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1-30

七种因果与自他交换:生起菩提心的方法

A1. 七种因果,包含六因、一果,简称“七因果”,大乘佛教术语,由四无量心衍生出的修行方法,传自阿底峡,与自他交换法,合称两大生起菩提心教授。以知母、念恩、报恩、慈心、大悲心、增上意乐为六因,修行六因之果为菩提心,合称七因果

A2. 修行方法:先忆念自己的父母,或对自己有大恩情的人,称为知母。由忆念他们,想起他们的恩德,为知恩。知道他人对我的恩德,升起想要报恩的心。经由知母、念恩、报恩的观想次序,产生慈心,将慈心由你的父母,扩展到身边的人,再逐步扩展到所有的有情众生。因此而产生大悲心,希望能救济一切众生,因此升起增上意乐,希望自己以及一切众生都能够成佛。经由此顺序观修,就可升起菩提心。

B1. 自他交换法(藏语:གཏོང་ལེན་,威利转写:gtong len,THL:tonglen;英语:TonglenTonglin),又称自他相换法自他换,大乘佛教术语,是一种修行禅定的方法,起源于寂天菩萨,经由阿底峡大师传入西藏,在藏传佛教中极为盛行,在汉传佛教中也有相同的修行法门,叫做代众生苦。【注:八世纪初的寂天继承了600–650的月稱中觀應成派的傳統,在某種程度上也採纳了490–570的清辯論師的觀點,融合了中觀自續派與應成派兩者,其思想的最大特點,就是以簡攝繁,以及見行相應二點。】

B2. 自他交换法,最早起源于寂天《入菩萨行论》中。阿底峡大师,经由他的上师金洲法称,领受到这种教法,之后传入西藏。这个教法被认为是阿底峡大师最重要的根本教授。格鲁派上师宗喀巴在接受这个教法后,也将它视为最根本的教授而传授给他的弟子,在《菩提道次第广论》中加以介绍。在《修心七要》中,也介绍了这种修行法。


B3. 当修行者进行这种禅修时,会观想将自己所喜爱的一切,以白光形式从心间发出,从自身右鼻孔出,从他人左鼻孔入,施舍给他人;而他人不喜或受苦的一切,以黑光形式从他人右鼻孔出,从自身左鼻孔入,融入自身心间,让自己接受别人所不想要的一切。此禅观实际上属于慈心观的一种。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