是从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带有地方色彩的民间歌谣。 《国风》是《诗经》的组成部分。 包括:

2.1《周南》(11首);

2.2《召南》(14首);

2.3《邶风》(19首);

2.4《鄘风》(10首);

2.5《卫风》(10首);

2.6《王风》(10首);

2.7《郑风》(21首);

2.8《齐风》(11首);

2.9《魏风》(7首);

2.10《唐风》(12首);

2.11《秦风》(10首);

2.12《陈风》(10首);

2.13《桧风》(4首);

2.14《曹风》(4首);

2.15《豳风》(7首);

=> 共160篇,合称十五国风。160除以15的平均数是10.66,以此为标准检测,高于平均数的(11-21之间)共有6国(二南、邶、郑、齐、唐),几乎达到平均数(同为10)的共有5国(鄘、卫、王、秦、陈),低于平均数(4与7)的共有4国(魏、桧、曹、豳)。

3. 风是各地的土风歌谣,朱熹说:凡诗之所谓风者,多出于里巷歌谣之作,所谓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者也。换句话说,国风就是《诗经》中的民歌。

4. 十五国风产生的华族文化历程的时空交汇点

4.1 时间大约从西周末年到东周初年;

4.2 其分布地域相当于现在的河南、山西、陕西、河北、山东和湖北北部。

5. 从十五国风到九国风之推敲细说:

5.1 十五国风中,周南(11首)和召南(14首)中杂有民歌以外的作品,产生地域在今河南南部和湖北北部,因此,有人称它们为二南、“南音”或南诗,这就只剩下十三国风;

5.2 有人以为豳风(7首)和王风(10首)都是王畿之风,与其余国风不同,故又称十一国风;

5.3 还有人以为邶风(19首)、鄘风(10首)早已亡了,现存的邶风、鄺风实已与卫风(10首)混在一起,只能合并算一国风,最后仅剩下九国风了。

5.4 实际上,国风就是以上各地的民歌,在音乐上可能有不同风味,但在诗歌内容上却基本相同

6. 十五国风的内容:

6.1 十五国风的周代民歌,表达了古代男女在日常生活中的思想感情和他们对社会生活的认识

6.2 真实地再现了当时的社会面貌和社会生活中二元对立的矛盾冲突,如《七月》、《伐檀》等,对居于统治地位者的残酷剥削和无情压迫,表示了极其强烈的抗议

6.2 以婚姻恋爱为主题的民歌在十五国风中也占有较大数量,其代表作品有《氓>、《溱洧>、《静女》、《木瓜》等等,它们或揭露负心汉的无情无义表达青年男女对自由爱情的大胆追求

7. 十五国风的艺术特色:

7.1 十五国风在形式上以四言一句,重章迭句的抒情诗为主,篇幅短小活泼,多用比兴手法,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感情色彩。

7.2 这些成熟的四言诗,尤其是国风中所表现的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精神,开启了华族文化历程中现实主义诗歌的先河,并一直为后代所继承。

8. 诗经的“六义”:

8.1 风雅颂三义:按照音乐来归类。风是民间音乐,雅是贵族音乐,颂是天子音乐。

8.2 赋比兴三义:按照表现手法来归类。“赋”是铺陈事物直接叙述;“比”是类比;“兴”是先言他物以引出所咏之词,有两层含义,一是即兴感发,二是在感发时借客观景物婉转地表达出某种思想感情。 “赋比兴”为汉代儒家所总结和提出,后来演变为中国古代文学创作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8.3 总之,赋、比、兴是《诗》之所用,风、雅、颂是《诗》之成形。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