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03

新加坡文化发展历程(1819-今天):以30年为一个阶段来审视【井底之蛙的收集和整理、思考和窥探】(未完待续)

新加坡文化发展历程(1819–今天):以30年为一个阶段来审视【井底之蛙的收集和整理、思考和窥探】


1. 1819-1849: 开埠的事实真相和美丽传说;在这个最早的30年里,新加坡华人不会忘记陈笃生这个名字;这是一个充满无限可能性的草创时期


1.1 出发点:我们尽最大努力抛开民族主义和文化本位的刻板印象和偏见,跳出非此即彼的对立性思维方式,尝试用一种兼容并包的全新眼光来审视新加坡的文化历程,以期为新加坡在21世纪以后的永续繁荣寻找一条康庄大道。


1.2 首先,我们在想,莱佛士之所以能够成功完成开埠的伟业,究其原因,抛开更大的殖民帝国崛起的时代背景不说,单单看莱佛士成功为大英帝国夺下新加坡这件大事来说(从新加坡发展的角度说,就是来到了历史性转折点的开埠大事),不但是他一个人的出色成就,而且是他所领导的整个团队的杰出贡献。在莱佛士的团队里面,除了英国人之外,还有其他种族人士。但是不管怎样,莱佛士毕竟是灵魂人物。让我们去网上寻找资源来了解一下这个重要人物吧。 


莱佛士(Sir Thomas Stamford Bingley Raffles, 1781.7.6-1826.7.5 享年45岁 ) 生于加勒比海牙买加(时为英国殖民地)离岸海上,幼年家境贫困,14岁(1795年)被迫辍学,进入伦敦英国东印度公司充当雇员供养母亲和4个姐妹。该公司是一家半官方性质的企业,负责英国在远东殖民活动。他依靠自学,钻研科学,学习数种语言,尤其对博物学颇有兴趣。1805年(24岁)他被公司派往今天的马来西亚槟城,从此开始了他与东南亚的一段情谊。槟城是英国在荷属东印度群岛的立足点,他钻研散居在群岛上马来亚人的语言、历史和文化,赢得了印度总督明托勋爵的赏识。当时正处于拿破仑利用爪哇为跳板,企图摧毁和中国交往的英国商船的危险时刻,1811年(30岁)莱佛士被明托任命为代理人进行从海路入侵爪哇的准备工作。由于他工作杰出,被明托任命为参谋,并随明托航渡爪哇。1811年8月6日,英国远征军安全登陆爪哇,经过与荷兰法国军队短期激战占领该岛。明托对他的成功倍加称赞,同年9月(30岁)宣布他为爪哇的代理总督,不久后获提升为苏门答腊总督。他废除了奴隶制度,改革荷兰的殖民制度,改善土著的生活,并撰写了一部《爪洼史》。但是,后来改革失败,他妻子亡故,自己的健康也不好。1815年(34岁)英国将苏门答腊归还给荷兰,1816年3月(35岁)被召回国,获选为皇家学会会员,并获册封为爵士荣衔。1818年3月(37岁)再度回到苏门答腊,取得当时的印度总督黑斯廷斯(Francis Edward Rawdon-Hastings, 1st Marquess of Hastings,1754年12月9日-1826年11月28日)的信任,1818年12月先在马六甲海峡东面建立前哨基地,接着他在1819年1月29日(38岁)宣布东印度公司已经从苏丹手中获得新加坡治理权,而事实上这个治理权来得并不完全合法:当时合法的苏丹并未同意莱佛士的要求,莱佛士是在推翻了这个苏丹,并另立苏丹之兄为名义上统治者后,才取得新加坡。莱佛士成为新加坡总督,1823年1月(42岁)正式宣告新加坡为自由港。根据1824年3月条约规定,荷兰放弃对新加坡的一切要求。这时莱佛士健康状况更趋恶劣,1824年(43岁)返回伦敦,被誉为东方学专家,并资助建立伦敦动物园,当选为第一任园长。他也是伦敦动物学会的首任主席。1826年7月5日(45岁),莱佛士爵士于伦敦在45岁生日的前一天与世长辞。【崃按:莱佛士的好学和奋斗精神,值得我们新加坡人继承并发扬光大,不是吗?出身卑微,凭借自己的奋斗,赢得了成功和荣誉,这就是值得我们珍惜的成长和成功。】


1.3 莱佛士登陆开辟新加坡后被委任的新加坡第一任驻扎官是威廉姆·法夸尔(William Farquhar)。法夸尔1803-1818派驻马六甲,1819-1823担任新加坡驻扎官。同莱佛士一样,法夸尔也非常热衷于探索热带地区的动植物物种,以及收集标本。法夸尔在新加坡任职期间,法夸尔聘用当地华人(最有可能是广东人)用水彩绘制马六甲一带动植物外表形态。这批画作(William Farquhar Collection of Natural History Drawings)分8册,共477幅,被认为是是19世纪初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南部地区自然生态最大、最完整的记录。1827年,威廉·法夸尔告老还乡,这批画作也被他随身带回英国,交给英国皇家亚洲学会(Royal Asiatic Society of Great Britain and Ireland)保管。在1937年,英国皇家亚洲学会将8册中的6册出借给大英博物馆,另外2册仍留在该学会的图书馆中保存。1993年,英国皇家亚洲学会通过苏富比(Sotheby’s)拍卖行对其进行拍卖,新加坡商人吴玉钦(Goh Geok Khim)以大约300万新元标得这整批画作,并于1996年捐献给新加坡国家文物局,使到古画重归新加坡怀抱中。【崃按1:这位爱国商人吴玉钦的行为,值得我们学习啊!我们都以他为豪,不是吗?另一方面,法夸尔的探索精神和爱国行为,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不是吗?】【崃按2:英国对新加坡的殖民地统治共分四个时期,即:1819-1826(7年)驻扎官时期;1826-1867(41年)海峡殖民地时期;1867-1942(75年)直辖殖民地时期;1946-1959(13年)新加坡总督(4位)时期】


1.4 看过了莱佛士与法夸尔白人殖民者的身影,让我们把目光转向华人平民的身影吧。据说(根据新华历史的专家,美丽的传说未必可以当作历史真相),跟随莱佛士登陆新加坡的华人包括木匠曹亚志Chow Ah Chey 广东台山人,1782-1830)和厨师梁亚胜(广东香山人,据说曾担任新加坡首任警长),华人民间还传说曹亚志和梁亚胜是奉命乘小船最先登上新加坡岛的英雄,因此获得莱佛士的赏识和恩赐土地。我们姑且不论这些传说的真假,但是在1819-1839年的新加坡岛上,可以看到华人活动的身影应该是毫无疑问的一件事。譬如:华人社群在1820设立(宗亲会馆)曹家馆,1822年设立(乡亲会馆)宁阳会馆,1823设立应和会馆,1838设立香邑馆(1879发展为香山会馆,1937改名中山会馆),1843设立冈州会馆,1845年设立义安公司(潮州会馆),1848设立四邑陈氏会馆,就是最好的证据了。【崃按:早期华人离乡背井,乘坐几个星期的帆船航程,来到了这个英国人管理的小岛,没有这些宗亲和乡亲会馆的照应,真的是叫天天不灵,叫地地不应啊!】


1.4.1 陈笃生(1798-1850):父亲陈月中是来自福建海澄的移民,母亲侯玉娘是马六甲当地的土生华人,陈笃生在马六甲出生。1819年(21岁)前往新加坡闯荡,把马六甲的蔬果带到当地贩卖,顺利地积累了财富。陈笃生在现代新加坡的早期历史上举足轻重,他在1842年(44岁)资助建立天福宫,1844年(46岁)同陈金声在珍珠山合办平民医院【1851年改名“陈笃生医院”】,1846年(48岁)受委太平局绅士。【崃按:陈笃生享年52岁,不算太长的一生,给新加坡留下了天福宫和陈笃生医院这两样有形的文化遗产,其中蕴藏着无形的奉献社会的精神遗产,却是“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屈原《九章·涉江》辞句)的,永远值得后人追思和感念。】


1.5 继白人和华人之后,我们自然要追问:马来人和印度人在这个阶段的身影呢?

马来人的身影不小哦,他就是马六甲著名的文豪——文西阿都拉(Munsyi Abdullah,1797-1854),他是莱佛士的秘书。莱佛士很器重他,在离开新加坡回英国前莱佛士对阿都拉说,回到英国后,想撰写几部东南亚史,其中一部是新加坡史,还说会在著作里提及阿都拉如何教导他马来文及马来风俗等事迹。莱佛士是个大收藏家,在东南亚收集了大量的自然与历史文物,其中包括许多珍贵的文献。遗憾的是,莱佛士在回英国途中,所乘坐的船只发生大火,他所携带的珍藏,全付之一炬。当阿都拉得知此消息,遗憾不已。【崃按:我们关注华人文化,我们也同样爱护马来人文化。我们希望各个种族都能够传承自身的母族文化,而且在这个“各美其美”的基础上,我们同时重视各族文化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彼此间的理解和欣赏,做到“美美与共”的多元文化相互交融的境界。英语语文和文化,也应该是包含在“美美与共”的多元文化相互交融的境界之中,而不是之外,更不是之上!】


1.6  锲而不舍追问:那印度人的身影呢?有,18191月,120名原属孟加拉步兵团的印度兵跟随莱佛士和法夸尔抵达新加坡。当时来到新加坡的印度人有Sangara Chetty, Naraina Pillay, Mohamed Hassan  Mohamed Lebar1822年,法夸尔委任他们为理事,主管印度人的事务。早期印度人居住在克罗士街(Cross Street)、马吉街(Market Street)、马六甲街(Malacca Street)、莱佛士坊(Raffles Place)等地。但是,这些地方的变化实在太大了,我们已经无法看到印度先民在这里生活的蛛丝马迹,朱烈街(Chulia Street)是唯一的标记。朱烈人是来自乌木海岸的淡米尔回教徒,他们带来的商品五花八门,有纺织品、珠宝、牛只、皮革、烟草、锡制品和槟榔。那些拥有船只和货船的朱烈人也搞船运。除了淡米尔回教徒,其他淡米尔族群、古吉拉特、马拉巴尔和帕西商人很快的来到海峡殖民地定居,并将新加坡河岸转型为贸易站。这些商人来往于其他英国殖民地,在亚洲和其他地区建立庞大的商业网络。【崃按:我们的文化愿景是这样的,新加坡印度人文化、新加坡马来人文化和新加坡华人文化的相互交融,最后形成独一无二的新加坡文化。在新加坡文化的相互交融的历程中,英语语文和文化不但是各族文化相互交融的桥梁和工具,而且她自身的内涵也是文化交融的元素之一。】


1.7 小结:放眼古今中外,我们不难发现,人类历史往往是事实真相和美丽传说交汇而成的,所以我们对待曹亚志和梁亚胜的美丽传说,并不需要过分苛责,正如我们对待关公文化的态度一样,并不需要过分地用“历史关羽”去拆“文化关公”的台,因为“历史关羽”是属于“科学”的范畴,“文化关公”属于“信仰”的范畴,这两个范畴同样是人类真实生命所需要的,完全可以融会贯通。同样的道理,一方面莱佛士、法夸尔的贡献是事实真相不容歪曲,另一方面华人、马来人和印度人的先民故事则是美丽传说不可排斥。这两个方面是完全可以融会贯通的,我们不用纠结于无谓争论,而消耗了对追求并实现美好未来的时间和精力。在这个阶段的文化历程,陈笃生是值得我们铭记的名字,他的一生所作所为,正好把事实真相(奋斗成功的个人生命史)和美丽传说(贡献社会的大我精神)融汇在一起,值得后人景仰和效仿。【崃按:21世纪的新加坡,需要打破种种的思想框框,追求突破,精益求精,才能实现永续繁荣的愿景。】


1.8 新加坡开埠的时间点正处于【人类科学技术探索和发明的历程: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蒸汽机时代:1760-1840)】的尾巴



2. 1849-1879: 繁荣的种子开始萌芽;在这第二个30年里,华人社会里鼎鼎大名的人物,包括胡亚基、陈金声、陈金钟、佘有进等

2.1 一代侨领胡亚基(1816-1880,广东黄埔人):1830年(14岁)来到新加坡,凭着出色的经商才干和人格魅力,获得了当局的器重,也获得了华社的信任。1859年(43岁)有条件献出东陵60亩土地的私产作当局开辟植物园的用途,1864年(48岁)担任俄国驻新加坡副领事,1869年(53岁)受委任立法会议(非官职)华人代表(历史上第一位),1877(61岁)年担任清廷驻新加坡的第一任领事,1879年(63岁)兼任日本驻新加坡领事。


2.2 陈金声(Tan Kim Seng 1805-1864):祖籍福建永春,出生于马六甲。其祖父为新加坡开拓者之一。1824年(19岁)在新加坡创办金声公司,1844年(39岁)与陈笃生合办平民医院(1851年改名“陈笃生医院”),1850年代(45岁-54岁之间)独资铺设金声路【Kim Seng Road 全长大约只有800米,一端衔接里峇峇利路(River Valley Road),另一端则与合乐路(Havelock Road)相连】和横跨新加坡河的金声桥【Kim Seng Bridge 新加坡河上最短的一座桥,桥身仅为一辆半巴士的长度,桥为双向单车道,两侧设有人行道。金声桥畔进士商业中心世界城(Great World City)】1854年(49岁)创办萃英书院,1857年(52岁)任税务局秘书,1864年(59岁)任陪审员。。1882年(去世后18年)当局为了纪念他捐献巨款发展自来水工程,特别兴建了典雅的陈金声喷泉塔(Tan Kim Seng Fountain)。


2.3 陈金钟(Tan Kim Ching, also known as Tan Kim Cheng1829-1892)。陈笃生的长子,出生于新加坡,自幼受英文教育,同时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十多岁便在父亲商号里工作,从实践中掌握经营之道。父亲逝世后,接管父业,大展宏图。1863年(34岁)创办丹戎巴葛船坞有限公司,推动了造船业和航运业发展,后来这个船坞公司发展成“新加坡港务局”,陈金钟被誉为“新加坡海港的奠基人”。陈金钟和泰王四世交往良好,曾经给泰王介绍英语家庭教师安娜。


2.4 佘有进(Seah Eu Chin 1805830日-1883923日),为新加坡著名企业家。新加坡华侨,著名商人,甘密和胡椒种植园主,有甘密王之称。佘有进于父亲曾任县吏,佘有进自幼接受父亲启蒙,能创作诗文,1823年(18岁)只身赴新加坡谋生,因通文理被同侨所器重。开始佘有进先为各船舶理账,后于当时大商号瑞金号受聘为司账。1830年(25岁)时为船舶业的代理人,不数年发达致富,为星洲种植胡椒甘密之首创人,是当时潮人最大的甘密园主。他还兼营棉织品及茶叶,与欧洲商人交易,信誉卓著,商号为有进公司1854年(49岁)与陈金声等华社侨领出面调停福建帮和广东帮之间的大规模械斗。1863年(58岁)作为华人唯一代表参加新加坡各籍侨领讨论殖民地转归英皇直辖问题。1864年(59岁),被政府任命为高级陪审员。1870年(65岁),海峡殖民地转为英皇直辖后,为第一任太平局绅士之,后为名誉推事,助理司法行政。当时该地流行有陈天(陈成宝、陈金声、陈金钟、陈旭年)蔡地(蔡常戍-私会党首领)佘皇帝谚语


2.5 雨树:1876年从南美洲热带引入新加坡,时至今日,已经是新加坡最具代表性的植物之一了。


2.6 科学探索与发现历程:1869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总结出“化学元素周期表”。


2.7 新加坡开埠的第二个30年(1849-1879)正当【人类科学技术探索和发明的历程: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电气化时代:1860-1950)】的开端。


2.8 

2.9 


3. 1879-1909: 这是新加坡华人政治意识觉醒的30年,从清廷领事左秉隆、黄遵宪,到康有为的维新派,再到孙中山的革命派,一波波地唤醒了新加坡华人的大我精神和救国热诚;新加坡的华文教育殿堂也开始从旧式私塾变身为新式学校(譬如1903年的养正学堂变身为1905年的崇正学校,是为李光前的母校);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新加坡的经济作物由胡椒和甘蜜(譬如佘有进号称“甘蜜大王”)转变为橡胶和黄梨(譬如林义顺号称“黄梨大王”)

3.1 林文庆(Lim Boon Keng1869.10.18-1957.1.1)生平三大耻辱之一【1887-1892海外留学之耻辱】:林文庆是对新加坡文化历程影响深远的教育家、社会改革家和思想家,80岁时被誉为“新加坡圣人”以及在88岁去世的时候被誉为“伟大的老人”,不是没有道理的。教育家林文庆致力于培养中西融贯、科学精神和人文修养兼具的人才,社会改革家林文庆鼓吹华人剪掉辫子、戒除鸦片【林文庆有志于建立一个反鸦片社会,由于各方阻力而未能如愿。新加坡鸦片一直到1943年日据时期才被禁止】,思想家林文庆积极进行儒学和基督教的比较研究。祖父林玛彭从福建海澄移居马来西亚槟榔屿(今槟城),父亲林天尧出世后,举家移居新加坡,林文庆1869年在新加坡出生。1879年(10岁)入莱佛士书院求学,1887年(18岁)第一位荣获英女皇奖学金的华人,1892年(23岁)英国爱丁堡大学毕业,1895年(26岁)当选立法议会非官方议员并于第二年领导一个咨询委员会探讨新加坡贫穷的根源,1897年(28岁)创立华人好学会(Chinese Philomathic Society)【出版杂志,鼓吹华人剪掉辫子、推翻满清政府】,1899年(30岁)与丘菽园、宋旺相合资创办新加坡女子学校,1900年成立华人英籍公会。1895-1912年 林文庆密切关注中国政治的发展,他醉心于康有为的改良主义思想,热切希望中国能够走上这条道路,即使后来大势所趋,不得不走上孙中山革命的道路,他对于改良主义还是念兹在兹的。最后,谈一谈1887-1892海外留学之耻辱,这说的是当年18岁-23岁的林文庆不懂得华文,在英国的苏格兰爱丁堡大学留学期间,一则清廷留学生因其不通晓华文而不承认他是华人,一则未能应英国讲师之请翻译英文资料为华文而自觉惭愧,林文庆因此耻辱心,而爆发出强烈的生命能量,立志学好华文,后来其华文造诣竟然达到翻译屈原《离骚》的程度,真令人惊叹。其猛利的上进心,也真值得后人效仿。


3.2 黄亚福Wong Ah Fook,1837年-1918年9月12日),是马来西亚柔佛州著名的港主和企业家,原籍为广东台山县,原名黄福基,在南洋通称黄福或黄亚福。于1854年(17岁)移居至新加坡,原为一名木匠,过后发展成橡胶种植园主及建筑商,并成为柔佛州政府的主要建筑承包商。他与苏丹阿布峇卡和皇后花蒂玛(黄亚娇)的关系很好,新山的许多历史建筑物都是他承建的,包括柔佛大皇宫和新山监狱。因曾承包柔佛苏丹王宫工程,而获苏丹颁发柔佛王室效忠勋章。1903年(66岁)创办“广益银行”,是为本地最早的华商银行。1905年(68岁)连同27名华商创办新加坡养正学校。新山市中心最繁忙的街道之一黄亚福街,就是以其名命名的街道。


3.3 新加坡开埠的第三个30年(1879-1909)正当人类科学技术探索和发明的历程: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电气化时代:1860-1950)】方兴未艾


3.4 

3.5 

3.6 

3.7 

3.8 

3.9 

 

4. 1909-1939: 这是新加坡、中国乃至于全世界局势风起云涌的大变革的30年,在中国先是推翻满清统治的“辛亥革命”,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巴黎和会所引爆的惊天动地的“五四运动”,再到1937年日本全面侵略所带来的民族危机感,一波波地冲击使到新加坡华人群情汹涌、热血沸腾

4.1 林文庆(Lim Boon Keng1869.10.18-1957.1.1)生平三大耻辱之二【1921-1937 厦大校长之耻辱】:1919年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十件惊天动地的大事”的“压轴之作”,也是中国乃至全世界华人从内在世界到外在世界的一个转折点,这是一场蓄势已久的生命能量的大爆发,这是一次与旧世界的决裂和告别,这是一场对新世界疯狂热爱和紧紧拥抱。这个由救国热情点燃的革命性的文化革新运动,洋溢着年轻人的充沛精力和无限热情,从一开始就注定,她不可能是理性的。她诅咒“吃人的礼教”,呐喊“打倒孔家店”,发誓要把孔子拉下神坛。虽然我们在事后,可以心平气和地分析“吃人的礼教”和“孔家店”,并不等于孔子的思想,也可以条分缕析地说把孔子拉下神坛也不等于否定孔子的思想,但是在当时那个时代背景,当时那个社会文化水平,面对不同文化修养水平却同样是发热的头脑,林文庆1923年校庆三周年以厦门大学校长的身份,苦口婆心劝告厦大学生要“读孔子书”的时候,却无疑是“秀才遇见兵,有理说不清”了。在激进的改革派的头脑,自然是把林文庆当作是“英籍”、“土生华人”的他者,是中华文化的门外汉,而加以无情地冷嘲热讽了,乃至于在1924年掀起反对校长的学潮来了。1929年(60岁),在厦门大学校长任内,林文庆把《离骚》翻译成英文,印度诗人泰戈尔为他作序。屈原的《离骚》,里面寄托了林文庆内心世界多少的委屈和情怀啊!洪亿隽说得好:“林文庆精通双语,在文化意识上徘徊于东西方及中国新旧文化四者之间。他受过良好的英式教育,但却更钟爱中华文化,尤其对儒学深感兴趣。然而,林文庆一生坎坷。不管是在早期改革海峡华人的生活、或是后来在厦门大学任职校长,他的思想总与时代的潮流发生矛盾与冲撞。这时,林文庆“发现”了屈原,一位让他心灵上感应到惺惺相惜的战国时期的爱国诗人。于是,他投入了大量的心血研究并翻译了屈原的旷世之作《离骚》,连同其他相关的研究性内容和文章集成《英译离骚》,于1929年在上海出版。”(见其论文:从《英译离骚》看林文庆的翻译动机及手段 = On Lim Boon Keng's translation motive and approach : using "The Li Sao" as an example之摘要)。厦门大学校园内矗立的“文庆亭”铭文记载:林文庆校长,“倾其睿智才学,运筹操劳,主理校政十六载,学校事业蒸蒸日上,硕彦咸集,鸿才叠起,声名远播海内外,与公办名校并驾前驱。”其亭联曰:“十六载耿耿乎礼门义路,千百年熙熙矣时雨春风”,横批:“唯有文庆”。】


4.2 陈嘉庚(1874-1961):


4.3 梁后宙(1884-1975):梁后宙祖籍福建南安,乃一代豪杰之士,虽没有入过学念书,靠自学通晓华文,看得懂英文记录的账簿,除了会讲闽南语,更擅长讲马来语,跟欧籍人士交谈都用马来语,并听得懂简单的英语,其一生事迹充满草莽和传奇的色彩,展现了令人敬佩的人类精神。他不但在和平时期是林厝港垦荒的大功臣,而且在战争时期成为新加坡和中国两地的抗日和剿匪英雄,战争期间家门上自老母下至曾孙5代35口虽惨遭日寇杀戮,几近灭绝,战后却仍然子孙满堂,其一生发挥出的巨大生命能量,令人惊叹。1897年(13岁)到新加坡谋生,1902年(18岁)回乡(南安)结婚,1903年(19岁)回返新加坡经营牛车生意,后来到马六甲车站担任包工头的工作,然后再到雪兰莪州的巴株安南担任橡胶园督工两年多。1906年(22岁)参加孙中山同盟会。1912年(28岁)负责打理母舅王明在荷兰路的源盛发砖窑,1914年(30岁)受英国建筑商【A. W. Cashia JP 亚历山大·威廉·启信 太平局绅士;其家族于1840年代迁居石叻坡,最初靠种植鸦片发迹,后来成为著名建筑商,诸如勿拉士巴沙律、直落亚逸街、厦门街、俊源街以及海山街等房屋,都是其家族建立的。1914-1931年(30-47岁)领薪工作17年,之后“停薪不停工”,负责监督工作,具体园林管理工作转交属下“亚马”】赏识和委托,带领800人开垦林厝港,开辟农场,种植椰树、凤梨和橡胶树,大片山林化为良田。到了1920年代(36岁-45岁),梁后宙获得土地局信任,终于在南和村和通和村拥有了近200英亩的土地【按:“南和”和“通和”就是梁后宙经营的两间杂货店,村子是依店取名的】,跟着他开垦林厝港的兄弟们大多在这两个村子安家落户。1938年(54岁)献地5英亩创办启化学校。1940年(56岁)获国民党政府委任为新加坡直属区团主任,在林厝港设立两个秘密无线电台,每晚同中国重庆联络。1941年12月31日(57岁)与林谋盛、黄奕欢等5名南安人发起“星华抗敌动员总会”,总部设在南安会馆。1942年2月13日(58岁)撤离新加坡,辗转从印度飞重庆归返南安。1943年(59岁)在安溪、南安、同安三县边境成功剿匪,1944年(60岁)第10个儿子梁亚拾出世,1945年(61岁)回返新加坡林厝港住家惊悉家门惨祸而陷入悲痛情绪长达百余日,1946-1963年(62-79岁)担任南安会馆常务委员(副主席),1948年(64岁)受警方邀请召集居民组织“西部义勇警卫队”(由孙子担任队长)。梁后宙对国家社会的贡献同时获得中国和英国两地政府的肯定,国民党政府曾颁发“胜利勋章”,英女皇伊丽莎白二世也颁发OBE勋章(第四级官佐勋章)。1959年(75岁)最小儿子出世,1961年(77岁)最小女儿出世。1975.11.13(92岁)早晨预告家人“下午要回去了”,下午2点左右无疾而终。【资料来源:李成利《梁后宙与林厝港》】【崃按:梁后宙主要活动年代横跨三个分期,之所以在1909-1939这个分期介绍他,是因为他以“林厝港拓荒大功臣”闻名,而他的拓荒活动是在1914-1931年之间完成】


4.4 林义顺Lim Nee Soon,1879年11月12日-1936年3月20日)【生长于新加坡,死于中国,葬于南京】。林义顺的祖父与父亲林炳源(字美背)在1860年代从中国移民定居新加坡,在美芝路经营杂货生意。林义顺就在美芝路第287号住址出世。1883年(4岁)丧母,1887年(8岁)丧父,因此是由土生华人外祖母张太夫人(陈宝娘)抚养长大;因为这个缘故,林义顺有个具峇峇色彩的别名,叫峇顺,峇顺芭路(Bah Soon Pah Road)就是以他的别名命名的林义顺曾就读于圣若瑟书院,后转学至英华学校从1904年(25岁)起他到陈楚南的橡胶园担任副经理。之后他在新加坡树胶公司(United Singapore Rubber Estates Limited)担任代理经理。1904年(25岁),在还未认识孙中山之前,林义顺贡献$50,000与陈楚南和张永福创办了《图南日报》,通过报纸呼吁南洋华侨一同宣传共和理念支持反清革命,对抗专制体制和立宪派舆论。1907年秋天(28岁),新加坡同盟会分会创办了《中兴日报》,由林义顺出任经理。1909年(30岁)成立三巴旺树胶种植有限公司(Sembawang Rubber Estates Limited)时,他出任其第一任总经理。1911年(32岁),他辞去工作,并成立林义顺公司1912年(33岁)同盟会新加坡分会变身为国民党新加坡支部,林文庆与林义顺等出任第一届理事。1918年(39岁),林义顺担任银行业、保险业、树胶业多家公司的董事。1919年(40岁)他担任同济医院董事长,1924年(45岁)出任英属马来亚鸦片委员会成员,1925年(46岁)被委派成为太平局绅。他曾出任两届新加坡中华总商会会长(1921-1922年 42-43岁,和1925-1926年 46-47岁)。1928年(49岁),义顺创立了新加坡潮州八邑会馆,并接管新加坡第一个潮州人会馆义安公司1929年(50岁),林义顺重新编制了《新嘉坡前中国同盟会诸同志姓名表》,赠送予中华民国政府,用作存证。1930年代(51-60岁)遇上大萧条,林义顺脱售手上大部分橡胶产业,但仍然活跃于银行与财务公司的董事会。1936年初(57岁),由于操劳过度,身体不适,医生建议他给自己放假,于是林义顺去了一趟中国,然而林义顺在1936年3月19日晚上11时10分逝世于上海宝隆医院303号病房,享年57岁。他的遗体原本是要让长子带回新加坡,但南京政府表示希望给林义顺举行国葬并让他长眠于其好友孙中山的中山陵附近。


4.5 “一代侨雄”林秉祥(1873~1944),出生于福建省龙海市九龙江口,父为新加坡富商。在20世纪20年代,由于林秉祥的伟才大略,事业发展如日中天。他1904年(31岁)创办“和丰公司”,属下的和丰轮船公司拥有远洋巨轮29艘,独执东南亚航运业之牛耳而睥睨国际航运界【注:1900-1930年之间是中国移民涌向东南亚各地的蓬勃时期,每年从中国前来的移民平均在15万-20万人之间,和丰轮船公司的轮船为中国移民们搭建了从故乡到南洋的桥梁】;他还大规模加工厂、开矿山、垦胶园、兴商会、建银行【1912年(39岁)与林文庆创办和丰银行】,成为新加坡集航、工、商、于一体的华侨巨挚,系东南亚华侨史上的一代侨雄。曾任新加坡中华总商会会长。1915年(42岁)与李浚源合购飞机一架赠英国政府,应第一次世界大战之需,英殖民地政府授予“太平局绅”。1920年(47岁)捐银2万5千元大洋,助建“新加坡南洋华侨中学”。1944年(71岁)卒于日据时期,1947年归葬福建故里。


4.6 新柔长堤是在1919年开始建造,历经4、5年的时间,直到1923年才竣工。


4.7 新加坡开埠第四个30年(1909-1939)正当【人类科学技术探索和发明的历程: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电气化时代)】的鼎盛阶段


4.8 

4.9 


5. 1939-1969: 这个30年是新加坡华人移民政治认同和家国意识历程从“落叶归根”到“落地生根”的转折时期;这是人类经历第二次世界大战摧残之后的重建时期

5.1 林文庆(Lim Boon Keng1869.10.18-1957.1.1)生平三大耻辱之三【1942.2.15-1945.9.12日据时期之耻辱】:林文庆一生为国家(英国、中国)、为社群(土生华人、整体华人)奉献自己,其心高洁犹如屈原,可谓“光昭千古”,然而历史偏偏跟他开了一个很大的玩笑,给他带大一生中最大的耻辱:“汉奸”的罪名和污点!虽然在战后英国当局明白他当时的处境,赦免了他在法律上的罪责,然而,根据李元瑾的研究,我们知道,林文庆本身却是无法释怀的,他曾经几次寻死,并常在口中说“欲死不久”(法国语“谢谢”在闽南语中的谐音)。后人也许有些人不明就里,而对林文庆的这段遭遇不能谅解,可是跟林文庆同时代的人,似乎比较能够释怀。譬如:《海峡时报》曾经分别在1948年(79岁)和1956年(87岁)访问过林文庆,一则称之为“新加坡圣人”,一则称之以“伟大的老人”。而且,在林文庆于1957年(88岁)去世的时候,新加坡政界领袖也予以高度的赞誉。


5.2 1959年是新加坡自治的年份,也是新加坡(建国)教育历程的起点,1959-1979这20年间的新加坡教育是属于“生存导向”的第一阶段。1956年,新加坡第一所政府华文中学成立,官方第一次打破了华人社群办华校的教育传统,并从此逐渐地掌握了华文教育的主动权。1979年政府推出了”特选学校计划“,标志着华校退出历史舞台的开始,直到1986年最后一所华校关闭,1987年新加坡全国的学校都是以英文为教学媒介语,华文、马来文和淡米尔文都只是单科教学的母语科。


5.3 日据时期(1942.2.15新加坡沦陷-1945.9.12日军在市政厅签署投降书,3年7个月)的新加坡文化历程:


5.4 1963.9.16--1965.8.9 新马合并近2年的政治历程——1964年新加坡种族骚乱,是新加坡在1964年7月21日及9月3日、华人社群与马来人社群之间发生的种族冲突骚乱总共在这场暴力事件中有36人被杀、556人受伤,另有3000人被捕。在此期间,新加坡是马来西亚的一个州(新加坡州)。


5.5 新加坡开埠的第五个30年(1939-1969)正当【人类科学技术探索和发明的历程: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电气化时代:1860-1950)向第三次工业革命时期(信息时代:1950-2013)】的过渡阶段


5.6 李光耀(1923-2015):新加坡的建国总理,是新加坡共和国的第一代领导人的灵魂人物。

5.7 

5.8 

5.9 


6. 1969-1999: 这是新加坡经济发展从第三世界国家到第一世界国家飞跃的“创造奇迹”时期;这是人类继“农业革命”和“工业革命”之后的“信息革命“时代

6.1 1982-1989朝野共同推动“儒学运动”:


6.2 1979年是新加坡教育发展的分水岭年份,新加坡教育历程踏进了“效率导向”的第二个阶段。1997年新加坡经济发展达到了“第一世界国家”的标准,新加坡教育历程也跟着踏进了“能力导向”的第三阶段。


6.3 1975年新加坡外长拉惹勒南访华拜会周恩来,1976年李光耀首度访华(1976年至2011年的35年期间李光耀总共访华33次),1978年邓小平访问新加坡,到1990中新正式建交。


6.4 新加坡开埠第六个30年(1969-1999)正当【人类科学技术探索和发明的历程:第三次工业革命时期(电脑网络化的信息时代:1950-2013)】方兴未艾


6.5 

6.6 

6.7 

6.8 

6.9 


7. 1999-2029: 这是新加坡培养“第一世界公民”以创造“第一世界社会”的关键时期;这是人类开发“人工智能”创造“智慧国”的时期

7.1 2011年不但是新加坡政治发展的分水岭年份,也是新加坡教育历程第四阶段“价值观导向”的起点。


7.2 新加坡政府在2014年公布了“智慧国2025”的10年计划。这份计划是之前“智能城市2015”计划的升级版。据报道:这是全球第一个智慧国家蓝图,新加坡有望建成世界首个智慧国。


7.3 新加坡开埠第七个30年正当【人类科学技术探索和发明的历程:从第三次工业革命时期(信息时代:1950-2013)向 第四次工业革命时期(智能时代:2013开始)】的过渡时期


7.4 这个“30年”(1999-2029)里发生的大事:李显龙出任新加坡共和国第三任总理(2004年8月12日;52岁);新加坡建国总理李光耀去世(2015年3月23日;在世91岁6个月又7天);新加坡工人党的发展(2011年在刘程强的领导下,以“第一世界国会”的竞选口号,攻下了阿裕尼集选区;2020年在毕丹星的领导下,以“Make Your Vote Count”的竞选口号,攻下了盛港集选区);新加坡年轻人在各领域展现的民间非政府组织的活力


7.5 

7.6 

7.7 

7.8 

7.9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