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周敦颐为宋代理学的开山祖,其学混合了道家无为思想和儒家中庸思想,其《太极图说》为理学初期的代表作。
0.2 邵雍为北宋先天象数学的创立者,思想渊源于道教,把宇宙发生的过程归结为神秘的“象”和“数”的演化过程。
0.3 张载发展了“气一元论”的思想,为中国古代辩证法“两一”(一阴一阳之谓道;两体一物)学说的集大成者。
0.4 二程(颢、颐)兄弟为北宋理学的奠基者,建立了系统的以精神性的“理”为核心的学说体系。
1. 周:儒家第二期发展的开山祖师。名著《爱莲说》千百年来,感动了一代代的华人子孙。对易经的智慧传承,有自己深刻的体会,并做出了创造性的贡献,留给后人一份丰厚的文化遗产。
1.1 周敦颐在宋明理学发展史上享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清代学者黄宗羲在他的《宋儒学案》中说道:“孔子而后,汉儒止有传经之学,性道微言之绝久矣。元公(周敦颐)崛起,二程嗣之……若论阐发心性义理之精微,端数元公之破暗也”。【崃按:这段话赞叹周敦颐“一灯能破千年暗”。孔子仁道之学,从秦汉时代一直到唐朝五代(221BC--960AD;1181年),开始是遭受秦始皇“焚书坑儒”的灭绝性迫害,接着到了汉朝表面上自汉武帝开始,受到统治者提倡,热热闹闹,读书人也把它当作名利地位的敲门砖,但是儒学的核心“仁道”的传承,却长期处于衰微不振、不绝如缕的状态。】
1.2 创造性地继承易经的道统智慧:周敦颐继承《易传》和部分道家以及道教思想,提出一个简单而有系统的宇宙构成论,说“无极而太极”,“太极”一动一静,产生阴阳万物。“万物生而变化无穷焉,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太极图说》)。”
1.3 点明了实践道德的具体途径:周敦颐说,圣人又模仿自然界的“太极”,建立了人文界的 “人极”。“人极”即“诚”,“诚”是“纯粹至善”的“五常之木,百行之源也”,是道德的最高境界。只有通过主静、无欲,才能达到这一境界。
2. 邵:邵雍的成就,首先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然后是遇到高人,最后是妙悟自得。
2.1 读万卷书:少年时,邵雍就胸怀大志,发愤刻苦读书,于书无所不读。据《宋史.邵雍传》记载:邵雍"始为学,即坚苦自励,寒不炉,暑不扇,夜不就席者数年。”
2.1 行万里路:为了增长见识,邵雍还游学四方,越黄河、过汾河,涉淮水、渡汉水,到过齐、鲁、宋、郑等各地,回来后,说道"道在是矣。”于是就不再云游。
2.3 遇到高人: 当时有高人李挺之,见其好学不倦,就传授了他《河图》、《洛书》、《伏羲八卦》等易学秘奥。
2.4 妙悟自得:以邵雍的聪颖才智,他融会贯通、妙悟自得,终于成为一代易学大师,风靡遐迩的鸿儒。他形成了自己一套完整独特的宇宙观,对于天地运化、阴阳消长的规律了如指掌。
3. 张:“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四句话,完全可以媲美佛家“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这就是有名的“横渠(张载的号)四句教”。
3.1 通达易经的智慧传承:张载提出了“太虚(宇宙)即气”的学说,肯定“气”是充塞宇宙的实体,由于“气”的聚散变化,形成各种事物现象。
3.2 张载对同代人以及后代人影响最大的是《西铭》这篇短短252字的文章。——本来是《正蒙》里的的一段文字,张载曾以《订顽》为题贴之于书室西壁,程颐改称《西铭》。《西铭》提出了“民吾同胞,物吾与”(普天之人皆兄弟姐妹,万物皆人类同伴)的思想,把宇宙看作一个相亲相爱的大家族,说明个人的道德义务,宣扬“存,吾顺事;没,吾宁也”(存活世间,顺天行事;大限到来,回家休息)的乐天顺命思想。
3.3 《正蒙》中的另一段文字,仅113字,张载以《砭愚》为题也曾书于书室东壁,伊川改为《东铭》。《东铭》以“戏言,出于思也;戏动,作于谋也”二句开头,引人深思,把读者带进了慎独的内心世界去,戒慎恐惧,所思所谋,不敢不出于本心,以免“长傲遂非”(长养傲慢心,迷失是非心)之过。
4. 二程:《宋史》记载,程颢年轻时就“慨然有求道之志。泛滥于诸家,出入于老、释者几十年,返求诸‘六经’而后得之”。与弟程颐开创“洛学”,奠定了理学基础。
4.1 大程子:程颢提出,读书以期“讲明义理”。他十分注重读书方法,“读书将以穷理,将以致用也”,不可“滞心于章句之末”【崃按:程颢注重悟性教育的“得鱼忘筌”,启发了陆(九渊)王(阳明)“心学”】,为此者乃“学者之大患”(指的是一味执着于文字,而没有悟性的学习者)。同其理学思想一样,程颢的教育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4.2 小程子:程颐指出,致知乃在穷理,即尽天理。致知的办法是“格物”。“格者,至也”【崃按:“至”就是“到”、“来”的意思;相对地,“致知”的“致”,就是“往”、“去”的意思 。换句话说,“致知”是“反求诸己”的“往”内心世界去“尽己”(忠道),“格物”是“推己及人”的“到”现实世界来“推己”(恕道);“人己不二”就是“仁道”】,“格”是内感于物而识其理【崃按:这个解释模糊不清,不知所云。】“耳目能视听而不能远者,气有限耳,心则无远近也”,因此认识事物的关键乃在“心”。心“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非在外也”,故致知重“内感”而不重外面事物【崃按:这个解释太差劲了!儒家最大的特点就是实践的精神,说儒家“不重外面事物”,说明的不是儒家,而是自家的悟性太低,不足以理解儒家。】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