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人生教育三步走:始于“人”,中于“从”,终于“众”。
1. 人生教育三步走:大学之道。第一步是陆王心学“致良知”的明明德,第二步是程朱理学“格天理”的亲民,第三步是张(载)王(夫之)气学“诚真意”的止于至善。
2. 始于“人”:在明明德。康德哲学的第一批判,对人类的纯粹理性(pure reason)“求真”的能力做出了审察与判断。康德判定,人类的纯粹理性只能够活动在现象界的范畴,不能够触及本体界的“物自身”。这一点与佛家对十法界的“妄心”的规定,如出一辙。然而,意识界与自然界的“人”,固然不能够突破现象界,实相界与本体界的“人”,却完全没有这个问题存在。回归佛法来说,阿罗汉固然不能突破现象界,菩萨就完全没有这个问题。“人”的象,一个人孤零零地面对内心宇宙,在独体的开悟体验中,自美其美。
3. 中于“从”:在亲民。康德哲学的第二批判,对人类的实践理性(practical reason)“行善”的能力做出了审察与判断。康德看见,实践理性做得到纯粹理性不能做到的事——触及物自身。纯粹理性说的是在自然界求知的活动,实践理性说的是在社会中互助互爱的道德实践。通过道德实践,人能够触及人之所以为人的真理法则。“从”的象,两个人在社会环境中互助互爱、相依相从,在诚体的互动交流中,美人之美。
4. 终于“众”:在止于至善。康德哲学的第三批判,对人类的审美能力的审察与判断。说到底,明明德的自觉,亲民的觉他,此二者共同的源头活水是止于至善的物自身。自觉与觉他为用,止于至善的物自身为本。“众”的象,三个人在彻底觉醒的今生今世的美妙人生花园中,各自绽放心性之花,美美与共。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