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6-25

心体:一身一心,莫非三位一体

 0. 心体:心之本体·本心之体·三位一体

1. 格物:朱熹格物之“即物穷理”,面对的挑战是“物欲”之横流(贪心之毒),须提起“存天理,灭人欲”的修养功夫,方能够在“两军对阵”的形势中,取得胜利,而证得“天理流行”的生命境界。这是一个“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致”的开悟体验。在“物未格”的时候,以一个“在”字描述“知(未致)·物(未格)”二者的关系;在“物已格”的时候,以“而后”描述“物(已格)·知(未致)”二者的关系。在这里,《大学》很清楚地向我们表明了物之“已格·未格”存在于不同的维度空间。说破了,就是有没有开悟;没有开悟,就不可能体验到“物格而后知致”的生命境界!格物处,是天理之物;致知处,是天理之知;诚意处,是天理之意;正心处;是天理之心;乃至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处,莫非天理之身、家、国、天下。

2. 致知:王阳明致知之“致良知”,面对的挑战是“意识形态”的干扰(痴心之毒),须提起“杀心中贼”的修养功夫,方能够确保“德性之知”能够不被“闻见之知”掩埋,而证得“良知现前”的生命境界。此“良知”二字,是王阳明龙场悟道“体贴”出来的“无善无恶心之体”的万物本体,不单单是“知善知恶是良知”的知觉作用而已。用王阳明“良知”的视角来看:格物处,是良知之物;致知处,是良知之知;诚意处,是良知之意;正心处,是良知之心;乃至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处,莫非良知之身、家、国、天下。

3. 诚意:刘宗周诚意之“诚体本天·意根最微”,面对的挑战是“气拘”的束缚(嗔心之毒),须提起“慎独”的修养功夫,方能够不被外在粗暴之气(负面情绪之外息)吞没了内在精微之炁(优美情感之内息),而证得独体横空出世的境界。此“独体”是刘宗周自37岁(1614年)“悟心”(偏向阳明心学),再到48岁(1625年)悟“慎独”(纠正对阳明心学对偏向,融合朱熹理学),最终到59岁(1636年)悟“诚意”(确定与阳明心学和朱熹理学“鼎足而三”的地位)。用刘宗周“独体”的视角来看:格物处,是独体之物;致知处,是独体之知;诚意处,是独体之意;正心处,是独体之心;乃至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处,莫非独体之身、家、国、天下。

4. 正心、修身:莫非“天理”、“良知”和“独体”之三位一体,即:完整的个体生命境界。

5. 齐家、治国、平天下:莫非“天理”、“良知”和“独体”之三位一体,即:完整的群体生命境界。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