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2-03

《孔子年谱》(根据江逸子《孔子圣迹图》)(未完待续)

《孔子年谱》(根据江逸子《孔子圣迹图》)

  1. 552BC (孔子出生前1年):孔子父母到尼丘山祈祷求子。第二年孔子出世,因为前额比较突出,好像“尼丘”,所以取名“丘”,子“仲尼”。
  2. 549BC (孔子3岁):父亲去世,母亲带他迁居到山东曲阜,时常用先人的伟大事迹来勉励他。所以,孔子从小就立下大志。6岁的时候,就时常与小朋友一起陈设供品,演习祭祀的礼仪。
  3. 533BC (孔子19岁):孔子娶了妻子。第二年生了孩子,国君(鲁昭公)赐予两条鲤鱼,因此将孩子命名为“鲤”,以示不忘君恩。
  4. 532BC (孔子20岁):孔子第一次出任公职,担任鲁国“委吏”一职,负责仓库米、财物的进出账目与田粮征收的工作,表现出色。
  5. 531BC (孔子21岁):孔子改任为“乘田吏”,负责牧场管理与牛羊繁殖的工作,一样尽心尽力,表现出色。
  6. 523BC (孔子29岁):孔子到晋国去向师襄子学琴。他十日不更换新曲,在不断演练中细心体味,推求乐曲的节度志趣、以及作曲者的形象为人,终于悟出“非文王谁能为此也”。其认真学习的态度与聪明智慧的彰显,令师襄子大为惊叹说:这首曲子真的是《文王操》!【崃按:孔子“三十而立”,30岁就开始招收弟子,开创了中国教育史上“平民教育”的新传统,当上了“中国的第一位教师”。孔子以“有教无类”的教育原则,打破了自古以来官家与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这可说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壮举啊!】
  7. 517BC (孔子35岁):孔子与南宫敬叔到洛邑(今洛阳)会见老子(老聃),向他问礼。老子曾担任周朝“守藏室史”一职,掌管周朝的典章制度、典籍收藏,因此“知礼”。孔子特此向他请教。【崃按:据说,孔子去向老子请教学问,回到鲁国后,向人形容说老子像是“神龙见首不见尾”,来比喻对方学问高深莫测】
  8. 517BC (孔子35岁):孔子在周朝首都洛邑,除了向老子问礼,也拜访了著名乐师苌弘。苌弘赞扬孔子的仪表和学问,仿佛就是一个圣人。
  9. 517BC (孔子35岁):孔子到齐国,与齐国太师谈论音乐。孔子在齐国的时候,听到了古乐《韶》,深感其至善至美。孔子因此专心一志,学习《韶》乐,长达三个月之久。学习期间,孔子由于一心沉潜于《韶》乐的美妙境界之中,以至于连饮食的美味也不知道了。【崃按:对照上述第6则孔子29岁时跟师襄子学琴的故事,我们就能够稍微体会孔子的学习精神了。所谓“仲尼之心至今在”,我们要能够领会“仲尼之心”,不是别的,就是“学习精神”】
  10. 516BC (孔子36岁):孔子居住在齐国。国君(齐景公)再次向孔子问为政之道,对孔子的回答很满意,原本想要封赠田地给孔子,但是却被国相晏婴劝阻了。孔子于是离开齐国,回到鲁国。
  11. 504BC (孔子48岁):鲁国季氏大夫当权,不守职分,让家臣主持国政。所以孔子不愿意出仕当官,退居在家,修订《诗》、《书》、《礼》、《乐》。从四方来拜师,向孔子学习的人很多。
  12. 500BC (孔子52岁):孔子担任鲁国“中都”地方长官一年期间,制定并有效推行了一套社会管理的制度,使到行人往来路不拾遗,商贾交易货真价实,社会秩序有条不紊,各国诸侯都来仿效。后来,孔子由“中都宰”,改任“司空”,再升职为“大司寇”,并“代行相职”,诛杀了乱政的少正卯。为政三个月,鲁国大治。
  13. 499BC (孔子53岁):孔子担任“大司寇”。这年春天,齐国和鲁国在“夹谷”会盟。国君(鲁定公)以孔子“知礼”,使他担任会盟的“相礼”。孔子秉持刚正的精神,斥责了齐国“四方之乐”的“粗蛮”、“宫中之乐”的“荧惑”,使到对方国君(齐景公)深感挫折与惭愧,不得不归还了所侵占的鲁国土地,以示谢过。【崃按:“夹谷会盟”事件,充分体现出孔子的智勇双全。】
  14. 497BC (孔子55岁):孔子向国君(鲁定公)进言,孟孙、叔孙、季孙三家的都城太高,违反了周朝制度的规定,请下令去毁坏他们的都城,以便消减他们的权势,强化公室(国君)的地位。国君允许所请。后来,这件事执行了一半,因为遭遇到反抗,而功败垂成。
  15. 496BC (孔子56岁):孔子在鲁国为政数年,政治改革大有成就,引起了邻国齐国的不安,恐怕鲁国强大起来,会不利于自己。于是,齐国君臣,定下计谋,挑选了美女、骏马,送到鲁国去。鲁国国君(鲁定公)竟然中计,接受了美女、骏马,从此天天享乐,疏忽政事。孔子感到失望之余,国君又没有按照礼节,分发当年郊祭的祭肉给孔子,孔子便毅然离开鲁国,远游他邦了。【崃按:孔子“周游列国”的著名事件,发生在他56岁到68岁期间】
  16. 495BC (孔子57岁):孔子在这一年,先到卫国,然后在离开卫国,前往陈国的途中,经过“匡地”的时候,匡人误认孔子为阳货(鲁国季氏的家臣,曾虐待匡地百姓),把孔子一行人围困了五日。孔子完全不为所动,弦歌不辍,并且自信地表示自己秉承了天意,继承了文王的道统,匡人不能把自己怎么样。后来,匡人果然弄明白了真相,自动解围而去。【崃按:孔子的自信,证明了他是个开悟的人。他自述“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受匡人围困的时候是57岁,所以能够如此镇定自若。】
  17. 494BC (孔子58岁):这一年,孔子离开卫国,到曹国去却不被接纳,于是到宋国去,与弟子们在一棵大树下习礼。宋国司马桓魋有杀孔子之心,就派人去砍倒那棵大树。弟子们催促孔子赶快离开来躲避灾祸的时候,孔子又一次表示说上天既然赋予自己推行人间秩序的使命,桓魋又能够把自己怎么样呢?【崃按:孔子一心不乱,履行上天赋予自己在人间的使命,所以丝毫不因外在环境的困顿而动摇。】
  18. 494BC (孔子58岁):这一年,孔子从外地又一次回到卫国。国君(卫灵公)与夫人南子出游,却让孔子在后面陪从。孔子感觉受到羞辱,所以感叹说:我不曾见过爱好道德有如爱好美色那样真切热诚的人啊!于是孔子又一次离开卫国。
  19. 494BC (孔子58岁):这一年,孔子离开宋国,前往郑国,却与弟子们失散了。孔子独自一人,在东郭门等待。有一个郑国人告诉子贡说,东郭门有一个人长相奇特如古代圣人,但是样子疲累得有如“丧家之犬”。后来,子贡把这番话转告孔子,孔子笑着说:长相奇特如古代圣人不见得真实,倒是“丧家之犬”有几分相像呢。【崃按:这里看出了孔子的幽默感。不过,有趣的是孔子出生于“庚戌年”,按照“十二生肖”,也正好是“属狗”。——当然,在孔子的时代“十二生肖”的习俗还没有出现,这个说法只是在孔子的幽默感之上增加一点趣味性罢了。】
  20. 494BC (孔子58岁):这一年,孔子从卫国到陈国去,住在司城贞子家。年尾的时候,有一群鹰飞到陈国宫廷来,却都被楛矢(用楛木制作的箭)射穿了身体,掉落地上。国君(陈闵公)问孔子,孔子回答说:这群鹰从远方飞来这里。它们身上的箭出产自“肃慎”这个地方。从前,周武王消灭了商朝,“肃慎”人进贡了楛矢和石砮。周王子曾把“肃慎”箭分赐给陈国。您派人去府库找找看,应该还存放着的。国君派人去查找,果然正如孔子所说的一样。【崃按:这一个事件,证明了孔子是一个“博闻强记”的人。孔子当时正是以“好学不倦”和“知识渊博”闻名的。】
  21. 493BC(孔子59岁):这一年,赵国大夫赵简子(赵鞅)派人来礼聘孔子。孔子从卫国出发,前往赵国,走到黄河边,却听到了晋国两位贤大夫被赵简子杀死的消息。孔子当下对着黄河叹息说:如此美丽而盛大的河水啊!我不能够渡河西行,这是天命啊!于是,孔子放弃了渡河的计划,坐上马车,回卫国去。【崃按:孔子遵守“时中”的原则来做事,他处事待人从来都不是一成不变的。他本来对赵简子寄予实现自己政治理想的希望,但是后来看到赵简子的无情与残忍,也就改变了对他的评价了。孔子对着黄河的一番兴叹,实在是表达了自己心中澎湃的情感啊!实现理想的机会又一次破灭了,怎么能够不感慨呢?】
  22. 493BC (孔子59岁):这一年孔子居住在卫国的时候,有一天孔子和弟子们正在敲着磬玩赏,有一个挑着草器的人经过门外,听了就叹息说:“这个敲磬的人,很有救世的心啊!”稍停,他又说:这个敲磬的人,性情是多么固执啊!不知道自己独善其身就好了。”孔子听到了这些话,不由得也感叹说:“果能如您所说的,不可为就不为,那就没有什么困难了!”【崃按:这一章含义深远,可以表达出儒家与道家的不同人生志向。门外的这个人应该就是个隐士形态的高人,他具有“明哲保身”{这里用的是文化修养层面的本义(褒义),不是语文技能层面的引申义(贬义)}的智慧,却没有孔子“兼爱天下”的大爱之心。要知道,孔子的生命是刚强不屈的,面对丑恶不堪的现实世界,他还是抱着“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态度,不肯放弃自己“淑世”(钱穆语;意思是“使到世界变得更加美好”)的人生使命】
  23. 492BC (孔子60岁):孔子居住在卫国。国君(卫灵公)问孔子军队如何布阵。孔子回答说:“关于带兵打仗,我没有学习过。”第二天,国君又跟孔子谈话,但是一面谈话,一面却抬头看着天上飞着的大雁,眼神没有放在孔子身上。孔子见到国君礼敬不足,于是便离开卫国,到陈国去。【崃按:按照孔子的好学精神与聪明程度,难道学习带兵打仗,会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吗?当然不会。只不过孔子的人生志向不在这里。孔子思想核心在于一个“仁”字,我们可以说,孔子把自己的人生使命定位在“为教育,为人生”。孔子把自己全副的生命能量都贯注在让人们生活得更好,又怎么肯浪费宝贵的生命时光去研究带兵打仗呢?】
  24. 489BC (孔子63岁):这一年,孔子从叶国回返蔡国的途中,忘记了过河的渡口,看见了长沮、桀溺二人在耕田,于是让子路去探听渡口所在。二人不告诉子路渡口在哪里,却评论说:“目前的天下就像是滔滔洪水,到处一片混乱,谁能改变这种局面呢?你与其跟从“择人而事”的人,还不如跟从避世隐居的人好咧!”说话话,就只顾跟他的田,而不再理睬子路了。【崃按:“择人而事”是孔子实现人生理想的准则】
  25. 488BC (孔子64岁):这一年,孔子经过宋国,来到了陈国,却遇到了他人生中又一次的生死关头。原来,在前一年楚国派人来礼聘孔子,孔子答应了,所以如今路过陈国。陈国与蔡国的大夫知道了这件事,就商量者说:“如裹孔子被楚国聘用,我们陈、蔡两国可就危险了!”于是,就共同派人把孔子和弟子们围困起来,而且断绝了他们的粮食。挨饿了好几天,有些弟子饿坏了,连站起来走动的力气都没有;只有孔子,依旧讲诵《诗》、《书》,弹琴唱歌,没有一点悲伤恐惧的样子。后来,孔子派子贡去楚国通报,楚王派兵来解围,孔子与弟子们才得以脱险。【崃按:读者当细细观察孔子身处生死关头的那份镇静自若,以深深体会“仲尼之心”】
  26. 488BC (孔子64岁):度过了“在陈绝粮”的生死关头之后,孔子终于来到了楚国。国君(楚昭王)很欣赏孔子,原本想要封赠孔子700里的土地,却被子西(楚国令尹)劝阻说:“孔子的弟子杰出者很多,好比子贡的口才、颜回的相才、子路的勇武、宰予的能干,孔子如果得了土地,加上这些贤能的弟子辅佐他,这恐怕不是楚国之福啊!”于是,国君就打消了封地的念头,孔子也就只好从楚国回返卫国去了。
  27. 488BC (孔子64岁):这一年,孔子前往楚国的途中,遇到一个装疯的隐士“接舆”,故意唱着歌走过孔子的马车前:“凤啊凤,为什么你的德行这样衰败?过去的事已不能挽回,未来的事还可以把握啊!算了吧,目前从事政治是很危险的啊!”用意是劝告孔子:天下时局混乱,难以恢复太平,不如及早抽身归隐,还来得及。孔子听了,就下车来,想要跟他谈一谈,他却急忙走开,使孔子无法与他沟通交流。【崃按:这一则故事说明当时的隐士,表面上远离俗世,实际上对于世事还是清楚明白的。隐士门内心还是十分关心与同情孔子的。】
  28. 483BC (孔子69岁):这一年,鲁国的执政大夫季康子派人带着礼品迎请孔子,从卫国回返鲁国。孔子自56岁离开鲁国,“周游列国”至今69岁,前后共14年。在回返鲁国途中,孔子登高望远,放声吟诵了一首《丘陵之歌》:“仁道在迩,求之若远,遂迷不复”,来抒发内心浩渺的情怀。【崃按:孔子在鲁国不能推行仁政,而远游他邦14年,最终也是处处碰壁,壮志未酬,怎么能够不感慨万千呢?】
  29. 483BC (孔子69岁):孔子从卫国返回鲁国后,并没有获得鲁国执政者的任用。孔子也没有出来当官的意思,于是便把全副的生命能量贯注到整理、创作传统文化典籍《六经》【《书》、《礼》、《诗》、《乐》、《易》、《春秋》】与《孝经》。孔子一生教学,弟子3000人,通达“六艺”者72人。
  30. 480BC (孔子72岁):这一年春天,国君(鲁哀公)到西边狩猎,抓到了一只奇怪的野兽,感觉不太吉祥,便请孔子前来看看。孔子看了,流着泪说:“这是麒麟啊!麒麟本是象征仁德的动物,出现了,却又死了。我仁道行不通了啊!”孔子原本进行着根据鲁国历史来创作《春秋》的工作,发生了这件事之后,他就停止写下去了。《春秋》就以这一年作为最后一年。
  31. 479BC (孔子73岁):这一年夏历4月孔子去世。去世之前,孔子曾梦见自己坐在两根柱子之间接受祭奠,就知道是自己快要去世的预兆。第二天,孔子特别早起身,一手放在背后,一手拄着拐杖,在门外逍遥地一面散步,一面唱歌:“泰山啊,快要倒下了吗?横梁啊,快要坏掉了吗?哲人啊,快要死去了吗?”唱完了,就走进屋里,正对着门口坐下来。不久,子贡来了,孔子便告诉他自己前一天作的带有死亡预兆的梦。后来,孔子便卧病在床7天,直到去世。
  32. 479BC (孔子73岁):这一年夏历6月,孔子下葬于鲁国城北泗水的岸边。众弟子都“服心丧”,为孔子守墓3年,然后哭奠尽哀,相别而去。唯独子贡,守墓6年才回去。后来,弟子们与一些鲁国人由于感念孔子的恩德,纷纷移居孔子墓旁的,有一百多户人家。于是,便把这个地方改称为“孔里”。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