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2-18

闭关记录15: 三大道医——葛洪、陶弘景、孙思邈

 0. 闭关记录15:道医——葛洪、陶弘景、孙思邈

1. 道医,这是一批仙风道骨的悬壶济世者,有别于儒医,以及官方机构培养的医官。【天来小子曰:大哉道医,无极大道,苍生大医!此乃神州大地本土宗教之神仙一流人物也!道教大师可以媲美佛教大师,龙的传人知之者寡矣,皆误以为佛大于道,殊不知佛道儒同源,同源于人类心灵,所异者:佛注重人与人类心灵(人与自己)之关系道重视人与人体宇宙(人与自然)之关系儒强调人与家国天下(人与社会)之关系。】

2. 历史上第一位杰出的道医代表人物——葛洪(283--343;享年61岁)。葛洪知识渊博,著述甚丰。后人尊称他为炼丹家、医学家与道家思想家。

2.1 葛洪出身江南士族,是三国方士葛玄的侄孙。但葛洪13岁丧父,家境渐贫,只好以砍柴为生。但葛洪十分好学,劳作之余,时常学习到深夜。葛洪知识渊博,给后人留下的名著包括:《抱朴子》、《神仙传》、《肘后备急方》。葛洪的学问没有边界,他对于自身生活时代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各领域,几乎无所不及。难怪他可以成为一位永远受到后人景仰的道教大师、医学名家。

2.2 葛洪在炼丹化学与医学方面的成就尤其显著。其医学著作《肘后备急方》关于天花病的记载,比西方的阿拉伯医生要早了超过500年。他也是世界上最早认识到肺结核传染病的人。比欧洲一生早超过1000年发现疥虫,比日本医生早超过1000年发现沙虱,并提出了预防与诊治的方法。给后人留下了狂犬病的治疗方法。

2.3 葛洪身为医学家,并不墨守成规,而是创造性地发展了前人的理论。《黄帝内经》重于针、轻于灸,葛洪则重点论述、发展了灸法,填补了前人的不足。他严格区别死亡与假死的生命状况,并确立“必可救人于死者”这句话为选择医方的标准。他看不起平庸的道医和搞问卜的巫祝小人。

2.4 葛洪继承了《黄帝内经》“治未病”的思想,创造了简单易行、行之有效的养生方法。其坚齿、明目、聪耳之术流传至今。

2.5 葛洪起初从大量古书以及各地民间,收集诸多药方,编著了《玉函方》一百卷,有感于内容太繁复,不便使用,所以仔细筛选而重新编成了《肘后备急方》三卷。

2.6 葛洪如是说:为道者,以救人危,护人疾病,令不枉死,为上功。这句话,让千百年后的我们,看见了葛洪的医者父母心,也彻悟了医道与仙道殊途同归。【天来小子赞曰:医道与仙道同信,医学与仙学同解,医术与仙术同行,医德与仙德同证。仙者,山人也,山人自有妙计也。山人者,山中修炼道术与医术之人也。】

2.7 葛洪纪念地:湖南岳阳君山有一个葛洪公园,让后人纪念这一位道教大师、医学名家。广东惠州罗浮山更加是享誉道教界的葛洪纪念地,因为葛洪两次在此隐居,而且最后一次一住36年,成为他生命的归宿地。

3. 公元456年,一位继葛洪之后的大炼丹家、大医学家、道教大师出世了,他就是梁武帝的“山中宰相”——陶弘景(456--536;享年81岁)。

3.1 陶弘景出身江东名门,自幼就喜好读书,一生读书万卷,只要有一事不知,便会觉得羞耻。从10岁开始,便日夜研读葛洪的《神仙传》,由此建立了修炼养生的志向。他博览群书,医药丹方,天文地理,杂学旁收,无不通晓。成年后一度在朝廷当官,到37岁辞官,到江苏句容茅山隐居。齐明帝、汉武帝派人请他出山,都被婉拒了,只能在国家需要决定大事的时候,派使者到山中向他咨询,因此民间便流传“山中宰相”的美称。

3.2 陶弘景坚决辞谢了朝廷的征召,专心致志于道医的事业,不但成为了道教上清派茅山宗的开山祖师,而且给后人留下了《补阙肘后百一方》与《本草集注》这两部重要医学著作。

3.3 陶弘景说:病虽千种,大约只有三条而已。一则脏腑经络因邪生疾,二则四肢九窍内外交媾,三则假他物横来伤害。

3.4 在药学史上,继《神农本草经》之后,陶弘景《本草集注》是一部承上启下的划时代名著。

3.5 公元505--525年(50--70岁),陶弘景花了20年的时间,为皇帝炼丹,经历了六次失败,终于在第七次开鼎时获得成功。

3.6 陶弘景纪念地:浙江温州瑞安的陶山(木鱼山),古称屿山,因陶弘景隐居于此而改名。

4. 一代道教大师药王孙思邈(581--682,享年102岁;一说541--682,享年142岁)是一个令无数人为之神往的名字。

4.1 孙思邈自幼体弱多病,家道贫寒,但刻苦学习,认真阅读老子、庄子著作,18岁立志学医。

4.2 孙思邈认为人命贵若千金,他的著作《千金要方》、《千金翼方》,总结了唐代之前众家医论、医方、针灸、食治、导引、按摩等内容,计232门。孙思邈创立了以五脏六腑来归类医书的方法,沿用到明清时期。

4.3 时至今日,在神州大地陕西铜川还有一座药王山在纪念这一代道教大师。是的,孙思邈是中医药发展史上的一座高峰,当我们仰望这座高山的时候,都不禁发出思古之幽情,并在内心深处涌出一股见贤思齐的志气。

4.4 一代医学大师孙思邈给后人留下了一句直指人心的棒喝:大医精诚。大即医道无极,医即整体医学,精即医术精湛,诚即诚毅医德。孙大师的《千金要方·精诚篇》感动了后世千千万万的学医人,他对具备精诚素养的大医的描述,活生生就是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形象啊,他说,唯有如此,方可做“苍生大医”。【天来小子曰:大医精诚四字,如天地四维,缺一不可。今人只是专注于解释“精诚”二字,忽略“大医”二字,多数不能把握到“苍生大医”的心灵体验的玄义。须知,这四字是“互文见义”的啊,尤其是第一个字“大”,说的是医道之大啊,贯彻到第二个字“医”(医学)、第三个字“精”(医术)、第四个字“诚”(医德)。听视频的所谓专家解释,竟然把医术摆在第一位,我深知,孙思邈听了,也会摇头叹息的。】

4.5 孙思邈曾经跟600名麻风病人同住山中,对病患“一一亲自抚养”。这个记载,让我们看见了孙大师的大医风范,而为之肃然起敬。【天来小子曰:做人应当做这样的人:为人雪中送炭,哪里有苦难哪里就有我。】

4.6 孙思邈一生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山区,他一生行医百余年,跋山涉水,不分昼夜。哪里有病人,他就身背药箱,送医上门。而且,为穷人治病,从不收费。遇到贫病交加的病人,还要布施小米。百姓因为感激孙思邈的恩德,就在自己病好后,在孙思邈居处的后山种植一颗杏树,久而久之,杏树成林。因此,今日我们把“杏林”当成“医学界”的代称。

4.7 “药王菩萨”形象的孙思邈。孙思邈爱护一切生命,不只是关心人命,对于动物的命也同样关心。据说孙思邈曾经为一只老虎取出了卡在喉咙的兽骨,老虎为了感恩,就为孙思邈看门,以及看守杏林。后世的药王庙里,除了供奉孙思邈塑像,也在塑像旁供奉一只老虎的塑像,依据的就是这个传说。这个传说不可用科学的逻辑大脑去思考真假,只能用孙思邈“苍生大医”的心灵来体会有无,那么,我们就会恍然大悟,生命无价,不论人或动物的生命,我们都要用一颗“以天下苍生为念”的慈悲心来加以对待,那么,人与自然的和谐才能实现

4.8 孙思邈“苍生大医”的天地之心,是21世纪的人类急需培养的胸襟和气度啊!这是一颗能够善用人工智能科技的天工智能的人类心灵啊!

4.9 “石大医”碑的故事。孙思邈虽然跋山涉水,到处为百姓治病,可是还是有很多人没办法及时治疗而受苦乃至死亡,于是,孙思邈想出了一个办法,他请来石匠,把精心选录的药方刻在一个八角形的石碑上,再把石碑竖立在人来人往的溪流旁,让人们可以抄录药方去为家人治病。很多病患因此受益,所以百姓心存感恩地尊称石碑为“石大医”。【天来小子曰:孙思邈若生活于21世纪,必然把大量的养生保健药方在互联网上流传,必然能够在资本主义的唯利是图的市场经济的世界中,开辟出一个让人类心灵能够自由呼吸的净土世界。】

4.10 宋人郭思从《千金要方》中精选出超过900付药方,命名为《千金宝要》。明代1572年秦王朱守中,将《千金宝要》刻在四块大碑,竖立在药王山真人洞前。超过400年来,百姓在此祭拜药王,传抄药方。孙思邈离去超过1300年,但这位照亮世界的道教大师、医学药王对于百姓的关爱,与这些药方一起,长存于天地之间。【天来小子赞:大哉药王,心存大道,口吐莲花,救苦救难。孰谓公死?凛凛犹生!小子不才,药王是依。】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