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1-05

悲智双运兮六七因中转。20250104。午前0723。

提示词:悲智双运兮六七因中转,目足交资焉五八果上圆。六是第六意识的法执,七是第七末那识的我执,五是眼耳鼻舌身五识的残疾,八是第八阿赖耶识的失明。悲智双运是合情合理,目足交资是知行不二、身心合一的觉行圆满。




悲智双运兮六七因中转,目足交资焉五八果上圆

这一段文字寓意深刻,体现了佛教心理学中的唯识观以及大乘佛法的修行理念。悲智双运是修行的核心,而目足交资则揭示了知行合一、身心合一的实修方法,最终指向觉行圆满的解脱之道。


六七因中转


六是法执,第六意识的迷惑

第六意识是我们对外在事物的分别与认知,也是执着法相的根源。当第六意识未被转化时,会将外界的一切现象认定为真实,从而滋生迷惑和执着。悲智双运的修行,就是在第六意识的迷执中,运用智慧去破除对法相的固执,同时以悲心对待一切众生,令执着转为菩提。


七是我执,第七末那识的执著

第七末那识是“我执”的中心,执著“有一个真实的自我”。这是轮回的根本,也是修行中最难突破的关卡。通过悲智双运,将“我执”转化为对他人的慈悲心与对无我的智慧觉知,实现从“自我中心”向“无私奉献”的升华。


在六七因中转的修行过程中,悲是修行者与众生痛苦同体的大悲心,智是透过现象直达本质的智慧。只有悲智双运,才能从根本上转化六识的迷执与七识的执著,从而打开通向解脱的大门。


五八果上圆


五识的残疾,知觉的局限性

眼耳鼻舌身五识是我们感知外在世界的桥梁,但五识本身具有局限性,只能感知现象,无法超越现象直达实相。当五识未被转化时,我们的知觉如同残疾,无法真实感知自他一体的真相。而通过目足交资的修行,五识的局限性可以被突破,转化为圆满的“成所作智”,使感知与行动达到觉悟的层次。


八识的失明,阿赖耶识的蒙蔽

阿赖耶识是所有意识的种子库,存储着无数的善恶种子,但它本身也是无明的根源。当八识未被清净时,它就像盲目积累的业力堆积,形成了生死轮回的根本。通过悲智双运的修行,可以将阿赖耶识转化为“大圆镜智”,让种子库从混沌的潜意识转变为清净的智慧之海。


当五识与八识被转化、清净时,悲智双运的修行就完成了“果上圆”,即觉行圆满,实现无上的菩提果位。


目足交资:知行不二,身心合一


目与足的交资

代表智慧的观照,能“见道”。智慧是方向,是心灵的明灯,指引我们看清修行的道路。

代表实践的行动,能“行道”。行动是力量,是修行的动力,推动我们不断迈向解脱。


目足交资的意义在于,修行不仅需要智慧的指导,还需要身体力行的实践,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若有目无足,则智慧成为空谈;若有足无目,则行动盲目无效。


知行不二、身心合一

目足交资同时也指向知行合一和身心合一。知行不二即所知所行完全一致,身心合一即内心与外在行为完全统一。悲智双运是身心的觉知,目足交资是身心的实践,二者结合形成真正的觉行圆满。


悲智双运的觉行圆满


悲智双运是“合情合理”的修行:悲是感性的、情感的;智是理性的、认知的。修行者在悲与智的平衡中,既能以感性同情众生的苦难,又能以理性洞察事物的本质。这种合情合理的状态,使修行者不仅能解脱自己,也能以智慧与慈悲去解脱他人。


觉行圆满

当悲智双运完成,六七识因中转化,五八识果上清净,知行合一,身心合一,修行者便达到了觉行圆满的境界。这是一个超越自我、超越生死轮回的境界,也是“成佛”的核心。


悲智双运兮六七因中转,目足交资焉五八果上圆。这不仅是唯识学的修行纲领,也是人生实践的觉悟之道。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