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半个文殊菩萨兼半个观世音菩萨) VS (薛宝钗:半个观世音菩萨兼半个文殊菩萨)】
1. 林黛玉:代表的是“无形/形而上的心灵”中“般若无知”根本智的一面,然而却无法开展出“后得智”无所不知的另一面,因此“被困于心灵的宇宙之中”,无法彰显于身体所处的社会之中,以致于在社会上处处碰壁,人际关系一团糟。可以说,林黛玉的悲剧在于她只是“半个文殊菩萨”,因为她只有文殊菩萨一半的本领。文殊菩萨是“无知而无所不知”,林黛玉就只是单纯的“寂天寞地”的“无知”而已。【林黛玉所需要的“另外半个文殊菩萨”的“无所不知”的“后得智”本领在薛宝钗身上;而薛宝钗所需要的“另外半个观世音菩萨”的“观自在”的本领,在林黛玉身上】
2. 薛宝钗:代表的是“有形/形而下的身体”中“普观世音”他受用的一面,然而却无法回归到“观自在”自受用的另一面,因此“赢取了世界却失去了自己”,无法歇息于心灵所处的自然之中,以致于在内心中时时委屈,人格严重扭曲。可以说,薛宝钗的悲剧在于她只是“半个观世音菩萨”,因为她只有观世音菩萨一半的本领。观世音菩萨是“观自在而观世音”,薛宝钗却只是后半截的“观人”的“外观”而已。【薛宝钗所需要的“另外半个观世音菩萨”的“观自在”的本领在林黛玉身上;而林黛玉所需要的“另外半个文殊菩萨”的“无所不知”的“后得智”本领,在薛宝钗身上】
3. 贾宝玉:代表的是“完整的生命”中两个与林黛玉和薛宝钗相应的生命能量中心——(1)与林黛玉的“木石前盟”中的“石”所代表的真实生命的“法性”(即:“佛性”、“真如本性”),一切众生(这里指广义的众生,包括“木”与“石”等无情众生在内)皆有法性,皆可成佛。所谓“情与无情,同圆种智”,就是这个意思。(2)与薛宝钗的“金玉良缘”中的“玉”所代表的真实生命的“弘愿”(即:“无愿”解脱门),一切众生皆可成佛,这是自然之理,佛菩萨的救度完全顺应这个自然之理,与众生感应道交,并没有一点自己的意思在里面。【林黛玉和薛宝钗所共同需要的“桥梁”在贾宝玉身上。(1)木石前盟:“木”是“良心”,“石”是“法性”,“前”是“身前”,“盟”是“接通”,林黛玉的“良心”需要与“法性”(“法性”是包括无情众生而言,若单单指“有情众生”,就是“佛性”。二者无二无别)“接通”,她就能够“走出内心的世界”,开拓自己社会生活的空间;(2)金玉良缘:“金”是“道器”(人的这个身体,可以是“臭皮囊”,也可以是“道器”。就看哪个“心”作主宰,“妄心”的“魂”做主,那就是“臭皮囊”,就只好搞“六道轮回”去;“真心”的“灵”做主,那就是“道器”,就一步一脚印地踏在实相的大地上,做一个“行动中的佛”),“玉”是“道心”,“良”是“当下”,“缘”是“接通”,薛宝钗的“道器”需要与”道心“接通,她就能够“回归到涅槃的终极家园”,在真实生命的终极体验里绽放最甜美的笑容;(3)钗黛兼美:“钗”是“完整的薛宝钗,里面包含了林黛玉”,“黛”是“完整的林黛玉,里面包含了薛宝钗”,“兼”是“悲智双运,行愿交资”,“美”是“贾宝玉所代表的真实生命的终极之美,里面同时包含了林黛玉和薛宝钗”】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