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格物·致知·诚意:【朱熹】格的是天理之物,【王阳明】致的是良心之知,【刘宗周】诚的是独体之意。
1. 朱熹讲的格物·致知·诚意:讲的是“格天理之物”的一贯之道【朱熹学问的灵魂在“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致”这两句话的关键处的“格物·物格”的“开悟”!】,所以“致知”致的是“天理之知”(朱熹明白“天理”是“一本”的“统体一太极”,表现在具体的万事万物之中的却是“万殊”(也称“分殊”)之“物物一太极”之理;虽是“万殊”之理,但是正如一粒沙可以包含整个世界一样地,也可以接通“一本”之天理】、“诚意”诚的是“天理之意”。这是一个“下学而上达”,然后“上达而下贯”的境界。相当于佛法之“乘愿再来”的生命境界。朱熹给我们展示的是一个“天理流行”的世界啊!
2. 王阳明的格物·致知·诚意:讲的是“致良心之知”的一贯之道【王阳明学问的灵魂在“致良知”三个字,凸显了道德实践主体的“心灵”的“内在而超越的”(心即理)(牟宗三语)主宰作用】,所以“格物”格的是“良知之物”(用王阳明自己的话来说,就是“致良知于事事物物之中,使之各得其正”)、“诚意”诚的是“良知之意”(王阳明通过四句教的第二句“有善有恶意之动”,来提醒世人我们的“意念”之所以“不诚”(善恶混杂)是因为偏离了良心的缘故)。相对于朱熹的“渐修”的“教下”(正统的佛教宗派,譬如华严宗)进路,王阳明走的是“顿悟”的“宗门”(禅宗)进路;朱王进路虽不同,但异途同归,同归于无极之大道!
3. 刘宗周的格物·致知·诚意:讲的是“诚独体之意”的一贯之道【刘宗周学问的灵魂在“诚意之教·慎独之学”,他参透了“诚意”和“慎独”,并将二者融会贯通,明白地说出:意者,至善(独体)栖真之地,知在此,物亦在此】,所以“格物”格的是“独体之物”、“致知”致的是“独体之知”。刘宗周了不起的地方,就是在朱王的“渐修”和“顿悟”的两条大路之外,开创出了自己的“第三条道路”,牟宗三称之为“以心著性”的进路。如果说朱熹走的是“假谛”的“普渡众生”的道路,王阳明走的是“空谛”的“究竟成佛”的道路,刘宗周走的就是“觉行圆满”的“中谛”的道路。那么,我们就可以说,三大儒学大师分别为我们指点了一个解脱门:朱熹指点了“无相解脱门”,王阳明指点了“空解脱门”,刘宗周指点了“无作(无愿)解脱门。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