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16

从10个关键名词去探索和发现新加坡华人的特质(未完待续)

【新加坡华人历史的几个重要名词】

1. 华工:被人“买猪仔”的契约劳工;家乡生活困难被迫离乡背井的穷人。他们来到南洋出卖劳力,换取维持生活所需的基本费用。【生存层面的挣扎求存】【谋生—赚吃】

2. 华商:或者继承父业再靠自己奋斗,或赤手空拳下南洋打拼天下的动人故事。他们奋斗成功,发达了,就贡献社会,或做慈善事业,或倾尽全力办教育。【发展层面的成长和成功】

3. 华教:华商奉献社会,兴办教育,让华族子弟获得出人头地的机会。从1819-1956年,殖民地政府只办英校,供一部分人上学,华族子弟的教育只能靠华人社群自己承担。就是在这样的教育背景下,1955年,一所依靠南洋华社支持的“南洋大学”诞生了!【开创层面的永续繁荣】

4. 华社:早期华人移民来到人生地不熟的南洋地区,为了互相照顾和帮助,就建立了很多基于血缘(同姓)、地缘(同乡)和业缘(同行)的会馆和公会。譬如:陈氏会馆、福建会馆、巴士公会。【取暖层面的互助合作】

5. 华庙:关于华人的宗教信仰,以华族庙宇和佛寺为标志。【寻求“一般人”之外、之上的生命能量】

6. 华戏:包括早期的华人戏曲以及现代的华语戏剧。【戏如人生,人生如戏。戏剧魅力没法挡!】

7. 华艺:包括传统技艺和艺术两个方面。【“传不下去了”的危机感】

8. 华医:也就是中医药的传承。【不让西医一枝独秀,中医当自强!中医虽博大精深,通达者有几人?】

9. 华文:华人移民从中国原乡,把各种方言、节日习俗、饮食文化带到了南洋他乡,经过了一百多年的文化交流和融合历程,再经历了1957年争取公民权运动成功,落地生根之后,华人移民的政治身份认同发生了变化,终于把所在地当成了自己生命的家园。在文化身份认同方面,正如已故戏剧家郭宝崑所描述的一样,从建国初期前25年“文化孤儿”的状态,转化为1990年代以来的“寻找并认同多个文化妈妈”的状态。这个深刻的文化身份认同的“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艰辛历程,就表现在郭先生的《寻找小猫的妈妈》这个剧作里。【心灵层面的文化身份认同】

10. 华魂:探索和发现华人精神和人类精神的关系。【魂归何处?华人的灵魂,跟洋人的灵魂有两样吗?若说有,那是基于文化偏见的刻板印象!要知道,人类精神接通的是宇宙精神,不分种族、语言、宗教,都是没有差别的。】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