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1-29

华人,你华在哪里?华在文化!

 1. 华人,你华在哪里?

2. 华人,腹有诗书气自华的人。——华人的第一华,华在《五经》的古老智慧传承!《诗经》、《尚书》、《周易》、《礼记》和《左传》的智慧传承,开启了春秋战国“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文化局面,造就了儒家、道家等“九流十家”的异彩纷呈。这是文化源头活水处的“华”。【“华”的种子萌芽了,百草权舆。】

3. 华人,五千年文化熏陶的人。——华人的第二华,华在源远流长的五千年文化,夏商周的古文化,汉唐盛世的辉煌成就,宋元明清的大一统局面,赫赫熠熠的帝王将相,微尘众的贩夫走卒,都汇入浩浩汤汤的文化能量之大流中。这是文化大河九曲十八弯的流动的“华”。【“华”的茁壮成长,草木繁荣。】

4. 华人,不但华美而且实在的人。——华人的第三华,华在“怀希望而欢欣鼓舞,历苦难而坚持不懈”的结果处,余虽九死而其未悔兮,凤凰历经涅槃而获得众生!我华人从个体生命到群体生命,必将在21世纪的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发出万丈光芒!这是文化生命之树硕果累累的“华”。【“华”的结实累累,生命永续。】

诗经.小雅·采薇(167/305)

《诗经·小雅·采薇》(167/305

第一乐章:一唱三叹。岁月流逝,归家无期。忙碌不已,身心煎熬。

1.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靡室靡家,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

2.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 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3.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 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第二乐章:再接再厉。强敌当前,同心协力。军容壮盛,士气如虹。

4.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 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5. 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猃狁孔棘!

 

第三乐章:万艳同悲,千红一哭。犹如佛陀与耶稣,救赎世人的无尽哀痛。

6.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危坐与安坐

1. 启,跪、跪坐。

2. 居,安坐、安居。

3. 古人席地而坐,两膝着席,跪着的时候,有两个姿势。

4. 一个是“危坐”:腰部伸直,臀部与足离开,这是刚刚跪下或正要站起的过渡姿势,也是表示恭敬聆听的一个姿势,古书上所谓“长跪不起”就是这个姿势;

5. 一个是“安坐”:臀部贴在足跟上,也就是《孝经》所谓“居,吾语汝”的“居”字。

6. 《诗经·采薇》里面说:不遑启居、不遑启处、岂敢安居,其中的”启“、”居“、”处“三字表达的是外在的姿态,”安“表达的是内在的心境。”不遑“就是”情况危急,没有闲暇“,忙得团团转,跑来跑去,准备上战场去与猃狁(读音“险允”;匈奴人的祖先)决一死战,内心当然是不安的啦,又怎么能够做到“启”(跪坐)、“居”(安坐)与“处”(安处,指的是“放慢脚步”或“停下脚步”)呢?

身体与人性

1. 爱惜身体,身体是宇宙的礼物!

2. 信仰人性,神性就在人性之中!

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1. 从事内心修养,始于日常生活的“格物”,“格物”的入手处在于“慎独”。

2. 日常生活的“格物”,离不开时时处处的“致知”,“致知“的受用处在于“慎独”。

3. 时时处处的“致知”与日常生活的“格物”,统摄于当下即是的“诚意”,“诚意”的主脑在于“慎独”。

4. 当下即是的“诚意”,接通的是横空出世的“正心”,“正心”的太极☯️在于“慎独”。

5. 横空出世的“正心”,彰显出来就是悟后起修的“修身”,“修身”的无极在于“慎独”。

6. 悟后起修的“修身”,具体实践的范畴就是“从善如登 从恶如崩”的“齐家治国平天下”!一个人成圣成贤的考验,从这个地方开始!“从善如登 从恶如崩”的皈依处在于“慎独”。

超度自己:超越与度过人生难关!

 1. 一提起“超度”,很多学佛人就马上联想到“超度亡灵”,真实令人太息!【崃按:本文的写作动机,在于普劝学佛人放下“超度亡灵”的执着,提起“超度生灵”的慈悲和智慧。】

2. 其实,“超度”的真实义在于“超度生灵”。只有提起“超度生灵”的真谛,“超度亡灵”的俗谛才具有意义!

3. “超度普天下的生灵”当是第一大愿。然而,不可不知,普天下第一个应当超度的生灵,不是别人,而是自己!

4. 如何超度自己?回归自性而已矣!

5. 回归自性,何易亦何难?古人说: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风光谁与争?你会么?

人人心中一把秤:称自己的良心!【网上资源+点评】

1. 相传木杆秤最早是春秋的工匠大师鲁班发明的,杆秤上刻制的十三颗星花则是根据北斗七星和南斗六星的数目定制的,并且把十三两定为一斤。【崃点评:杠秤最主要的两个构件,就是“权”(秤砣,也就是“秤锤”。“砣”和“锤”的部首是“金”、“石”,“权”的部首是“木”,然而“木”、“石”、“金”在这里,都是表示“原则性”的一种“重量”)和“衡”(秤杆,也就是刻着秤星的木制横杆,“杆”的部首是“木”,表示“灵活性”的一种“调节”)。“权衡轻重”还是现代一个使用频率很高的熟语,而“权衡轻重”更是我们每个人每一天时时处处在内心,或有意识或无意识,进行着的一个关乎生活素质和生命价值的活动。】


2. 因为春秋各国的度量衡不一致,因此在秦始皇灭六国建立秦朝后,就颁布了统一度量衡的诏书,并且在原本的十三星中添加“福禄寿”三星,正好十六星,而秦制正好是以十六两位一斤,这种秤就是最典型的十六金星秤。【崃点评:“福禄寿”三个秤星,正象征着“生活素质和生命价值”的高低轻重。】


3. 关于十六金星秤,还有很多内在的寓意。在古代的天文中,一般认为北斗七星主亡,而南斗六星主生,福、禄、寿三星分别主一个人一生的福、禄、寿。秤杆上的十六颗星,其作用不仅仅是衡量物体的重量,更是用来衡量人心的。【崃点评:说得好啊!杆秤称的不只是“物”(别人),而且是“心”(自己)。要称自己的“心”,就要懂得“反求诸己”啊!


4. 杆秤上的秤星必须是白色或黄色,不能用黑色,比喻做生意不能黑心。【崃按:孟子说“求其放心而已矣”,说的就是“不能黑心”。然而,在“良心发现”(开悟)之前,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是“黑心”的啊!只是程度不同而已,又何必“五十步笑百步”呢?


5. 秤杆上的第一颗星也叫做“定盘星”,其位置是秤锤与秤钩成平衡时秤锤的悬点。做杆秤的关键是能选准定盘星,只要确定好定盘星,就是一把好秤。【崃点评:好一个“定盘星”啊!我们每一个人都必须先找到自己内心这一颗“定盘星”,然后才好开始去称自己和别人啊!


6. 杆秤上手提的绳纽叫做秤毫,意为明察秋毫,称东西时不能粗心大意。秤一提起来首先看到的是定盘星,提醒商人要权衡一下良心,不得缺斤短两。【崃点评:“秤毫”,也就是“秤纽”,代表着“入手处”、“可以拿捏的地方”。“权衡轻重”的时候,不可以去动到“权”(秤砣)和“衡”(秤杆),否则就不准(不公平)了。】


7. 古代人相信“人在做,天在看”,很多商人自然也相信这点。而其中的福禄寿三星则与人的福禄寿挂钩,如果商人少给一两,福星就会减少这个人的福,少给二两,禄星就会减这个人的禄,少给三两,寿星就会给这个人减寿。时刻警醒着人们要存有敬畏之心,不要昧着良心做事。【崃点评:这就是上文所谓的“生活素质和生命价值”了。作者评论得极好,说到了“时刻警醒着人们要存有敬畏之心”,“存有敬畏之心”也就是“慎独”的意思了,而“格物致知”也就包含在里面了。】


8. 古人创造的杆秤,不仅仅是衡量物体的重量,更是用来衡量人心的。不管是做秤的人、使用秤的人,都要公正、公平、公道。这杆秤不止是工具更代表人们对诚信的追求。【崃点评:作者点出了“公正、公平、公道”的做人要旨,从工具性的“杆秤”带出了价值判断的“诚信”二字,堪称是画龙点睛的精彩结尾!

2021-11-27

在人生的战场上,我们都是久战的征夫啊!

1.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旧瓶装新酒:“往”是“去成佛”,“放下”对“杨柳依依”的六道的执着】

2.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旧瓶装新酒:“来”是“来度生”,“提起”对“雨雪霏霏”的六道的慈悲】

3. 今昔交会,宇宙寂寂!“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旧瓶装新酒:“行道迟迟”四句乃对生死大苦海所生起之“悲无量心”也!今既“乘愿再来”,正好“现身说法”、“兴建水月道场,大做梦中佛事”也!】

4. 在人生的战场上,我们每个人都是“久战归来”的征夫啊!我们没有“醉卧沙场”似的阵亡,而是获得“生还”了啊!从今往后,我们要懂得珍惜自己和他人的生命,不要再“喊打喊杀”了,而要“莫逆于心,相视而笑”地“相忘于江湖”了啊!是的,相忘于“自性”的江湖,这就是人生的最高享受!

纲张目举的“科判”学问

1. “纲”的本意是“网口的大绳”;所谓“提纲”,就是指通过提起总绳,来使网目张开。

2. 《韩非子》云:“善张网者,引其纲。若一一摄万目而后得,则是劳而难;引其纲,而鱼已囊矣。”

3. 科判就是“纲要”,散落在文字的内容就是“网目”。在学习中:如果是一字一句地从头到尾阅读(“一一摄万目而后得”),结果会“劳而难”;而循着科判来学习(“引其纲”),则一下子就能把握住要旨(“而鱼已囊矣”)。

4. 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用民》:“汤、武因夏、商之民也,得所以用之也。管、商亦因齐、秦之民也,得所以用之也。民之用也有故,得其故,民无所不用。用民有纪有纲,一引其纪,万目皆起,一引其纲,万目皆张。”

师卦与比卦

1. (上)地(下)水·师,《易经》六十四卦中的第七卦,内容主要与军队出征作战有关。古人称战争为“王者之事”,把它升华成了治国平天下的头等大事。战争在人类文明历程中扮演了一个极其关键的角色,生死存亡,在于背水一战!从黄帝大战蚩尤的涿鹿之战,到汤武革命,到秦国消灭六国统一天下,到楚霸王背水一战,到赤壁之战,到淝水之战,到各朝各代的农民起义战争,到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的战争,到抵抗日本侵略的八年抗战,到你死我活的国共内战,到今天隐隐然威胁着两岸和平的“台海战争”的影子,让人深深思考:在人类文明历程中,战争真的是无可避免的吗?人类文明历程真的需要“高举民族正义之大旗”来杀人吗?世界上真的有堂堂正正的“正义之师”吗?纵观历史,让我们失望的是,“正义”往往是大国保护自己“国家利益”的借口罢了!然而,如果暂时抛开外在的战争与和平不说,把“师”字当成是生命内部的事情,那就十分有趣了!我们可以说,“师”指的就是我们每一个人为了“回归自性”所必须展开的“内心的圣战”!宋代大儒朱熹就说过:修养自己,就犹如“两军对阵”!明代大儒王阳明也说过:杀山中贼易,杀心中贼难!这就是“反求诸己”的“明明德”的“内圣”实践历程。

2. (上)水(下)地·比,《周易》六十四卦中的第八卦,象为五条阴爻系于九五,象征团结一心。 《杂传》云:“乐,师忧。” 者亲也,其字形为两人并坐,因为亲近,所以乐;师自争讼起,兵者凶器,所以忧。所谓“众志成城,上下一心”,一个国家和民族,能够做到“比”字,这个国家和民族,就必然昌盛繁荣。从心性之学的视角看,“比”字就是《大学》所谓的“亲民”,也就是佛家所谓的“慈悲”。这就是“推己及人”的“亲民”的“外王”实践历程。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1.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2.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3.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4. 故曰:教学相长也。

5. 《兑命》曰:“敩学半。”其此之谓乎?【《兑命》是《尚书》的其中一篇。】

6. ——《礼记·学记》

7. 【“敩”,字音xiào,意思是教育别人】

人类文化(以华人文化为例)历程的十个阶段

 1. 从约400万年前--7万年前:这是人类文化“从蒙昧到文明”的漫长时期,可以说是“人类文化历程的预备时期”。

1.1 从约38亿年前地球出现生命迹象开始,到约400万年前,这是“人类出现之前的物种进化时期”;从约137亿年前宇宙形成开始,到约38亿年前,这是“生命出现之前的物质进化时期”。然而,“物质”到“物种”的两个进化时期里面,难道没有“人类”生命的元素在里面吗?如果没有,那就违反进化论的原则了。既然我们接受了进化论的原则,那么我们可以说“物种”是“人类”的“父母”,而“物质”是“物种”的“父母”。这是从“约400万年前”的视角来说。

1.2 从“7万年前”的视角来说。如果我们抱着一颗好奇、探索、惊喜、发现的心去看待“物质”、“物种”和“人类”,我们在这一生当中,将会有丰硕的收获。如果我们抱着一颗冷漠、懈怠、怨恨、因循的心去看待“物质”、“物种”和“人类”,我们将会一辈子活在“土拨鼠节”里,过着毫无意义、无限反复的日子。我们之所以有能力打破“土拨鼠节”的魔咒,就跟“7万年前”息息相关。人类自从“约400万年前”出现在地球之后,在众多的物种中挣扎求存,受尽惊吓,历尽磨难,在自然界食物链上处于中下的位置。可是,到了“7万年前”,人类的心灵“横空出世”,形成了语言沟通的强大能力,以“同心协力”的群体协作方式,打败了一切毒蛇猛兽,一举跃居自然界食物链的顶端——“想吃谁,就吃谁”。这是一个“人类文化历程”的大进步,也是“个体生命苦难之旅”的起点。因为个体生命从此被一个名为“社会”的东西所控制了,丧失了自由。这是庄子所谓的“吊诡”的心灵现象。

1.3 略述“7万年前”到现代的人类文化历程,以便提纲挈领。(先跳过)


2. 7万年前--夏商时期:这是人类文化的初创时期,可说是“人类心灵的童年时期”。不论就人类文化历程,还是就中国文化历程来看,这都是第1个创造期。期间大事包括:语言的形成与跃居食物链顶端(7万年前)、文字的出现与农业革命(约1.2万年前)、人类心灵创造的代代口耳相传的“神话与传说故事”、《周易》智慧传承的出现。这是周公之前的中国文化历程。思考题:你认为“神话与传说故事”对于21世纪的人类,具有怎么的启示作用?还是说,你认为这些故事已经跟时代脱钩了,不值一提了呢?

3. 西周300年:中国文化的初次继承整理时期,结集成孔子前的《六经》智慧传承。依据钱穆的论断,这个时期出现的周公是中国文化史上的第一个圣人。这是中国文化历程的第1个整理期。思考与动手题:钱穆判断周公是中国文化历程的第一个圣人,依据的标准是什么?你愿意去查找一下吗?

4. 东周500年:这是先秦诸子的创造期,也就是中国文化历程的第2个创造期,儒家、道家以及墨家、法家、名家等学派在这个“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时期出现。期间最大的一个事件就是:孔子打破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开创出了平民教育的新局面。钱穆把孔子开创的这个新局面称为“平民的觉醒”时期。思考题1:蒋勋认为,21世纪的华人文化应该重现“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局面,你同意吗?为什么?思考题2:你对于钱穆所谓的“平民的觉醒”有什么感触?你认为,在21世纪的今天,多数的“平民”是否处于“觉醒”的生命状态?

5. 汉代400年:这是中国文化历程的第2个整理期。期间大事包括: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五经博士”官位的设立、后世“汉儒”与“宋儒”之争的滥觞。思考题: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中国文化历程的利弊何在?【崃按:这个时期,佛法从印度传到了中国,开始对中国本土的儒道文化形成刺激、影响,最后到了隋唐时期“中国化的”的汉传佛教智慧传承成型。】

6. 魏晋以下300年:这是中国文化历程的第3个创造期。期间最大的事件就是:魏晋玄学的出现。钱穆把这个时期命名为“个人之发现”。思考与动手题1:钱穆把这个时期称为“个人的发现”,依据的标准是什么?你愿意动手去谷歌搜索与阅读一下吗?思考题2:在21世纪的今天,东方式的“个人的发现”与西方式的个人自由有何异同?【崃按:这个时期,佛法在中国已经稳稳扎根,并繁荣发展,为隋唐时期的开花结果,做足了准备。】

7. 隋唐以下400年:钱穆判定,这是中国文化历程的第3个整理期。期间最大的文化事件就是:禅宗六祖慧能大师的出现。【崃按:钱穆把这个时期归为“整理期”,估计是以儒道的本位来看。若以佛学视角看,则禅宗的出现,是中国文化心灵的成熟与创造,应该归为“创造期”】

8. 宋元明700年:这是中国文化历程的第4个创造期。期间最大的文化事件就是:宋明理学的出现,其中以“陆王心学”和“程朱理学”为荦荦大者。

9. 清初200年:这是中国文化历程的第4个整理期。期间最大的文化事件就是:考据学的出现。

10. 近代以来:这是中国文化历程的第5个创造期。期间大事包括:近代(1840-1919)“亡国灭种”的危机、现代(1919-1949)自由民主的“革命”、当代(1949-今天)从个人生命到群体生命在宇宙大生命历程中之立足点的苦苦探索与追求。蒋勋认为,我们应当再现先秦时期“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文化局面。也有人对五四运动进行了反思后指出,1919年的五四运动提出了“全盘西化”的口号与实践,到了100年后的今天,我们应当有“全盘化西”的文化自信与文明担当,你认为呢?孟子说,舍我其谁?不是你我,还有谁?不是现在,哪是何时?不是此地,哪是何处?啊!茫茫人海,知音在哪里啊?

视听言动,三个息息相关的层次

1. 视听·言动,以眼耳·舌身:以恭敬心“端身·正念”,也就是“调身·摄心”,来启动视觉、听觉的“输入”功能,以及说话、行动的“输出”功能。【崃按:注意“身”字有三个意思,一个是“眼耳鼻舌身”的“身”,指的是“触觉”的功能;一个是“调身”的“身”,指的是“身体姿态”;一个是“修身”的“身”,指的是“行为”。】【刘宗周“体认亲切法”之前二境界:身在万物之中,心在万物之外】

2. 视听·言动,以心:以同理心“泯灭偏见”,也就是“调心·正念”,来发挥“耳聪目明”的“观察”功能,以及“说而无说·为而无为”的“感人至深·动人至高”的功能。【刘宗周“体认亲切法”之第三个境界:通万物为一心】

3. 视听·言动,以气:以菩提心“纯善纯净”,也就是“无住·生心”,来发挥“万物一体”的“回归自性”功能,以及“现身·说法”的“彰显自性”功能。

2021-11-26

六步念佛法

1. 加快脚步来念佛:在“做事”的生命状态中念佛!【崃按:兴建水月道场,大做梦中佛事】

2. 放慢脚步来念佛:在“学习”的生命状态中念佛!【崃按:在极乐世界的一真法界跟着阿弥陀佛和41位法身大士一同学习】

3. 停下脚步来念佛:在“思考”的生命状态中念佛!【崃按:在“闻思修”中熏习佛法】

4. 退后一步来念佛:在“反思”的生命状态中念佛!【崃按:在“反求诸己”中“回归自性”】

5. 回归起步来念佛:在“突破”的生命状态中念佛!【崃按:在“开悟”中“明心见性”】

6. 体验独步来念佛:在“创造”的生命状态中念佛!【崃按:在“随类现身”、“应机说法”中成就一切众生】

往生:去成佛,来度生

 1. 往:去成佛,也就是“回归自性”。

2. 生:来度生,也就是“乘愿再来”。

影响有效沟通的四种“噪音”

There are four kinds of noise. 【(影响有效沟通的四种噪音】

1. Physiological noise is a distraction caused by hunger, fatigue, headaches, medication and other factors that affect how we feel and think. 【第一种是生理噪音,举凡生理上的饥饿、疲惫、头痛、药物影响以及其他足以左右我们的感受和思考的因素,通通归于此类。】

2. Physical noise is interference in our environments, such as noises made by others, overly dim or bright lights, spam and pop-up ads, extreme temperatures, and crowded conditions. 【第二种是物理噪音,举凡环境中的干扰,譬如他人发出的噪音、过暗或过亮的灯光、垃圾邮件与弹出式的广告、极端的气温以及过度拥挤的情况,通通归于此类。】

3. Psychological noise refers to qualities in us that affect how we communicate and interpret others. For instance, if you are preoccupied with a problem, you may be inattentive at a team meeting. Likewise, prejudice and defensive feelings can interfere with communication. 【第三种是心理噪音,指的是足以影响沟通与解读他人的自我内在特质。譬如,若你有心事,你在小组会议上就会心不在焉。同样的,偏见与防卫意识也会对沟通形成干扰。】

4. Finally, semantic noise exists when words themselves are not mutually understood. Authors sometimes create semantic noise by using jargon or unnecessarily technical language. 【第四种是语义噪音,指的是双方对语词本身没有共同的理解。当说话的一方使用一些专门的术语或没必要的技术语言的时候,就会形成语义噪音。】

Human Nature 人性

1. 人之所以为人,不但是“社会人social being ”的规范这一面,而且是“自然人natural being ”的规律那一面。

2. 人离不开社会,社会却对人形成种种约束与伤害,甚至带来毁灭性的下场!这是“社会人”的悲哀与苦痛。

3. 幸亏人在社会中受到伤害的时候,可以选择回归自然,以获得休养和疗愈。获得休养和疗愈之后,就能够恢复“自然人”本具的生命的健康功能。

4. 恢复了“自然人”本具的生命的健康功能之后,就能够回归社会来进行革命,带领后知后觉者共同开创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世界。

与害怕、担忧、恐惧同在!

1. 生而为人,我们内心深处总难免会感到或多或少的害怕、担忧、恐惧。

2. 一旦我们觉察到自己内心深处的害怕、担忧、恐惧,我们就会习惯性地加以回避,假装它们不存在。

3. 从今往后,我们要伸长双臂拥抱我们内心深处的害怕、担忧、恐惧,它们不是别的,而是我们内心深处啼哭的婴儿罢了!

4. 害怕、担忧、恐惧也是我们的生命能量,我们与它们同在!它们不是外在于我们的生命的东西,而是我们完整生命的一部分!

往社会底层走去,我们看到人性的光辉

 1. 盘踞在社会上层的人,看不到社会下层的苦难,也就看不到人性的光辉。

2. 只有愿意往社会底层走去的人,才能够看到人性的光辉。

自我质疑是思想突破的开始!

 1. 自我质疑:我怎么啦?加快脚步来做事,我怎么弄得自己和别人都很不开心呢?

1.0 自我质疑第〇问:我是不是感觉“一切都错”(feeling wrong)了呢?放慢脚步来学习“让自己开心起来”

1.1 自我质疑第一问:我是不是做错(doing wrong)、说错(saying wrong)了呢?停下脚步来思考。

1.2 自我质疑第二问:我是不是看错(seeing wrong)、想错(thinking wrong)了呢?退后一步来反思!

1.3 自我质疑第三问:我是不是走错方向(going wrong way)了呢?回归起步来突破。

1.4 自我质疑第四问:我是不是在解决错的问题(solving the wrong problem)了呢?体验独步来创造。

2. 自我信赖:我可以的!我可以在“加快脚步来做事”的同时,让自己和别人保持愉快心情。

2.0 自我信赖第〇关:我可以的!我可以在“放慢脚步来学习”的生命状态中,让自己和别人都感觉“一切都对了”。

2.1 自我信赖第1关:我可以的!我可以在“停下脚步来思考”的生命状态中,把一切做对、说对。

2.2 自我信赖第2关:我可以的!我可以在“退后一步来反思”的生命状态中,把一切都看对、想对。

2.3 自我信赖第3关:我可以的!我可以在“回归起步来突破”的生命状态中,把人生方向给走对。

2.4 自我信赖第4关:我可以的!我可以在“体验独步来创造”的生命状态中,解决人生中的种种问题。

沟通三要三不要

人与人沟通的方法:

1. 三不要:
不要互相指责;
不要一味自责;
不要把原因归结为命运。

2. 三要:
要相信沟通;
要各自反省;
要走入彼此的内心世界

欲洁何曾洁:贾瑞与贾珍

1. 妙玉之不洁:“欲洁何曾洁”是十二金钗中的妙玉的判词,也是整部《红楼梦》每个人物的判词,也是古往今来人类社会的每个成员的判词。妙玉的不洁在于“心灵”之“天机”的不洁,说到底她内心深处还是暗恋着贾宝玉的,这是曹雪芹所谓的“意淫”。贾宝玉与天底下的女性都存在着这样一种“意淫”的关系。这,就触及了人性最深处的东西了,需要我们进行真诚的反省,然乎加以克服与超越,才能够恢复生命中本有的“天机”。否则,生命中本有的“天机”都在“意淫”这个层次给“泄露”掉了。可笑不少读者无知地在赞美着生命中这一个“意淫”的障碍。【崃按:“意淫”层次的障碍,不同于“淫心”的口业层次,这是更高层次的“自性迷失”的障碍。】 

2. 贾瑞之不洁:相对于妙玉在“意业”层次的不洁,贾瑞落在“口业”层次的不洁。言为心声,口业的不洁源自于“淫心”。贾瑞“淫心不死”,直到身死也还是处于“情欲高涨”的生命状态,而不能够自拔。今日大多数青少年以及少数成年人沉溺于手机,也同样属于“淫心”与“口业”的层次的障碍。【崃按:“淫心”的“淫”指的是“过度的欲望”,并不单单指称性欲,财色名食睡,通通包括,当然也包括现代人的手机瘾。】

3. 贾珍之不洁:相对于前面两个层次的迷失,贾珍之不洁在于“身业”的生命层次,也就是警幻仙子贬斥的“皮肤烂淫之辈”!

4. 总评:虽然有三个层次的不同,但是同样都是“不洁”,都是“欲望”对于人类生命的损害,都是对人类本真的“天机”的摧残,都是儒家宋明理学“存天理,灭人欲”所希望克服的对象。只有克服了这三个层次的“人欲之偏差”,我们才能够恢复生命本真的“天理之中道”,才能够看到生命本有的真善美,才能够享受生命的健康功能所带来的“大同世界”、“人间净土!

2021-11-25

谛听谛听:以耳、以心、以气

1. 听之以耳:感性层次的谛听,放松地用两只耳朵接收一切信息。这是“人籁”层次的表面信息的沟通交流。

2. 听之以心:理性层次的谛听,同理心是第三只耳朵。这是“地籁”层次的隐含信息的沟通交流。

3. 听之以气:悟性层次的谛听,反闻闻自性。这是“天籁”层次的完整信息的深度沟通交流。

Deep Listening:
1. Level 1–Listening with your ears with full attention. “I am all ears.”

2. Level 2: Empathetic Listening. I.e. listening with your heart. “I am here for you.”

3. Level 3: Listen with your soul! “I am you and you are me. We are one.”

在《人间世》篇解释“心斋”时,庄子有“三听”之论:“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耳、心、气的生命层次

1. 耳的生命层次:这是“前五识”的生命层次。

2. 心的生命层次:这是“后三识”,也就是“第六意识”、“第七末那识”和“第八阿赖耶识”的生命层次。

3. 气的生命层次:这是“至小无内”到“至大无外”的“太极本无极,无极而太极”的生命层次。

小、大、气

1. 至小无内是太极。

2. 至大无外是无极。

3. 气就是沟通至小无内与至大无外的桥梁。

一志以心斋,集虚而合道

1. 在《人间世》篇解释“心斋”时,庄子有“三听”之论:

2. “若一志,【你百分之百专心】

3. 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除了专心用耳朵听,还要用同理心来听】

4. 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除了专心用同理心来听,还要用整个生命来听】

5. 听止于耳,【专心用耳朵听只是停留在外在事物的层次】

6. 心止于符。【专心用同理心来听只是停留在意象符号的层次】

7. 气也者,【整个生命的能量啊,】

8. 虚而待物者也。【它就像虚空法界一样,可以包容天地万物】

9. 唯道集虚,【无极之大道就是虚空法界的交会】

10. 虚者,【虚空法界啊,】

11. 心斋也。”【就是把心打扫得干干净净的清净心才能够够得上的啊】

朝彻的修养境界

1. "朝彻"(朝阳初升,彻照大地)是道家修练的一种“开悟”的境界。“朝彻”一词出自《庄子·大宗师》。

2. 修行共分七个阶段,依序是:

2.1 外天下:放下对“天下”的执着,无“寿者”相,无“寿者”见。

2.2 外物:放下对“物”的执着,无“众生”与“人”相,无“众生”与“人”见

2.3 外生:放下对“生”的执着,无“我”相,无“我”见

2.4 朝彻:放下一切执着与偏见之后,心灵之光照亮了整个内心世界,只觉得头脑无比明晰,心情无比轻快,令人狂喜不已。这就是“心灵的出生”,也就是苏格拉底所谓“男人的接生婆”所要做的一件事。

2.5 见独:2.4 是“明心”,这里说的是“见性”,“独”指的就是心灵触及了“佛性”的终极维度空间之后的体验。刘宗周说:独体是“心之太极”,那讲的是“至小无内”的“反求诸己”的心灵体验;其实“独”就是“一”,也同时是“至大无外”的“推己及人”的道德实践。而且,见现同时,“见独”也就是“现独”,不只是“心”见“道”,而且是“道”现“天地万物之中”,此“心”在天地万物之中都可以见到“道”的彰显。

2.6 无古今:富贵无极之大道后,过去无始,未来无终,无始无终是一个时间的整体,又有什么“古代”和“现代”可言呢?

2.7 不死不生:既然时间是一个整体,空间也同样是一个整体,我们每一个人都活在宇宙之中,不死不生!

然后,是透彻通达,有如阳光照亮一切(类似“启明”状态);看见一个整体(一切合而为一,皆源于“道”)。接着,没有古今之分,时间不再具有意义;最后是不死不生,亦即与“道”合一,永恒不变。

爱中有伤、有害、有妨、有碍

1. 爱中有伤:我们都伤痕累累了!

2. 爱中有害:我们都被害得好惨!

3. 爱中有妨:我们都感觉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太难太难!

4. 爱中有碍:我们都感觉人生的道路上障碍重重!

5. 真爱之中,无伤无害,无妨无碍,令人向往,值得追求

大脑理性我的三重困境:身体、情感、心灵

1. 身体困境:身体的基本需求由于资源缺乏或过多,引起的各种贪嗔痴慢疑心的矛盾、纠纷,对大脑理性我形成严重的干扰。如何安顿身体?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大问题。然而,一行禅师说“身体是宇宙的礼物”,又有多少人参透其中的“天机”?其实,只要启动出身体这份生命厚礼中的“天机”,这个大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2. 情感危机:今人高呼着的情绪智商,就是情感危机的解药。然而,却没有几个人真正服下这个解药!只不过天天在研究和讨论这个解药的成分与神奇功效罢了!正因为只是停留在口头讨论,所以不能够解决情感危机,以至于越来越多人怀疑这个解药是假的。

3. 心灵死亡:哀莫大于心死,可是在这个世界上大多数人就一辈子活在这样可悲的世界里!其实,心灵没有死亡,只是睡得很熟,像一只死猪而已!我们需要做的事情,就是把心灵唤醒!

用整个生命来做一件事!

1. 用整个生命来对一件事说Yes ,就代表着用整个生命来对这件事以外的一切事说No!

2. 提起“万一”的这件事,放下“万一以外”的“9999件事”!

3. 只要“万一”这件事获得彻底解决,其他的“9999件事”也就迎刃而解!

2021-11-24

天机与欲望

1. “其耆欲深者,其天机浅。”——《庄子·大宗师》 

2. “嗜欲深”讲的是 一个人身体的欲望过度,贪婪无度,就会对完整的生命造成“天机浅”的损害,使到自己与心灵的本真生命渐渐失去联系,生命中的灵性与智慧越来越难以开发出来。

3. 可见“身体的欲望”与“心灵的天机”之间,具有反比的关系。欲望越深,天机越浅;反之亦然。儒家宋明理学所谓“存天理,灭人欲”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4. “存天理,灭人欲”一般人很容易误解,其实说的是“存天理之中,灭人欲之偏”,要消灭的并不是“人欲”,而是对“人欲”的执着而形成的偏差而已。只要消灭了对“人欲”的执着而形成的偏差,天理就存在人欲之中!

5. “天机不可泄露”说的不是别的,而是我们每个人本真的无形生命(心灵)的灵性和智慧,需要我们好好加以保养和开发,不可一味纵情声色犬马,将之随意挥霍与消耗。

6. 天机就是我们内在的生机与气机啊!天机泄露,就是生机与气机的衰减啊!

7. 道家重视保养精气神,就是保养天机,保养生机与气机啊!

8. 《庄子·人间世》所谓“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的“听之以气”的“气”字,讲的正是与天机息息相关的气机啊!

9. “听之以气”与佛家《楞严经·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所谓“反闻闻自性”,正好可以相通!这个“气”字,也写成“炁”字,与“自性”一样,属于“终极维度空间”的生命能量。

10. “听之以气”属于“天籁”范畴,与属于“地籁”的“听之以心”,以及属于“人籁”的“听之以耳”,形成完整生命的三个层次,同样重要,同样需要我们来珍惜和保养。因为“天机”就是由这三个层次共同构成。

2021-11-23

性感、性爱、性欲、性事

 1. 性感:审美层次的欣赏。

2. 性爱:情感层次的追求。

3. 性欲:欲望层次的燃烧。

4. 性事:身体层次的消耗。

坐忘心斋【网上资源加注】

1. “坐忘“是指静坐的姿态,“忘”的状态,是一种用身心求正道的实有的生命状态,不是一种自我陶醉或麻醉。然而不是他忘完了,而是已经融入到血液里,成为自己的一部分。忘记并不见得是坏事,记得也不见得就好。【崃按:“坐”是“调身”,“忘”是“调心”,从“调身”到“调心”,中间当然离不开“调息”。这里的“忘”,指的是“杂念渐渐减少”的养心过程,到最后达到禅宗六祖惠能大师所谓的“本来无一物”的三摩地境界。】【原文: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

2. “心斋”是指谓摒除杂念,使心境虚静纯一,而明大道。意为打扫屋子里的杂物才可以放更多的东西,放下只为更好的拿起。【崃按:“心”是“时时勤拂拭”,“斋”是“本来无一物”,在“时时勤拂拭”的“调心”历程,先超越“听之以耳”的感性认知,再超越“听之以心”的理性认知,终于到达“听之以气”的悟性认知,而获得“终极维度空间”之“本来无一物”的开悟】【原文: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者,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2021-11-22

三密相应的会通:你会么?

三密相应的会通: 你会么?

1. 会心:意密相应的接通,莫逆于心,相视而笑。【崃按:彼此会意,心照不宣】

2. 会话:口密相应的接通,情投意合,娓娓道来【崃按:宣之于口,要言不繁】

3. 会面:身密相应的接通,同心协力,共创未来【崃按:人字雁阵,高飞远行】

4. 三密相应的会通:这是生命的交会,在生命历程的每一个当下,活出精彩的人生!

笑一笑:老虎与雨树

一只老虎走到雨树下,埋怨道:“真气人!我堂堂正正一只大老虎,生物学家竟然把我归类到猫科去!“

雨树听了,笑了,笑到树叶上的雨滴都落在老虎身上,然后不紧不慢地说道;“那有什么奇怪?我高大到可以望进地铁车厢里,展现我艳丽的粉色花,生物学家还不是把我归类到含羞草科去。”

远志的大鹏与深心的大鲲

1. 远志:志存高远,如庄子故事中的大鹏鸟飞翔在九万里的高空上,从幽暗的北冥,飞向光明的南冥。直到有一天,它飞得累了,就回归到大鲲鱼九万里的深渊去。

2. 深心:智慧如海,如庄子故事中的大鲲鱼沉潜于九万里的深渊中,从过去无始,直到未来无终。直到有一天,它突然想飞,而化身为大鹏鸟飞上九万里的高空去!

菩萨的真实功德

真实功德第三十一

【原文】

1. 其智宏深,譬如巨海;菩提高广,喻若须弥;

2. 自身威光,超于日月;其心洁白,犹如雪山;

3. 忍辱如地,一切平等;清净如水,洗诸尘垢;

4. 炽盛如火,烧烦恼薪;不着如风,无诸障碍。

5. 法音雷震,觉未觉故;雨甘露法,润众生故;

6. 旷若虚空,大慈等故;如净莲华,离染污故;

7. 如尼拘树,覆荫大故;如金刚杵,破邪执故;

8. 如铁围山,众魔外道不能动故。

9. 其心正直,善巧决定;论法无厌,求法不倦;

10. 戒若琉璃,内外明洁;其所言说,令众悦服。

11. 击法鼓,建法幢,曜慧日,破痴暗。

12. 淳净温和,寂定明察。为大导师,调伏自他。

13. 引导群生,舍诸爱着。永离三垢,游戏神通。

14. 因缘愿力,出生善根。

15. 摧伏一切魔军,尊重奉事诸佛。

16. 为世明灯,最胜福田,殊胜吉祥,堪受供养。

17. 赫奕欢喜,雄猛无畏。

18. 身色相好,功德辩才,具足庄严,无与等者。

19. 常为诸佛所共称赞。

20. 究竟菩萨诸波罗蜜,而常安住不生不灭诸三摩地。

21. 行遍道场,远二乘境。

22. 阿难,我今略说彼极乐界,所生菩萨,真实功德,悉皆如是。

23. 若广说者,百千万劫不能穷尽。

【白话文】

  “极乐世界菩萨们的智慧宏大深广,犹如大海;菩萨们菩提觉悟的高广宏大,有如妙高山;菩萨们自身显发的威严之光,超过了太阳和月亮;菩萨们心境的洁净无垢,又像那洁白的大雪山;菩萨们忍受侮辱的精神,与那默默承负一切重荷的大地一样:大地载物不分轻重,菩萨度人也不分亲疏;菩萨们的清净境界,可与除尘洗垢的清水相比:清水溪流可洗世尘,菩萨清净可洗心尘;菩萨们的智慧炽盛,如同火焰:智慧之火烧尽烦恼之薪柴;菩萨们不执着的品性如同大风:风拂世界,无所不到,菩萨行遍世界,自由自在而无所障碍;菩萨们宣讲传布的佛法大音,加同雷声远达,震醒了世间痴迷而未觉悟之人;菩萨们的教法犹如甘露:甘露滋润大地万物,佛法滋润众生心灵;菩萨们的平等慈悲犹如虚空:虚空广大无边无际,菩萨慈悲也无边无际荫庇众生;菩萨们的品格犹如白莲:莲花不离污泥但又出污泥而不染,菩萨不舍众生,但身处浊世秽土而仍然清净;菩萨们的胸怀犹如尼枸树:尼枸树宽阔而遮阳蔽日,菩萨们的胸怀也能荫庇众生;菩萨们的锐利犹如金刚杵:金刚杵能摧毁一切铠甲,菩萨般若妙智也能退;切烦恼魔军;菩萨们的坚强犹如铁围山:铁围山坚固不为一切所摧,菩萨的坚强,也不为众魔外道所动摇。

  “极乐世界菩萨之心,方广平正;顺遂机宜,巧行权便,讲论佛经从不生厌,追求佛法不知疲倦;持戒净洁,譬如琉璃清彻;心意行动,光明磊落,明鉴表里;菩萨们所说之法,使大家心悦诚服;法音震响,犹如击鼓;威德摧邪,犹如建法之幢;智慧照迷,犹如灿烂太阳。破除无明造成的痴惑,建成无贪无求的淳静心境;其禅定智慧温和,纤毫明察,能入实际之理体。作为大导师,调伏抑制自己和他人的不安之心。引导群生,舍离抛弃诸多爱欲物著,永远离开贪、瞋、痴三种污垢,运任游戏于神通之中。

  “极乐世界的菩萨们因为过去所修之善的因缘力,积累功德生出牢不可破的坚固善心,摧毁和降伏一切恶魔大军。尊重待奉诸佛;成为照耀世界的明灯;得世间众生供养,成为世间众生最好的福田。菩萨们具有文殊大士那样的智德,堪受一切有情供养。他们威光显赫,神采奕奕,面貌和悦,内心欢喜,雄健勇猛,无畏无惧,其音容相貌非同一般,又有无量的功德和无碍的雄辩才能庄严其身,如此种种,实在找不到能与之媲美的了。

  “西方极乐世界的菩萨们时时得到诸佛的共同称赞,他们探究完成诸菩萨该修的觉悟,而永远处于不生不灭的涅盘正定的状态,在一切道场中遍修所有功行,远远超离声闻、缘觉二乘的境界。阿难!我现在只是略略提一下,那极乐世界中菩萨们的真实功德,大体上如我以上所说,但若要广泛和详细地介绍,即使说上百千万个时劫也难以说完呢!”

学习:觉迷与鼎革

1. 学之觉迷:学须是觉,不觉(迷)不可谓之学。
1.1 觉今是而昨非:对于“昨非”之“弃学”(unlearn)与“今是”之“重学”(relearn)。
1.2 为道日损,为学日益:损烦恼习气,益智慧菩提。

2. 习之鼎革:习如太极☯️,一阴一阳之谓道,革故鼎新也!革故者,有形之太阴也;鼎新者,无形之太阳也。习有多义:
2.1 预习:学之前的脑力劳动和社会实践。
2.2 复习:学之后的脑力劳动和社会实践。
2.3 实习:学之时的脑力劳动和社会实践。
2.4 习得:不学而学的脑力劳动和社会实践。

生命的大树:庄子送给我们的一份厚礼

1. 庄子在《逍遥游》中说:“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这是回应朋友惠施的一段话。

2. 意思是:“如今您有这样一棵大树,忧虑着它没有用,为何不把它种在一个人影也没有的穷乡僻壤,广阔无边的荒山野岭,彷徨自由地在它的树身旁什么事也可做也可不做,逍遥自在地在它的树荫底下睡着躺着。”

3. 庄子约生于公元前369年,卒于公元前286年。他在大约2300年前说的这段话,我们今天读起来,就好像是面对面、心对心地跟我们说的一样亲切啊!

4. 其实,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中,都有这样的一棵大树,等待着我们去探索和发现,等待着我们去“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啊!

5. 只是,在“彷徨”与“逍遥”的受用之前,我们需要付出“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的劳动而已。

6. “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指的不是别的,而是我们的心灵故乡!

2021-11-21

一钱不值何消说

1. 这是弘一大师说的,上一句是“一事无成人渐老”。【崃按:弘一大师晚年自号“二一老人”,指的就是“一事无成”和“一钱不值”。这充分显示了大师的幽默感和修养境界。】

2. 先依据弘一大师39岁之前的“风流才子”和“艺术先驱”来看“半钱不值”: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这两个生命境界,是39岁的李叔同在断食的体验后,毅然决然抛下的,并不是这两个生命境界“半钱不值”,而是李叔同已经有了更高生命境界的追求,即便是对别人来说是“千金不卖”的东西,他也弃如敝屣了!

3. 再依据弘一大师24年一代宗师的修行境界来看“半钱不值”:大师终于达到了救赎灵魂的最高生命境界了,即便在别人眼里是“半钱不值”的“枯寂”生活,也一点都不妨碍大师受用人生的最庄严最美好的生命风光啊!这种最高生命境界说了世人也不能够领会啊,那又何必多费唇舌呢?

4. 话虽如此,大师还是说了:问余何适?廓尔忘言!华枝春满,天心月圆。

体验开悟VS真正开悟

1. 体验开悟和真正开悟有很大的区别。【崃按:“体验开悟”只是“始觉”,“真正开悟”是“究竟觉”】


2. 开悟的经验是内在深刻的灵光乍现,来而复去,只留下那个经验的记忆和力量。【崃按:“始觉”之后,怎么不断保持“觉”的能力,这就是“修行”的历程。】


3. 再者,开悟的经验可深可浅。【崃按:“始觉”到“究竟觉”,就是一个“越行心越明”的历程,也是一个“深深海底行”的历程。】


4. 浅悟的人可能清楚自己的烦恼,但依然无法时时控制烦恼。深悟的人知道烦恼何时生起、从何生起,因此可以使它不出现。【崃按:“由浅入深”、“从生到熟”的修行历程】


5. 同时具有开悟经验和禅定力时,这种觉照力就会增长。【崃按:要保持“觉”的体验,就需要有禅定的功夫。】

  

6. 具有深悟经验和深禅定力的人不受烦恼之苦,因为即使烦恼现前,他们也不会动摇,那也就是为什么开悟经验和禅定力如此重要。【崃按:具备“深禅定”功夫的人,同时具备“观照”的能力,知因知果,不昧因果,如如不动,高高山顶立。】


7. 当烦恼出现时,可以用禅定力不受它掌控;如果只有开悟经验而没有禅定力,依然会受烦恼之苦。【崃按:虽然具有“觉”的体验,却定力不够,自然在烦恼现前的时候,依旧随着烦恼去了。】

  

8. 只有开悟经验而没有禅定力是不扎实的,而禅定也不一定导致开悟。【崃按:须是“止禅”与“观禅”兼修,止观不二。】


9. 另一方面,具备禅定力的人,很可能会体验到较深程度的开悟。【崃按:向下扎的根越深,向上长的主干越高。】


10. 相反的,体验到开悟的人,很可能会进入与空性相应的禅定程度,在这种禅定中没有自我中心。【崃按:获得“顶峰体验”的人,往往能够进入与空性相应的禅定,虽然体验者自身不明白这是怎么一回事。既然说是“空性”,那当然是“没有自我中心”的,这句话表面上是多余的,但是对于初学者,还是有参考价值。】

  摘自:圣严法师《禅的智慧》

无事忙中老

1. 众生是“无事忙“的生命境界,佛菩萨是“无事”的生命境界。

2. “无事忙”的众生迷惑颠倒,就一直落在六道轮回“中”,不断生“老”病死,不得解脱。

3. “无事”的佛菩萨,或留惑润生,或乘愿再来,在救度众生的事业中,示现“忙中老”的样子,以帮助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

君子之交

《君子之交》

民国·弘一法师(1880-1942)


君子之交,其淡如水。

【崃注:君子,就是立志于追求宇宙人生事实真相的人。这样的人,自是把全副心思都放

在“诗和远方”,对于眼前的物质享受,都看得很淡很淡。跟这样的君子交往,他是没有办法给

你任何物质享受的刺激,而只能够在他们淡淡的言行中感受一种悠远的人生意境。】


执象而求,咫尺千里。

【崃注:执着于一个外在的形相,而想要获得宇宙人生的事实真相,那是绝对不可能实现的。

然而,舍弃了一切形相,而想要获得宇宙人生的事实真相,也同样是不可能实现的。关键在于

不要执着于任何固定的形相,而要拥抱一切形相,因为宇宙人生的事实真相,就显现在一切形

相之中。其中的道理,非常微妙,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问余何适?廓尔忘言。

【崃注:你问我要到哪里去?我心开阔如同宇宙,与天地精神独往来的体验中,完全没有语言

和概念可以表达啊!】


华枝春满,天心月圆。

【崃注:虽然没有语言和概念可以表达,却有两个意象可以分享。一个是春天到了,满园花

开;一个是一轮明月,高挂夜空。】



修学三阶四菩萨

1. 悟:开悟的体验(世间因果:始觉之深深海底行)VS 真正的开悟(出世间因果:究竟觉之高高山顶立)【格致诚正(内圣之德):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地藏菩萨以“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的大弘誓愿(悲无量心),在生死大苦海中“深深海底行”;文殊菩萨以“三世佛母”的空性大智(舍无量心),在涅槃最高峰“高高山顶立”。

2. 体:身体力行·因地修【修齐治平(外王之道):默默心守护】——观音菩萨以“随类现身,应机说法”的无相慈悲(慈无量心),于无声处听惊雷,坚持不懈地守护一切修行人与非修行人。

3. 会:融会贯通·证果地【明明德于天下之生命境界;大同世界、人间净土的圆满实现:缓缓行动佛】——普贤菩萨以“十大行愿”的无愿无作(舍无量心),无为而无所不为,无所不用其极,圆满究竟的佛果,以佛陀果地之大行,育众生因地之大德,兴建水月道场,大做梦中佛事。凭借的就是“清净法身佛”的一个“舍”字。舍得干干净净,一点污染也没有,所以能够契入“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的涅槃大觉海中去。

2021-11-20

星云法师谈般若

般若,有三种:

1. 第一、文字般若,文字虽然不是般若,但是为了诠解般若,以方便引导众生,利益众生,使生起般若,于是施设方便言说,犹如舟筏,名为文字般若。【崃按:世间学问的范畴】

2. 第二、观照般若,依教奉行,行解相应,向当下身心世界加以观察,体验真理,犹如驾驶,名为观照般若。【崃按:佛弟子因地修行的范畴】

3. 第三、实相般若,是般若的性体,离言说,绝文字,是众生本具,圆明寂照,不生不灭,犹如目的地,名为实相般若。依此实相般若,能出生诸佛及诸菩萨。因此,般若就是我们的本来面目,自性般若就好像我们的老母。【崃按:文殊菩萨之所以号称“三世佛母”,正因为祂代表的是“自性般若“法门;这是“修行证果”的果地范畴】

自性道场四城门:悲智愿行

1. 悲门:观世音菩萨坐镇此“无相”门,接通自性慈悲海。【崃按:同体大悲,无缘大慈;随类现身,应机说法】

2. 智门:“三世佛母”文殊师利菩萨坐镇此“空”门,接通自性般若海。【崃按:般若无知根本智,无所不知后得智;无说而说,说而无说】

3. 愿门:地藏王菩萨坐镇此“无愿”门,接通自性誓愿海。【崃按: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无愿而愿,愿而无愿】

4. 行门:“诸佛长子”普贤菩萨坐镇此“无作”门,接通自性行持海。【崃按:愿为先导,行为后盾;一切佛子,皆行动佛】

无愿无作解脱门

1. 所谓无愿,若知一切法相,则于三界求(无愿住)【崃按:不起惑;意业清净,证得“意密--心与佛相应”的生命境界】

2. 若无愿求,则不造作生死之业(作)【崃按:不造业;口业清净,身业清净,证得“口密--言语与佛相应”与“身密--行动与佛相应”的生命境界】

3. 若生死之业,即果报之苦而得自在,故名无愿无解脱门【崃按:不受苦;常乐我净,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究竟成佛】

一事无成人渐老

1. 这句话是一代律宗高僧弘一法师(李叔同;1880-1942)说的。下一句是“一钱不值何消说”。【崃按:大师晚年自号“二一老人”,指的就是这两句话。】

2. 用这句话来看弘一大师的一生:李叔同早期(26岁之前)“风流才子”的生涯是“一事无成”;中期(26-39岁)“艺术先驱”的生涯也还是“一事无成”;乃至于晚期(39-62岁)仍旧是“一事无成”。

3. 有人可能会不同意用“一事无成”来概括弘一大师的一生,而认为早中期未出家可以说是“一事无成”,出家后不可以说是高僧“一事无成”。明明是高僧,怎么可以说是“一事无成”?

4. 是的,关键在这里:明明是高僧,怎么可以说是“一事无成”?答案是:恰恰是高僧,才有资格称得上是“一事无成”。

5. 这里,弘一大师的“一事无成”四字语带双关:

5.1 从世俗人的视角来看:弘一大师是律宗高僧,持戒严苛,非常人所能及,他说这个话,当然是极度谦虚,完全不把自己的任何成就当成一回事,所以说“一事无成”。

5.2 从佛法修养的视角来看:汉传佛法的修养境界是“不住生死,不住涅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强调的是普渡众生的真诚、清净、平等、正觉的无相慈悲心,彰显的是“无事忙中老”的生活境界:“兴建水月道场,大作梦中佛事”!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又有什么事情可以执着的呢?所以说,弘一大师虽然出家24年,参与了佛教界改革的大事,却又说自己“一事无成”的真实义所在了。并不是单纯地彰显出大师谦虚的心态,而是实实在在地分享佛法修行的生命境界啊!

罪业与心灵修养

1. 【转载网上资源1】在圣经里,罪是指任何违反上帝标准的行为、想法和感情。人违反上帝的法律,做一些在上帝看来是错的或不正义的事,就是犯罪。(约翰一书3:4;5:17)圣经还提到,如果“人知道怎样做对的事,却不去做”,也是一种罪。(雅各书4:17)【崃按:依照儒家“性善”信仰的智慧传承,“良心”就是“上帝的无上律令”!任何违反“良心”的想法、感受、言语、行为,也就是“身口意业的造作”,都将给自己和他人带来痛苦和不便。】

2. 【转载网上资源2】在圣经原文里,“罪”的意思是“击不中目标”。古代以色列有一支军队,里面每个士兵都擅长投石,而且可以“毫发不差”地击中目标。在圣经里,“毫发不差”这个词可以直译为“没有犯罪”。(士师记20:16)因此,犯罪的意思就是达不到上帝的完美标准。【崃按:依照儒家“性善”信仰和“良心”原则,“犯罪”就是“偏离了良心的标准”!

3. 因此,我们可以说,对心灵修养来说,“罪”就是“偏离方向和目标”,“消除罪业”就是“回归正确方向和目标”。否则,就会在惑、业、苦三个方面纠缠不清、痛苦不堪。【崃按:心灵修养就是“回归良心”,也就是孟子所谓的“求其放心而已矣”。】

4. 罪惑:这的就是在意业范畴“偏离方向和目标“,所谓“失之毫厘 差以千里”,“起惑”之处极为细微,造成的伤害却是十分严重!【崃按:这个指的是在意业范畴偏离了良心标准,需要通过心灵修养的“意密--心与佛相应“”功夫,加以纠正,而回归正确方向。】

5. 罪业:这就是在口业和身业范畴“偏离方向和目标”,造种种与内心愿望相违反的业!【崃按:这个指的是在口业和身业范畴偏离了良心标准,需要通过心灵修养的“口密--言语与佛相应”和“身密--行为与佛相应”,加以纠正,而回归道正确方向。】

6. 罪苦:这就是在果报范畴“偏离方向和目标”,一般迷惑颠倒的人只有在这个时候才“后悔莫及”,可惜“为时已晚”!【崃按:这里说的“为时已晚”的“晚”,指的是“生米已经煮成熟饭”的“已生恶”的起惑造业而言,提示的是众生对于现前的痛苦果报必须以“一切都是刚刚好”的心态,加以百分之百的接受,然后痛定思痛,放下身心世界,反求诸己,回归究竟处的自性!那么,这个“为时已晚”就变成是“为时未晚”,不但“未晚”,反而是在心灵修养上取得突破的“早”了!】

2021-11-16

提起自己VS提起别人

1. 阿罗汉提起自己,放下别人【放下人我是非,提起空性智慧】

2. 菩萨提起别人,放下自己【放下空性智慧,提起无相慈悲】

3. 佛把握提起和放下之中道,在别人和自己之间不偏不倚【放下无相慈悲,提起无作菩提】

往生VS来死

1. “往生”是提起,还是放下?

2. “来死”是放下,还是提起?

3. “往生”是先提起(自渡),后放下(渡他)。

4. “来死”是先放下(自渡),后提起(渡他)。

5. 往而复来:提起净土,放下秽土,吾往矣!上求佛果,乘愿再来!

6. 死而复生:放下净土,提起秽土,我来也!下化众生,地狱不空,誓不成佛!

“这一身“的“这一生”就是“来赴死”的!

1. 这一身:自古以来,多少人,不管是不是宗教的追随者,或沉溺这一身,或厌弃这一身,而糟蹋了人生最宝贵的资源。殊不知“身体是宇宙的礼物”(一行禅师如是说),里面含藏着宇宙人生的事实真相,等着我们去探索和发现!【崃按:这一身就处于宇宙的中心!】

2. 这一生:我们每一个人都只拥有“这一生”!自古以来,多少人厌弃“这一生”,却仰望星空,祈求“来生“的幸福,结果是竹篮打水一场空!殊不知“生生世世”就含藏在“这一生”之中!“来生”的幸福就含藏在“这一生”中,可以、应该而且必须在“这一生”彰显出来!【崃按:这一生就是永恒的入口处!】

3. 来赴死:须知,生命的历程就是死亡的历程!我们来到这个世界“出生”,其实就是来到这个世界“赴死”!参透了这一点,自自然然就懂得珍惜“这一身”的“这一生”,自自然然就能够收获“生生世世”的幸福,又何至于需要苦苦祈求“来生”的幸福呢?【崃按:之所以来赴死神的约会,就是为了来到这个宇宙的中心,以重新获得永恒的生命!】

生灵的背后是死神,反之亦然!

 1. 有人说:我们每一个人打从出世以来,就一刻不停地向死亡走去!

2. 这就是西方思想家所谓的“向死而生”的意思,有点意思,但是说得不够彻底,不够痛快!

3. 生命的事实真相是:打从受精卵形成的那一秒开始,我们每一个人都已经跟死神订下了一生的约会。【崃按:“这一身”或“这一生”,短则以分秒计算,长则以年月计算。】

4. 这个道理,我们已经反复说过好几次:生命的历程,也就是死亡的历程,生死是共时同步进行的两个历程。当生命结束了,死亡也就结束了,并不是生命结束了,死亡才开始。【崃按:“生命结束了,死亡才开始”是一个自古以来根深蒂固的错觉,并不容易打破!】

5. 这里,我们更进一步说:生灵的背后就是死神,死神的背后就是生灵。生灵与死神是滑稽可笑地背靠背地跳着双人舞。当然,绝对可以把“生死双人舞”看成是一个“太极”!

耳聪目明 (deep listening cum sharp observation)

1. 耳聪:只要我们肯闭起“人我是非”的眼睛,善用“反闻自性”的耳朵来进行深度聆听,我们就能够恢复自性的“耳聪”功能!这就是西方世界不断高呼的listen to your inner voice(听取你内在的心声)的真实义所在。从日常说活做起吧,从这一刻开始,与人沟通的时候,记得“闭上肉眼,竖起大悲法界的观世音的耳朵”,锻炼出你【崃按:这个“你”字,是泛指世间的每一个人,包括我自己!】“深度聆听”的能力吧!“深度聆听”是一个聆听者与被聆听者两人同时都“反求诸己”的“自外而内”的心理过程。

2. 目明:只要我们肯停止“以耳代目”的坏习惯,睁开“悲天悯人”的眼睛来敏锐观察,我们就能够恢复自性的“目明”功能!这就是史蒂芬·科维(Stephen R Covey)所谓的see with your mind(用智慧心来观察),他强调your mind is your third eye(智慧心是你的第三只眼睛),强调的也就是“睁开心灵的眼睛”的重要性。从日常生活做起吧,从此刻开始,与人沟通的时候,确保你静下心来,睁开心灵的眼睛,以帮助自己和对方真正看到问题是什么,解决方法又有哪些。“敏锐观察”是一个观察者与被观察者两人同时都“推己及人”的“自内而外”的实践过程。

3. 耳聪目明:这个真如自性的两个相反相成的功能,一个是“自外而内”的心理过程,一个是“自内而外”的实践过程,外者有形为阴,内者无形为阳,一阴一阳之谓道,是为我们每一个人真实生命的“太极”(一体)。然而,不可不知,太极本无极,无极而太极,复归于无极之大道,才是究竟处;由究竟处,乘愿再来,才是佛法修行证果的“果行育德”【崃按:《周易·蒙卦》所谓“君子以果行育德”】的真实义!通达了“无极之大道”的终极维度生命空间,方能够明白汉传佛法“乘愿再来”与“留惑润生”的真实义。否则,都是“瞎子摸象”的片面之见!】

三身一体,涅槃四德

 1. 三身一体:我们太粗心了,讲一个“身体”,却不知道我们每一个人都具足“三身一体”。所谓“三身”,就是“法身”(真如自性本身)、“报身”(空性智慧的自受用身 与 无相慈悲的他受用身)、“化身”(“眼到手到”的“随类现身”身 与 “反闻自性”的“应机说法”身);所谓“一体”,就是“三无差别”,随便提起“三身”中的任何一身,其他二身都含摄在其中,并不是在“三身”之外还有一个“一体”的东西!

2. 涅槃四德:“常乐我净”说的就是“三无差别”的“一体”,也就是“涅槃”的四德!常德,说的就是“一体”之“法报化三身”之总德相【崃按:佛法修行就是为了“证果”,为了证明宇宙人生永恒不变的事实真相】;乐德,说的就是“一体”之“化身”之分德相【崃按:“离苦得乐”是佛法修行的宗旨;化身千万亿,才能够帮助一切众生都“离苦得乐”】;我德,说的就是“一体”之“报身”之分德相【崃按:也许不少人读到这里,会感到十分迷惑,佛法不是口口声声说“无我”吗?为什么这里说“我德”,是不是“颠倒见”呢?是的,“我”在迷惑颠倒的众生的确是“颠倒见”,但“我德”在开悟觉知的佛菩萨也的确是“正知见”。须知,唯有摆脱“我执”之“颠倒见”,超越十法界,契入一真法界的法身大士,才能够触及“我德”,从而“随类现身,应机说法”!试想想,如果“报身”没有“我德”,那又怎么“随”、怎么“应”呢?】;净德,说的就是“一体”之“法身”之分德相【崃按:在《三宝歌》里唱道“染患斯寂”,讲的就是这个“净德”。回归自性,赤裸裸,一丝不挂,何等清净!】。

3. 涅槃四德与四圣谛的对应关系:

3.1 常德:对应四圣谛的“集谛”,也就是“苦因”。“苦因”说到底,也就是在“妄想自性”的“生死之流”中,受尽了“无常之苦”,心慌意乱,身心不安,以至于从阿赖耶识心的“大数据库”里提起数据,种子起现行,不断地起惑造业,然后现行熏种子,为下一轮的起惑造业做好充足的准备!可怜啊!这讲的是迷惑颠倒的众生的生命境界。反之,开悟觉知的佛弟子的生命境界是大不相同的,他们契入了“常德”,明白“无常”不但不是坏东西,反而是让每一个人都有机会通过掌握生命的主动权,来改变自己的命运,来把自己的生命价值最大化,从而为自己和别人开创一个更美好的世界。如果没有“无常”这个自然规律的运作,一切恶人就根本不可能“改邪归正”、“弃恶从善”了!

3.2 乐德:对应四圣谛的“苦谛”,也就是“苦果”。与“苦果”对应,“乐德”可以称为“乐德之果”,或简称为“乐果”。“离苦得乐”四字,正是佛法修行的宗旨!】

3.3 我德:对应四圣谛的“道谛”,也就是“灭因”,也就是“涅槃之因”。“道谛”开展的正是因地修行的“菩萨之道”,包含了“六度万行”。依照汉传佛法,一真法界41位法身大士开展的就是“道谛”的修行历程,在这个历程中,通过了消除“人我执”和“法我执”的障碍,最终触及了“我德”的生命境界。这个“我德”,不是否定“无我”的“我”,恰恰相反,而是含摄了“无我”的“无我之我”;所谓的“德”,也是“无德之德”,又称“无得之得”。说到底,就是“放下一切,再提起一切”的生命境界的契入,万不可在语言、文字的名相上“搬弄概念”,进行“文字游戏”,自欺欺人!

3.4 净德:对应四圣谛的“灭谛”,也就是“灭果”,也就是“涅槃之果”,简称为“佛果”。佛法修行,为的就是“证果”。然而,“证果”有不同层次,从最低的“须陀洹”果位,到最高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果位,很多人以“少得为足”,始终没有完成释迦摩尼佛对我们“修行证果”的期盼,没有达到“破迷开悟”的最高境界,也就是没有达到“究竟成佛”的终极目标,都难免辜负了释迦摩尼佛49年苦口婆心的亲切教诲啊!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这就是“净德”的全部内涵。这也是真如性海的全部内涵!

你自己决定:要不要今生成佛!【转载网上资源加点评】

1. 明心见性是一个修行的过程,当你还没有修成功的时候,你当然是在因果的关系当中,有因果的状态。所以你要从一个有因有果的状态达到明心见性,你当然要面对因果的问题,因此是有因缘的问题。【崃按:所谓的“因果关系”,准确地说,是“双重的因果关系”,也就是“世间因果与出世间因果的双重关系”,也就是“苦集·灭道”的前二谛与后二谛。所以,所谓的“因缘”,自然也就包含了“世间因缘与出世间因缘”双重因缘。不可不知,不可被“世间因果”覆盖自性,而不见“出世间因果”的自性因缘!】

2. 但是讲到这里,很多人就会认为如果是因缘的问题,是因果的关系,我们是无能为力的,所以我们就等在那边,不需要再做任何事情了,因为好像也无法再做任何事情——这样的想法是错的!【崃按:之所以会感到“无能为力”、而“等在那边”,是因为上述所谓的“被世间因果覆盖了自性”。】

3. 因为因缘成不成熟,是可以自己促成的。为什么你可以把它促成?因为你有至高无上的主动权,你有这么至高的主动权,你不去促成,或者你认为是不能动的,那就真的不能动了。为什么呢?因为你有至高无上的主动权,一旦决定了,别人改不了。要改的话,也要你那至高的主动权说:「可以改!」那就可以改了;就算说:「不能改!」那也是主动权说的,完全是你自己做的决定。【崃按:之所以拥有“至高无上的主动权”,是因为触及了上述所谓的“出世间因果”的自性因缘。】
 
4. 而且很奇妙地,当你认为机缘不成熟,它就真的显示出机缘不成熟,于是你这一生就真的是机缘不成熟。为什么?因为你有至高无上的主动权!机缘一定是服从你至高无上的主动权的决定!当你决定它是可以成熟的,它就会让你成熟,决定权完全在你自己。【崃按:道理同上。】

5. 所以很多人认为自己没有自性,认为自己没有能知能觉,不相信有这个、不相信有那个……是谁在不相信?是他的能知能觉在不相信,而他的能知能觉又掌握了那个至高无上的决定权,所以他真的就没有了能知能觉!【崃按:这里,笔者不敢苟同。人们之所以“认为自己没有自性”,是因为“被世间因果覆盖了自性”,自性不能够起用,所以听凭妄心在那里瞎指挥!】
 
6. 说不好听一点,命运都是自找的,你是什么命,是你自己找的,这是主动的说法;而被动的说法是「命运是天注定的,我没有办法控制。」其实说命运是天注定的,这个决定也是你自己决定的,因为你就是「天」啊!所以说我们有主动权,可以促成因缘。【崃按:这里,笔者一样不敢苟同。所谓“命运都是自找的”,必须依照“世间与出世间双重因果”的标准来看,当人们落于“世间因果”之中,真的是身不由己、一点自主权也没有啊!只有那些老实听话、依教奉行,而契入“出世间因果”的修行人,才能够重新掌握生命的主动权啊!修心以求开悟,然后悟后起修,这是关键啊!并不是听高僧大德一番开示,就能够行使生命的主动权啊!你根本没有回归自性,何来生命的主动权?】

7. 有人认为修行成佛是开玩笑,那要三大阿僧祇劫,佛经不是都这样讲吗?三大阿僧祇劫就是很长的时间,如果你这样认定的话,那就真的是这样,成不了佛的。很多人这样跟我讲的时候,我就会问他:你如果这样说的话,就是你反对即身成佛,反对今生就可以成佛,那你又怎么知道你现在这一生不是三大阿僧祇劫减一劫?你证明给我看,如果你不能证明,那你只不过是想象而已;如果你能够证明,我就服了你。我不相信有任何一个人有办法证明!【崃按:这一段说得太精彩了!一赞!笔者还想补充一下,所谓“一念之中具足三大阿僧祇劫”,我们这一生中包含了多少念啊!错过了多少次的成佛机会啊!】

2021-11-13

两种轮回:佛与众生

 1. 你静静地听我说:众生与佛都在轮回。不同的是,众生是迷惑颠倒、身不由己地轮回着,佛是清醒明白、自由自在地轮回着。

2. 你继续忍耐着听我说:众生的轮回是生死烦恼的轮回,佛的轮回是涅槃菩提的轮回。

3. 你终于忍不住了,大声呐喊道:啊?涅槃菩提的轮回?你肯定吗?涅槃菩提都需要轮回,那一切不都是白费了吗?

4. 你不要着急,我问你:如果涅槃菩提就不需要轮回,那佛怎么救度众生?佛不但需要轮回,而且相对于众生的暂时的轮回,佛的轮回是永恒的轮回

Creating a Yes day every morning for yourself! 为自己创造一个精彩人生,从今天开始!

1. Religions are actually wisdom traditions helping us to live a life of yes days with a few ground rules. 【一切宗教的智慧传承,其实都是为了帮助我们依据简单的行为守则,来过上一个精彩的人生。是的,就在“这一身”的“这一生”,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过上精彩的人生!如果你愿意。】

2. Creating a Yes Day every morning for yourself! 【每一天早上一睁开眼睛,就告诉自己:今天我要充分享受一个精彩的人生!我要跟自己说:好!可以!行!去做吧!】

3. Yes! You are entitled a Yes Day Life after saying so many No's to yourself in the past! 【是的,你有资格在“这一身”的“这一生”享受一个精彩的人生!在过去,你已经受够苦头了,不是吗?】

尼采的顶峰体验【引网络资源,加注脚与点评】

1. 據尼采所說,他第一次獲得這個(永恒轮回)概念是在1881年【崃按:尼采37岁。似乎这个年龄是一个人开悟的常见年龄】的8月間在高山的森林中散步時,他承認他是受到赫拉克利特的變化理論的影響。他稱其為「虛無主義的最極端形式」,但也是超克虛無主義的方法。 以下是在他的著作中對此的描述:


2. 「萬物方來,萬物方去,永遠的轉著存在的輪子。萬物方生,萬物方死,存在的時間永遠的運行。離而相合,存在之環,永遠地忠實於自己每一剎那都有生存開始,『那裡』的球繞著每一個『這裡』而旋轉,中心是無所不在的,永恆之路是曲折的。」【崃按:这个描述是多么的“庄子”啊!great minds think alike! (英雄所见略同)】

3.「你們是永遠的存在著!永遠愛世界!而且向世界痛苦說:『去吧!但是還要回來!』因為,一切的快樂要求永恆。」【崃按:笔者对于“往生”之“往而复来,死而复生”之注脚,与这个说法,大同小异!】

4.「十字架上的上帝是對生命的詛咒,一個由生命尋找救贖的路標。酒神被斬成碎片是對生命的承諾:他會由毀滅中再生與回歸。」【崃按:一切宗教信徒与追随者小心啦!请您们仔细反省一下:你对“这一生”与“这一身”是抱着怎么的态度?说到底,你对“这一生”与“这一身”是抱着太阳神式的诅咒的态度,还是酒神式的承诺的态度,还是两者都混杂在一起,把头脑都弄个糊涂了?】

5. 尼采認為永恆輪迴是他的「所有假說中最科學的」,雖然事實上並不科學。前提如下:宇宙間的能量是不滅的,而時間是無限的,有限的力在無限的時間中運行,必定能重複出現。但實際上這種機率是近乎零的,這使得他的永恆輪迴說缺乏科學上的根據。考夫曼對此的評論是:「永恆輪迴對尼采而言是一個觀念的成分小於一種體驗……他對自己第一次有這種體驗說得很多,因為對他而言那是一個拯救了其生命的時刻。」【崃按:所谓“缺乏科学的根据”,只是因为目前科学界的人到达自我实现范畴顶峰体验的人太少了,到了有一天人类心灵的产物——“宗教”与“科学”不再互相排斥的时候,尼采的学说才能够广泛地被世人接受。也就是说,只有当“信仰”从“宗教”的躯壳里破茧而出,“智慧”从“科学”的躯壳里破茧而出,两者自然就会“回归无极之大道”!在这个之前,只能够靠少数人凭着“先知觉后知,先觉觉后觉”的信念去努力耕耘,以唤醒人类中大多数的后知后觉者,至于少数的不知不觉者,就只好看着办吧!】

2021-11-12

关于尼采的“权力意志”

1. 一八八〇年代前半,尼采花了三年時間寫了由四部曲所組成的長篇哲學詩《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Also sprach Zarathustra, 1883-85)。

2. 在這段期間,他也許多少受到達爾文主義(Darwinism)的影響,企圖重新檢視「生命」的概念。

3. 意即,先前的生命是受到與「理性的阿波羅式元素」相對的「戴奧尼索斯式元素」所支配,無方向、無構造、僅只由混沌的欲望所組成,現在他希望將生命「變得比現在更強、更大」、更具有方向或層次結構,也就是說將生命變成包含著阿波羅式元素的戴奧尼索斯式生命,他稱之為權力意志(Der Wille zur Macht / will to power)。【崃按:尼采的will to power被翻译为“权力意志”实在是不准确啊!尼采呼唤的是人心人性的力量,期盼的是人类能够脚踏实地、头脑清醒地活在“今生今世”,好好地把握“这一生”与“这一身”而已,没有别的,与“权力”一点关系也没有。依笔者浅见,翻译为“生命能量”比较准确,这里的power其实很接近于我们华人文化传统的“气”字,是一种由内而外的生命能量,不是什么“权力”!】

不要被知识绑架大脑、被道德绑架生命

1. 不要被知识绑架大脑,大脑如同大脑,不同体系的知识如同海浪,海浪只是大海的一部分,不可绑架大海,号称自己就是大海!

2. 不要被道德绑架生命,生命如同大海,不同的道德体系都只是一个个的海浪,没有一个海浪有资格宣称自己就是生命的大海!

3. 不要被宗教绑架信仰,信仰如同夜空,不同的宗教体系如同夜空里的星星,没有一颗星星可以狂妄地认为自己代表夜空!

对老师最坏的报答

「一個人如果永遠都只是個學生,那麼他就對他的老師做了最壞的報答。」尼采如是说。

尊重生命VS轻视生命

1. 佛法尊重一切生命,尊重彼岸的生命,也尊重岸的生命;尊重已觉悟的生命,也尊重未开悟的生命;尊重生生世世的生命,也尊重今生今世的生命。

2. 凡轻视今生今世者,不是真佛弟子!

3. 真佛弟子不得不会轻视今生今世,反而把今生今世当作生命的全部意义,在今生今世接通生生世世的生命!

末那识就是“我”!【转载香港宝莲禅寺冯学成】

1. 唯识学认为,末那识是以阿赖耶识为其存在的依据,又以阿赖耶识为其所攀缘的对象,不断地、毫不稍息地反复度量——人们哪天不照镜子,哪天不对自己和环境进行盘算呢?并把阿赖耶识的一切执着为它的“自我”形相和内容,执着为它的自我个体——实际上末那识仅是从属阿赖耶识的一部分,并且是“见分”的一部分而已。

2. 末那识与第六意识根本不同之点在于,第六识是纯理智的认识,而第七识则不具备这种能力,它最大的能力就是对第六识的控制,最根本的性质就是区别“我”和“非我”。

3. 五蕴身仅是阿赖耶识的部分限有的实在,末那识则把这个限有的实在执着为“我”,五蕴身以外的世界是阿赖耶识的延伸和“变相”,末那识割裂了阿赖耶识这种整体统一性,把五蕴身以外的世界排斥在外,认为是“非我”。

4. 由于阿赖耶识整体统一性的力量同样影响着末那识,加上第六意识全能的认识功能为末那识驱使,所以末那识又要对外部世界进行占有——“我的世界”。

5. 这里末那识就进入了它难以自拔的困境,一方面它本能地把世界排斥在“我”之外,另一方面又本能地想把世界作为“我所有”。

6. 这是一切生命存在的本能,生命的存在,如黑格尔所说,就是不断地把外在变成内在,又把内在变成外在的持续过程。失去了这个过程,也就失去了生命。宇宙万物各各不同,各有各的“自性”以区别于它物。末那识则是在生命上、精神上的这种“自我意识”——不过不应与德国古典哲学中所描绘的“自我意识”混为一谈,德国古典哲学的“自我意识”是广义的,有点接近于阿赖耶识,而末那识是狭隘纯粹的“自我意识”,它只有这个根本功能——“我”!

Religious VS To have faith

1. You don’t need to be religious to have faith.
 
2. 我们也许不需要宗教,但我们都需要信仰。

心灵年龄:与宇宙同岁!

 1 每个人都有三种年龄。

2. 第一个年龄与“身体”有关,从“受精卵”算起,每一天、每一分钟都在“变老”(grow old),这是每一个人都不一样的年龄。

3. 第二个年龄与“心理”有关,身体年龄虽然每一天变老,但是每一个人都可以保持一个“永远年轻,天天十八岁”的心理年龄。反过来,有的人年纪轻轻,心理年龄却像个老公公、老婆婆一样。

4. 第三个年龄与“心灵”有关,虽然身体年龄不断变老,心理年龄有时变老、有时变年轻、有时保持不变,心灵年龄却是人人一样的:与宇宙同岁!依据至今为止的科学数据,宇宙年龄是137万万岁!我们每个人的心灵年龄都是137万万岁,都是“万万岁”!真把古代自秦始皇至宣统皇帝,一个个都“活活气死”,哦!讲错了,是“死死气活”了!——哈哈,通通讲错了,宇宙是“不生不死”的!每个人也都是“不生不死”的,这个才是“念佛”和“往生”的真实义啊!

5. 又有一类糊涂的学佛人,为数不少哦,懂得(其实不是真的懂,只是模模糊糊地感觉到)心灵年龄后,竟然把心理年龄与身体年龄都丢弃了,让自己在地球上没有“安身之处”与“安心之时”,真实可怜啊,白白浪费了“这一生”与“这一身”,还自称学佛人、念佛人,释迦摩尼佛真的给这类人害惨了!

看破、放下VS提起、守护

 1. 净空法师学佛心得20字,分上下联:

1.1 上联是: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

1.2 下联是: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

1.3 如何解读?随修行者自身悟性,或修行的不同境界,而有所不同。今随笔者修行境界,而与大家分享。

2. 我今采用“互文生义”的交叉解读方式,做“悲智双运”的体会和解读。读者当随文入观,不可“执一害道”。

2.1 上联讲的是“行中之知”,下联讲的是“知中之行”,上下联合观就是“知行合一”。这是总说,下面分说。

2.2 上联开头第一个词“真诚”和结尾最五个词“慈悲”属于“行”,中间三个词的简称“清净平等觉”属于”知“。

2.3 下联开头两个词“看破、放下”属于“知”,后面三个词的简称“自在随缘佛”属于“行”。

3. 依据第2段的解读,我们进一步论述。

3.1 上联“真诚、慈悲”之行,与下联“看破、放下”之知相应;“清净平等觉”之心,与“自在随缘佛”之行相应。这是总说的交叉解读,下面是分说的交叉解读。

3.2 上联“真诚、慈悲”之行,与下联“自在随缘佛”之真实人生体验不二。

3.3 下联“看破、放下”之心,与上联“清净平等觉”之真实学佛体验合一。

4. 看破、放下VS提起、守护

4.1 下联“看破、放下”,对应的是上联“真诚、慈悲”的提起和守护!

4.2 下联“看破、放下”,对应的也是“自在随缘佛”的提起和守护!

4.3 下联“看破、放下”,一方面是上联“清净平等觉”的自然结果(孩子),一方面是上联“真诚、慈悲”的自然原因(父母)。也就是说,只要“看破、放下”,“真诚、慈悲”就会自然生起,自然就会契入“自在随缘佛”的真实人生境界。

5. “看破、放下”VS“提起、守护”的“往生”真实义

5.1 看破放下生生世世、提起守护今生今世;看破放下今生今世,提起守护今日今时;看破放下今日今时,提起守护当下一念。这是“知”,也就是“心”的开悟历程。所谓“致知”,指的就是这个“反求诸己”的历程。

5.2 看破放下当下一念,提起守护今日今时;看破放下今日今时,提起守护今生今世;看破放下今生今世,提起守护生生世世。这是“行”,也就是“身”的实践历程。所谓“格物”,指的就是这个“推己及人”的历程。

5.3 把上述两个历程合起来看,就是“中道实相”的追求与彰显历程。可叹今日学佛人,丢弃了“今生今世”,不知道“身”在实践佛法这一方面的重大意义,导致佛法变成是消极避世的东西,愧对释迦摩尼佛的苦心教诲啊!

2021-11-10

生死大事,哭笑不得!

 1. 哭着来,笑着走!哭着跟这个世界说嗨,笑着跟这个世界说拜。这就是美好人生吗?【崃按:为何哭笑?真的有来有去吗?说嗨说拜,有意义吗?】

2. 在追悼会上,大家轮流上去说,除了表扬死者生前的善心善行,还分享死者生前的种种趣事乃至于糗事,让参加追悼会的人都开怀大笑,笑中有泪。这样的追悼会,好吗?【崃按:善心善行,需要表扬吗?开怀大笑,到底在掩饰什么?笑中有泪,为何搞到心情这么复杂?说到底,大家内心在怕什么?】

3. 一个人离开这个世界了,他身旁的亲友有的放声大哭,有的默默地泪流满面,有的愁眉深锁,有的满怀心事。【崃按:离开这个世界?真的有所谓的“来到”和“离开”这回事吗?一个人生命的结束,亲友们的不同反应,意味着什么呢?】

4. 生死大事,哭笑不得!庄子的妻子死了,庄子鼓盆而歌。【崃按:妻子刚刚死了,庄子也不免跟常人一样感到悲哀,但是他的智慧让他很快就超越了悲哀的情绪,而以一种达观的精神,以歌代哭!】

Celebrate every moment of our lives

1. Becoming a buddha meaning none other than becoming a person who is able to celebrate every moment of his life. 【成佛,不是别的,而是成为一个为生命的每一刻感到欢欣鼓舞的人而已。】

2. 为生命的每一刻感到欢欣鼓舞的人!这是一个觉悟的人!

3. 佛,不是超人类的存在,而是人类的超存在,是人类“进化的更高阶段”的生活状态

2021-11-09

We are storytelling creatures

 1. We are storytelling creatures and as children we acquire language to tell those stories that we have inside us. 【我们是会讲故事的生物。我们在童年就学会了语言,来讲自己生命的故事。】

2. 我们都是自己生命故事的“编剧”、“导演”、“演员”、“观众”!

3. 在人生的舞台上,我们每个人都自编自导、自演自观、孤芳自赏!

4. 在我们每个人的阿赖耶识心海里,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可供我们去“编剧”!

5. 是时候醒醒了!从阿赖耶识心海回归到真如性海去吧!

6. 与真如性海接通的真实人生境界里,没有故事可讲,只有“默默心守护”的心灵磁场效应与“缓缓行动佛”的及时雨行为表现。

你懂得怎么讲述自己生命的故事吗?

 1. 依据《人类简史》的描述,人类语言大约成熟于7万年前,使得人类具有强大的沟通与协作能力,一举跃登自然界食物链的顶端!

2. 人类儿童的语言大约成熟于7岁,使得这个未成年人具备与成年人沟通与协作的能力。

3. 这里,有一个问题出现了!语言让人类具备了“讲故事”的能力!

4. 本来,人类与其他动物也没有两样,但是,语言区别了人类与动物!

5. 原来,人类与动物的区别,关键在于“讲故事”的能力。

6. 人类具有“讲述自己生命的故事”的能力。

7. 这个“讲述自己生命的故事”的能力非同小可,因为这个能力其实涉及了人类心灵的奥秘。

8. 一方面这个“讲述自己生命的故事”的能力源自于心灵的成熟,另一方面这个能力又反过来对人类心灵形成或积极正面、或消极负面的作用,关键在于这个故事的真假对错。

9. 故事的真假对错,关键在于诚实与否、善良与否,并不单单是表面的“说谎与否”。

10. 你,懂得怎么讲述自己生命的故事吗?

深深海底行

1. 地球上最深的海底:西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1万0984米!当人类触及马里亚纳海沟的海底时,才能够真正心存谦卑,感受宇宙之奥秘!

2. 佛法修行最深的海底:真如性海!唯有妙觉佛可触及真如性海的海底时,舍无量心自然升起,而作真实人生的第二次大U转!

3. 等觉菩萨果位最深的海底:阿赖耶识心海!当等觉菩萨触及阿赖耶识心海的海底时,自然接通真如性海!

4. 众生轮回最深的海底:生死大苦海!当众生心触及生死大苦海的海底时,悲无量心自然会升起,自然会作180度的人生大U转!

心斋

1. 心斋,哲学名词,谓摒除杂念,使心境虚静纯一,而明大道。 意为打扫屋子里的杂物才可以放更多的东西,放下是为了提起!

2. 中国战国时期庄子的哲学用语。 《庄子·人间世》有寓言说:颜回向孔子请教游说专横独断的卫国国君的方法,孔子叫他先做到“心斋”,并指出这不是祭祀之,而精神上的斋戒。

3. 崃按:心斋才能够回归阿赖耶识心海,证得菩萨道最高果位等觉菩萨!最后的最后【最先的最先】,则是接通真如性海!

2021-11-08

需要做就做,没有喜不喜欢!

1. 喜不喜欢,束缚了我们的心灵自由!

2. 不喜欢是束缚,喜欢也是束缚,超越喜不喜欢,才能够获得心灵自由!

3. 超越喜不喜欢,就超越了见思惑,就超越了六道轮回心!

等觉心海VS妙觉性海

1. 等觉菩萨果位是菩萨道修行的最高果位,距离成佛,只有一步之遥!虽然只有一步之遥,却是心与性的天差地别!是的,心地与性天的区别。

2. 妙觉佛是完成一切修行后的“得无所得”的“性天”的生命境界,是完全回归到真如自性的生命状态!

3. 具体的说,等觉菩萨契入的是“心地之海”的最高维度空间,妙觉佛回归的是“性天之海”的终极维度空间

罗素如是说:中国是一个文明实体

 1. 英國哲學家羅素曾說:“中國與其說是一個政治實體,還不如說是一個文明實體——一個唯一幸存至今的文明。”

2. 罗素不愧是杰出的智者,一语中的!

3. 中国这个文明实体,从没有文字记载的时代就已经存在了。目前看得到的最早的文字记载,就保存在“群经之首”的《周易》!

4. 《周易·贲卦》说:山火贲,文明以止。下卦是离卦之火表明,上卦是艮卦之山表止。人类文明的创造与发展,不能够离开“止于至善”的原则。

5. 不管朝代怎么变更,顾炎武说:国可亡,天下不可亡!不可亡的,就是依据这个“文明以止”的原则来代代传承的“道统”,也就是罗素所谓的“文明实体”。

高高山顶立

1. 新加坡最高峰:武吉知马山164米

2. 东南亚最高峰:中国寡妇山(京那巴鲁山)4095米

3. 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8849米

4. 三恶道最高峰:须陀洹(入流)果位处

5. 六道最高峰:须弥山顶忉利天处

6. 一真法界最高峰:菩萨道最高果位等觉菩萨处

崃按: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

“入流亡所”的真实义【转载“痞客邦”加注】

  1. 在《楞嚴經》中提到有二十五圓通,即是二十五種修行的方法及開悟的例子,依據這些方法修行都可成就聖道。其中「耳根圓通」,就是所謂的「觀音法門」之一。觀世音菩薩即是從聽聲音而開悟。【崃按:孔子“六十而耳顺”,大约相当于这个“耳根圆通”的生命境界。可见人类的真实生命是古往今来的圣哲所共同追求的,然后他们说出来的话,都大同小异,只是后人执着、分别心太强了,在那里喋喋不休地辩论异同,殊不知只要“依教奉行”,不管是哪一教,只要你学到家了,所见没有不同!】
  2. 「入流亡所」出於《大佛頂首楞嚴經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入流」的「入」是表示人的各器官與外界接觸的現象。此處的「入」則是「耳入」,是外界的波動震著耳膜,使人發生有聲音的感覺現象。【崃按:“入流亡所”这四个字的断读十分重要,是“入流”和“亡所”,而不是“入”和“流亡所”!从现象上说,“入流”就是契入“一切音声之大流”,“亡所”就是“不执著于固定的音声对象”;从本体上说,“入流”就是“契入法性之流”,“亡所”就是“超越生死之流的一切对象”。】
  3. 「流」的意義是「不住」。即是說不要將「入」留停下來,要讓它一接「即流」。所以,觀世音所說的「入流」,即是《金剛經》中的「不住聲生心」。耳朵和外界接觸而產生的音聲很多,自然地將這些聲音都「流」而「不住」。【崃按:从现象上说,“不住”是“不停留在固定的音声对象,也不要停留于整体的音声对象”;从本体上说,“不住”就是“不住生死,不住涅槃”,也就是“不停留于生死之流,也不停留于法性之流”。】
  4. 「亡所」的「亡」是「亡失」、「消除」的意思;「所」是所聽到的對象及因聽到而引起的一切對象的簡稱。所以,「亡所」是說在修行中「亡失了聽到的對象及因 此對象而產生的一切對象。「入流亡所」的整個意義─觀世音菩薩在他修行的初期,即是用的這個方法:在聞性中,耳入不住,亡失對象。【崃按:“亡”有三个次第,一是“忘”的认知主体的相对境界;二是“消失、不见”的认知对象的相对境界;三是“无”的能所俱空的绝对境界。修行人应以第三个次第为修行目标,而且最后连“无相”和“空相”都不可执着。】
  5. 觀世音菩薩是在海灘邊修禪定的,因聽潮聲的來去,悟到聲音在聞性中剎那生滅,並非永久、實有的;而人之妄想、煩惱,卻都來自對這聲音的執著。所以,觀世音菩薩採用「入流亡所」的方法,使聲音不再成為煩惱的來源。【崃按:声音是烦恼的来源!这是多么真实亲切的提醒啊!我们都被音声烦恼折磨得太久、太惨了!】
  6. 由祈願觀音所在位置向外看去,身後的飛瀑、祈願觀音殿天花板的光波與水池的水波相映,觀音菩薩彷彿正在聽潮聲修禪定;迎面即是「入流亡所」匾額,再向外 看去,金山(台湾台北县金山乡)的景象映入眼簾。可感受到觀音菩薩先以耳根圓通法門修證,達「入流亡所」之境界後,再向外眺望世間,尋聲救苦。【崃按:朋友们,让我们从今日开始,依教奉行吧!早日契入真善美的真实生命的境界去吧!】

“本来面目”的真实义【转载法鼓山的介绍文字,加点评】

1. 【转载】据(法鼓山)材料介绍,“本来面目”可以这么解释的:放下了自我中心的执着,心无所住、念无所系,放舍诸相之后的大解脱、大涅槃。当你对于一切现象的执着心统统放下时,这是无法用语言文字来表达、来思索的如实境,所以禅宗称之为不立文字,也称为不可思议的悟境了

2. 【点评】这个介绍人可惜了。既然看了材料,竟然还让如此真实亲切的生命境界停留于文字,而没有在当下直接契入!——今日学佛人,多数就是这个样子。很“科学”,很“客观”,就是缺少了一种“玄学”和“主观”的生命穿透力!就算自己学了,有一些悟处了,也不敢肯定,就要到处找人“印证”。难怪“活佛证”这么受人欢迎!

六禅环卫环保:心之止观VS身之动静VS口之语默

1. 三密之禅:身密禅、口密禅、意密禅

2. 身密禅:动禅、静禅。动亦禅,静亦禅,不执著于动静二相,而契入无相之身密禅。是为身业环卫。【崃按:环卫,即“环境卫生”之省略语。指的是“清净心”的修持】

3. 口密禅:语禅、默禅。语亦禅,默亦禅,不执著于语默二相,而契入无相之口密禅。是为口业环卫

4. 意密禅:止禅、观禅。止亦禅,观亦禅,不执著于止观二相,而契入无相之意密禅。是为意业环卫

5. 身口意三密,合而观之,即是人类进化史上之“文明以止”此一大事因缘。

6. “人文”一词最早出现在《易经》中。 《易经》贲卦的象辞上讲:“刚柔交错,天文也; 文明以止,人文也。 观乎天文察时变,观乎人文化成天下。”其意说,天生有男有女,男刚女柔,刚柔交错,这天文,即自然;人类据此而结成一对对夫妇,又从夫妇而化成家庭,而国家,而天下,这人文,文化。

7. 身口意三密乃人类个体生命之“文明以止”,是为“内圣之学”,我们把它形容为“环卫”的工作。有诸中而形于外,三密相应之人类个体生命,身为人类进化史上的先进分子,负有“以先知觉后知,以先觉觉后觉”之神圣使命,任重而道远!

8. 齐家、治国、平天下,唯有“先知先觉”与“后知后觉”之人类社会之已知已觉者,方能为之!

9.齐家:是为家庭生存环保;治国:是为社会生活环保;平天下:是为人类生命环保。相对于“内圣之学”的环卫工作,这是“外王之道”的环保工作。环卫工作属于个体生命的范畴,环保工作属于群体生命的范畴;环卫工作属于心灵修养范畴,环保工作属于身体力行范畴。

2021-11-07

生活是什么?


1. 看到这些的一段话:【生活不是我们活过的日子,而是我们记住的日子,我们为了讲述而在记忆中重现的日子。——加西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

2. 真的是这样吗?真的是这样吗?生活只是在我们的记忆中重现的日子吗?

3. 那是一种“过去式”(过去世)的生活,是一种“已经死亡”的生活,是一种“反复轮回”的生活,是一种“迷惑颠倒”的生活。说到底,那不是“生”与“活”,那是“死”或是“与死没有两样”的生命状态!

4. 生活就是“活在当下”,在当下接通了过去与未来!在当下,过去还没过去,未来已经来了!

Earn your soul 赢取心灵

1. 在网络上看到下面这个2003年6月11日www.sciforums.com上的分享,与我对生命的体验和观察不谋而合!

2. 这名分享者说,有一天他驾车的时候,突然灵光一闪,想到人是有灵魂的,但是 people are not BORN with souls. They have to earn their souls through their works while here on this planet. 【翻译:人们的灵魂并不随着身体出生而出生。人们需要通过在这个星球上的作为,来赢取自己的灵魂。】

3. 我们在此把“灵魂”改写为“心灵,那么这个“赢取灵魂”的说法,与我们不久前提出的“心灵出生”说,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4. 与这个earn your soul息息相关的,我们创造了to teach is to reach与to learn is to earn的说法。

5. To teach is to reach. If you can't reach, you can't teach. To learn is to earn. If you can't earn, you can't learn. 

波浪不是海洋【小小龙与大熊猫】

1. 小小龙问:我心里的邪恶念头,会让我变成坏人吗?

2. 不会,大熊猫回答,波浪不是海洋,念头不是心。

3.崃按:邪恶念头不会让我们变成坏人,善良念头也不会让我们变成好人,乃至于一切意识形态都不会改变我们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但是它们会起作用,让我们的生活、生命状态受到影响!所以,学习人类文明的智慧传承,至关重要!它教会我们活在当下,深深地与自己、他人、世界联系起来!那我们就能够在“无我”的生命状态中,见天地之大美,看到自己的本来面目!

天籁之音【小小龙与大熊猫】

1. 小小龙啊,你听到风吹过树叶的声音吗?那就是天籁之音啊,它提醒我们,停下脚步,好好呼吸,回归自己。(大熊猫说)

你以为我没有看过这本书吗?

1. 你说:你以为我没有看过这本书吗?

2. 我说:我说的,不是这本书,而是你我的心。

【崃按:这本书是龙应台的《目送》。】

3. 你说:我说的,是你说话太啰嗦,没有说重点。

4. 我说:……

萨古鲁:黑白与色彩

1. 萨古鲁:黑吸收一切,白反射一切。色彩在黑白之间玩游戏,你看到色彩,恰恰不是是它内在的样子!If you see yellow, it means the object is everything but yellow which is a reflection of the object to the light.

2. 哇!这个洞见,对于我们突破人与人之间的沟通障碍,寓意深长啊!别人恰恰不是我们看到的那个样子!

3. 用《金刚经》的表达方式来体会一下:
3.1 我们看到的样子;
3.2 恰恰不是我们看到的样子;
3.3 这才是他真正的样子!

2021-11-05

3 not, 3 then

1. Not here, then where?

2. Not now, then when?

3. Not you, then who?

4. It’s only you who can make a difference here and now!

智仁勇:4Q

1. 智者不惑:高高山顶立的IQ【人脑智商】

2. 仁者不忧:深深海底行的EQ【人心情商】

3. 勇者不惧的心:默默心守护的AQ【人身逆商】

4. 勇者不惧的行:缓缓行动佛的SQ【人性灵商】

还在装:佛装众生,众生装佛

1. 还在装:这句话是台湾电影《七十年代》里面的一句台词,当年(八十年代末)我听到了这句台词,心灵犹如触电一样,其能量不灭,传送到现在!当时只是一种很深的感觉,感觉世人都在装,而这句话好像《皇帝的新装》里的孩子喊出的那句话“皇帝没有穿衣“一样,揭穿了自欺欺人的大骗局!然而,到了最近,我体会更深了!大骗局只是一个众生视角,换个视角,却可以看到完全不同的美丽风景!

2. 佛装众生:这是等觉菩萨的本领,没有等觉菩萨的慈悲和智慧,没有办法装!这说的是菩萨道最高果位的生命境界!菩萨道最高果位的等觉菩萨,依据净空法师开示,他们都是有能力破除最后一品无明惑,但以慈悲故,留惑润生!这是一个视角,从另一个视角看,等觉菩萨都是倒驾慈航,乘愿再来的古佛,为的是普度众生,若地狱不空,誓不成佛!所以,等觉菩萨现身说法的装众生,没有别的,而是为了帮助众生成佛而已!这是接通了悲、喜、舍三无量心的慈无量心!

3. 众生装佛:一个是假装,一个是真装!前者是迷惑颠倒的众生,后者是勇猛精进的修行人!前者装的下场是三恶道的生死大苦海,后者装的结果是等觉菩萨的涅槃大觉海!修行人依据的是接通了悲、舍、慈三无量心的喜无量心!

人心不古,世风日下?真的是这样吗?

1. 人心不古,世风日下?真的是这样吗?对于佛菩萨来说,他们说这话的时候,深入地反求诸己,结果发现,真的就是这样!对于迷惑颠倒的众生,他们说这话的时候,不知反求诸己,一味报怨、攻击,说的就是他们自己从古至今的样子,所以我们可以说,当然不是真的这样!

2. 众生心外求法,当他们说这话的时候,眼睛都盯着别人,心里也都因为别人的过失,在那里积仇积怨,一有机会就爆发出来!他们迷惑颠倒,自古以来就是这样!他们的人心古到不能够再古!世风也因为他们的心态,从古以来,已经下到不能够再下了!

3. 佛菩萨不住生死,不住涅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他们以真如自性为标准,看待事物,内心深处清清楚楚,人心和世风就是因为远离真如自性的“古”和“上”的标准,才会搞定如此不可收拾!但是,一旦接通真如自性,人心就恢复“古”的标准,世风也就可以从“下”的状态中,往上提升了!

小小龙与大熊猫对话三则【摘录并翻译Big Panda and Tiny Dragon by James Norbury】

第一则:对自己好,比难如登山更难

1. 小小龙说:要对每个人好,难如登山啊!

2. 大熊猫说:是的,但是比难如登山更难的是,对我们自己好!无论多难,我们都不能够放弃啊!

第二则:我们就是宇宙

1. 小小龙问:什么是宇宙:

2. 大熊猫望着夜空答道:小朋友,我们就是宇宙。我们是无底的海洋,我们是夏天的闪电,没有比这个更加壮观的了!

第三则:你相信轮回吗?

1. 小小龙问:你相信轮回吗?

2. 大熊猫打着哈欠说:我相信每一天的每一分钟,我们都可以放下,然后重新开始。

心如明镜Listen and speak like a mirror

1. 心如明镜Listen like a mirror. 用大清明的心来聆听。【高高山顶立】

2. 心如明镜Speak like a mirror. 用大清明的心来复述。【深深海底行】

3. 心如清溪Talk like a stream. 用缓缓流动的能量来说话。【默默心守护】

4. 心如清溪Behave like a stream. 用缓缓流动的能量来做事。【缓缓行动佛】

2021-11-03

欲海悲无量心:转生死大苦海为涅槃大觉海!

1. 欲望如海一般的深广,永难满足,故称为「欲海」。

2. 北魏.温子升〈定国寺碑〉:「漂沦欲海,颠坠邪山。」也作「欲海」。 英语 ocean of lust (Buddhist term)。

3. 崃按:不要让自己的真实生命在欲海中溺毙、在邪山中摔死啊!唯有依靠悲无量心救拔的力量,帮助自己脱离欲海和邪山的凶险处境!

四路把截:契入真如自性!

 1. 地藏菩萨把截“向内是鬼窟”这一路:刘宗周“慎独法门”提出“四路把截”的“向内”这一路,不知葬送了多少人的人生幸福啊!孔子反对的“怪力乱神”的境界,充满了诱惑,无数英雄竞折腰!地藏菩萨既然负责“把截”这一路,其实就同时负责把走错路的人给救出来。这是悲无量心的力量。我佛弟子,自当悲悯自身在生死苦海、六道轮回的境界中空度岁月、蹉跎人生,自当痛下决心,从此时此处,作真实人生的第一次大U转!从此告别“鬼窟”,重回“人间”,来实践菩萨道!

2. 文殊菩萨把截“向外是人份”这一路:刘宗周“慎独法门”提出“四路把截”的“向外”这一路,也就是社会大染缸的人我是非这一路,把多少人的时间、精力以及其他的宝贵资源都白白耗费了啊!孔子反对的“乡愿”的境界,就是一种没有原则的滥好人的生命境界,与人我是非的生命境界表面上不一样,其实都一样是与真实生命不相应!我佛弟子,自当醒悟自身在人我是非、黑白颠倒的境界中受冤受气都是自作自受,自当痛下决心,从“人份”中撤退,回到“己分”中,契入喜无量心,来体验菩萨道禅悦法喜的生命境界!

3. 观音菩萨把截“从前是过去”这一路:刘宗周“慎独法门”提出“四路把截”的“从前”这一路,也就是李后主所谓“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这一路,让多少人在沉湎于往事,而痛失了眼前实现人生幸福的大好机会啊!观音菩萨“反闻闻自性”,接通了“过去无始”的生命资源和能量,过去还没过去,过去成为了“现在”永不枯竭的活力、动力的源头活水!这是慈无量心的力量!

4. 普贤菩萨把截“往后是未来”这一路:刘宗周“慎独法门”提出“四路把截”的“往后”这一路,也就是“对未来的忧虑”这一路,让多少人在对未来的忧虑中,形成恐惧和压力,把自己给吓死和压扁!普贤菩萨以“十大行愿”展望未来,接通了“未来无终”的生命资源和能量,未来已经来了,未来成为“现在”永不熄灭的希望、向往的彼岸明灯!

教与学

教与学:

1. 教师在教着学生的同时,也在教着自己。

2. 学生在受教于教师的同时,也受教于自己。

3. 教与学,说到底,只能够是自教自学而已!

2021-11-02

真如自性:收放自如!

 1. 只有契入真如自性的人,才能够收放自如。

2. 契入真如自性的人,收是依据真如自性,放也是依据真如自性,而不是依据妄想自性!

3. “收”与“放”这两个字的偏旁,都是“反文旁”(小篆字形:手持杖棍以赶牛羊),代表着真如自性的“自牧(自律)”!

外若迟缓,心独驶急【净空法师开示】

『外若迟缓』,外面,「迟者,迟徐」,徐就是缓慢的意思,「安徐之义」,他很安静,他的动作举止都非常缓慢。「缓者,宽缓之义。故迟缓者即安闲沉稳而不紧张急燥」。这就是这些菩萨们表现在外面的非常悠闲缓慢。

我曾经看到一个人,章嘉大师,任何时候,无论在什么地方,行住坐卧、举止言谈都非常缓慢,显得十分的稳重,没有丝毫浮躁的习气。所以跟他老人家坐在一起,就像入定一样。我跟他三年,每个星期见一次面,星期天。他有客人,忙的时候,会给我一个小时;没有客人的时候,他会给我二个小时。我在这一个星期当中,有问题的时候向他请教,他老人家给我解答;没有问题,听他的开示。我也喜欢在那里跟他在一起坐两个小时,如同入定。他老人家的身教、言教都非常能感动人,言语,一个字一个字的往外吐露,缓慢。外面的相。

里面,『内独驶急』,驶是快速,急是紧急、急速。「外若迟缓,内独驶急者,指其表现于外者,宽缓安闲,浑若无事」,好像什么事 情都没有,悠闲自在。「但其内心则精进不已,念念相继,心心无间,不令剎那失照」,这一句重要。内独驶急,驶急的是什么?就是不令剎那失照。【崃按:念念都与真如自性相应,没有失去自性的自观自照!】

慈悲喜舍:菩萨因地的心性+佛陀果地的身脑

1. 地藏菩萨悲无量心:众生无边誓愿度!菩萨因地六度万行之原始反终处!同体大悲,奋大悲法界之身故也!

2. 文殊菩萨喜无量心:法门无量誓愿学!菩萨因地六度万行之“逆生死之流而上”,不达真实生命的源头活水不罢休!越行心越明,禅悦法喜也随着增长。

3. 观音菩萨慈无量心:烦恼无尽誓愿断!佛陀果地现身说法之普渡众生,默默心守护,没有一个众生不在诸佛菩提心的守护之外的!人自远佛,佛不远人!

4. 普贤菩萨舍无量心:佛道无上誓愿成!佛陀果德十大行愿之普渡众生,缓缓行动佛,心缓则平,口缓则通,事缓则圆,事事无碍法界也!众生本来是佛,未来也必定成佛,为何现在不能成佛?无他,心外求法故也。一旦回心转意,当下即是!何等容易!然而,何难亦何易?不肯相信啊,一旦深信不疑,信、解、行、证,沛然莫之能御啊!

果行育德【综合网上资源,发挥心灵所感】

《大象》日:山下出泉,蒙,君子以果行育德。

1. 泉剛從山下流出,乾淨清澈,纖塵不染,犹如人的本性善良,从生命大荒山的源头活水处流出,纯净纯善。【崃按:生命源头者,真如自性之涅槃大觉海也】

2. 然而,清泉出山之后,难免被周围环境污染,犹如人出生之后,善良本性难免被后天慾念所蒙蔽(注:古人所谓“气拘物蔽”),故曰蒙。

3. 山有生育之德,泉有流行之性,山之生物無窮無盡,水之流動不避險阻,匯集於大江,奔流入海。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默默心守护,缓缓行动佛! 

4. 君子效法“山下出泉”此象,以接通真实生命的源头活水。一旦接通了真实生命的源头活水,就正如孟子所谓“及其闻一善言,见一善行,若决江河,沛然莫之能御也” !

5. 果行育德的“果”,就是“果地”的意思!接通了真如自性的“果地”之后,彰显出来的,自自然然就是果敢、果決、果毅的语言和行動。

6. 接通果地的果敢、果决、果毅的言行,勇往直前,養育真实生命的大德,自强不息,大愛無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