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1-31

佛学、佛教、佛法:众生成佛的次第

0. 佛学、佛教、佛法:众生成佛的次第. Learning of Buddhism, teaching of Buddhism and Practicing of Buddhism are the three phases of freeing ourselves from all kinds of sufferings.

1. 佛学是般若之学,不是外在的知识之学,而是内在的空慧之学、大圆镜智之学。Learning of Buddhism is the learning of Sunyata Wisdom, not the learning of the external knowledge, but the learning of internal reflective wisdom. Your mind simply serves as a big round mirror to reflect everything in the universe

2. 佛教是慈悲之教,不是外在的好公民教育,而是内在的真爱之教、没有边界的大爱之教。Teaching of Buddhism is the teaching of loving kindness and compassion, not the teaching of the external Character and Citizenship Education, but the teaching of internal unconditional love. Your bottomless heart of unconditional love simply embraces every being, be it living being or non-living being, in the universe.  

3. 佛法是菩提之法,不是外在的宗教之法,而是内在的觉悟之法、当下即是之法。Practicing of Buddhism is the practicing of Bodhi (enlightenment), not the practicing of external religious doctrine, but the practicing of internal being of totally free and fully at ease. Your boundless soul of deathless courage is at home when you are able to live in the peace and happiness of present moments. Yes, your peace and happiness are in the present moments of this life, not after life. If you know how to live your life, one life is enough.  

地球是心性宇宙、华严世界里的一颗微尘

1. 地球是心性宇宙、华严世界里的一颗微尘。

2. The planet earth is just a dust in the boundless universe of your soul.

3. In Chinese, 心性refers to the boundless soul; and 华严世界means the kingdom of God. 

4. Yet, we are encouraged to break free from the kingdom of God to return to the daily life of peace and happiness.

5. What I describe here is definitely not the direct translation; in fact, it is much more insightful than the Chinese text presented in line1.

2024-01-29

一年72物候,格物致知,人心当有72变

1. 一年72物候,格物致知,人心当有72变。然而,万变不离其如来藏缘起之中道和德。

2. 太阳年,太阴月,阴阳合历日,日日皆是处于动态平衡、质量互转的好日。

3. 势至菩萨年,观音菩萨月,阿弥陀佛日。今生今世,年年大势至,月月观世音,日日阿弥陀。

明末清初医学巨人傅山(1607–1684)

1. 明万历三十五年丁未(公元1607年)闰六月十九日。在山西阳曲(太原府府治所在地)。一个孩子出生了,父母给他取的名字叫傅鼎臣。这就是后来的傅山,傅青主。

2. 在二十岁(1626)考取了廪生之后,他在一片赞扬声中继续攻读学问。他的学习兴趣广泛,不仅仅局限在举子业中,似乎经、史等一切学问都在他的涉猎范围之内,以他的那种学习能力,基本上是横扫一切学问。

3. 23岁那年(1628),傅山也就是傅青主结婚了。妻子张静君出身书香门第,两人诗书相伴,琴瑟相和,无比恩爱。第二年(1629),妻子为傅青主生下了一个儿子傅眉,傅青主一生中唯一的儿子和得力助手。一家人其乐融融。

4. 然而,五年以后(1634;甲戌年妻子去世),傅青主的妻子张静君病了。此时的傅青主还不懂什么医术,因此只好去请医生,在经过了医生的治疗后,病情并没有好转,张静君在当年就去世了,那一年,傅青主才28岁。转眼之间,一个温暖的小家庭就消失了,只剩下了四岁的儿子傅眉。

5. 而这才仅仅是悲伤的开始。病魔一个一个地夺去了他的家人的生命,傅青主虽然此时已经学富五车,却无能为力,并因此被折磨得痛苦不堪。在他的人生历程中,却还要经历更大风雨,遭受更大的打击。公元1644年(38岁),明朝灭亡。文人心中的支柱,大明王朝覆灭了,取而代之来统治自己的居然是些骑着马的外族人。这对傅青主的来说才是无比巨大的真正的打击,甚至他整个一生都没能从这种阴影里走出来。

6. 于是,就在这一年,傅青主三十九岁,他上了五峰山,拜还阳真人郭静中为师,出家做了道士,并开始学习医学。“不为良相,即为良医”,个人无法抵抗历史的洪流,傅青主一边寻找反清复明的机会,一边选择用医道济世救人。

7. 50岁左右,回到山西后,傅青主搬到了太原东山脚下的松庄,他在临床中发现,妇女患了病是比较凄惨,尤其是妇科疾病都认为是隐私,所以一般都是不好意思讲,等到病重了,治疗的难度也大多了。在面对这些患者的时候,傅青主的心情是非常难过的,因为他想起了自己早逝的妻子。为什么治疗妇女疾病的方法如此的少呢?难道妇女就不值得我们去尊重吗?

8. 妻子的去世在傅青主的心里到底留下了怎样的创伤我们不清楚,但是我们知道:第一:傅青主从此终生未娶,很多人都劝他再娶个老婆,包括在他后来名动天下以后,有人说,如果你想把妻子这个名分留给张静君,那你还可以再娶个妾嘛,对此他一概加以拒绝,他只是一个人,从二十七岁开始,带着儿子傅眉渡过了一生。第二:他从此再也没有提起过那段日子,只是在有一次逃难中翻出了妻子曾经绣的一幅佛经,才写了一首情真意切的怀念妻子的诗:《见内子静君所绣大士经》。

9. 见内子静君所绣大士经

断爱十四年,一身颇潇洒。

岂见绣陀螺,悲怀略牵惹。

即使绣花鸟,木人情已寡。

况为普门经,同作佛事者。

佛恩亦何在?在尔早死也。

留我唯一心,从母逃穷野。

不然尔尚存,患难未能舍。

人生爱妻真,爱亲往往假。

焉知不分神,劳尔尽狗马。

使我免此闲,偷生慈膝下。

10. 本来傅山一直说自己和佛教有缘,自己还抄写过佛经,结交过许多佛教界朋友,但是在明朝灭亡的时候,他却选择了出家当道士,而非出家为僧。他怀念妻子时还曾悲愤地写下了“佛恩亦何在?在尔早死也!”这样责问苍天的句子,可见妻子的去世给他的打击有多大,这种打击大到了令他怀疑自己的信仰的地步。

11. 从此傅山开始研究医学,并刻意留心于妇科,写给后人留下了流芳百世的《傅青主女科》,开创妇科论治一代风气

12. 傅山的医学成就,400年来第一人。

药学巨人唐慎微代表作《证类本草》(1082)

1. 唐慎微,字审元。【天来小子之“随文入观”、“顾名思义”:唐者,大也,识其人体宇宙之大体也。慎独者,身口意三密相应也,身密慎行、口密慎言、意密慎微也。审元者,详审其人身三宝精气神之元也。药学巨人唐慎微,后人竟不知其生卒年,仅仅知晓其代表作大约完成于1082年。天来小子大胆估计其生卒年大约为1022--1092,假设于61岁完成代表作,71岁去世,反正仅仅为个人记忆方便罢了,不是什么学术研究,大胆一点又何妨?】

2. 唐慎微,舉措語言樸訥。其家世代行醫,自小耳濡目染,造詣頗深。元祐年間應李端伯之邀,至成都行醫,定居華陽。他替士子診病,“不取一錢”,唯求对方分享经史典籍中之一方一药之记录。【天来小子按:孔子期许之“敏于行而讷于言”之仁者型人物也。】

3. 他曾将宋初《補注神農本草》、《圖經本草》两书合并,廣收辑经史百家文献所载方药和民间医药经验,北宋朝元豐五年(公元1082年)編成《經史證類備急本草》三十二卷,总结了宋代以前药物学的成就。其书在明代以前流传较广,促进了中药学的发展。【天来小子赞:上至经史,下至民间;承前启后,药学巨人。】

金元四大家: 火热攻邪,补土养阴

1. 金元四大家指金元时期(公元1115-1368年;250年间)的刘完素、张从正、李杲、朱震亨等四位著名医学家。

2. 金元四大家,代表了四个不同的学派。

3. 刘完素认为疾病多因火热而起,在治疗上多运用寒凉药物,因此称之为寒凉派

4. 张从正认为治病应着重驱邪,“邪去而正安。”在治疗方面丰富和发展了汗、吐、下三法,世称“攻邪派。”

5. 李杲(音稿)认为“人以胃气为本”,在治疗上长于温补脾胃,因而称之为“补土派”。

6. 朱震亨认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善用“滋阴降火”的治则,世称“养阴派”。

宋代王惟一“御制针灸铜人”(1027)

1. 王惟一所撰写的《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不仅是北宋时期针灸经穴的标准,也对宋代以前的针灸学成就进行了系统梳理和总结。《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统一了各家之说,使经络循行和腧穴位置客观化、标准化、规范化,补充了腧穴的主治作用,增添了新的腧穴,充实了针灸学的理论宝库,是继皇甫谧之后对针灸著述的又一次总结。《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的内容被刻在石碑上,便于学者观摩,更加促进了针灸医学的普及和流传。

2. 宋仁宗非常喜爱医学,尤其是针灸学。这位皇帝不仅爱好广泛,而且颇具创造力,他跟王惟一想到了一起,认为针灸的学习通过看书的方式远不如实物直观。于是,宋仁宗下令铸造用于针灸学习的铜人模型,早有准备的王惟一当仁不让地得到了“总设计师”的职位。

3. 王惟一设计了两座一模一样的针灸铜人。王惟一组织全国的能工巧匠,经过三年的努力,终于在天圣五年(1027年)将针灸铜人铸造成功,这两座铜人后来被称为“天圣针灸铜人”。

4. 两座铜人都是由青铜铸造,身高和一般青年男子相仿,面部俊朗,体格健美,头部有头发及发冠,上半身裸露,下身有短裤及腰带。人形均为正立,两手平伸,掌心向前。

5. 铜人里面是中空的,由“背”“面”两个青铜铸件连缀而成,可以利用特制的插头来拆卸组合。铜人体表标有354个穴位名称,所有穴位都凿穿成小孔。体腔内还有木雕的五脏六腑和骨骼,体现了当时较高的铸造工艺,这是世界上最早的针灸铜人。

6. 王惟一开医学模型考试先河。

7. “天圣针灸铜人”铸造完成后,一座藏于医官院,一座藏于大相国寺。

8. 宋代医官院每年都会进行全国统一的针灸医学会试。会试前,医官先命人将水银注入铜人体内,再将铜人体表涂满黄蜡,完全遮盖铜人身上的经络与穴位。考试时,应试者根据考试题目在铜人身上下针,如果平时学习刻苦,临床经验丰富,应试者一旦准确扎中穴位,针拔出时水银就会从穴位中流出。当时,人们把这一奇特的现象称之为“针入汞出”。如果穴位选错了位置,把针扎弯也无法刺进“铜皮”。这种用铜人作为人体模型进行考试的模式在当时可是世界独一份,它开创了运用医学模型进行考试的先河。

9. 大相国寺是北宋都城汴京中最热闹的地方,另一座针灸铜人就被安放在其中的仁济殿内。为什么针灸铜人会放在香火缭绕的寺庙里面呢?原来,王惟一完成天圣铜人的铸造后,为了进一步全面介绍铜人身上的针灸学知识,他根据针灸铜人身上的经络腧穴知识,专门写了一本书,书名就叫《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这本书是学习铜人身上针灸知识的钥匙。不仅如此,深谋远虑的王惟一担心书籍不易保存,或者再有好事者随意往书上添上两笔,破坏了原书的严谨性,于是他创造性地把《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的内容刻在十几块大石碑上,与铜人一起放在仁济殿内。大相国寺是当时最大的寺庙,历代名人墨客都会往来于此,其中就有很多针灸爱好者,来到这里不仅可以学习石刻上《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的内容,还可以对照铜人进行实际观察,推广针灸知识。人们都想来此地一睹针灸铜人的风采,因此这里又被称为“滋圣熏风”。【天来小子按:这就起到了教育民众、普及知识的良好效果。王惟一深谋远虑,不简单。】

中国医学史上的巨人——叶天士(1666--1645)

1. 叶天士(名桂,字天士,号香岩,别号南阳先生)生于清康熙六年(1666--1745年),出身于医学世家,祖父叶时、父亲叶朝采是苏州名医。

2. 叶天士自幼广泛阅读医书,一生勤勉用功,善于博采众家之所长,12岁到18岁之间共拜师17人,“师门深广”,在长期的从医生涯中积攒了大量的经验。【天来小子赞曰:叶天士者,龙也。】

3. 叶天士《温热论》首创温病“卫气营血”的辩证大纲,为温病的辨证论治开辟了新途径,被誉为温病学的奠基之作。所以,叶天士可说是“温病学之奠基人”。

4. 叶天士在世八十年,临终前,警戒子孙:“医可为而不可为,必天资敏悟,读万卷书,而后可借术济世。不然,鲜有不杀人者,是以药饵为刀刃也。吾死,子孙慎勿轻言医。”

5. 在整个中国医学史上,叶天士都是一位具有巨大贡献的伟大医家。
5.1 后人称其为“仲景、元化一流人也”。
5.2 他首先是温病学派的奠基人物,又是一位对儿科、妇科、内科、外科五官科无所不精、贡献很大的医学大师。
5.3 史书称其“贯彻古今医术”,他是当之无愧的。无论其医学理论,还是治学态度都是值得后人珍惜和学习的宝贵遗产。
5.4 特别是他那种谦恭好学、改名换姓求师学艺的精神永远是后世习医者的光辉典范。

求道就是求医

 

1. 求道就是求医。

2. 悟道就是找到了大医王。

3. 修道就是自己接受治疗。

4. 成道就是自己疗愈了。

5. 证道就是帮助别人疗愈。

2024-01-28

世出世间不外乎伸一下、缩一下

1. 一阴一阳。

2. 一阴一阳,用闽南语来说,就是“伸一下,缩一下”。

3. 伸一下是阳,缩一下是阴。

4. 看,白天伸一下,黑夜缩一下;心脏伸一下、缩一下;呼吸伸一下、缩一下;走路伸一下、缩一下;说话伸一下、缩一下。一气之良能,不外是伸一下变神,缩一下变鬼。

5. 一阴一阳之谓道,伸一下、缩一下之谓道。

6. 金庸说:人生不过是大闹一场,然后悄然离去。大闹一场就是伸一下,悄然离去就是缩一下。

7. 天来小子说:六道轮回不过是往上伸一下、往下缩一下。二乘法界不过是伸一下出六道、缩一下不随缘;大乘菩萨不过是伸一下随缘、缩一下不变;佛陀住的常寂光土不过是伸一下寂而常照、缩一下照而常寂。

24番花信风的风之信、花之期

1. 据现存宋代文献资料显示,“二十四番花信风 ”的文字最早见于北宋晏殊的诗歌:“春寒欲尽复未尽,二十四番花信风。” 

2. 而今天所见完整的 “二十四番花信风 ”名目则始见于明初王逵 《蠡海集》,一月二气六候,自小寒至谷雨四月,八气二十四候,每候五日,以花之风信应之。

3. 二十四番花信风的顺序是:

3.1 小寒,一候梅花、二候山茶、三候水仙

3.2 大寒,一候瑞香、二候兰花、三候山矾(音凡)

3.3 立春,一候迎春、二候樱桃、三候望春(即紫玉兰);

3.4 雨水,一候菜花、二候杏花、三候李花

3.5 惊蛰,一候桃花、二候棣棠、三候蔷薇

3.6 春分,一候海棠、二候梨花、三候木兰

3.7 清明,一候桐花、二候麦花、三候柳花

3.8 谷雨,一候牡丹、二候酴醾(音图迷),三候楝(音练)花


4. 如此细细地计算春的脚步与花的次第,显示了我们祖先的艺术智慧和美的生活情趣。是啊,风之捎来花信,花之如期而开,雪之翩翩起舞,月之明明看见,如诗如画,如痴如醉。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美丽动人的72物候【网上资源】

1. 所谓,就是物候,是动植物根据环境变化而表现的新情况。一个节气分三候,每候大约五天。

2. 小寒节气的第一候雁北乡,大雁开始迁徙,它们要回到遥远的西伯利亚,去交配和生育后代,它们在那里出生,那里才是它们的故乡。第二候鹊始巢,喜鹊开始筑巢。第三候,雉始雊(gòu,野鸡的雄鸟雌鸟一起唱和,雊,雌雄之同鸣也。小寒三候,都是为交配、生育和瓜瓞绵绵做准备。这是大自然最永恒、最真实的律动。

3. 除了飞禽,比人更早察觉到春天到来的还有花儿。从小寒开始,各种鲜花依次开放。从小寒到谷雨4个月8个节气120天里,五天一候,24候的风顺序逐一给24种不同的花送信,花信”里只有两个字:开花。于是收到“花信”的花便如期开放。这就是所谓的“24番花信风”。

4. 二十四番花信风之后,就是炎炎夏日,春天正式谢幕。

5. 小寒节气的花信风依次是梅花、山茶和水仙。梅花最先察觉到大地深处的暖意,最先传递了春天的信息,所以梅花是百花之首,也是十大名花之首。写花的诗词千千万万,但最多的是写梅花。

6. 梅花是春天的使者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梅花已经开了,春天还会远吗?

7. 梅花是坚强的寒士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坚强源于艰苦,伟大出自困厄,美好的人生目标需要奋斗才能成为现实。

8. 梅花是孤独的隐士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寒士是一种勇敢,隐士则是另一种勇敢。有些人挺身而出,有些人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也是值得赞许的品格。

9. 梅、兰、竹、菊为四君子松、竹、梅是岁寒三友。历朝历代,爱梅、敬梅、为梅所痴的人都不可胜数。

9.1 北宋诗人林逋,隐居杭州西湖,泛舟湖上。每逢客至,童子纵鹤放飞,林逋见鹤必棹舟归来。他终生不仕不娶,植梅养鹤,说自己以梅为妻,以鹤为子,人称梅妻鹤子

9.2 元代诗人王冕,隐居会稽九里山,自号梅花屋主,一生种梅、咏梅、画梅,以卖画为生。朱元璋请他做官,他以出家来抗拒。

9.3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中国文人的理想主义,都能在梅花的寒士和隐士的双重品格中找到映照。

10. 大自然的轮回生生不息。大寒小寒,冷成一团。天寒地冻之中,生命在萌动,活泼泼的春天已经在向我们招手。

空过今日的悲哀

1. 空过今日的悲哀——古代修行人,每当日落时分,就痛哭流涕,为自己没有开悟,空过今日,而悲痛不已
2. 死后往生的幻觉——现代修行人,每天在梦中梦又梦里混日子,活在大脑的幻觉中,以为动动嘴皮子的功夫,就能够帮助自己死后往生极乐世界。
3. 念死法门的妙方——印光大师看见了这种情况,就教导了大家“念念不忘一个死字”的念佛妙方,没想到多年来大多数念佛人还是“错解如来意”,把大师的亲切体贴的教导,当成是念念不忘自己断气的那一刻。天啊!大师点石成金,大众却点金成石,奈何?而且,冥顽不灵,怎么劝也听不进去啊。

完醒:从梦中梦又梦醒来

1. 完醒从梦中梦又梦醒来,活在当下,享受日常人生的宁静和喜悦。这是一个复杂的历程,一般人不耐烦听,只听了第一句,就把耳朵关上了,马上借口有什么事要做,就溜之大吉了。殊不知,这一溜,就失去了让自己完醒的机会,实为大凶。其实,完醒没有别的,只不过是百分之百接通了如来藏能量罢了。

2. 完梦在梦中梦又梦里,睡得像一只死猪,怎么叫也叫不醒,比喻堕落三恶道的众生忙着造业受苦,根本没有闲暇听闻佛法。又比喻为被关在没门没窗的铁屋子里的人,眼看着就要在里面窒息而亡了。鲁迅焦急得不得了,大声呐喊了起来,却没有看见明显的效果,内心不由得大感彷徨。鲁迅曾在日本师从章太炎学佛,哪里不知道这是因为如来藏能量一点也没有接通的缘故呢?

3. 出梦佛者,觉也。念佛者,念觉也。从梦中梦又梦里开始念佛,功夫成片就第一次醒了,出到了梦中梦的层次;事一心不乱就是第二次醒了,出来到梦的层次;理一心不乱就是第三次醒了,也就是完醒了,也就是念佛毕业了,从此可以作阿弥陀佛的化身,承担如来家业了,也就是可以把自己的生命价值最大化了,为人类进化和世界和平作出实质的贡献。这是接通了“空如来藏”的资源和能量

4. 入梦:众生者,梦中人也。度众生者,唤醒梦中人也。正如电影《盗梦空间》所描述的一样,你要唤醒哪一个层次的梦中人,就就要有本事进入到那个层次的梦境去唤醒他。大乘等觉菩萨,个个都是古佛再来的大成就者,轻车熟路,要进入哪个层次的梦境,都是轻而易举的事情。这是接通了“不空如来藏”的资源和能量。

念佛人不可杀佛啊!

1. 念佛人不懂得念佛的次第功夫,也就不懂得念佛的真实修行内涵,最后落得一个“杀佛”而堕落阿鼻地狱的下场,岂不冤枉?
2. 念佛共有三个次第。其一、如来藏次第:“如来藏”就是“如来胎”,比喻修行的第一个阶段好比是养胎(还没见佛)见山是山,见水是水。
3. 其二、⁠空如来藏次第:如来胎出世(开悟;念佛人第一次见到佛)之后的解门修行,比喻为圣婴的成长。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
4. 其三、⁠不空如来藏次第: 圣婴长大为圣人(念佛人见自性弥陀;作佛菩萨化身)的行门功夫。比喻为念佛毕业出来社会工作。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
5. 天来小子如是体会:念佛如念书,须念到毕业🎓……毕业🎓须出来社会工作。修道如念书,成道如毕业🎓,证道如出来社会工作。成道不是死亡啊,而是百分之百觉悟啊!
6. 念佛人应如是警惕自己:念佛第一阶段失败,就是“胎死腹中“,就是“杀佛”啊!罪莫大焉。

2024-01-27

用心体会:空如来藏、不空如来藏、如来藏

0. 空如来藏、不空如来藏、如来藏——这三个名相各有其指,须细细体会,不可用科学的逻辑分析,须用玄学的心灵感悟。

1. 空如来藏——这个名相指的是从阿鼻地狱到常寂光土,始觉上转,上求佛道、究竟成佛的解脱历程。觉后空空无大千。大乘空宗的精义在此。般若空慧句。

2. 不空如来藏——这个名相指的是从常寂光土到阿鼻地狱,本觉下转,下化众生、乘愿再来的普渡历程。梦里明明有六趣。大乘有宗的精义在此。无相慈悲句。

3. 如来藏——这个名相指的是不论是始觉上转,还是本觉下转,两个历程所依赖的能量都来源于“暇满人身·如来藏”这个“如意宝”。也就是说,阿鼻地狱和常寂光土的能量是同一个,没有两样。之所以说如来藏是如意宝,是因为,你求什么就得什么,一切如你的意。求阿鼻地狱得阿鼻地狱,求常寂光土得常寂光土。一切众生,本来就是常寂光土的佛,现在回到常寂光土来作佛,就这样罢了,没有别的。大乘密宗的精义在此。无上菩提句。


空假中与空有密

1. 空假中与空有密:

2. 空假中·一心三观·三谛圆融:空观·空谛·般若德秘藏,假观·假谛·解脱德秘藏,中观·中谛·法身德秘藏

3. 空有密·大乘三宗·三解脱门:大乘空宗·意密·空解脱门,大乘有宗·语密·无相解脱门,大乘密宗·身密·无愿无作解脱门。

大乘三观:观空的价值,观有的人生,观密的世界

0. 大乘三观:

1. 观“空”(大乘空宗)的价值:四大皆空的般若空慧。空性智慧的价值观。上求佛道,究竟成佛。滴水融进大海、文化孤儿投进文明母亲的怀抱。以出世间的般若智来观照一切。自心无尽烦恼今当断、自心无量法门今当学。

2. 观“有”(大乘有宗)的人生:四大皆有的无相慈悲。慈悲为怀的人生观。乘愿再来,普渡众生。大海融进滴水、自性无边众生今当度。以入世间的慈悯行来成就一切。

3. 观“密”(大乘密宗)的世界:空有同源的无上菩提。菩提本源的世界观。本来是佛、今又作佛。心心相印、佛佛道同的世界。滴滴含摄大海、自性无上佛道今当成。

见闻知觉自性猴

0. 见闻知觉自性猴——赞曰:自性清净圆明体,体现慧命常住心。常住心猿空有密,身口意三密相应。诸佛现身见性见,如来说法闻性闻;菩提真心知性知,涅槃法身觉性觉。

1. 自性猴之见性见:看破一切虚妄相,见到一切诸佛相。见性圆通,洗尽眼根垢,摆脱色尘染。无尘无垢,眼根清净,五眼圆明。见而觉之,意密相应也。

2. 自性猴之闻性闻:闻性圆通,洗尽耳根垢,摆脱声尘染。无尘无垢,耳根清净,返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此孔子所谓“六十而耳顺”是也。闻而知之,意密相应也。

3. 自性猴之知性知:知性圆通,洗尽意根垢,摆脱法尘染。无尘无垢,意根清净,自知者明,明而后能行,是为“明行足”。此儒家所谓“致(良)知”是也。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口密与意密相应也。

4. 自性猴之觉性觉:觉性圆通,洗尽身根垢,摆脱触尘染。无尘无垢,身根清净,先觉者动身,动身而后到达,是为“觉行圆满”。此儒家所谓“格(本)物”是也。觉无不行、行无不达,身密与意密相应也。

2024-01-26

深妙观:说法因缘

1. 深妙观:说法因缘。净公曾经说过,以前是学生雪地跪求佛法,现在是跪着求传人也求不到啊!

2. 深妙观:此天真书斋平台之说法因缘,唯有2人获得受用。也是跪着求传人求来的。希望读者珍惜此学佛因缘。

深妙观:人身难得

1. 深妙观:人身难得。难得八闲暇、十圆满。
2. 深妙观:人身。善护人身,令之暇满。免于八无暇,远离十有漏。堕于八无暇、十有漏,则失人身矣!
3. 深妙观:免于八无暇(没空)。一者、免于嗔毒地狱得闲暇;二者、免于贪毒鬼道得闲暇;三者、免于痴毒旁生得闲暇;四者、免于欲乐、无想得闲暇;五者、免于边地得闲暇;六者、免于无佛得闲暇;七者、免于根残得闲暇;八者、免于邪见得闲暇。总之,有空(勇猛精进)成佛,没空(忙着堕落)成魔。念佛人须“抽空念佛”,以便“有空成佛”。否则,唯有一生陷于“没空”之“气拘”生命状态。暇者,诸恶莫作,四大皆空,上成佛道,究竟成佛。此常住真心之“八暇”也。
4. 深妙观:幸得十圆满(无漏)。一者、幸得人身得圆满;二者、幸生中土得圆满;三者、幸得根具得圆满;四者、幸得业轻得圆满;五者、幸得信佛得圆满;六者、幸得值佛得圆满;七者、幸得闻法得圆满;八者、幸得住教得圆满;九者、幸得正轨得圆满;十者、幸得师友得圆满。圆满无漏,离苦得乐。满者,众善奉行,四大皆有,下化众生,乘愿再来。此妙真如性之“十满”也。
5. 深妙观:常住真心之“八暇”者,真心自受用也;妙真如性之“十满”者,实性他受用也。真心实性二用,同源于“法界缘起”之“真实人身之道源”也。真实人身之道源者,宇宙气化之大道也。人身小宇宙,宇宙大人身。人身之一尘,一尘三周遍。一尘普周法界遍,一尘出生无穷遍,一尘含容空有遍。宋明理学三学派,一者、心学派者,一尘普周法界遍也,滴水融进大海也,理圆融无碍法界也;二者、理学派者,一尘出生无穷遍也,大海融进滴水也,理事圆融无碍法界也;三者、气学派者,一尘含容空有遍也,滴滴含摄大海也,事事圆融无碍法界也。

深妙观:暇满

0. 深妙观:暇满——似水流年·实不流,故得“暇”;如花美眷·实在美,故称“满”。

1. 深妙观:暇——似水流年,何曾“暇”?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是为震撼人心之千古一叹。佛曰:无始以来,流浪生死!是为洞察人性之一语中的。噫!无常大鬼,不期而至,死生之事,岂可轻忽?然则,不幸中之大幸,乃得闻念佛法门,深知“似水流年·实不流”之大乘空宗奥义,借助大势至菩萨常住真心之真言,逆生死流而上,上求佛道,究竟成佛。成佛则得“暇”矣!未成佛者,当“抽空念佛”,否则一生处于“无暇(没空)”之生命状态中,如何了得?

2. 深妙观:满——如花美眷,可曾“满”?曹雪芹在《红楼梦》借林黛玉之口一字一泪哭诉: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孟浩然在《春晓》痛惜: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南唐李后主在《相见欢》悲叹: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李清照在《如梦令》清楚观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然则,大幸中的大幸,既得大势至菩萨常住真心之真言点醒,今又彻悟“如花美眷·实在美”之大乘有宗妙义,承蒙观世音菩萨常住真心之真爱拥抱,顺真如流而下,下化众生,乘愿再来。再来已是“满”矣!未再来者,当“尽快再来”,否则一生处于“不满(有漏)”之生命状态中,念的是什么佛?

深妙观:暇满人身·如意宝

0. 深妙观:暇满人身·如意宝

1. 深妙观:暇。八闲暇。八闲暇之“常住真心”。相对于“八无暇”之“无常妄心”。妄心不得开悟,常住真心“破迷开悟”以“究竟成佛”

2. 深妙观:满。十圆满,即十无漏。十圆满之“妙真如性”。相对于“十有漏”之“烦恼藏性(阿赖耶藏识)”。烦恼藏性不得受用,妙真如性“离苦得乐”而“乘愿再来”

3. 深妙观:人身。具足八闲暇与十圆满。一方面具足“破迷开悟”以“究竟成佛”的常住真心,一方面具足“离苦得乐”而“乘愿再来”的妙真如性。一方面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的常住真心,一方面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妙真如性。一方面是内圣之德,一方面是外王之道。人身不是别的,而是心性不二的法尔如是的道之本源啊!接通“八暇”之常住真心与“十满”之妙真如性之人身,即是“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之法性身啊!

4. 深妙观:如意宝。暇满人身就是法报化三佛身的如意宝啊!如意者,“如汝之意”之缘起也。四大缘起,无一不是“如汝之意”啊!一者、业感缘起者,如六道众生之意也;二者、阿赖耶缘起,如声闻缘觉二乘人之意也;三者、如来藏缘起,如法身大士之意也;四者,法界缘起,如世尊佛陀之意也。噫!暇满人身是宝、是金器,然而,如六道众生之意,则不免“金器盛粪”矣!岂不遗憾乎?

彻悟:大学八条目与大乘佛法的密切联系

0. 彻悟:大学八条目与大乘佛法的密切联系。
1. 致其般若空慧之知,以齐其大乘空宗“究竟成佛”之家。
2. 格其无相慈悲之物,以治其大乘有宗“乘愿再来”之国。
3. 诚其无上菩提之意,以平其大乘密宗“本来是佛”之天下。
4. 正其常住真心之心,以转其“心未正”之“八无暇妄识心”为“心正”之“八闲暇真智心”。
5. 修其妙真如性之身,以转其“身未修”之“十有漏臭皮囊身”为“身修”之“十圆满法性身”。
6. 大学八条目与大乘佛法,一言以蔽之,曰:至诚感通而已矣。至诚感通之道,即孔子所谓“克己复礼为仁”是也。克己以究竟成佛复礼而普渡众生为仁即法尔如是

观【暇满人身·如意宝】

1. 观【暇满人身·如意宝】

2. 观自在is fully at ease.【自在;从“八无暇”中解脱,获得“八暇”的常住真心的自受用;般若空慧句】

3. 观世音is totally free. 【随缘;从“十有漏”中解脱,获得“十圆满”的常住真心的他受用;无相慈悲句】

4. 观is connected with your buddha-nature. 【念佛;从“贪嗔痴的臭皮囊”中解脱,获得“暇满人身”的妙真如性的法尔如是;无上菩提句】

5. 如意宝means things just happen according to your free will. 【四种缘起(如汝意而发生):一者、“业感缘起”依据六道众生的心而发生;二者、“阿赖耶缘起”依据声闻缘觉法界二乘人的心而发生;三者、“如来藏缘起”依据一真法界法身大士的心而发生;四者、“法界缘起”依据常寂光土佛陀的心而发生。】

2024-01-25

三字真言的奥义

 0. 三字真言的奥义。

1. Om  (唵 Ong):诸佛“身密”种字。

2. Ah (阿 A):诸佛“语密”种字。

3. Hum (吽 Hong):诸佛“意密”种字。

天来小子对六字真言的深密体会

0. 天来小子对六字真言的深密体会。

1. Om (ōng):眼轮天心通宇宙【诸佛“身密”种字】(阿:阿弥陀佛)

2. Mani 嘛(ma)呢(nī):暇满人身如意宝【慈悲自在地调身、调息、调心,人身便像摩尼宝珠一样,如修行人之意成就一切】(弥:大势至菩萨)

3. Padme 叭(bēi)咪(mēi):便是莲花出泥淖【诸佛“语密”种字;口吐莲花】(陀:观世音菩萨)

4. Hum 吽( hōng):身口意三密相应【诸佛“意密”种字;意密相应、接通身密相应与口密相应】(佛:西方三圣,西方三佛;观音势至,古佛再来)


Fully at ease: Free. Simple. Oneness.

0. Fully at ease: Free. Simple. Oneness. 观自在:解脱·清净·真诚。

1. When you are fully at ease,  you are free from doubts, worries and fears.观自在:你就能从困惑、忧愁和恐惧中获得解脱

2. When you are fully at ease, you are simple enough to communicate effectively with yourself and others. 观自在:你就能回归到清净的生命状态,跟自己和别人作有效沟通。

3. When you are fully at ease, you are able to enjoy the peace and happiness in the Here and the Now of the present moments with oneness. 观自在:你就能享受当下真诚心的宁静和喜悦

2024-01-24

Be totally free and fully at ease. 解脱·自在

1. You are able to achieve great things as long as you are totally free and fully at ease  to do them. 

2. Yet, being totally free and fully at ease can only be achieved through mindfulness meditation. 

3. You are simply not totally free. Your mind is still busy even when you have nothing to do.

4. You are simply not fully at ease even when you lay down on your bed at night.

5. Through the mental skill development of mindfulness, your mind will act like a clear mirror to perform deep reflection. 

6. Through day-in-day-out deep reflection, you will be able to see your true-self one day.

7. With your true-self, you will then be totally free and fully at ease to do great things.

暇满人身·如意宝,常住真心·真如性

1. 八暇十满人身宝:

1.1 暇满人身如意宝,无量珍宝悉现前。

1.2 常住真心是净土,真如妙性是弥陀

1.3 依正庄严·心性天,心报性化·天法身。

1.4 法报化三·佛菩萨,西方三圣·暇满身。

2. 八暇:「暇free time」就是远离修行的逆缘障碍。前四为“非人法界的无暇”,后四为“人法界之无暇”,共举出八种修行的逆缘障碍(忙business, 盲blindness, 茫loss)

2.1【非人】地狱法界之无暇。恒处嗔恨、痛苦之中故也。一念嗔心即堕人体宇宙地狱法界,而无暇学佛。

2.2【非人】饿鬼法界之无暇。恒处贪欲、饥饿之中故也。一念贪心即堕人体宇宙饿鬼法界,而无暇学佛。

2.3【非人】旁生法界之无暇。恒处愚痴、黑暗之中故也。一念痴心,即堕人体宇宙畜生法界,而无暇学佛。

2.4【非人】色界天之长寿天之无暇。恒处禅定、无念之中故也。念住长寿天禅境,即困于人体宇宙长寿天禅定境界,而无暇学佛。

2.5【人】边地之无暇。边远地域,未闻佛法。一心追求怪力乱神境界,即困于人体宇宙的边地,而无暇学佛。

2.6【人】不值佛之无暇。虽生中土,不闻佛法。或,虽闻佛法,却未发心,不得入门,如同未闻。故无暇学佛。

2.7【人】邪见之无暇。虽闻佛法,心存邪见。邪见干扰,故无暇学佛。

2.8【人】聋盲之无暇。五根不具,无法学佛。聋盲障碍,故无暇学佛。

3. 十满:「满full attention」就是拥有修行的顺缘助力。前五是“自圆满”,后五是“他圆满”。

3.1【自】生人法界,获得人身。须知,人身是宇宙的礼物,人身即小宇宙、可接通大宇宙

3.2【自】得生中土,佛法兴盛。须知,发心学佛,方谓中土;否则,如处边地。

3.3【自】诸根具足,耳聪目明。须知,根中之性,性成佛道

3.4【自】破邪见网,长时熏修。须知,改邪归正,正心直道

3.5【自】断疑生信,一门深入。须知,信为能入,入佛境界

3.6【他】佛陀出世,开慈悲灯。须知,心地宝藏,点亮心灯

3.7【他】佛已说法,示菩提路。须知,闻思修慧,悲智双运

3.8【他】佛法住世,悟般若智。须知,常住真心,唯心净土

3.9【他】皈依佛门,入法藏海。须知,妙真如性,自性弥陀

3.10【他】良师益友,法缘眷属。须知,礼敬诸佛,赞叹如来

4. 人身宝:

4.1 人身难得·今已得,堪称摩尼·如意宝。

4.2 人身金器·盛心性,常住真心·真如性

4.3 慈悲妙性·般若心,心性同源·无量觉。

4.4 无量觉兮·阿弥陀,光兮势至·寿观音。

暇满人身,念佛成佛

0. 暇满人身,念佛成佛 

1. 念佛之暇满人身之如意宝(始本不二·中道义)心性道源湛然,真空妙有常寂光。

2. 念则常住真心之究竟成佛(始觉上转·性空义)唯心净土现前,似水流年自真空;

3. 佛则妙真如性之乘愿再来(本觉下转·缘起义)自性弥陀含笑,如花美眷他妙有。

常住真心、妙真如性、法界缘起与大学八条目的融贯

《常住真心、妙真如性、法界缘起与大学八条目的融贯》

A. 往(念)是致其极乐世界之良知,明明德(常住真心·究竟成佛)是也,自受用之般若空慧也;

B. 生(佛)是格其日常人生之本物,亲民(妙真如性·普度众生)是也,他受用之无相慈悲也;

C. 往生(念佛)是诚其当下此时此地之真意,须知行合一、身心合一,止于至善(法界缘起·本来是佛)是也,实心二用之真心一体也。

1. 致知者,致其一真法界·常住真心之良知,有诸中之体大也,报身佛之无知而无不知之体大(大字表佛宝之佛陀教育之体)也;

2. 格物者,格其常寂光土·妙真如性之本物,形于外之用大也,化身佛之无用而无不用之用大(广字表僧宝之日常人生之用)也。

3. 诚意者,诚其法界缘起·心性道源之真意,有诸中而形于外之即体即用之相大也,法身佛之无相而无不相之相大(方字表法宝之宇宙人生之相)也。

4. 正心者,正其常住真心·一心三观之唯心净土之慧命心;空假中者,一心而三观、三观而一心也。

5. 修身者,修其妙真如性·三谛圆融之自性弥陀之法性身;空假中者,自圆融而开显乎三谛、由三谛而归密于圆融也。

6. 齐家者,齐其即空·即假即中之空观空谛之真空·空解脱门之家。大乘初期“中观学派”之“空宗”义。

7. 治国者,治其即假·即空即中之假观假谛之妙有·无相解脱门之国。大乘中期“唯识学派”之“有宗”义。

8. 平天下者,平其即中·即空即假之中观中谛之道源·无愿无作解脱门之天下。大乘后期“如来藏学派”之“密宗”义。

2024-01-23

一念无明·一念不觉·一念觉

1. 一念无明:指的是一真法界处等觉菩萨的惑,又称“无明业相”或“生相无明”。由此“一念无明”生出“无始无明”。修行人但破“无始无明”,不破“一念无明”,因为“一念无明”是佛菩萨“随缘”的依据,所以诸佛菩萨皆“留惑润生”。正因为有了“一念无明”,古佛才有“乘愿再来”的凭借啊!

2. 一念不觉:指的是常寂光土处佛陀的“照而常寂”一面。这一面与等觉菩萨的“一念无明”接通,正是诸佛“随缘”的依据,也就是“本觉下转”的“生死流转门”。

3. 一念觉:指的是常寂光土处佛陀的“寂而常照”一面。这一面与等觉菩萨破除最后一品无明惑相应,是为“始觉上转”、成就究竟觉的“真如还灭门”。

真空·不空·空不空

0. 来,学习这句话——【真空·不空·空不空】

1. 真空:觉后空空无大千,四大皆空,般若空慧;

2. ⁠不空: 梦里明明有六趣,四大皆有,无相慈悲;

3. ⁠空不空: 【空】是梦中梦,【不空】从梦中梦醒了(还在梦中),必须把【不空】也给【空】掉了,才能够真正醒过来啊!空有同源,无上菩提。

给活人修行的法门

 1. 今日灵光乍现、与道亲分享【关诀印:相应三宝】(点亮心头佛灯才能相应):

1.1 关: 意密相应,回光守中,天心是也;

1.2 诀:口密相应,无说而说,真言是也;

1.3 ⁠印: 身密相应,无为而为,梵行是也。

2. 这是给活人修行的秘密法门,不要误以为是给死人准备的!切莫辜负佛恩,而虚度今生今世啊!

3. 这是起死回生的秘密法门!

4. 之所以说是“起死回生”,是因为修道人都把自己当作“活死人”,而希望通过真修实证,让自己“复活”,而享受精彩的人生。

5. 心态摆正,才不会“错解如来意”啊!

人类的两套语言:科学语言与宗教语言

1. 昨天我说【语言是心灵的糟粕】,强调了【随文入观】与【得鱼忘筌】的重要性。

2. 今天,我想改变一下表达方式,把语言的地位提高一下: 【语言是酒杯🍸】,【心灵体验是美酒🍷】,丢掉了【语言的酒杯🍸】,【心灵体验的美酒🍷】要装在哪儿? 问题不在于用不用语言,而在于要选择适当的语言。

3. 须知,人类创造了两套语言,一套是科学的逻辑语言,是大脑的语言;一套是宗教的超理性语言,是心灵的语言

既然来了,就没打算活着回去

1. 昨天你说了:【既然来了,就没打算活着回去。】

2. 今天我明白:【只有在当下的此时此地,我们才有可能真正地活着。】

3. 明天他微笑:【没有来,没有去,本没事。】

六字真言的奥义

0. Om Mani Padme Hum 

1. 汉语音译为唵、嘛、呢、叭、哞、吽、。 是藏传佛教中最尊崇的一句咒语。 从字面上解释,六字真言是“如意宝啊,莲花呦!”这一感叹语句。 其内涵教深,具体解释是:

1.1 “Om唵”表示“佛部法界体性智之心”; 揭谛揭谛,觉而又觉:走吧走吧,从阿鼻地狱走到常寂光土。Om是开启佛性宝藏的金钥匙。众生无边誓愿度。
1.2 “Mani嘛、呢”二字,梵文意为“摩尼宝珠;如意宝”含摄佛法经典功德,表示“金刚部大圆镜智兼宝部平等性智之心”; 波罗揭谛,超越烦恼:上求佛道、究竟成佛。摩尼宝是自渡、杀内心贼的金刚宝剑。烦恼无尽誓愿断。
1.3 “Padme叭、哞”梵文意是“莲花”,表示“莲花部妙观察智之心”; 波罗僧揭谛,圆满度一切:乘愿再来、下化众生。“Padme莲花”表普度众生的大宝船。法门无量誓愿学。
1.4 “Hum吽”表示“羯磨部成所作智之心”。菩提萨婆诃,诸佛现全身:本来是佛、今又作佛!Hum是佛性能量全部接通的天籁之音。佛道无上誓愿成。

佛者三身佛,法者空假中,僧者戒定慧

1. 佛者三身佛——佛者,觉也。三身佛者,三身之觉也。一者、报身佛之觉者,般若空慧也;二者、化身佛之觉者,无相慈悲也;三者、法身佛之觉者,无上菩提也。

2. 法者空假中——法者,正也。空假中者,一心三观、三谛圆融也。一者、报身佛之法,空观空谛也;二者、化身佛之法,假观假谛也;三者、法身佛之法,中观中谛也。

3. 僧者戒定慧——僧者,净也。戒定慧者,清净众之三学也。一者、清净众之戒,佛菩萨之生活方式也,身密相应也;二者、清净众之定,与诸佛菩萨心心相印也,意密相应也;三者、清净众之慧,佛菩萨之讲经说法也,口密相应也

楞严大定之天,妙真如性,常住真心

1. 楞严大定之“天”:本来是佛、今又作佛。须懂得《楞严经》,突破“多闻”(阿难是佛陀十大弟子,以“多闻”的超强记忆力见称,在楞严法会上惭愧悲泣,求佛教诲,才找到了开启NI的钥匙)的AI智能的限制,开启“反闻闻自性”的NI(天工智能)的无限的“文明”境界。

2. 妙真如性:“天”表无上菩提,此“性”表无相慈悲,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一方面是没有条件的大爱心,一方面是生命共同体的大悲悯。千手千眼观世音,手表慈悲之果行(梦里明明有六趣),眼表空慧之因观(觉后空空无大千);眼到手到表悲智双运之果彻因源、因赅果海。

3. 常住真心:“心”表般若空慧,上求佛道、究竟成佛,觉后空空无大千,始觉上转之终极处也;乘愿再来、下化众生,梦里明明有六趣,本觉下转之源头活水处也。

念觉才是念佛的真谛

1. 念念不忘死,佛在念中【一天里拨出适当的时间来念死:念佛时把自己当成已经死了,至诚祈求佛来接引】

2. 佛佛记得生,念在佛中【一天里除了念死的特定时间段,其他时间都要像佛菩萨一样地来生活】

3. 恳切念佛是往,日常生活是生【通过念佛的神通力,提高日常生活的品质】

4. 往生就是在日常生活当中不断提高生活质量【念佛是深妙禅,念死是方便法门,日常生活的行住坐卧皆不离一个觉字,念觉!念觉才是念佛的真谛!】

古意盎然:新旧交替,新新不已

0. 古意盎然:新旧交替,新新不已。

1. 古:十字打开,口密相应。

1.1 十字打开者,回归当下时空,在此时享受永恒的自在,在此地彰显慈悲的随缘。过去无始的“旧”还没过去,未来无终的“新”已经到来,在现在始终的“中”现在眼前!在现在始终的“中”的境界里,我们亲眼见证了“交替”(相应)与“不已”(无常)的事实真相。

1.2 口密相应者,上述的见证乃内在之意密相应,此处则借助语言而表述之。然而,此口密相应之语言,非智(具意密相应修行境界的智者)不能解啊!此处大难,李白所谓“眼前有景道不得”这句话,正好可以借用来表达开悟者所面对的困境。既然说不得,开悟者只好(只有)走“悟后起修”这条路了,修出自己的慈悲,以便“随类现身,应机说法”。

2. 意: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忘言,非语言所能表达,须借助各种譬喻、故事、善巧方便的语言来表达。无说而说啊!切莫误以为“忘言”是真的“无法言传”。“无法言传”是初初进入开悟境界时的感觉,随着境界的深入而稳住其中,自自然然可以左右逢源、辩才无碍。意密相应是也。

3. 盎然:生机盎然也。生命的由来,古之又古,生命的进化,日新又新。盈天地间,太虚一气之生化作用耳!宋明理学三学派,皆以“理”为终极目标。以陆九渊、王阳明为代表人物的“心学派”,以“心”为学问主脑,主张“心即理”;以程颐、朱熹为代表人物的“理学派”,以“性”为学问主脑,主张“性即理”;以张载、王夫之为代表人物的“气学派”,以“气”为学问主脑,主张“气即理”。良心发现之有诸中,天理流行之形于外,没有离开心、性、气三者之一以贯之也。此之谓“盎然”,非好学深思者,孰能与于此?

人生三密:杂密·胎藏密·金刚密

0. 人生三密:杂密·胎藏密·金刚密。

1. 人生第一密:杂密——十法界的“境”,地狱众生居之,饿鬼、畜生居之,人天居之,二乘人居之,佛菩萨行化之。

2. 人生第二密:胎藏密——一真法界的“行”,40位法身大士居之,等觉菩萨行化之。等觉菩萨的“无明业相”是“一念无明”,不可断;40位法身大士的“能见相”与“境界相”是“无始无明”,不可不断。【崃按:一真法界的“无明”,是“根本无明”,与“见思惑”、“尘沙惑”相提并论的就是它。然而,与“根本无明”相提并论,“见思惑”与“尘沙惑”也可并称为“枝末无明”。】

3. 人生第三密:金刚密——常寂光土的“果”,一念觉是“性空”、是“照”、是“觉后空空无大千”,一念不觉是“缘起”、是“寂”、是“梦里明明有六趣”;“无念”(无极)是“一念”(太极)的源头活水。净公所谓的“无念而念,念而无念”,指的就是“常寂光土”境界啊!净公把念佛的终极境界都给开示得明明白白了,可惜听的人慧根不够,懒惰开动脑筋思考,不愿意反求诸己,所以才会迷路,以至于“活着等死,死到临头却又求往生”,煮沙成饭,哪里可能成功?唉!净土法门也须有智慧才能通达啊!

2024-01-22

天来小子与死神一对一、面对面、心对心的超越时空的对话

0. 天来小子与死神一对一、面对面、心对心的超越时空的对话。

0.1 演员:我饰演天来小子,你饰演死神。

0.2 时间:当下此时,永恒的访客中心。

0.3 地点:当下此地,宇宙间最美的景点。

1. 你(得意洋洋):我是如来佛!

2. 我(不满):你把我当孙悟空?

3. 你(一脸轻蔑):哈哈哈,你逃不出我的手掌心!

4. 我(抗议):你不是如来佛!

5. 你(一副无所谓表情):那又怎么样?重点是我拥有如来佛的无边法力!

6. 我(呵斥):你骗得了世人,你骗不了我!

7. 你(色厉内荏):你不相信我随时随地可以结束你的狗命?

8. 我(当头棒喝):你才是狗!你只是跟随着“生命”团团转的一条狗罢了!

9. 你(满脸颓丧):你怎么知道?

10. 我(禅定中):生与死只不过是紧紧拥抱的生命现象与死亡现象罢了。死没有实体,只不过的“生命的缺席”的表述罢了。

11. 你(呼救):菩萨救我。

12. 我(合掌):你这“一念无明”的死神,回归到常寂光土去,就是“一念不觉”啊!

13. 你(喜出望外):啊!我不只是虚妄的现象而已?

14. 我(无比慈悲):我佛慈悲,从今往后,你当听命于“一念觉”的主人,以“一念不觉”的仆人身份协助他,完成普渡众生的本命,保你金刚不坏之身!

15. 你(合掌):依教奉行!

来真的,真来,法界缘起

0. 来真的,真来,法界缘起

1. 来真的——来是随缘,真是不变,来真的是菩萨“随缘不变”的普渡众生,也就是儒家所谓的“格物”。格物的格字,依据东汉郑玄的解释,就是“来”的意思。随缘不变,净公说,就是“在随缘中学习不变”的意思,也就是“断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的实报庄严土的一真法界的大乘菩萨的修行境界。此即趋近“常住真心”的修行阶段。

2. 真来——真是不变,来是随缘,真来是佛陀的“不变随缘”的法身说法、一切皆是佛法,也就是儒家所谓的“致知”。致知的“知”字,依据天来小子的体会,就是“一切种智”的意思。此即“妙真如性”的彰显无遗。

3. 法界缘起——法界就是“一念觉”,自阿鼻地狱至常寂光土的始觉上转;缘起就是“一念不觉”,自常寂光土至阿鼻地狱的本觉下转。法界缘起是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的诸法实相,也就是儒家所谓的“诚意”。诚意的“意”字,依据天来小子的实践,就是常寂光土之“一念觉”之“常照”与“一念不觉”之“常寂”之“栖真”处。一念觉,诚之即是“知致”之“光明普照”;一念不觉,诚之即是“物格”之“诸佛现身”。物格而后知致,“诸佛现身”而后“光明普照”;知致而后意诚,“光明普照”而后“至诚感通”;意诚而后心正,“至诚感通”而后“常住真心”;心正而后身修,“常住真心”而后“妙真如性”;身修而后家齐、国治、天下平,“妙真如性”而后“如来家业”、“十方佛国”、“常寂光土”。

自在随缘佛:一念觉是自在,一念不觉是随缘,一念是念佛

1. 常寂光土:一念不觉存焉。此一念不觉之寂,不碍事。非但不碍事,反而是“缘起”的力量泉源。佛陀“事事圆融无碍法界”之“不变随缘”,菩萨“理事圆融无碍法界”之“随缘不变”,同是得力于“一念不觉”之“难得糊涂”,故能“随缘”。

2. 常寂光土:一念觉存焉。此一念觉之照,与一念不觉之寂,同归于妙真如性,乃是一体之两面。一念觉即”自在“之“清醒”,一念不觉即“随缘”之“装糊涂”,同归于一体,即是“难得清醒装糊涂”。

3. 一真法界:一念无明之“受精卵”,即“一念不觉生三细”之“细中之细”之“无明业相”,属于等觉菩萨的惑(最后一品无明惑)。又称根本无明。此九妄相之七惑之第一惑。此无明生相之一念无明,乃“一念不觉”之所生。

4. 一真法界:无始无明之“胎儿发育”,即“一念不觉生三细”之“细中之粗”之“能见相”与“境界相”,属于等觉菩萨以下的40位法身大士的惑。又称根本无明。此九妄相之七惑之第二、三惑。此无明住相之无明惑。

5. 十法界(二乘法界):枝末无明之“婴儿出世”,即“境界为缘长六粗”之“粗中之粗”之“智相”与“相续相”,属于二乘人的惑。此九妄相之七惑之第四、五惑。此无明住相之法执所知障(第七末那识尘沙惑;看破、放下)。

6. 十法界(人天法界):枝末无明之“青少年”,即“境界为缘长六粗”之“粗中之细”之“执取相”与“计名字相”,属于人天法界的惑。此九妄相之七惑之第六、七惑。此无明异相之我执烦恼障(第六意识之见思惑;看破、放下)。

7. 十法界(三恶道):枝末无明之“长大成人”,即“境界为缘长六粗”之“自作自受”之“起业相”与“业系苦相”,属于三恶道的业因果报。此九妄相之业因与苦果,此因果乃是承接前七妄相之惑,涓涓不塞,由细而粗,日积月累,而造成之洪水猛兽、火灾风灾,种种令人惊心动魄、魂飞魄散的现象。此无明灭相之业苦(前五识之身口意种种造作;看破、放下)。

一念不觉·法界缘起

1. 一念觉而发心修行,圆显如来藏,即是法身,又名法界身、法界。须知,此“一念觉”与“一念不觉”乃自性之一体两面。今,依“一念觉”之“如来”一面,而入华严三昧,普度众生,是名“如来藏缘起”

2. 毗卢遮那海印三昧所显,一切相即相入,名为「法界缘起」。依佛法界性,随染净缘所现,故名「性起」。须知,此海印三昧,圆摄“一念觉”与“一念不觉”之两面而同归于毗卢遮那性海之一体法界缘起者,依海印三昧而立名相也。

3. 易言之,如来藏缘起单显“佛者,觉也”之无上妙义,法界缘起兼显“法者,正也”之无上实相。

4. 须知,一念不觉,即“一念无明”。此“一念无明”具“缘起”义。

5. 故知,一念觉即“不变”,一念不觉(一念无明)即随缘;一念觉,即照,一念不觉(一念无明)即寂。

6. 是以,佛陀“不变随缘”,菩萨“随缘不变”,同是接通于自性之一念觉与一念不觉之生命能量。所不同者,佛陀住“事事圆融无碍法界”,以“一念觉”之“不变”为主导方;菩萨住“理事圆融无碍法界”,以“一念不觉”之“随缘”为主导方。

Care. Connect. Contribute.

1. Care about all beings, be it living beings or non-living beings, let alone humankind, with unconditional love 兴大悲悯心[I can’t care more.]

2. Connect to all beings, be it living things or non-living things, let alone humankind, with reflective wisdom 常住大圆镜智[I can’t agree more.]

3. Contribute to the wellbeing of all beings, be it living things or non-living things, let alone humankind, with boundless courage 活出浩然正气[I am in the best version of myself to help others to be in their best version.][I can't live more.]

2024-01-21

天真书斋第25课课前思考的三个问题

2024年1月21日天真书斋第25课:常住真心,妙真如性。

缘起:最近参究《楞严经》,体会到了

1. 【念佛】二字的究竟真实义=【常住真心】的【念】,【妙真如性】的【佛】。

2. 而且,【佛】在【念】之中,

2.1 超能所(出三恶道,入凡圣同居土;揭谛揭谛);

2.2 绝对待(出六道,入方便有余土;波罗揭谛);

2.3 非因缘(出十法界,入实报庄严土;波罗僧揭谛);

2.4 非自然(出一真法界,回归常寂光土;菩提萨婆诃)。

课前思考:

Q1. 真心与妄心的区别是什么?

--同学分享:真心对,妄心错;真心一念,妄心杂念;真心无分别、无执着,妄心分别、执着;真心开悟(回小向大),妄心没开悟;

--天来小子分享:真心不变,妄心变动(狂心不歇)。常住(常乐我净)真心,无所住(流浪生死)妄心。断除了“无始无明”,但是不断“一念无明”。

Q2. 我们要用什么态度来对待妄心?

--同学分享:观自己的妄心,转念,专心

--天来小子分享:观妄心里的杂念如看天上的浮云一般,转念--妄心的背后就是真心,专心、专心、再专心,降伏妄心

Q3. 我们要怎么找到自己的真心?

--同学分享:平静地来找,专心念佛,看破放下

--天来小子分享:在没有办法中想出办法来,在没有路的地方走出一条路来,浓缩法:生生世世浓缩成今生今世,今生今世浓缩为今天,今天浓缩为一个小时,一个小时为十五分钟。十五分钟念佛法:念念不忘一个死字。念佛时想象自己已经死了,就要堕落阿鼻地狱了,无比殷勤恳切地向阿弥陀佛呼救。这样念出来的佛号,每一句都具有惊天动地的能量!

心经结尾的咒语

1. 揭谛‧揭谛(gate-gate),即是向前、向前、勇往直前。 天来小子如是体会:
1.1 始于出离三恶道——出离“起业相”之造作诸恶业与业系苦相”之无尽苦难;

1.2 中于出离六道、十法界、一真法界——一则出离六道之“执取相”与“计名字相”此二“粗中之粗”惑之妄相;再则出离十法界之“智相”与“相续相”此二“粗中之细”惑之妄相;三则出离一真法界之“能见相”与“境界相”此二“细中之粗”惑之妄相 + “无明业相”此“细中之细”惑之妄相;

1.3 终于回归本来是佛、今又成佛的常寂光土——破除“九妄相”之后的“一念无明·觉不觉”。“一念不觉”即“缘起”之“照而常寂·华严三昧妙真如性他受用,“一念觉”即“性空”之“寂而常照·海印三昧常住真心自受用”;“一念觉不觉”即“中道”之“常寂光土”之“众德俱圆,染患斯寂”之“涅槃(永恒生命)·首楞严三昧如来藏(法界)缘起之大定体验

2. 波罗揭谛(para-gate),在 揭谛(gate) 前面加了 波罗(para)波罗(para) 是超越。天来小子如是体会:

2.1 超越阿鼻地狱(看破、放下阿鼻地狱无尽苦难之“业系苦相”之妄相--苦果之自受);

2.2 超越三恶道(看破、放下三恶道造作诸恶业之“业系苦相”之妄相--业因之自作);

2.3 超越六道(看破、放下人天法界我执、烦恼障之“执取相”与“计名字相”--七惑根之“粗中之粗”二惑根);

2.4 超越十法界(看破、放下二乘法界法执、所知障之“智相”与“相续相”--七惑根之“粗中之细”二惑根);

2.5 超越一真法界(看破、放下一真法界习气、无明惑之“能见相”与“境界相”--七惑根之“细中之粗”二惑根 + 看破、放下等觉菩萨之“无明业相”--七惑根之“细中之细”惑根)。

2.5 回归自在、随缘、念佛之无所不在的常寂光净土。此即看破、放下一切业因果报与七惑根之后的“一念无明”之“觉不觉”;“觉”则“难得清醒”之“自在”,“不觉”则“装糊涂”之“随缘”,“觉不觉”则“难得糊涂”之“念佛”。

 3. 波罗僧揭谛(parasan-gate),承接上述,揭谛(gate) 是勇往直前,波罗(para) 是超越,(san) 是圆满的意思。故知,波罗僧揭谛(parasan-gate)即是:圆满超越,勇往直前。天来小子如是体会:声声阿弥陀,与常住真心相应,与妙真如性相应:

3.1 圆满人天法界之凡圣同居土;

3.2 圆满二乘法界之方便有余土;

3.3 圆满一真法界之实报庄严土;

3.4 圆满法尔如是之常寂光土。

 4. 最后,提萨婆诃(bodhi svāhā)菩提(bodhi) 是觉悟,萨婆诃(svāhā) 是成就一切。 天来小子如是体会:

4.1 觉悟三恶道,成就人天法界之凡圣同居土。

4.2 觉悟人天,成就二乘法界之方便有余土。

4.3 觉悟二乘,成就一真法界之实报庄严土。

4.4 觉悟菩萨,回归法尔如是之常寂光土。

 5. 如果将全首咒语重解,(梵音) gate-gate para-gate parasan-gate bodhi svāhā: 前往,前往,超越前往,圆满超越前往,直至觉悟真理,成就一切功德。天来小子如是体会:

5.1 往!往!(文殊菩萨三世佛母之般若空慧句;究竟成佛·报身佛;信相应)

5.2 超越前往!(观音菩萨世间慈父之无相慈悲句;乘愿再来·化身佛;愿相应)

5.3 圆满超越前往!(普贤菩萨如来长子之无上菩提句;本来是佛·法身佛;行相应)

5.4 法尔如是、一切现成!(地藏菩萨代理佛之三德秘藏·三解脱门奥义;心佛众生大总持;信愿行之常住真心·一心三观、妙真如性·三谛圆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