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7-31

内丹学智慧传承与瑜伽智慧传承的会通

1. 炉鼎的比喻。炉鼎指借用炼外丹的炉【下面是炼丹的火炉】与盛药物的容器鼎【上面是装丹的鼎】来比喻炼内丹的过程。具体可分下列5种炉鼎:

1、小炉鼎(不完整的人):指下丹田(脐、命门以下;生殖轮)为炉,从脐到建里(脐上二寸;太阳神经丛轮)为鼎。在炉内烧火,元神、意念注守之即火。炉一热即为炼精化气,气炼出后提上来到鼎,叫做采药归鼎。丹田气足后循督而上,自任而下至鼎,是为小周天的运行;气再足,即去运大周天。【第一步:炼精化气】(不甘于堕落三恶道;转恶为善)【(修行根基在于“海底轮”(会阴穴)和“生殖轮”(下丹田)

2、大炉鼎(不完整的人):大炉鼎指炼气化神之部位,以胸腹为炉,以头为鼎,即炼精化气之后,精没有了,都是气,此时中、下二田合一,项下为炉,炼气化神(结胎),再上升至上丹田(眼轮)至鼎。【第二步低阶:练气化神】(不甘于滞留三善道;超凡入圣)【修行根基在于“太阳神经丛轮”(消化系统)

3身心(全人;完整的人)炉鼎:以身(从头到脚;全身;元精旺盛)为炉,以心(每一个细胞;全脑;元神朗照)为鼎,心身结合,不一不二,丹乃成,身心炉实际上就是神与形合。练功时形体产生精气,使之与神气结合,以元神之气(太阳)御元精之气(太阴),即神与形合。一方面元精旺盛,精气充斥周身各部以至毛孔毛窍;一方面元神朗照,在“大清明心”(荀子如是说)里,每一个念头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第二步高阶:练气化神】(回小向大)【修行根基在于“心轮”(慈悲的能量中心)和“喉轮”(语言的能量中心)

4天地(地球人)炉鼎:所谓“三才者,天地人”,天地炉鼎指的是以天地万物(地球范畴)为炉,以“顶天立地的人(人类主观能动的开悟体验)”为鼎,目的是与大自然之气更好地结合。练至此境界,可以体验庄子所谓“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生命境界。魏晋玄学时期著名的竹林七贤之一的刘伶就修炼到这个生命境界,他把天地当成是自己住的屋子,所以能够享受着广阔的生命空间,可以说是一个拥有心灵健康的人,然而世人却要把他当成是心理健康有问题的人,因为他把屋子当成了衣服,在自己家中赤裸裸一丝不挂!【第三步:炼神返虚;天地本吾心,打破了世间礼法对生命的种种束缚】(去妄反真)【修行根基在于“眼轮”(神经系统;空性智慧)

5、太虚(宇宙人)炉鼎:以“包含一切空间和时间的”宇宙为炉,以真心佛性(人类精神的本源,也就是终极维度空间)为鼎,此即“练虚合道”的最高阶段。练至此最高境界,可以体验佛法所谓“寂照不二”的“常寂光土”的生命境界。至此,就可以打破刘伶处世的尴尬境地了,虽然个人开悟了,可是“悟后起修”,还是需要“乘愿再来”,还是需要承担起改善世间礼法的责任;虽然承担起改善世间礼法的责任,却始终保持着真我与生命本源的接通状态。【第四步:练虚合道(宇宙本体:大涅槃;复归无极,无极而太极);为天地立心,为实现大同世界的愿景而不懈地进行生命境界的创造】(真实不虚)【修行根基在于“顶轮”(百会穴)

元健康:形而上的心灵健康 meta-health of the spiritual being

 1. 元健康:这是笔者创造的一个名词,没有在其他地方看过,相信别人也极有可能创造出这个词语,只是直到今天笔者还没有看到而已。这个词语指的是我们复杂的生命体所需要的“最本质的健康”,也就是“心灵健康”。

2. 元健康是一种形而上的心灵健康。用中医学智慧传承的术语来说,它属于生命体中“无形的、太阳的”一面,与属于生命体中“有形的、太阴的”一面相对,而后者也就是身体健康。当然,介于心灵健康与身体健康之间,还有心理健康和情感健康。

4. 总之,“完整的健康”包含四个层面,从物质层面到心理层面到心灵层面,分别就是身体健康(物质性、生理性;唯物论层次)、心理健康--情感健康(此二者密不可分,皆离不开精神性、社会性;唯心论层次)、心灵健康(形而上的本体;非唯心、非唯物,而是“物自身”,是心与物的共同本源)。

Co-creating the living and learning space they need with them

 In order to solve the pervasive mental health issues of our children and students 

what the parents and the teachers need to do

is 

to co-creating the living and learning spaces with them,

instead of sending them for more counselling sessions.

As the mental health issues are just signs and symptoms,

the disease and sickness are actually the spiritual health issues.

 说到底,

心理健康问题只是迹象和症状,

真正的疾病是心灵健康问题。

所以,

为了解决在青少年群中普遍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

父母和老师需要做的是

与孩子和学生共同创造他们需要的生活与学习空间,

而不是安排更多的心理辅导时段。

很多大人的心理健康问题也是一样的,

要想从心理低谷中走出来,

需要寻找几个志同道合者一起去开创更大的生活空间,

而不是往外去依靠心理辅导师的帮助。

当然,

少数单纯的心理健康问题的人除外。

以上所言,

仅适用于认真生活,不断探讨人生意义的人。

不思考的人除外。

3 adjustments to our lives 生命之三调

1. Adjustments to our body poses and gestures 调身:调整身体的姿势【身正】

2. Adjustments to our breathing patterns 调息;调整呼吸的方式【息匀{

3. Adjustments to our emotions and ideas 调心:调整情绪和想法

人一生中要走的最远的距离

人一生中要走的最远的距离



从头脑到心的距离。


这,就是修行的距离。

身心合一:波粒二象性

 1. 身心合一:生命体之所以如此复杂,是因为身心分离;一旦身心合一,一切就会变得如此简单。在身心合一中,我们就能够见到自己的“本来面目”,也就能够以此“本来面目”,与大道同在。

2. 波粒二象性:在身心合一的生命体中,同时包含着“波动性”的心灵作用与“粒子性”的身体作用,而这两种相反相成的作用共同的源头活水处就是“寂照不二”的“常寂光土”。

3. 洞察到了天地万物“波粒二象性”的真相之后,我们就可以体验“波粒二象性”的源头活水处的“大涅槃”境界。这里指的不是死后才进入的大涅槃的“圆寂”境界,而是觉悟者生前就可以接通的大涅槃的“寂照不二”的境界。

4.  觉悟者生前就可以接通的大涅槃的“寂照不二”的境界,这才是学佛的终极目标。可惜世人颠倒错乱,竟然把大涅槃境界当成是死后才可以进入的地方,以至于西方学者误以为大涅槃是“永恒的死亡”。唯有释一行禅师把这个道理说透,指出大涅槃是真实生命的源头活水,是“永恒的生命”。

悟:心+五口

 1. 悟:包含了生命体的“波粒二象性”。

2. 心:包含了“第六意识”、“第七末那识”和“第八阿赖耶识”三个层次,这是生命体“波粒二象性”中的“波动性”的一面,可触及佛法中“法性”的一面。

3. 五口:五种感知外物的门户(眼耳鼻舌身),这是生命体“波粒二象性”中的“粒子性”的一面,可触及佛法中“法相”的一面。

4. 总之,“悟”是一个道体(涅槃体)的【太极(圆照)本无极(圆寂)、无极(圆寂)而太极(圆照)】,同时包含心灵体(精神体)的【出世间的、无形的太阳的波动性】与身体(物质体)的【入世间、有形的太阴的粒子性】。

2021-07-30

Critical Theory 批判性理论

1. Horkheimer described a theory as critical insofar as it seeks "to liberate human beings from the circumstances that enslave them." 批判性理论寻求“把人类从奴化他们的境况中解放出来”。

2. 就以上这一点来说,批判性理论不但不是坏东西,反而是值得我们尊崇的。

Detachment 摆脱羁绊、一无依傍、超然物外

1. "In detachment lies the wisdom of uncertainty...不确定的智慧

2. in the wisdom of uncertainty lies the freedom from our past, from the known, which is the prison of past conditioning. 从过去、已知的心理制约的监狱中解放出来

3. And in our willingness to step into the unknown, the field of possibilities当我们愿意踏进未知领域,我们就踏进了一个充满各种可能性的领域

4. we surrender ourselves to the creative mind that orchestrates the dance of the universe". 我们就把自己交付给一颗充满创意的心灵,精心编排着一只宇宙之舞。

The eye and ear of Sunyata 空性的耳目

1. 闭上空性的眼睛,我们享受着般若无知根本智的大自在;睁开空性的眼睛,我们发挥着无所不知后得智的作用,也就是反见见自性的作用,看见的是众生回归自性的障碍所在。

2. 用空性的耳朵去聆听众生的声音,反闻闻自性,具知众生证悟佛法的障碍所在。

3. 空性的鼻子、舌头、根身,也都是众生回归自性的不同途径,

七个能量中心【性能量一以贯之】

1. 第一个能量中心是海底轮。它能够吸收来自于大地的生命能量,如果失去平衡的话就会导致到生理上的肠道疾病、背痛等等,也会导致到情绪上的紧张、恐惧、缺乏安全感,很沮丧、垂头丧气等等,也会导致到行为上的缺乏自信或者反过来就是暴力倾向,在家庭里面有暴力倾向都是因为海底轮有淤塞。如果打开就能够成就三摩地,能够海底轮打开的人他的周围都会变得很安祥和自在,充满了这种安乐祥和的氛围,因为他完全没有了那种不稳定的情绪,当然这是很略地说。【与涅槃相应的众生能量中心: 贪嗔痴慢疑;性能量是创造生命的能量,它不能够被创造,也不能够被毁灭,只能够被转化和提升;性能量本身没有善恶、荣辱、美丑可言,它本身就是“宇宙礼物”的一部分,它又可以提升为慈悲和智慧的能量,乃至于带领人类回归生命的源头活水处】   

2. 第二个能量中心就是生殖轮。生殖轮是情绪与感觉的中心,如果失去平衡的话就会导致到情绪失控,生理上来说女众就会有妇科疾病等等。【与涅槃相应的众生能量中心: 贪嗔痴慢疑;此处的性能量困于人体小宇宙之中,需要通过道家内丹学的功夫加以转化和提升,所谓“精足不思淫”】   

3. 第三个能量中心就是脐轮。脐轮对应的是意志力,对应的是跟别人联结的能力,对应的是自我肯定等等,如果失去平衡的话会导致到糖尿病,导致到消化系统的疾病等等,也会导致到行为上的工作狂,也会导致到情绪上的自卑感和优越感交织。【与涅槃相应的众生能量中心: 贪嗔痴慢疑;此处的性能量与食欲密切相关,同样需要通过内丹学加以提升,所谓“气足不思食”】     

4. 第四个能量中心就是心轮。从心轮开始,心轮以上的脉是菩萨脉,以下的脉是众生脉,打开心轮的人,他就自然地有大慈悲心,他会对所有的众生有完全无私的那种大慈悲心和关爱。【与涅槃相应的慈悲能量中心:无相而无不相;性能量至此已经转化提升为慈悲能量】   

5. 第五个能量中心是喉轮。喉轮是沟通和创造力的中心,打开的人会自然变得很静默,你不要以为一个喉轮打开的人会滔滔不绝、喋喋不休说个不停,不是这样的。他自然就会很静默,但是如果他一旦开口说话,他的语言就会很有震撼力,能够直达人心,直截抵达人的心灵深处。并且喉轮开的人,他能够掌握梦境,能够深富创造力,所以我们修睡光明法,喉轮是很关键的。【与涅槃相应的口业能量中心:说而无说,无说而说;性能量至此已经转化提升为语言能量】      

6. 第六个能量中心就是眉间轮。眉间轮跟直觉,跟观想力、想象力有关,是觉知的中心。眉间轮如果失去平衡就会导致到学习障碍,记忆力很差,导致到脑部的疾病,年纪大以后容易导致到老年痴呆症等等。【与涅槃相应的意业能量中心:无知而无所不知;性能量至此已经转化提升为智慧能量】   

7. 第七个能量中心就是顶轮。顶轮能够联结宇宙意识,顶轮开发的话能够开发我们的灵性层次,所以我们要观修什么?我们讲“千华台上卢舍那佛”,报身佛卢舍那佛是坐在千瓣莲花之上,为什么有千瓣莲花?因为我们的顶轮就是千瓣莲花,顶轮开了,真正的证悟才能生起。【与涅槃相应的身业能量中心:无为而无所不为;性能量至此已经回归“生命的源头活水处”】

8. 崃按:只有静心禅修的人,才有能力转化和提升人体的性能量,否则一辈子为其所苦、所困,十分可怜、可悲、可笑,却又哭笑不得,心中犹如打翻五味瓶,百感交集,不知道该说什么才好。

四大菩萨,一个能量

1. 地藏菩萨:接通底轮、脐下轮、脐上轮的地线;接通基于性能量的生命能量,激活整个大脑和整个身体(身心合一)

2. 文殊菩萨:接通顶轮的天线;接通人体小宇宙与天地大宇宙,进入空性的生命境界(天人合一)

3. 观音菩萨:接通心轮的慈悲-意业线;接通他人和自己的生命能量,进入无相的生命境界(人我合一)

4. 普贤菩萨:接通喉轮、眼轮的口业-身业线;接通涅槃和生死的生命能量,进入无作的生命境界(真俗不二)

2021-07-29

4 aspects of an undivided life 完整生命的四个层面

 1. seeing ourselves through mindfulness meditation. 通过静心禅修,看到自己,并开发“心灵宝藏”,这是地藏菩萨在行动。This is about finding ourselves and our footings in VUCA(volatility无常, uncertainty不确定, complexity复杂 and ambiguity歧义性) world throughout our lives. 在一个如此多变、不确定、复杂和歧义性的世界里,我们一定要依靠完整生命中的“地藏菩萨”的这个层面,来帮助自己找到真我并确定自己人生的立足点。

2. reading good books and get connected with different wisdom traditions of human cultural heritage with an open-mind so as to get connected to the singularity point of our lives. 通过毫无文化偏见的阅读,接通人类文化中的不同的智慧传承,来帮助自己回归到人类智慧的源头活水处:般若无知根本智。This is to answer the question of Who Am I? It is only then we understand that "I am nobody and I can be anybody" and that "the only thing I know is that I know nothing and I can know anything" and that "I am doing nothing here as a natural being and I can do anything there as a social being so as to serve and to fulfill and to actualize my value as a human being". 无知而无不知,无为而无不为,无我而无不我,这接通的是完整生命中的“文殊菩萨”的层面。

3. seeing with empathy the needs of the people in the society clearly. 慈悲为怀,普观世音,寻声救苦,这个描述的是完整生命中的“观世音菩萨”的层面。with the eyes of loving kindness and compassion, we are able to see the individual differences and customize our help accordingly. 众生都在受苦,可是众生的习气、烦恼的程度都不一样,所需要的帮助也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要学会“现身说法”的本领:3.1 随类现身,不要摆出高高在上的架子,也不要故意摆出低低在下的姿态,要表现处跟那一个苦难众生一样的身量,不高不矮刚刚好;3.2 契机说法:不要说超越那名需要帮助的人所能够理解的程度的话,也不要说低于他能够理解的程度的话,要说出符合对方理解程度的话。

4. serving the needs of the people so as to fulfill own aspirations. 抱着“改变世界,从我开始”的信念,与志同道合的人组成团队,来为一个更美好的社会播下种子。也许我们自己这一生看不到、尝不到果实,也没有关系。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因为收获就在耕耘之中了。这就是完整生命中的“普贤菩萨”的层面。这也是“行动中的佛”的生命层面,它含摄了前面的三个层面。these four aspects of our lives can, should and must integrate as one so that we can enjoy the peace and happiness of living at the present moments in an undivided life. 

做个有心人,接通天地线

 1. 做个有心人:哀莫大于心死,没心人身体还在,过的只是一种“醉生梦死”、“行尸走肉”的生活。有心人也是从没心人的生命状态中觉醒过来的人。儒家把有心人称为“君子”,把没心人称为“小人”。小人和君子并不是对立的,而是互相融摄的,小人的心中也有做君子的潜能和愿望的;君子的心中也有小人的劣根性的。

2. 接通天地线:

2.1 接通天线:天线就是出世间的空性智慧,可以通过“静心”(半日静坐)和“阅读”(半日读书)双管齐下的养心(致知;致良知)历程来实现。这个养心的历程,也就是“破我执”的修养历程。

2.2 接通地线:底线就是入世间的无相慈悲,可以通过“用心”(慈悲为怀;用观世音的心)和“践履”(创造境界;用普贤的行愿力)双管齐下的实践(格物;格真我)历程来实现。这个格物的历程,也就是“破法执”的修养历程。

3. 总之,只有有心人,能够用一颗真诚的心,去接通天地线,成为一个顶天立地、光明磊落的大写的人。

Peak Experiences 顶峰体验

3 Characteristics of Peak Experiences 顶峰体验的三个特点

  • 1. Fulfillment: Peak experiences generate positive emotions and are intrinsically rewarding. 【1. 充实感:顶峰体验接通乐观积极、向上向善的情感,同时内在感觉收获满满、毫无亏欠。】
  • 2. Significance: Peak experiences lead to an increase in personal awareness and understanding and can serve as a turning point in a person's life. 【2. 人生意义:顶峰体验提高了人心觉醒和人性洞察的深度和广度,可以发挥人生转折点的作用。】
  • 3. Spiritual: During a peak experience, people feel at one with the world and often experience a sense of losing track of time. 【3. 心灵:在顶峰体验里面,人们感觉与世界合一,并通常体验到时间静止的境界。】

2021-07-27

事件对心灵的冲击

1. 事件发生的第一天痛哭流涕,回家后再次痛哭。

2. 第二天回学校接受Sunny辅导,痛哭后分享反思。

3. 第三天到班级分享又哭,讲了sad, guilt, lesson, reflection 。

4. 第四天又接受Stephen 辅导,分享反思后,接受建议,写电邮给教育部提出建议。

5. 第五天发出的电邮获得回复。

6. 周末星期六去当义工老师讲弟子规。

7. 周末星期天写电邮给王教授。

8. 星期一王教授拒绝所请,联系国初学生林女士,约星期五下午五点会面。期待。

9. 星期二第三度见辅导员Stephen谈反思,区分“心理健康”和“心灵健康”的不同。

周敦颐《太极图说》

1. 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

2. 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运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

3. 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

4. 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唯人也得其秀而为灵。

5. 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

6. 故圣人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

7. 故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8. 又曰,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

9. 大哉易也,斯其至矣!

Sent from my iPhone

周敦颐《通书》


《通书》原文

[北宋]周敦颐

    《通书·诚上第一》:“诚者,圣人之本。大哉干元,万物资始,诚之源也。干道变化,各正性命,诚斯立焉,纯粹至善者也。故曰: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元亨,诚之通;利贞,诚之复。大哉《易》也,性命之源乎!”

 

  《通书·诚下第二》:“圣,诚而已矣。诚,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静无而动有,至正而明达也。五常百行,非诚非也,邪暗塞也,故诚则无事矣。至易而行难,果而确,无难焉。故曰: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通书·诚几德第三》:“诚无为,几善恶,德爱曰仁,宜曰义,理曰礼,通曰智,守曰信;性焉安焉之谓圣,复焉执焉之谓贤,发微不可见、充周不可穷之谓神”。

 

  《通书·圣第四》:“寂然不动者,诚也;感而遂通者,神也;动而未形、有无之间者,几也。诚精故明,神应故妙,几微故幽。诚、神、几,曰圣 人 ”。

 

  《通书·慎动第五》:“动而正曰道,用而和曰德。匪仁,匪义,匪礼,匪智,匪信,悉邪也!邪动,辱也。甚焉,害也。故君子慎动。”

 

  《通书·道第六》:“圣人之道,仁义中正而已矣。守之贵,行之利,廓之配天地。岂不易简?岂为难知?不守,不行,不廓耳!”

 

  《通书·师第七》:“或问曰:“曷为天下善?”曰:“师”。曰:“何谓也?”曰:“性者,刚柔善恶,中而已矣。”不达。曰:“刚,善:为义,为直,为断,为严毅,为干固;恶:为猛,为隘,为强梁。柔,善:为慈,为顺,为巽;恶:为懦弱,为无断,为邪佞。惟中也者,和也,中节也,天下之达道也,圣人之事也。故圣人立教,俾人自易其恶,自至其中而止矣。故先觉觉后觉,暗者求于明,而师道立矣。师道立,则善人多。善人多,则朝廷正,而天下治矣。”

 

  《通书·幸第八》:“人之生,不幸不闻过,大不幸无耻。必有耻则可教,闻过则可贤”。

 

  《通书·思第九》:《洪范》曰:思曰睿,睿作圣。无思,本也;思通,用也。几动于彼,诚动于此。无思而无不通为圣人,不思则不能通微,不睿则不能无不通。是则无不通生于通微,通微生于思。故思者,圣功之本,而吉凶之机也。《易》曰:“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又曰:“知几,其神乎!”

 

  《通书·志第十》:圣希天,贤希圣,士希贤。伊尹、颜渊,大贤也。伊尹耻其君不为尧、舜,一夫不得其所,若挞于市;颜渊不迁怒,不贰过,三月不违仁。志伊尹之所志,学颜子之所学,过则圣,及则贤,不及则亦不失于令名。

 

  《通书·顺化第十一》:天以阳生万物,以阴成万物。生,仁也;成,义也。故圣人在上,以仁育万物,以义正万民。天道行而万物顺,圣德修而万民化。大顺大化,不见其迹、莫知其然之谓神。故天下之众,本在一人。道岂远乎哉?术岂多乎哉?

 

  《通书·治第十二》:十室之邑,人人提耳,而教且不及,况天下之广、兆民之众哉?曰:纯其心而已矣。仁、义、礼、智四者,动静、言貌、视听无违之谓纯。心纯则贤才辅,贤才辅则天下治。纯心要矣,用贤急焉。

 

  《通书·礼乐第十三》:礼,理也;乐,和也,阴阳理而后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各得其理然后和,故礼先而乐后。

 

  《通书·务实第十四》:实胜,善也;名胜,耻也。故君子进德修业,孳孳不息,务实胜也;德业有未着,则恐恐然畏人知,远耻也。小人则伪而已。故君子日休,小人日忧。

 

  《通书·爱敬第十五》:有善不及,曰:“不及则学焉。”问曰:“有不善?”曰:“不善则告之不善,且劝曰:'庶几有改乎,斯为君子。’有善一,不善二,则学其一劝其二。有语曰:'斯人有是之不善,非大恶也?’则曰:'孰无过?焉知其不能改?改则为君子矣!不改,为恶恶者。天恶之。彼岂无畏耶?乌知其不能改?”故君子悉有众善,无弗爱且敬焉。

 

  《通书·动静第十六》:动而无静,静而无动,物也;动而无动,静而无静,神也。动而无动,静而无静,非不动不静也。物则不通,神妙万物。水阴根阳,火阳根阴。五行阴阳,阴阳太极,四时运行,万物终始。混兮辟兮,其无穷兮。

 

  《通书·乐上第十七》:古者,圣王制礼法,修教化。三纲正,九畴叙,百姓大和,万物咸若。乃作乐以宣八风之气,以平天下之情。故乐声淡而不伤,和而不淫。入其耳,感其心,莫不淡且和焉。淡则欲心平,和则燥心释。优柔平中,德之盛也;天下化中,治之至也。是谓道配天地,古之极也。后世礼法不修,政刑苛紊,纵欲败度,下民困苦。谓古乐不足听也,代变新声,妖淫愁怨,导欲增悲,不能自止。故有贼君弃父、轻生败伦、不可禁者矣。呜呼!乐者,古以平心,今以助欲;古以宣化,今以长怨。不复古礼,不变今乐,而欲至治者,远矣!

 

  《通书·乐中第十八》:乐者,本乎政也。政善民安,则天下之心和。故圣人作乐,以宣畅其和心,达于天地,天地之气,感而大和焉。天地和则万物顺,故神只格,鸟兽驯。

 

  《通书·乐下第十九》:乐声淡,则听心平;乐辞善,则歌者慕。故风移而俗易矣。妖声艳辞之化也,亦然。

 

  《通书·圣学第二十》:“圣可学乎?”曰:“可。”曰:“有要乎?”曰:“有。”“请问焉。”曰:“一为要。一者,无欲也。无欲。则静虚动直。静虚则明,明则通;动直则公,公则溥。明通公溥。庶矣乎!”

 

  《通书·公明第二十一》:公于己者公于人,未有不公于己而能公于人也。明不至,则疑生。明。无疑也。谓能疑为明。何啻千里!

 

  《通书·理性命第二十二》:阙彰阙微。匪灵弗莹,刚善刚恶,柔亦如之,中焉止矣。二气五行,化生万物:五殊二实,二本则一。是万为一,一实为万;万一各正,大小有定。

 

  《通书·颜子第二十三》:颜子,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而不改其乐。夫富贵,人所爱也,颜子不爱不求,而乐乎贫者,独何心哉?天地间有至贵至爱可求而异乎彼者,见其大而忘其小焉尔!见其大则心泰,心泰则无不足,无不足则富贵贫贱处之一也。处之一,则能化而齐,故颜子亚圣。

 

  《通书·师友第二十四》:天地间,至尊者道,至贵者德而已矣。至难者得人,人而至难得者,道德有于身而已矣。求人至难得者有于身,非师友则不可得也已。

 

  《通书·师友下第二十五》:道义者,身有之,则贵且尊。人生而蒙,长无师友则愚。是道义由师友有之,而得贵且尊,其义不亦重乎!其聚不亦乐乎!

 

  《通书·过第二十六》:仲由喜闻过,令名无穷焉。今人有过,不喜人规,如护疾而忌医,宁灭其身而无悟也。噫!

 

  《通书·势第二十七章》:天下,势而已矣。势,轻重也。极重不可反。识其重而亟反之,可也。反之,力也。识不早,力不易也。力而不竞,天也;不识不力,人也。天乎?人也,何尤!

 

  《通书·文辞第二十八》:文,所以载道也。轮辕饰而人弗庸,徒饰也,况虚车乎?文辞,艺也;道德,实也。笃其实,而艺者书之,美则爱,爱则传焉。贤者得以学而至之,是为教。故曰:“言之无文,行之不远。然不贤者,虽父兄临之,师保勉之,不学也,强之不从也。不知务道德,而第以文辞为能者,艺焉而已。噫!弊也久矣!

 

  《通书·圣蕴第二十九》: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子曰:“予欲无言,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然则圣人之蕴,微颜子殆不可见。发圣人之蕴,教万世无穷者,颜子也。圣同天,不亦深乎!常人有一闻知,恐人不速知其有也,急人知而名也,薄亦甚矣!

 

  《通书·精蕴第三十》:圣人之精,画卦以示;圣人之蕴,因卦以发。卦不画,圣人之精不可得而见;微卦,圣人之蕴殆不可悉得而闻。《易》,何止五经之源?其天地鬼神之奥乎!

 

  《通书·干损益动第三十一》:君子干干不息于诚,然必惩忿窒欲、迁善改过而后至。干之用,其善是,损益之大莫是过,圣人之旨深哉!“吉凶悔吝生乎动”。噫!吉一而已,动可不慎乎!

 

  《通书·家人睽复无妄第三十二》:冶天下有本,身之谓也;治天下有则,家之谓也。本必端,端本诚心而已矣,则必善,善则,和亲而已矣。家难而天下易,家亲而天下疏也。家人离,必起于妇人。故睽次家人,以二女同居而志不同行也。尧所以厘降二女于妫汭,舜可襌乎?吾兹试矣。是治天下观于家,治家观身而已矣。身端,心诚之谓也。诚心复其不善之动而已矣。不善之动,妄也;妄复则无妄矣;无妄则诚矣。故无妄次复,而曰先王以茂对时育万物,深哉!

 

  《通书·富贵第三十三》:君子以道充为贵,身安为富,故常泰无不足。而铢视轩冕,尘视金玉,其重无加焉尔!

 

  《通书·陋第三十四》:圣人之道,入乎耳,存乎心,蕴之为德行,行之为事业。彼以文辞而已者,陋矣!

 

  《通书·拟议第三十五》:至诚则动,动则变,变则化。故曰:拟之而后言,议之而后动,拟议以成其变化。

 

  《通书·刑第三十六》:天以春生万物,止之以秋。物之生也,既成矣,不止则过焉,故得秋以成。圣人之法天,以政养万民,肃之以刑。民之盛也,欲动情胜,利害相攻,不止则贼灭无伦焉。故得刑以冶。情伪微暧,其变千状。苟非中正明达果断者,不能治也。《讼》卦曰:“利见大人,”以刚得中也。《噬嗑》曰:“利用狱”。以动而明也。呜呼!天下之广,主刑者,民之司命也。任用可不慎乎!

 

  《通书·公第三十七》:圣人之道,至公而已矣。或曰:“何谓也?”曰“天地至公而已矣。”

 

  《通书·孔子上第三十八》:《春秋》,正王道,明大法也,孔子为后世王者而修也。乱臣贼子,诛死者于前,所以惧生者于后也。宜乎万世无穷,王祀夫子,报德报功之无尽焉!

 

  《通书·孔子下第三十九》:道德高厚,教化无穷,实与天地参而四时同,其惟孔子乎?

 

  《通书·蒙艮第四十》:童蒙求我,我正果行,如筮焉。筮,叩神也,再三则渎矣,渎则不告也。我正果行,如筮焉。筮,叩神也,再三则渎矣,渎则不告也。山下出泉,静而清也。汨则乱,乱不决也,慎哉,其惟时中乎!艮其背,背非见也;静则止,止非为也,为不止矣。其道也深乎!


Sent from my iPhone

张载《西铭》

西銘

朝代:宋代

原文:

乾稱父,坤稱母;予茲藐焉,乃混然中處。故天地之塞,吾其體;天地之帥,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與也。
大君者,吾父母宗子;其大臣,宗子之家相也。尊高年,所以長其長;慈孤弱,所以幼其幼;聖,其合德;賢,其秀也。凡天下疲癃、殘疾、惸獨、鰥寡,皆吾兄弟之顛連而無告者也。
於時保之,子之翼也;樂且不憂,純乎孝者也。違曰悖德,害仁曰賊,濟惡者不才,其踐形,惟肖者也。
知化則善述其事,窮神則善繼其志。不愧屋漏爲無忝,存心養性爲匪懈。惡旨酒,崇伯子之顧養;育英才,潁封人之錫類。不弛勞而厎豫,舜其功也;無所逃而待烹,申生其恭也。體其受而歸全者,參乎!勇於從而順令者,伯奇也。
富貴福澤,將厚吾之生也;貧賤憂戚,庸玉汝於成也。存,吾順事;沒,吾寧也。

张载《东銘》

《东铭》

【原文】

戏言出于思也,戏动作于谋也(1)。发乎声,见乎四支,谓非己心,不明也(2)。欲人无己疑(3),不能也。过言非心也,过动非诚也(4)。失于声,缪迷其四体,谓己当然,自诬也(5)。欲他人己从(6),诬人也。或者以出于心者,归咎为己戏。失于思者,自诬为己诚(7)。不知戒其出汝者,归咎其不出汝者(8)。长傲且遂非,不知孰甚焉(9)!

人类的诞生:从地球上最原始的有机物质的诞生算起

1. 人类是宇宙之父与大地之母的爱情结晶。【崃按:地球最初形成的时候,下了一场夹杂着闪电打雷的暴雨,时间长达几百万年,最后形成了最原始的有机物质,为生命的诞生掀开了序幕。】

2. 正如《华严经·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所开示的,一切皆有可能,人类大脑的奥秘也好像一个浩瀚的海洋一样深不可测,也是一切皆有可能。

3. 人类的性欲能量,就含藏着人类诞生的奥秘。人类对待性欲,态度趋于偏极化,只有开悟者才能够用中道的智慧处之泰然。

孩子,你怎么啦?

孩子陷入生命困境的四大根源:

1. 家长:亲爱的爸爸妈妈,您们错误的管教理念和方式让孩子们陷入了生命的困境。

2. 科技:科技是好帮手,却是个坏主人,社交媒体、网上游戏、网上娱乐让孩子沉迷上瘾,迷失在虚拟的世界里,对现实世界里的人漠不关心。

3. 耐性:孩子们普遍上都没有耐性,因为他们就生活在“即刻获得满足”的快餐文化里。

4. 环境:孩子们就生活在追求外在表现、忽略人的需要的学习环境里,苦不堪言。

2021-07-24

学校事件反思

 如果说人生如梦,这是一个让我们吓破胆的恶梦。

如果说人生如戏,这是一出让我们诅咒的烂戏。

如果说人生如旅,这是一个让我们摔破头的跟斗。

我醒了,我拒绝回到梦里去;

我不演了,我要做回自己;

我不要继续流浪了,我要回家,回到我的心灵故乡。

是为反思。

人脑:大脑、间脑、小脑、脑干

1. 在脊椎动物胚胎的神经发育过程中,脑部神经管分化为六部分:大脑(端脑)、间脑、脑干(中脑、脑桥、延髓)、小脑。

2. 其中,大脑(端脑)与间脑合称前脑;

3. 脑桥、延髓、小脑合称为后脑;

4. 中脑、脑桥、延髓合称为脑干。

5. 人类端脑(大脑)属于脑和整个神经系统演化史上最为晚出现、功能上最为高级的一部分。

位于颅腔内,包括脑干、小脑、间脑和


端脑(大脑)四部分。

七轮穴对应的七个咒语

1. 海底轮—LAM(拉-拉-母)

2. 脐下轮—VAM(法-法-母)

3. 脐上轮—RAM(热-热-母)

4. 心轮—YAM(牙-牙-母)

5. 喉轮—HAM(哈-哈-母)

6. 眼轮—OM(欧-欧-母)

7. 顶轮—AH(阿-阿-和)

毒字在《老子》和《周易》里的意思

又治也。《易·师卦》:以此毒天下,而民从之。注:王云:毒,役也。马云:治也。《庄子·人间世》:无门无毒。注:毒,亦训治。

又同育,亭育化育之意。《老子·道德经》:亭之毒之。注:亭以品其形,毒以成其质。毒,徒笃反。今作育。《唐代宗诏书》:中孚及物,亭育为心。张说《撰姚崇𥓓》:亭育之功成。皆以亭毒为亭育。古毒育者义通。

生命有什么意义?

1. 你问:生命有什么意义?

2. 我说:生命没有(固定的)意义。

3. 他说:生命的意义要自己去创造,不要只是接受别人给你的(固定的)意义。生命是无限的,生命的意义也是无限的。

4. 你说:啊!我明白了。生命的意义无所不在,可以是一个微笑,可以是一句话,可以是一个动作,可以是一朵花、一棵树、一个人,无所不在!

5. 我说:生命的意义,来自一颗健康美丽的心灵。

6. 他说:生命的意义就是生命本身,而不是别的东西。

高不成,低不就,一事无成

1. 高于一切的智慧:培养出世间的大智慧,成就“仰观天外”的般若无知根本智,彰显“无所不知后得智”的“天同覆”的观察能力,犹如游泳池救生员观察池中每一个游泳的人一样,一旦发现有人溺水,就立刻跳下水去救援。

2. 低于一切的慈悲:地同载

3. 不高不低的爱:同是人,皆须爱

4. 沉睡于人生大梦的世人,高不成,低不就,一事无成 VS 从人生大梦中觉醒过来的人,高也成,低也就,事事皆成

慈悲喜舍,四无量心

1. 清净无为,慈无量心

2. 无所不为,悲无量心

3. 般若无知,喜无量心

4. 无所不知,舍无量心

四念住

4 elements 四念住的四个层面:

body 观身不净【染VS净的太极推手】

feelings 观受是苦【苦VS乐的太极推手】

mind 观念无常【变 VS常的太极推手】and 

dhama 观法无我【无我VS我的太极推手】

Sent from my iPhone

2021-07-17

智、觉:知行合一的智,性修不二的觉

 1. 智:空性智慧

1.1 般若无知根本智的“知”【阿罗汉“自度”的空性智慧】;

1.2 无所不知后得智的“行”【法身大士“度众生”的空性智慧】;

1.3 无知而无所不知的“知行合一”【妙觉佛“觉行圆满”的空性智慧】。


2. 觉:无相慈悲

2.1 清净、无为的“修德”【阿罗汉“自觉”的无相慈悲】;

2.2 平等、无所不为的“性德”【法身大士“觉众生”的无相慈悲】;

2.3 圆觉、无为而无所不为的“性修不二”【妙觉佛“觉行圆满”的无相慈悲】

人体的原子总数与细胞总数

1. 人体内大约有7×10^27(7千亿亿亿)个原子

2. 人体有介于40-60万亿(4-6十万亿)(4-6x10^13)个细胞

禅:与自己保持安全距离

禅的意思:与自己保持一个安全距离,以便—

1. 看清楚自己到底在干嘛(做什么、说什么、有什么感受和想法),这是“觉照禅”【退后一步看自己】

2. 提醒自己不要跟着感受(特别是愤怒)和想法(特别是愤怒状态下的想法)走,这是“安住禅”【停下脚步拉住自己】

3. 深深呼吸几次,让心情回复平静,跳出应激状态(刺激-反应的动物性脑干机制),轻松地作出最佳回应,这是“安步禅”【放慢脚步解决问题】

《大学》八条目心解:人生五步

4. 加快脚步来做事:齐家治国平天下

3. 放慢脚步来学习:修身

2. 停下脚步来思考:正心

1. 退后一步来反思:诚意

0. 回归起步来领悟:格物致知;慎独

4. Go fast to contribute at the top of our abilities.

3. Go slow to appreciate the beauty in everything.

2. Keep still and be steady to connect.

1. Take one step backwards to reflect and see ourselves clearly.

0. Return to the beginning point to make a breakthrough.

2021-07-16

慈悲心:悲天悯人自悲悯

 慈悲心:悲天悯人自悲悯

1. 同体大悲:宇宙之间的一切众生,包括一切生物与非生物,都是一个生命共同体,都来自一个共同的能量场。

2. 无缘大慈:既然是一个生命共同体,都来自一个共同的能量场,宇宙之间的一切众生的生命能量,当然都是能够而且应该无条件接通的。

3. 自他不二:明白了以上的两层道理,当然也就明白了一切众生没有所谓“自己”和“他人”的区别,因为这种区别是肤浅而没有意义的。

禅心:止观双修,定慧等持

 禅心:止观双修,定慧等持

1. 禅心:包含止观和定慧两个方面的修持,不执着于外在的物质现象,也不执着于内在的精神现象。

2. 止禅心:修持定力,趋近于“圆寂”的涅槃妙心;由定开慧,涅槃妙心“圆寂而圆照”。

3. 观禅心:修持慧力,趋近于“圆照”的涅槃妙心;由慧归定,涅槃妙心“圆照本圆寂”。

涅槃妙心:自受用般若智慧,他受用无相慈悲

 涅槃妙心:自受用般若智慧,他受用无相慈悲

1. 涅槃妙心:涅槃是“寂照不二”的生命本源,妙于有无之间,由彻底解脱(圆解)之心圆证之

2. 自受用的般若智慧:此即星云禅师所谓“不住生死”的空性世界,乃即空即有之“真空”、“中道空”,非空而不有之“顽空”、“断灭空”;此乃与“圆满报身佛”相应的“仰观天外”的“出世间的大智慧”,虽“出世间”却与“入世间”相融相即。

3. 他受用的无相慈悲:此即星云禅师所谓“不住涅槃”的空性世界,乃即有即空之“妙有”、“中道有”,非有而不空之“偏执有”;此乃与“千百亿化身佛”相应的“俯察大地”的“入世间的大慈悲”,虽“入世间”却与“出世间”相融相即。

般若智:慧心除垢智心光

 1. 般若智慧:包含“智”的光明普照与“慧”的尘垢去除。

2. 慧心:彗心,即“扫尘除垢”的心,即“为道日损”的心。

3. 智心:“日知”之心,即“见闻增长”的心,即“为学日益”的心。

对大脑应激状态的观察与描述

1. Love this talk by Tara Brach on Responding , not reacting.  【培养回应能力,克制反应本能】

2. Her explanation of the inter connectivity of brain stem脑干 (stress reactivity压力反应本能), limbic system包含海马体和杏仁体的边缘系统 (emotions etc主管情绪、行为和长期记忆) and prefrontal cortex额叶大脑皮层 (reasoning推理, seat of mindfulness正念安住处) based on Dan Siegal is clear and simple. 

3. Resource: Have a listen if you have time.  link: https://youtu.be/ymPF0q7U5oM

4. This helped me yesterday when I had to respond to work crisis.  
Tara’s 3 invitations: 三个要点
Remember we are not our thoughts. 记得念头不足以代表自己。 
Coming back to the present. 记得回到当下。
Remember love. 记得热爱一切。

香光庄严【念佛法门】

居士:请开示“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曰香光庄严”的经义。

法师:这是《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中的经文,大势至菩萨向释尊禀白以念佛法门契证圆通的过程。

念佛法门是从佛的果地上起修的,把阿弥陀佛大愿大行所积累的无量功德,作为吾人修行的因心。

这无量的功德是透过六字洪名传达给行人的,能令行人顿获如来藏的功德,喻为“如染香人”。这个“香”是五分法身之香,即戒香、定香、慧香、解脱香、解脱知见香

凡夫众生本来也有这样的五分法身之香,但由于烦恼无明厚重,无由显现。

由此,阿弥陀佛施设称念佛名之胜异方便,托彼名号果德,显发行人性德。就好像身上没有香的人,日日置于香木房中,他自然就染上香气了。具缚凡夫,称念佛名,亦复如是。

声声佛号,召唤阿弥陀佛的功德,就染上了佛的香。于是凡夫业报身就具有了阿弥陀佛的五分法身的香味,这就是“身有香气”。佛的果地上的功德就庄严着念佛人的心,五分法身之香般若智慧之光来庄严念佛者的身心,这就是“香光庄严”

是故,这三句经文把念佛法门名具万德、名召万德、全摄佛功德为自功德的奥义和盘托出,吾辈净业行人当依教奉行。

【崃按:念佛人--寂照不二的道;五分法身香--圆寂念佛人的身;般若智慧光--圆照念佛人的心】

全我:真我VS大我( my 3 selves)

 1. 全我:与“全人”对应。“完整的我”,讲的是心;“完整的人”,讲的是行。

2. 真我:与“真人”对应。“真诚的我”,讲的是心;“真诚的人”,讲的是行。

3. 大我:与“大人”对应。“宏大的我”,讲的是心;“宏大的人”,讲的是行。

2021-07-15

元认知:忍一时,退一步

1. 元认知:此时此处

2. 忍一时:此时

3. 退一步:此处

良心:良知良能

1. 良心:佛心

2. 良知:般若智慧

3. 良能:无相慈悲

同步、同时VS异步、非同时

 同步、同时VS异步、非同时

1. 天地万物,既有同步、同时的一面,也有异步、非同时的一面。

2. 同步、同时的一面的生命,是生命的本体;异步、非同时的一面的生命,是生命的现象。

3. 能够拥抱生命的这两个方面,我们便可以获得解脱,获得生命的疗愈和滋养。

性:人性,天性,佛性,一性耳!

1. 性字,密宗法门也,深密难言也,言之亦难解也,解之亦难知也,然知之即行之矣!

2. 性字,生心者也,亦心生者也!何谓也?何其自相矛盾也?

3. 生命之复杂,以凡夫心观之,自矛盾难懂;以智者心观之,洞若观火矣!

4. 性乃生心者也,此自生死流转门而言之也;性乃心生者也,此自真如回归门而言之也。

5. 性字,可说是汉字中最难理解的一个字,比心更深奥,更难理解。所以,心是显宗,性是密宗。

6. 人性、天性、佛性,乃至于性欲的性字,它们都指向了宇宙间天地万物——包括:宏观世界的星球,介于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之间的一切生物(从最低级的微生物,到最高级的灵长目动物,再到登峰造极的具有心灵的人类),微观世界的粒子——它们共同本源的能量场,也就是古人所谓的“气”。

7. 性字好比探索宇宙最深处的飞船,它带领我们穿越一切时空维度,回归到“宇宙奇异点”(singularity point),去探索并发现宇宙万物的共同本源——气。气,介于有形和无形之间,不是唯心,也不是唯物。古人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气”就是一个生命的“太极”,它一方面是“无形”的属阳的“道”,一方面是“有形”的属阴的“器”,“一阴一阳之谓道”里的“道”字,不是别的,就是“气”而已。

人生觉醒三部曲:放慢脚步,停下脚步,退后一步

 1. 放慢脚步:快节奏的生活就是忙、盲、茫的生命状态,到了最后,不但失去生命的方向,连自己是谁也不记得了。所以,放慢脚步太重要了,放慢脚步,才能够静静欣赏人生道路两旁的美丽风景。【欣赏外物之美】

2. 停下脚步:在充满竞争的工作环境里,每个人都拼命地往前冲,连放慢脚步都不敢了, 怎么还敢停下脚步呢?然而,只有停下脚步,定下心来后,我们才发现,原来外在一切的美,都源自于我们内在世界的一颗美丽心灵。【发现内心之美】

3. 退后一步:在一味强调竞争、争取、勇往直前的时代大潮流里,放慢脚步已经让人着急了,现在你不但说停下脚步,而且还说退后一步,是不是疯了啊!不是的,只有退后一步,我们才能够看到天地的广阔无边,欣赏到生命的无比美妙,最重要的是,我们才可以触及生命的源头活水!【触及生命的源头活水】

2021-07-11

熊十力:不一亦不二

1. 不一:法相,有宗;生死流转门;不住涅槃;无相慈悲;化身佛;

2. 不二:法性,空宗;涅槃真如门;不住生死;空性智慧;报身佛;

3. 不一亦不二:性相一如,有无双遣;生死即涅槃,烦恼即菩提;法身佛;

地球是微生物的星球

1. 微生物在地球上的数量大大超过了动植物的数量,虽然以个体生命来说,微生物小到微不足道(肉眼不可见),生命也短到可怜(不超过20分钟),但是它们作为群体生命,却发挥了不可思议的作用。

2. 微生物不需要人类,它们照样活得好好的,但是人类没有微生物,不到一天就会死亡。

3. 其实,源于38亿年的微生物就是一切生命的老祖宗,而且它们也一直都在护佑着它们的子孙后代,不离不弃。

4. 人类从体表到体内,都住着10倍于人体细胞的微生物,它们默默地付出,里里外外地帮助人体发挥功能,让我们的生命成为可能。

5. 虽然有些微生物对人体造成威胁,可是人体正是在一次次地对抗威胁的过程中,完善自身,虽然人类的某些个体需要为此付出代价,但是人类群体生命却获益良多。

说教:认识真理后的内心独白

1. 说教,说教,说自己,教自强

2. 说教不是别的,而是认识真理之后的独白。

3. 说教说的不是别的,而是自己的独一无二。

哈马拉的社会成员

1. 哈:先知先觉【ha: high ability]

2. 马:后知后觉【ma: medium ability]

3. 拉:不知不觉【la: low ability]

悲智双运:无知无为为体,无不知无不为为用

 1. “无知、无为”为体:无知者,空性智慧之体也,般若无知根本智也;无为者,无相慈悲之体也,同体大悲法身佛也。

2. “无不知、无不为”为用:无不知者,空性智慧之用也,无所不知后得智也;无不为者,无相慈悲之用也,无缘大慈化身佛也。

3. “无知而无不知,无为而无不为”体用一如:悲智双运之“不住生死,不住涅槃”之中道也

2021-07-09

心性:良心和善性

1. 心:显宗
1.1 妄心:无妄之谓诚,讲的是妄心与生俱来,我们唯有修养自己,克服妄心的不良趋向,真诚心才能够起用,因为妄心好比乌云遮蔽真诚心的太阳。

1.2 真心:就是真诚心,也就是良心,这属于“非言语所能表达”的范畴,然而却是心灵真实的感受,也就是《小王子》所谓的“世界上最美的东西,用眼睛看不到,只能够用心去感受”。

2. 性:密宗
2.1 习性:这就是《三字经》所谓“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里的“习”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习惯和偏好,不同的习惯和偏好使到人与人之间产生巨大的差距。“习性”二字,讲的就是“习惯成自然”后的一种强大的力量。一般人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中的“本性”,其实是“习性”的意思。真的本性是“不移”(无法改变的),而“习性”只是“难移”而已,不是不能够改变。虽然能够改变,却需要坚强的意志力,才能够冲破“习惯成自然”的巨大惯性力量。——崃按:佛家所谓“六道轮回”,形容的就是“习性”的力量。唯有阿罗汉破除了见思惑,证得了空性智慧,才有能力突破。

2.2 自性:善性,这就是“不移”(无法改变)的本性。这是属于“终极维度空间”的范畴,也就是西方哲学所谓的“形而上学”的范畴。在大乘佛法中,自性也称为“法身”,法身大士“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指的就是自性潜能的彰显。

3. 心性
3.1 良心:就是“真心”。按照大乘佛法的标准,唯有法身大士才说得上是“良心发现”,连阿罗汉,即便是超越了六道轮回,也还是处于“妄心”的生命境界。

3.2 善性:就是“自性”或“佛性”。按照大乘佛法,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一切众生本来是佛,将来也必定成佛。佛弟子当知,所谓“本来”与“将来”,就在“当下”的一念之中,不可用世俗的时间概念来理解。“当下”就可以“成佛”,“成佛”就在“一念”之中。【崃按:当知“佛”不是外在的崇拜对象,而是内在的觉悟光明。】

思想:反思和联想

 1. 人有思有想,要分开看,不要脑筋像浆糊,把“思想”当成一个笼统的东西而已。

2. 思是“心田”,指的是内在的反思,好比是开垦“心地的良田”,到最后一定会有心灵粮食的收获。

3. 想是“心相”,指的是外在的联想,好比是展开“想象的翅膀”,到最后一定可以飞到心灵宇宙的天尽头。

情感:真情和感应

 1. 人有情有感,不可笼统地讲成“情感”而已。

2. 情是真情,与真心相应,不与妄心相应。——用念佛来说,用的是真情,不是虚情假意,才能够唤醒自己的真心。

3. 感是感应,与自性相应,不与习性相应。——还用念佛来说,必须念到与自性相应,才是真念佛。在习性中念佛,不能够获得感应,就只能是装一个念佛的样子而已,没有真实利益。

意志:意愿和志向

 1. 人有意志,一个人拥有怎样的人生,到底是多姿多彩,还是死气沉沉,都是由意志力的强弱决定的。意志力薄弱的人,就只能够沦为环境的奴隶。唯有意志力坚强的人,才能够做自己的主人。

2. 意志力的强弱取决于内在的意愿的高低,以及外在的志向的大小。

3. 内在的意愿就是英语所谓的willingness,再翻译回来就是“心甘情愿”,台湾证严法师所谓的“甘愿做,欢喜受”,就是一种willingness。你自己“心甘情愿”的,再大的苦你也能够忍受,再大的凶险你也不会退缩。

4. 外在的志向就是英语所谓的aspiration,再翻译回来就是“心胸抱负”,常言道“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讲的就是aspiration的作用。你“志在千里”,你不会满足于眼前的小成就,你不会把地板当作天花板。

知死,就不会死

 1. 不知死,才会死。

2. 知死,就不会死。

3. 因为知死,所以激发出了生命的潜能,最终能够死里逃生。

4. 不知死,就死得糊里糊涂。

愚:头脑死机;顽:行动死机

 1. 愚蠢是头脑死机了。

2. 顽固是行动死机了。

诚意:有诸中而形于外,心广体胖【转载】

心广体胖

【解释】广:宽广,坦率;胖:安泰舒适。原指人心胸开阔,外貌就安详。后用来指心情愉快,无所牵挂,因而人也发胖。

【出处】《礼记·大学》:“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


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 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崃按:“心广体胖”是跟“诚意”的修养功夫挂钩的,只有达到“意诚”境界的人,才能够享有“心胸开阔,外貌安详”的生活时空】

2021-07-08

中庸:中不偏,庸不易

1. 中:不偏不倚,居于天下之正位,自然人之道心也

2. 庸:不变不易,行于日常之常道,社会人之德行也

3. 中庸:有诸中而形于外也。中也者,阿罗汉之空性智慧也;庸也者,法身大士之无相慈悲也;中庸也者,妙觉佛之悲智双运也

启蒙:开启光明,化除蒙昧

 1. 启:教育的功能在于让受教育者达到一种开启与接通的生命状态,开启的是光明,接通的是内心的空性智慧。

2. 蒙:未收教育者受困于一种蒙昧与封闭的生命状态,蒙昧需要破除,封闭需要接通以达到开放的生命状态。

3. 启蒙:可以指一个人或一个群体的心灵经历了一个“开启光明,化除蒙昧”的历程。

2021-07-07

宗教:人类“心灵疫苗”提供者

 1. 我们每个人生来就带着“心灵病毒”,而不同宗教就是不同的“心灵疫苗”的提供者。

2. 不同人对不同疫苗会有不同反应,有些疫苗不但不能够帮助感染病毒的人获得疗愈,反而是会直接要了他的命,让他死得更快。

3. 对于宗教,每个人也都需要用心灵去对待,不可迷信,把自己弄得疑神疑鬼,神经兮兮,变成了精神衰弱或精神分裂,那就变成了这个“心灵疫苗”的接种,不但无益于疗愈“心灵病毒”带来的伤痛,反而是加重了病情。

4. 这样深度反思的话,向谁说去?谁也不能够说,只能向自己说,因为心灵是自己的,要自己负起百分之百的责任,去为祂(心灵是神圣的,所以用一个“示”字旁)求取疗愈。——当然,如果你不认为自己的心灵染上“病毒”,那又另当别论。

思考:反思与考验

 1. 思考思考,反思和考验。考验在外,让我们陷入“行有不得”的生命状态;反思在内,让我们可以回归到“反求诸己”的生命状态。

2. “反求诸己”的反思历程,让我们回归到“自然人”的生命状态,接通过空性智慧。

3. “行有不得”的外在考验,迫使我们回归到“自然人”的生命状态,而接通了“真我”之“己”的体验,让我们可以“推己及人”地回去迎接并通过外在考验,完成人生的这一堂课。

4. 人生学习与成长的道路,就是如是不断地在“考验”和“反思”中迈步前进。

实用:真实与大用

 1. 实:与“虚”可以是相同或者是不同的东西,要看我们谈的是哪一种生命状态的“虚”:

1.1 心虚的“虚”:这是与“实”完全相反的东西,是一种病理范畴的生命状态,需要寻求疗愈。

1.2 虚心的“虚”:这是与“实”相反相成的东西,是一种健康生理范畴的生命状态,所谓“有诸中而形于外”,正因为是“虚心”,所以可以发出“实力”。

2. 用:与“无用”可以是相同或者是不同的东西,要看我们谈的是哪一种生命状态的“无用”:

2.1 不学无术的“无用”:这是不可取的“废物”的生命状态,与“用”完全扯不上关系。

2.2 道家所谓的“无用”:这是与生命本源接通的生命状态,所谓“无用就是大用”,这里的“无用”指的是生命的本体,属于“自然人”的范畴。

论身份与身体的关系,兼论世界大同的实现

 1、身份与身体当然不是一个概念,然而却是关系密切的。

2、一个人的身份认同,其实与肤色,也就是种族关系密切,而种族也往往与特定的语言与文化紧密挂钩。

3. 语言和文化未必就与身体的肤色紧密挂钩,但是那是少数情况,在多数情况,语言和文化是与身体的肤色,也就是种族紧密挂钩的。

4. 文明程度越高的国家和人民,就会自觉地跳出上述“刻板印象”的身份认同感,他们会从全人类的高度与生物进化的深度,去思考问题,去取得思想上的突破,进一步在生活中实践文明人的智慧和慈悲。

5. 在生活中实践文明人的智慧和慈悲,是我们智人物种中的先进成员所共同追求的世界大同的愿景。

6. 然而,智人物种中多数的成员还是处于不文明或半文明的生命状态,所以世界大同的愿景不太可能在可预见的将来在地球上实现。

7. 世界大同的愿景,还是有赖于人类文化中的智慧传承,代代相传,直到智人物种中的多数成员达到了文明人的进化位阶,才能够真正实现。

2021-07-06

三位一体:主观唯心的般若、客观唯物的慈悲、中道唯人的佛陀

1. 主观唯心的方向🧭……后退一步,就推入了“空性智慧”的生命境界

2. 客观唯物的方向🧭……前进一步,就进入了“无相慈悲”的生活境界

3. 达观唯人的定向🧭……进退有据,就契入了“无作涅槃”的空空境界

诚敬谦和,四大菩萨

1. 诚:地藏菩萨之初发心,发“无上菩提”之愿

2. 敬:文殊菩萨之般若智,证“空性智慧”之心

3. 谦:观音菩萨之慈悲相,证“无相慈悲”之言

4. 和:普贤菩萨之行愿力,证“无作涅槃”之行

向前生活,向后思考

1. 生活需要前进一步,思考需要退后一步

2. 不肯退后一步去思考,生活就踏步不前

3. 退后原来是向前,这讲的是思考和生活的关系。

禅定是一种生活方式

1. 禅:对外不执着而受缚于三千大千世界千姿万态的相,唯以保持审美距离的心来加以欣赏

2. 定:对内不动摇而相应于不生不灭终极维度空间的法性,具有“于无声处听惊雷”的定力去思考如何解决眼前的问题

2021-07-05

广钦老和尚:无来 无去 无“代志”

1. 无来:不住生死的空性智慧,用出世间的佛眼看众生

2. 无去:不住涅槃的无相慈悲,用入世间的佛行度众生

3. 无“代志”(无事):所谓“梦中佛事,水月道场”啊,哪里有什么事呢?所以,圣严禅师临终偈才说“无事 忙中老”(明知无事,还是以无相慈悲忙着救度众生)和“空里 有哭笑”(无住生死的哭,无住涅槃的笑,在空性的世界里自度度人,当哭则哭,当笑则笑)。

正确的念佛方法【转发线上资源】

1. 一个只会嘴上念佛的人,和一个身口意都在念佛的人,是有很大差别的。

2. 因为“忆佛念佛”可以将诸佛身口意功德摄于其心,用于其行,让身边的人能够感受的佛法的慈悲与智慧。

3. 所谓的念佛一心不乱,不仅是佛弥陀圣号系于一心,无有杂念,而是将诸佛成就的清净身口意及讲说之法系于一心,在行住坐卧中让自己保持与佛法相应,这才是一心不乱,功夫成片。由此,我们知道念佛的意趣是在成就诸佛之行。

4. 所以,与其冥冥之中寻找诸佛菩萨加持护佑,不如踏踏实实践行诸佛菩萨悲智愿行。也只有这样,才能叫做老实念佛!老老实实的听佛陀所教说之法而念佛!也正是这样,才能真正的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

念从心起

1. 妄念从心生起的时候,我们不要怕,所谓“不怕念起,只怕觉迟”。

2. 须知,妄念不是问题,妄念永远在那里的,我们永远没有办法消灭它的,而只能够接受它

3. 修行的关键在于:我们的心,是不是能够清楚地觉察到妄念的生灭。

4. 心如地,念如草,修心如翻地,尽力去除野草。然而,不能不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所以需要时时觉照,心地上是不是又有野草冒出来了。不见得要把野草彻底清楚,——那是不可能的,才能种下菩提树苗,只要保持觉照,不随着妄念去就可以了。让妄念自生自灭吧,让野草自生自灭吧。须知,心地上种下了菩提树苗,野草就不容易生长了。

5. 一念,指的是菩提树苗;妄念,指的是野草。一念可以跟妄念并存,菩提树苗也可以跟野草并存。仔细体会,这正是法身大士“不住涅槃”的“无相慈悲”呢。如果菩提树苗排斥野草的话,正如法身大士排斥众生的话,众生就只能生生世世在生死苦海中挣扎而已啊。所谓“我佛慈悲”,其真实义正在此处。

 

念佛境界:前念不生,后念不灭

1. “前念”就是已生之念。已生之念未生之时,惟存本心,没有一念。这个无念本心,即是应识之心,故为“即心”。所以慧能以“前念不生”指无念境,以“即心”指本心,令人达境而悟,自识本心。

2. “前念不生即心”意为:我不生念时我自知,这就是我的本心。只要体会这句,人人都可以“明见本心”。慧能在被人追逐的路上点化陈惠明时说:“不思善,不思恶”,此即“前念不生”;“正与么时”,即此时之知,即人的“本来面目”,此为“即心”。所以“前念不生即心”与慧能点化陈惠明的话意思一样。

3. 与“明见本心”同时共步的是,自性自现本来面目,这就是觉悟。既已觉悟,便见本心所生之妄念与此自性不相应,故心觉不随念去。此本心虽不随念去,然亦不断灭此念念流转之妄心而堕入”顽空“,修行人处于此境界,唯有保持灵明不昧的觉照,静观念生念灭而已,所以“后念不灭,即佛”。佛者,觉也。自性流露无量慈悲,不执空断相,唯有保持觉而不迷而已,故“后念不灭”。虽说念念如涛,然而心觉如海。

4. 世人不见本心,心入念中,不觉念起,故心念俱昧。因自昧心念,才迷于外境,系于外物,故执念而住,故不得解脱。所以物不缚人,是人自缚。解脱与系缚,只在人心自觉与否。

5. 本心本无相,然无明惑之最初一念妄动,种下妄心之种,心现识变,念起相现。生妄念之后,本心便落于有相之妄心,迷于外境,沉溺于生死苦海。故佛以”明见本心“为觉悟,为使人明见本心而讲法。故明见本心与否,即为佛与众生的区别。但明见本心并非易事,佛为此讲法无数,乃至经书卷帙浩繁。而慧能在此,只以一句“前念不生即心”令人明见本心,证得“空性智慧”;以“后念不灭即佛”令人觉其自性,证得“无相慈悲”。由此可见慧能顿悟法门的特色。

6. 两句合看,“前念”、“后念”,实无前后,是为一念、念念迁流不息。“即心”为明心,“即佛”为见性。“前念不生”、“后念不灭”,即不随念而生灭。虽念有生灭,但自性之觉不随念而生灭,因此明心见性,无生无灭。【崃按:“前念”与“后念”之间,有一个人类心灵可以自由选择的空间。这个空间,我们要去用它,它就会越变越大,否则就越变越小,最后消失了,人类心灵也就堕入“冥冥中”的黑暗世界去了。那个时候,人也就不再能够变现出人的样子,因为黑暗的“不灵的心”,可以变现出“衣冠禽兽”,可以变现出“妖魔鬼怪”,那是一点也不奇怪的。】

念佛:成一切相,离一切相

1. 外在的相,源自内在的妄念,明见本心,自觉念起、相生,故知世界一切相,皆为我心妄动之念所变现,虽明知是妄念所变现的虚妄世界,然而以大慈悲故,本“无所不知后得智”,而以“无相慈悲”救度众生,故不妨碍修行人“兴建水月道场,大做梦中佛事”,此乃悲智双运之心所成就的“法相庄严”生命境界,故曰“成一切相即心”。

2. 既已明知自心妄念变现一切相,虽本“无相慈悲”创造“法相庄严”的世界,却能够毫不执着地住于空性世界里,而能够离一切相,归于自性“常寂照”之觉,这就是“离一切相即佛”。

3. 又,空性之悲智能够在虚妄之念、相中,兴建水月道场,大做梦中佛事,自在无缚,自用无碍,可谓“本觉不失,智慧广大”。本觉不失,是为“见性”之定力;智慧广大,是为“明心”之慧力,此即所谓“定慧等持”是也。

心:不住生死而即佛,不住涅槃而即众生

 1. 心、佛、众生,三无差别。

2. 心一方面是“不住生死”而“即佛”,所谓“心即佛”是也。

3. 心另一方面是“不住涅槃”而“即众生”,所谓“心即众生”是也。

4. 心的两个历程是同时共步进行的,也就是说“即佛”与“即众生”是一体两面,不是割裂开来的,而是完整的一个生命体。

5. 所以说,心、佛、众生彼此之间都是“不二”的,总的来说,是“三无差别”,是“不三”的,也就是说,这是“一而三,三而一”的“尽虚空、遍法界”的大道的流行而已。

《西游记》4人1马蕴藏的深厚文化内涵

0. 很不引人注意,却不应不注意的是小说《西游记》中人物的别名、代称。如:

1. 沙僧的别名、代称为“刀圭”、“土”、“黄婆”【崃按1:“三我意识”的“自我意识”,起调和作用;可以跟佛家修行的阿罗汉“不住生死”的“空性智慧”境界相提并论;也可以跟内丹学的元精“婴儿”修养境界对应】

2. 悟空则称“心猿”、“金公”、“金”【崃按2:“三我意识”中的“超我意识”,起自强不息的作用;可以跟佛家修行的妙觉佛“无住生心”的“无上菩提”境界相提并论;也可以跟内丹学的元神“赤子”修养境界对应】

3. 八戒称“木母”、“木龙”、“木”【崃按3:“三我意识”中的“本我意识”,起身体本能的作用;可以跟佛家法身大士“不住涅槃”的“无相慈悲”境界相提并论;也可以跟内丹学的元气“真人”修养境界对应】

4. 白龙马称“意马”【崃按4:贯穿“三我意识”的意志力,起坚持的作用;可以跟佛家的“第七末那识”与“平等性智”相提并论;也可以跟内丹学修道之心对应】

5. 唐僧则称“身”、“炉”【崃按5:概括“三我意识”与意志力的整体生命范畴,起总持的作用;可以跟佛家“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的终极生命维度相提并论;也可以跟内丹学的“身体--道器--炉鼎”对应】

6. 【转载】这种别名代称,在作品的回目、诗词、韵文中大量使用,由于也仅仅出现在这个范围内,似与故事情节无关,因此,人们阅读时往往略而无视。其实,这种别名代称都具一定的寓意,与作品的主旨及人物的基本性格都有精妙的内在联系,体现着深厚的文化意味。这种别名代称是作品整体构筑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构件。

7. 崃按6:《西游记》等四大名著,号称“华族文化的百科全书”,里面包含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心灵修养的宝贵资源。当年鲁迅、胡适急着提出“新文化”,无暇顾及于此,不能够怪他们,可是今天的读书人,如果读了鲁迅、胡适的著作,却食古不化,坚持四大名著只能够从一个视角去诠释,那只能够说明他们本身思想上的不长进,以及心灵上的封闭与僵化而已。

寸铁杀贼,杀心中贼

 1. 唐朝某高僧曰:弄一车兵器,不是手段,我有寸铁,可以杀人。这就是成语“寸铁杀人”的典故出处。

2. 为什么要“杀人”?杀什么人?其实,这里的“人”,不是别的,而是王阳明所谓“杀山中贼易,杀心中贼难”的“心中贼”。

3. 所以,我把它改写为“寸铁杀贼”,并且注明是“杀心中贼”。

4. 到底什么是“杀心中贼”的“寸铁”呢?不是别的,而是“无可”的“空性智慧”而已。这是一步步后退的修行手段,逼得“心中贼”走投无路,只得乖乖就范,然后方得一刀斩除。

5. “杀心中贼”就是“修心”的历程,也就是“去妄返真”的历程。“心中贼”是比喻心中的“妄念”。

6. 所谓“为道日损,损之又损”,到了最后只剩下一个妄念,把它消灭了,就到达“以至于无”的境界,也就证得了“空性智慧”,也就完成了“杀心中贼”的圣战了。【崃按:“圣战”的真实义在此,可惜世人误解的多,理解的少之又少】

内丹学所谓“赤子”的玄义

1. 《三元真一经》中:1.1 气结为精,1.2 精感为神,1.3神化为婴儿,1.4婴儿上为真人,1.5真人升为赤子,此真一也。

2. 那婴儿、真人、赤子分别在什么位置?就人体而言,有三个重要的部位,2.1 一是泥丸、2.2 一是绛宫、2.3 一是丹田,所谓泥丸就是头,绛宫在胸中,丹田就在脐下一寸三分。—注意:泥丸中一样有个丹田的位置,两目之中,叫明堂,明堂往后一寸,叫洞房,再往后一寸也叫丹田。

3. 对应关系是:3.1 元精婴儿在脐下丹田,3.2 元气真人在心轮的绛宫,3.3元神赤子在眼轮的泥丸,所以《三元真一经》说的三处也就是这个意思。

《西游记》三徒弟隐含佛家修行历程

3. 三徒弟沙悟净代表阿罗汉“空性智慧”的成就,能够“不住生死”而自净其意,故曰“悟净“。

2. 二徒弟猪八戒代表法身大士“无相慈悲”的成就,能够“不住涅槃”而救度众生,故曰“悟能”。

1. 大徒弟孙悟空代表妙觉佛“无上菩提”的成就,能够“无住生心”而觉行圆满,故曰“悟空”。

2021-07-04

格物致知诚意:格其自性佛之物,致其唯心净土之知,诚其心性不二之意

 1. 格物:格其自性弥陀之物,格其“佛佛自性弥陀见——自性自现”之物,也就是“不住涅槃”的“无相慈悲”之物。【崃按:这是属于“身体力行”的生活实践的范畴。“自性自现”就彰显在日常生活的生命境界中】

2. 致知:致其唯心净土之知,致其“念念唯心净土现——自心自见”之知,也就是“不住生死”的“空性智慧”之知。【崃按:这是属于“心领神会”的学习体验的范畴。“自心自见”就流露在静心阅读的生命境界中】

3. 诚意:诚其心性不二之意,诚其“念念佛佛一身土——悲智双运”之意,也就是“不住生死,不住涅槃”的“行愿交资”之意。【崃按:这是“真心”的范畴,“真心”与“自性”相应,属于“自性不可说”的范畴。然而,所谓的“自性不可说”绝对不是禁忌,佛法是大光明之法,没有任何禁忌。所谓“不可说”,指的是真实生命之“深密”的源头活水,不是语言所能触及的,而只能够彰显于行动之中。也就是“自性自现”的真实生命的境界,虽不可说,但有真实受用。】

4. 正心:正其“意知物三位一体”之心,属于“正其心而后言”的范畴,这是与“真心”相应的“辩才无碍”的生命境界。【这是属于“世间好语佛说尽”的范畴。“愿解如来真实义”的佛弟子,就应当“回归自心,安坐自性”去

念佛:念念唯心见 佛佛自性现

1. 念佛是无上深妙禅。

2. 首先,念佛不能只是口念,一定要做到心念,所谓“今心念佛”,这就是深妙禅的生命境界。

3. 其次,念佛不能只是停留在用口念、用心念,一定要进一步做到用“整个身体”念、用“整个生命”念,所谓“无念而念”,这就是无上深妙禅的生命境界。

4. 口念感应的是名字佛,心念感应的是道理佛,“整个身体”念感应的是行动佛,“整个生命”念感应的是自性佛。

5. 念念唯心净土,佛佛自性弥陀:
5.1 唯心净土:念念唯心净土现,自心自见;
5.2 自性弥陀:佛佛自性弥陀见,自性自现。

2021-07-03

顿悟的“永远”法门:别人和自己

 顿悟的“永远”法门:别人和自己

1. 别人永远是对的:这是对待别人的“无不可”、“通通都对”的态度,接通的是“无相慈悲”的生命空间。——处处谦虚退让,尽最大可能给别人创造优雅而又温馨的生活空间,其实就是尽最大可能给自己创造美好的生活空间。这是“推己及人”的生活实践,秉持的是恕道原则。【崃按1:推己之谓恕,这是我们需要在日常生活中“身体力行”的恕道原则。】【崃按2:这属于“悟:有所现”的范畴,“现”的就是慈悲心所创造的更美好的生活空间。】

2. 自己永远是不对的:这是对待自己的“无可”、“通通都不对”的态度,接通的是“空性智慧”的生命能量。——时时反思改进,尽最大可能给自己静心与阅读的“心理时间”,也需要尽最大可能跟别人分享“心理时间”的真实利益。这是“反求诸己”的学习体验,秉持的是忠道原则。【崃按3:尽己之谓忠,这是我们需要在静心学习中“心领神会”的忠道原则。】【崃按4:这属于“觉:有所见”的范畴,“见”的就是般若智所照亮的更深远的内心世界。】

3. 别人永远是对的,自己永远是不对的:一方面是秉持恕道宽以待人,一方面是秉持忠道严于律己,这样的人就能够做到:对外摆脱人我是非,对内摆脱贪嗔痴慢,他将能够过上自由自在的美好日子。然而,这个世界上能够明白这个道理,并且愿意走这条菩提之道的人,毕竟是少数。【崃按5:愿与阅读此文的读者共勉之,从你我开始,走这条路,帮助自己成为一个更美好的人,从而有能力开创一个更美好的世界。】【崃按6:这就是“觉悟:见现同时”的付出,“见现同时”也就是“悲智双运”和“行愿交资”的结果】

觉:有所见;悟:有所现

 1. 觉悟觉悟,到底觉什么?悟什么?

2. 觉:就是“学”了之后,接通“空性智慧”了,能够“有所见”;这就是禅宗所谓的“明心”。

3. 悟:就是“空性智慧”的这个“有所见”,不是主客对立中的“能见”,而是主客合一的“见现同时”,所以“空性智慧”的“有所见”其实也就是自性的“有所现”;这就是禅宗所谓的“见性”。

4. 悟后起修:正是智慧的“有所见于中”和自性的“有所现于外”是同时共步的,所以自性的“有所现”不是别的,而是无相慈悲的彰显,也就是修行人已经能够脚踏实相大地,在菩提之道上大步迈进了。

心领地藏大愿,神会文殊大智;身体观音大悲,力行普贤大行

 1. 当年(1988年)大三修读《中国哲学史》,龚道运老师在开课之前,语重心长地告诉全班同学说:中国哲学是不可说的,只能够用心体会。

2. 龚老师33年前的这一番话,在我脑海里一直都是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的,彷佛是昨天刚刚听到一番。

3. 经过33年的学习与体会,我把“用心体会”这四个字扩充为两句话、8个字:

3.1 身力行;

3.2 心领神

4. “身体力行”是实践的原则,“心领神会”是学习的原则;按照“先学习,后实践”的顺序,也可以说成是:心领神会,身体力行。

5. 四大菩萨与这八个字刚刚好可以对应得上:

5.1 心领:领的是地藏菩萨的大愿,这是生命志向的确立。

5.2 神会:会的是文殊菩萨的大智,这是空性智慧的证得。

5.3 身体:体的是观音菩萨的大悲,这是无相慈悲的彰显。

5.4 力行:行的是普贤菩萨的大行,这是无住生心的创造。

6. 四大菩萨又可以从修行的两大原则来看:

6.1 悲智双运的心:这是一双明亮而又温柔的心眼,明亮来自文殊菩萨的空性智慧,温柔来自观音菩萨的无相慈悲。【在这里,“心领”的是文殊大智,“神会”的是观音大悲】

6.2 行愿交资的身:这是一双踏着坚定步伐,迈向美好生命愿景的大脚,坚定来自普贤菩萨的十大行愿,愿景来自地藏菩萨的度生弘愿。【在这里,“身体”的是普贤菩萨的大行,“力行”的是地藏菩萨的大愿】

真假不二:心;有无玄同:生

 1. 《红楼梦》开卷第一回就丢出了一副耐人寻味的对联: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2. 这副对联,上联指的是人类心灵“真妄和合”的矛盾现象,那是从“时”的时间维度来看的生命状态;下联指的是人类生命“似有还无”的错杂现象,那是从“处”的空间维度来看的生命状态。

3. 到了《红楼梦》结尾处,这副对联变成了发人深省的新版:假去真来真不假,无原有是有非无。

4. 开头处是从生命的现象来说,到了结尾处则是从生命的本体点破。说的不外是:

4.1 从“真妄和合”的心灵现象后退一步,就可以证得“真假不二”的“空性智慧”【崃按:所谓“空性智慧”,就是“无可”,就是“通通不可以”,“真”都不可以说,“假”当然更不可以说了;凡有所说,都是执着于名相,死于句下】;

4.2 从“似有还无”的生命现象后退一步,就可以证得“有无玄同”的“无相慈悲”【崃按:所谓“无相慈悲”,就是“无不可”,就是“通通可以”,“有”可以,“无”也可以,“有”是“妙有”,“无”是“真空”,虽不同,却相通】。

革:生命中的净化与修炼

1. 革卦是周易64卦中的第49卦:上卦是兑,为金为泽为悦;下卦是离,为火为日为丽。

2. 取其“上金下火”之卦象,就有“金火交会,革命之象也”的人生启示了。

3. 所谓“真金不怕火炼”,而且“真金”正是需要“火炼”来去除杂质。

4. 人生的修炼,正是如此,所以张载在《西铭》中说“贫贱忧戚,庸玉汝于成也”,意思是:【外在财富地位的缺乏,内在心理状况的欠佳,一切都是上天安排得刚刚好的人生的一堂堂的课,为的是帮助自己一步一个脚印,学习和成长为一个大写的人。】

5. 革,就是“去故”,就是“去除生命中过时的没用的东西”,或者简单地说,就是“抛弃生命中多余的东西”。

6. 抛弃生命中多余的东西,就可以用雕刻家米开朗基罗(1475-1564)的名言来说明。当人们问如此完美的大卫雕像(1501-1504年之间的作品)是怎么雕刻出来的,米开朗基罗如是回答:完美的大卫雕像本来就在大理石里面,我只是把多余的石头去除而已。

7. 是的,我们每一个人如果真心想要享受美妙的人生,就需要把生命中多余的石头去除。那是需要经过一番辛勤劳动的,不是做白日梦,就可以从天上掉下来的。

两种生死:分段生死、变易生死

1. 据三论宗【崃按:汉传佛教的“10大宗派”之一,为一代高僧兼翻译大师鸠摩罗什所创建,注重般若之学,人称“大乘空宗”】嘉祥大师吉藏(549-623;出生于南朝金陵,但其家族来自伊朗地区,因长期在浙江会稽嘉祥寺说法,人称“嘉祥大师”)于《胜鬘宝窟·卷中》如是说:

2. 变易生死与分段生死之别乃在:
2.1 分段生死之身具有色形区别与寿期长短之定限;而
2.2 变易生死则由心识之念念相续而前变后易,其身形与寿期皆无定限。

3. 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
3.1 分段生死指的是有形生命(以精微物质为基础的人体)的生死;
3.2 变易生死指的是无形生命(以意识念头为基础的人心)的生死。

4. 对于现代人心灵修养的启示:
4.1 饮食男女、财富地位等与“有形生命”息息相关的东西,属于“社会人”的范畴,不是生命的全部,要追求圆满的人生幸福,就不能够只是关注这一方面的生命需求而已;
4.2 佛家戒定慧的修持,道家精气神的修炼,儒家仁智勇的实践,都与人类的“无形生命”息息相关,属于“自然人”的范畴,那是从“社会人”的生命定位后退一步,才能够确立的另一个生命定位。

5. 进一步说明:
5.1 泼掉“分段生死”的“有形生命”的“洗澡水”之后,所抱起的“婴儿”,名字叫“空性智慧”。——这是真实生命“不住生死”的一面。
5.2 泼掉“变易生死”的“无形生命”的“洗澡水”之后,所抱起的“婴儿”,名字叫“无相慈悲”。——这是真实生命“不住涅槃”的一面。

6. 总之:
6.1 真实生命“不住生死”的“空性智慧”这一面,成就的是一颗纯净纯善的心灵,以“四大菩萨”中的地藏菩萨和文殊菩萨为代表,也就是一颗“大愿大智”的心灵。
6.2 真实生命“不住涅槃”的“无相慈悲”这一面,成就的是一个充满光明和温暖的世界,以“四大菩萨”中的观音菩萨和普贤菩萨为代表,也就是一个“慈悲正义”的世界。

2021-07-02

儒:人之需

 儒:人之需

1. 儒释道三家里面,儒家最关注“人之需”。

2. 佛家和道家相对于儒家,关注的是“出世间”的“人之灵”,与儒家关注的“入世间”的“人之需”,形成互补的关系。

3. 儒家关注的“入世间”的“人之需”,首先是社会规范的“礼”与道德心灵的“仁”两者完美结合的完整人格。

4. 其次,儒家关注政治人才的培养,希望实现“仁政”与“德治”的理想。

5. 最后,儒家还为全人类描述了一个“大同世界”的愿景,希望通过一代代人的接棒,实现一个“明明德于天下”的美好世界。那是一个充满智慧之光明与爱心之温暖的地球村。

佛:人弗可以成佛

 佛:人弗可以成佛

1. “佛”字的意思是“觉悟的人”,但是“佛”字的构成却是“人弗”,那是什么意思呢?哈,那就大有学问了。

2. “弗”意思是“不”,表达的是净化与修炼的意思,在这个过程中,“人”必须向生命中的一些东西说“不”。

3. 首先,想要成佛的人,必须向“生死苦海”说“不”,向“六道轮回”说“不”,向“贪嗔痴慢”说“不”。这就是阿罗汉的修炼历程,成果就是证得“空性智慧”,也就是“不住生死”。

4. 其次,想要成佛的人,还必须向“独善其身”说“不”,向“不顾众生”说“不”,向“指望回报”说“不”。这就是超越阿罗汉生命境界,出离十法界的修炼历程,成果就是证得“无相慈悲”,也就是“不住涅槃”。

5. 最后,想要成佛的人,还必须向“执着佛法”说“不”,向“玩弄佛法”说“不”,向“一切诸佛”说“不”(魔来魔斩,佛来佛斩)。这就是法身大士“无住(不住生死,不住涅槃)生心(悲智双运)”的修炼历程,成果就是证得“无上正等正觉”。

仙:山中人

 仙:山中人

1. “仙”字与“佛”字一样是“人”字旁,形容是人的生命境界,可惜蒙上了太多太多的迷信色彩了。【崃按:“佛”就是“觉悟的人”,不是外在的崇拜对象,很多佛教徒都搞不清楚,辜负了释迦牟尼佛的教导。】

2. “仙”就是“快乐的人”,这种快乐不是世俗的快乐,而是源自心灵纯净的一种喜悦,是一种经过修炼,接通了生命本源之后,获得的一种心灵的享受。

3. 所以,“仙”字由“人”和“山”构成,意思是“在山中修炼的人”,修炼成功之后,接通“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合一”的生命境界,自然有一番与世俗人不一样的精神面貌,这就是所谓的“仙气”。

4. 其实,身为现代人,我们对于“仙”字的“山中人”,不必执着于外在的山水,而应该从“内学”的角度去体会,这里的“山”,完全可以是“心灵的仙山”。

5. 心住在“心灵的仙山”的人,当然就是“仙”。

6. “心灵的仙山”,也就是净土宗所谓的“唯心净土”,是需要经历一番心灵净化的功夫,才能够实现的。

7. “成仙”与“成佛”一样,都是“内学”范畴的一种提高人的生命品质的修炼历程,与心灵修养有关,与外在的崇拜对象无关。

8. 道家全真教的内丹学智慧传承,基于精气神的修炼,实现人的身心灵整体健康,是现代人应知应学的成仙之道。

等待(忍):三种等待

1. 不堪忍受的等待:凡夫的“生忍”,在竞争、压力与焦虑中的等待。【崃按:在生死苦海中的等待】

2. 甘愿欢喜的等待:法身大士的“法忍”,在退让、借力与喜悦中的等待。【崃按:在一真法界中的等待】

3. 拥抱一切的等待:佛陀的“无生法忍”,在拥抱、大气与宁静中的等待。【崃按:在终极维度空间中的等待】


ACC —Appreciation of Chinese Culture

1. A: 欣赏能力的培养,需要从“社会人”的生命定位,后退一步到“自然人”的生命定位,形成一个审美的优美距离,才能够创造欣赏所需要的空间。

2. CC:华族文化,包含三个重点:
2.1 儒家做事的学问
2.2 道家做人的学问
2.3 佛家做自己的学问……儒释道共同的生命愿景:善用今生今世,把生命价值最大化。

儒释道:立足于今生今世的“三位一体”

1. 小引:儒释道合一,在华族文化历程中,这是自明朝以来的文化现象。在这个文化现象的背后,蕴藏着对人类心灵的奥秘与人类生命的事实真相。

2. 儒释道合一的“身心合一”:这是道家内丹学智慧传承的精髓所在。

3. 儒释道合一的“人我合一”:这是儒家五德五伦智慧传承的精彩之处。

4. 儒释道合一的“天人合一”:这是佛家戒定慧智慧传承的核心要义。

5. The trinity of RSD is nothing but the guide for living this life to the fullest by connecting with ourselves, people and the universe. 【翻译:三位一体的儒释道不是别的,而是教导我们怎么通过接通自己(身心合一)、他人(人我合一)与宇宙(天人合一),来把这一生过得圆满、幸福。】

人生四妙:妙心、妙语、妙行、妙人

1. 涅槃妙心是指不生不滅的妙真如心,這個真如妙心, 一真一切真,法法皆真;一如一切如,法法皆如。【崃按:这是“三密相应”里的“意密”。真:真实不虚的法相;如:如其所是的法性】

2. 妙语:佛能够以一音说法,众生各各随类解,这就是“一圆音”的“妙语”。【崃按:这是“三密相应”里的“口密”。一圆音:真实不虚的说法;随类解:如其所是的信受】

3. 《第四品妙行无住分》出自佛教重要经典——《金刚经》。 妙行,即无住、不滞。 《第四品妙行无住分》剖析了布施的本质,讲述人生不应执著的道理。【崃按:这是“三密相应”里的“身密”。不住生死:真实不虚的空性智慧;不住涅槃:如其所是的无相慈悲】

4. 妙人:“三密相应”的人,就是“妙觉佛”。【崃按:千万牢记,“佛”不是外在的崇拜对象,而是内在的觉悟能力。具有觉悟能力的人,就已经是走在成佛之道上了。】

等待:等久久,等久就有

 1. 佛说:一切法,得成于忍。

2. 忍,就是闽南语所谓的“等久久”。

3. 闽南语还说“等久就有”,当然前提是“精进不已”。

2021-07-01

Spirituality: Spiritual Wellness 心灵健康

1. Spiritual wellness is being connected to something greater than yourself (心灵健康就是与某个大于自己的事物取得联系)and 【崃按:“大于自己的事物”是关键词句,那通常就是“仰望的对象”】

2. having a set of values, principles, morals and beliefs (拥有一套价值观、原则、道义与信念) that 【崃按:“价值观、原则、道义与信念”很容易被外化为“社会伦理”、“行为规范”,这是很危险的,它必须与人类真实生命的“仁”挂钩,而不单单是人类社会规范的“礼”而已,否则就只是没有生命的“躯壳”而已】

3. provide a sense of purpose and meaning to life (提供关于生命的目的与意义的思考方向), then 【崃按:承接上述的思路,“生命的目的与意义”不在生命外部的社会,而是内在于生命本身的“自性”,否则就会造成对人性的蹂躏与摧残】

4. using those principles to guide your actions (善用这些生命原则去指导自己的行为).【崃按:这些“生命原则”是内在于“道德心灵”的“无上律令”】

Mindfulness 正念/静心/内观

1. Jon Kabat-Zinn, who developed the Mindfulness-Based Stress Reduction (MBSR) program, 【崃按:笔者参加了新加坡Brahm Centre每周一次,为期八周,加上一天的禁语静修的课程之后,敢于总结说,这个创建于1979年的MBSR(正念减压课程)课程,结合了内观禅修与现代心理治疗,是东西方智慧的结晶,值得每一个热爱生命的人去上。】

2. defines mindfulness as “the awareness that arises through paying attention on purpose, in the present moment, nonjudgmentally.” 【崃按:“正念减压课程”创建者乔·卡巴金如是给“正念”下定义:“不带判断地,在当下的时刻,通过有目的性地投注注意力,所产生的一种觉察能力。”】

懂得:做自己、做人、做事

1. 佛家是做自己的学问——做自己的三标准:1.1 空性智慧的自己;1.2 无相慈悲的自己;1.3 悲智双运的自己。佛家志在开示全人类“人类心灵”的奥秘以便把生命价值最大化。

2. 道家是做人的学问——做人的三标准:2.1 精足不思淫的人;2.2 气足不思食的人;2.3 神足不思睡的人。道家志在启发全人类“回归身体”以实现“全人”的整体健康。

3. 儒家是做事的学问——做事的三标准:3.1 做智者不惑的事;3.2 做仁者不忧的事;3.3 做勇者不惧的事。儒家志在带领全人类向“大同世界”的终极愿景无限趋近。

4. 这三种学问的顺序我们要懂得。

5. 懂得做自己,才懂得做人;懂得做人,才懂得做事。

6. 总之,刚刚好的自己,刚刚好的人,刚刚好的事。

唯心净土:圆摄四土;自性弥陀:圆具三身

 唯心净土:圆摄四土;自性弥陀:圆具三身

1. 唯心净土:圆摄四土:

1.1 唯心凡圣同居土:此心包容三善道生命境界以上的人【可以“下化“三恶道”,但是还需要“上求”】

1.2 唯心方便有余土:此心包容阿罗汉生命境界以上的人。【可以“下化“六道”,但是还需要“上求”】

1.3 唯心实报庄严土:此心包容一真法界生命境界以上的人。【可以“下化“十法界”,但是还需要“上求”】

1.4 唯心常寂光土:此心拥抱一切生命境界的人。【没有“上求”的心了,只有“下化”而已】

2. 自性弥陀:圆具三身:

2.1 自性弥陀法身佛:住唯心常寂光土;自受用身【无四相、无四见】

2.2 自性弥陀报身佛:住唯心实报庄严土,即:西方极乐世界;自他不二身【一合相——不住生死(空性智慧),不住涅槃(无相慈悲),而生“悲智双运”之心】

2.3 自性弥陀化身佛:千百亿身应化于凡圣同居土与方便有余土;他受用身【万相庄严】

当头棒喝:含二义

 1. 当头一棒:禅宗学派中的“德山棒”。——不知道当代有哪个高僧是德山宗传人?

2. 当头一喝:禅宗学派中的“临济喝”。——当代高僧星云法师即是临济宗第48代传人。

纵火者是谁?

1. 心头火起三千丈!厉声怒喝:纵火者是谁?

2. 一行禅师如是说:莫问纵火者,抢救生命第一要紧。

3. 怒不可遏,火势凶猛:非找到纵火者不可!

4. 报告:纵火者捉到,经过审讯,纵火者老实招供:纵火的主谋是你自己!他只是奉命行事而已。

5. 回头一看,火烧功德林,只剩下一片焦土。

6. 一行禅师如是说:怒火是受伤的小孩在哭泣,要用慈悲心去拥抱它,直到它安然入睡为止。

无住生心:含三义

1. 不住生死,而生空性智慧【阿罗汉的修行位阶】

2. 不住涅槃,而生无相慈悲【法身大士的修行位阶】

3. 不住生死,也不住涅槃,而生悲智双运之心【妙觉佛的修行位阶】

眼前人是心上人

对于法身大士来说,每一个眼前的众生,都是他的心上人。因为他有能力用“无相慈悲”来对待一切众生,他真实感应到自己的生命与一切众生的生命是一个整体,一切众生就是自己。

出世:含三义

 1. 众生的出世:是“生死同时共步”之生命历程(也就是死亡历程)的开始。【崃按:处于“六道轮回”之中的生命状态】

2. 阿罗汉的出世:是“生死异时异步”之生命历程(不是死亡历程)的开始。【崃按:处于“空性智慧”之中的生命状态。苏格拉底“产婆术”所谓“为男人接生”,“接生”的就是“空性智慧”,也就是“出世间”的大智慧】

3. 佛陀的出世:是“不生不死”之生命状态(也就是永生状态)的开始。【崃按:处于“大涅槃”的“常寂光土”的生命状态,是拥抱着一切生命状态的终极维度空间,都一直在那里护持众生、等待众生回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